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种菊科植物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药效试验

合集下载

85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筛选

85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筛选

85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筛选郭恩辉;宋爽;韩立荣;冯俊涛;张兴【摘要】[Objective] The 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85 plant acetone extracts were screened to find new botanical fungicides.[Method] The antifungal activities were tested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0.1 g/mL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Phytophthora capsici and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in vitro.Plants with high antifungal effects in vitro were tested about the control effects on C.orbiculare in potted plant materials and on B.cinerea in cucumber cotyledon spray inoculation test.[Result] Extracts from Inula salsoloides presented >65 % inhibitory rate to all tested fungi,and the inhibitory rates of extracts from Thermopsis lanceolate,Litsea pungens,Suaeda dendroides,Pugilnium cornutum,Carex siderosticta were > 65 % against at least two tested phytopathogens.In the tissue test,the extracts fromI.salsoloides,C.siderosticta,L.pungens and nceolata had >50 % control effect on B.cinerea,and the control effects of extracts fromI.salsoloides,Panzeria alaschanica,Artemisia lacti flora,Suaeda dendroides,L.pungens and Ephedra sinica on C.orbiculare were >50 %.[Conclusion] I.salsoloidesis able to be explored as new botanical fungicide and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the antifungal effects ofC.siderosticta and nceolate.%[目的]研究85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以从中筛选到具有开发潜力的植物源杀菌剂.[方法]以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为供试病原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85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一步选择皿内测试中抑菌效果较好的植物样品进行活体组织和盆栽药效防治试验.[结果]离体条件及0.1 g/mL剂量下,蓼子朴丙酮提取物对3种供试真菌的抑制率均达到65%以上,披针叶野决明、木姜子、木碱蓬、沙芥、崖棕的丙酮提取物至少对2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超过65%;活体条件下,蓼子朴、崖棕、木姜子、披针叶野决明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室内防效均达到50%以上,蓼子朴、脓疮草、白苞蒿、木碱蓬、木姜子、麻黄丙酮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的室内防效均在50%以上.[结论]蓼子朴具有开发为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披针叶野决明、崖棕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5)012【总页数】7页(P77-83)【关键词】植物源杀菌剂;抑菌活性;蓼子朴;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作者】郭恩辉;宋爽;韩立荣;冯俊涛;张兴【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2+92植物源杀菌剂具有生物降解快、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已成为当前新型杀菌剂研发的热点。

21种海南植物粗提物生物活性初步测定

21种海南植物粗提物生物活性初步测定

21种海南植物粗提物生物活性初步测定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1种海南植物粗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 & Curt.)]、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芒果炭疽病菌(C. gloeosporioides Penz)、西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niveum)、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6种靶标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浸渍法测定了粗提物对莴苣蚜虫(Nasonovia ribisnigri)的触杀活性。

结果表明,当提取物浓度为5 mg/mL时,7种植物粗提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大于60.00%,特别是黄樟和假臭草粗提物对5种靶标菌的抑制率都在60.00%以上、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都为100.00%;当提取物浓度为4 mg/mL时,10种粗提物对莴苣蚜的触杀活性(蚜虫死亡率)在60.00%以上,其中5种粗提物的触杀活性不低于80.00%,假臭草杀虫活性最强,蚜虫死亡率为94.55%,与对照药剂0.7%印楝素乳油750倍稀释液杀虫活性相当。

关键词:植物粗提物;抑菌活性;触杀活性;生物学测定;海南随着农药残留、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纷纷提高了农产品进口标准,中国每年因农药残留超标造成农副产品出口损失高达70亿美元[1]。

高效低毒、在环境中易分解、在农作物中低残留或无残留的绿色农药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2]。

植物源农药具有取材天然、来源广泛、作用平稳、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3,4]。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报道2 400多种高等植物具有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5],这些植物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种类超过40万种。

这些植物在分类学上主要集中于楝科、菊科、豆科、卫矛科、大戟科等30多科[6,7]。

30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研究

30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研究

文 章编 号:1 7 -0 52 1)5 0 5 — 5 6 48 8(0 0 —0 50 1
3 种 植物提取物对大肠杆 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O 抑制作 用研 究
谢春香 ,张忠镇 2 彭 向永 , ,侯元 同
(.曲阜 师范大 学 生命科 学 学院 , 山东 ,曲阜 1 2 36 ;2 7 15 .山东济 宁市林 业局 , 山东,济 宁 2 3 0 ) 7 10
Ar mii n u . h r s,h x at f np ai  ̄eHe se t rt u g , raTrx c, t saa n a Otewieteet cs a h lm a n , mit a aaB n e Heb aaa i e r oG u f p
La pss s pi a n t e v p ce fp a te ta t a o a y ihbt n a t t sa an t h s go i u n .a d o h rf e s e iso l n x r csh d n n n ii o ci i g i eet i i i v e s t wo
XI C u - in Z E h n x a g , HANG h n . h n ’ E Z o g z e 2 P NG a g y n Xin — o g
, ,
HO Yu ntn U a - g) o
( . l g f i ce c sQu l r l ies y Quu S a d n 2 3 6 , hn ; 1Col eo L f S i e , i Noma Unvri , f, h n o g 7 1 5 C i e e n l t a
作用 。蓰 草、垂 盆草 、石龙 芮 、麦 冬 、鸢尾茎 、鸢 尾 叶 、苦 楝 、枸杞 、白英 、野 老鹳草 、泽漆 、薄荷 、 扶 芳藤 、香菜 、虎杖 、何 首乌 、大黄 、苦菜 、黄鹌 菜 、野艾 、黄 花蒿等 2 1种对 枯草 芽孢杆 菌表 现 出 了不 同程 度 的抑 制 作用 ,在平 皿 上可看 到 明显 的抑

20种中药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0种中药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蒲等 2 0种 中药材丙 酮提 取物对 小麦赤 霉病 菌 、 番茄 灰霉病
菌、 甜瓜枯萎病菌 的活性 , 为开发 中药材作 为植物源农药在无
公害治理 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供 试 样 品 .
霉病菌 、 瓜枯 萎 病 菌 菌 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长 抑 制 率 分 别 为 5 . 1 、 甜 1 9%
9 .9 , 子、 15 % 川楝 小玫瑰和蒲公 英提取物对灰霉 病菌孢 子萌 发 的抑 制率 在 7% 以上。石 菖蒲 、 0 白芷作 为植 物源杀 菌
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 关 键 词 : 物 源 杀 菌 剂 ;中 药 提 取 物 ;抑 菌 活 性 ; 物 病 原 菌 植 植 中 图分 类 号 : 4 1 9 S 8 .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10 (0 0 0 0 3 10 3 2 2 1 )3— 19—0 2
1 2 供 试 菌 种 .
番茄灰霉病菌 ( ort i r ) B t i cee 小麦 赤霉病菌( i e l ys r a Gb r l b ea z e 和 甜 瓜枯 萎病 菌 ( uaim oyp rm) 均 由沈 阳农 业 大 e ) a F sr xsou , u 学农药研究室提供 。
1 3 试 验 方 法 .
霉孢子的抑制作用最强烈 , 到 9 .9 , 达 15 % 高于其对 番茄灰霉
江苏农业科 学
21 00年第 3期
纪明山, 威, 王 张泽 华.2 0种 中药提取物对 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J .江 苏农业科 学,0 0 3 :3 2 1 ( ) 19—10 4
2 O种 中药 提取 物 对 3种 植 物 病 原 菌 的抑 制 作 用

文献综述 菊科植物提取物抑菌研究

文献综述 菊科植物提取物抑菌研究

公共选修课——《科技论文写作》作业菊科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现状姓名班级学号(邯郸学院生物科学系河北邯郸 056005)摘要:菊科植物的药用性已得到充分的研究,蓬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是菊科茼蒿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其植物体中含有樟脑、a-蒎烯和p-蒎烯,对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黄曲霉和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的菌丝体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本项研究以灰葡萄孢菌(Botrytis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黑根霉菌(Rhizopus spp.)、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这4种果蔬常见致病病菌为对象,研究菊科植物蓬蒿提取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分析确定提取物对不同病菌的抑制效果。

关键词:菊科植物;蓬蒿;提取物;抑菌活性1 植物提取物研究现状在植物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或直接开发植物源农药,是当今农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发展快,植物提取物是现代植物药先进技术的载体,是植物药制剂的主要原料。

相对来说,化学药物的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抗药性,而植物提取物作为天然药物,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

张国珍等从植物中筛选出一批对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挥发油[2]。

孟昭礼等对银杏的研究较为深入,成功地开发出了农用杀菌剂“银泰”和“绿帝”系列[3-5]。

吴恭谦等研究表明,白头翁素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强烈[6]。

冯俊涛对来自西北地区的187种植物样品抑制活性做了较为系统的初步筛选[7]。

总之,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杂草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没有见过对蓬蒿研究的报道,为此,对蓬蒿提取物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研究其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链格孢菌、黑根霉菌、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8]。

