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鸡形目鸟类资源及其保护现状知识讲解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措施剖析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措施剖析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措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状况怎样?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又是怎样?笔者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占世界的6.5%,陆生脊椎推动物种类达2100多种(哺乳类450多种、鸟类1180多种、爬行类32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占世界这类动物种数的10%以上,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还具有特产珍稀动物多和经济动物多的两大特点。
据有关数字统计:我国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朱鳄、黑颈鹤、黄腹角雉、褐马鸡等特产珍稀动物100多种;有熊、猕猴、马鹿、麝、狍子、野猪、黄羊、环颈雉、雁鸭类经济动物400多种。
全世界鹤类共15种,我国就有9种;雁鸭类148种,我国就有46种;野生鸡类276种,我国有56种。
美国、原苏联、欧洲都没有灵长类动物,我国就有16种之多。
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我国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我国野生动的保护措施我国政府把保护野生动物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为保护世界濒危物种作出了巨大努力。
l、有关法规建设方面。
我国早在196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1973年外贸部发出的《关于停止珍贵野生动物收购和出口的通知》;同年,林业部草拟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 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林业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 1983年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1985年国务院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8年11月8日全国人大通过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总方针是:“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名录规定保护的动物达335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7种、二级238种);另外,各省、市自治区和北京、四川、福建、新疆等已规定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关志明【摘要】介绍了山西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以及褐马鸡的分布及数量、褐马鸡栖息地选择与植被类型分布、褐马鸡面临的威胁,提出了保护褐马鸡的对策。
【期刊名称】《山西林业》【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34-35)【关键词】黑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褐马鸡;资源现状;保护对策【作者】关志明【作者单位】山西黑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兴县03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9.9褐马鸡属于鸡形目稚科马鸡属,是我国特有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频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其列为严禁贸易的物种名录(附录I)中;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联盟、世界稚类协会等组织将褐马鸡确定为频危物种,其肖像还成为世界稚类协会会徽的主体图案。
1 基本情况山西黑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吕梁山脉中段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1°11′39″~111 °26′30″,北纬38°10 ′03″~38°24′05″,总面积 24 415.40hm2。
是以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交错区和世界珍禽褐马鸡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4C°,1月份平均气温-10℃左右,7月份平均气温18℃左右。
全年10℃以上积温1 500℃~1 950℃,无霜期120d~135d,年均降水65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月~9月份。
春旱、秋霜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
保护区的水系属于黄河水系,境内湫水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区内的交楼申河、南川河、固贤河等则是黄河一级支流蔚汾河的重要水源。
保护区地处吕梁山西坡,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最高点黑茶山主峰海拔2 203.80m,最低点为阳坡水库海拔1 200m,平均海拔1 702m,相对高差1 003.8m。
区内土壤属于栗褐土地带。
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现状与保护对策2010级动物学摘要:鸡形目是一个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鸟类类群,其保护工作受到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上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加强该类群鸟类的保护工作不仅是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国家林业局“十五”期间将要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对我国鸡形目鸟类的样性、特有性和分布特点进行了阐述,对该类群的濒危状况和致危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以及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在该类群研究,探讨了目前保护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鸡形目,鸟类,物种多样性,特有种,保护,中国1前言鸡形目是鸟类中一个重要类群,总共有7 科285 种,分布于除南北极以外的世界各地。
