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及路径

合集下载

“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突破路径工匠精神是指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情、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一种精神境界。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工匠精神被认为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却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了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过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直受到“升学至上”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将学生培养成应试达人为目标,而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实际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不能培养出真正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

2. 实践环境单一由于资金、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环境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

这使得学生无法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技能练习和创新实践,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3. 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一些教育者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活、累活”等传统观念上,不能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认识不足不利于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传播和弘扬。

4. 就业导向过强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就业导向过强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过度追求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而忽视了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会使学生将就业视为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对技能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突破路径1. 转变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需要学校构建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和制度机制,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实践者和学习者。

2. 优化实践环境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加大对实践环境的投入,优化实验室、工作场所等教学设施,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工匠精神的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到实践路径,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工匠精神理念的理解不足。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责任担当等方面的培育。

二、教师队伍结构老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大多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教师组成,而他们过去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往往难以适应当下的教学需求,无法很好地引领学生培养工匠精神。

三、学生职业素质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一、加强对工匠精神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向师生们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让师生们明白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品质的培养。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作中去,让他们体验和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

与此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拓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上述实践路径的建设和推进,相信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迎来一片新的天地,我们可以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他们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的品质,他们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这正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最终目标所在。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是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职业精神,它体现了追求卓越、尽善尽美、工匠精神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高校工匠精神培育却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为此需要寻找相应的实践路径,本文将在此方向展开探究。

1.选择困难。

班级管理过于宽松,对学生的认知和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对职业和工匠精神的认知不够清晰、深刻。

2.缺少产业环境。

学校培育学生时是处于学术层面或基于实验室的场景下,缺乏真实产业环境下的操作和实践,难以达到真正的工匠精神价值。

3.信息不透明。

学生对于行业、岗位以及追求卓越的实践经验等领域的信息不透明,也难以系统、准确的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外延以及运用。

4.实践平台有限。

学生完成的实践项目数量的限制导致了岗位经验的不足,对于职业成长的适应性不佳,难以达到工匠精神的要求。

1.实践课程的开设。

为学生开设真实场景的应用性课程,例如带领学生参与真实的规划、设计、维护项目,可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思考量,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本质,提高目标实现的能力。

2.实践经验的丰富。

学生开展实践项目时应有可能进行真实落地,参与产业界的活动,将真实零售的信息融入到实践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以更好地升华。

3.学校与公司合作。

商业与技术、企业实践等领域可以通过学生实习来进行合作,提供对应岗位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开设实践课程,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考核。

4.完整的职业规划系统。

针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系统地安排实践经验,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发展路径,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具体落实路径的实践体验。

总结高职院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的价值,并在实践中做好正确引导,创造多元化的实践环境,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并提供全面的职业规划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精英人才,也能更好的让工匠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承。

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问题备受关注。

虽然中职院校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就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1. 观念认识不够重视当前社会风气中重商轻工的思想仍然存在,造成社会对技工的认可程度不高,因此中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养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生们的职业观念受到不良的影响,导致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可不够。

2. 教育方法单一中职院校在技能培养方面往往偏向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重视技能的传授和实践操作,而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灌输和培养。

教育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匠意识的培养不足。

3. 缺乏具体实践虽然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但是很多学校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仍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缺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具体实践。

学生们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真正的工匠精神却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二、对策1. 加强职业教育宣传中职院校应当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对技工和中职学生的认可度,从而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和培养。

中职院校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的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匠意识。

3. 加强实践教学中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工匠技能和工匠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

4. 优化课程设置中职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相关的工匠精神培养课程,如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为教师们提供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使其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

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

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导言: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品质的追求。

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工匠精神正面临着挑战和压力。

因此,如何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教育路径: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和加强技术教育来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工匠人才。

首先,学校应加大对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技术专业的招生人数,提高技术教育的地位和质量。

其次,学校应引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工匠精神的课程,通过讲授工匠精神的故事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技艺的追求。

二、制度路径:制度是影响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

应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工匠精神发展的制度。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工匠人才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此外,还应完善奖励机制,对工匠精神进行评价和认定,给予工匠相应的荣誉和奖励。

同时,建立健全的工匠精神传承机制,鼓励工匠传帮带和学徒制度的发展。

三、文化路径:文化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土壤。

应通过文化建设来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

首先,要加强对工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留和弘扬传统的工匠技艺和价值观念,如对品质的追求、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

其次,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举办工匠精神主题展览、举办工匠技艺比赛等方式,向社会和年轻一代传达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提高工匠精神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结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是传统工匠文化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体。

为了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需要从教育、制度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建设。

教育应加大技术教育的力度,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制度应加大对工匠人才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文化要加强工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工匠精神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路径作者:张洁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1年第11期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大国工匠,这些工匠所具有的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之“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高等职业院校需要转变观念、充实内容、丰富形式,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利用行企资源优势,克服观念困局与实践困境,从营造社会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职业创造力等方面不断探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工匠精神;路径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现实困境1.工匠精神培育的观念困境第一,职业教育的“低层次”认知。

