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历史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
起源于濮阳的成语
起源于濮阳的成语1、大义灭亲:春秋时期,卫国发生政变,大夫石碏的儿子参与了叛乱。
叛乱平息后,诸大夫讨论处置问题时考虑要从轻发落,石碏说:“非手诛逆子,无面目见先人于庙!”坚持把儿子杀掉了。
2、坐怀不乱:鲁国人展获食邑柳下(今濮阳县柳屯),后被封名号“惠”,故史称柳下惠。
其人行大义而不拘常理,一日架车出游,适逢雷雨,遇一青年女子搭车,车小无处躲避,随扶女子靠在自己怀内,一避惊雷,二遮风寒,自己一脸肃穆,垂手端坐,送女子回家。
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双方争战于陶丘。
晋文公因自己流亡时曾受惠于楚成王而许过退避九十里(古时一舍为三十里)的诺言,同时从有利于作战部署的角度考虑,就退让到城濮(今濮城一带),结果打败了楚国。
这就是有名的“城濮之战”,晋文公由此成为春秋霸主。
4、桑间濮上、靡靡之音:春秋时期,乐师师涓途经濮水,闻琴之声韵,遂记录下来,谓之“濮水新声”。
后为晋平公迷上了这类抑扬婉转、如诉如泣的靡靡之音,疏懒了朝政,弄得怨声四起,不到3年,病困而死。
虽说这个故事成了反面教材,让人引以为戒,但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濮阳这个地方音乐艺术的发达。
5、招摇过市:说孔子居卫时,卫灵公夫人南子请见他,孔子以男女授受不亲的理由拒绝了。
南子再次派人说于孔子,孔子考虑到自己寄居卫国,不去不合情理,于是独自偷偷拜见南子。
结果无巧不成书,回来时正巧遇到大弟子子路,孔子急忙表白自己本不想见南子,并说:“'予所否者(如说假话),天厌之!天厌之!”(见《论语·雍也第六》)谁知这话传到南子那里,南子就想羞辱孔子,让老公邀请孔子游赏帝丘,不料卫灵公却与南子同车,而让孔子陪乘,大肆张扬,招摇过市。
在车上两人亲昵调笑,对孔子全然不顾。
回来后,众弟子牢骚满腹,孔子叹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孔子自感无法久居,就带弟子离开了卫国。
6、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是卫国主政的大夫孔悝的家臣。
刚愎自用的简短例子
刚愎自用的简短例子1. 刚愎自用的事例在濮阳初次与曹操对敌时,陈宫曾为吕布谋划在濮阳南边一百八十里的泰山道上潜伏精兵,待曹军过了一半后抢夺他们的粮草辎重。
吕布没有接受,只是派两员副将驻守兖州,本人却率领主力另屯兵濮阳,坐待曹兵围攻。
结果曹操一举攻下了兖州,又挟得胜之势大军直逼濮阳。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陈宫极力主见“不行出战,待众将聚会后方可。
”但吕布不听,自认为“吾之英雄,谁敢近也!”逞个人英雄主义孤军应敌,结果又一战丢了濮阳。
徐州之战时,吕布虽被曹操大军围困在下邳孤城,但其时军队并未打大败仗,实力仍在,士气也高,部将们都忠心耿耿紧紧跟随在左右,希望作最终一搏。
当时陈宫也曾建议:“今操兵方来,可乘寨栅未定,以逸待劳,无不胜也。
”但吕布不听,自恃“粮食足备,以资于内;泗水之险,以拒于外”,不愿抓住有力战机自动出击,宁肯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当曹操大军部署完毕,把下邳孤城团团围困后,吕布已经欲逃无路了,虽勉力作了几次困兽之争,终究战机已失,于事无补了。
陈宫又一次献策:“曹操远来,势不能久。
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于外,宫将余众闭守于内,操若攻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其后。
不过旬日,操军食尽,可一鼓而破。
”这可说是当时打破包围的独一方法了。
吕布怎样办呢?他将这些军国大事谋之于内室,结果一阵枕头风吹来,吕布便完全将集团的全体利益置诸脑后了。
后来陈宫虽再有良谋,一直敌不过枕头风的威力,满腔的热忱全部付之了东流。
陈宫迭遭冷遇,已是回天乏术,也完全冷却了曾有的激情。
将领们同仇敌忾,却只能坐以待毙,也慢慢心灰意懒。
而吕布在集团全体利益面临威逼的紧急关头,竟只考虑本人一支戟、一骑马,天下无人敢近,可以保全个人利益,便整日在家与妻妾饮酒作乐,不思与部将们协商退敌的良策。
吕布始终非常自傲,在被俘后还在询问那些投降曹操的部下,“我待诸将不薄,安忍反也?”站在一边的宋宪当即告知他:“听妻妾言,不用将计,安为厚也?”死到临头,吕布终于明白了一生所铸成的大错,但悔之晚矣。
濮阳成语故事--靡靡之音
濮阳成语故事--靡靡之音靡靡之音,亡国之音也。
晋平公、卫灵公效法商纣王,迷靡靡之音,可谓是皇宫金殿将欲倾,檐下燕雀不知危。
靡靡之音:《史记乐书》载,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
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
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诺。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灵公曰:“可。