2 菊科植物研究2.1菊科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菊科(Compositae)是世界、也是中国种子植物最大和最进化的科之一[9]。

几种蒲公英成分的提取及体外抑菌效果试验

几种蒲公英成分的提取及体外抑菌效果试验

几种蒲公英成分的提取及体外抑菌效果试验侯京玲;周霄楠;赵兴华;钟秀会【摘要】研究蒲公英不同成分的抑菌效果,通过水提、醇提、超声波提取法等提取蒲公英多糖、蒲公英黄酮、蒲公英酚酸,并利用平板打孔法研究各提取物对沙门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蒲公英多糖对这5种菌均未见抑制效果.蒲公英黄酮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沙门菌未见抑菌性.蒲公英酚酸对以上5种菌均显示抑制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兽医杂志》【年(卷),期】2016(052)012【总页数】3页(P53-55)【关键词】蒲公英多糖;蒲公英黄酮;蒲公英酚酸;抑菌作用【作者】侯京玲;周霄楠;赵兴华;钟秀会【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畜禽养殖生产中抗生素广泛应用。

但是,大量应用抗生素可使畜禽体内的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同时造成畜产品中抗生素药物残留,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势在必行,农业部最近表示,为提升消费者对畜牧产品的信赖,拟计划全面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并于2015年制订了抗生素治理5年规划。

许多研究都在致力于寻找抗生素的替代品。

中药一直为保障畜牧健康养殖发挥着巨大作用,且中药没有化学药物的耐药性等弊端,因此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

蒲公英作为清热解毒类药物被许多学者所关注。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之功效。

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医学研究表明,蒲公英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皮肤真菌、螺旋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幽门螺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等临床常见感染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抗击细菌感染的有效新药筛选植物提取成分业务剖析

抗击细菌感染的有效新药筛选植物提取成分业务剖析

抗击细菌感染的有效新药筛选植物提取成分业务剖析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许多疾病和死亡。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寻找有效的新药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植物提取成分由于其天然、多样性和潜在生物活性而成为了新药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抗击细菌感染的有效新药筛选植物提取成分业务进行剖析。

一、植物提取成分的优势植物提取成分具有许多优势,使其成为筛选抗菌药物的理想来源。

首先,植物提取成分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地球上有大约35万种植物,其中许多植物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对细菌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

通过对植物提取物进行筛选,可以发现许多新的抗菌成分。

其次,植物提取成分具有天然来源的优势。

与合成药物相比,植物提取成分不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这是因为植物提取成分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化学结构,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较小。

此外,植物提取成分在传统药物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具有长期的临床经验。

例如,许多传统草药中的成分已被证明对抗细菌感染有效,如松针、金银花等。

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改进传统草药提取成分,寻找更加有效的新药。

二、抗击细菌感染的有效新药筛选植物提取成分业务抗击细菌感染的有效新药筛选植物提取成分业务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

首先,需要对植物进行筛选和鉴定。

通过对植物样本的采集和鉴定工作,可以确定植物的身份,并且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化学组成和潜在的生物活性。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接下来,需要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

传统的提取方法包括水煎剂、乙醇提取等。

近年来,新的提取技术如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提取技术可以提高提取效率,并且有助于保持有效成分的活性。

然后,需要对提取物进行筛选和鉴定。

通过对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筛选,可以确定潜在的抗菌成分。

传统的筛选方法包括孔板扩散法、化学法等。

近年来,高通量筛选技术如高通量筛选和蛋白质微阵列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苦参提取物用于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现状

苦参提取物用于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

但在运用过程中,其弊端凸显,出现“3R”问题。

而生物防治的方式,其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为了避免“3R”等问题的发生,在生产中提倡用生物防治的方式,而植物提取物是其中之一。

因此,探寻对环境无害的植物源提取物代替化学农药已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生产上防治植物病害常用的植物提取物的类型有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等。

常用于作为提取源的植物有苦参、白头翁、黄岑以及胡桃楸等。

其中,苦参提取物由于其低毒、广谱的杀菌活性等特点备受农民的青睐。

本文从苦参提取物单剂和苦参提取物复配防治植物病害两方面实验结果和文献进行了整理,以期为苦参提取物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苦参有效成分的叙述苦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入药历史,隶属于豆科槐属,有杀菌、抗病毒等活性。

由于苦参在医药方面表现了多种明显的活性,因此使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受到人们重视,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其提取物对植物病害进行防治。

苦参提取物常用的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等。

根据苦参总碱以及其单体苦参碱、槐果碱、氧化苦参碱、野靛碱、槐定碱等11种植物病原真菌,对其离体后的抗菌活性研究发现,在浓度为500mg·L-1时,苦参总碱在辣椒炭疽病菌以及黄瓜疫霉病菌中活性程度较高,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4.90%、96.18%、93.62%,槐定碱对黄瓜疫霉病菌的EC50值为162.13mg·L-1,苦参总碱对黄瓜疫霉病菌的EC50值为178.21mg·L-1。

二、苦参提取物单剂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苦参提取物常用于苹果、小麦等植物的病害防治上。

1、苹果病害用豆科、藜科、菊科等10种不同科属植物的组织在石油醚、乙醇和水中的浸出物,对苹果腐烂后产生的病菌展开抑制作用的研究,同时,研究了以中草药为原料的膏状制剂对于苹果腐烂产生的病菌的防治效果,将其与前者的效果进行对比发现,苦参、茵陈、雷公藤、地肤子、鸡血藤、黄芩、杠柳、地榆对于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效果都要比传统药剂更加有效。

