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说唱艺术与地域文化特征的思考
【地域文化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民歌风格分析
【地域文化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民歌风格分析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凝聚地域文化的艺术展现形式,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地域文化影响民歌唱词内容和民歌曲调形式。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我国民歌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比如我国内蒙古草原的音乐非常的浑厚,而江南水乡的音乐非常悠扬。
不同的地理文化正是音乐多样性的根源。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歌风格;民歌文化音乐是被文化洗礼的声音。
作为艺术作品呈现的民歌,也渗透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极尽笔墨地描述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以致后人将他的理论总结为地理环境决定论。
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失偏颇,但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
一、民歌风格的特点“风格”意义广泛,在不同的场域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艺术领域中,“风格”指的是作品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下所表现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特色。
民歌在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得以积淀,在发展的人类社会中得以流传,在迥异的地理环境中得以发展,慢慢地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色鲜明的民歌风格。
民歌风格是民间歌曲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内容和形式上高度统一的、相对稳定的艺术作品呈现。
民歌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演变,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完整性与逻辑性的统一民歌风格并非独立存在的单一体,而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紧密的统一体。
民歌风格既包括内容的展示,还包括形式的呈现;民歌风格既表达了民歌形成的客观要素,也衬托出了创作者的主观态度;民歌风格既有外显性,也有内隐性。
从构成要素来看,民歌风格包括歌词、曲调和演唱方法三个要素。
歌词从内容方面表达创作者的情怀和意境;曲调从韵律方面展现艺术构思,是听众获取音乐内容的主要媒介;演唱方法则是对歌词内容和曲调的完美演绎。
如果演唱方法不科学,那么民歌风格就有可能被断章取义甚至完全曲解。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受到东北人民的广泛喜爱与关注,这成为进一步推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需求。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创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发展方式,拓宽其发展渠道,创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机制,通过交流融合促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成环境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是在东北地区特定的自然、经济及文化环境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土壤肥沃,在远古时期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繁衍,并不断扩展生活范围。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域,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阔、森林覆盖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地域宽广,有着丰富的森林、草原、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等自然资源。
这样的环境为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又厚重的条件。
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成为国家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
这里的少数民族呈现出既与汉族杂居,又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分布状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具有东北自身特色的社会环境。
在东北地区人群迁徙、民族融合、社会活动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东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渐形成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味和地方色彩[1]。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划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是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其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2]。
从类别上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东北民间歌曲东北民间歌曲是通过各族人民长期的口头传唱形成,长期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各族人民的情感性格的曲子。
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体裁形式和题材内容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性,歌曲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歌主题题材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凡生产劳动、宗教风俗、节庆娱乐、婚俗礼节等无不包括,该民间音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北历史发展,展示了东北民族社会生活风貌。
赫哲族伊玛堪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初探
