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圈的发展及实现途径

合集下载

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

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

入 探 索 汀 省 五 人 发 展 战 略 与 苏 北 区情 的 结 合 途
径 , 使 五 火 发 展 战 略 的 具 体 内 容 在 苏 北 落 到 实 促 处 , 转 化 为 缩 小 汀 苏 南 北 差距 的 现 实 动 力 并

二、 科教 大发展 :科教 兴省 战略” 苏北 实现 “ 在 的实质是 要通 过补 苏 北 科教 之 短 , 突破 科教 制约 的“ 瓶颈 ”使 科技 和 教 育成 为 促 进经 济 发 展 的重 .
的 民 生 产 业 的 发 展 应 当建 立 在 各 自市 域 农 业 产 业 化 的 基 础 之 上 。 例 如 , 城 就 应 海 洋 开 发 和 农 盐 副 产 品 开 发 为 先 导 , 成 海 洋 产 业 链 和 农 副 产 品 形 加 工 产 业 链 , 满 足 人 民 吃 , 、 等 消 费 品 越 来 以 穿 用 越 多 、 来 越 高 的 要 求 , 是 比较 实 际 和 台 理 的 选 越 这
江 苏 省 五大 发 展 战 略 在 苏北 的实 现途 径
朱 1 南京太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研 究生 209 专耿 1 3 0
《 苏 省 围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个 五 年 计 汀 划利要》 确指 出 , 明 “j五 ” 间 江 苏 省 要 实 施 科 教 期 必 省 、 济 曰 际 化 、 域 共 同 发 展 、 持 续 发 展 和 绛 区 可
璺 动 力

体 制创 新 : 大发展 战 略在 苏 北顺利 实施 五
的重 要保 障
体 制 创 新 星 大 发 展 战 略 在 苏 北 实 现 的 重 要 保 障 , 作 川 主 要 体 舰 在 两 个 方 面 : 先 , 制 创 其 首 体 新 可 以 为 五 大 发 展 战 略 在 苏 北 实 现 提 供 良好 的 外 部 环境 。随着 经 济 全球 化和 网络化 格 局 的形 成 , 苏 北 经 济 发 艘 比 以 往 任 何 时 候 更 需 要 开 放 与 合 f 技 术 t人 才 只 有 体 制 创 新 能 有 真 正 意 义 1 才 的 开 放 。台 作 0 及 宽 松 发 展 环 境 , 而 吸 引 技 从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5.02•【字号】苏政发〔2020〕38号•【施行日期】2020.05.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省政府关于印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现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2020年5月2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取得重要进展,成为我省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对标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建设目标,仍存在区域协同不够、整体性推进措施少等问题。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苏南自创区建设要围绕一个领导机构、一套实施体系、一批支撑平台、一批攻关项目的“四个一”要求,在国家规划框架下,开展实体化运作,形成新的制度性安排和操作性举措,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落实苏南自创区发展规划纲要任务,加快推进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以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为依托,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以协同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平台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制度性、实体化的工作推进体系,进一步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产业发展,构建高效合作、集成联动、协同有序的创新发展格局,促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江苏省经济结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和重复建设现象。

环境污染问题也备受关注,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亟需解决。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江苏省亟需寻求有效的对策。

对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江苏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江苏省经济发展现状,探讨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引言本文旨在探讨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江苏省经济发展现状,了解目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瓶颈。

2. 探讨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3.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链水平和推动绿色发展,以应对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现状和挑战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3 研究意义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重要任务。

研究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这不仅关乎江苏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也关系到全国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结构调整。

深入探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18•【字号】苏政发〔2020〕101号•【施行日期】2020.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0〕10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进一步激发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创新发展活力,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领,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新定位,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高端产业集聚、绿色发展、宜创宜业宜居的增长极。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着力点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着力点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着力点1. 引言1.1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于推动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江苏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江苏省经济体量庞大,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关乎江苏自身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格局。

江苏是中国经济大省,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推动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意味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

加强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链条完整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人才落户江苏,推动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为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更在于推动江苏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

1.2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

江苏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以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为主导,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江苏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积累,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省份,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物流网络。