鸡形目大多数种类体型较大、羽色艳丽,自古以来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备受人们关注。
野生鸡类是人类早期主要的狩猎禽,同时也是现代家禽的祖先之一。
根据我国黄河流域16 个地点的化石记录,发现约在8000 年前原鸡就被驯化为家禽。
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鸡形目鸟类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其生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当地森林类型、质量和保护状况的有效指标。
鸡形目鸟类起源古老,飞翔与扩散能力较弱,躲避天敌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其所面临的威胁日趋严重。
在世界受胁鸟类中,鸡形目鸟类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世界上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该类群鸟类的保护不仅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鸡形目鸟类正面临着分布区面积缩小、栖息地质量下降、滥捕乱猎等外部因素的威胁。
同时,由于鸡形目大多数种类具有性成熟较晚、繁殖率较低、孵化期较长、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导致许多野生鸡类处于濒危状态。
国家林业局在“十五”期间将要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鸡形目鸟类的保护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数据库及其应用

动物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 f Zoology 2007,42(3):73~78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数据库及其应用张成安①② 丁长青①3(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0;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摘要: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数据库(The S ite Record Database for Chinese G alliformes ,SRDG)是以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点的有关信息为数据源的综合性资源数据库,于1996年初步建立,2005~2006年进行了更新维护和完善,由中国鸡形目鸟类物种代码库(WZ DM )、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状况库(F BZK )和信息来源库(XX LY )三部分构成,包括中国鸡形目全部63个种的5859条分布信息和1027条相关文献记录。
本数据库操作简单,各库之间通过共有字段相链接,具有信息查询、修改和维护等功能。
本数据库的物种信息有助于加深对我国鸡形目鸟类资源的了解,可为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研究和保护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
在数据库基础上,可以进行有关我国鸡形目鸟类分布状况的分析,如鸡形目鸟类地理区划研究、分布区与占有面积的比较、物种濒危状况评估以及热点地区分析和G AP 分析等。
关键词:鸡形目鸟类;数据库;分布记录;分布状况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23263(2007)03273206The Site R ecord Database for Chinese G alliformes and its ApplicationZH ANG Cheng 2An①② DI NG Chang 2Qing①(①Institute o 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②Graduate University o f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Abstract :The S ite Record Database for Chinese G alliformes (SRDG )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in 19961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2005to 2006,in order to update the data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database.T ill the end of 2006,5859site records of all 63species of Chinese G alliformes and 1027literature res ourc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database.SRDG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species code database (WZ DM ),the site record database (F BZK )and the literature database (XX LY ).SRDG has many advantages including easy manipulation and humanized inquiring ,m odification and maintenance.The establishment of SRDG reflects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 G alliformes in China and can als o provide reliable data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 and the design of protected areas.Based on SRDG,a series of studies and analyses on th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Chinese G alliformes could be carried out ,such as the division of geographical regions ,the comparision of extent of occurrence and area of occupancy ,the assessment of species ’threatened status as well as the hotspots and G AP analysis.K ey w ords :G alliformes ;Database ;S ite record ;Distribution status基金项目 世界雉类协会(WPA ),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CEPF )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训基金资助;3通讯作者,E 2mail :cqding @mx.cei.g ;第一作者介绍 张成安,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鸟类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E 2mail :zcanp1982@ 。
