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

合集下载

依托龙头企业推动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依托龙头企业推动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维普资讯
青海师专学报 ( 教育科学 )
J R L OF QI GHAI U I T AC R CoL E OU NA N N OR E HE S’ J L GE
( d c t nS ine E uai cec o J
20 0 8年 第 3
农牧业是国 民经济 的基础 , 是稳 民心、 安天下 的战略产业 , 农牧业问题是事关青海发展 的大问题 。
人均 收入 的 2 . % ,5个 扶贫 开 发重点 县农 牧 民人 23 2
均收入 28 10元, 仅为全 国平均水平 的 6 .%。3 0 7 【针
对上述情况, 青海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 , 推进新农牧
温饱 线 以 下 。按 现 行 温 饱 标 准 ,06年 全 省 尚 有 20 25 4 3个贫 困村 , 1. 19 3万 贫 困人 口, 对 贫 困人 口 绝
合作 组 织 , 持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和龙 头 企 业 发 支
展 。 党 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来 , ” 在青海广大 的农 牧 区, 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利益机制得到有效启动 , 农 牧 民获得相对独立 的土地、 草山等生产 资料 的产权 和经营权 , 激发 了新 的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 一家 产 经营方式 , 使农牧户经济 分散 、 弱 灵和对外经济联系的渠道不畅, 农畜 曾 不增 收 或增 产 少 增 收成 为 制 约农 产
键 因素 。 由于缺 乏龙 头企 业 的带 动 和
5 万人 , 4 他们的收入上线 ( 农区 6 5 仅是全 国农 2 元) 民人 均 收入 ( 57元 ) 1% ; 收 入 贫 困人 口还 38 的 7 低
有 5 万人 , 1 他们的收入上线(0 80元) 仅是全 国农民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作为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一直以来都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使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西宁市的产业发展趋势,从而为西宁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宏观经济环境1.国内经济形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GDP增速为6.1%,超过了预期的目标,这表明国内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同时,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将为西宁市的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2.西宁市产业结构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具有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新能源、生态环保等优势。

其中,农牧业和旅游业一直是西宁市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三、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1.农业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高,有机农业和高效农业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西宁市来说,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旅游业发展趋势西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青藏铁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使得旅游业成为了西宁市的特色产业之一。

未来,西宁市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以此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3.新能源发展趋势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新能源资源。

未来,随着能源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西宁市的新能源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同时,西宁市可以引进更多的新能源技术和设备,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生态环保发展趋势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生态屏障,也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西宁市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青海省的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青海省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一、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优势产业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特别是在能源、农业和旅游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 能源产业:青海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具有煤炭、油气、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资源。

青海省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大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力度。

(2) 农业产业:青海省的农业资源丰富,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青稞、油菜籽、中草药等。

近年来,青海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3) 旅游业:青海省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如茶卡盐湖、青海湖、祁连山等。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力度。

2. 发展亮点青海省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亮点和成绩。

(1) 清洁能源发展:青海省是中国最大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青海省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发展,不仅能满足本地能源需求,还能向周边地区输送电力。

(2) 绿色农业发展:青海省积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青海省的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3) 生态保护与环保产业:青海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青海省通过发展环保产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二、青海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 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发展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清洁能源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青海省作为清洁能源供应地,将进一步加大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望发展壮大青海省是中国西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说明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说明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说明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西宁,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是一座充满自然风光和资源的城市。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气候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西宁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非农产业的地方。

在西宁这样一个被称为“高原明珠”的城市,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青海湖作为西宁最大的淡水湖,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水资源不仅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还可以用于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

西宁可以发展淡水鱼养殖业,通过科学的水产养殖技术和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西宁也可以发展水产加工业,将养殖的淡水鱼加工成各种鱼制品,如冻鱼、鱼干、鱼丸等,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以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

西宁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西宁冬长夏短,日照充足,气候适宜,这为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西宁可以利用这些气候优势,发展各种蔬菜、水果和谷物等农作物的加工业。

西宁可以发展蔬菜加工业,将当地生产的蔬菜加工成各种蔬菜制品,如蔬菜干、蔬菜罐头、蔬菜饼干等,不仅可以延长农产品的销售期,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西宁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牧区,西宁作为青藏高原东部的门户城市,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

西宁可以发展牛羊养殖业,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营养配餐,提高畜牧品质和产量。

西宁可以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将牛羊等畜产品加工成各种畜产品制品,如肉制品、奶制品、皮革制品等,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有很多,只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丰富的水资源、气候优势和草原资源,结合现代的科技和管理,就可以实现非农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希望未来的西宁能够在非农产业发展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海各地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青海各地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青海各地发展情况汇报材料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青海的发展情况备受人们关注,下面我将就青海各地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青海省会西宁市的发展情况。