”因复宿。
明日,报曰:“习矣。
”即去之晋,见晋平公。
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
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
”平公曰:“可。
”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
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
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亡国之音:晋平公:《韩非子》载,师旷曰:今主君德薄,不足听之。
听之,将恐有败。
”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
”师旷不得已而鼓之。
一奏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於廊室之间。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平公之身遂癃病。
故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
卫灵公:朝晋归来,灵公贪图享乐的私欲与日俱增,见自己的重华宫简直不能和晋国妃妾宫女所住的厢房相比,便扩修重华宫,新建卫王殿.真是皇宫金殿将欲倾,檐下燕雀不知危。
昔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
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濮阳成语故事--摇唇鼓舌
濮阳成语故事--摇唇鼓舌“摇唇鼓舌”此成语出自《庄子·盗跖》。
鼓舌:诡辩。
耍嘴皮,嚼舌头。
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泛指卖弄口才。
盗跖和孔子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两人各行其是,不可能走到一起。
庄子编撰一个盗跖批孔子的故事,是想让盗跖代表自己来批评孔子的思想。
在庄子看来,孔子的“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
”做法,是伪人之举。
庄子用: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父母之遗德也;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
批驳孔子的:“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
”所谓三德。
称:“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
庄子认为:孔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
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
”谓盗丘也。
像黄帝,世之所高者,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更不用说伯夷、叔齐,世之所谓贤士也,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庄子认为: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
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
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丘之所言,皆庄子之所弃也。
于是庄子让孔子亟去走归,无复言之!“孔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附:[原文]孔子与柳下季为友(1),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2)。
盗跖从卒九千人(3),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4),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
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5),万民苦之。
成语故事一字千金
。
成语故事
出身阳霍富商“货物”… 说服华阳夫人“认子”…异人上位,提拔 吕不韦…身份低贱,想尽办法提升身份… 著书《吕氏春秋》..
成语含义
意思是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 个字赏赐千金,见后用来称赞诗文精 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原文
一字千金
我想要为大家介绍….