甜叶菊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甜叶菊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㊀第45卷第2期2023年1月中国糖料Sugar Crops of China Vol.45,No.2Apr. 2023doi :10.13570/ki.scc.2023.02.005http ://收稿日期:2021-09-13基金项目:江苏省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 食用林产品和产地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LYKJ 2020 13);国家药典委员会药品标准制修订研究课题 桑叶中苯醚甲环唑㊁多菌灵㊁啶虫脒和螨灵限量标准制订指南第一研究阶段 (2020Z 07)资助㊂第一作者:李亚辉(1985-),男,河南郏县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营养评价,E -mail :liqianhao 217@ ㊂通信作者:梁颖(1980-),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营养评价,E -mail :mnily 555@163.com ;张志勇(1979-),男,湖北武汉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营养评价,E -mail :yzuzzy @ ㊂甜叶菊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李亚辉1,罗敏花2,高庆超1,潘㊀超1,施㊀露1,梁㊀颖1,张志勇1(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南京210014;2.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89)摘㊀要:甜叶菊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㊁新型糖料作物和具有极高价值的经济作物㊂其富含糖苷类化合物㊁黄酮类化合物㊁绿原酸类化合物和其他多种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㊁抗菌㊁抗癌症㊁降血压㊁降血脂㊁降血糖㊁防龋齿等多种药理活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食品㊁药品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㊂本文对甜叶菊主要功能性成分糖苷类化合物㊁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类化合物的组成㊁检测㊁提取㊁分离纯化㊁功能活性㊁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甜叶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㊁研究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㊂关键词:甜叶菊;功能成分;甜菊糖苷;黄酮;绿原酸;药理活性;提取中图分类号:S 566.9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24(2023)02-0033-08李亚辉,罗敏花,高庆超,等.甜叶菊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糖料,2023,45(2):33-40.LI Yahui ,LUO Minhua ,GAO Qingchao ,et al.Recent progress on main functional components of Stevia rebaudiana [J ].Sugar Crops of China ,2023,45(2):33-40.0㊀引言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又称甜草㊁甜菊以及甜茶等,是原产于南美洲的一种菊科甜叶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人们食用,因其含有高甜度的甜味成分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1]㊂甜叶菊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包括糖苷(Steviol glycosides )类物质㊁黄酮类物质㊁绿原酸类物质㊁生物碱㊁甾醇㊁脂肪酸㊁多糖等,其中糖苷类化合物种类最多㊁含量最大㊂甜叶菊中糖苷类物质甜度高㊁热量低,其甜度约为蔗糖甜度的300倍,热量却仅为蔗糖的1/300,人体食用后不参与新陈代谢㊁不积蓄㊁无毒性,且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在第七次国际糖尿病会议上被公认为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理想矫味剂,在国际上被誉为 第三糖源 ㊁最有发展前途的 新糖源 和最佳的 天然甜味剂 [2-3]㊂甜叶菊提取物安全㊁无毒性,且具有抗菌㊁抗氧化㊁抗癌症㊁降血脂㊁降血压㊁降血糖㊁防龋齿㊁抗肿瘤㊁利尿等多种功效和药用价值[4-6],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药㊁食品㊁饮料㊁保健品㊁化妆品㊁畜牧㊁水产养殖㊁日常化工品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7]㊂因其良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甜叶菊日益被人们重视,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㊂我国在40多年前引种并开始种植甜叶菊,43中国糖料2023目前种植面积㊁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㊂本文从功能性成分糖苷类化合物㊁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类化合物的检测㊁提取㊁分离㊁纯化㊁药理作用㊁开发利用等方面对甜叶菊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甜叶菊的健康㊁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㊂1㊀糖苷类化合物1.1㊀甜叶菊中糖苷类化合物糖苷类化合物为二萜类及其衍生物,是甜叶菊中最主要的成分,占甜叶菊干重的6%~8%㊂甜叶菊中的糖苷是多种糖苷的混合物,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骨架和苷元甜菊醇,区别在于苷键上结合的糖种类和数量不同㊂目前已有20多种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被分离和鉴定,国内外研究较多且被人们认可的有:甜菊苷(Stevioside,STV)㊁甜菊双糖苷(Steviolbioside,Stb)㊁瑞鲍迪苷A(Rebaudioside A,Reb A)㊁瑞鲍迪苷B (Reb B)㊁瑞鲍迪苷C(Reb C)㊁瑞鲍迪苷D(Reb D)㊁瑞鲍迪苷E(Reb E)和杜尔可苷A(Dulcoside A,Dul A)等[8]㊂这些甜菊糖苷中以甜菊苷(STV)和瑞鲍迪苷A(Reb A)含量最高,占总糖苷含量的80%以上[9-10]㊂研究者通过在甜叶菊种植中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糖苷含量㊂刘相阳通过控制种植密度在18万株/hm2以下㊁使用有机肥,使总糖苷尤其是瑞鲍迪苷A含量显著提高[11];马磊指出钾肥施用量在120kg/ hm2范围内,随施氮量和施钾量的增加,甜菊糖苷含量也相应增加[12];赵永平研究表明适量减少灌溉量或增加氮肥施用量可增加甜菊糖苷含量[13];于学健研究表明使用生长调节剂黄腐酸可提高叶片产量29.8%㊁瑞鲍迪苷A含量30%[14]㊂1.2㊀糖苷类化合物的检测㊁提取有效的检测分析方法是研究糖苷类物质的基础,目前色谱法是检测甜叶菊中糖苷类物质最常用的方法㊂郭志龙采用HSS T3色谱柱同时检测了甜叶菊中7种糖苷类物质,用Amide色谱柱测定了瑞鲍迪苷D 含量[15];孙蕊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甜叶菊叶片中3种糖苷含量[16];张苹苹㊁罗勇为等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甜叶菊中9种糖苷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17-18]㊂甜菊糖苷类物质的提取㊁分离和纯化是目前甜叶菊研究较多的方面㊂从提取溶剂看,甜菊糖苷物质的提取主要为水提取和乙醇提取㊂水提取成本低,但粗体物中杂质多,后期分离纯化难度大;和水提取相比,乙醇提取杂质少㊁提取率高,但成本较高[19-20]㊂从提取方法看,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物理场辅助提取法,主要有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不同研究分别表明超声波和微波辅助处理可显著提高甜菊苷和瑞鲍迪苷A的含量[7,15,21-22]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提取方法,比如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㊁酶辅助提取㊁双水相提取㊁高剪切提取㊁涡轮增压提取㊁加压热水提取㊁微波辅助亚临界水提取等,这些方法中,除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甜菊糖苷的提取率[23-26]㊂关于甜菊糖苷的分离纯化,有树脂吸附㊁生物大分子絮凝㊁微孔滤膜㊁超滤膜㊁层析㊁液相色谱㊁毛细管电泳等多种技术,但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树脂吸附技术㊂树脂是具有多孔结构的高聚物吸附剂,吸附树脂包括非极性大孔树脂和季铵基改性吸附树脂,树脂吸附具有条件温和㊁选择性好㊁分离速度快㊁稳定性高等优点[20,26-27]㊂徐邵合通过CD-60树脂将蛇菊苷纯度从8.05%提高到18.3%,将瑞鲍迪苷A纯度从17.17%提高到了43.73%[24]㊂王冠玉选用OMC作为吸附剂将甜叶菊粗提液中STV和RA的纯度分别从8.01%和16.73%提高到了17.51%和45.32%,利用修饰过的树脂BJ7501,将STV和RA的纯度分别从17.51%和45.32%提高到了29.83%和70.17%[28]㊂1.3㊀糖苷类化合物的功能性研究甜菊糖苷不具有致畸㊁致癌和致突变毒性,其药理作用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㊂武新月等通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试验证明甜菊糖苷未有急性毒性㊁遗传毒性和短期毒性,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29]㊂SHARMA等通53㊀第45卷,第2期李亚辉,等:甜叶菊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过大鼠模型试验表明甜菊糖苷可降低大鼠血糖水平,并且能减少胰岛细胞受损[30]㊂HOSSAIN等通过大鼠模型试验表明甜菊糖苷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改善大鼠高血脂水平[31]㊂NAKAMURA第一次报道了甜菊糖苷可以抑制肿瘤的扩增,之后大量文献报道了类似的结果[32]㊂HSIEH等研究表明服用甜菊糖苷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且未见副作用[33]㊂除此之外,甜菊糖苷还表现出抑菌㊁抗炎㊁抗氧化㊁抗腹泻等多种功能活性[9,34]㊂甜菊糖苷不仅低糖㊁低热,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作为天然甜味剂和功能性食品配料取代人工甜味剂和蔗糖必将成为全球趋势㊂2㊀黄酮类化合物2.1㊀甜叶菊中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又称生物类黄酮化合物,是甜叶菊中另一类含量较高的功能性成分,甜叶菊中总黄酮含量约占甜叶菊干重的5%,主要包括芦丁㊁黄酮醇及其衍生物㊁山柰酚及其衍生物㊁槲皮素及其衍生物㊁芹菜素及其衍生物等[9,20,35]㊂TAVARINI等在甜叶菊中检测出芸香苷㊁杨梅酮㊁毛地黄黄酮等黄酮类物质[36]㊂姜华等从甜叶菊中分离7个黄酮类物质,包括木犀草素㊁槲皮素等[37]㊂童红梅等用HPLC法在甜叶菊茎叶中检测到5种黄酮成分,其中芦丁含量(701.42μg/g)为最高,槲皮素含量(451.55μg/g)其次[38]㊂GHANTA等在甜叶菊叶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种黄酮类化合物[39],也有研究者通过LC-MS检测到11种黄酮类化合物[32]㊂2.2㊀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㊁提取在甜菊糖苷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甜叶菊废渣,废渣中含有大量黄酮类化合物㊁酚酸类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39-40]㊂关于甜叶菊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尚不充分,目前主要集中在甜叶菊废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含量测定等方面[41-42],不同研究均从甜叶菊废渣中提取到大量黄酮类化合物[43-46]㊂黄酮类化合物测定的方法很多,其中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最普遍㊁最常用的方法㊂分光光度法包括亚硝酸钠-硝酸铝显色法和氯化铝显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灵敏度好㊁稳定性好㊁测定时间短等特点㊂除此之外,还有荧光光度法㊁薄层色谱法㊁库伦滴定法㊁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等[41,47-49]㊂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按提取剂分为热水提取㊁碱液提取和有机溶剂提取㊂热水提取成本低,且安全㊁环保,常用来提取黄酮苷类含量较高的原料㊂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含有酚羟基显弱酸性,一般选择碱液提取;有机溶剂提取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提取方法,选用不同溶剂提取可达到精制纯化的目的[47,49]㊂按提取方法一般分为酶解提取㊁物理场辅助提取㊁加速溶剂提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等㊂酶解提取是通过破坏细胞壁结构使总黄酮类物质充分地释放出来;物理场辅助提取主要包括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加速溶剂提取是通过提高温度和压力来提高提取效率[20,47,50]㊂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技术主要有大孔树脂吸附法㊁柱层析法㊁超临界CO2萃取法㊁聚酰胺纯化法㊁膜分离㊁高速逆流色谱等多种方法㊂其中大孔树脂吸附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材料通常为苯乙烯㊁丙烯酸酯㊁丙烯腈㊁异丁烯等,按极性大小分为非极性树脂㊁弱极性树脂和极性树脂㊂除此之外,还有金属络合-解离法㊁重结晶法㊁铅盐沉淀法等传统方法,但目前基本已经淘汰[49-51]㊂2.3㊀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性研究甜叶菊黄酮类化合物因具有抗氧化㊁抑菌㊁抗癌㊁抗衰老㊁降血脂㊁治疗抑郁等多种药理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46,52]㊂陈婷等测定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力,结果表明其自由基清除力为Vc的1.5倍[40]㊂童红梅等研究表明甜叶菊中黄酮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性正相关(R=0.769~0.792)[38]㊂赵磊等研究表明甜叶菊废渣提取物中富含黄酮类物质,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在延缓衰老和辅助治疗炎症性63中国糖料2023疾病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43,53]㊂MEHTA等研究表明甜叶菊黄酮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㊁金黄色葡萄球菌㊁弯孢菌㊁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4]㊂3㊀绿原酸类化合物3.1㊀甜叶菊中绿原酸类化合物绿原酸类化合物是由奎尼酸与咖啡酸组成的缩酚酸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广泛分布,主要包括咖啡酰奎宁酸㊁绿原酸酯等,是甜叶菊中除了糖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外又一重要的功能性成分[20]㊂甜叶菊中绿原酸类成分含量丰富,叶片中含量最高,高达52.69mg/g[55]㊂KARAKÖSE等人在甜叶菊叶中检测到了24种绿原酸类物质,包括咖啡酰奎宁酸㊁二咖啡酰奎宁酸和三咖啡酰奎宁酸[45];李华丽等在甜叶菊叶中同时测定了6种绿原酸类物质,包括新绿原酸㊁绿原酸㊁隐绿原酸㊁异绿原酸A㊁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总含量最高可达6.726%[56];郭志龙等在14个不同品种甜叶菊中共检测到了6种绿原酸类物质,且不同品种间绿原酸类成分和含量有明显差异[57]㊂徐美利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甜叶菊中绿原酸类成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5-CQA和异绿原酸的含量差异上[58]㊂李云聪等对比了甜叶菊与其他原料中绿原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其他原料中新绿原酸为主要成分,而甜叶菊中异绿原酸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原料[59]㊂3.2㊀绿原酸类化合物的检测㊁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㊁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是目前绿原酸的主要检测分析方法[45,56,60]㊂郭志龙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甜叶菊中绿原酸类成分总量,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种类绿原酸类成分含量[57];张民达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甜叶菊中6种绿原酸类成分的含量[61];谢虹等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甜叶菊不同部位绿原酸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甜叶菊花和叶中异绿原酸A含量最高[62]㊂绿原酸类化合物的提取主要为水提取和有机溶剂提取,有机溶剂一般选用甲醇和乙醇㊂水提取生产成本低,安全无毒,但得率不高;有机溶剂提取得率高,且所得绿原酸类化合物稳定性好,但成本高,且对环境不友好[20,63]㊂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具有工艺简单㊁成本相对低㊁纯化效果好以及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也是目前绿原酸纯化的主要方法㊂郭志龙等从8种不同型号树脂中筛选出大孔吸附树脂XAD-16对甜叶菊中绿原酸类物质的吸附和解析性能最佳[57];王立志等采用DM700树脂用于纯化绿咖啡豆中的绿原酸[64];熊硕等选用NKA-2树脂对杜仲中绿原酸成分进行了纯化研究[65]㊂3.3㊀绿原酸类化合物的功能性研究绿原酸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㊁抗菌㊁抗病毒㊁抗肿瘤㊁降血压㊁降血脂㊁调控糖脂代谢及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5-6,56]㊂卫生部收录的170种具有抗菌消炎㊁清热解毒的中成药,主要成分均为绿原酸㊂绿原酸抗氧化活性随着咖啡酰基的增加而增加,三取代的咖啡酰奎尼酸活性最强,二取代的咖啡酰基奎尼酸次之,而单取代的绿原酸活性最弱[66]㊂李云聪等指出绿原酸类化合物中异绿原酸的生物活性最高,由于甜叶菊中异绿原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原料,因此甜叶菊具有更强的生物功效[59]㊂卓春柳研究表明甜叶菊绿原酸可通过调节蛋雏鸡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蛋雏鸡免疫功能,通过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抵御炎症反应的发生[67]㊂王智勇等通过功能评价试验表明,甜叶菊中总异绿原酸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㊁抑菌活性和防霉效力,可用于饲料抗氧化剂和防霉剂[68]㊂赵磊等通过小鼠试验表明甜叶菊废渣中的异绿原酸类物质具有很好的抗炎效果[69]㊂ZHAO等研究发现绿原酸可通过调节激素和多巴胺释放的水平,从而有效起到抗抑郁作用[70];KIM等研究表明绿原酸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相对风险[71];DING等研究指出绿原酸通过在结肠中与肠道微生物代谢物联合作用起到抗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作用[72]㊂目前,绿原酸已成为银黄制73㊀第45卷,第2期李亚辉,等:甜叶菊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剂㊁双黄连制剂等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除药用外,绿原酸提取物和含绿原酸类化合物的植物还广泛应用于食品㊁保健品㊁化妆品㊁畜牧和水产养殖等领域[56,67,73]㊂4 展望随着人们对营养㊁健康的重视,低糖食品已成为首选,甜叶菊糖作为功能性糖替代蔗糖和其他甜味剂已成为健康食品的发展趋势㊂甜叶菊除了应用在食品领域外,还广泛应用于医药㊁保健品㊁化妆品㊁酿酒等行业,因此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㊂我国虽然是甜叶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目前该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㊂首先,优良品种缺乏㊂好的品种是获得高产和优质产品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品种筛选和对综合指标的跟踪研究,根据不同产地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选育适合产地环境的优良品种㊂其次,种子育苗技术尚不成熟㊂虽然扦插㊁组培等无性繁殖技术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但甜叶菊规模化发展迫切需要成熟的种子育苗技术,结合现代育种技术加快优良种子培育,提高种子萌发率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㊂再次,目前我国甜叶菊主要以原料和初级加工品出口为主,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㊁精深加工程度不够,产品品质一般㊁附加值不高㊂增加企业科研和技术投入㊁加大产品精深加工程度㊁提升产品整体品质是促进该产业稳定㊁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㊂最后,综合利用程度不够㊂目前,我国对甜叶菊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糖苷类物质的生产上,提取糖苷后的废渣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㊁绿原酸类化合物等功能性成分,仍有巨大的利用价值,如何在不损失甜菊糖苷得率的同时提高其他功能性成分的得率,以及如何综合合理利用废渣仍需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BARROSO M R MARTINS N BARROS L et al.Assessment of the nitrogen fertilization effect on bioactive compounds of frozen fresh and dried samples of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J .Food Chemistry 2018243208-213.2SAMUELI P AYOOB K T MAGNUSON B A et al.Stevia leaf to stevia sweetener exploring its science benefits and future potential 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814871186S-1205S.3SUN Y M XU X Y ZHANG T et 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teviol glycoside synthesis in stevia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leaves under nitrogen deficiency J .Plant Cell Reports 2021401709-1722.4KIM I S YANG M LEE O H et al.