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作用物风险评价的方法

合集下载

病虫害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病虫害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应对措施建议
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建议,包括防 治技术、防治时机和防治方法等,协 助相关部门制定防治计划。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持续改进风险评估方法
引入更先进的技术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风险评估的 准确性和效率。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针对不同类型病虫害,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估指 标体系,以更全面地反映风险程度。
防治效果评估
对防治措施进行效果 评估,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防治策略。
案例分析三: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
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国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网络 ,包括设置监测点、配备专业人员和
设备等。
预警发布
根据分析结果,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 ,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监测点数据,分析病虫害发生规 律、传播途径和影响程度等信息。
供参考和借鉴。
强化培训与教育
03
开展风险管理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相关人员的技能
水平和意识,促进风险管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评价
确定风险等级
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程度 等因素,确定风险等级,为制定 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预防 、控制和应急管理措施,降低病 虫害发生的风险。
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对实施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效果 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 风险管理策略。
03
病虫害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是对病虫害发生和传播的可能性及其可 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的过程,而风 险管理则是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策略来降低或消除 这些风险的措施。
病虫害管理的重要性

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

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

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引言概述: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是指在生物实验室或生物工程领域中,对潜在生物危险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

这一程序对于确保实验室安全、防止生物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科学家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进行。

一、生物风险评估1.1 确定危险源:首先需要确定实验室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源,包括病原微生物、遗传工程菌株等。

1.2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危险源的性质、数量、传播途径等因素,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1.3 制定应对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个人防护、实验室操作规范等。

二、风险控制程序2.1 个人防护:实验人员应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危险源。

2.2 实验室操作规范: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避免产生飞溅、滴洒等情况。

2.3 废物处理:正确处理实验产生的废物,包括消毒、灭菌等处理方式,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三、应急响应措施3.1 突发事件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对实验室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响应,保障实验室人员和环境安全。

3.2 事故报告:发生生物灾害或事故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3.3 事故调查与分析:对事故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制定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四、培训和教育4.1 培训计划:制定生物安全培训计划,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4.2 定期演练:定期组织生物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4.3 知识普及: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实验室人员对生物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五、监督和评估5.1 定期检查:定期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措施进行检查,确保实验室操作符合规范。

5.2 风险评估更新:随着实验室工作内容的变化,定期对风险评估进行更新,及时调整风险控制措施。

污染物迁移及生态风险评价

污染物迁移及生态风险评价

污染物迁移及生态风险评价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对人类及生物系统的健康和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

然而,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如工业生产排放废气、排放废水及垃圾等。

这些排放物质通过自然环境的迁移和转化,较大程度地扰乱了生态系统,从而危及环境质量,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同时影响生态总体健康发展。

因此,对污染物迁移和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管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污染物迁移和生态风险评价的角度探讨此问题,并简要介绍一些防治方案。

一、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迁移是指污染物从污染源的释放面向环境的扩散过程。

自然界中,污染物在水、大气和土壤等介质中迁移,传播和累积。

这些过程的复杂性涉及多个因素,如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与环境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风向、湍流和降水。

典型的污染物迁移模型有三种:物质平衡迁移模型、物质扩散迁移模型和随机游走迁移模型。

其中,物质平衡迁移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种,用于描述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动态变化。

二、生态风险评价生态风险是指某种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或损害。

生态风险评价是通过对环境污染影响的评估来确定风险程度。

生态风险评价需要考虑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物种的敏感性、生物体的附着性、食物链、人类健康等多个因素。

常用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有:生态危险度评价法、风险矩阵法、有害物质扩散速率等。

生态风险评估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

其中,污染物的浓度、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的变量,是确定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

评估结果显示生态风险高时,需要实施相关的措施,以减轻影响和控制污染的风险。

控制措施可以是条约、管理政策、立法和市场机制等。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是维护环境和保障人类健康的关键所在。