褐马鸡

大小量度:体重♂1650-2475克,♀1450-2026克;体长♂985-1074毫米,♀830-1050毫米;嘴峰♂4142.5毫米,♀37.5-42毫米;翅♂270-312毫米,♀265-290毫米;尾♂518-582毫米,♀447-576毫米;跗蹠 ♂92-101毫米,♀89-97毫米。
栖息环境
(概述图参考来源: )
动物学史
褐马鸡是马鸡中最为名贵的种类,古称“鹖”。《禽经》中记述:“鹖”,毅鸟也。毅不知死。”三国魏诗 人曹植在《赋》序中写道:“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明末张自烈撰的字书《正字通》曰: “鹖”,鸟名,色黄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往赴斗,虽死不置。”清朝文字训诂学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有:“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的说法。这是因为褐马鸡的雄鸟在每年 的繁殖期间,都要为夺雌鸟而发生激烈的争斗,据说有时达到斗死方休的地步。所以,从战国时赵武灵王起,历 代帝王都用褐马鸡的尾羽装饰武将的帽盔,称为“冠”,用以激励将士,直往赴斗,虽死不置。这种制度一直延 续到清朝末年。清朝时改为蓝翎和花翎,蓝翎纯为“鹖”羽,品级较低者戴之;花翎则外部为“鹖”羽,内部为 孔雀羽,高级官员配戴,并且以翎眼多少来区别官员的高低。
我国地方鸡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我国地方鸡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邹剑敏(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扬州 225003)我国地方鸡种资源的多样性、民族饮食文化的渊源性及各地市场需求的多元性,使得“地方鸡种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生产经营者致力合作的基础。
一 我国地方鸡种资源的保护国际社会认为,动物遗传资源是未来食品、环境和社会经济稳定的一种资源。
保持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目前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存在两种情形:一方面,发达国家大量饲养的只是少数经济价值高的品种和他们的杂交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虽然品种资源丰富,但保存不当以及对外来品种不加区别的引进,造成地方品种品质降低和数量减少。
1 摸清了我国地方鸡种资源家底鸡品种的形成与分布,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育,形成了外貌特征、遗传特性、生产性能各异的众多优质鸡品种。
1976年,农业部组织全国农、科、教等部门,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历时九载,基本摸清了全国比较发达地区的品种资源状况,并出版了5部《中国畜禽品种志》。
1995年又对西南、西北的偏远地区进行了一次为期4年的畜禽资源补充调查。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参与了调查工作。
2006年,农业部组织在全国开展畜禽品种普查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调查工作,正在进行有关材料整理。
多年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禽种资源丰富,鸡种类型有肉用、蛋用、兼用和其他;体重大的4千克,小的只有0.6千克左右;羽色有黄羽、白羽、黑羽、芦花、哥伦比亚羽;蛋壳颜色有白壳、粉壳、青壳、红壳等等。
全国地方鸡种大至分布如下。
东南区:浦东鸡、仙居鸡、萧山鸡、白耳黄鸡、丝毛乌骨鸡(江西的泰和鸡、福建的白绒鸡、广东的竹丝鸡)、江山白羽乌骨鸡、崇仁麻鸡、河田鸡、惠阳胡须鸡、杏花鸡、清远麻鸡、霞烟鸡、桃源鸡、溧阳鸡、鹿苑鸡、狼山鸡、中原斗鸡、漳州斗鸡黄淮海区:北京油鸡、寿光鸡、济宁鸡、固始鸡西南地区:彭县黄鸡、峨眉黑鸡、武定鸡、版纳斗鸡东北区:林甸鸡、大骨鸡黄土高原区:静原鸡、边鸡、阳鸡、正阳三黄鸡青藏高原区:藏鸡蒙新高原区:边鸡、吐鲁番鸡2 建立了家禽品种资源保护体系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特征、特性等遗传性能和地区分布等选择性的进行了地方品种的保存工作。
珍稀濒危鸟类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

珍稀濒危鸟类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鸟类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它们在种群繁衍、飞行行为、种内和种间交流、食物链调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人类影响的不断加剧,附着于大自然上的鸟类群体的数量逐渐减少,许多珍稀濒危的鸟类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因此,对于珍稀濒危鸟类资源的调查和保护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珍稀濒危鸟类调查的现状目前,对于珍稀濒危鸟类调查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开展鸟类调查的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例如,通过安装鸟类监测器和追踪器,可以实时对野外进行监控,以了解珍稀鸟类的迁徙、活动和生态习性。
此外,通过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如无人机遥感技术、测量和计量工具的进步,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和评估珍稀鸟类的数量和巢区规模,并且全方面地了解鸟类的生物学和行为学特性。
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野外工作的艰辛性,进行鸟类调查的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缺乏有效的数据和信息。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领域,一定的数据和信息极为重要。
但是,实际上,对于珍稀濒危鸟类的数据和信息数量有限,这成为了开展珍稀濒危鸟类调查工作的一个限制因素。
第二个挑战是缺乏专业背景和科学研究人才。
开展珍稀濒危鸟类调查和保护行动需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研究人员,而在鸟类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
