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1)
《藤野先生》1
![《藤野先生》1](https://img.taocdn.com/s3/m/1c606e5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0.png)
求学经历与教育背景
求学过程
先后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和东京大学医学 部
求学期间的重要事件
结识鲁迅,并成为鲁迅的良师益友
教育背景
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教育背景,为成为优秀 的医学教育家奠定了基础
职业生涯与主要成就
职业生涯
先后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和东京大学医学部任教,培养了大批优 秀的医学人才
主要成就
在医学教育和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日本医学之 父”
03
《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
故事情节概述
故事发生背景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 性散文,讲述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与 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经历。
情节概述
文章通过回忆藤野先生在课堂上的表 现、课后交流以及离别之际的情景, 展现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 敬仰和感激之情。
语言简练
鲁迅的文字简练明快,表达力强,他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 琢。
《藤野先生》的写作动机与目的
1 2 3
个人经历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 心和指导,这段经历成为他创作《藤野先生》的 灵感来源。
表达感激之情
鲁迅通过《藤野先生》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 情,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藤野 先生的高尚品质。
人物形象分析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治学、为人正直的医学教授,他对待教学认真负责,对待学生关心备至,深受学 生爱戴。
鲁迅
鲁迅在文章中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自己的视角展现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 情。
主题思想与意义
主题思想
《藤野先生》通过回忆藤野先生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鲁迅对这位恩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 日本人民友善态度的肯定。
2024年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1)
![2024年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04fb422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00.png)
◆多音字
( luò )落第
( sù )食宿
落 ( là )丢三落四 宿 ( xiù )星宿
( lào )落枕
( xiǔ )一宿
( wù)厌恶
( jiě )解剖
恶 ( ě )恶心 解 ( jiè )解元
( è )凶恶
( xiè )浑身解数
◆词语集注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 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 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第二部分:与藤野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对藤野的怀念。
刻画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质。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 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 生活俭朴
01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 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 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 草》、《朝花夕拾》 《呐喊》、《彷徨》《华盖集》、 《坟》 等。本文选自散文 集《朝花夕拾》。
阅读课文提示及 注释,了解文章写作 年代及时代背景。
爱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修辞:比喻、反语
国
所 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去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学生复述: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看 名电 信影 事事 件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 ——
受极看Biblioteka 祖匿到大电国名严震影 重动事
爱
的信 尊事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5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1)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5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1)](https://img.taocdn.com/s3/m/70e2ca2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4.png)
因为当时鲁迅身处异国他乡,在他最孤独、失望、迷茫、 遭受歧视的时候,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给予了他真诚 的关心、关爱,学业上的帮助,督促,让他感受到了温暖, 所以,鲁迅对这样的恩师充满感激。
20年前
03
两个“我” 一个是过去的“我”,表达过去的情感; 一个是写作时的“我”,表达写作时的情感。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 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 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 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狭义的散文
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 学样式。
散文的特征包括: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诗意 浓郁、语言优美。
字词学习
字词注音
烂熳( màn) 发髻( jì ) 芦荟( huì) 绯红( fēi ) 解剖( pōu) 畸形( jī ) 杳无消息( yǎo) 瞥见( piē ) 宛如( wǎn) 不逊( xùn) 匿名( nì ) 诘责( jié ) 油光可鉴(jiàn ) 芋梗( yùɡěnɡ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62fa4da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5.png)
本文写了很多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内容,但其实都与藤 野先生和“我”的爱国之情有关,并未偏题。
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暗线(情感线索):作者爱国主义思想。
通过四个典型事例,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对照 手法等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怀念, 并反应出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爱国心。
(1)离别原因: ①匿名信事件
——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②看电影事件
——中国国民的愚昧麻痹,通过文学创作救治国人的灵魂。
(2)离别后的情感:自责、遗憾、崇敬、怀念、感激
1.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 认为写这些内容由什么作用?
