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背景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中国级班:学号:姓名: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
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
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
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思想学说,在19世纪中叶迅速崛起,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并分析其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一、封建社会及其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一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农民和工人阶级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封建制度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经济增长乏力,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二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机器生产的引入、工业资本的积累、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劣。
三、无产阶级的崛起与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要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们从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著《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篇章,他们在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推翻,才能够建立一个无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不仅与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也与无产阶级的崛起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更是一种改造社会、解放人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称,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之中。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对客观世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变革的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社会形态的起源和演变,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源于其中包含的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也是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学说,它的基本原理概论成为了革命运动和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深入了解其社会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与19世纪的欧洲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19世纪中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阶段。
资产阶级的崛起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也日益凸显,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现象日益严重。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和理论探索。
他们关注工人阶级的困境和剥削问题,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批判。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深入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并初步勾画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解释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们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结构和人类意识形态的变化。
这一观点为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历史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提供了指导。
2. 推动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危机,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启发了一系列革命运动和社会变革。
尤其是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无数革命者和社会变革者的指导思想,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3. 解决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强调了平等、公正和人民主权的原则。
这些原则成为了当代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理论来源。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当代社会改革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念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原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如此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创始人的精深思考和理论创新。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构成、意义价值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形成。
然而,工业革命对普通工人的生活状况却没有带来明显的改善,工人阶级面临着巨大的奋斗和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无数革命者和思想家努力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工人阶级的解放之途。
正是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以卓越的才华和智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论。
1. 辩证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任何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内在矛盾与统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引起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的。
3. 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认为,资本家不仅要支付给工人劳动所得的报酬,还要占有剩余价值,这是剥削的本质。
4. 阶级斗争论:阶级斗争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1. 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极富解释性的思想体系,可以用以系统地解决所有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工具。
它不仅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方向。
2. 为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目标,它教育人们用最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来规范和改进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解放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这种背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探究这些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背景1.1 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英国,随着蒸汽机的问世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工业化生产迅猛发展。
工人阶级在新产业关系下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1.2 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倡导人们用理性思维来领悟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受到了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变革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1.3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剥削关系成为社会基础,无产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日益激化,必然走向灭亡。
二、社会背景2.1 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作为新兴阶级,对于他们的利益保护和权益争取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得到了工人运动的支持和传播,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2.2 哲学界的发展与争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当时哲学界的关注和争论。
浪漫主义、唯心主义等思潮在19世纪盛行,而马克思主义则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与传统哲学观念的斗争和剖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
2.3 社会科学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社会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涌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扩展提供了学术背景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源起和发展。
一、历史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文化背景源远流长,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唯物主义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其中,希腊哲学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尤其是柏拉图关于共产主义理念的探讨,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卡多的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和市场自由主义观念,促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大卫·里卡多则对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最后,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启发,将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表示:“我的理论的基本构架在质和形上,都来自费尔巴哈的奠定。
”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
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及其合作者恩格斯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的程度越发加深。
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劳动条件的恶劣,促使马克思主义催生并得到普遍的关注和认同。
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客观需求,提供了一种解放人类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摘要】19世纪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社会矛盾加剧,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时代背景中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并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产生深远影响,提出了解放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路线,指引无产阶级实现阶级解放。
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不可忽视,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为社会主义的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无产阶级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社会矛盾、理论来源、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影响、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引领、推动作用、不可忽视、核心观点。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是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不断加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本质,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和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体现在革命的对象是无产阶级这个最广大的社会阶级,他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被压迫者和剥削者。
无产阶级革命的实现将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无产阶级的解放意味着整个人类的解放,革命的胜利将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析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深刻意义。
一、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巨变之中。
英国先发制人,率先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
工厂生产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崛起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
马克思本人是德国的一名哲学家,但是他长期生活于英国,体验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伟大变革,这也使得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他的思想理论就是在工人阶级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将世界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代表的是剥削者和压迫者,无产阶级则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就是剥削和压迫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体制,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种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系统成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主要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进社会进步。
它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础。
通过批判现有的制度和文化,提出了建立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路。
在苏联、中国等国家,马克思主义为改变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虽然在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些误区和挫折,但是总的来说,在为人类解决社会问题和寻求新发展道路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2. 为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理论体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以展示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社会,其思想之源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个人交流和合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马克思和恩格斯致力于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他们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的矛盾则来源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他们强调了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与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带来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剥削和社会压迫,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日益突出。