为此,开展促进鸟类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珍稀濒危鸟类保护的策略为了更好的保护珍稀濒危鸟类资源,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许多策略和措施。
以下是值得注意的几点。
1.促进保护行动的国际合作。
鸟类的天然栖地通常难以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比如不同省份、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洲。
对于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在不同地区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以保护全球生态系统。
2.从源头上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对于水鸟抽水放水的习性产生影响等,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3.建立更加严峻的保护和环境管理制度。
比如设置自然保护区、限制野外游客进入受保护的区域、强化飞行管制等措施。
四川省鸡形目鸟类分布及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鸡形目鸟类分布及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四川省鸡形目鸟类分布及保护研究一、课题背景与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物种多样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鸟类作为普遍存在于人类居住区的野生动物,无论是对于生态系统保健还是文化景观的维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对于鸟类的研究,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是制定保护和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川省境内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包括不少珍稀物种,而鸡形目鸟类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别,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对于四川省鸡形目鸟类的分布情况和保护现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亟需深入探究。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于四川省鸡形目鸟类的系统性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四川省鸡形目鸟类分布状况,探讨其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对策和建议。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区域范围:四川省全境。
2. 研究鸟类类别:鸡形目鸟类。
3. 主要研究内容:(1)野外调查:到四川省不同地区进行野外考察,记录每个地点采样到的鸡形目鸟类物种、数量、活动规律等信息。
(2)数据整理和分析:对于野外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研究不同地区的鸡形目鸟类分布状况、数量分布走势、生境分布规律等,并探讨其分布与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现状评估:对于鸡形目鸟类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估,分析造成问题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可能的改善和解决方案。
(4)保护对策和建议:针对现状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保护对策和建议,旨在通过保护措施的实施,提高四川省鸡形目鸟类的保护程度,以保障鸟类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4. 主要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方法:在不同地区布设站点,进行目视与听声的调查,拍摄照片和录制声音。
(2)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野外采样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数据分析,并绘制分布图和统计图表,结合地图和环境条件等信息,探究鸟类物种的分布规律和繁殖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鸡形目鸟类资源及其保护现状我国鸡形目鸟类资源及其保护现状自古以来鸡就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就有了“鸡”字稍早于龙山文化的长江流域的屈家岭遗址中发掘出仿照家鸡的陶鸡艺术形象是生活的提炼说明当时饲养家鸡已很普遍。
当然人类早期靠狩猎为生野生鸡类成为一种主要狩猎对象。
后来我们的祖先学会了驯养动物而鸡就是最早被人类驯化和利用的家禽。
那么家鸡到底源于何时?考古发现在我国黄河流域有16个地点保存着家鸡的化石近年在河北武安县磁山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家鸡的骨骼这样把我国驯养家鸡的历史追溯到约8000年以前。
目前其他国家尚无更久远的记载。
经过长期的驯养繁殖目前我国仅蛋鸡的品种就有80多个每年的饲养量在20亿只以上鸡蛋的产量达2200万吨。
不仅形成规模庞大的养殖和加工产业而且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了大量的肉、蛋及其产品。
鸡与我们现代人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不信你可以问问你身边的人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个从来没有吃过鸡蛋和鸡肉的人。
然而你是否了解野生的鸡呢?在动物分类上鸡是一群陆栖生活的鸟类的统称它们在南北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全世界鸡形目鸟类总共有7科285种中国已记录到的就有2科63种包括松鸡科8种、雉科55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47.06% 和34.59%。
因此我国是世界上野生鸡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我国雉鸡类的总数居世界第一位接近世界总种数的1/4其中不少种类还是闻名中外的珍贵特产堪称雉鸡王国。
它们一般都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体型大小与家鸡类似多数种类的雄鸟具有色彩鲜艳的羽衣;嘴短而强健上嘴微曲稍长于下嘴适合啄食;两个翅膀短而圆飞翔能力不强;腿、脚健壮有力善于在地面上奔走。
我们把这个类群的鸟类叫做鸡形目鸟类。
该类群鸟类的雄鸟在后腿上多长有一个锐利的距是它们与来犯之敌进行搏斗的武器。