赫哲族伊玛堪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初探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文学承载着历史的神秘性与厚重感,作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文学是当地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当地风土人情的形象的载体之一。
本文通过探究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文学文本中体现的地方民间风俗、民俗文化,不仅展示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也体现了赫哲族伊玛堪独特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
标签:赫哲族;伊玛堪;地域文化;民间风俗“伊玛堪”是赫哲族长期流传的一种传统讲唱文学形式,素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大繁荣,充分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依据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地方人文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培育民族精神。
赫哲族是目前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兄弟民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合江地区的饶河县、同江县,佳木斯市也有少量的赫哲族居民。
随着国家的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赫哲族人在那里工作或学习。
伊玛堪有着自身悠久的历史,早在金朝,赫哲族“伊玛堪”就存在并发展了。
讲唱伊玛堪的人,被尊称为“伊玛卡乞玛发”,或一般的称为“伊玛堪奈”,即“讲唱伊玛堪的人”。
伊玛堪是赫哲族人表达情感、放松娱乐的重要工具,以最为简朴的语言和结构形式反映生活,呈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希尔达鲁莫日根》:“这一年,一晃来到年了。
约洪(村庄或村镇)会在希勒勾莫日根家里。
有的围着伊玛喀勒依玛发(讲述伊玛堪的老头)听他讲唱伊玛堪,有的挤在玛玛克钦(老太太)跟前,听她讲特楞阔(赫哲族传说),还有一群德都(小姐)们用银铃般嗓音唱着嫁令阔(民歌)。
屋子里呈现出一片欢腾,真挺热闹。
”本文以赫哲族伊玛堪文本记录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作为民间讲唱文学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民族生活的体现伊玛堪是日常生活的产物,几乎每篇伊玛堪中都蕴含生活的内容,日常生活的劳动工具,所吃的饭菜都能在这里捕捉到,即使伊玛堪里讲述的生活物质条件远不如当今,但反映在其中的生活场景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在伊玛堪中,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东北民间艺术中地域方言的独特魅力分析
东北民间艺术中地域方言的独特魅力分析摘要:东北地区狭义上指由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三省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土地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为15.3%,人口1.21亿,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可以说是面积广大,人口较多的地区,谈到东北,首先想到的是东北文化,说到东北文化就离不开东北地域的方言,在千百年的不断演化中,东北话是有一定魅力的,本文将从东北民间艺术中解析地域方言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东北地区东北话文化艺术人口有历史可考的是在春秋时期燕国在东北建有辽东郡、辽西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燕国故土建立辽东郡,大体范围即今天辽宁省和吉林东南部,秦代长城东起点即为辽东,明代以后东北方向领土即以关东、关外来指代,辛亥革命后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清朝发祥地的原有名称“满洲”。
在中国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
后来东三省的西部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内蒙古东部(东五盟市)也属于东北地区。
东北的地域方言就在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域中孕育和生根,东北方言经过社会的不断变迁以及地域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鲜明生动的特点,并且因为东北方言生动有趣的特点,已经使得许多人开始热爱并且广泛使用,成为众多方言中的一个主要分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北的旅游业飞速发展,无论是中国的南方、西北人甚至是外国人来东北游玩的人特别多,致使东北方言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东北方言在民间艺术中的魅力越来越突出。
在东北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的10%,其中包括了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
东北人民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和民俗民情创造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民族文化,就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东北特色民族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东北方言的特色东北方言中存在许多儿化音,儿化音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儿化音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表示喜爱和亲切的感情色彩。
民间说唱艺术:妙趣横生
民间说唱艺术:妙趣横生摘要:民间说唱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民间说唱艺术的起源、特点、表现形式、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展现了其妙趣横生的魅力。
一、引言民间说唱艺术是一种源于民间、流传广泛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以口头说唱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讲述故事、描绘人物、抒发情感等方式,传达着民间智慧和传统文化。
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起源与特点民间说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艺术形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口头说唱、即兴表演、幽默诙谐、寓教于乐等。