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the bioactive compound content of Stevia rebaudiana water extracts J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4451328-1332.5MOLINA-CALLE M PRIEGO-CAPOTE F DE CASTRO M D L.Characterization of Stevia leaves by LC-QTOF MS/MS analysis of polar and non-polar extracts J .Food Chemistry 2017219329-338.6BI M LI X YAN X et al.Chrysanthemum WRKY15-1promotes resistance to Puccinia horiana Henn.via the salicylic acid signaling pathway J .Horticulture Research 2021811-11.7钟利叶牟志珍杨传辉等.超声波法提取甜叶菊中甜菊糖苷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J .食品工业201940182-86. 8刘娜李红侠张文彬等.2015年国外甜菊研究回顾 J .中国糖料201739157-64.9刘琼潘芸芸吴卫.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3061085-1091.10PERERA W H GHIVIRIGA I RODENBURG D L et al.Rebaudiosides T and U minor C-19xylopyranosyl and arabinopyranosyl steviol glycoside derivatives from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J .Phytochemistry 2017135106-114. 11刘相阳.不同类型肥料配施对甜叶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D .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1134-36.12马磊.钾肥对甜叶菊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D .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0924-45.13赵永平.灌溉和施氮对甜叶菊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调控 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443-48.14于学健.黄腐酸调控甜菊糖苷合成的机理及甜菊糖苷的酶法转化 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636-65.15郭志龙.不同品系甜叶菊中甜菊糖苷和绿原酸类物质含量测定与分析 D .银川宁夏大学2019.83中国糖料2023 16孙蕊贾鹏禹冯胜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甜叶菊叶片中甜菊糖苷含量 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302 131-136.17张苹苹王立勋吉桂珍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甜叶菊中9种甜菊糖苷类化合物 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31 6105-111.18罗勇为钟晓燕姚满芳等.色谱法测定甜叶菊叶片及其提取物中甜菊糖总苷含量的研究 J .甘蔗糖业2020496 53-59.19何巧丽.新疆甜叶菊的提取纯化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D .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634-36.20王少甲尤飒飒.甜叶菊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J .食品工业科技20173820323-327.21LIU J LI J TANG J.Ultrasonically assisted extraction of total carbohydrates from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and identification of extracts J .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2010882-3215-221.22AMEER K BAE S W JO Y et al.Optimization o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total extract stevioside and rebaudioside-A from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leave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ling J .Food Chemistry 2017229198-207.23ABOLGHASEMBEYK T SHAHRIARI S SALEHIFAR M.Extraction of stevioside using aqueous two-phase systems formed by choline chloride and K3PO4 J .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2017102107-115.24徐邵合.甜叶菊中甜菊糖苷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912-34.25MARTINS P M LANCHOTE A D THORAT B N et al.Turbo-extraction of glycosides from Stevia rebaudiana using a 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 J .Revista Brasileira de Farmacognosia 2017274510-518.26张涛俊周莹婷何建敏等.甜叶菊创新性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化工管理20202398-99.27CHEN B LI R CHEN X et al.Purific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rebaudioside A from steviol glycosides using one-dimensional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ic Science 20165481408-1414. 28王冠玉.甜叶菊中甜菊糖苷高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研究 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20.29武新月赵悦施伟庆等.甜叶菊苷M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J .现代食品科技2021373250-258.30SHARMA N KAUR R ERA V.Potential of RAPD and ISSR markers for assessing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accessions J .Indi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615195-100.31HOSSAIN M S ALAM M B ASADUJJAMAN M et al.Antihyperglycemic and antihyperlipidemic effects of different fractions of Stevia rebaudiana leaves in alloxan induced diabetic ra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nd Research 20112717-22.32POTO㊅CNJAK I BROZNI C'D KINDL M et al.Stevia and stevioside protect against cisplatin nephrotoxicity through inhibition of ERK1/2STAT3and NF-κB activation 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7107215-225.33HSIEH M H CHAN P SUE Y M et al.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oral stevioside in patients with mil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 two-yea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 .Clinical Therapeutics 200325112797-2808. 34万会达李丹夏咏梅.甜菊糖苷类物质的功能性研究进展 J .食品科学20153617264-269.35武秋红李文霞王梦林等.甜叶菊物质基础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C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中药化学学术年会.太原中华中医药学会2017208-215.36TAVARINI S SGHERRI C RANIERI AM et al.Effect of Nitrogen Fertihzation and Harvest Time of Steviol Glycosides Flavonoid 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in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Food Chemistry 201563317041-7050.37姜华.甜叶菊有效部位制备工艺及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38童红梅宋巧王保平等.甜叶菊总黄酮提取条件㊁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J .中国糖料201941232-36.39GHANTA S BANERJEE A PODDAR A et al.Oxidative DNA damage preventive activity and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Bertoni a natural sweetener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75526 10962-10967.40陈婷徐文斌洪怡蓝等.响应面法优化甜叶菊残渣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 J .食品科学20163718 52-57.41罗序燕方浩斌黄瑞宇等.分光光度法测定甜叶菊废渣中总黄酮的研究 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351093㊀第45卷,第2期李亚辉,等:甜叶菊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2820-2824.42方浩斌.甜叶菊废渣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D .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556-58.43赵磊潘飞林文轩等.甜叶菊废渣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作用 J .食品科学2021422247-254.44ZHAO L YANG H XU M et al.Stevia residue extract amelio rates oxidative stress in d-galactose-induced aging mice via Akt/Nrf2/HO-1pathway J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952587-595.45KARAKÖSE H JAISWAL R KUHNERT N.Character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hydroxycinnamate derivatives in Stevia rebaudiana leaves by LC-M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1591810143-10150.46赵磊林文轩迟茜等.甜叶菊废渣提取物抑菌活性及抑菌稳定性研究 J .食品工业科技20163724168-172.47龙宁.甜叶菊抗氧化能力测定技术研究和种质资源筛选 D .杭州浙江大学2014.48张晓丹李建婷秦丹.柑橘类黄酮生理活性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 .农产品加工20161462-6467.49马岚.银杏叶中黄酮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研究 D .西安长安大学201544-48.50郑晓艳沙玫.中药黄酮的提取㊁分离纯化方法概述 J .福建分析测试201423314-17.51金慧鸣谭兴和蔡文等.茅岩莓黄酮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24178-181.52KUREK J M KREJPCIO Z.The functional and health-promoting properties of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and its glycosides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antidiabetic potential-A review J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9611756-4646.53赵磊迟茜林文轩等.甜叶菊废渣提取物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J .中国食品学报20181888-15.54MEHTA R KUMAR PUNDIR R SAKHARE D et al.Herbal Formulation Against Dental Caries Causing Microorganisms Using Extracts of Stevia rebaudiana Leaves A Natural Sweetner J .The Natural Products Journal 201662126-133. 55付晓尹忠平上官新晨等.HPLC法同时测定甜叶菊中3种绿原酸类化合物 J .食品科技2014398276-280.56李华丽袁君郁荣华等.HPLC法测定甜叶菊中6个酚酸类成分含量 J .药物分析杂志2017372219-223.57郭志龙马治华张虹等.不同甜叶菊品种叶中绿原酸类成分的比较研究 J .广西植物2020405696-705.58徐美利李云聪徐亚超等.不同产地甜叶菊绿原酸类成分含量分析及质量评价 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13246-11. 59李云聪牛志平徐美利等.甜叶菊与其他植物中绿原酸类成分对比分析 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13211-6.60KARAKÖSE H MÜLLER A KUHNERT N.Profiling and quantification of phenolics in Stevia rebaudiana leave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563419188-9198.61张民达刘梦婷李小莹等.一测多评法测定甜叶菊中6种绿原酸类成分的含量 J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6879-883. 62谢虹陈云梁建生.甜叶菊花和叶中酚类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9151-157.63SCHARLACK N K ARACAVA K K RODRIGUES C E C.Effect of the type and level of hydration of alcoholic solvents 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797134612-4620.64王立志胡晓梅付其胜等.绿咖啡豆中总绿原酸的纯化工艺研究 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47123-128.65熊硕崔丽刘仲华等.正交试验优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杜仲绿原酸 J .食品科学2013341623-26.66IWAI K KISHIMOTO N KAKINO Y et al.In vitro antioxidative effects and tyrosinas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seven hydroxycinnamoyl derivatives in green coffee bean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45215 4893-4898.67卓春柳.甜叶菊绿原酸增强蛋雏鸡免疫功能研究 D .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2122-45.68王智勇刘秀斌徐美利等.甜叶菊总异绿原酸抗氧化㊁抑菌及防霉功能评价 J .饲料研究2021443101-105.69赵磊张会敏徐美利等.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异绿原酸的抗炎作用 J .中国食品学报2021215117-124. 70ZHAO L ZHANG Z ZHOU M et al.A urinary metabolomics GC-MS strategy to evaluate the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 of chlorogenic acid in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treated rats J .RSC Advances 20188179141-9151.71KIM H PAN J H KIM S H et al.Chlorogenic acid ameliorates alcohol-induced liver injuries through scaveng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J .Biochimie 2018150131-138.72DING Y PAN L GAO G 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 immunologic potentiation of herb extracts on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J .Fish&Shellfish Immunology 2020107556-566.73石英.绿原酸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山东畜牧兽医201839383-85.。