作为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西宁市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城市的道路交通日益完善,市区的绿化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西宁市的经济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旅游业和畜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其次,我们来看看青海湖畔的发展情况。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青海省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近年来,青海湖周边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当地政府也在保护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旅游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再者,让我们关注一下青海的藏区地区的发展情况。

青海是中国的藏传佛教圣地,藏区地区的宗教、文化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加大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使得藏区地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青海的农牧业发展情况。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大省,农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青海政府加大了对农牧业的支持力度,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品种,加强了畜牧业的标准化养殖,使得青海的农牧业产值持续增长,为当地农牧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总的来说,青海各地的发展情况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项政策的出台,青海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在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海各地的发展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海西宁种植业

青海西宁种植业

青海西宁种植业青海是我国的重要农牧业大省,也是西宁种植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青海西宁的种植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青海西宁的农作物种植概况、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绿色种植等几个方面介绍青海西宁种植业的发展情况。

一、青海西宁农作物种植概况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以小麦、玉米、青稞等为主要农作物。

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也是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区域。

西宁市的农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和郊区地区,以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为主要种植品种。

同时,由于西宁市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也适宜种植一些高寒作物,如青稞、大麦等。

二、青海西宁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农作物的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

青海西宁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支持。

在西宁市,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包括引黄水灌溉、修建水渠和水库、打井等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提高了西宁地区的灌溉条件,优化了灌溉制度,提高了农田的有效利用率,从而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三、青海西宁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作物生产力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青海西宁注重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创新,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西宁市设有农业科学院和多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提供农业技术指导,青海西宁的农业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青海西宁绿色种植绿色种植是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需要。

青海西宁积极推广绿色种植,倡导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

西宁市投资兴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强化了绿色种植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政府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农民采用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这些措施,青海西宁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浅探青海畜牧兽医现状和发展

浅探青海畜牧兽医现状和发展

浅探青海畜牧兽医现状和发展青海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内陆省份,素有“中国水塔”之称,境内草原广阔,畜牧业资源丰富。

青海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与青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青海畜牧兽医现状和发展两方面进行浅探。

首先,青海畜牧兽医现状。

青海是典型的畜牧业大省,因其绵羊饲养基数大、品种多样化而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

青海的畜牧业资源丰富,年均草原面积达到 1.22亿亩,牧草资源约占全国的15%,拥有绵羊1900万只、牦牛2500万头、牛群2400多万头等。

青海畜牧业产值占全省农业产值的比重超过60%。

然而,青海畜牧兽医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青海畜牧业规模大,但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再者,青海的畜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例如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问题仍待解决。

此外,青海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服务覆盖面较窄。

接下来,青海畜牧兽医的发展前景。

青海的畜牧业是该省重要的支柱产业,政府已经明确将其作为优势产业加以支持和发展。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青海畜牧兽医行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将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青海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修建更多的畜舍、养殖场等,改善畜牧业生产和管理的条件。

这将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和质量,提升青海畜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青海将加强畜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的技术水平。

通过引进先进的畜牧兽医设备和技术,培养畜牧兽医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青海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青海畜牧兽医现状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青海作为畜牧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也需要解决好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并加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相信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青海畜牧兽医行业必将取得更好的发展。

浅析西宁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析西宁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析西宁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作者:苏志宏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一、西宁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为加快西宁市设施农业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保障市场供给,从2010年开始,市政府加大投入,高标准,大规模建设设施温棚。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温棚5.5万栋,其中冬暖式是1.14栋,设施蔬菜面积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17%,但产量占到蔬菜总产量的20%,产值达到蔬菜总产值的35%。

我市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一线一川一带”发展格局,一线是以大通双新公路沿线为中心,逐步扩展周边乡镇,形成精细蔬菜生产基地;一川是以湟中西纳川为中心,包括城北区,逐步向湟水河沿岸延伸,形成综合型蔬菜生产区;一带是以三县为主的高位水浇地和浅脑山为主的山地生态蔬菜生产带。

设施农业已成为西宁市积极培育的重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西宁也已成为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示范区。

1.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带动了蔬菜、花卉和菌类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由单一的粮、油种植向蔬菜、水果、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增加了品种,提高了质量。