这为江苏吸引外部投资和拓展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江苏拥有丰富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3.20•【字号】苏政发〔2017〕25号•【施行日期】2017.03.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其他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苏政发〔2017〕2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现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引导企业加快制造模式创新(一)推进智能制造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或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承担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支持。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深入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鼓励企业建设示范智能车间、工厂,对省级优秀示范智能车间给予50-150万元奖励。

组织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推动智能制造供需对接,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奖补。

(二)提升互联网化水平。

深入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对企业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等重点环节提升项目,按投资额或固定资产贷款额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或贴息支持。

支持企业探索网络型组织、柔性管理、绿色管理等基于互联网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培育互联网创新示范企业,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计划,发挥“江苏工业云”“e 企云”等云平台作用,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中小微企业互联网化提升。

(三)发展服务型制造。

建立服务型制造评价指标体系,搭建服务型制造智力支撑平台和产业推广平台,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品牌管理、创意服务、融资租赁服务等业态。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之一,也在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江苏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环境污染、产业结构转型等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1.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江苏省的传统产业包括纺织、化工、机械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发展瓶颈,生产成本逐渐升高,市场需求逐渐下降,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2.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与传统产业相比,江苏省的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虽然发展迅猛,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南京市、苏州市等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其他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对策:要加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促进新兴产业的区域均衡发展。

二、环境污染治理的挑战1.环境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PM2.5、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这不仅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也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保投入不足尽管江苏省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环保举措,但环保投入依然不足,环保技术和设备仍然滞后,环保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

对策: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对环保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环保监管体系,加大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1.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与江苏省的经济总量相比,科技创新投入占比较低,企业和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够,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弱。

2.人才流失问题随着国内外经济竞争的加剧,江苏省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一些高端人才离开江苏省到其他地区或国外发展,这直接影响了江苏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扛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使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扛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使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扛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使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作者:信长星来源:《当代世界》2024年第04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重要部署。

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江苏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对江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考察,指出“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赋予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重大任务。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切认识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其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充分认识其对江苏发展、对全国大局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邃考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作出部署,强调“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江苏地区数字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地区数字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地区数字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一、引言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江苏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数字经济的发展更是走在前列。

本文将对江苏地区数字经济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江苏地区数字经济的现状(一)总体规模与增速近年来,江苏地区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增速显著。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江苏省数字经济规模从2017年的2.75万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超过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

这一增长速度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二)产业结构与特点江苏地区数字经济产业结构丰富,涵盖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是江苏数字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规模较大,发展成熟。

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江苏数字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三)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江苏地区在数字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成果显著。

一方面,江苏地区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为数字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江苏地区的企业也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政策环境与支持力度江苏地区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数字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江苏省政府发布了《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了通过三年的努力,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

同时,江苏地区还加大了对数字经济企业的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江苏地区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未来,江苏地区将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江苏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位于长江流域中下游,是中国的经济强省之一。

近年来,江苏地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首先,江苏地区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江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之一。

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国家的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之一。

江苏地区的企业集群如苏州、南京、无锡等,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江苏地区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江苏地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这些举措促进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江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再次,江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江苏地区的城市化率逐年提高。

现在,江苏地区有多个大中城市,如南京、苏州、无锡等,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聚集效应。

同时,江苏地区的城市也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江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江苏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为了改善环境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江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环保力度,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总之,江苏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热点区域之一。

近年来,江苏地区在经济、科技创新、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江苏地区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区一种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城乡发展、产业转型等特点著称。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其中三大转型路径是其成功的关键。

这三大转型路径是指产业升级与转型、城乡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一、产业升级与转型在苏南模式中,产业升级与转型是首要的转型路径。

长期以来,苏南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先后发展了棉纺织、丝织、泰斗、诗氏等传统产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苏南地区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苏南地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此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科研资金支持等,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产业和企业入驻苏南地区。

苏南地区还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本地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通过这些努力,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产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为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城乡融合发展苏南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是其成功的第二大转型路径。

在过去,苏南地区的发展主要聚焦于城市,而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为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苏南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苏南地区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修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电力供应、饮水工程等,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苏南地区积极推动产业向农村转移,发展了一系列农村产业,如休闲农业、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