1
一字千金· 作者· 吕不韦
2
一字千金· 成语故事
3
一字千金· 成语含义
吕不韦
· · · 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行政管理思想家。 · · · 吕不韦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 作人质的秦公子异人,认为得到此人是“奇货可居”, 这样就开始了他的政治投机生涯。后来,异人在吕不韦 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被封为丞相。 · · · 吕不韦生活在战国末期,却有着要求思想统一的倾向。 所以吕不韦要门下客人,个个著其所闻,综合百家九流 之说,畅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最后汇编成书,名曰 《吕氏春秋》。 · · · 我们本学期曾经学过的寓言· 《刻舟求剑》就是出自吕 不韦的《吕氏春秋》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典故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典故【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刻舟求剑】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
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
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子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可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濮阳成语故事--望河兴叹
濮阳成语故事--望河兴叹坚白不磷淄:《史记孔子世家》,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
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
”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
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
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
”然不伐蒲。
《史记孔子世家》,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
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儙月而已,三年有成。
”孔子行。
《史记孔子世家》,佛肸为中牟宰。
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
佛肸畔,使人召孔子。
孔子欲往。
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高望而远志:《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不义知辟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
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
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
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
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
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
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
100个成语故事欣赏
100个成语故事欣赏1、紫玉成烟成语故事春秋时,吴王夫差之女紫玉因想嫁给韩重不成郁闷而死。
韩重游学归来吊唁,紫玉现形并送他一颗明珠。
夫差得知韩重有颗明珠,认为他是发冢取物要拘捕他。
小玉为洗脱韩重罪名亲自向夫差说明原委。
夫人听说小玉归来,想拥抱她,小玉已化作青烟。
释义:指少女逝世。
2、乐昌之镜成语故事【释义】比喻夫妻分离。
同“乐昌分镜”。
3、心悦诚服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到各地去游说他的仁道,有人说靠武力照样可以称霸,根本用不上讲仁道。
孟子说:“靠武力称霸必须要以国富民强为基础,是武力压服而非心悦诚服,而以仁道称霸,则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使国力强大。
”。
心悦诚服的意思是:悦:愉快,高兴;诚:硬实。
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
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4、野人献曝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夫,由于家贫终日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
第二年春天,天气晴朗,他就脱光衣服在太阳下曝晒,觉得十分舒服,由于没有见过漂亮的皮衣和高大的房子,就对妻子说将把这取暖的办法进献给国王。
【释义】比喻贡献的不是珍贵的东西。
(向人建议时的客套话)。
5、狼狈不堪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骗杀西凉刺史马腾,马腾的儿子马超率军为父报仇,被曹操利用反间计,离间了马超与韩遂。
马超杀死凉州刺史韦康自立为“征西将军”,韦康的部下联合曹操进攻马超,让马超腹背受敌,十分狼狈,只好投奔刘备。
【解释】狼狈:窘迫的样子。
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
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6、文灿拒间成语故事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周文灿。
在父母和师长的教导下,从小他就深深地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
他有一个哥哥,兄弟俩友爱笃甚。
小时候,他们经常一起在外面玩耍。
文灿累了,哥哥就会把他背回家,在哥哥的背上,文灿感到就像在父亲的背上一样安全和踏实。
兄弟俩长大之后,父母相继去世。
文灿和哥哥一直生活在一起,不幸的是哥哥染上了酗酒的恶习,经常喝得醉熏熏地回来,一个成年人应该干的活也由于这样的情形而干不了了。
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四)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有关孝顺的成语故事
