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七年级 语文下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一)塞翁失马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②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③。
人皆吊之,其父④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⑥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⑦。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⑧入塞,丁壮者引⑨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⑩。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②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术法,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称呼。
④其父(fǔ):那人。
其,那。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遽,就。
⑥将(ji āng):带领。
⑦髀(bì):大腿。
⑧大:大规模。
⑨引:拉,拿起,举起。
⑩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阅读指津】“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善.术者(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3)其子好.骑( ) (4)此独以.跛之故( )2.下列句子中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堕而折其髀A.丁壮者引弦而战B.马无故亡而入胡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此何遽不为福乎?(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4.写出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的成语,并说说它的比喻义。
(二)夜郎自大及元狩①元年,博望侯张蓦使大夏②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③,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④。
”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
蓦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甸奴隔其道,诚⑤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迹》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迹》教学设计和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迹》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月迹》是选自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月迹》。
作者及工作单位永寿县仪井中学宋玲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
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
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
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了解作者三、整体感知四、深入研讨五、课外探究六、布置作业七、课堂小结1.导语: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歌词二首》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歌词二首》教案本教案针对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歌词二首》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首歌曲的歌词,培养其音感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这两首歌曲的歌词,了解歌曲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能够听辨出歌曲的主旋律,表达出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3.培养学生良好的音感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歌曲一:《红楼梦》插曲《秦淮河畔》1.歌曲简介:该歌曲是中国电影《红楼梦》中的插曲,歌曲以苏州的秦淮河为背景,表达了黛玉离开贾府后在秦淮河畔吟诗作对的情景。
2.歌曲歌词:见课本第59页。
歌曲二:《离开地球表面》1.歌曲简介:该歌曲是中国知名歌手邓紫棋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以科幻题材为背景,表达了离开地球表面去寻找自我和追求未来的情感。
2.歌曲歌词:见课本第60页。
教学方法1.听力训练法。
通过听歌曲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歌词,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节奏。
2.表演训练法。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3.讨论交流法。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与同学共同探讨和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环节1.老师出示《红楼梦》和《离开地球表面》的歌曲名,并简单介绍一下两首歌曲的背景和特点。
2.老师播放两首歌曲,让学生聆听,并在听完之后,简短介绍一下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步:歌词理解1.将《秦淮河畔》和《离开地球表面》的歌词分别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阅读歌词,并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听音乐时,引导学生跟读歌词,注重发音和语感培养。
第三步:表演训练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歌曲的一段歌词进行表演,重点表达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在表演的过程中,老师注重指导学生的发声和节奏,同时加强学生的表现力和语感。