几种中药提取液对常见的致病菌体外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

几种中药提取液对常见的致病菌体外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

几种中药提取液对常见的致病菌体外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历雪;夏青;李艳;赵凤胜;何秀霞【摘要】测试了四种中草药对4种常见的病原菌的单独、联合抑菌效果,旨在找到能够作为防腐剂、抗菌药膏有效的中草药成分,采用滤纸片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利用二倍稀释法测定4种中草药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通过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独角莲对全部的病原菌无抑菌作用,而黄连、迷迭香、大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只有黄连对粘质沙雷氏菌有抑菌作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迷迭香、黄连、大蒜的MIC值依次为1.95mg/mL,3.9mg/mL、50mg/mL,同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依次为:迷迭香>黄连>独角莲>大蒜.说明这3种中草药具有良好的抑菌及抗氧化作用,药物两两混合后,独角莲对迷迭香和黄连的抑菌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联合.【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2)001【总页数】4页(P139-142)【关键词】中药提取液;病原菌;抑菌作用;抗氧化活性【作者】历雪;夏青;李艳;赵凤胜;何秀霞【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校医院,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2食源性疾病[1-2]已经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3],而全世界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案例中,有60%以上为细菌性致病菌污染食物所致的,食品的细菌污染是指暴露于环境中的食品通过不同途径被细菌污染,在细菌作用下腐败变质,失去其应有的营养成分,从而影响其食用性和安全性的现象。

