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弊大于利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儒家思想丰富了中国的传统道德宝库,“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的教育思想成为了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我国实现现代化,是走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需要有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目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严峻问题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赶不上物质文明建设,在近几年的四化建设中,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国内出现了贪污贿赂、倒卖诈骗、一切向钱、假公济私、见利忘义等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
这就不能不使人回想到儒家思想中的公私之分、义利之辩那些精华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有益的,应该把它们继承发扬下来。
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能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2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辩论赛资料——儒家文化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反方)
儒家文化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精神: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学的三个主义: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弊大于利
关于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弊大于利的资料一、前言自春秋战国以来。
儒法斗争至今。
过去帝王们是阴法阳儒,是为法是不可不用,儒亦不可无者。
显然如今之形势似是阳法阴儒者。
提倡法者国治。
提倡儒者国危。
自古自今不一而道,春秋战过数国可论。
商鞅变法帝。
吴起兴法强。
汉以来以法治国兴。
武帝倡儒正是由兴渐衰的征兆。
试问哪朝哪代建国伊始不是以法而是以儒兴国者。
这样的事我还没有听说过。
可见建国欲兴必以法。
往往是由盛渐衰的时候帝王们才希望以儒家思想。
忠孝礼仪来稳固统治。
来挽救不治。
可见儒家思想往往是被动的。
是历来统治者为稳固挽救统治而不得不采用的,消极的东西。
能够保多久就保多久的心态。
倡法则是主动有效的。
法制盛没有不国强的。
法制盛还没有见过国乱的。
往往是乱了法制的时候才而造成国乱身危的时候。
西方国家没有中国儒家思想之深现在渐变为如此体制。
为什么中国没有同步甚至走在前面呢。
批儒倡法国家大治。
何以论之呢。
我想这和中国的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春秋时期孔丘创立儒学,后经孟轲、荀况、董仲舒、王阳明、朱熹等人的开展,2500多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甚至至今都长期处于独尊地位,现在仍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
先说说儒家思想的精华:一、儒文化的一个根本概念是"仁〞。
"仁者,人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性。
对人的本性的探讨既是儒文化的独特起点,又是儒文化的主要容。
儒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中的"人情〞,即"仁者爱人〞。
人情中,儒是从亲情入手进展探讨的,仁以爱父母亲为大,这就是"孝〞。
亲情是情的起点,这是人的本性,这是仁;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是亲情的起点,这也是人的本性,这也是仁。
一个人不爱父母怎么会爱其他人呢?"孝〞作为人的本性是儒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亲情从爱父母延伸到爱兄弟就是"悌〞。
由爱父母爱兄弟延伸到爱夫妻、爱亲情中的所有成员,延伸到家中的每一个成员。
儒家传统思想对我国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儒家传统思想对我国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一、儒家传统思想对我国历史的负面影响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主张批判的继承,但在儒家思想领域,继承的较多,批判的却很少。
其实,在一种思想的继承过程中,对它消极因素的批判也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面经验,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误区。
当然,很多消极因素并非儒家思想最初之意,而是经过历代大儒的“修改”和封建王朝不遗余力的“义务教育”,儒家思想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
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
在以家长为首的家族组织里,家长和家族一般成员之间,实际上处于奴役和被奴役的对立之中,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封建政权,是放大了的封建家长制形式。
“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竟被视为格言警语,至今尚在民间广为流传,真是令人诧愕,而对于上层阶级的制约在不断减少,长期皇权、父权、夫权思想的侵蚀,使中国始终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制去规范人的行为,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
文化大革命,这场中国现代史上的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仅仅是领袖的一念之差和人民对领袖的盲目崇拜吗?当然,文革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我们今天回头去看那段历史,为什么会出现“领袖一呼群氓响应”的局面?应当说有什么样的民众,才会产生什么样的领袖,这才是文革的可怕之处。
对于妇女,更是为其戴上“紧箍咒”,要她们牺牲自己来换取名节的虚名。
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弊大于利
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弊大于利首先,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儒家重视家庭伦理,注重家庭和谐,强调孝道、敬老尊师等传统美德,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