2.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步伐西宁市在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结合气候条件,重点以防低温、抗暴风、大雪、暴雨和以深冬季节精细蔬菜生产为目标进行了改进与创新,统一进行温室建设。

同时加快现代机械的示范推广应用,温室墙体建设采用机械碾压、使用微耕机进行棚内操作、改人工卷帘为机械自动卷帘、智能变频水泵等应用,既节约了劳力和成本,又加快了建棚进程。

设施农业科技技术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农民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设施农业在产业培育、经营上实现了新发展近年来,各地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原则,通过务实推进,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新产业,全市建成百栋以上的产业村有集中连片温室基地共有71个,其中500~1000栋的有15个,1000栋以上的有8个。

青海畜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青海畜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青海畜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省份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草原资源。

随着国家对农业和畜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强,青海畜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报告将对青海畜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 青海畜牧业的现状2.1 畜牧业的规模和产值青海省畜牧业的规模和产值在过去几年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青海省农牧业厅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青海省总畜牧养殖面积达到XX万亩,畜禽数量超过XX万头/只。

畜牧业总产值超过XX亿元,占到青海省农牧业总产值的XX%。

2.2 畜产品质量和产销情况青海畜牧业在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也注重提高畜产品的质量。

通过优化饲养管理技术和加强品种改良,青海的畜产品逐渐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青海的优质羊绒和牛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产品销售量不断增加。

2.3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注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生态畜牧业和循环农牧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青海畜牧业在节水、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 青海畜牧业的优势3.1 资源优势青海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发展畜牧业。

草原覆盖率高,适合放牧;水资源丰富,满足畜牧业的用水需求。

3.2 品种优势青海发展了一批适应高原环境的畜牧品种,如藏羊、藏猪等。

这些品种适应能力强,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3.3 市场优势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对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青海的畜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4. 青海畜牧业发展的挑战4.1 土地资源限制虽然青海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一些地区土地肥沃度较低,草原生长能力不足,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4.2 水资源短缺尽管青海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畜牧业的规模扩大和提高产能。

西宁:发挥省会城市优势 推进西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西宁:发挥省会城市优势 推进西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西宁:发挥省会城市优势推进西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西宁市牢牢把握“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这条工作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会、省市全委会和中央、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农业要“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基础、保增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从全市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和灾害频繁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逐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逐步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50.49亿元,较上年增长12%,种植业总产值达到26.08亿元,较上年增长5.3%,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5.72亿元,较上年增长5.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633.96元,较上年增长21.36%,连续五年保持了15%以上的高位增速,连续四年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把设施农牧业建设作为保障市场有效供给的“民心工程”来抓,逐步实现了规模化建设,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以温棚建设为重点,2010年开始集中规模建设设施温棚和畜棚,建立农畜产品常年供给核心保障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冷藏保鲜设施,保障“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三是特色农作物种植保持稳定。

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要求,优化稳定种植业结构,蔬菜、油料、豆类、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作物面积稳定在75%以上,农牧业实现丰产增收。

西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西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农业方面,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60.1万吨,比上年增加12.1%。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08元,比上年增加14.6%。

全市农田面积达到
27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113.3万亩,灌溉面积158.2万亩,均超过了
省定标准。

在文化教育方面,全市教育事业继续发展。

全市共有中小学校262所、幼儿园248所,学生总数为78.2万人。

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

全市大中专院校有20所,学生总数为83.4万人。

全市图书馆、博物馆、
文化馆等文化设施日益完善。

在卫生保健方面,全市提供了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

全市有各类医疗
机构876家,床位总数为2.93万张。

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全市卫生行业生产总值为1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总的来说,2024年,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经济增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农业、工业、交通、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
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
不断的发展,西宁市将继续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3.30•【字号】青政办〔2023〕32号•【施行日期】2023.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23〕3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坚持生态优先、深化改革,创新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生产转型和农牧民增收多赢,现就促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生产生活共赢为目标,以牦牛藏羊产业为依托,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建设基地、培强主体、培育龙头、健全链条、打造品牌,扎实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做优做强绿色有机畜牧业,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竞争能力和输出水平,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步伐,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生态畜牧业加快向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现代化、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择优整县提升草原畜牧业发展能力,建设一批生态畜牧业模式发展经营的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及生态牧场,培育一批省级股份制生态畜牧业示范社,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生态牧场+种养大户+农户”生态畜牧业联合发展体,推动实现牛羊生产、合作方式、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市场营销和服务保障“六个”转型升级,构建三产融合、规范经营、市场营销“三大”产业体系,生态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绿色有机牦牛藏羊输出能力显著增强,促进小农牧户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有效衔接。