有关孝顺的成语故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孝顺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故事1: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成语故事2: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成语故事3: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成语故事4: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成语故事5: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智均力敌》成语故事
《智均力敌》成语故事公元 192 年,曹操在兖州建立据点,在濮阳与吕布对峙。
由于吕布骁勇善战,而且有陈宫为谋士,兖州境内又有不少支持吕布的豪强,所以曹操进攻濮阳不利,不得不撤退。
公元 193 年,曹操再次进攻濮阳。
之前,曹操在兖州西部与陶谦作战,吕布趁机袭击兖州。
曹操回师后,进攻定陶,张邈派部将卫兹帮助曹操,却被吕布击败。
曹操开始面临军粮短缺的问题,不得不撤军。
公元 194 年,曹操第三次进攻濮阳。
当时,由于大旱和蝗灾,吕布军也缺少军粮,所以双方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斗。
公元 195 年,曹操第四次进攻濮阳。
这一次,他采用了荀彧的计谋,先破坏了吕布与陈宫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濮阳城外挖掘壕沟,阻断吕布军的退路。
吕布率军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
吕布用计诱使曹操出战,曹操发现是计,退回城中。
吕布趁机攻城,却被城上的乱箭射回。
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吕布军中的物资也消耗殆尽。
吕布决定半夜出城,从其他方向突围。
曹操发现后,亲自率领骑兵追击,在濮阳城东面的麦田中,与吕布的骑兵相遇。
吕布见势不妙,急忙掉转马头逃跑,曹操也没有继续追赶。
此役之后,曹操与吕布都损失惨重,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双方开始休养生息,为未来的决战做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逐渐占据了优势,最终在公元 198 年消灭了吕布,统一了北方。
“势均力敌”这个成语,原指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与吕布都是当时的豪杰,他们的势力和实力相当,因此双方在濮阳之战中相持不下,无法分出胜负。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人在某个方面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能力、地位或实力,彼此之间竞争激烈,难以分出高下。
成语故事:一字千金
成语故事:一字千金战国末年的时候,卫国(今河南濮阳)有个人名叫吕不韦,他年轻时就走南闯北行商贩货。
由于他聪明能干,生财有道,很快就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商人。
有一年,吕不韦去赵国都城邯郸经商,认识了在那儿当人质的秦王孙子楚。
子楚当时背井离乡,一直郁郁寡欢。
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他只身逃回秦国。
后来,子楚被立为太子,又继承了秦孝文王的君位,史称庄襄公。
为了报答吕不韦的救命之恩,他任命吕不韦做了丞相,并封为文信侯。
当时,东方诸国执掌大权的皇族,为了笼络人才,巩固自己的地位,纷纷广招人才。
其中,以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最为著名,他们手下的宾客都在3000人以上。
秦国是当时国力最强盛的国家,其他国家难望其项背。
吕不韦虽不是秦国的皇族,但他身为丞相,声名显赫,当然不甘落后。
他用比别人更为优厚的待遇接纳宾客,很快也达到了3000人。
在吕不韦的门客中,有不少是各国著名学者的门人,他们都有着渊博的知识,才华横溢。
吕不韦常常听他们探讨学问,渐渐产生了一个念头,想依靠他们的力量写出一部前所未有的巨著,使自己流芳后世。
于是,他从宾客中挑选了几十位才华出众的学者,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毫无保留地写出来,最后由他亲自修改审定,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6卷,20多万字,并取名《吕氏春秋》。
这部书糅合了儒家、道家及其他各家的思想学说,令吕不韦非常得意。
他下令把《吕氏春秋》张贴在京城城门上,公开宣布:“如果有谁能增加或减少一个字,就赏赐给他1000两黄金。
”人们见他这样狂傲,都前来观看。
但过了一个月,还没有人敢出来指摘他的缺点。
吕不韦更加得意,下令把《吕氏春秋》抄了几百部,在全国传布。
不多久,他的名声也传遍了天下。
后来,人们用“一字千金”这个成语,来称誉文辞极其精妙。
成语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精选古代成语故事100篇(值得收藏)
精选古代成语故事100篇(值得收藏)1、一挥而就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年伟大的抗元民族英雄。
同时,文天祥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在被囚禁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记录了他的英勇气概。
公元1256年,二十岁的文天祥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参加进士考试。
考试那天,他根据题目,就当时的一系列政治问题,写了一篇长达一万多字的文章,主张改善朝政。
他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连草稿也没有打,一动笔就写,洋洋洒洒,从头到尾一口气就写成了。
监试官见了,当即向宋理宗推荐这位贤才。
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大为赏识,亲自选定他为第一名。
成语“一挥而就”,常用来比喻写文章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
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
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
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
【成语故事】苏秦刺股
【成语故事】苏秦刺股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他生于秦国(今河南省)的濮阳县,家境贫寒,但机智聪明,勤奋好学。
苏秦年轻时,曾在韩国学习兵法和外交。
在韩国期间,他结识了一个韩国的军事将领刘邦,两人相互交流学习,结为了好友。
在学成归国后,苏秦看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征战和争斗,深感秦国应该通过连结其他国家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为实现统一天下做好准备。
于是,他发表了《联疆说》,提出了“合纵连横”的战略思想,即秦国应该同其他国家结盟,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来对抗强大的敌人,并最终实现统一。