此外,儒家思想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对于当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儒家文化也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困惑。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强调尊卑有别,容易导致社会不平等和人权的侵害。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主张平等和尊重个体权利,这与儒家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崇尚权威和集体主义,容易导致个体权利受到限制,而且对于自由、个性和创新的追求缺乏支持和鼓励。
这与当代社会追求自由和个人发展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
此外,儒家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存在其中一种程度上的制约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稳定和秩序,注重传统和守旧,容易导致社会的刚性和保守。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革和进步是必然的,需要对现有体制和观念进行不断调整和创新,而儒家文化对于这种变革和创新的支持相对较弱,有时甚至对其持保守态度。
这种保守往往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限制个体的创造力和潜力。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一定的弊端。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指导着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儒家思想对于家庭和谐、教育体制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儒家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平等、自由、个性发展等价值观存在冲突,儒家文化对于个体权利和创新的支持相对较弱,且儒家思想的传统和保守性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和全面地评估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推动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并在融合中寻求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
儒家社会的利弊作文
儒家社会的利弊作文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社会体现了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念,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利:
1.重视伦理道德,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
儒家重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们要以道德自律,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家庭、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推崇教育,重视知识传承。
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儒家经典就是通过教育不断传承下来的。
3.尊重传统,强调家庭和睦。
儒家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兄友弟恭,有利于维系家庭和谐稳定。
4.强调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完善。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个人不断学习、修养品德,以达到自我完善。
弊:
1.等级观念严重,阻碍平等理念的发展。
儒家的"三纲五常"体现了严格的等级观念,妨碍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地位的建立。
2.过于保守,抑制了创新精神。
儒家思想较为保守,强调遵循已定的规
范,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3.片面强调孝道,可能影响个人独立性。
儒家过于强调孝道,要求绝对服从父母,可能会影响个人独立人格的培养。
4.重男轻女,不利于男女平等。
儒家社会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妇女地位较低,不利于实现性别平等。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克服其中的弊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它是由孔子所创,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它在近代遭受了各种批评和评判,但是烟云过后我们还是发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以前我们曾有这样的结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
以今天的事实来看,这一结论是武断的。
其实,在每一次试图割断儒家传统思想的政治文化运动之后,整个社会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动荡。
《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行事时对自然界的尊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新问题,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我们可以发现被我们摒弃以久的儒家文化却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所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更增加了国民对儒家文化重新推崇的信心。
儒家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我国环境的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儒家思想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所不能取代的。
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儒家伦理体系,使中国人十分重视血缘亲情,形成亘古不灭的炎黄子孙情结,从而强烈地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总之,儒家学说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必备要素,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动力源泉和深层次的精神支柱,只有重建儒学中一系列优秀的思想价值体系,我们的民族才能以鲜明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