鸡形目鸟类全年主要以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花、叶子、茎、根等为食繁殖季节也捕食大量昆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其中体型小的有鹌鹑、石鸡, 体型大的有孔雀。
尾巴最长的鸡是我国的特产鸟类白冠长尾雉其中央尾羽最长近两米不仅是我国京剧演员的头部装饰而且已被列入威尼斯世界记录(尾羽最长的鸟类)。
分布最广的鸡是原产于亚洲的环颈雉俗称野鸡、山鸡由于适应力强再加上人为引入目前已分布到亚洲、欧洲、美洲甚至澳洲的50多个国家。
广阔的国土面积、多种多样的生境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为我国野生鸡类的生存提了优越的栖息条件。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我们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比较严格的特有种标准即仅把分布区完全局限在我国境内的物种作为特有种对我国鸡形目鸟类的特有种进行了重新审核。
发现在目前所记述的种类中属于我国特有种的鸡形目鸟类共有19种占我国该类群总种数的30.16%。
此外藏雪鸡、四川雉鹑、高原山鹑、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白腹锦鸡等种类除在我国邻近国家有少量分布外主要的分布区位于我国境内。
我国鸡形目鸟类在野外的生存状况各不相同。
按照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和受威胁程度等指标国内外有关部门曾对我国鸡形目鸟类的濒危状况进行过分析从而确定出了需要重点保护的种类。
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不同机构所确定的保护种类也不相同。
在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我国将生存受到威胁的38种鸡形目鸟类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其中I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II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
近年来由世界雉类协会(WA)、国际鸟类联盟(BirdLife)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SSC)联合对全球鸡形目鸟类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评估。
该评估体系共确定中国鸡形目受胁种类15种其中濒危物种2种即四川山鹧鸪和海南孔雀雉;易危物种13种分别为红胸山鹧鸪、白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绿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褐马鸡、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和绿孔雀。
鸡形目是一个起源古老的鸟类类群。
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该类群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体型大、地栖、飞翔能力差、不迁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种群的发展。
另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导致了野生鸡类分布和数量的缩减、一些种类濒临灭绝。
其中栖息地的减少和片段化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栖息地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数量和存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在不断加剧。
在鸡形目鸟类中马鸡属、角雉属、长尾雉属、锦鸡属、孔雀雉属、原鸡属和山鹧鸪属均为典型的森林鸟类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树种改造使许多珍稀雉类典型栖息地的面积逐渐减少, 片断化现象日趋严重。
已有研究表明但由于砍伐森林、烧山垦植和农业侵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破坏与丧失、导致栖息地的片断化这已是白颈长尾雉目前面临的最主要胁迫。
浙江省开化县的水坞山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面积逐年下降1984年至1995年该地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共减少了39.82%。
过度捕猎曾经是导致我国鸡形目资源遭到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这种状况有了明显改观。
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猎捕珍稀雉类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在我国许多地区一些农民为了保护庄稼在山区小块耕地的周边布放毒饵造成雉类中毒死亡的现象也很普遍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中国是世界上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该类群鸟类的保护不仅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渐加强了对鸡形目鸟类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尤其在特产珍稀濒危雉类的研究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在就地保护方面1980年我国正式加入了CITES公约开始对包括珍稀濒危雉类在内的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进行严格的控制。
1988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38种鸡形目鸟类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使我国的珍稀雉类获得了法律的有效保护。
与此同时我国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
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共建设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99个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
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有多个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雉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比较著名的有山西的庞泉沟(褐马鸡)、芦芽山(褐马鸡)河北小五台山(褐马鸡)甘肃莲花山(斑尾榛鸡)河南董寨(白冠长尾雉)浙江乌岩岭(黄腹角雉)、古田山(白颈长尾雉)贵州的雷公山(白颈长尾雉)等保护区。