新形势下青海省畜牧业的发展思路

新形势下青海省畜牧业的发展思路

我省 畜牧 业 才 能有 真正 的 发展 。
1 2 农 区畜 牧 业 与草原 畜 牧 业并 重发 展 .
畜牧 业 获 得 了 长足 的发展 ,20 0 0年 畜 牧业 产 值 占农 业
我 省 的天 然 草 地 面积 为 3 4 6 5万 公 顷 , 占全 省 总 面
总 产 值 的 比重 增 加 到 4 . 5 。但 畜 牧 业 作 为我 省 的 积 的 5 . 6 。 均 耕 地 0 1 99% 04 % 人 . 1公 顷 , 人 均 草 地 面 积 而 主要 产业 ,与 畜牧 业 发达 省 份相 比 , 有较 大 差距 。为 7 1 还 . 5公 顷 。 改革 开放 以前 , 在我 省 畜 牧 业 产 值 中 , 原 草 此 , 调整 发展 思 路 , 取有 效 措施 , 高科 技含 量 , 要 采 提 改 畜 牧 业 产 值 的 比 重一 直 较 大 , 农 区畜 牧 业 的 比重 很 而
水 平 、人 民 收人 水 平 的 提 高 而逐 步 演 变 的一 个 发展 过 最 近 有 报 道 说 ,加 拿 大 科 学 家 利 用遗 传 工 程 成 功 程 。现 在 ,人们 对 粮 食 的 需 求数 量 呈 逐 渐 下 降 趋 势 ,
断 上升 趋势 。 2 2 畜 牧 业生 产 要 以提 高质 量和 增加 品 种为 主 .
将 大 幅度 提高 , 别 是农 区畜 牧 业会 得 到更 快 的发 展 。 特
二 十 世 纪 七 十 年 代世 界 环 境 大 会 的 召 开 和 《 类 2 抓 好 畜 牧 业 发 展 的主 要 途 径 人 环 境 宣 言 》 的 发 表 ,把 制 约 发 展 的 资 源 与 环境 问题 提 2 1 在 农 业产 业 结构 调 整 中以牧 为 主 . 到 了全 人 类 面前 。发展 与环 境 保 护 并 重 应是 我 省 今 后 畜 牧业 发 展 的基 本指 导 思路 。 从 “ 以农 为 主 ”到 “ 以牧 为 主 ”是 随着 经 济 发展

青海智慧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青海智慧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16摘要:该文分析了青海智慧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并根据现状对青海智慧畜牧业的发展数字化转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学研融合,新技术的落地对数字化转型、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区域振兴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青海智慧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系统思考,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智慧农牧业;融合式发展;数字化穆天红 1.2 数字化助力优势凸显近年来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各类自动化辅助设备,计算机、信息采集、无人机等装备的应用不断增多,一方面提高了畜牧业的产出效率,对规模化养殖,提升产品质量与品质有助推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凸显计算机等一类自动化设备和软硬件对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性,为推动智慧畜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1.3 产学研协调同步青海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在智慧畜牧业方面主要包括了兽医、畜牧、饲草、渔业等板块。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已经采集了620万头(只)的牦牛藏羊数据信息,实现了牦牛藏羊从出生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实现。

在动物检疫、运输、电子合格证方面有牧云通系统的推广和使用。

另外科研方面对种畜智能识别、体质量估计、生长拟合等方面有一些研究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2 面临瓶颈青海牧区一般为高海拔,少数民族聚集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条件相对较差,物流成本高,通讯服务的稳定性较低,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少,并且畜牧业仍以放牧为主。

2.1 地理环境因素交通便利和电力能源供应是信息化的基础条件,由于高海拔、地广人稀、生态环保等缘故,交通设施和电力基础设施的稳定性较低,对信息化亟需的硬件支撑维护、信息传输等造成不利影响。

2.2 社会发育迟缓民族地区社会形态发育迟缓,社会治理水平相对较弱,导致新技术、理念、方法等在这些地区的推广和使用曲线缓慢。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信息化时代的趋势,青海省作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之源、“牦牛之都”“藏羊之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一直是青海省重要产业。

青海西宁_高原冷凉夏菜种火富民产业

青海西宁_高原冷凉夏菜种火富民产业

432023.16炎炎夏日,烈烈阳光,青海省西宁市还是一片清爽。

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让这座“世界凉爽城市”,成了广大游客夏日避暑的绝佳选择。