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中华名家选讲论文(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
1.举例说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儒释道合流的注释思想皇侃的《论语义疏》继承了汉儒的章句训诂之学和纲常孝道思想,并同时受到佛学理论的影响,在皇侃的经学思想中,某些经典性的汉代思想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如:三纲五常、孝道、阴阳五行的术数理论等.汉代“以孝治天下”,极力推重孝道观念的教化作用,以至于帝号之中皆加“孝”字,设“孝廉”一职选任人才。
对孝道的重视,在皇疏中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每至与“孝”有关之处,皇侃必大加发挥,梁武帝时期,是南朝佛教的全盛时代,兰若众多,规模宏大;法会常设,上至帝王公卿名士,下至黎民百姓,崇信佛教蔚然成风。
早在西晋,中国佛教就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般若学,为玄风推波助澜;进入南朝后,佛学的热点又转向涅盘学,从而使佛教独立地走向中国的理论舞台。
在这种形势下,皇侃不可避免地受到佛学的影响。
在《论语集解义疏》中,多处可见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
皇侃在该书序将《论语》一书的性质定义为“应机作教”,他说: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
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
……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
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皇侃则反其道而行之,以佛学概念义理解说《论语》,皇疏在释《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时,全面论述了玄学的性情论.在上文中,引老子之言阐释儒家的人性论,稀释了儒家思想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关于人性论的理论思辨水平。
性无善无恶,情有善恶,也就是说,性情之间的关系,就是有无、动静之间的关系。
2.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呢实际,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文化在现代中国是弊大于利 对外1班 王岚
儒家文化在现代中国是弊大于利
对外一班王岚
1、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礼以及皇室的统治,从本质上来说就首先不符合当代中国所提倡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主张。
2、儒家所提出的仁政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法治社会,实行仁政会使法律失去基本的震慑力,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犯罪,正是这样的道理。
海外的许多国家,比如新加坡,法律严明,对于随地乱扔垃圾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我国对许多重大犯罪事故仍然网开一面,这对于国家的治理是非常不利的。
3、儒家所提倡的孝对现代也有很大的影响,可愚孝是我们不提倡的。
古代的二十四孝图中有许多孝子的故事,可这些故事却都是愚孝的体现。
这些都是绑架思想的体现,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都是需要摒弃的。
4、儒家的主张千百年来影响这我们,就在外交领域也有影响。
在儒家的影响下,我国的有些外交总是处于中立而没有鲜明的立场,导致我国在处理某些外交事务的时候体现出了一定的软弱性,没有强硬的态度而是一味的让步,这对我国的主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5、儒家文化提倡的男尊女卑深深地限制了妇女的权利,从古至今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十分的底下,直到民国时期才开始提倡男女平等,妇女的地位也才开始有所提高。
但现今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
人们普遍认为男士的能力应该比女士强,男士应该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如果女性的工资比男士高会是一种很丢人的事。
这就是
男尊女卑在当代的体现。
另外,许多边远地区的农村也仍让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恪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加改变,使得该地区封建落后,无法快速的发展。
作文范文之儒家思想的利弊作文
儒家思想的利弊作文【篇一: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文章摘要】文学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概念,文学自起源起,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心理的重要反映。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反映着思想,而思想反过来哺育着文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虽然比文学产生晚,但它对中国文学发展以及成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中无不体现着儒家仁、义、礼、治的思想,无论是唐韩愈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还是现代“国学”教育的火热进行,都可见儒学思想在几千年的浮浮沉沉中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保存下来。
【关键词】文学;儒家;政治;早在几千年前,孔子论诗便指出诗有“兴、观、群、怨”之作用,可见儒家思想积极入世,重视实践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与其相符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但我们应知道的是,在“文学”诞生之初,它的种种社会功用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只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记录光怪陆离神奇之事,多是神的故事及英雄传说,但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王朝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产生,原先的神话故事在儒家学子的改造下逐渐被“理性化”,原先的神变成了“人”,原先的“英雄”变成“帝王将相”,文学被人们重新认识、加工、包装,从此有了新的社会功用,就像统治者手里的权杖,指挥着社会的伦理道德,纲常教化。