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还包括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19世纪下半叶,无产阶级日益觉醒并组织起来,积极参与阶级斗争,争取自身权益和社会解放。
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指导和政治旗帜,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过程。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著作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原理。
他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逐渐形成和发展。
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和发展,丰富了其理论内涵。
他们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的实践需要,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注入了新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基本原理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在19世纪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当时欧洲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加剧,劳动人民的贫困和剥削达到空前的程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的矛盾运动和斗争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不断发展变化。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2.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利润。
这一理论对于深化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3.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认为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剥削制度,建立无阶级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应用1.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思想在20世纪产生了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苏联、中国、古巴等。
这些国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他们通过国有化、计划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措施,不断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改善。
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产生的 时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商场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在实际运用中是极其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起矛盾则变为对抗的,全局性能高的矛盾)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然已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相互制约: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的实现程度,价值的实现状况制约着真理的验证过程
相互引导:追求真理实现价值为目的,实现价值已认识真理为前提
三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以及发展的基本观念(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肯定与否定规律)
特征:1唯物辩证观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辩证法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发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他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者的蹲里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趋势。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就没有统一性对立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在物质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形势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
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
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
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
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
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1,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2,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1.唯物论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
人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两个特征: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即系统观)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社会理论和思想体系。
它的出现与19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一、社会背景19世纪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段。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力大大增强,资本家和商人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主导力量。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工人阶级开始出现。
工人们在工厂中遭受残酷的剥削,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二、哲学背景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进入了启蒙时期。
启蒙思想家们提倡人类应该依据理性行事,反对盲从和迷信。
这种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和方法。
三、经济背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工人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
19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相继发生了工人运动,工人们开始组织工会并举行罢工。
这种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条件。
四、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 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获得自由和平等。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展开的。
2. 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对于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倡导了劳动群众的普遍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劳动群众的普遍解放。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劳动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基本观点的讨论中,我们不可忽视这一思想体系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政治和经济学理论体系,在19世纪中叶形成并逐渐得到传播与推广。
本文将从社会历史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及其他地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在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剧变,传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创造了土壤,社会阶级分化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与恩格斯等人凭借对社会变革的深入观察和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探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代表着剥削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源。
因此,马克思主义崇尚无产阶级革命,以消除阶级剥削和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即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从而推动着社会变革的不断进行。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不同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消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是阶级斗争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存在着阶级矛盾,社会变革正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斗争和冲突来实现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消除阶级剥削。
3. 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提倡共产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和社会的自由发展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保障。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社会,人们按需取用,劳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和理想。
总结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兴起的,以社会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对社会变革和经济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等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基本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基石,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基本原理和当代意义,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无产阶级与共产主义者联盟的理论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
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和无产阶级状况恶劣的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寻求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基本原理。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科学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基本方法论。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全面性和矛盾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指导人们正确处理矛盾、发展事物。
3.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离不开阶级的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呼吁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学基本理论的重要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1.1.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1.2.科学背景自然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
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3.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但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则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革命改造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2.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旧哲学,除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之间有过直接的、朴素的、缺乏科学根据的结合之外,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切旧科学都存在着两个相脱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二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脱离,如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背景
1.1.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1.2.科学背景
自然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
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3.理论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但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则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革命改造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2.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旧哲学,除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之间有过直接的、朴素的、缺乏科学根据的结合之外,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切旧科学都存在着两个相脱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二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脱离,如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这一统一表现在总体上,它的唯物主义是贯穿着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即唯物的辩证法。
这一统
一表现在部分上,它的任何一个原则、论题、命题,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法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功绩,那么进一步实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一无二的伟大创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社会历史观,从总体上看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则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
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把人类社会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看成是由其内部矛盾所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它的创立,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对社会的研究变成了科学。
因此有人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是由"整块钢铁铸成的"。
这里所说的"完备"、"一整块钢铁",指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社会观的两个有机的高度统一。
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而以往的一切科学,包括近代科学在内,企图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所谓"科学之科学",企图用哲学代替各门具体科学,这就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区别,其结果是既妨碍了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又堵塞了哲学前进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对象问题,以及它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以具体的科学为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最高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反过来,又成为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和各项具体实践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是真正科学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