然而,选择夏天到这里“扎根”的不止游人,还有一类被称为“冷凉蔬菜”的农作物。

“冷凉蔬菜”是指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产的蔬菜,在青海、甘肃等地又被称为“高原夏菜”。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发挥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建设为抓手,发挥“河湟田源”等农产品品牌引领作用,补齐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短板,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经营,农民参与收益”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

绿色发展带来高质高效在西宁市大通县景阳镇的甘树湾村,一大片绿油油的甘蓝在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7-10月是甘蓝集中上市的时间,它们正紧凑地排好“队形”,等待着不久之后那一张张丰收的笑脸。

“我们这里海拔高,光照足,气候冷凉,特别适合种植甘蓝等作物。

甘蓝是我们这儿的特色,非常受欢迎。

”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广生自豪地说。

大通景阳千亩甘蓝基地是由大通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运营的。

据介绍,去年甘蓝种植面积达1000亩,产量达到4100吨,种植收入总额达到了450万元。

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不仅仅带来了种植冷凉蔬菜的可能,更为绿色有机种植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由于独特的高原气候,我们这里病虫害很少。

”张广生告诉记者,大通县在全县蔬菜生产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通过增施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张挂粘虫色板等农业增效措施,预计今年蔬菜产量达5400吨,比2022年亩单产增加0.6吨。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

正因为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高原冷凉蔬菜绿色有机的品质,大通县的甘蓝受到省内外市场客户的青睐。

据了解,优质高品质的甘蓝不仅丰富了西宁人的“菜篮子”,而且逐渐依托高品质、绿色有机、错季节供应等特点,走上了全国餐桌。

青海牧草产业的发展趋势

青海牧草产业的发展趋势

青海牧草产业的发展趋势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牧草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区,牧草产业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国家对畜牧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青海牧草产业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本文将从资源优势、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四个方面阐述青海牧草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资源优势青海拥有广阔的天然牧场,草原面积约占全国的3/10,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之一。

青海的牧草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优质草大都集中在海北、黄南、海南等地。

因此,青海省具备发展大规模牧草产业的有利条件。

此外,青海的气候条件也适宜牧草生长,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适宜,且阳光充足,有利于牧草的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积累。

这些资源优势为青海牧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策支持国家对畜牧业和牧草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青海省牧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例如,《青海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发展牧草产业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政府的支持政策。

此外,在土地利用、财政补贴、经济补助等方面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青海牧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青海牧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牧草的种植、收获、加工等环节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和提高。

例如,在牧草种植方面,科研人员通过优化种植技术和品种选择,实现了牧草的高产、高质量和抗逆性能的提高。

在收获方面,研发了先进的牧草收割机械和收获技术,提高了收割效率和质量。

在牧草加工方面,发展了高效的干草储藏技术、饲料加工技术和草料保鲜技术,提高了牧草的利用率和降低了损耗。

这些科技创新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青海牧草产业的发展。

四、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牧草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扩大。