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共同发展。

苏南地区还推动了城乡要素的流动和交流,促进了城乡居民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这些举措,苏南地区的城乡发展不再是单向的城市向农村输血,而是实现了城乡共同富裕和经济全面发展。

南京自贸区建设:优势挑战与路径

南京自贸区建设:优势挑战与路径

南京自贸区建设:优势挑战与路径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自贸区建设,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南京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经济中心,一直积极探索自贸区建设的路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本文将从南京自贸区建设的优势、挑战和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南京自贸区建设的优势1. 地理位置优势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在长三角经济圈中,南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在江苏省的中心地带。

南京的区位优势为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产业基础雄厚南京市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

南京的产业体系完整、产业链配套度高,在自贸区建设中将为南京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3. 人才资源丰富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南京的高等教育水平一直居于中国前列,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为南京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 政策扶持力度大国家近年来对自贸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等,为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京市也将通过各种政策来支持自贸区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二、南京自贸区建设的挑战1. 人才引进难度大南京虽然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自贸区建设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高素质的人才。

目前,南京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户籍制度等,这对于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构成了一定的障碍。

2.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南京的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传统产业比较单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在自贸区建设中,南京需要更加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3. 地方政府协同能力待提升自贸区建设涉及行政、税收、金融等多个领域,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

南京市各部门协同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升整体的协同能力。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19•【字号】苏政办发[2012]43号•【施行日期】2012.03.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4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江苏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攻坚时期。

为引导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属专项规划,规划编制在严格遵循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同时,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发布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为重要依据,旨在确定“十二五”时期江苏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调整方向、布局重点和措施保障。

本规划突出宏观性、指导性、操作性,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是编制工业内部各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主要成绩与面临的形势第一节“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5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制定并迅速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升级等计划,实施一系列扶持性政策,多策并举,帮助企业平稳渡过国际金融危机,最大程度化解危机带来的冲击和不利影响,全省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健康发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杜宇玮来源:《群众》2019年第16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才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较大,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步衰减。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引擎。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的有效集聚和使用,以本土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及较高的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是根本问题。

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离不开创新资源要素的支撑,集聚的重点不在于项目的集聚,而在于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等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

然而,在传统选择性产业政策下,引进项目通常是大多数开发区乃至城市发展的大思路。

这种思路往往注重产业项目集聚,而忽视创新要素集聚;注重产业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产业附加值和产出效率的提高,从而导致产业结构“颜值”高端而“内涵”低端。

为此,应坚持以创新需求和企业成长壮大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型经济领域和创新型企业流动集聚。

在全球化条件下,可以采用开放式创新来虹吸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要素。

一方面,注重“高水平引进来”,即通过国内平台环境的建设,不断优化金融、商务、法律等创新环境,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强调“大规模走出去”,即依托国内市场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中掌握的资源,学习跨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的先进经验,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积极构建全球创新链和全球创新网络。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基础问题。

高效协同和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条件。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提高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一体化程度,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以其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先进、科技创新能力强等特点而闻名。

苏南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三大转型路径,包括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转型。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苏南模式的转型路径。

一、经济结构转型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依托着传统的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经济结构比较单一,面临着资源过度依赖、低附加值产业多等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苏南地区意识到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

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

苏南地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业,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苏南地区还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些举措使苏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深刻调整和优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苏南模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升级转型是苏南模式形成的另一个重要路径。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上,苏南地区还积极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针对产业升级转型,苏南地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快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是推进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采取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提升。

通过这些举措,苏南地区不断优化和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的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型,为苏南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发展转型创新发展转型是苏南模式形成的又一个重要路径。

苏南地区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创新发展路径,推动了苏南模式的崛起和发展。

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圈的发展及实现途径

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圈的发展及实现途径

和动 力 正 在逐 步 衰 减 ,江 苏 自身 发 展 的 要 求来 看 ,加 快 推 进 转 型升 级 ,全 面提 高 经 济 素 质 ,比 以往 任何 时候 都 更 加 重
要 、更 为 紧 迫 。面 对 新 的形 势 ,江 苏 经