苏秦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当时秦国的承认和支持,反而遭到了其他政治家的嘲笑和质疑。
他们认为苏秦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无法实现,是一种逃避现实、求安乐的幻想。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嘲笑,苏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反而加倍努力,不断寻找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知道自己一个人无法改变局势,于是他决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苏秦找到了一个机会。
当时,秦国的国君正打算招纳一名谋士,苏秦看到这个机会,决定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向国君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他决定进行一场壮烈的自残行为,让自己的身体成为证明他忠诚的标志。
他在秦王的宴会上,将自己的裤腿卷起,刺破自己的大腿。
他很快就流了很多血,整个大腿都变得血肉模糊,但他没有流露出任何痛苦的表情,只是认真地对秦王说:“臣苏秦,志存高远,为国家的统一,愿舍身忘我。
”这一壮举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秦王对苏秦的勇气和忠诚十分感动,并决定任命他为秦国的谋士。
苏秦由此开始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为秦国的联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秦的刺股行为成为了后人引以为戒的典范。
他不顾痛苦,舍弃个人的安逸,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和价值。
他用自己的创举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
苏秦刺股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理想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才能展现出我们真正的决心和勇气。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鸣锣开道鸣锣开道的成语起源于战争时期,晋国的军队因为需要横渡一条小溪时,干脆造桥相互开车过去,这时一个兵曾建议在水边鸣锣开道,让百姓知道有军队经过,以免惊扰到普通百姓,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2.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外篇》中,讲述了两只乌龟赛跑,其中一只乌龟跑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最终输掉了比赛,因而诞生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
3. 走马观花这个典故源于《东周列国志·齐世家》中的故事,齐宣王曾经养了一匹漂亮的战马,有一天他跟随手下的将领环游四方,到了一处名胜,宣王只是匆匆一瞥而已,从此以后风行走马观花之说。
4. 马不停蹄马不停蹄这个典故的故事源于古代刘邦的一场战役,他的骑兵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但是却在夜里以马不停蹄的方式往战场赶去,这样的速度相当快,因而形成了相应的这个成语。
5. 杯水车薪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两个来源,一是《尚书大传》中的“废书崇玉,实杯水车薪之戚也”,另一个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使用之案例。
二人皆出处来源,各自使用之,逐渐成为后世的成语。
6.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源于《庄子·南华经》之中,有一次庄周看到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画了一条龙,但是画龙缺少某种气息,这时一位慧眼识珠的人从旁边走过,点了一下瞳孔,一下龙便立刻栩栩如生。
7.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东晋时期江西因为战乱而变得破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他曾经参加了自然科学的高考,毕业资格和前景都被削去,但把过程变得完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
8.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叫杨修的人说:“兵书五十有余,其事去矣,或云“见机则作”,或云“有调则应”,此实博闻强记,未必先智。
”9. 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典故的由来是出自《战国策·赵策十三》。
赵王名国因叛亡被困,再三求援秦国,秦昭王听说赵王援军不足,手中的援军不断增加,赵王见后差点伤心而亡,这便是拔苗助长之意。
有关濮阳的历史典故
濮阳的历史典故有关濮阳的历史典故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有关濮阳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齐威王时,有实力的大国是:齐、楚、魏、赵、韩、燕、秦,称为战国七雄。
前面的大国公推齐威王为霸主;秦国在西部,比较落后。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想向中原伸展势力。
他先下了一道搜罗人才的命令:“不论是本国人或外来客,谁能叫秦国富强就能得到重用。
”卫国有个名叫卫鞅的人跑来对秦孝公说:“国家要富,必须注重农业;国家要强,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改革就容易了。
”秦孝公觉得有理,就叫他计划改革制度。
可是,不少贵族大臣反对。
过了两年多,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卫鞅做左庶长的官儿,改革制度全由他拿主意。
公元前359年,卫鞅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
秦孝公看了,点头说好。
卫鞅怕老百姓不信,先叫人在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出了一个命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赏他十两金子。
”看热闹的人很多,就是不相信这道命令。
卫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两。
有个发傻劲的人说:“我扛去!”他拔起那根竖着的木头,一口气儿扛到了北门。
大伙儿好像看耍猴儿似的跟在后头瞧热闹。
卫鞅立刻叫人赏了他五十两金子,表扬他相信朝廷的命令。
这件事一下子传遍都城。
不久,全国的人都知道了。
接着,卫鞅就公布了改革的第一步法令。
大致的内容有:每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