青海的牧草具有优质、绿色、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市场欢迎。

目前,随着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市场对草料饲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关于加快推进西宁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关于加快推进西宁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金 配制 不合理 。西 宁 市 畜牧 业 产 业 化 工 作起 步 晚 、 起 点低 , 畜产 品生产 加 工 尚停 留在 初 级 阶段 。初 级 加 工 多, 精深 加工 少 , 技含 量 和 附加 值 不 高 , 科 没有 形 成 主 导产 业 和拳头 产 品 ; 头 企 业规 模 小 、 龙 机制 不 活 , 营 经 管理 水平 不高 , 没有形 成稳 定 的生 产加工 销售 环节 ; 市 场适 应差 , 辐射 带动农 户 的能力 弱 , 企业 与农户 之 间未 形成 稳定 的利益 联结 机 制 和 有效 的 组织 方 式 ; 资金 短 缺、 市场竞 争力不 强 , 严重影 响 了龙 头企业 在产业 化经 营 中引导生 产 , 拓市 场作 用 的发挥 。 开 16 畜产 品市 场 发 育 程 度 低 , 务 体 系 不 健 全 。 目 . 服 前 , 市农 副产 品市场 有 5 全 8个 , 牛羊 、 活禽交 易及 畜产 品综合 市场 9个 , 次 低 , 场 发 育 程 度低 , 档 市 布局 不 合 理, 信息传 输 手段落 后 , 息 反 馈 滞 后 , 信 中介 服 务 组织 不 完善 , 重影 响农 民收入 的增加 。 严 2 促进 西宁 市现代 畜牧 业发展 的对 策建 议 为促进 西 宁市畜 牧 业 又 好 又 快发 展 , 须 加快 畜 必 牧业 发展方 式转 变 , 建现 代畜 牧业 产业 体系 , 定提 构 稳 高畜 牧业综 合生 产 能力 , 优 质 、 走 高产 、 高效 、 全 、 安 生 态 的可持续 发展道 路 , 努力保 障畜产 品质量 安全 、 共 公 卫 生安 全和 生态环 境安 全 。重 点 要抓 好 “ 四个关 键 ” , 建 立 和完善 “ 十大体 系 ” 。 2 1 抓好 “ . 四个 关键 ” 夯 实发 展基 础 。 , 2 1 1 优 化畜 牧业 结 构 。畜 牧业 结 构 调 整 是 提 高 畜 .. 牧业 整体 效益 和资 源利用 效率 的有 效途径 。包 括畜禽 生产 的 比例结构 , 质 畜 产 品 的 比重 等 。要 抢 占标 推 优 化 , 化 养殖制 高 点 。着 力 构 建 现 代畜 牧 业 新经 济 规模 结构 , 实现 畜牧业 从单 纯 的饲 养 环 节 向生 产 、 工 、 加 储 藏 、 鲜 、 通等后 续环 节拓 展 , 保 流 实现 畜牧业 与饲料 、 兽 药生产 经 营紧密 衔 接 , 、 、 产 业 协调 发 展 。优 化 一 二 三 畜牧业结 构 , 围绕 西 宁市畜 牧业 发展 的 区域 化格局 , 要 进 一步调 准 、 优 、 特 畜 牧业 结构 。突 出发 展奶 牛 、 调 调 肉牛 、 肉羊 、 生猪 等产 业生 产 , 点提 高质 量和 效益 ; 重 稳 定发展 肉鸡 等畜 禽 ; 极发 展特 种养 殖业 ; 积 积极发 展地 方特 色产 品 , 立 起 “ 质 畜 禽 生 产 优 势 区 ” 提 高 优 建 优 , 势产业 的集成 度 、 优势 畜 产 品 的集 中度 和 优 质 专用 畜 产 品 的 比重 。 212 推进发 展 方 式 转 变 。加快 畜牧 业 从 传 统 散 养 .. 方式 向适 度规模 化 、 准 化和集 约 化方式 转变 , 标 实施 畜 牧生 产方 式战 略转 变 , 到 服务 小 农 户 、 范 专业 户 、 做 规 监督大 型 户 、 严格 养 殖 小 区 、 进 标 准 化 、 范 化 和产 促 规 业 化 。加强对 散 养户 的培训 , 促进 散 养户 的规模 扩大 , 开展畜牧业园区建设 , 改变人畜混居、 畜禽混养的落后 状况, 改善农村 居 民的生 产 、 生活 环境 。对专 业户 和大 型养 殖 场 ( 区 ) 强 制 ” 行畜 禽标 准化 生 产 , 小 “ 推 把专 业 户 的标 准化生 产作为 畜牧 生产标 准化 的重点 。鼓励 专 业化 养殖小 区进行股 份制 和合作 制 改造 。大力 推广适 合中、 小养殖专业户的标准化养殖模式 , 建设畜禽标准 化养殖 科技示 范 户 ; 积极 推行 牛羊 舍 饲 育 肥 。加 快 发 展 产业 化经 营 , 行企 业 带 基 地 , 地 连 农 户 的模 式 , 实 基 形成小规模大群体 , 促进 畜牧业规模化 、 准化 的发 标

西宁市介绍(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

西宁市介绍(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

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网络。市内有西宁火车站和西宁曹 家堡机场,方便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和商务人士前来访问。
经济方面,西宁市以农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包括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羊绒纺织等。此 外,西宁市也发展了一些现代化的产业,如能源、化工和制造业。
总体而言,西宁市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 件。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游客,同时其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也为 城市带来了活力。
西宁市介绍(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
西宁市位于中国青海省的东部,是青海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宁市总面积 约为7,665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一个高原气候城市,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市内有 许多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著名的景点包括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等。青海湖是中国最 大的内陆湖泊,拥有壮丽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的热门目的 地。塔尔寺是一个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佛教艺术品。茶卡盐 湖则是中国最大的盐湖之一,湖水呈现出迷人的粉红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西宁产业发展趋势

西宁产业发展趋势

西宁产业发展趋势西宁作为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国家推动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西宁的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机遇。

本文将从西宁的地理位置、资源特点、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来分析西宁的产业发展趋势。