第四步:交流讨论1.将学生再次分组,让他们就歌曲的故事情节、歌词中难理解的词汇和短语等进行讨论。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古诗文默写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古诗文默写七年级语文古诗词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而流传下来的,语言优美精炼、想象新奇丰富、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传承了祖国的文化命脉。
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古诗文默写,欢迎大家阅读!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一、名胜风景1.百草园之春色彩斑斓,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百草园之夏妙趣横生,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看“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百草园之秋乐声不断,“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那是昆虫的音乐会。
2.于园前堂石坡“以实奇”,因为“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
”;后厅大池“以空奇”,因为“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
”;卧房槛外“以幽阴深邃奇”,其典型的景观是“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而园后水阁四周更是幽静如山林,其“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3.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从岳阳楼上观洞庭湖,气象极为壮观,用杜甫诗句描述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黄鹤楼高耸巍峨,阎伯理曾这样描述“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其造型独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登上黄鹤楼可以看见“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滕王阁意境高远,唐朝诗人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写尽了其妙处。
4.康桥附近的拜伦潭引发了诗人徐志摩美丽的梦,他写道:“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于是他荡舟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二、芳韵幽香。
5.莲花是美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这样描述其姿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李商隐的诗句“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名句背默积累
知识整理者:李冠超一、直接默写:1、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9、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10、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1、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5、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1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7、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1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2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2、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4、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2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6、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2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8、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9、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0、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理解默写:1、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表现作者内心感受(主旨句)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 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解释,默写,文言文重点词)
七年级下字词复习1、给加点字注音晨兴理荒秽.()哺.育()青荇.()东山的糜.子()机杼.()刈.麦()相随饷.田去()麾.下()金柝.()沁.园春()泥淖.()自怨自艾.()迄.今为止()掳.去()梦寐.()遗骸.()襁褓..()..()氤氲蹴蹋..()荻.港()要塞.()噙.满泪水()衔.接()硕.大()铎.()顷.刻()亘.古()钦.佩()步履.()翩跹..()眉头紧蹙.()俯瞰.()垂緌.()黔.之驴()大骇.()远遁.()狎.()跳踉.()濒.危()上林苑.()分娩.()拯.救()翌.日()繁衍.()锹.甲()螽.斯()榛.子()蛰.伏()驯.良()对峙.()掮.()马厩.()费祎.()四闼.()提携.()卧房槛.外()碧窈.()摒.弃()精湛.()络.绎不绝()心旷神怡.()轶.事()叱咤..风云()嵯峨..如生()镏.金()..()栩栩断垣.颓壁()上溯.()庑.殿()旌.旗()五卅.()捋.柳叶()逞.能()倔强..()..()枸杞叶鞘.()并擎.()一摞.书()殷.红()倏.忽()嫉妒..()菜畦.()积攒.()攒.成小球()麦穗.()掷.地()贝聿.铭()跻.身()勘.察()地窖.()摩挲..()恣.情()胸脯.()惩.罚()脸颊.()牌坊.()苔藓.()濯.()清涟.()而不妖石碣.()带挈.()骁.