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应当告发。
不告发的和罪人同样有罪,告发的有功。
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证的'不能来往,不能住店。
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杀敌多少和立功大小作为标准。
贵族也一样。
杀一个敌人记功一分,升一级。
功劳大的地位高。
田地、住宅、车马、奴婢、衣服等,随地位的高低分等级享受。
在军事上没有立过功的人,就是有钱也不得铺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濮阳历史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
濮阳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起源地,卢、张、范、姚、秦、顾、孟、骆等姓氏均发源于此。
濮阳历史成语故事一
从令如流
原文: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治于金、陶于土也。
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
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
能壹民于战者,民勇;不能壹民于战者,民不勇,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
入其国,观其治,兵用者强。
奚以知民之见用者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凡战者,民之所恶也。
能使民乐战者王。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史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乡治之。
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
拙无所处,罢无所生。
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译文:
过去能控制天下的人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
能够战胜强敌的人也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
因此制服民众的根本在于控制民众,就像冶炼工人对黄金冶炼的控制,制陶工人对泥土的使用一样,这个根本不坚固那民众就像飞鸟和野兽,有谁能控制他们呢?治理民众的根本方式是实行法治。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就是用法律来遏制民众,而名声和土地就都增加了。
君主的名声尊贵,拥有广阔的土地,最后达到称王天下,什么缘故呢?名望低微,土地面积减少,甚至最后灭亡,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战败了。
没有打胜仗而不称王天下,没有打败仗而不灭亡的国家,这是古今也未曾有过的事。
民众作战勇敢,打仗就会获胜,反之则会失败。
能让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就勇敢;不能使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就不勇敢。
圣明的君主看见称王天下的功业只能在战功中获得,所以要求全国的民众当兵。
走进一个国家,观察这个国家的治理方法,军队被充分运用国家就强大。
凭什么知道民众被君主使用了呢?那就是民众看见打仗,就像饥饿的狼看见了肉一
样,那么民众就被使用了。
一般来说,战争是民众讨厌的东西,能让民众喜欢去打仗的君主就称王天下。
强大国家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不要回来!’
又说:‘不遵守法律,违抗了命令,你死,我也得死,乡里会治我们的罪,军队中又没有地方逃,就是跑回家,我们要搬迁也没有地方可去。
’
军队的管理办法是将五个人编成一伍,实行连坐,用标记来区分他们,用军令来束缚他们。
逃走了也没有地方居住,失败了没有办法生存。
所以三军的将士听众军令就像流水一样,就是战死也不掉转脚跟向后退。
”
濮阳历史成语故事二
退避三舍
重耳出逃: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
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①:日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
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献公十三年,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
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
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②。
重耳踰垣,宦者逐斩其衣袪。
重耳遂奔狄。
狄,其母国也。
谋求复国:在狄国一住12年,狄国也不提为他复国之事.于是他离开狄国,先后到卫、齐、曹、宋等国,谋求帮助复国,都未成功,且还受到不少侮辱。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
去。
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
重耳怒。
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
这里的“五鹿”是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
后撤三舍.: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適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
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
”
遂以客礼见之。
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
”
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避王三舍。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打回晋国,杀了晋惠公之子公子姬圉,当上了国君,称晋文公。
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今范县濮城)之战中有这样的记载:“楚得臣怒,击晋师,
晋师退。
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得臣不肯。
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
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余兵去。
”
重耳在执政期间,他修明政务、施惠百姓、奖惩分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成为世代公认的圣贤君王、春秋五霸之一。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