西宁地处中欧陆桥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节点的位置,是西藏、青海、甘肃等多个省份的交通枢纽。

这使得西宁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可以形成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格局。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西宁将成为连接中国西部和中亚、东欧等国家的重要门户城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西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宝贵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按照国家的要求,西宁正在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积极推进节水型企业和循环型经济的发展。

同时,西宁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天然气、铜矿、铝土矿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西宁的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西宁市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是降低企业税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西宁出台了一系列减税和降费的政策,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了税收优惠。

其次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此外,西宁还加大对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的扶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和创业指导,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西宁市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转移和技术培训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支持。

同时,西宁市还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产业方面,西宁将以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为导向,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例如,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此外,西宁还将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其中,牧业是西宁的传统优势产业,西宁将推动牧民合作社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规模化和精细化管理。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青海藏区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国土面积最广阔的省份之一。

经济发展基本行业主要包括农牧业、能源和矿产开发、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下面将对这些行业的区位及特点进行研究。

农牧业是青海藏区的传统经济支柱行业。

该区的大部分地区地理条件适宜农牧业的发展,如气候适宜、草原资源丰富等。

农牧业主要包括畜牧业、农作物种植和林业等。

畜牧业较为发达,青海素有“畜牧之乡”的美誉。

区内草原面积广阔,适宜养殖各类牲畜,如牛、羊和马等。

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高粱和马铃薯等,农业发展相对较为薄弱。

林业资源也比较丰富,主要是高山森林和河谷林地。

农牧业主要集中在区内的山区和草原地带。

能源和矿产开发是青海藏区的另一个重要经济支柱行业。

该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如煤炭、天然气、铜、铅等。

青海也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重要基地,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

区内的能源和矿产开发主要集中在海东、海西和黄南等地,这些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运输。

旅游业是青海藏区的新兴经济行业。

该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和塔尔寺等。

青海藏区的风景独特,草原、湖泊、河流和雪山等景观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旅游业在区内的城镇和景区发展较为集中,如西宁市、玉树市等。

随着交通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青海藏区的旅游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现代服务业也开始在青海藏区兴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加。

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教育、医疗、物流、科技和文化创意等相关行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对于青海藏区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在青海藏区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心和经济开发区,这些地区有较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和人员流动。

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基本行业主要包括农牧业、能源和矿产开发、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与青海藏区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密切相关,既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一、基本情况西宁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

早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121年,西汉时期,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即在今西宁市筑军事据点西平亭。

西汉末年(公元9-23年)设臵西海郡。

隋朝(公元581-618年)再次设臵西平、河源二郡。

宋朝(公元960-1279年)设西宁州。

“西宁”一词由此沿用至今。

1929年正式建立青海省,省会设在西宁。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50年西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1974年发现后通过7年艰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队在这里共发掘墓葬1730多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文物就有17000多件。

这1730座墓葬包容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种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这4种文化类型延续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

而1973年,全国最早发现著名的“舞蹈纹饰彩陶盆”出土于大通县上孙家寨村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

经测定年代约为5000-58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的珍宝,为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存。

比乐都柳湾彩陶要早1000年.这是首次发现的直接描绘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彩陶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底面直径10厘米,盆用细泥红陶制成。

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

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

陶器内壁内壁饰二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

构图生动,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舞蹈纹彩陶盆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

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

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

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

西方现代绘画中把在静止画面上表现事物的连续运动视为一种艺术创新,而在中国的原始艺术中就已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这种大胆的创造不能不使人击节赞叹。

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舞蹈的内容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西宁市海拔2220--4880米,市区海拔2261米,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492.8毫米,蒸发量1272.3毫米,年平均日照1939.7小时,近200个晴天。

具有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的特点;年平均气温7.8℃,夏季平均气温18.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西宁被誉为“中国夏都”。

全市总面积7649平方公里(全省7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

现辖3县4区即: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和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2个正在建设中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湖新区。

全市总人口220.5万,其中:市区人口114.13万人。

乡村人口85.22万,城镇化率为61.35%(占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19位,西北五省排位倒数第一)。

青海省常住人口55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3.5万人,占41.5%;乡村人口323.8万人,占58.1%;全市民族有藏、土、蒙、撒拉、回、满、汉等3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5.48万人,占25.16%,其中回族35.8万人,占64.5%,藏族11万人,占19%,土族5.5万人,占10%,蒙古族1.2万人,占2%,撒拉族5000人,占0.9%,其他民族1.2万人,占2%。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58.14万人,占总人口数量46.3%。