雄()帽缨(yīng) 榛子(zhýn) 蛰伏(zhã) 勉强(qiǎng) 铁锹(qiüo)上颚( â ) 抑郁(yì) 鞘翅(qiào) 螽斯(zhōng) 憨态(hün)黒驳(bï) 獏( mî ) 邛崃(qiïng lái) 碚(bâi) 媒体(mãi)栖息(qī) 翌日(yì) 哺乳(bǔ)繁衍(yǎn) 慭慭(yìn)远遁(dùn) 狎(xiá) 跳踉(liáng) (hǎn) 垂 (rúi)晕船(yùn) 亘古(gân) 钦佩(qīn) 蹒跚(pán shün) 混沌(dùn) 吞噬(shì) 铠甲(kǎi) 抿住(mǐ) 伫立(zhù) 翩跹(xiün) 碴子(chá) 蹙(cù) 粗犷(guǎng) 舷窗(xián) 俯瞰(fǔ kàna) 舰艇(jiàn) 锚(máo) 顷刻(qǐng) 悫(quâ)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üng) 歼灭(jiün) 噙满(qín) 自怨自艾(yì) 襁褓(qiǎng bǎo) 掳(lǔ) 凤阙(quâ) 愍(mǐn) 氤氲(yīn yūn) 硇洲(náo) 脚髁(ký) 孪生(luán) 蹴蹋(cù tà) 菡萏(hàn dàn) 馥郁(fù) 弥望(mí) 袅娜(niǎo nuï) 泥淖(nào) 散瘀(yū)2、看拼音写汉字或缺词填空荡yàng( ) 斑lán( ) pãng湃()梳zhuüng( ) 狂lán( ) 屏zhàng( )鞍jiün( ) pâi头( ) 扑()迷离()食壶浆 hūi下()原()蜡象红()素裹一代天()月晓风()菡dàn( ) fù( )郁 mí( )望心旷神( jīn( )持含辛()苦Niǎo( )娜 yū( )泥凤quâ( )Kuì( )退锐不可düng( ) 百年沧süng( )循()渐进问()苍穹欢呼()跃喜出()外ǒu( )心( )血作风凌()暴nûâ( ) zhù( )立 zào( )动不安粗guüng( ) xián( )窗 qiün( )吝Jiâ( )秋风饮zhuï( ) yìnyìn( )然吞shì( ) 荡倚冲mào( ) 大hǎn( )璀càn( ) 悬()绝壁()指可数浩hàn()宇宙广()而论接踵()肩沟hâ( ) tuí( )然碧yǎo( ) 装huáng( )静mì( ) 绿草如yīn( ) jí( )妒佳木cōnglïng( ) 波光línlín( ) 盘jù( )富丽堂huáng( ) luî( )绎不绝革命先qū( ) cuï( )峨中西合bì( )灵jiù( ) jùn( )工 xiün( )细Cýn( )错 xǔxǔ( )如生挑xìn( )丰功伟jì( ) 怒xíng( )于色天qiàn( )Zuàn( )干柳叶风mǐ( )一时胆qiâ( )Liáo( )草烦zào( ) xiǎn( )为人知著作等shýn( ) 面面相qù( ) 粗cüo( )菜qí( ) 云xiüo( ) 脑suǐ( )人jì( )罕至人声dǐng( )沸钟qìng( )万lài( )俱寂 qián( )坤 rïng( )马Gōu( )火 guǎ( )学术 wî( )龊Hã( )户启qiâ( ) tī( )透 lín( )选相得益zhüng( ) 黄金搭dàng( ) 造xíng( )力排众yì( ) 相辅相chãng( ) kün( )察Rïng( )为一体 rïng( )于一炉书jǐ( )轻zhuüng( )淡抹诅zhîu( )3.四字成语连蹦带跳:形容精力充沛的充满活力的样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件:第18课《黔之驴》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 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 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 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 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 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学习目标
1、懂得无所恐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 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 深刻道 理。
二、一词多义
②然
慭慭然, 莫相知 ( ……的样子 ) 然往来视之 ( 然而,但 )
二、一词多义
③之
黔之驴 (助词,的)
放之山下 (代词,它,指驴)
计之
(代词,这种情况 或这件事)
三、词类活用
船载以入 稍出近之 蹄之 尽其肉
用船(名词作状语)
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用蹄子踢 (名词作动词) 吃光 (形容词做动词)
补:添 加 成 分
(1)至则无可用,放之(于)山下 译: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 把它放在山下。
(2)蔽林间窥之 译:(老虎)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 它(驴子)。
顺:调 整 语 序
(3)莫相知=莫知相
译: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4)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老虎)又慢慢靠近(驴子),态度更加随 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 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
对牛弹琴 管中窥豹 鸡鸣狗盗 狼狈为奸 鹬蚌相争
非牛非马 害群之马 惊弓之鸟 如鱼得水 杀鸡吓猴
• 生平: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因为他是河东人, 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 经历:曾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后因参加政 治革新失败,曾先后被贬永州和柳州。
• 成绩:代表作《三戒》(寓言)(包括《临江之麋》 《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永州八记》 (山水游记)、大量诗歌(如《江雪》)。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解析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①“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连用矛盾吗?)【段析】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品味】交代“百草园”的由来和现在情况。
“似乎”和“确凿”连用,看似矛盾,其实用词非常准确。
“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的“确凿”的断定有些踌躇;“确凿”是写此文时,作者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②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修辞方法?此段是如何把“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写成是“我”的乐园的?)【段析】百草园里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品味】“不必说”一句由低到高写植物。
“也不必说”一句由高到低写动物。
写“䨱盆子”运用形象的比喻,分别从形、色味三方面来写,透露出喜爱之情。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段析】过渡段。
由相传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出美女蛇的故事。