口头说唱使得表演者能够灵活应对现场观众的反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即兴表演则需要表演者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幽默诙谐则是民间说唱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它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传达着生活中的智慧和道理;寓教于乐则是民间说唱艺术的本质特点,它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引导观众思考人生、传承文化。
三、表现形式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相声、快板、评书、绕口令等。
相声是以对口相声形式为主的民间说唱艺术,它通过两人的诙谐对白和表演,传达着生活智慧和人情世故;快板则是以节奏明快、语言简洁为主要特点的民间说唱形式,它通过简练的语言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评书则是以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艺术形式,它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达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绕口令则是民间说唱艺术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发音拗口、节奏明快的语言游戏,锻炼了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音准确性。
四、传承与发展民间说唱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逐渐消失,而民间说唱艺术却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传承。
东北“二人转”研究
东北“二人转”研究
作为一种流行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通常由两个表演者配合演出,其中一个扮演“说唱”角色,另一个演奏各种乐器协调配合。
二人转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其歌词和表演形式大多以东北方言为主。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关注的重点主要涉及其历史演变、文化内涵、表演技巧和市场现状等方面。
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主要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唱腔以及清代宫廷音乐。
2. 二人转在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民俗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民间文化特色。
3. 二人转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
4. 二人转的表演技巧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演员们通常通过对唱和对答来增强表演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5. 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影响,对东北二人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同时东北二人转艺术的魅力也在不断被发掘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二人转文化也不断发展和更新,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不断的体现和传承。
音乐风格知识:说唱音乐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
音乐风格知识:说唱音乐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说唱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是年轻人特别是城市青年的代表音乐之一。
这种音乐注重歌曲的歌词表达,凭借生活经验、社会观察和个人感受,抒发音乐人自己的态度和思想,引领年轻人认识和反思社会、生活和自己。
本文就说唱音乐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加以探讨和描述。
一、文化特色说唱音乐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来源于美国黑人街头文化说唱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黑人街头文化,它起初只是种流行文化,但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渐渐成为了代表美国音乐文化和时尚文化的一种形式。
最早的说唱歌曲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是由许多来自黑人和拉丁裔青年组成的社区中的MC (Microphone Check)和DJ (Disc Jockey)们在街头组织的派对上演唱和表演的结果。
他们用特定的韵律、语言和节奏方式来吟唱歌词,而其歌词则强调黑人、社会及政治议题和生活经验,这样的音乐风格被称为说唱音乐。
2、着重表现歌词内容说唱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将音乐的重点放在歌曲歌词内容上,而非音乐本身。
说唱歌曲的歌词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针对性,社会与政治意味也很深厚,歌词的内容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和个人等多个方面,乐曲节奏较快,有时还有背景音乐伴奏,反映了音乐人和听众对现实生活的突出关注和表达需求。
3、多元样式说唱音乐的多元样式是第三个文化特色。
说唱音乐不像流行音乐那样,追求单调的音乐化节奏,而是各取所长,融合多种音乐元素,创新了很多音乐样式,例如嘻哈音乐、灵魂音乐、爵士音乐、舞曲音乐、雷鬼音乐等,多种音乐样式的混搭使得说唱音乐变得十分有张力和多样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去欣赏和演绎。
二、人文内涵说唱音乐的人文内涵也很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自我说唱音乐的一个重要人文内涵就是表达自我。
说唱音乐强调音乐人的自我感受和真实的心声,音乐人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生活和自我的看法和理解,这样的人文内涵不仅让年轻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自我表达,也促进了他们对作为文化和价值观的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掌握。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地域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音乐的影响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位置的社会文化现象。
音乐作为一种人类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对音乐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因为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因此音乐作为艺术形式也因地制宜,从而顺应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和需要。