此外还有近1000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中有野生鸡类分布。
这些保护区在我国鸡形目鸟类资源的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易地保护方面国内动物园及饲养中心饲养过的鸡形目鸟类达50多种已繁殖成功的有38种其中包括11种我国特产雉类即褐马鸡、蓝马鸡、白马鸡、蓝鹇、绿尾虹雉、黄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等。
一些珍稀濒危鸡类已经建立了人工种群。
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考虑通过人工野放的方法扩大一些珍禽的分布区迄今已对黄腹角雉和褐马鸡开展了再引入前期的预试验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基础。
鸡形目鸟类一直是我国鸟类研究工作的重点。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郑作新院士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我国学者对斑尾榛鸡、褐马鸡、藏马鸡、黄腹角雉、绿尾虹雉、红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血雉、红腹锦鸡等10种珍稀鸡类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生物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填补了这些种类生物学资料的空白并出版了《中国珍稀濒危野生鸡类》专著。
1998-2002年郑光美院士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
该项目选取血雉、红腹角雉、黄腹角雉、褐马鸡、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和灰孔雀雉等8种典型代表性雉类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栖息地异质性和片段化程度对我国珍稀濒危雉类种群的影响探讨了不同雉类对栖息地片段化的适应机制。
2000年郑光美院士所主持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是我国学者在野生动物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尽管我国在鸡形目鸟类的研究和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鸡形目鸟类资源国家林业局已经在“十五”期间启动和实施了“中国雉类保护工程”并已经编制了《全国雉类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001-2010)》。
根据目前我国鸡形目鸟类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工作:(1)开展全国珍稀濒危雉类的专项调查对以往资料缺乏的地区(如海南、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与广西的边境地区)和珍稀物种(如山鹧鸪、马鸡、角雉、长尾雉、孔雀雉)的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普查。
建立全国鸡形目鸟类资源监测技术规程在不同地区选择30个地点开展长期监测工作。
利用所获得的数据根据国际通行的受胁物种等级划分的标准对我国鸡形目鸟类资源进行科学评估调整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名录建立中国雉类资源和保护状况的数据库。
(2)利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契机恢复、改善和扩大我国珍稀濒危鸡类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
继续新建、扩大一批珍稀濒危鸡类的自然保护区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机构建设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坚决制止各种非法捕猎的行为控制干扰珍稀雉类繁殖活动的现象。
(3)加强国内野生动物饲养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珍稀濒危鸡类饲养繁殖的关键技术加强对人工种群的谱系管理提高卵的受精率和雏鸟成活率;开展血雉、勺鸡、斑尾榛鸡、海南山鹧鸪等种类的引种驯化研究;建立褐马鸡、藏马鸡、黄腹角雉、绿尾虹雉、白冠长尾雉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种源基地;通过再引入的方式扩大黄腹角雉、褐马鸡和白冠长尾雉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
(4)建立全国雉类研究中心协调和组织国内的科研技术力量从国内外多渠道筹集研究经费开展中国珍稀濒危鸡类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对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和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养我国雉类研究的专业人才。
(5)编制我国雉类资源合理利用的规划对雉类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专题研究。
建设白鹇、斑翅山鹑、灰胸竹鸡、红腹锦鸡等研究基础较好的经济雉类的商品基地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在北京、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规划并建立雉类运动狩猎场探索雉类资源利用的新途径。
积极培育雉类资源的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通过雉类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鸡形目鸟类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
然而这些珍禽还有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等待我们认知。
加强对该类群鸟类的研究不仅有益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养殖事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此外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野生鸡类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作用其生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当地森林类型、质量和保护状况的有效指标。
因此加强我国野生鸡类资源的保护对我国的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迄今为止中国已记录到的野生鸡类2科63种包括松鸡科8种、雉科55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47.06% 和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