【品味】过度巧妙自然,引出凄蛇的故事。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目录(2)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录(2)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学常识〖第⼆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仁,我国伟⼤的⽂学家、思想家、⾰命家。
本⽂选⾃他的散⽂集《朝花⼣拾》,本⽂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
通过对⽐的⼿法,表现了⼉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然追求快乐⾃由的⼼理,同时也说明了封建教育的⽅法和内容是对⼉童天性的束缚。
《⽉迹》作者贾平凹,当代作家,全⽂按照“盼⽉亮—寻⽉亮—议⽉亮”的顺序,记叙了⼀家⼏个孩童中秋夜追寻⽉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满⾜的可贵的⼼灵世界。
《三颗枸杞⾖》作者程海,本⽂运⽤回忆的笔法,⽣动细致的描写了虚度⼀⽣的三叔临终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告诉⼈们:要抓住时间,抓住⽣命,少壮不努⼒,⽼⼤徒伤悲。
《我们家的男⼦汉》作者王安忆,当代著名⼥作家,她的⼩说《长恨歌》获茅盾⽂学奖,本⽂运⽤风趣幽默的语⾔,按⼈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动⽽细腻的描写了⼀个男孩⼦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个逐步成长的⼩男⼦汉形象。
《柳叶⼉》是⼀篇叙事散⽂,作者宋学孟,本⽂⽤饱含深情的语⾔,描写了⼉童时代在那饥荒严重的岁⽉,抢柳叶⼉吃柳叶⼉的乐趣,但如今回忆起来,有种苦中带涩的滋味⼉,抒写了对柳叶⼉的特殊感情。
《两⼩⼉辩⽇》体裁寓⾔选⾃《列⼦·汤问》作者是战国时期列御寇。
本⽂告诉⼈们:⽚⾯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黄纱⼱》体裁微型⼩说,作者薛涛,作品运⽤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法,每个镜头流露了⼈与之间相互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学常识〖第三单元〗 《⼈民英雄永垂不朽》作者周定舫,全⽂按瞻仰者的⾏踪为序具体介绍了巍峨、雄伟、庄严的⾸都⼈民英雄纪念碑,在介绍⼤碑座上的⼗块浮雕时按照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和浮雕反映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结合的顺序,说明热情赞颂⾰命先烈的丰功佳绩,同时表现了⼈民群众对他们的⽆限崇敬与怀念之情。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参考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补充习题参考答案 做七年级语⽂补充习题的关键——认真。
下⾯是⼩编为⼤家精⼼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补充习题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补充习题参考答案(⼀) ⽉迹补充习题答案 随⽂练习 ⼀、觑倏袅袅梢 ⼆、1.满满⽟⽟银银粗粗疏疏疏疏累累 2.袅袅淡淡痒痒品味:叠词作⽤不外两种:增强语;!i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但这两段⽂字中的叠词,不仅如此,还⽣动地写出了孩童的感受和⼼理,充满了童真童趣。
三、l_任指不确定的⼀切事物,即所指范围内没有例外。
2.虚指某种不确定的事物。
四、不好。
调换后没有原来的贴切⽣动。
五、还可从“我们这些孩⼦”⼼理变化的⾓度明确⽂章的思路:始⽽好奇地追寻⽉迹,继⽽要把⽉亮据为已有,接着懂得“⽉亮是每个⼈的”,最后认识到⽉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也可从奶奶对我们步步引导的⾓度明确⽂章的思路:奶奶突然说:“⽉亮进来了!”——“它⾛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吧。
”⼀⼀“孩⼦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个⽉亮哩!”——“⽉亮是每个⼈的,它并没⾛,你们再去找吧。
”写⽂章要思路畅达.川然有序。
六、争⽉亮体现了童⼼就就是好奇、要强和⾼度的想像⼒,值得重视.“我突然觉得……”。
⼀句,意味着在孩⼦们的眼⾥,天空不但属于⾃⼰,⽽且是⾃⼰的作品,⽉亮就是“我”的⼀个印记,表现了⾮凡的想像⼒。
七、采⽤左边的写法。
左边的写法中,三、四两⾏先写说的话,再交代谁说的,突出了说的话;五、六两⾏中,省略了说话⼈的交代,显得简洁。
⼋、⽂章不是孤⽴地写⽉光⽉迹,⽽是写穿⾐镜⾥的⽉亮,桂树、葡萄叶上的⽉迹,河⽔⾥⽉亮的倒影,甚⾄是“爷爷的锨刃⼉上”⽉亮的影像。
不写穿⾐镜、桂树、葡萄叶、河⽔等,景象就显得单调抽象,美的意境就得不到充分表现,也不能表现⼉童对⽉迹的发现之乐。
九、B 问题探究 ⼀、 l.⽐平⽇明显⼤多了,也圆多了,⼗分明亮,可以清清晰晰看见⾥边有什么东西。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一.苏教版七年级下期末复习错别字矫健圆锥殷勤点缀打瞌睡咫尺软缠硬磨筹资喜出望外炫耀悬崖绝壁崇山峻岭缭绕烟波浩瀚性情孤僻璀璨钦佩抱怨屈指可数濒临漫不经心拖男挈女死不瞑目蹒跚呕心沥血作风凌厉燥热胡子拉碴晶莹剔透翩跹起舞斑斓憨态可掬久负盛名俯瞰蓦然回首源源不断欢呼雀跃浩瀚举世瞩目锐不可当眼花缭乱梦寐自怨自艾沧海桑田矜持背城一战一尘不染竣工挥洒淋漓踌躇含辛茹苦分外妖娆轩然大波人声鼎沸著作等身歌咏戎马生涯销毁安详宁静波光粼粼扶摇直上络绎不绝大声疾呼红装素裹力挽狂澜卑躬屈膝众叛亲离金碧辉煌不堪设想中西合璧富丽堂皇体魄嫉妒走投无路严厉制裁漠然置之粗制滥造如火如荼问鼎苍穹二、苏教版7年级下期末复习成语1、无动于衷:形容表情冷漠,一点也不动心。
例句:他对别人的批评,无动于衷。
2、贪得无厌:贪婪而不满足。
例句: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贪得无厌的。
3、乐不可支:快乐地不能支撑。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例句:弟弟捧着玩具,乐不可支地走了。
4、屈指可数:弯着指头计算数目。
形容数量很少。
例句:我们班会踢足球的人屈指可数。
5、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例句:他想了许多办法,直至“黔驴技穷”,仍不能哄儿子睡着。
6、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也无法承受。
例句:爸爸拿起书,喜不自胜地看了起来。
7、喜出望外:出乎意料的高兴。
比喻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好事而十分高兴。
例句:听了这个消息,他喜出望外。
8、呕心沥血:形容为了做某事而耗尽心血。
例句: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老师任劳任怨、呕心沥血,默默地奉献了一辈子。
9、扶摇直上:乘着盘旋急剧的暴风之势一直上升。
后形容积聚上升,也比喻仕途得意。