那么儒家思想究竟对中国文学有怎样深刻的影响呢?那就不得不说以下三个方面1 文以载道,为政治教化服务《诗序》中提出的“六义”“美刺”等说,都是与政治教化息息相关的。
《诗大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一段不仅对诗、歌、情、志的关系有了深刻的阐释,而且充分肯定了诗对于国家政治、社会教化的重要推动作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利与弊?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利与弊?孔子被尊称为中国的圣人,可大家恐怕还不知道,正是孔子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才使中国科技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高峰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直到被西方科学超越,中国从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看待孔子,至少要辨证地取舍,对于那些好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与发展,对于那些糟粕,我们要摒弃!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就拿治国来说,《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为什么秩序井然,就是因为万物严格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讲任何私情。
国家要想井然有序,就必须建立一个顺应自然之理的规则,并严格按照它来执行,不讲任何私情。
老子虽然“不仁”,但只有这样治理下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富裕安康。
与老子思想相比,孔子思想虽然处处讲仁义,以道德和礼教来治国,但这种方略却造就了中国几千年的人治传统,统治者利用它搞“君权神授”那一套,把整个社会分为三六九等,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真正的人才竞争不出来,庸才当道,不仅使中国科技长期停滞不前,而且使整个国家陷入周而往复的死循环当中,国家战乱不断,百姓水深火热。
更悲哀的是,欧美借鉴东方的科技与文化,创造出了领先的西方制度和科技,而我们却仍然熟视无睹,沉迷于“自己天下第一”的梦幻之中,最终使中国遭到了西方降维式吊打。
你仔细看西方世界的发展,其实是按照老子的思想来进行的。
在制度上,努力建立一个平等竞争的规则,使所有人公平竞争,结果大量人才涌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在科学上,建立了“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使科学家们有了无穷的动力来探索它,实现了科学上长足的进步。
而我们呢?始终摆脱不了几千年的人治传统,整个社会等级严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科学一直跟在西方世界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难以有大的进步。
是我们缺乏创新的动力吗?当然不是!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哲学积淀,这是创新独一无二的思想支撑,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文化中隐藏着一个更前沿的科学体系,一旦把它揭示出来,就能够推动新一轮的科学革命,使中国科学后来居上。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文/郜良儒家学派由孔子所创。
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其间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五四运动”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为传统的力量,顽强地积淀在当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
起积极作用的为精华,起消极作用的为糟粕。
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必须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大胆吸收西方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扬弃”。
因此,必须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利弊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
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
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
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
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
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
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弊大于利
关于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弊大于利的资料一、前言自春秋战国以来。
儒法斗争至今。
过去帝王们是阴法阳儒,是为法是不可不用,儒亦不可无者。
显然如今之形势似是阳法阴儒者。
提倡法者国治。
提倡儒者国危。
自古自今不一而道,春秋战过数国可论。
商鞅变法帝秦。
吴起兴法强魏。
汉以来以法治国兴。
武帝倡儒正是由兴渐衰的征兆。
试问哪朝哪代建国伊始不是以法而是以儒兴国者。
这样的事我还没有听说过。
可见建国欲兴必以法。
往往是由盛渐衰的时候帝王们才希望以儒家思想。
忠孝礼仪来巩固统治。
来挽救不治。
可见儒家思想往往是被动的。
是历来统治者为巩固挽救统治而不得不采用的,消极的东西。
能够保多久就保多久的心态。
倡法则是主动有效的。
法制盛没有不国强的。
法制盛还没有见过国乱的。
往往是乱了法制的时候才而造成国乱身危的时候。
西方国家没有中国儒家思想之深现在渐变为如此体制。
为什么中国没有同步甚至走在前面呢。
毛泽东批儒倡法国家大治。
何以论之呢。
我想这和中国的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春秋时期孔丘创立儒学,后经孟轲、荀况、董仲舒、王阳明、朱熹等人的发展,2500多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甚至至今都长期处于独尊地位,现在仍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
先说说儒家思想的精髓:一、儒文化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仁”。
“仁者,人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性。