三、防治策略防治环境污染有多种实用方法可供选择。

首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

如加强废水、废气处理设备的管理、推广清洁能源、鼓励资源节约利用。

其次,可以从源头入手,将污染物的生成降到最低。

病虫害的生物安全与风险评估

病虫害的生物安全与风险评估
病虫害的生物安全与风险评 估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5
目 录
• 病虫害的生物安全 • 病虫害的风险评估 • 病虫害的监测与控制 • 病虫害防治技术 • 病虫害防治政策与法规 • 未来展望
01 病虫害的生物安 全
生物安全定义
01
生物安全是指采取措施防止外来 有害生物入侵、扩散、危害,保 护本土生物种群的健康和稳定, 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
02
病虫害的生物安全是指采取一系 列措施,防止病虫害的传播、扩 散和危害,保护农业生产、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
病虫害生物安全的必要性
01
02
03
保护农业生产
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会对 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
保护生态环境
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会对 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 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未来病虫害防治的趋势和挑战
综合防治策略
未来病虫害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治策略,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避免对 非目标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绿色、环保的病虫 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04 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轮作、施肥、灌溉等,改善农田环境, 增强作物的抗性,从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农业防治技术具有环保、可持续的优点,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且受环境条 件和作物种类的影响较大。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 的方法。如利用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等来 控制害虫的数量。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及病原微生物危害因素风险评估(胡薇薇)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及病原微生物危害因素风险评估(胡薇薇)
(2006年,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32号) 14.《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 15.《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环发[2003]188号)
7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编制依据
3
16.《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发[2003]206号)2003.12.26
质量手册格式 没有具体的格式,一般有文件编号,版本号、受控日期、 编制人、审批人等 。
实验室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既可以按照准则 条款顺序编写,也可以按照过程描述。
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实例
第0章 目录

修订页

编制说明

适用范围

定义和术语
第1章 概述
第2章 生物安全管理方针、目标
第3章 组织和管理
注意:多部门管理时,职责界定一定要清晰
4 实验室负责人
1.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实验 室生物安全工作。 2.负责实验项目计划、方案和操作规程的审查(参见附录 B); 3.决定并授权人员进入实验室; 4.负责实验室活动的管理; 5.纠正违规行为并有权做出停止实验的决定。 6.指定生物安全负责人,赋予其监督所有活动的职责和权力, 包括制定、维持、监督实验室安全计划的责任,阻止不安全行 为或活动的权力。
(卫医发〔2004〕108号)等
21.机构内部特殊要求
8
浙江省病原微生物管理文件
2016年 浙江省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 法(试行)
(浙卫发2016 44号)
2017-09-07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9
(一)明确组织结构和各类人员职责
生物安全委员会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部门 法人代表 实验室负责人 实验室管理层 关键职位及代理人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

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

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

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

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

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

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

带有HIV 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

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

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

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

·28·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5月Iustry行业聚焦行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需求增长,许多新兴的产业和物种不断产生,在满足条件的同时一个隐形的杀手——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参与微生物实验人员身体健康,环境不受污染,能够正常开展微生物实验,确保出具的数据准确、有效,需要对微生物实验室所有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1]。

实验室应建立并维持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

生物因子危害及风险控制措施生物因子危害实验室使用的菌种基本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粪链球菌等,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菌种保存不当、未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菌株传代、操作时菌液溅洒、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风险控制措施菌种保存不当:菌种保存应设置生物安全员专人负责保管,保存菌种的低温冰箱设置双人双锁。

每次拿放菌种需要做相应的登记,由实验室人员和生物安全员双方签字确认。

菌株传代:菌株传代应有完善的作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业指导书和菌株传代记录,标准储备菌株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转种传代,并做相应的确认试验,记录相关原始数据存档保存。

菌液溅洒:实验室应具备防菌液溅洒措施,出现菌悬液溅洒时用消毒液进行处理,防止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和污染。

废弃物处理不当:对于实验室用过的带菌的、污染过的培养基、试剂条、枪头、接种环、玻璃器皿等废弃物要采用相应的消毒剂灭菌或者121℃,30min 以上高温高压灭菌,废弃物的处理应有相应的制度和废弃物处置记录。

人员风险及风险控制措施人员风险 由于微生物检测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数据的不准确,甚至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风险控制措施 参与微生物检测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相关专业知识,学历、工作经验应符合检验检测要求,实验室人员应熟悉生物检测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随着微生物实验室在医药、生物科技、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其安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需要对实验室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应从实验室内的微生物、实验条件、实验器材、实验人员等多个方面考虑。

其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核心的评估因素,应该根据其病原性、传染性、毒性等特点进行评估。

同时,实验条件和器材的安全性也需要考虑,比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消毒设备等。

实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也是评估的重要因素。

为了控制实验室的风险,应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实验室应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和安全培训制度,并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其次,实验室应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微生物的危险程度进行分区,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另外,实验室应设置完善的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消毒器等,确保微生物的安全处理和消毒。

还应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其环境的卫生。

总之,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综合评估和多种控制措施的实施,才能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防治作用物风险评价的方法中国生物防治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1997, 13(1) 37~41生物防治作用物风险评价的方法万方浩叶正楚Peter Harris(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 北京100081) (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Leth bridge 研究中心)GENERAL METHODS OF RISK ASSESSMENT OFBIOLOGIC AL CONTROL AGENTSWAN Fang-hao YE Zheng -chu(Bio logical Control Institute, CA AS, Beijing 100081)Pet er Harris(Research Center , Lethbridge , Agriculture and Agri -Food Canada )[摘要]本文针对生防作用物安全性常规测定方法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引进生防作用物的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 以正确评价引入天敌的安全性和可利用性, 解决理论及实践上面临的新问题, 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