(1)从文章结构来看,全文环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 组织材料。
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 望与不满之情,引出下文对 “清朝留学生”的描写,为 下文作者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2.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思考: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 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 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是爱国的,希望通过留学学习知识,救国救民。 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 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 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6 藤野先生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 代文学的奠基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藤野先生,填空题(一)
![藤野先生,填空题(一)](https://img.taocdn.com/s3/m/e2723e6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d.png)
1. 填空题一:藤野先生是一位(年龄)的老师。
答案:三十岁解析:藤野先生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他充满活力,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
2. 填空题二:藤野先生教授的科目是(科目名称)。
答案:数学解析:藤野先生是一名数学老师,他对数学有着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3. 填空题三:藤野先生的教学风格是(形容词)的。
答案:生动活泼解析:藤野先生的教学风格生动活泼,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4. 填空题四:藤野先生擅长利用(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
答案:多媒体解析:藤野先生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 填空题五:藤野先生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形容词)的。
答案:赞赏解析:藤野先生备受学生们的赞赏,他用心教学,关心学生,深受学生喜爱。
6. 填空题六:藤野先生所在学校的校训是(校训内容)。
答案:明德笃学解析:藤野先生所在学校的校训是“明德笃学”,他秉承校训,努力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识。
7. 填空题七:藤野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需要的是(学习方法)。
答案:理解与实践解析:藤野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需要的是理解与实践,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填空题八: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目标描述)。
答案: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解析: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填空题九:藤野先生所获得的教育奖项包括(奖项名称)。
答案:优秀教师奖解析:藤野先生曾荣获优秀教师奖,这是对他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肯定与认可。
通过以上填空题的整理,可以清晰地了解藤野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以及取得的成就和荣誉。
这些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藤野先生的教育工作,对他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成就有更深入的认识。
1《藤野先生》复习
![1《藤野先生》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544d30f0740be1e650e9a56.png)
3.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的确。标致,漂亮。这里是反 语,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极端
憎恶、失望和不满的感情。
4.“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
5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 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
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
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6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 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 的。这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回忆性散文 1.《藤野先生》是一篇______
,选自
朝花夕拾 》,作者____ 鲁迅 。以前我们学过他的 《_____ 阿长与<山海经> 》,《______ 风筝 《_______ 》。 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____ _____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为明线,以____________ 为暗线。 盘 着大辫子, 顶 3.头顶上___ ___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 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 除下 _____帽来,油光可 鉴 平的, ____,宛如小姑娘的发 扭几扭 _____ 髻一般,还要将脖子
标致 ,实在_____极了。
4.解释加点词。 匿名: 藏 油光可鉴:照
杳无消息: 远 深恶痛疾: 痛恨 出言不逊: 谦逊
抑扬顿挫: 降低 客死: 死在异国他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 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 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 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 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 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 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 道,“那是在学跳舞。”
藤野先生主题概括50字
![藤野先生主题概括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2db80e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8.png)
藤野先生主题概括50字《藤野先生(1):初见先生的印象》藤野先生是我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位老师。
刚见到他的时候,就觉得他长得有点特别。
他的头发那叫一个乱啊,就像被龙卷风席卷过的草丛。
有一回上课,他穿了一件皱巴巴的衣服,那衣服的颜色都有点分不清了,灰扑扑的。
他走进教室,眼睛小小的,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他开始讲课,声音有点低沉,但是讲得特别仔细。
他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那粉笔灰都落了他一身,他也不在乎。
我当时就想,这个老师可真特别,和我以前见过的那些讲究打扮的老师都不一样。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他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好奇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就是我初见藤野先生的印象,一个有点邋遢但又特别认真的老师。
《藤野先生(2):先生的教学态度》藤野先生的教学态度那是相当的好。
我记得有一次上解剖课,他教我们人体结构。
他在讲台上摆了一堆骨骼标本,就像摆弄宝贝似的。
他拿起一个头骨,开始给我们讲各个部位的名称。
他讲得那叫一个详细啊,连那些特别小的骨头缝都不放过。
他一边讲,还一边用手比划着,就好像他的手能伸进那些骨头缝里似的。
我在下面听着,有时候会走神,看着他那专注的样子,又赶紧把思绪拉回来。
他还会走到我们身边,看看我们的笔记,要是发现有谁写错了,就会很耐心地指出来,然后再重新讲一遍。
他可不像有些老师,发现学生犯错就不耐烦。
藤野先生总是笑眯眯的,就像邻家的大叔一样,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他的这种教学态度,让我越来越喜欢上他的课,也让我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藤野先生(3):先生对我的特别关照》藤野先生对我可好了,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有一次我画人体解剖图,画得那叫一个糟糕。
我把血管的位置都画错了,那图看起来就像一团乱麻。
我正担心会被先生批评呢,结果藤野先生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
他的办公室很小,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连个坐的地方都有点挤。
他让我坐在他旁边,然后拿出我的解剖图,指着那些错误的地方,很温和地说:“你看啊,这里的血管应该是这样走的。
《藤野先生》1
![《藤野先生》1](https://img.taocdn.com/s3/m/1b0ba208c281e53a5802ff75.png)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 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 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 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 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 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3.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 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 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 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 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 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 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 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 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鲁 迅
鲁迅(1881—1936)生 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小 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 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彷 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 夕拾》。
藤野先生(18741945)名叫藤野严九郎, 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 任教。是鲁迅在仙台学医 时(1904-1906)的先生。
形散神聚
鲁 迅
第 三课 时
学会 整理
课文语言探究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 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1.精读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 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 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 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 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课件(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d7dc5fc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3.png)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 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 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痹不仁,强烈表达了 作者对人们精神麻痹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 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 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痹的中国人。
(3)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 尾有何作用?