例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0、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例句:东汉铜奔马是举世瞩目,为国内外人民所高度赞赏的一件瑰宝。
11、锐不可当:来势威猛,不可抵挡。
例句:我军锐不可当,敌人兵败如山倒。
12、循序渐进:按照顺序,一步一步前进。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补充习题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补充习题答案(一)古代诗词三首补充习题答案随文练习一、1、zhù 指的是梭2.shuò 北方3.zhuó 穿4.dān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5.yì 割6.xiǎnɡ 用食物款待7、yàn 晚8.bì 破旧二、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示例:这个反贪案子扑朔迷离。
三、C(将军、壮士、百战、十年,皆为虚指)四、这个说法欠妥当。
在“木兰无长兄,阿爷无大儿”的情况下木兰代父从军,为圈分忧,一方面表现了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木兰的孝道。
木兰代父从军是木兰“忠…‘孝”精神的表现。
五、提示:可以从下面的角度来考虑:①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财富;②我国花木兰形象深受世界人民喜爱;③我国的影视拍摄技术有待提高。
六、略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割麦的农民用尽了力气还不觉得(其实是顾不上)天气的炎热,只是珍惜夏口较长的白天,争取多干些活儿。
农民的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他们窘迫的处境。
麦收季节,他们总想把成熟的庄稼尽快收割回家,以便缴纳繁重的赋税,不至于像诗中的贫妇那样失去赖以生活的田地。
八、拿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辛苦、贫妇在田中拾穗的辛酸和作者自己不事农桑却丰衣足食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深深愧疚的思想感情。
问题探究一、l.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2.A3.“梦回”即梦醒的意思。
它告诉我们,以下描写的战争场面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4.用了对仗手法,描绘了战争爆发前的情状。
5.“秋”用得最好。
它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气氛。
6.“了却”是完成的意思。
“君王天下事”是指恢复中原等大事。
7.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沉痛悲愤。
二、1.诗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词,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课件-苏教版
茅盾文学奖授奖词这 样评价贾平凹的写作:
他的语言极具个性化色 彩,淡化抒情,朴拙空灵, 内心却波澜万丈。他以精 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 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 活的本真状态,并作了充 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
整体感知课文:
①快速阅读课文,把你收集到的词语展示出来。
款款
倏忽
袅袅
酥酥
掬水 面面相
觑
②找出本文中寻找月亮的地点,其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1、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 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 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 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 寄寓了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 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踪迹
心情
镜中
白道-圆-亏-无踪迹
失望
院内
玉玉、银银 有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
杯中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人人拥有
河中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 高兴
眼中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多
2、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标注方法在文中标出。 3、对于不同地点的雨量的景象个不相同,这样不同的景致,你最爱 哪一处,找出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你喜爱的原因。 (1)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道白儿,再是半圆, 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2)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 (3)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七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同步教学课件:第18课《黔之驴》
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它(到)
把(它)作为
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
躲避 偷看
靠近 一方对另一方
知。
黔之驴
柳宗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
畏惧 逃跑 将 吃
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稍近益狎,
靠近
始终
更
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 计之
道理:如果驴子采取一些灵活机动的战术,佯 装强大,不出其技,最终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历史上最笨的“黔之驴”将成为历史上最精明的驴)
因此,“驴事即人事”,本文可看作 是柳宗元仕途失意后的检讨和内心写照, 托物言志,现身说法,以警众人。
• (驴且如此,何况人呼?) 启示: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势,佯装“有才有德”, 不出其技,有时不失为一种应对技能、一种生存艺术。 (满怀抱负却仕途失意的柳宗元,和许多传统知识分 子一样,经过自我排解,已经大彻大悟,到达一种淡泊 名利、与世无争、心无旁骛的地步,成为一个思想上的 强者,精神上的国王。“黔之驴”只是柳借驴说事,以 警众人。可怜了这头历史上最冤的驴。)