首先,不同地方对音乐的选择和偏好不同。
比如说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热衷于慢慢的抒情歌曲和说唱,这与南方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氛围有关,这些歌曲反映了南方的人文精神、地域特质和生活情趣。
而在北方,则更加喜欢大气磅礴的曲调和激昂豪迈的节奏,这反映了北方人民的豪迈和坚毅的性格特征。
除了地理因素,历史背景也是地域文化对音乐影响的重要因素。
例如,日本的音乐文化中有很多经典的民间音乐,这是由于日本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封闭于外界,因此日本民间音乐得以得到全面的传承和发展。
在西方,欧洲的音乐文化也是因为受到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影响,所以盛行的古典音乐或者合唱音乐充满了宗教色彩。
除此之外,美洲的音乐文化也鲜明地表现出当地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说非裔美国人的音乐文化,就充满了非洲音乐和美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交融。
地域文化对音乐的影响还体现在音乐的形式上。
不同地方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音乐形式和创作风格。
比如说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京剧和豫剧就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京剧充分反映了北京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生活环境,以小曲调震颤舌尖的唱腔,平板的律动节奏,呈现出一种优雅、端庄、独具魅力的音乐韵律,而豫剧则以豫剧唱腔以及律动节奏和独特的华丽舞台道具等元素为代表,代表了中国西部文化和历史沉淀。
最后,地域文化对音乐的影响也体现在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塑造上。
音乐作为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气息,还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社会文化。
例如,音乐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深远影响就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的流行音乐,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音乐,在深入到当代社会的文化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代表,它不仅吸引了中国当代年轻人的青睐,也具有完美的社会文化塑造作用。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4 二人转
二人转在历史上曾称“蹦蹦”“双条”“对口”“双玩 意”“小秧歌”等,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1952年,在第一 届全国文代会上定称“二人转”。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和河北莲花落相结合的基础上,吸收 东北民歌、东北大鼓、皮影、相声、梆子及其他姊妹艺术的音乐 唱腔和表演技巧,同时融进了大量的民间笑话,不断地丰富和充 实,逐渐发展为具有“唱”“说”“扮”“舞”“绝”等综合技 能的表演艺术。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1 京韵大鼓
其中以刘宝全、白云鹏、张晓轩为代表的三个流派 最有代表性,刘派高亢挺拔、刚柔相济,白派委婉缠绵、 曲调低回,张派气壮声宏、粗犷豪放。 刘宝全有“鼓界大王”的美称,他所创立的刘派对 京韵大鼓的发展影响较深,其后的艺人主要都从他的唱腔 中汲取营养,如白凤鸣、骆玉笙等。 京韵大鼓在城市中流传时,由于听众发生了改变, 演唱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使用四胡、三弦为伴 奏乐器,还用小段代替了长篇大书,艺术上渐趋成熟。
“扮”指表演,二人转的两个演员称为“一副架”,男角称下装、 丑角,女角称上装、包头;其表演是靠两个演员“分包赶角”“跳进跳出” 地装扮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做到“装龙像龙,装虎像虎”的效果。 “舞”指舞蹈。二人转采用载歌载舞的方式来说唱故事,基本舞蹈 动作来源于东北秧歌中的各式舞蹈。 “绝”指绝活,是类似杂技表演艺术中的独特技能,如各式的“抛 绢”“转扇”“竹板花”等的高难度动作,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1 京韵大鼓
鉴赏曲目:《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以刘宝全和骆玉笙的演唱版本最有代表性。《丑末寅初》是为数不多 的抒情写景小段,相对故事性叙述唱段而言,它更具有高雅的气质。 该唱段以极其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内,即一天的开始之时,中国古代人民 的生活情景,犹如一幅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画卷。 唱词由极不对称的上、下句构成,上句为标准的七字句,下句大幅度扩充,每对上下句描绘了一个完 整的画面、场景或人物。 它的唱腔流畅舒展,节奏平稳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鉴赏
音乐风格知识:说唱音乐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
音乐风格知识:说唱音乐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说唱音乐是20世纪80年代源于美国纽约的一种流行音乐形式。
它融合了诗歌、韵律和音乐,是一种强调口语表达和节奏感的音乐形式。
说唱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
一、音乐形式说唱音乐的音乐形式主要是一种韵律,通常会配合非常鲜明的节拍,使人拍手跺脚,热烈高涨的情绪。
说唱歌手会用各种方式创造一种独特的声音效果,包括说话、押韵、涂鸦、嘶嘶声等。
在说唱音乐中,一般都会有两种声音,即主唱和支唱,主唱通常是主角,负责演唱大部分的歌词。
而支唱则是在主唱之后唱和的人,既可以是一种和音,也可以是rap,为主唱打酱油,或者是增强配合主唱的情绪。
另外,说唱音乐还具有强大的视觉效果,包括歌曲的衣着装扮、涂鸦艺术、音乐视频等。
这些元素,可以在视觉美学上更好的表现音乐的内涵,也可以为音乐制作的环节加入更具特色的创意元素。
二、文化内涵说唱音乐的文化内涵是开放性、反叛性、自我表达,并强调普遍的社会议题。
说唱音乐的创始人将此视为一种抗议音乐,在语言和歌词上展现自己的反叛立场。
说唱音乐的创造者强调了普遍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失业、贫穷、犯罪、暴力和家庭问题等等,这些针砭时政的歌词均成为说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唱音乐在20世纪90年代的传播,为美国青年文化的重大转变做出了贡献,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音乐和文化影响力,成为现代美国文化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这种文化力量的作用也很明显,让人们思考社会问题,以反叛的态度表达个人观点。