2.根据事例与人物的关系,将这些事件分为三类, 并分别说说类别的事例有何作用。
2.根据事例与人物的关系,将这些事件分为三类,并 分别说说类别的事例有何作用。
直接刻画藤野先生: 初见藤野、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告别先生、丢讲义、深夜怀念
字里未写藤野先生: 东京见闻、仙台见闻、匿名信事 件、看电影事件、
爱国
4.学医是因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再读文 章,找出作者隐藏在文中的“爱国”线索。
对清国留学生丑行充满厌恶 作为弱国子民的心酸 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和改变国民精神的信念 为改变国民精神充满斗志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作者的爱国情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 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 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 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写法探究
1.作者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 下面是原稿和改订稿,谈谈这些修改好 在哪里。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工作认真负责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正直无私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严谨治学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https://img.taocdn.com/s3/m/db886e7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2.png)
字词学习
字词注音
烂熳( màn) 发髻( jì) 芦荟( huì ) 绯红( fēi ) 解剖( pōu) 畸形( jī ) 杳无消息( yǎo) 瞥见( piē) 宛如( wǎn) 不逊( xùn ) 匿名( nì) 诘责( jié ) 油光可鉴( jiàn ) 芋梗( yù ɡěnɡ )
◆多音字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 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他的作品 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 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坟》等。
任务一:梳理文章,把握先生的形象 任务二:结合背景,认识先生之“伟大” 任务三:理解“感激”原因,感受先生精神 任务四:结合内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任务五: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任务导向学习
任务一:梳理文章,把握先生的形象 任务二:结合背景,认识先生之“伟大” 任务三:理解“感激”原因,感受先生精神
(luò )落第
( sù )食宿
落 ( là )丢三落四 宿 (xiù)星宿
(lào )落枕
( xiǔ )一宿
( wù )厌恶
( j)凶恶
( xiè )浑身解数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任务一:梳理文章,把握先生的形象
文章内容
人物形象特征
藤 ⑥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
朝花夕拾第一章人物性格特点摘抄
![朝花夕拾第一章人物性格特点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ff7cc02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b.png)
朝花夕拾第一章人物性格特点摘抄1、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特点:简朴的生活作风,正直、热情,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说明:(1)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师。
(2)关心鲁迅的学习,耐心仔细地纠正“我”讲义上的错误,引导“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
(3)对“我”后来放弃医学很惋惜,并送照片给“我”以作纪念。
2、范爱农━《范爱农》特点:是一个为人孤傲,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
说明:(1)鲁迅的朋友。
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
(2)回国后,一直受到轻视、排斥和伤害,“只得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孩糊口”。
他憎恨腐败的封建统治,常搭船进城与鲁迅喝酒,抒发心中愤懑。
(3)辛亥革命后他曾在绍兴示范学校任教,又受到排挤,最后溺水而亡。
3、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狗·猫·鼠》特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说明:(1)鲁迅幼年时的保姆,是在鲁迅童年生活中很有影响力的人。
(2)她睡相难看,平日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繁琐的道理,常给“我”讲事故,“谋害”过“我”的隐鼠,后主动为“我”买来思慕已久的《山海经》。
4、寿镜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特点: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在旧时的塾师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
说明:(1)童年时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
(2)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3)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5、无常━《无常》特点:爽直而公正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既可爱又恐怖。
说明:(1)通过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表达了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
(2)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富有人情味。
(3)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八下1.《藤野先生》重点阅读理解题知识讲解
![八下1.《藤野先生》重点阅读理解题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fe25b8758f5f61fb736664c.png)
八下1.《藤野先生》重点阅读理解题(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感。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指代什么?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答:“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赏樱花、学跳舞;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和失望,引起下文对清留学生丑态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3.“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4.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看不惯清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5.文段最后一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说说对“爱国青年”的理解。
反语,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二)阅读“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1.鲁迅去仙台的途中谈及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有什么用意?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总之,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2.作者在仙台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为什么他却认为仅仅是“物以稀为贵”?答:这里包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作者写在仙台的艰苦环境有什么用意?答:与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立志求学报国的决心。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第1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第1课时)》优质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278d4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8.png)