对人的本性的探讨既是儒文化的独特起点,又是儒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中的“人情”,即“仁者爱人”。
人情中,儒是从亲情入手进行探讨的,仁以爱父母亲为大,这就是“孝”。
亲情是情的起点,这是人的本性,这是仁;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是亲情的起点,这也是人的本性,这也是仁。
一个人不爱父母怎么会爱其他人呢?“孝”作为人的本性是儒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亲情从爱父母延伸到爱兄弟就是“悌”。
由爱父母爱兄弟延伸到爱夫妻、爱亲情中的所有成员,延伸到家中的每一个成员。
“家”在儒文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儒道法在当代的积极和局限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摘要】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合理性,并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一些过时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三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
儒、法、道三家的主要管理思想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三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
”,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经过了后人的不断的发展和丰富,继孔子之后,孟子是又一位深化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
儒家思想的利大于弊四辩稿
儒家思想的利大于弊四辩稿没有儒家思想,西汉灭不了匈奴;没有儒家思想,中国的疆域没有这么大;没有儒家思想,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融合。
儒家思想使人深沉、莫测,后劲十足,个人魅力、国家多彩,外交风格漂亮。
儒家思想把西方人显得肤浅、外露、“狗肚子里装不住二两香油”,得道时欺行霸市,失道时夹尾巴做人。
不如我中华那样长盛不衰。
儒家思想乃立国之本,治国之策,不可废止。
儒家思想分为很多各方面,因此他们之于当代中国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这里我可以举一个“天人合一”的例子。
从“天人合一”的中,我们看到了儒家传统的普世伦理,也明白了这种普世伦理的生命情怀之特性,更弄清楚了儒家伦理的包含性和宇宙情怀。
它从人的生命价值、社会制度及生态环境方面都可以和当代全球价值和谐地融合起来。
以见儒家传统地智慧并以之贡献于当代文明。
儒家传统地价值观地体验是关乎个体的人的,但是其立意或动机迹最终的追求却是关乎天下苍生万物的,此二者之结合既有生命之情怀亦有宇宙普遍之道理,其全球价值的精一俱见于宇宙生成论。
伦理学和人生论。
宋儒张载曾这样描述过“天人合一”的伦理意义:“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在这里明确表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化生的,而且天规定了人之所以人的本性,人类社会理想的伦理制度、人对自然万物所应当遵行的伦理原则以及人对自己生命态度。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伦理中才能体现出天命精神,个人才能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人伦价值才会是普世的。
这个结论也被诗意般地融汇进了他自己那四句著名的格言之中,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外交方面,中华民族自古热爱和平,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和平。
但是,我们必须有维护和平、保卫和平、实现正义的手段和力量。
不然,和平只是一种无法达到的愿望,和平的诉求反而会被视为软弱和可欺。
说穿了,和平的话语权不能单独存在,没有足以制止战争的话语权就没有和平话语权。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更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以下是我对儒家思想影响的一点看法:一、儒家思想的内涵首先,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它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贵君轻”“孝道”“大一统”“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
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我认为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起了重要指导作用“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代思想深受儒家文化中的仁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
2、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如今的保护环境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有其指导作用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不好的方面
儒家思想不好的方面一1、对个人的影响首先就是让人们过于死板教条,也就是过于模式化。
古代很多的朝代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都会陷入到一定的危机之中,如果遇到年轻有为的皇帝,或者是有责任心的大臣都会想要变法改革,以便让王朝中兴。
这在现代看来自然是好事,但在古代往往会有一大批朝臣站出来反对,而这些反对之人中大都是饱读圣贤书的大儒,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这就是儒家思想带给个人的巨大影响,只会按部就班的延续眼前的利益,不会放眼未来应对危机,在家庭上亦是如此。
其次一个影响就是人们的道德和法律很不容易分清,儒家思想很大的一部分都在强调德道修养问题,因此古代大多数时候对人们的约束都是道德大于法律,如果是太平盛世还好,稍微社会动荡一下就会演变成德治无德,法治无法的混乱局面。
众所周知,儒家学说希望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修德之路,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过于强调就让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让人们忘记了法制,这就慢慢造成了一种社会制度层面的缺失,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准则往往会出现偏离,最终导致公众缺乏必要的法治思维。