三、社会影响说唱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受到人们的厌弃,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危险的音乐,会引起青少年犯罪行为和暴力事件。
但是,说唱音乐并不应该被一味地批判,它有着很多正能量的作用。
说唱音乐对于年轻人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那些与他们有联系的社会议题,也让年轻人觉得自己有一份发表言论的权利。
“说唱星球”在美国流行文化领域进入主流,带动了一些社会现象,例如:说唱艺人开创自己的时尚品牌,发掘新的欧美时尚潮流。
东北民歌与地方文化的特征
东北民歌与地方文化的特征作者:熊付珏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0期【摘要】东北的民族文化对东北民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它们都是以激昂、欢快的节奏来体现我们东北人民豪爽的性格。
在唱腔上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東北独特的色彩。
东北民歌的演唱技巧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要将其运用到我们当代的歌曲演唱中,把我们东北民歌精髓都流传下去。
【关键词】东北;东北民俗;汉族民歌;地方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一、民俗文化对东北民歌的影响说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文化的关系,人们就常常会想起一些古老的文化,但这些并不代表着文化的全部,文化不但包括了那些最古老的经典文化,还包含了各种民俗在里面,每个地方的民族往往在某种文化的影响下具有最集中、最具体的民族精神,因此,民俗是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大众,文化服务于百姓的文化。
(一)东北民歌的意义东北民歌的意义有两种,广义上指的是东北各民族的歌曲艺术形式,其中包括东北的汉族小调以及蒙古族、满洲族等民族的长调、呼麦等等;狭义上讲东北民歌主要就是东北小调的一个统称,东北民歌的内容和形式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民族音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东北民俗的文化特征1.多彩的差异性风俗习惯由于不同的居住环境、生产的条件不同、区位和特定的生活不同,因此造就了东北缤纷多彩的不同民俗。
只要是风俗它都具有着自己最鲜明最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不同的民族建筑、服饰、饮食方面就存在着差异性。
2.多样化的兼容性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都在相互吸收渗透共同发展,东北民族是多元文化兼容发展的地区,民族的多样化发展为我国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的文化。
3.猫冬文化与东北民歌猫冬是东北地区最独特的一种民间习俗。
这个习俗是因为东北地带比较寒冷,没有可以耐得住严寒的农作物,所以东北地区可以算得上唯一的一个纯粹冬闲的好地方,正是因为这个关系才发展出来属于我们老百姓的文化形式,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室外温度比较低,老百姓们都在温暖的室内度过,所以“猫冬”就是这样由来的。
地域特征对南北方皮影艺术的影响研究
16摄影与摄像 2020年第09期南北方皮影艺术在明朝之前的风格全国趋同,明清之后,由于民俗文化的繁荣发展,皮影戏也在南北地区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具体在工艺造型、艺术题材、唱腔唱曲等方面,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气候环境等地域特征相融合,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艺术。
其中,以“湘潭纸影”为代表的南方皮影,与以“华县皮影”为代表的北方皮影有着明显的南北差异。
【关键词】南北差异;湘潭纸影;华县皮影;地域特征地域特征对南北方皮影艺术的影响研究黎 青 ,甄小丽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皮影在历史中曾经是巫术展示的一种手段,曾经是佛教传播教义的一种途径,也一直是民间大众的娱乐艺术。
普通老百姓看皮影戏,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学习礼仪廉耻、孝悌忠义、中庸之道、历史故事、节气习俗等华夏民族文化。
南北方的影戏在大同上存小异,传达的文化是相同的,而在南北地域特征下的气候环境、语言文化、历史文化等影响下,其工艺造型、艺术题材、唱腔唱曲等方面又各有不同。
一、南北气候影响下的皮影工艺差异(一)南纸北皮的材料差异中国近代皮影造型的演变基本上是以古代中原影戏的“素纸雕镞”造型为根本,分别向南、北、西三个方向流传,经过长时期与当地文化、民俗融汇而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貌,各地皮影造型呈现着五彩缤纷的艺术特征[1]。
陕西地处秦岭淮河一线西北部内陆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秦、西汉、隋、唐皆在此地。
多为山地平原地貌,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整体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干夏润。
有平原、有山地,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陕西地区的牛羊较多,“华县皮影”的制作原料尽可以采用牛皮或羊皮,动物皮料材质相较于最早的影偶材质素纸,更易于永久保存,且取材方便[2]。
湖南湘潭位于秦岭淮河以南,湖南中南部,多山地、丘陵地貌,水资源丰富。
常年有大量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湿热、冬季阴冷,常年需做好防潮防湿工作,以免衣物、贵重物品发霉损坏。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民歌因地理、历史、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进行探讨。
一、华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属于宴歌、劳动歌、战斗歌、儿童歌等类型。
在华北地区的民歌中,节奏明快欢快、歌词简单直接且质朴的特点比较突出,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二、东北地区的民歌特点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这里的民歌主要受到满族和朝鲜族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民歌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节奏欢快明快著称,常用的乐器有锣鼓、大锣等。
三、华东地区的民歌特点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所以华东地区的民歌较为多样且风格独特。
华东地区的民歌多数以抒情和咏史为主题,表现出繁复优美、视觉效果强的特点,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四、西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山歌、田园歌曲和康巴拉原创歌曲为主。
西南地区的民歌以淳朴自然、抒情和略带悲凉的特点为主,常用的乐器有竹笛、羌笛等。