从 创 新 经 济 发展 的角 度 来 看 ,
存在 的有 利条件 。 第 一 。 自主 创 新 的科 研 体 系 基 本形 成 ,自主 创 新 条 件得 到 改 善 。 ‘ 五 ” 十 以来 ,全省 高校 为社 会输 送各 类人 才 1O 2 多 万 人 , 目前 全 省拥 有 各 类 专 业技 术 人 才3 0 0 多万人 ,研 究 生 以上学历 、副 高 以 上 的 高层 次 人 才 2 .万人 ,归 国 留学 人 25 员3 多人 。 来 自高等 院校 、产 业部 门和 万 地 方 科研 机 构 等 方 面 的科 技 大 军 。遍 布
传感 网等六 大战略 性新 兴产业 茁壮 成
长 ,占全 部 工业 销 售 收 入 的2 % 。在 国 1 际 金融 危机 的 大 背景 下 ,江 苏新 兴 产 业 实 现 了 持 续 快 速 增 长 ,新 能 源 、 医 药 及 生 物 技 术 、新 材 料 、 节 能 环 保 等 实
现 产 值 8 8 亿 元 ,分 别 增 长 3 .5 、 72 11 %
洪 银 兴 ( 0 0) 为所 谓创 新 型经 济 , 21 认
二 、从 发展 方式 转 变 角 度 来 看 ,存
在 的不 足。
第 一 ,消 费 没有 对 经 济 增 长 起 到应 用 的推 动 作 用 。消 费 、投 资 、 出 口作 为
市 场经 济 条 件下 拉 动 经济 发 展 的 三 驾 马

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做法

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做法

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做法苏州作为中国经济腹地的一颗明珠,以其出色的工业经济发展而闻名于世。

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驱动发展:苏州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和产业。

通过建立各类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以及科技小镇,吸引和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同时,苏州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

2.优化产业结构:苏州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同时,苏州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造金融、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3.建设产业集聚区:苏州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最早兴起的开放型经济集聚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驻地设立。

苏州还积极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相邻的吴江经济开发区、张家港经济开发区等经济园区,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的产业发展格局。

4.优化营商环境:苏州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通过优化政府服务,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投资和发展。

苏州市政府还与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倾听企业需求,及时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5.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苏州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

通过建立人才招聘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培训等措施,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的涌入。

同时,苏州加大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的力度,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产业集聚区、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有助于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提高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

科创江苏实施方案

科创江苏实施方案

科创江苏实施方案摘要江苏省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战略支点,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省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江苏省出台了科创江苏实施方案,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链联动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实施背景和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江苏省依托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积极打造“1+5+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两区一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科创江苏方案,是江苏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方案涵盖了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创新、工业化技术转移等方面,旨在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为全省转型升级提供稳定而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实施目标和任务1. 实施目标实施科创江苏方案的目标在于:•构建全球领先、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资源集群和产业生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培育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2. 实施任务实施科创江苏方案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原始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构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支既有高水平科学家,又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创新资源向产业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促进产学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三、重点任务和举措1.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江苏省将坚持科学研究自主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关注关键领域共性问题,推进重大创新项目实施,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具体举措包括:•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前沿技术创新•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和江苏省重大项目攻关和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层次2. 加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江苏省将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建设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资源集群和产业生态,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圈的发展及实现途径
作者:李霓黄宽王虎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15期
江苏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江苏经济总量突破3.4万亿元,人均GDP超过6500美元,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但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到今天,其活力和动力正在逐步衰减,江苏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面对新的形势,江苏经济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目标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这是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发展创新型经济,构建创新型经济圈已成为今后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脉络。

创新型经济的内涵
创新型经济给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研究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非常重要。

近些年来,国内学界对创新型经济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吴晓波教授主持编写的《2006-2007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一书构架了创新型经济评价体系。

洪银兴(2010)认为所谓创新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物质投入(资本、劳动、土地)推动转向创新(知识、技术、制度)驱动,依托创新型经济进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介入技术创新体系。

“经济圈”的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先提出。

他认为,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经济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圈发展现状与评价
一、从创新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存在的有利条件。