其中:其中藏族115万人,占21%;回族83.15万人,占15%,土族20万人,占3.8%,蒙古族9万人,占1、7%,撒拉族9万人,占1.85%,其他民族1.6万人,占0.32%。

全市共有50个乡镇,11个涉农街道办事处,930个行政村。

西宁市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

2009年底,人口占全省的39.5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6.3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38.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7.09%。

2009年,西宁农民人均纯收入4698.63元(比全国的5153元低454.37元,比全省的3346.15元高1352.48元)。

西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911.03元(比全国的17175元低4263.97元,比全省的12691.85元高219.18元),城乡收入比例为3:1。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07亿元(全省为1081亿元),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312.04亿元,增长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15亿元(全省为87.74亿元),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6亿元,增长18.59%。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84.35万亩,主要种植春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青稞、蔬菜、花卉、果品、食用菌等农作物。

天然草场57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91.5万亩,围栏草场76.5万亩。

大气、水源、土壤污染少,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西宁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成效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发展,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完善经营机制、促进市场流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截止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5家(国家级8家,省级32家,市级105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40亿元,固定资产20亿元,年生产总值45亿元。

龙头企业在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成为“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一)龙头企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我们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来抓,重点围绕油菜、马铃薯、蔬菜、特色果品、中藏药、饲草花卉、牛羊肉、奶牛、藏毯绒毛等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切实措施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70家,占48%,养殖企业32家,占22%,种植企业29家,占20%,市场型企业7家,占4.82%,其它类型企业7家,占4.82%。

初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主的集群分布。

如:以雪舟、嘉年、藏羊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绒毛藏毯加工业,以天露、小西牛、青海湖乳业等企业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以弘大、江河源、西海、仁杰等企业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以清华博众、康普、新力绒纺、友林等企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加工,以绿草源、高原绿色、裕泰等企业为代表的牛羊肉制品生产,以威思顿、祥源等企业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等已经成为行业中的支撑企业。

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流通企业等为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形成了“农户—基地—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格局。

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原西宁市奶牛场改制后成立的股份制民营企业,迄今为止已有5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拥有青海省唯一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有青海最大的高产荷斯坦良种奶牛繁育基地及乳品加工生产基地。

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的“小西牛”品牌已获“青海省著名商标”称号。

公司开发的具有浓厚青海地方特色的“青海老酸奶”,采用72小时低温发酵技术和独特的工艺杀菌、灌装,产品口感细腻、风味独特,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青海源兴工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蚕豆、青豌豆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和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日本、英国等12个国家,蚕豆出口量占全省企业蚕豆出口量的96%,是全省经营蚕豆规模最大的企业。

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进出口贸易、油菜籽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公司下辖2个油菜籽加工厂,年加工油菜籽7万吨,是青海省最大的油脂企业之一。

青海绿杰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青海杰森集团下属5个分公司之一,主要从事非洲珍珠鸡、英国贵妃鸡、中华乌骨鸡等珍禽品种的引进、孵化、养殖研究及加工、销售,是一家从事现代化、规模化珍禽养殖的企业。

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是集牦牛、藏系绵羊精深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清真牛羊肉生产企业,产品已覆盖西宁市大中超市,并销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十多个省份。

(二)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我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把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初步形成。

2009年全市优势作物面积达到135万亩,蔬菜总产60万吨,并且还以较快速度逐年扩大,肉类总产7万吨,奶产量10万吨。

大通县双新公路沿线、湟中县西纳川已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湟中县小南川、湟源县纳隆等地已建成多个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园区,湟中县多巴镇、上五庄已成为我市重要的肉源生产地。

全市现已建成日光节能温室 3.2万栋,规模养殖基地103处,畜棚面积200万平方米。

这些生产基地的建成,为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证,优势产业的规模逐渐发展壮大。

(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更加紧密在生产经营中,各类龙头企业将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实施一体化经营,带动大批农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有效延长了农牧业生产链条,提高了农牧业比较效益,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

截止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94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面积95万亩,龙头企业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或间接带动本市及周边地区农户超过25万户,40%以上的农户从农牧业产业化项目中受益。

(四)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农牧业凭借独特的资源,充分利用“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名优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品牌农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已有藏羊、雪舟、可可西里3个农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一片绿、日月山、绿草源、天露、高原猫、小西牛、花宝、三江雪等商标获得青海省著名商标;江河源牌饲料、一片绿月饼、天露牌鲜奶等7个产品获得青海省名牌产品称号;湟源县陈醋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