小结
感受平凡而伟大的藤野先生
添改“我”的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正直无私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治学严谨
没 有 狭 正治隘 直学的 热严民 诚谨族 偏 见
活动二:感受平凡而伟大的鲁迅先生
模拟采访
藤野先生既然如此伟大,关爱他,好好学,鲁迅 定能成为一代名医呀!为什么他放弃了呢? 现在进行一次模拟采访,分享一下鲁迅在日本留 学时的经历或所闻所感。分享一下在日本留学时 的经历或所闻所感,其余同学可以之后评价一下 他的表现。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 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 感——弃医从文)
鲁迅对这样一位先生持怎样的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 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学生活动一:感受藤野先生的平凡而伟大
第三部分(36—38):“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 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填写表格。
在东京
人物 清国留学生
作者
事件
人物性格
整体感知
作者的情感
在仙台 藤野
作者 回国内 作者
在东京 在仙台
国内
人物 清国留学生
作者
藤野
作者 作者
事件
人物性格 作者的情感
有哪位同学想做一回穿越的“鲁迅”呢?分享一下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或 所闻所感,其余同学可以之后评价一下他的表现。
示例: 主持人:欢迎各位收看由校园电视台的《名人访谈系列节目之走进鲁
迅的内心世界》,大家好,我是主持人,今天我们十分有幸邀请到鲁迅先 生,我们掌声欢迎。
第1课《藤野先生》(共32张PPT)
![第1课《藤野先生》(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57103bff524ccbff1218487.png)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相识
仙台
相处
北京
离别
3.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 在东京 (1---3) 第二部分: 在仙台 (4---35)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 在北京,怀念 (36---38)
4.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北京 C、在_____________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怀念 感激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
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 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 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 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 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 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 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 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 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 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预习检测
《朝花夕拾》 ,体裁是_____ 散文 。 《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局部:
东京 清国留学生 的厌恶; A、在_____________ ,表达对_____________ 仙台 藤野先生 的交往; B、在_____________ ,回忆与_____________
自读思考: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 型材料的。 2、记叙的中心是什么?线索是什么? 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与藤野先 生的交往为线索。 3、变换了几个地点,以此划分段落层次。 4、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 了他的什么品质?
1《藤野先生》.讲解
![1《藤野先生》.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0a2c731b52acfc789ebc992.png)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 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 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 文人。
这句话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尾有 何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 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 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 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 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 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 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 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 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 者弃医从文。
2.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 “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 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推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 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 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 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 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 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 》《朝花夕拾》《呐 喊》《彷徨》 《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 《朝花夕拾》。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
鲁
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 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1)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1)](https://img.taocdn.com/s3/m/48d2b74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3.png)
基础积累
1.字音
挟着( xié )樱花( yīng ) 绯红( fēi ) 宛如( wǎn ) 畸形( jī ) 不逊( xùn ) 匿名( nì ) 诘责( jié )凄然( qī ) 教诲( huì ) 瞥见( piē ) 发髻( jì )驿站( yì ) 芋梗( yù ɡěnɡ ) 解剖( pōu ) 扒手( pá )油光可鉴( jiàn )杳无消息( yǎo ) 抑扬顿挫( cuò )深恶痛绝( wù )
合作探究
主旨归纳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 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真挚、 深沉的怀念;记录了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 到底的决心,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鲁迅寄语(《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合作探究
2.速读11-23段,说说“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件,哪个最 令你感动。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藤野先生添改过的讲义
合作探究
2.速读11-23段,说说这四个典型事件体现了藤野先生怎么样的精
神品质。 认真负责、
添改讲义—— 关爱学生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关心实பைடு நூலகம் —— 热情诚恳 尊重学生
了解裹脚 —— 治学严谨 求知若渴
合作探究