1、理清情节:理清并概括故事情节。
(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2、寓言中的虎和驴分别是怎样的形 象?
3、理解寓意:这篇寓言叙述了一个 什么故事,警告人们什么道理?
4、把握情节和形象,读出情感。找 一找出自于文中的成语。
形象分析
• 驴:
“一鸣”初现原形 ,“蹄之”则是技穷 之举,最后落得个喉 断肉尽的可悲下场。
深入体会故事的寓意:
➢ 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只知之明,外强 中干而自招祸患的人。
➢ 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 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劝告》优秀实用课件
下节课预告及预习任务
下节课主题介绍
简要介绍下节课的主题,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预习任务布置
布置相关预习任务,如阅 读相关材料、准备讨论话 题等。
学习建议
给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下节 课的学习。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劝告故事
学生分享
请分享一次你成功或失败的劝告经历。
总结
通过学生分享,引导大家认识到劝告 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学会从自身 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
04 知识拓展
劝告的心理学基础
劝告与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有保持态度 和行为一致性的需要。因此,有效的 劝告常常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使其 态度与行为一致。
劝告与说服模型
劝告与态度形成与改变
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认为,劝告是通 过信息传递影响个体对某事或某人的 态度,进而改变其行为。
说服模型强调信息传递者的信誉、信 息的呈现方式以及听众的情感反应等 因素对劝告效果的影响。
中西方劝告文化的比较
中国劝告文化特点
强调亲情、友情和家族观念,倾向于以情感和道德力量进行劝告。
3
劝告技巧总结
总结文中所提到的劝告技巧,如倾听、理解、尊 重等。
学生表现评价
01
02
03
课堂参与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 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小 组讨论等。
笔记与作业
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表现,给予 正面评价和指导。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学生 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 活中的劝告问题,提高人际交往
(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
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一起看看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欢送查阅!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到达挖苦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
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根底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
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
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
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简介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教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发现并交流各自的兴趣点。
2了解“人物风采”的含义,了解单元教学目标。
3与学生一起制订课外阅读及交流计划。
课前学习:1 查词典,了解“风采”的含义。
2 浏览第一单元内容,想一想:其中最吸引自己的是什么?课堂学习:一导课1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完成一个组词游戏:“人”(要求:在横线上填一字,与“人”组成词。
)2 学生活动:上黑板组词。
3 教师导入语:有言道:“世界因你而精彩”,可现在我却更能感觉到“世界是因人而精彩”。
形形色色的人汇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他们各显风采、各领风骚。
翻开第一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近其中的几位人物,他们是(让学生一起说)。
走进第一单元,最吸引你的视线的是什么呢?二学生交流自己的兴趣点。
(教师认真倾听,从中了解学生在人物描写方面已经具备的知识,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可让学生尽情发挥,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
)三教师组织学生理解“人物风采”的含义。
1 教师紧承上面学生的回答过渡,引出思考:本单元专题是“人物风采”,你能结合课前预习及本单元的几位人物,说说你对“风采”的具体理解吗?2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四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张显了各自的阅读个性,又互补了缺漏。
不过,同学们现在的阅读还是浅层次的,如果同学们想要从中发现、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还需仔细品读课文,积极参与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
2 出示单元教学目标:(略)五围绕单元专题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商量读书成果汇报活动方案。
1 过渡语:对于语文来说,课堂是一个小天地,课本里的人物固然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更有无穷魅力。
如果你不想错过更多更美的风景,那就让我们一起畅游书海,感受大千世界更多独具风采的人物形象。
2 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商量成果汇报活动方案。
时间:三周内容:自选(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汇报方式:(从学生方案中选取)六师生自我反思、评价。