2、对国家的影响说到对国家的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限制了国家的发展,使一个国家始终裹足不前,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距离现在久远,却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巅峰,归根结底是当时的社会不完全依赖于一种学说、一种制度,而是大家相互竞争的关系。
在这种环境下,大家都会想办法去钻研自家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断进步,儒家独大之后,尤其是经过统治阶层处理后,就变成了一种管理束缚民众的工具。
随着儒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原本官场上百家皆存的现象也被改变,从民族思想的发展角度来看,这显然是没有好处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近现代,这种弊端显现的更加明显。
二有以下三个缺点:1、不平等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将人分成三六九等;2、古板的政治理念: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3、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人的言行举止,制度不甚合理。
剖析儒家文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剖析儒家文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摘要:儒家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的精华是我们今天需要着力去继承和弘扬的。
但是,由于中国儒家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皇权统治、小农经济环境和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糟粕。
面对21世纪人类跨文化交流这一大任务,中国人要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占主动地位,首先要实现“文化自觉”,并进而反思中国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做到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现代化;负面影响。
任何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在解析批判基础上的阐扬。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辩证的对立的统一。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态度来认识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与影响,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消极影响,这里拟提出几个问题做些分析:第一、重道轻器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最高范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
孔子早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器”,讲究“安贫乐道”,即使处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的境地,也不改其志。
但是由于重道轻器,儒家又把道理解为“大道理”和道德原则,似乎只有搞政治、讲道德才是重道,而关心经济、研究科学技术等都与道无关,因而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轻视科学技术、生产创新等弊病。
儒家将科学技术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贱业末技”,“甚至说技艺是“小人”的事业,为君子所不齿,视之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
《礼记·王制》说:“凡执技以事上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古代民间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歇后语:“教儿习技艺之事——没见识”。
这正像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指出的:“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
儒家思想利弊百科知识总结
儒家思想利弊百科知识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体系的理论基础。
它以儒家的核心人物孔子和他的弟子为代表,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利弊两个方面来分析儒家思想。
利:1. 强调道德伦理: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以道德为准则行事。
它强调人的本性善良,通过修身养性,使个人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这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2. 崇尚和谐:儒家思想追求和谐,注重人伦关系和家庭伦理。
它强调父子、君臣、夫妻、兄弟等关系的和谐,提倡以孝、友、仁为核心的价值观。
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安定。
3. 重视教育: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重要手段,它主张教育是个人修身的关键,倡导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
这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
4. 注重社会秩序:儒家思想重视家庭、社会和政治的秩序,注重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倡导君子有礼,强调个人应该有礼貌、守法、守纪律,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弊:1. 压抑个人自由: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应该依附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伦理关系,追求个人利益需要以集体利益为前提。
这可能导致个人自由受到限制,个人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受到限制。
2. 传统观念束缚:儒家思想强调传统观念和规范,强调个人应该遵循社会传统和规范行事。
这可能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筹码社会: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和人伦道德,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
这可能导致人们之间的关系表面和虚伪,并且助长了权钱交易、关系门第等不正之风。