风险评价包括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 对生防作用物的为害性识别、风险识别及风险定量研究是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生物防治天敌风险风险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的刻意需求, 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保护与再生, 野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生物防治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问题。

其一, 一些发达国家的生物防治研究在政府与公众的监督下, 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植物保护法的条例对生物防治作用物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评价研究, 其研究计划及技术报告由生物防治工作委员会审查, 报政府部门批准才能执行。

其二, 外来天敌昆虫的应用可能对动植物生态环境带来某些破坏性作用, 或发生生态的、经济的利益冲突; ; 其三, 生防作用物的安全利用要求有一定的寄主范围, 不为害其它非目标寄主。

常规的方法是采用选择性实验来决定其安全利用的可靠性。

然而, 天敌昆虫的寄主专一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且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比如, 杂草生防作用物在实验室条件下可能在某些同基因植物上取食并完成发育, 但在田间条件下并不一定能完全取食这些植物。

单一的选择性实验有可能摒弃有用的生防作用物。

其四, 某些生防作用物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如果应用这种作用物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有限的可忽视的风注:本文承蒙邱式邦先生审阅, 谨致谢忱。

险, 则这种生防作用物可有条件地加以应用。

因此,, 本文便是在这些新问题下, 研究提出天敌昆虫风险评价的一般方法。

1 一般理论与方法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相对的动态性概念, 它包括了研究对象的行为属性和职能部门的安全监管二层涵义:即风险分析(risk analy -风险分析是一sis ) 和风险控制(risk control ) 。

种识别生防作用物潜在的为害(harzard identi-fication) 、评价风险(risk identification) 因子的作用、判别其后果(risk co nsequences ) 的研究过程。

风险控制则是在对风险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对风险的损失与收益(co st-benefit )(Guillebeau, 1994) 进行判别的基础上, 制定出风险接受水平, 并形成风险的监控与管理措施(risk manag ement) 程序(图1) 。

图1 生物防治作用物的风险管理2 风险分析及其评价方法2. 1 为害性识别(harzard identification ) 对于生防作用物来讲, 其“为害性”主要是指对非目标寄主的不利影响, 以及对生态的、环境的负作用, 不同类群的生防作用物具有不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生物、生态及环境的影响和后果。

杂草生防天敌的风险焦点在于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要求其寄主范围具有较高的专一性, 不为害农作物、林木、本地植物、有生态价值的植物(如固沙护坡植物) , 特别是不为害应受保护的濒危植物及养蜂业所需要的花源植物。

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昆虫或活体微生物杀虫剂则侧重于对动物区系(包括对营养食物链的阻碍和打断) 的影响, 是否是人、畜疾病的传播媒体, 所采用的病原菌是否与人类的病原体相关联, 大量工厂化生产是否产生空气、水体、土壤的污染及其程度, 废弃物是否产生二次污染。

抗生素类除考虑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外, 则侧重于对人、牲畜体内及自然微生物群的交互拮抗影响和干扰作用。

因此, 风险分析的报告必须包括生防作用物对生态的、环境的及对人畜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论述与定量评价(Hopper , 1993; Roy er , 1993; Hathaw ay , et al . , 1988) 。

2. 2 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 ) 昆虫的寄主选择受到多种限制或促进生长发育因子的影响。

在选择过程中, 由物种进化所决定的种系发生限制、生物气候限制、栖境选择、产卵地点选择、寄主的可接受程度及幼虫发育的适合性(Har ris, McEvoy , 1995) 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该筛选过程的每一环节类似一个过滤装置, 限制了寄主范围及其变更寄主的可能性。

完成这种有序选择过程便是这种天敌昆虫利用该寄主的最终适合度, 也即利用寄主的“风险”。

常规的筛选作用物、确定其接受性(成虫产卵嗜好性) 及适合性(后代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力) 的方法, 不足以预测其在田间利用寄主的范围和程度。

实验室内的取食试验或产卵试验虽可确定可能的—寄主范围, 但忽略了昆虫的寄主选择特性与生物及地理限制因子。

因此, 生防作用物(天敌昆虫) 寄主的安全性不仅仅是“取食”与“不取食”、“产卵”与“不产卵”的简单测定。

能够为可靠的风险决策提供大量信息的是对天敌生防作用物至少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与实验(图2) 。