人们在食用了被有害细菌污染的食品后,会发生各种中毒现象,同时细菌污染是最常见的食品污染之一。

KC提取液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KC提取液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其 抑 制 率 为 7 .3 ,在 浓 度 为 0 5 14 % .%时 ,其 抑 制 率 为 6 .5 ;对于 乙醇 提取 液 ,在浓 度 为 1 94% %时 ,其 抑制率 为 7 .9 ,在 浓 度为 0 5 37 % .%时 ,其 抑 制 率 为7 .6 ,由此 2 1%
可 以看 出对于 同一 种提取 液 ,高浓 度比低 浓度 更抑制 菌丝 生长 。
表5 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提取物 对P. fs n ̄子囊萌 / et s n a
丝 生长抑 制作用 测试 结果 提取液对赤霉病菌 、山药炭疽病
菌 、梨黑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测试结果分别见表2 、4 、3 。 由表 2 以看 出 ,乙醇对 菌丝生长 的抑制作用 强于水对 可
发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水提取液对孢子囊抑制率为9 .% ,乙 96
病菌茵丝生 长和孢 子囊 萌发的抑制作 用。结果表 明,K提取 液对 马铃薯 晚疫 病茵 茵丝生 长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 ,同 c
时对 马铃 薯晚疲 病茵孢子 囊萌发也有一定抑制作 用。对赤霉病 茵、山药炭疽病菌、梨 黑斑病 茵茵丝生 长没有抑 制
作 用。 关键 词 :K 提 取 液 ; 马铃 薯 晚 疫 病 茵 ;植 物 病 原 真 茵 ;抑 制 作 用 c
1 2 2 生长速 率法测定K 提取 液对植 物病原真 菌茵丝生 长 .. c 的抑制作 用 () 1 0 ml 1 0 熔化后 冷却至 5 " 在 0 C左右的 黑麦培
养基 中分别加入 1ml . n水 提取液 、水 、乙醇提取 液 , 、0 5Il
重要病 害 ,在我 国梨产 区普遍分布 ,尤 以 日本梨发病较 重 ,
乙醇 。每l 0ml 养基倒4 O 培 个培养皿 ,冷却后在 培养皿 中央

蒲公英叶提取物对龋齿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蒲公英叶提取物对龋齿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中国果菜China Fruit &Vegetable第43卷,第12期2023年12月综合利用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收稿日期:2023-06-10基金项目:淄博市妇幼保健领域科研创新与科技引领计划-蒲公英药用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研究(ZBFY2023022);2022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蒲公英对口腔龋齿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2021XJCX019)第一作者简介:邢艳霞(1987—),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天然物质提取及高值化产品开发工作*通信作者简介:常桂芳(1978—),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工程工作刘瑜(1984—),女,主管中药师,本科,主要从事天然物质提取及功能验证工作蒲公英叶提取物对龋齿菌的抑菌活性研究邢艳霞1,祝贺1,成双双1,孙天雪1,杨颜菲1,姚晓曼1,于洋1,李波1,祝梦柳1,常桂芳1*,刘瑜2*(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淄博市张店区人民医院,山东淄博255000)摘要:本试验研究了蒲公英叶提取物对口腔中四种龋齿菌的抑菌作用,探讨了蒲公英叶提取物对龋齿菌生长的影响,采用琼脂打孔扩散法测定蒲公英叶供试提取液对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效果,并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 )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

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蒲公英叶供试提取液对龋齿菌的抑菌作用有显著性差异,且供试提取液浓度与抑菌效果呈正相关。

该研究能够为蒲公英酚类在药用和食用两个方向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蒲公英;龋齿菌;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中图分类号:Q946.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1038(2023)12-0021-06DOI:10.19590/ki.1008-1038.2023.12.004Study on the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of Dandelion Leaf Extractagainst Caries BacteriaXING Yanxia 1,ZHU He 1,CHENG Shuangshuang 1,SUN Tianxue 1,YANG Yanfei 1,YAO Xiaoman 1,YU Yang 1,LI Bo 1,ZHU Mengliu 1,CHANG Guifang 1*,LIU Yu 2*(1.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2.People’s Hospital of ZhangdianDistrict,Zibo City,Zibo 255000,China)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the bacteriostatic effect of dandelion leaf extract on four dental caries bacteria in oralcavity was studied.The effect of dandelion leaf extract on the growth of dental caries bacteria was discussed.It provided the basic theor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dandelion phenols in the two directions of medicine and food.The bacteriostatic effect of dandelion leaf extract on,,andwas measured by Agar-diffusion method.The minimum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and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were determined.The results蒲公英(Hand.-Mazz.)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奶汁草、华花郎等,是一种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及其对植物自身的作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及其对植物自身的作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及其对植物自身的作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目前已知结构的超过10万种,主要有生物碱、生氰糖苷等含氮化合物;单萜、倍半萜等萜类化合物;黄酮、醌等酚类化合物。

一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理想的农药开发前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为世界各国研究者所关注。

我国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植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特定的次生代谢物质而影响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这就是化感作用,也叫做异株克生或他感作用。

目前学术界认同的化感物质主要有15大类,包括酚酸类及其衍生物、黄酮类、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化感物质的释放主要经植物的根系分泌、茎叶挥发、残体分解以及雨雾淋溶等途径。

印度学者指出,化感作用可提高农田、草原和森林系统的生产力,减少现代农业生产的负面效应。

如养分流失和农药污染,保护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和具有高生产力的土地资源。

化感物质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存在抑制作用。

如某些药用植物含有的黄酮、蒽醌、生物碱、萜类、酚酸类生理活性物质是化感物质的主要来源,它们使得药用植物易发生化感作用,出现连作障碍。

张连学等发现,人参、西洋参产生连作障碍主要是由于化感物质—土壤变劣—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其课题组报道,外源人参皂苷会明显抑制人参愈伤组织鲜重的增加,使人参苗幼根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幼苗体内3种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发生变化,致使人参细胞内活性氧平衡系统受损,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生理代谢,从而抑制人参生长。

人参皂苷粗提液对西洋参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

高浓度下幼苗叶片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增加,叶片及幼根的相对电导率也明显升高,幼苗根尖细胞核膜膨胀,核仁变形,液泡膜解体,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雷锋杰等研究发现,人参根系分泌物中的某些成分能显著抑制大黄和水飞蓟种子的萌发及α-淀粉酶活性。