目前,职业教育仍处于类型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一些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不是出于兴趣或专长,而是成绩限制的无奈之举。

同时,社会对技术人才低层次的认知,一度催生了“高层次人才”相较于“低层次人才”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表现在职业选择、收入水平、劳动保障等各方面。

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职业情感背道而驰,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养成。

第二,职业教育的“封闭性”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开放性依然不足,存在相对封闭性,主要表现在吸纳行业、企业要素不够,文化融入不够,社会力量参与联合办学不深入,理事会参与管理、发挥决策咨询作用不充分等方面。

同时,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国际的开放协同不足,学生的国际交流还主要停留于暑期实践、交换互访的方式,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无法真正培养具有国际格局、符合国际需求的大国工匠。

2.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困境第一,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真正的工匠应该具有突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大量的实践培训和长期的实际锻炼。

一些高等职业院校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课程中心、教师中心,对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不够,对“学”强调不够;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注重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训、实践教学占比不足,理论脱离于实践。

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实践机会、缺乏榜样引领、缺乏全面素质培养等。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些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问题分析1. 缺乏实践机会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然而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工匠精神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2. 缺乏榜样引领许多中职学生缺乏可以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榜样,导致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追求存在较大的困难。

3. 缺乏全面素质培养除了专业技能外,中职学校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全面素质方面存在着缺陷,这也会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策提出1. 加强实践教学中职学校应该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中职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技术大师或企业家来校给学生讲授经验,让学生能够亲眼见到成功人士的风采,并从他们身上学到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

中职学校应该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全面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对策实施1. 政府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中职学校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 学校建立技术大师工作室中职学校可以建立技术大师工作室,邀请一些国内外的技术大师来校指导学生,并传授自己的技术经验和心得,激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3. 学校加强素质教育中职学校应该制定出科学完善的素质教育方案,从根源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更加具备工匠精神。

四、总结中职学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对策,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追求,是一个团队和个人追求完美和卓越的品质。

工匠精神是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匠精神理念的认知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对于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追求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二是实践环节的不足。

高职院校通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往往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缺乏真实的实践机会和环境,无法充分感受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

三是评价体系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评价。

学生只注重考试,缺乏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追求,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去。

一是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应该合理设置课程,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

可以增设一些专门的课程或者将工匠精神內化到各个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和感受到工匠精神的要义。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应该增加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培养工匠精神。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三是改革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全面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评价。

可以通过设立工匠精神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评价和考核。

鼓励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和实践项目,通过实践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面临现实困境,但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改革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在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理论探索船舶职业教育第5卷第6期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V〇l.5, N〇.6D01:10.16850/ki.21-1590/g4.2017.06.002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及路径霍春光(辽宁职业学院,辽宁铁岭112099)摘要: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体现了社会对职业技能追求极致的要求。

高职教育应端正自 身的地位和作用,从创新机制着手,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化解校企文化冲突。

在分析工匠精神培养遭遇困境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工匠精神培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营造氛围、浸润风气、深化制度、渲染文化4个维度探讨了培育匠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理性培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5928 (2017) 06-04-03The Dilemma and Path of Cultivating Craftsmanship Spirit RationallyHUO Chunguang(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Tieling 112099, China)Abstract: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 craftsmanship spirit" embodies the extreme demands of the society for professional skill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orrect its position and functio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starting from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dissolve the culturalconflicts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ilemma experienced by craftsmanshipspirit, this paper expounds systematically the requirements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training for skilled talents, andprobes into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craftsmen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creating atmosphere, infiltratingclimate, deepening system and rendering culture.Key words: craftsmanship spirit; rational cultiv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转型成功的保障,制造业的崛起需要数以亿计具备工匠精神的技 能人才。

职业院校承担着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 使命,应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并让这种 理念在校企合作、教育教学中加以体现。

1工匠精神的发展与传承工匠精神体现在专注敬业、精益娴熟、崇尚创新等方面,表现为执着热爱本职,全心投 人、内心笃定、凝神聚力、着眼细节、追求极 致的职业品质。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把“匠心”融人生产的每个环节,潜心研究,痴迷陶 醉,直至成功也毫不懈怠,这是大国工匠必须 具备的精神特质。

实质上,工匠精神古来有之,孔子就主张“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收稿日期:2017-08-18基金项目: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业职业教育专项课题(LZYZXYB1717)作者简介:霍春光(1981—),男,辽宁铁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学管理。

2017年11月WM CBZYJY第5卷第6期Vol.5,No.6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及路径职业教育理论探索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敬”,老子主张“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我国 很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庄子的 “技进乎道”、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 神”、庖丁解牛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万里长城 能永世不倒,靠的是石匠们对每一块巨石都精 心打磨、对每一道工序精心雕琢,追求量的精 准,寻求质的突破。