2. 2. 1 天敌昆虫-寄主种系发生限制因子分析(Phylogenetic constraint analysis ) 大量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分析可为寄主专一性的测定提供确定寄主谱的筛选范围, 同时也为风险分析作参考。

协同进化及相互适应的结果往往限制某一类群的昆虫取食、寄生某一类群的寄主, 如Rhinocy llus 属的象甲仅以Carduinae 族的蓟属植物为食, 而与其有近缘关系的Bangaster nus 属的象甲仅以Centaureinae 族的蓟属植物为食(Har-ris , M cEvoy , 1995) 。

2. 2. 2 生物气候相关性限制因子分析(Bioclimatic correlation analysis ) 天敌昆虫的寄主选择过程除受自身生物学及寄主适合性的限制外, 生物地理因子限制了其分布的地理区域。

一种生物的地理分布可分为有报道或有记载的“绝对分布”区域及与在绝对分布区内有重要经济影响的“经济分布”区; 同样, 其寄主也存在其特定的地理分布区域和范围。

大部分昆虫都有一定的气候分布区, 实验测定的某一寄主如不在其分布区内, 则无风险可言。

因而, 生防作用物与其寄主分布区的生物气候相关性是考虑其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

2. 2. 3 寄主接受程度与发育适合性限制因子分析(Acceptability and suitability analysis ) 寄主可接受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成虫对栖境与产卵地点的选择与需求习性。

栖境的气候(如山地阴坡与阳坡、低洼潮湿地与高处干旱地、寄主成群分布地与散居地等) 、寄主本身的物理特征(如个体大小、外部形状) 、与寄主的化学信息联系(如产卵刺激素等) , 以及栖息地内生防作用物本身的天敌(如重寄生) , 限定了生防作用物风险的程度与范围。

某一生防作用物在其原产地的栖境较窄, 所需的生物气候有一定的限制性, 在引入地的研究则着重于限制因子机制的分析与解释。

这不仅为风险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同时也为选择释放地提供了信息。

在强迫情况下, 成虫在不能找到恰当寄主时, 往往发生产卵错误; 某些非寄主也可能含有类似的寄主产卵刺激信息或物质干扰, 混淆了其产卵的信息联系。

因而, 单独的室内产卵实验不足以作为风险评价的可靠指标。

发育适合性取决于成虫和幼虫对寄主营养条件的需求及与寄主的同步性。

一方面, 室内食性测定中不能被利用的寄主为决定其风险提供了证据; 另一方面, 某些可能被取食的寄主由于营养、物理或同步发生的差异, 不能完全提供发育所需的条件。

在这种特定情况下, “取食”不等于“完成发育”。

既不能视为存在绝对的风险, 也不能视为可忽略的风险, 必须有其它的实验加以辅佐与验证。

2. 3 风险程度定量分析在为害性识别及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风险分析主要是对寄主接受程度与发育适合性限制因子进行定量化研究。

寄主接受程度与发育适合性是一综合性概念, 包含有许多选择环节。

根据不同的对象可选择不同的环节(及环节的数目) 来定量接受寄主的概率, 各环节接受寄主的概率乘积便是最终的风险指数。

如某一天敌取食某一寄主(或非寄主) 后的图2 种系发生、生物气候、寄主接受程度及发育适合性等限制因子与风险程度的关系相对产卵率为10%, 所产下的卵只有10%的相对孵化率, 则就这两个选择环节而言, 该天敌对该寄主的接受性仅为10%×10%=1%。

因此, 风险指数可定义为:风险指数(i ) =风险因子(1, i ) ×风险因子(2, i ) ×…×风险因子(n , i )如果生物气候相似性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其相似程度给出其相似系数(0~1) , 则:风险指数(i ) =(风险因子(1, i ) ×风险因子(2, i ) ×…×风险因子(n , i ) ) ×相似系数(i ) (2) 从大到小对风险指数进行排列, 根据风险接受或拒绝水平, 将其分为寄主或非寄主两类, 确定其风险的范围。

并可结合生物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 判别出决定性的因子及其作用大小; 结合主分量分析排序出具有同类风险的因子类群。

这些分析与研究过程为风险控制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与可靠的数据, 决策者根据其研究便可作出接受与拒绝的判断。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风险研究要回答三个问题:(1) 如果应用某一生防作用物会发生什么情况(Happen, Hi) ? (2) 发生的概率有多大(Likelihood, Li) ?(3) 其结果怎么样(Consequence, Ci) (Kaplan, 1993) ? 将三个问题以数学定义来代替的话, 则风险分析(R) 可定义为:R={Hi , Li , C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