五、华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客家山歌、粤剧、闽南民歌等为主。
华南地区的民歌以独具特色的音调和流畅的旋律为特点,常用的乐器有柳琴、龙渊琴等。
六、西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马头琴、手风琴、吉他等乐器为伴奏。
西北地区的民歌沉稳豪放、富有力量感和激情奔放的特点,反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
总体来说,中国的民歌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节奏、音调、歌词主题等各个方面。
以上只是对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的简要介绍,实际上每个地区的民歌还有许多细节和独特之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歌文化,体现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几处弦歌高原风—陕北说唱艺术漫谈
几处弦歌高原风—陕北说唱艺术漫谈打开文本图片集黄土高原造就了陕北人淳朴粗犷、忠厚诚实的性格,也衍生了具有黄土地特有风情的说唱艺术。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些高亢激昂的声腔,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回响千年,至今不息。
一代一代的陕北人,在说书、道情、民歌等陕北说唱艺术的熏陶下成长为民间艺术家,延续着陕北独特的文化根脉。
一把三弦说古今没有听过说书,就等于没到过陕北。
说书是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结束一天的忙碌,晚上能听一场说书是陕北人最大的享受。
如果你来延安旅游,一定会在某一个地方,遇见一位地道的陕北说书人。
他们怀抱三弦,脚踩甩板,边说边唱,用陕北方言为观众演绎一段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
浓郁的陕北风情扑面而来,那激扬粗犷的声腔直入心灵,令人陶醉于陕北人的淳朴与热情之中。
陕北说书不只是说,而是说唱并重。
正所谓“说是骨头唱是肉”,说书人怀抱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是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
人们习惯把用三弦伴奏的称为“三弦书”,把用琵琶伴奏的称为“琵琶书”,其实两者只是伴奏乐器不同,表演形式和内容并没有太大分别。
陕北说书内容非常丰富,涵盖远古神话、趣闻逸事、民间风俗等方方面面。
一些传统书目因循宋元话本和鼓词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依然具有宋代脚本程式化特征。
近现代文艺工作者和说书人还编创了很多革命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书目,或赞美颂扬,或嘲笑鞭挞,使得说书更接地气。
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曾说:“陕北说书就是陕北的叙事诗。
”1944年,他在延安体验生活时,即对陕北说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搜集整理陕北说书曲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贺敬之结识了来自横山的说书艺人韩起祥(1915—1989年),听他说唱自编的新书,为其艺术才华所打动。
于是,贺敬之便邀请韩起祥来到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韩起祥来到“鲁艺”后不久便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成立的“文协说书组”,并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协助下,开始改编和整理旧书,创作新书。
区域音乐的艺术特征阐析——以东北民间音乐为例
2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9东北民间音乐类型多样,风格差异明显,再加上民间风俗和艺术创作意识的区别,导致东北民间音乐具有多元的艺术特征,下文对此进行讨论。
二、东北民间音乐艺术的地方化特征东北民间音乐艺术在融合了各民族艺术的民族性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化特征的民族音乐,其主要特点是反映了渔猎经济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民族音乐种类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5]。
民歌、舞蹈、冰雕等不同艺术形态相互影响,几乎成为东北民间音乐的地方化共性特征。
东北民间音乐与东北区域文化密切相关,整体反映出了东北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旨趣。
广阔的东北大地幅员辽阔,渔猎混合式生存生活模式对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东北民间音乐艺术的地方化与区域文化内在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区域音乐的艺术风格。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冰雪覆盖大地,当地民众难以在室外长期劳作,因此在室内开发出了一系列娱乐性民俗活动,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东北口语化明显、传唱度较高的民间歌曲,这也是东北民间音乐的独有艺术特征体现[6]。
民歌作为记录日常劳作、承载内心情感、表达民风民俗的重要音乐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东北人们智慧的精华,代表着东北区域音乐的较高水平。
东北民歌风格大多朴素无华,大量的作品都描绘了广大劳动者的质朴性格,描绘了他们辛勤劳动的场景,例如劳动号子《打路基歌》。
这首作品节奏感强烈,具有很强的律动性,这也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
听众可以从这首劳动号子当中感受到劳动者辛勤劳动、不怕困难的决心和意志。
还有像《乌苏里船歌》《气死龙王》等传统民歌当中,都直接展示了东北人民热情好客、外向果敢的性格特征,还表达了东北人民不忘初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中可以感悟到生产生活当中的各种情绪情感。
还有像东北二人转等类型的民族歌曲也充分展示了地方化艺术特征,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衣食住行,都可以在这些民族歌曲当中有所体现,代表了东北文化的精粹,反映了东北各民族幸福生活的缩影。
基于地域性的河北民歌风格对比研究
基于地域性的河北民歌风格对比研究一、引言民歌是一种反映民间生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民歌之地。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河北民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地域的河北民歌风格,探讨其地域性特点和文化内涵,以期为河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河北民歌的地域特点1. 唱腔河北民歌的唱腔主要分为慢板和曲板两种,慢板多见于北部地区,曲板多见于南部地区。
慢板以其缓慢、抒情的表现形式而著称,曲板则以其欢快、明快的节奏和旋律而为人称道。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南部地区的民歌还有一种独特的唱腔形式,即所谓的“挑板”,其特点是高亢激昂、富有激情。