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工艺 品以其精湛的技艺远销欧洲。

进人90年代以 来,“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充电电池制 造商王传福、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港 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 承者,他们的创新精神推动着世界科技的进步。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工 匠精神的提出,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一股新风,对引导和培育当代职校生积极向上、健康生活 大有裨益。

工匠精神的提出倡导了正确的价值 观,以政策导向扫清了思想障碍,提升了工匠 人才的地位和相应的待遇,树立了全新的社会 风尚。

2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以“工匠 精神”育人,应以理性视角来分析当前高职教 育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一些困境。

工匠精神的 培育需要依靠校企合作,而校企双方在价值观 念、共同愿景、效益意识及协作意识方面存在 着文化冲突的现象。

目前高职教育还不同程度 地存在片面追求“一技之长”、不注重职业道德 的公民教育的状况,这样学生就会忽视自身的 存在感,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也相对较差,最 终会沦为工业社会的“生产机器”,缺少技精于 勤的专业精神、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和实现自 我的人文精神。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低级需 要得不到满足,就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

同理,理性缺失会造成高职教育无法培育工匠的 人文素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会空有技术,日复一日地进行单调运动,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不能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缺乏人的情感,无 法沟通协调并进行团队合作、开展创新活动。

技术在提升、工作环境在改善,工匠却感受不 到任何幸福和喜悦,工匠的精神荒漠造成他们 缺乏更高层次的追求,影响了主观能动性和自 觉性的发挥。

这种“唯技术论”背离了技术要 为人类服务的前提,无法保证职业教育向积极 健康的方向发展。

3新时期培育工匠精神的探索以工匠精神培育人才,需要学校和社会共 同努力。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大国工匠的责任,在学校层面,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 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带动学生思想认识的 转变。

在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中融人劳动、技 能、创造的内容,以隐性方式培育工匠精神。

在社会层面,应消除社会对劳动和技术的歧视,以制度保护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

3.1更新观念,营造协同育人的氛围长期以来,一线技工的地位和待遇整体较 低,技工岗位对学生择业的吸引力不强。

反观 欧美文化,工匠可与艺术家齐名。

摒弃“君子 不器”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的风气,尊重能工巧匠,这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 场所,应从学校教育人手,强化技能培养,同时需要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的理念,校 企精诚合作,不断注人新思想,寻找新方向,加快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校企合作需要“真抓”“实做”,不搞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工匠精神 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要融人学生的 职业信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2产教融合,加强工匠能力的养成当前,一方面蓝领技工结构性过剩,另一 方面是技工荒,传统的单一型工人饱和,而掌 握高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高职院校应将2017年11月CBZYJY职业教育理论探索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船舶职业教育第5卷第6期Vol.5,No.6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教育全程,启用大师工作 室项目,将企业生产经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学生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训、实习 中真实体验一线工作环境。

企业应在实训室建 设、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爱 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形成工匠精神的氛围,使 教师和学生融人企业文化。

“工匠精神”不会 自发形成,需要“政、行、企、校”形成合力,要深化校企合作,在实习中推行师徒制,让学 生以师为范,养成良好行为方式。

在校企合作 中,职业院校应端正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满足 企业的利益诉求,实现校企双方的“最大公约 数”,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 技能,为其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3.3制度建设,提升文化育人的环境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不能像打铁匠 对待铁块、雕刻匠对待石头那样按照自己的设 想去精雕细刻。

但是可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技能 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教育的精准耦合,更实现 工匠精神的塑造。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队伍,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必要 条件。

建立工匠文化要有长远规划,要制定科 学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的公平合理,完善规 章制度,使之有章可循,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 积极性。

将企业成熟的案例经验、学校的优秀 课程资源、技能大赛获奖作品、专家讲座、展 演成果等作为尊崇“工匠精神”的宝贵资源永 久保存起来,坚持长期,系统推广是“工匠精 神”传承的制度保证。

3.4文化值染,固化匠心凝练的载体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同一学校,不同 发展时期,可能会根据现实情况更改校训,历 经文化提炼、标志设计、传播强化,实现文化 再造,应将工匠精神加以提炼、设计并融人校 训,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载体,将工 匠精神凝聚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心中,最终将 其传播体现到师生行动中。

这样,使我们的教 育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成为工匠精神的带 动者,执着追求,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推动学校的和谐发展。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校企的共同合作。

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 平台,相信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协同育 人方式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产教协同与工匠精 神不断融合,必将形成职业教育培育技能型人 才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m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m.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P]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 论坛,2016(35):35-39.P]黄文伟.舒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冲突的功能与实 现[J].职教论坛,2012(3):12-15.[4] 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9):75-77.[5] 李云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回归与重塑[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3):34-38.[责任编辑:秦锦文]2017年11月■CBZYJ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