3.鲁迅在文中直接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人物经历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人物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d8efea1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0.png)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人物经历《1. 藤野先生:一位特别的老师》在我留学日本的那段日子里,遇到了许多人,而藤野先生是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
我初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时候,就听闻了藤野先生的大名。
他教我们解剖学,第一堂课,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穿着一件旧旧的、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外套,走进教室的时候,脚步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似的。
他的脸有些长,戴着一副眼镜,那镜片后的眼睛透着一种专注和温和。
“诸君,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解剖学。
”他的声音不高,但是很清晰,带着一点日本东北地区的口音。
在课堂上,他总是很认真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
他会拿着骨骼标本,一边指着一边说:“这个部位,大家要仔细看,它对于我们理解人体结构非常重要。
”有一次,我在笔记上画错了一个骨骼结构,他走到我身边,弯下腰,轻声说:“周君,这个地方画错了哦,应该是这样的。
”他用手中的笔在我的本子上细致地修改着,那专注的神情就好像在做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记得有一回做解剖实习,同学们都围在解剖台前。
我有点紧张,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动手。
藤野先生看出了我的不安,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周君,不要害怕,按照步骤来就好。
”我点了点头,开始动手。
可是,我还是出了些小差错,旁边有个日本同学小声嘀咕:“中国人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好。
”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藤野先生听到了,他皱了皱眉头,严肃地对那个同学说:“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过程,不要这样说。
”然后他又转向我,温和地说:“周君,没关系的,继续做。
”课后,他还经常把我叫到他的研究室。
他的研究室不大,堆满了各种书籍和标本。
有一次,我去的时候,他正在整理一些新到的标本。
他看到我来了,高兴地说:“周君,你来啦。
今天我想和你讲讲这些新标本的特殊之处。
”他拿起一个标本,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从它的发现过程到在解剖学上的意义,我在一旁认真地听着,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和藤野先生相处的日子里,我能感受到他对我的特别关照。
他并不因为我是中国人就歧视我,相反,他总是鼓励我,希望我能在医学上有所建树。
藤野先生主要内容概括50字
![藤野先生主要内容概括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1bcdd6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b.png)
藤野先生主要内容概括50字《藤野先生1》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老师。
我就像鲁迅一样,在异国他乡求学,那感觉老孤独了。
就说有次上课吧,周围同学叽里咕噜讲日语,我都懵圈。
藤野先生进来了,他穿得有点朴素,脸还有点严肃。
但一讲课,那是相当认真。
他对鲁迅的笔记仔细批改,对我也差不多。
我作业写得乱,他也没嫌弃,还耐心指导,真不错。
他让我在那陌生环境里感受到温暖,就像黑暗里的小烛火。
《藤野先生2》藤野先生在鲁迅的记忆里很特别。
我呢,在学校里也碰见过这样的老师。
我记得刚到新学校的时候,啥都不适应。
藤野先生模样普通,但眼睛很有神。
我上他课的时候,有一回我生病,头晕乎乎的。
他一眼就看出来了,课间还专门过来问我咋样。
他关心学生的劲儿就像我妈似的。
他对鲁迅的教导严格又细致,我也经历过。
有次实验,我步骤错了,他就一点点给我纠正,那认真样,真让我敬佩。
他就是这么个实在的好老师。
《藤野先生3》藤野先生可是鲁迅的恩师啊。
我上学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
那时候我在一个大班里,人特别多。
藤野先生教的课有点难,就像我那时候学的一门专业课。
我看他上课,讲着讲着就会在黑板上写很多东西。
有一次,他写的字特别小,前排同学说看不清,他赶紧擦了重新写大。
他对待鲁迅是关心学业又关心生活,对我也是。
我有次考试没考好,他还单独找我谈心,告诉我失败是成功之母啥的,就像个贴心的长辈。
《藤野先生4》藤野先生是鲁迅求学路上的重要人物。
我也有过这样难忘的老师。
我记得有次参加学校活动,我穿得很单薄。
藤野先生那种人就像我的老师一样细心。
他看到我,就说:“你这样会冻着的。
”他在学术上也不含糊。
就像他对鲁迅的解剖学的教导,我的老师对我们的专业知识也是严格要求。
我有个作业要画设计图,他指出我的好多小错误,连一条线画歪了都指出来,特别严谨,他的存在让我的求学之旅多了很多温暖。
《藤野先生5》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我上学的时候也碰到这么个印象深刻的老师。
我记得那是个下雨天,我没带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藤野先生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 教学时数] 三教时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1—3 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 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
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 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 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 年夏末至1906 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 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 绯(fei)红:鲜红。
⑵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 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⑹陌(mb)生:不熟悉。
(7)畸(jl)形:不正常的形状。
(8) 不逊(xu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 匿名(ni):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d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e )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P)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 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 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
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 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 —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 、“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 ,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 ,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
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 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 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 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 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 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 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 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 ,鲁迅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明确: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 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 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 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 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 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