4. 等级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等级的存在,认为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有所差别。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追求平等和公平,社会等级观念可能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强调了道德伦理、人伦关系和教育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弊大于利的资料一、前言自春秋战国以来。
儒法斗争至今。
过去帝王们是阴法阳儒,是为法是不可不用,儒亦不可无者。
显然如今之形势似是阳法阴儒者。
提倡法者国治。
提倡儒者国危。
自古自今不一而道,春秋战过数国可论。
商鞅变法帝秦。
吴起兴法强魏。
汉以来以法治国兴。
武帝倡儒正是由兴渐衰的征兆。
试问哪朝哪代建国伊始不是以法而是以儒兴国者。
这样的事我还没有听说过。
可见建国欲兴必以法。
往往是由盛渐衰的时候帝王们才希望以儒家思想。
忠孝礼仪来巩固统治。
来挽救不治。
可见儒家思想往往是被动的。
是历来统治者为巩固挽救统治而不得不采用的,消极的东西。
能够保多久就保多久的心态。
倡法则是主动有效的。
法制盛没有不国强的。
法制盛还没有见过国乱的。
往往是乱了法制的时候才而造成国乱身危的时候。
西方国家没有中国儒家思想之深现在渐变为如此体制。
为什么中国没有同步甚至走在前面呢。
毛泽东批儒倡法国家大治。
何以论之呢。
我想这和中国的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春秋时期孔丘创立儒学,后经孟轲、荀况、董仲舒、王阳明、朱熹等人的发展,2500多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甚至至今都长期处于独尊地位,现在仍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
先说说儒家思想的精髓:一、儒文化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仁”。
“仁者,人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性。
对人的本性的探讨既是儒文化的独特起点,又是儒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中的“人情”,即“仁者爱人”。
人情中,儒是从亲情入手进行探讨的,仁以爱父母亲为大,这就是“孝”。
亲情是情的起点,这是人的本性,这是仁;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是亲情的起点,这也是人的本性,这也是仁。
一个人不爱父母怎么会爱其他人呢?“孝”作为人的本性是儒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亲情从爱父母延伸到爱兄弟就是“悌”。
由爱父母爱兄弟延伸到爱夫妻、爱亲情中的所有成员,延伸到家中的每一个成员。
“家”在儒文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齐家”是儒生的必修课。
中国人的家观念更是根深蒂固。
儒文化对人性人情的探讨在亲情和家这个点上告一段落——这就是“仁爱”。
儒文化对人性人情的探讨是为了研究人类共生共存的问题,是为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因此,亲情中的爱,亲情中的人情还需向家之外延伸扩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将仁爱和人情延及到家之外,延及到朋友,延及到社会,延及到国家,延及到天下,这就是“仁义”。
二、德与礼是儒文化的重要内容。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德与礼都是一种规范一种规矩。
德注重的是个人性、自觉性、和民间契约性的规范;礼注重的是公共性、强制性、和政权制度性的规范。
德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
礼的基本要求是“遵秩安位”,或者说是“秩序”和“定位”,也就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约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先后秩序不能乱,上下位置不能错。
三、中与和是儒文化的归宿。
儒文化中的规律或以“道”称,或以“诚”称,或道诚并称。
《论语》的“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总结寻求人生成长的规律;《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探讨人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是在摸索人生个人修养的规律。
儒文化在探讨宇宙人生规律的方方面面中,最精彩、最具智慧的是对人的本性和人情规律的探讨。
天生具有的趋势是人的本性,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本性就是规律。
喜怒哀乐等人的感情没有发出来,处在静态平衡就是“中”,发出来刚刚好,处在动态平衡就是“和”。
因此“和”在中国人人生中是一个矢志追求的目标: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和气气,和为贵,和平共处,政通人和,和谐社会等。
儒文化不走极端,不搞唯一和绝对化,而是在宇宙人生的动态中把握和寻求平衡点,把握和寻求“度”,以保证人类共生共存的自然通达和畅通。
简要的说完儒家思想的主旨,再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开始,在“利民”上确实功不可没。
首先,孔子打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受教育的桎梏,把文化学习带到了平民阶层,使广大的中下层百姓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隋唐推行科举制度后更为明显)。
其次,被儒家尊为“亚圣”的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至今仍为民主社会的不二准则。
再次,荀子提出的“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现在看来都非常科学。
(当然,而后孔子的后继传人王阳明、朱熹等人把儒家的思想断章取义扭曲了,导致了危害国人千多年的“礼教”盛行,这就不能把账全算在儒家思想上了。
)总之,从儒家思想的精髓来看,如果作为一种思想哲学理论,或者是象道教、佛教、基督教等作为一种宗教学说,对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确实是一种非常科学合理的“和谐”理论。
所以我认为,儒家思想利民不殃民!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不仅曾经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开创和奠定了中国教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而且对中国今天的现实教育依然起着积极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对现实教育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三、儒家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消极影响儒家一向把教育尊为上位,重视教育的目的性。