(侧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表现等方面)第二、三课时《童年的朋友》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 感受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课前学习:1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设计字词训练题,考考他人。
2 搜集资料,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一导课1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口头作文《我童年的朋友》。
2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
3 学生相互简要点评口头作文,能说说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4教师结合学生的点评,引出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1 考考你(学生相互出题,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2 我了解的高尔基(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等。
)三整体感知1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外祖母的形象及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⑴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怎样一个人?⑵文中流露出作者对外祖母怎样的思想感情?3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板书交流内容)四细品课文1 教师呈现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做笔记。
问题⑴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问题⑵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处(或几处)描写?请说出你欣赏的理由。
问题⑶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让你感觉到外祖母确实是作者“童年的朋友”?她对作者精神世界的影响有哪些?2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
(提醒学生及时修改笔记)五再读课文,质疑、创新。
1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能找到最合适的语速、语气、语调,走进作者用优美语言营造的美好的情感世界。
2 示范朗读。
3 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5学生谈谈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
(在前面的交流中未有的看法。
可从内容到形式,情感到哲理等方面去发现,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六重写《我的童年朋友》,着重运用好外貌、语言的描写方法,鼓励运用其他描写方法,要能传递真诚的情感。
七交流习作,相互点评,总结写好人物外貌及语言的经验。
人物的外貌,主要指人的面容、神情、体态、衣着,还包括风度、打扮、习惯性的动作等。
写人物的外貌首先要注意观察人物的面容、神情、体态、衣着,然后依据是否有特征和是否能反映人物的性格进行取舍;在表达上要注意具体、生动、有条理。
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语言与人物的思想性格关系密切。
描写人物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有“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指人物在年龄、身份、性别、用语习惯、思想认识等方面不用于他人的特征。
描写时应注意对人物语言的取舍,不能有言必录。
不光写出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把握怎样说出要说的话,要善于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对话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同时还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八自我反思及评价九课后作业:1 背诵最后一段 2 课外阅读《童年》第四、五课时《一面》教学目标:1 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2 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的写法。
3 进一步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鲜明个性的方法。
4 学习在记叙的基础上用议论画龙点睛的写法。
课前学习:1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疑难。
2 搜集资料,以“我了解的鲁迅”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介绍文章。
课堂学习:一考考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二学生交流:“我了解的鲁迅”三整体感知1 快速阅读,紧扣文本,将“一面”扩充为完整的句子,其中必须包括与“一面”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 在“一面”之交中,“我”与“鲁迅”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紧扣文本加以解释。
四品味探究1 文中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其中最生动的是什么描写?这些描写让你感受到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2 文中多处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请你将它们找出来,并结合文本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五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1 介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
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
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2 教师组织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3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4 教师总结:在许多运用“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文章中,创作者常常随事而感,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等,他们或抒情,或议论,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我们可以学习并借鉴这种写作方法。