2. 主题河北民歌的主题多样,常见的有爱情、工作、生活等。
南部地区的民歌更加强调感情的宣泄和表达,而北部地区的民歌则更加注重歌颂劳动、赞美美好生活。
3. 乐器河北民歌常用的乐器主要有二胡、琵琶、唢呐等,这些乐器在不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技巧。
比如北部地区的二胡演奏更加注重琴音的抒情和情感的表达,而南部地区的二胡演奏则更加偏重于节奏感和活泼性。
三、地域性民歌风格对比研究1. 唱腔对比以常熟为代表的南部地区的河北民歌,以其明快的曲板和高亢激昂的“挑板”而著称。
而以张家口为代表的北部地区的河北民歌,则多以缓慢抒情的慢板为主。
通过对唱腔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河北民歌在唱腔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
2. 主题对比南部地区的民歌多以爱情、家乡、友情等温馨的主题为主,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感;而北部地区的民歌则更注重歌颂劳动、歌颂美好生活,体现出北方人朴实、勤劳、坚韧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主题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河北民歌在主题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方式。
四、结论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地域的河北民歌风格,我们可以看到河北民歌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明显的地域特点。
音乐风格知识:说唱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细节特征
音乐风格知识:说唱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细节特征说唱音乐一直被视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当今的音乐产业中,说唱已经变成了一种跨越文化和国界的音乐风格。
从初期黑人文化的流行到21世纪的全球化趋势,说唱音乐一直是一个让人类连接起来的音乐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说唱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细节特征,并了解它是如何成为世界各地观众所喜爱的音乐。
文化价值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说唱音乐的文化价值。
说唱音乐是通过一种被称为饶舌的技巧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的流行起源于美国的贫民窟,并且后来成为了黑人文化的一部分。
说唱音乐在黑人文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表达方法,用来表达种族歧视、不公正和普遍的不平等感。
因此,说唱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还是一种文化反应。
此外,说唱音乐在美国音乐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唱歌手通常用自己的音乐来探究社会问题,例如贫困、种族歧视、社会排斥等等。
这些主题使得说唱音乐既具有文化意义,也有政治意义。
而且,说唱艺术家还经常使用黑人文化中的口语、方言等等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由此可见,说唱音乐在美国的文化和政治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此外,说唱音乐也在其他地方的音乐文化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说唱音乐逐渐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口中的流行音乐,包括非洲、欧洲和亚洲。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说唱音乐逐渐被认为是一种世界性的音乐。
细节特征其次,我们需要探究说唱音乐中的细节特征。
说唱音乐通过R&B、摇滚、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类型的融合而形成。
说唱音乐通常使用电子鼓、合成器、采样和其他数字工具来产生其特有的声音。
对于说唱音乐,旋律不是最重要的元素,而是节奏。
通常情况下,说唱歌手都会使用韵脚来表达节奏。
韵脚通常是两个音节或三个音节的同音重复,用来表达节奏和旋律。
在说唱中,说唱歌手是表演者,歌曲中的歌词是最为重要的元素。
说唱音乐中的歌词通常较为生动、直白且具有争议性。
歌曲中的歌词可以反映出说唱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信仰或思想。
东北喊麦文化解析
东北喊麦文化解析东北喊麦是一种充满激情和个性的地方性音乐形式,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份。
它通过喊叫、鼓掌、打击乐器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节奏和编曲,传达出东北人坚强、豪爽的性格特点。
本文将对东北喊麦文化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起源和发展东北喊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是东北地区当时年轻人追求个性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东北的农村和工厂里,年轻人通过酒席、聚会等场合进行喊麦表演。
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东北喊麦在逆境中孕育出来,成为东北人情感宣泄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喊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90年代,东北喊麦与摇滚、说唱等音乐形式结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喊麦曲风。
而在2000年代,随着喊麦文化逐渐走入主流社会,东北喊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传播。
二、文化内涵与特点1.个性张扬:东北喊麦以个性张扬为核心特点。
东北人天性直爽,他们通过喊麦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感。
喊麦的演唱方式通常充满激情,饱含力量,表达了东北人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的个性。
2.真实直接:东北喊麦歌词直接反映了东北人的生活现实和情感。
歌词中常常运用大量方言和东北特色词汇,让人一下子感受到浓厚的东北风情。
3.融合多元:东北喊麦在音乐元素上融合了多种风格,如摇滚、说唱、民间音乐等,形成了独特的曲风。
演唱者通常会运用各种手段,如鼓掌、打击乐器等,增添节奏和动感。
三、影响与传承东北喊麦文化不仅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捧。
东北喊麦的独特表演形式和个性化的艺术形态,使其在现代娱乐文化中独树一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东北喊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喊麦作品流于表面化和市场化,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东北风情。
