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于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市发挥资源优势,立足当地实际,突出“生态、富硒、有机”特色,大力实施“千百十”、“百万亩”两大助农增收工程,农
业产业取得了由点向面、由表及里的纵深发展。
一、农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7年,全市实现农牧渔业总产值达31.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9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0%,农民增收工作成效显著。主要体
现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快。2017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28.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8.2万吨,新建富硒茶叶基地茶园3万亩,全年出栏生猪45.05万头、家禽414万只。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紧抓“三农”工作大局,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新机制,持续推进科技下
乡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率同比增加15%。强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和脱贫攻坚引领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新村建设、“四好村”“脱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0个、
新村聚居点2个;整合资金4.7亿元,全力打造以**为核心的“一轴
两翼”脱贫攻坚示引领范区。
二、农产业发展的问题
产品竞争力弱,产业链条短。传统农作产品有规模无优势,富硒农特
产品有优势无规模,且市场混乱。如旧院黑鸡等富硒农产品,有一定
名气,但由于市场不规范,以次充好、以假冒真等情况时有发生,严
重影响了产品竞争力。大部分农特产品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
体的产业链条,产品多以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形式投入市场,“特色产品”形不成“特色商品”,规模扩不大,效益提不高,产业链条短。
可用资金少,产业发展先天畸形。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大。**作为国家级贫困县,
特色农业产业起步发展较晚,且农民自身积累资金不足。农特产业发
展还停留在“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生产和“多种经营”发展模式上,而较为理想的发展项目,其发展速度、规模、质量也因资金投入不足
而受到制约。
基础设施差,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附近其他市县区比较而言,**在
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在农业产业尤其是病虫防治、检验检疫、自然灾害预防等基础设备不齐全,投资环境差,中间商难
以介入,土地租赁、农产品生产、仓储、加工、运输等成本居高不下。
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程度低,农业实
用技术应用少。针对茶叶、蜂蜜等特色农牧产品良种培育、病虫防治、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匮乏,难以形成高品质的特色产品。大部分乡
镇土地倾斜度大,地块小,机械化程度低,体力劳动仍是群众主要的
生产方式,农产品产量和产值难以提高。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后颈不足,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以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例,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松散,服务功能弱,利益
联结少,合作社成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经济管理知识匮乏,市场开
拓能力不强,缺乏长远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合作社对“合作”的性质认识不清,不能给农户带来实惠,农民入社积极性不高。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意识不强。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
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
有发展动力。部分贫困人口不愿积极就业,不谋求发展思路,“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农产品、畜产品市场价格
波动大等因素影响,农户尤其是散小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促进农产业发展的对策
推进新时代**农特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深刻把握“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脱贫攻坚、绿色崛起”两大主题,
走出一条“生态”“有机”“富硒”的高质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围绕特色产品,加快培育“一村一品”主导
产业,重点打造沿达陕高速公路及旧院片区沿线茶叶基地建设示范带。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整合各种资源和
力量,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
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链延长,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坚持龙头企业带
动战略,扶持域内巴山雀舌、巴山食品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
“旧院黑鸡”、“**富硒茶”等区域性公用品牌,确保每个特色产业
都有龙头企业引领,每个企业都有精品名牌支撑。
探索扶贫新路径新模式。大力推行“互联网+合作社(企业)+基地+农
户(贫困户)”等电商模式,将电子商务与生态富硒农特产品、林果
业产品销售有机结合,增加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份额,打破农村淘宝“买多卖少”现状。以生态资源保护和文化挖掘为依托,以精品景区
建设为抓手,大;和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馆、旅游商店等旅游附加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干部、种养大户
的示范带动,激发扶持贫困户积极发展“五小”庭院经济,促进贫困
农民增收致富。
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狠抓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从基地生产、加工、售出等一系列可
追溯制度,加大对重要品种、重要区域、重要事件的监测力度。强化
农产品品牌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品
牌效应,严厉打击蜂桶蜂蜜、旧院黑鸡、巴山雀舌等仿冒伪劣产品。
逐步引导农户适应市场。大力推广龙头带动、入股分红等增收新模式,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公司+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模式,引
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订单农业”,将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直接
向农户对接,切实解决好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推行励志家训、村规
民约、双向约束制,倒逼改变不良习惯,聘请专家开办实用技术、务
工技能等培训班,重点针对贫困家庭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
培训、新技术示范和科技帮扶工作,不断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