六自我评价、反思七课后作业:回忆你进入初中时与班主任或语文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尝试同题创作。
第六课时《我的老师》教学目标:1 感受真挚的师生情感。
2 学习本文多角度选材,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手法。
3 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
课前学习:1 认真阅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七件事。
2 试用几个贴切的词语来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感情。
课堂学习:一教师提供一篇同题作文,让学生进行对应比较阅读。
(参考文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贾平凹的《我的老师》、李跃荣的《我的老师》等。
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合适的文章。
)1 介绍比较阅读:这是一种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同一或不同作家的作品从体裁、题材、风格、技法上等进行相同点或相异点的分析比较的阅读。
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两篇或两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叫对应比较阅读。
这种比较阅读要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其有关的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从而发现异同、把握特点,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2 出示要求:认真阅读两篇文章:⑴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能举例说明。
⑵比较两文的写作技巧,着重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表达方式的运用、描写方法的运用、描写技巧(衬托、烘托、渲染、悬念、白描、独白、伏笔、照应等)的运用等方面比较。
⑶比较两文的感染力,能说说感染力强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独立阅读,做读书笔记。
三小组交流看法。
四组织学生探究性阅读竞赛:话题:“我更喜欢(谁写的)《我的老师》”步骤:1 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选题,全班分成两组。
2 每组推荐几位组长,组织大家分组阅读,既要能对文本作一般解读,更要能读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做好阅读笔记。
3 两组同学发表各自的探究所得,教师给予合理评价。
五教师总结:文无定法,好文章各有千秋,不管选择何种技巧,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六用真情给你生活中最爱戴的、或最思念的、或最感激的人写一张明信片。
七课后作业:阅读教师推荐的作品,从同题佳作中更全面地感受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第七、八、九课时口语交际、《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目标:1 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其原因,突出他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之心。
2 学习本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3 能成功地进行一次人物访问,锻炼自己搜集资料、取舍资料的能力,能围绕采访主题设计问题,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学习:1 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观摩央视名记的人物采访节目,揣摩学习。
2 熟悉课文,试着从内容到形式发现本文的特色。
课堂学习:一学生结合预习,交流成功的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 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作尽可能多的深入细致的了解,还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不说外行话。
2 要能设计被采访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题要具体,有特点,要能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
3 要讲究谈话艺术,热情诚恳,营造融洽的氛围。
4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放松、随机应变等。
5 要记好采访笔记。
二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活动步骤:1 自由结合组成采访小组。
2 利用网络查找贝聿铭的资料,进行资料的汇总、删选,确立采访的主题。
(在网络教室完成)3精心设计采访问题,进行角色分工。
4现场采访表演。
(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给予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可将学生忽略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醒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小组学生活动的质量高低,参与一些小组的准备。
)三学生现场表演人物采访: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面对面(教师要根据前面的观察选择表演小组,考虑问题设计的互补性、个性,表演的质量。
)四师生评价,选出最佳记者,最佳合作小组。
五教师过渡语: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是对一个人知识、情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考验,而一次成功的采访也将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相信同学们在身体力行中已有切身的体会。
世界上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很多,体验记者的经历,采访仅是一部分,如果你要趁热打铁,写一篇人物通讯报道,面对这么多的素材,你会如何下手呢?六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