另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和音乐口味发生了变化,使得东北喊麦逐渐边缘化和衰落。
为了传承和发展东北喊麦文化,有必要加强相关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说唱艺术与地域文化特征的思考
作者:乔孟琪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
摘要:中国北方的说唱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地域文化对说唱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而北方说唱艺术中,天津相声融合了天津当地的文化与背景,并随着天津的发展不断变迁,通过对其的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说唱艺术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说唱艺术;地域文化;天津相声
中国北方是说唱艺术的起源地,这个区域在长期的发展中,不同的文化互相融合,并衍生出了大量的方言,这些方言与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很多不同,之间互为联系。
本文是以天津相声为切入点,阐述了北方说唱艺术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以为其他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说唱艺术与地域文化
语言是人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之一,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而说唱艺术中语言的运用,是把它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即说唱艺术是用“说”和“唱”的方式,把艺术内容传递给观众,并在长期的发展中把艺术划分成多个独立的分支,流传于民间。
当下,我们可以接触到的艺术形式,是不同历史阶段艺术的沉淀与积累,包括相声、评书、温州大鼓等,而正是因为其用说、唱的方式表达,所以艺术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感染力。
地域文化是不同地区在发展中衍生出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从中可以了解到某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民风习俗等内容。
地域文化在说唱艺术中的应用主要以方言为主,方言是把某一种语言划分,让其具备鲜明的地域特点,同时又和祖语有着必然的联系。
方言和说唱艺术的融合,可增加艺术语言表达的趣味性与感染力,扩大了艺术与方言的传播范围[1]。
二、天津相声
天津从发展最初到当下,会借鉴城市的多个文化,即把城市划分为三个区域,包括老城区、沿河区域以及租界,其中老城区是城市原有的文化,沿河区域逐步形成了码头文化,而租界则是近代文化,本篇文章是把天津的传统文化与码头文化作为文化基础,讨论地域文化对说唱艺术的影响。
天津是我国现代文化出现地之一,包含了东西方的文化,并在天津内用具有代表性的地标作为分界,让两种文化有独立的发展。
同时,天津对文化的态度是包容又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既会接受外来文化,但又会让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对峙,由此,近几年对天津相声的研究主要以本土文化为主,即相声表演中,会加入当地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并在长期发展中衍生出了津派和老派儿两个派系,这两个派系进行表演时,会在说的过程中加入传统的活,并以某个
社会现象作为讽刺的对象,进行讽刺。
当下,天津相声已经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艺术代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心理的变化,而艺术表达中方言的使用,也可以展示他们具有的精神,这让天津人在任意一个地方,都可以展示津卫之风。
天津相声的代表人物有很多,比如于宝林、尹笑声等,而当代比较活跃的艺术家有郭德纲等,其中,郭德纲的出现让相声进一步影响周围地区,让其变得更加火爆,其原因如下:相声的语言表达中,使用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元素,与以往表演使用的语言,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坚持,为新生表演者的崛起提供了帮助;天津的地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当地人对这一文化有深深的依恋,并让生活与文化融合,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元源源不断的动力,比如天津每到节庆日都会举办的活动,以及老一辈表达时使用的俗语;怀旧情怀的感染,当下,城市整体的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增加,这种城市背景下,老派的相声会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的空间,加入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小事,引起人们对以往生活的回忆;相声具有的语言张力,天津相声把“说”作为主要形式,语言诙谐,不管是老一辈艺术家马三立、高培英等,还是新生代艺术家郭德纲等,都会在表演中加入传统的艺术形式,巧妙运用不同的语言,展示出地域语言的魅力。
最后,除地域文化的影响外,地方政府也会为相声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大了宣传的力度,让它成为天津的重要标志[2]。
由此,可以总结为天津的地域文化会用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与艺术魅力影响艺术,让其从现代化向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转变,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乐趣。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地域文化虽然不断传承,对说唱艺术的影响却逐渐缩小,即记录文化资料的丢失,随着城市的扩建老城区的面积不断缩小,都让大量传统的说唱艺术消失,由此,我们应尽最大可能保持城市的地域文化,并深化文化对艺术的影响,实现北方说唱艺术的传承。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应为说唱艺术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优化地域文化对其的影响,找到艺术表达与社会各方面的平衡。
即天津相声需结合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地域文化,以为相声艺术的表达提供文化支持,而相聲是把社会某些现象作为讽刺的对象,故如何在表演中平衡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是表演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苗.黑龙江蒙古族说唱艺术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6):149-152.
[2]曹宏凯.从地域文化看天津曲艺说唱观众[J].艺术百家,2012(04):226-227+118.
(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