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香蕉、杧果果实采后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香蕉、杧果果实采后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香蕉、杧果果实采后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果树2007,24(3):349-354JournalofFruitScience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香蕉,杜果果实采后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胡美姣,高兆银,李敏,杨凤珍,郑服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热带农业有害生物检测监控中心,海南儋州571737)摘要:以9种分别来自香蕉,柁果采后病害的病原菌[Colletotrichumml2$tle(Berk.etCurt.)Arx,F~ariumsemitectumBerk.etRav.,V erticilliumtheobromaeTure.)Mason&Hughes,Cladosporiumcladosp orioides(Fre.)DeV aries,NigrosporaoryzaefBerketBr.)Petch,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Botryodiplodiatheobroma ePat.,Altemariaalternate(Fr.)Keiss1.和Dothiorell0dominic删Petr.&Cif.]为供试菌种,在中草药质量浓度相当于20mg/mL干药材的条件下,测定了41科72种中草药丙酮提取物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所有中草药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平均抑菌率为34.80%,其中,丁香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率为100%,肉桂和大茴香的抑菌率大于90%,平均抑菌率大于50%的中草药提取物有16种,同一中草药对不同病原菌及不同中草药对同一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均存在差异.平均抑菌率大于90%的丁香,肉桂和大茴香对9种病原菌的EC50值为0.38-13.47mg/mL.关键词:香蕉;卡亡果;中草药;抑菌作用;采后病害病原菌中图分类号:$668.1$66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980(2007)03-349-06Antifungalabilityof72Chineseherbalacetoneextractsagainst9pathogensofpost-harvestdiseasesofbananaandmangofruitsHUMei-jiao,GAOZhao-yin,LIMin,YANGFeng—zhen,ZHANGFu—cong ResearchInstituteofEnvironmentandPlantProtection,BalefulOrganismDetectionandMo nitorCentreforTropicalAgricuhure,CA TAS,Danzhou.Hainan57I737China)Abstract:TheantifungalabilityofChineseherbalacetoneextractsof72speciesfrom41famili esagainst9pathogens(Col—letotrichumml2$tle(Berk.etCurt.)Arx,FusariumsemitectumBerk.etRav.,V erticilliumthe obromae(Turc.)Mason&Hugh—es,Cladosporiumcladosporioides(Fre.)DeV aries,Nigrosporaoryzae(BerketBr.)Petch,Co 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Altemariaalternate(Fr.)Keiss1.andDothiorellado minicanaPetr.&Cir.)ofpost-har- vestdiseasesofbananaandmangofruitsweretested.Theresultshowedthat,atconcentrationo f20mgdryChineseherbpermilliliter,allofthemhadabilitytoinhibitthemycelialgrowthof9pathogens,andtheaveragei nhibitoryratewas34.80%.TheinhibitoⅣrateofEugeniaaromaticaBaillonreached100%,whileofCinnamomumc砸iaPres1.andIlliciumverumHook.fwereabove90%.16Chineseherbsacetoneextractsshowedmorethan50%averagein hibitoryratesto9pathogens. ThedifferentChineseherbhaddifferentantifungalabilityto9pathogens.TheEC∞valuesofE.aromatica,C.cassiaandI.V erumto9pathogenswereonly0.38mg/mLto13.47mg/mL.Keywords:Banana;Mango;Chineseherb;Antifungalactivity;Thepathogenofpostharvest disease水果由于采后腐烂而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据报道.发达国家由此造成的损失为1O%~25%,而在缺乏冷藏设施的发展中国家则高为4O%~5O%【",采后病害是水果采后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使用化学杀菌剂控制采后病害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化学杀菌剂的不合理使用和其本身固有的缺点,以及人们对果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注意到化学杀菌剂的潜在危险.因此在采后防腐保鲜过程中需要寻找新的病害防治途径.在植物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或直接开发植物源农药.一直是农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植物源杀虫收稿日期:2006—10—13接受日期:2007—01—12基金项目: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2003—10—02A).作者简介:胡美姣,女,助理研究员,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热带水果采后病害及防腐保鲜研究.Tel**************,E—mail:********************350果树24卷剂特别是楝科,豆科和卫矛科等植物的杀虫作用研究较为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成果f2J.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近些年也十分活跃f3J.但与植物源杀虫剂相比,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研究还相对落后:真正投入市场的植物源杀菌剂品种极少.用植物提取物防治水果采后腐烂的研究报道虽然屡见不鲜f4_5】,但以植物为原料生产防腐保鲜剂的研究则进展缓慢.利用中草药防治人类病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实践证明,很多中草药含有抗菌,抑菌,杀虫作用的成分,并且这些成分是自然存在的,一般易于降解,对环境积蓄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对人和动物的毒性较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嘲.作者选取了41 科72种中草药,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丙酮提取物对9种分别来自香蕉,柁果果实采后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旨在从中草药中寻找对采后病害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菌的抑制率,比较其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差异. 并筛选出平均抑菌率大于90%的中草药提取物进行毒力测定.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抑菌率,其中CK为丙酮.表19种病原菌名称及引起的采后病害Table19pathogensandtheirdiseases病原菌名称Pathogen采后病害PostharvestdiseaseColletotrichumml~st2e(Berk.etCurt.)ArxF~ariumemitectumBerk.etRav.V erticilliumtheobromae(Turc.)Mason&Hughes Cladosporiumcladosporioidesrre.)DeV ariesNigrosporaotyzaeerketBr.1Perch.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 Ahernariaalternate(Fr.)Keiss1.1材料和方法^..Pefr.&cif1.1材料1.1.1供试菌种9种病原菌(表1)均从成熟香蕉,柁果病果中分离获得,经过单孢纯化和致病性测定后,选出致病性强的菌株保种备用.1.1.2药剂中草药:购于儋州市药材公司或采集于海南热带植物园.中草药种类及提取部位见表2. 噻菌灵:50%噻菌灵悬浮剂(特克多),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2方法1.2.1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将中草药在60cI=左右的条件下烘干后,再用植物粉碎机磨成粉状.准确称取50g中草药粉末,用丙酮分别提取3次,提取时间间隔分别为48h,24h,24h.滤液合并后,用旋转蒸发仪在50cI=减压浓缩后,在常温下定容至50mL.其浓度相当于每mL有1g干药材(将其定义为1000mg/mL),密封并于4cI=保存备用.1.2.2中草药丙酮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生长速率法,将中草药提取物加入PDA 培养基中,制成含药平板,使药剂终质量浓度为20mg/mL.在PDA平板上培养7~10d的9种病原菌用打孑L器(=0.50cm)制备菌块,然后接种于含药平板上,以加入20L/mL丙酮和200L.,mL噻菌灵为对照,每处理3皿.置于(28+0.5)cc的恒温箱中培养,待丙酮对照菌落直径长至6cm左右时测量菌落大小,重复3次,分别计算中草药提取液对9种病原香蕉炭疽病Bananaanthracnose香蕉轴腐病Bananacrownrot香蕉轴腐病Bananacrownrot香蕉轴腐病Banafiacrownrot香蕉轴腐病Bananacrownrot卡亡果炭疽病Mangoanthracnose卡亡果蒂腐病Mangostemendrot卡亡果果腐病Mangofruitrot杜果蒂腐病Mangostemendrot抑菌率(%)=『(CK直径一0.5)一(处理直径一0.5)1/ (CK直径一0.5)X1001.2-3平均抑菌率大于90%的中草药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的毒力测定对9种病原菌的平均抑菌率大于90%的中草药(丁香,肉桂和大茴香)提取物进行系列稀释后,分别配成5个不同浓度的PDA带药平板,采用生长速度法测定不同浓度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率,筛选不同中草药对不同病原菌的适宜浓度梯度,并在适宜浓度梯度下进行毒力测定,每处理3皿,以噻菌灵为对照,培养及测量方法同1.2.2,重复3次求平均值,以浓度的对数值)和抑菌率的概率值(1,)求回归方程,计算相关系数,EC∞,比较不同中草药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差异.2结果与分析2.1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在干药材浓度为20mg/mL的条件下,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见表3.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供试的9种病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平均抑菌率为10.08%~100%,总平均抑菌率达到34.80%,其中丁香的抑菌效果最好,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均达到了100%...