第一,自主创新的科研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条件得到改善。

“十五”以来,全省高校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120多万人,目前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多万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的高层次人才22.5万人,归国留学人员3万多人。

来自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和地方科研机构等方面的科技大军,遍布各主要学科技术领域,构成了江苏省的科研体系。

同时,“十五”期间,江苏省的自主创新条件得到了改善,江苏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类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和软件园,装备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第二,创新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力不断增强。

2008年,江苏省人均GDP达到3.3万元人民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总量快速积聚增长,已接近向工业
化高级阶段迈进的拐点。

2007年,苏南地区的人均GDP就已达到了5.49万元人民币,远远超出5000美元(工业化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跃升分界线)的临界点,可以说已率先进入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江苏经济发展正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时期,资本要素和创新要素共同推动,创新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力在不断增强。

第三,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很大。

2009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当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投入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2.3%。

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2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江苏新兴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实现产值8782亿元,分别增长31.15%、33.07%、17.55%、26.07%,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9.94%,创新投入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江苏创新能力的增强。

二、从发展方式转变角度来看,存在的不足。

第一,消费没有对经济增长起到应用的推动作用。

消费、投资、出口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江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23∶41.44%∶14.34%。

可以看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消费能力不强,使得为消费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虽然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一直位列全国第二,但2008年全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8.1%,分别比上海、广东、浙江低15.6、4.87和2.9个百分点。

第二,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

江苏经济外贸依存度达90.654%,其中出口依存度达
55.1%。

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3922.7亿美元,其中出口2380.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2%和16.9%。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占比超过全国的1/4,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

外商投资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外贸依存度高也会使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外向型经济基本都是依赖低级生产要素和丰富便宜的劳动力,以低廉的价格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技术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高,必须依赖外国企业提供经验与技术。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江苏制造业发达众人皆知,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一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200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活动支出(R&D)54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绝对值不少,但远低于2003年美国、韩国、日本2.6%、2.6%、3.2%的水平;二是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不高,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达60%至70%之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许多企业的科技创新都是重视引进而忽略消化吸收,重视模仿而轻视创新,没有做到吸引消化再创新。

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发展创新型经济主要有三个动力:一是科技研发、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依赖于消费驱动的内需的增长,三是现代服务业的崛起。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5年-2009年的相关数据(表1),可以看到江苏省在科技研发能力上,江苏发明专利授权数大幅增长;从教育创新看,江苏万名大学生中研究生人数增长较快,年均增长4. 4%;从高新技术产业化角度来看,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在消费需求上、服务业发展水平上,都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总之,近年来江苏创新经济能力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1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发展情况
年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
工业总产值比重(%)发明专利授权数(件)科技进步贡
献率(%)研发经费与支出
(亿元)研究生人数
(万人)
2009 30.04 87286 53.2 451.96 13.34
2008 27.14 44595 50.7 409.02 12.66
2007 27.55 31770 49.0 321.85 10.20
2006 24.89 19352 45.9 238.77 8.89
2005 24.24 13580 45.4 175.84 6.45
江苏省创新经济圈的实现途径
一、经济圈内新知识的产生——交流——外溢——扩散。

新知识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机构的存在。

区域中能否拥有高水平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以及能否充分发挥这些行为主体在参与组织间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保证区域创新网络组织间学习系统能否有效运转和学习层次能否持续提升的关键因子。

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增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

二、经济圈内产业结构的整合。

地区之间产业的融合是构建创新型经济圈的关键,产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经济单元,同时也是创新网络中参与组织间学习的最为基本的行为主体。

以企业为核心的组织间学习是实现知识增值、提升网络创新能力的
基本途径。

创新型经济圈的构建不仅要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的合作发展,而且要求地区间产业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充分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政策的合理引导。

创新型经济圈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应以集成科技资源和人才、实现科技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出发点,筛选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共同关注的战略、必争高技术领域、需要合作解决的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等为合作契机,充分发挥政府间合作与民间互动的积极性,采取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双赢的模式,推动创新机构的整合、合作、联盟等不同方式的对接,促进大区域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