从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到孟子为了培养“君子”,再到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
这虽离现代教育的目的,培养四有新人有一定的距离,但儒家思想和儒家的教育观对今天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一直起着积极的影响。
除此教育目的,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教育也同样受到儒家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六经”是儒家的教材,而我们今天所开设的课程,很多都是“六经”的延续和发展。
《诗》相当于今天的文学课,《书》相当于今天的政治课,《礼》和今天的道德理论课无异,《乐》如同现今的音乐课,《易》相当于今天的哲学课,《春秋》仿似今天的历史。
儒家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术”、“射”、“御”,发展了实用教学,与今天的专业课程、职业教育惊人的相似。
此外,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虚心求教,孔子所提出的“多问阙疑”、“多见阙殆”,要求学生广于见闻,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对现在的影响也是不匪的。
所以,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可堪为一颗明珠,她对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还会继续发挥她的光芒。
但是,儒家思想毕竟代表的是中国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暴露得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现代教育的消极影响,我们不容忽视。
以下六点具体阐述了儒家思想对当今现实教育的消极影响:1、“礼”“乐”思想导致现实教育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儒家学说,就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授徒,其中的术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后的,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
“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
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
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放鞭炮的,而外国人拿去是造枪炮的;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而外国人拿去是用来航海的(用来开拓疆土、掠夺殖民地的)。
在中国教育史上,重文轻理有着漫长的历史,现实教育中缺乏对自然的探索已造成了科技人才的匮乏,古代的人才,就是会打仗,会搞政治,会对对联,科学技术被称为“奇技淫巧”,科学家被称为“工匠”,不在人才之列,毫无社会地位,蔡伦、张衡、毕升很难与孔、孟、程、朱比肩。
而在西方,牛顿、达尔文可以和伟人齐名,牛顿去世英国举行了国葬。
新中国成立后,鄙薄科技的“遗风”依然存在,“文革”中批判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现在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想走仕途,成千上万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等,都是“轻科技”传统的不同表现。
2、“劳心者治人”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发展。
儒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鼓励人们当“劳心者”去“治人”。
儒家也倡导人们要努力学习,而学的不是自然科技,是人伦方面的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习好是为了当官、治人。
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学稼”、“学圃”,孔子说,他不如种田、种菜的,樊迟走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如果天下百姓都如是去做,恐怕世人就要失去赖以生存的粮食、衣物和工具。
从历史上看,儒家门下培养出来的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其导向结果,是鄙视劳动,鄙视劳动群众,这严重影响了今天的家庭教育。
只要孩子把书读好,父母可以为其做好一切服务,以至于今天的大学生没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80后的女生不会针线,许多知识分子不懂“炊烟”……因为大多父母期盼儿女“治人”,因此家庭教育成了课堂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
3、注重道德的作用,使得法制教育欠缺。
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治理国家,特别强调人们的素质、觉悟和良心,因而把道德看得比法律更更重要。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行政和法律,使人不敢干坏事,但不知羞耻;道德和礼义能使人有羞耻之心,能够自我约束,不想干坏事。
儒家排斥法律,甚至把“无讼”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血缘文化、亲情文化、养生文化。
上坟、建祠堂、续家谱等活动强化了宗法观念和人情因素,父亲偷东西,儿子应不应该告发,告发违反了孝,不告发违反了法。
孔子认为,孝重要,儿子应该包庇父亲,这就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进而提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完会违背了法治精神。
所以,几千年来,各类学校没有法学教育,大多中国人的法律观念淡薄,甚或没有法律观念,究其原因,中国的学校教育重视了德育,忽视了法律洗礼。
以至于今天校园要“保安”,否则不安全;家庭小事失去理性,轻易酿成血案;个人矛盾以情代法,锒铛入狱方知法律意识淡薄。
4、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不利于创新教育。
孔子说,“叩其两端而竭焉”,如何取其中,没有一定的法则,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于是,人们用起“中庸”来,碰到什么问题,都采取不偏不倚、不阴不阳、不明不暗、不前不后的立场、态度和方法,表现为折中主义。
“中庸”和改革创新相矛盾。
鲁迅说,中国人的中庸,使得变革很难进行;你若要提议在一间黑屋子上开个窗户,大家不同意,你故意说要掀掉屋顶,大家肯定反对,最后,经过折中,大家就同意开窗户了。
这个例子说明,人们接受了“中庸”,教育家接受了“中庸”,专家接受了“中庸”,学者接受了“中庸”,老师接受了“中庸”,继而学生也会接受了“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