与200Ixg/mL噻菌灵的抑菌效果一致;肉桂和大茴香对9种病原菌的平均抑菌率大于90%,山柰大于80%,平均抑3期胡美姣等: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香蕉,杜果果实采后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活性351表2中草药名称及提取部位Table2Chineseherbnamesandtheirextractingparts中草药名称科提取部位中草药名称科提取部位ChineseherbnameFamilyExtractingpartChineseherbnameFamilyExtractingpart对叶百部百部科块根水蓼藜科全株StemonatuberasaLoul".StemonaceaeRootPolygonumhydropiperLinn.Chenopodiaceae Thewhole七叶一枝花百合科根茎虎杖蓼科茎ParispolyphyllaSmith.LiliaceaeRootstalkPolygonumcuspidatumSieb.etZucc.Polygona ceaeStem芦荟百合科叶玉龙鞭马鞭草科全株AloeveraUnn.LiliaceaeLeafStachytarphetajamaicensis(L.)V ah1.V erbenaceaeewhole益母草唇形科全株黄莲毛茛科根茎LeonurusArtemisia(biataeThewholeCoptischinensisFranchRanuncula ceaeRootstalk荆芥唇形科全株大茴香木兰科果实biataeThewhole,2f/ciumverumHook.fMagnoliaceaeFru it广藿香唇形科全株五倍子漆树科虫瘿Pogostemoncablin(Blanco)biataeThewholeRhuschinenisisMil1.Anacardiace aePlantgall薄荷唇形科全株巴戟茜草科根biataeThewholeMorindaofficino~isHow.RubiaceaeRoot猫须草唇形科全株白花蛇舌草茜草科全株Clerodendranthusspicat~(Thunb.)C.Y,WuLabiataeThewholeDfdenlandiadiffusa(w.ud. )RoxbRubiaceaeThewhole酢浆草酢浆草科全株鸡矢藤茜草科全株Oxa/iscorniculataLinn.OxalidaceaeThewholePaederiascandens(Lout.)Men'.Rubiaceae Thewhole蓖麻大戟科种子龙葵茄科全株R/cinuscommunisIjnn.EuphorbiaceaeSeedSolanumnigrumLinn.SolanaceaeThewhole 排钱草豆科全株灯笼草茄科全株Phyllodiumpulchellum(L.)Desv.LegununosaeewholewdisangulatalAnn.SolanaceaeTh ewhole决明子豆科种子金银花忍冬科花CatsiatoraLinn.LegunosaeSeedLomicerajaponicaThunb.CaprifoliaceaeFlower合欢豆科树皮山银花忍冬科花AlbiziajulibrissinDurazz.LegummosaeBarkLoniceraconf~aDC.CaprifoliaeeaeFlower 牛大力豆科根肉豆蔻肉豆蔻科种子MilletiaspeciosaChamp.LegununosaeRootMyristicajfragransHouttMyfisticaceaeSeed 槐花豆科花沉香瑞香科茎SophorajaponicaLinn.LegummosaeFlower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Thymelaeacea eStem鸡骨草豆科全株鱼腥草三白草科全株AbruscantoniensisHanceLegununosaeThewholeHouttuyniacordataThunb.Saururaceae Thewhole杜仲杜仲科树皮蛇床子伞形科种子EucommiaulmoidesOliv,EucommiaceaeBarkCnidiummonnieri(L.)Cuss.Umbelliferae Seed风尾草风尾蕨科全株当归伞形科根Pterisem/formisBurm.PteridaceaeThewhole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Umbelliferae Root谷精子谷精草科花白芷伞形科根EriocaulonsexangulareUnn.EriocaulaceaeFlowerAngelicadahurica(Fiseh.1Benth.etHo ok.fUmbelliferaeRoot白茅禾本科根状茎小茴香伞形科果实ImperatacylindricalvaF.major(Nees)C.E.Hubb.GramineaeRootstalkFoeniculumvul~ar eMill,UmbelliferaeFruit胡椒胡椒科种子香附子莎草科块茎PipernigrumUnn.PiperaceaeSeedCyperusrotundusnnn,CyperaceaeRootstalk荜茇胡椒科果穗板蓝根十字花科根PiperlongumLinn.PiperaceaeFruit/satisindigoticaFortuneCruciferaeRoot鸡蛋花夹竹桃科花淮山薯蓣科块茎PlumeriarubravaF.acutifolia(Poir.)BaileyApocynaceaeFlowerDioscoreaoppositaThunb .DioscoreaceaeRootstalk益智姜科种子土槿皮松科根皮AfDiniaoxyphyllaMique1.Z,ingiberaceae~,eedPseudolarixamabilis(Nelson)RehdPina ceaeBark白'豆蔻.一姜科种子檀香檀香科茎AmomumcaTdalll~mumKnn.Z,ingiberaceae~,eedSantalumalbumUnn.SantalaceaeSte m山奈姜科根茎丁香桃金娘科花蕾EugeniaaromaticaBaillonMyrtaceaeBud高良姜m姜蚤科ia根墨.胖大海梧桐科种子Alpiniaof~cinarumHanceZingiberaceaeRootstalkSterculialychnopheraHanceSterculia ceaeSeed海南砂仁姜科果实山芝麻梧桐科根AmomumlongiligulareL.WuZmglberaceaelq'uitHeficteresangust~foliaLinn.Sterculiac eaeRoot墨旱莲一菊科全株三七五加科根Ecliptaprostrast口Unn.AsteraceaeThewhole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AraliaceaeRoot一点红菊科全株仙人掌仙人掌科茎EmiliasonchifoliafL.)DC.AsteraceaeewholeOpuntiadillenii(Ker.)Haw.CactaceaeStem 牛蒡子菊科果实鸭跖草鸭跖草科全株melinaceaeThewh ole苍耳菊科果实花椒芸香科果皮XanthiumsibiricumPatrin.etWidd.AsteraceaeSeed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Rut aceaePericarp穿心莲爵床科全株黄皮芸香科树皮Pff0dendronchinenseSchneid.RutaceaeBark南天仙子仙og厨林料isP矾越口(BurIrI.)Nees?A爵c床an科thaceae.两面针芸香科果实Hygrophilasalicifolia(vah1.)Nees.AcanthaceaeSeedganthoxylumnitidum(Roxb.)DC.R utaceaeFruit白芨兰科块茎肉桂樟科树皮till口striata(Thunb.1Reichb.£uraceaeBark地肤子藜科果实榔棕榈科种子KochlascopariafL.)ScMad.ChenopodlaceaeFruitirecacatechu工Jinn.PalmacSeed 352果树24卷3期胡美姣等: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香蕉,卡亡果果实采后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活性353菌率大于50%的中草药提取物l6种,分别是丁香,肉桂,大茴香,山柰,蛇床子,胡椒,荜茇,肉豆蔻,高良姜,香附子,益智,七叶一枝花,五倍子,花椒,白芷和白豆蔻.占总数的22.22%,分布于11个科中.从中草药提取物分别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看.供试的中草药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的敏感性存在差异.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B.theobromae菌丝体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平均抑菌率达到63.72%,丁香,肉桂,大茴香和花椒4种中草药提取物对该病原菌的抑菌率达100%,53种中草药提取物的抑菌率大于50%.占总数的73.61%.其次是对c.m/K~ae,平均抑菌率为52.61%,对semitectum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差,平均抑菌率仅为18.94%,且仅有9种中草药提取物的抑菌率大于50%,占总数的12.50%.而23种对该病原菌无抑制作用,占总数的31.94%.从同一中草药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的最大抑菌率与最小抑菌率的差值可知,同一中草药提取物对不同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存在差异.供试的7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差值为0.00~88.39%.其中丁香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率无差异,其次是肉桂,抑菌率差值为10.37%,益智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差值最大,对B.theobromae的抑菌率为88.39%.而对A.alternata无抑制作用.2者相差达到了88_39%.2.2平均抑菌率大于90%的中草药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的毒力比较虽然供试的3种中草药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的EC劬值远高于对照药剂噻菌灵的EC卯值,但3种中草药提取物的EC50值为0.38~13.47mg/mL,其中,丁香的毒力最高,对9种病原菌的EC卯值仅为0.38~4.53mg/mL.£musae对丁香最敏感,A.alternata对丁香最不敏感.肉桂的毒力次之,EC卯值为1.12~12.10mg/mL.大茴香的毒力最低,EC50值为2.79~表43种中草药提取物对9种病原菌的毒力比较Table4Thetoxicitycomparisonof3Chineseherbextractsagainst9pathogens 中草药Chineseherh亍病原菌PathogenCm//,~oeY:+bEC∞(mg/mL)0.380.960.611.170.97l_481_324.530.532.866.018.178.915.21 12.101.122.412.484.03 11.70 3.695.963.08 13.47 2.797.oo4.256.09x10-4 3.64x10.3.71xl0-4 3.53x10r43.89x104.79x10-4 4.o7x10-4 7.21xl0-2 3.82xl0-4肉桂Ccassia大茴香verum噻菌灵Thiabendazole semitectumV.theobromae eoxysporumoryzae CgloeosporioidesB.theobromaeA.alternataD.dominicanaemll,~oe semitectumV.theobromaeC.oxysporumN.oryzae CgloeosporioideS B.theobromaeA.ternataD.dominicanaemll,~oe semitectumV.theobromae CoxysporumN.or~zae CgloeosporioidesB.theobromaeA.alternataD.dominicanaC.mll,~oesemitectumV.theobromae CoxysporumN.or$zavc.oeosporioidesB.theobromaeA.alternataD.dominicanay:1.3297X+9.5434 Y:4.2636X+17.8630 y:4.5462X+19.6200 y:4.5380X+18-3l10 y:11.419X+39.4110 y:2.7486X+12.7770 y:1.9188X+10.5260 y:3.4676X+13.1270 y:1.2376X+9.0569 Y=2.6100X+11.6410 y:2.0690X+9.5958 y:2.7206X+10.6800 Y=2.4211+9.9637 y:4.1093X+14.3820 y:1.1624X+7.2286 Y=1.7747X+10.2360 Y:1.0867X+7.8456 Y:1.2347X+8.2168 y:1.8994X+9.5490 y:2.6793X+10.1760 y:1.1409X+7.7753 y:1.9765X+9.3975Y:2.6053X+11.5420 Y:8.3566X+20.6310 y:2.0404X+10.2130 y:3.1405X+11.7670 Y:2.8175X+11.6820 Y=2.2189X+5.4785 y:3.0224X+3.3043 y:2.0502X+5.8834 Y:0.9785X+5.4428 y:1.4949X+2.6232 y:1.7929X+5.5735 Y:1.6025X+5.6264 Y:1.1132+2.9315 Y:0.8518+5.3558 0.88790.94360.87830.95470.97770.95890.98340.93710.89870.98080.97610.99430.96520.96510.94340.98040.98920.96350.96140.91940.88880.95060.96680.97900.96710.90940.92170.99010.98180.98450.96660.95150.98410.92350.91340.9713354果树24卷13.47mg/mL.虽然3种中草药的毒力强弱依次为丁香,肉桂,大茴香,但对于同一病原菌而言,其毒力强弱存在差异,如丁香对B.theobromae,A.alternata的EC∞值大于肉桂对这2种病原菌的EC∞值;肉桂对V.theobromae,eoxysporum,IV.oryzae的EC50值大于大茴香对这3种病原菌的EC∞值(表4).3讨论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目前已发现有杀菌活性的植物约有1400余种,且发现在对人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中,有些对植物病原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61.如黄莲,丁香, 虎杖,七叶一枝花,五倍子等对白念珠菌有抑菌作用,在本研究中,这些中草药对供试病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菌丝体生长的作用.说明从中草药中开发新型杀菌剂为植物病害的有效控制将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中草药的成分复杂.其抗菌作用可能是单一成分,也可能是几种成分共同作用.本研究只进行中草药的丙酮提取物在离体条件下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而这些提取物往往是多种成分混合物,究竟哪种成分抑菌效果最好,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 要确定中草药对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还必须进行采后试验.要使中草药能应用到水果的采后保鲜上.并避免与人类竞争资源,还必须了解中草药中的抑菌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并利用人工模拟合成等技术,研制出新型的采后防腐保鲜剂.虽然供试的3种中草药(丁香,肉桂和大茴香)提取物的EC∞值(0.38~13.47mg/mL)远高于对照药剂噻菌灵的EC50值(3.53x10一~7.21xl0mg/mL). 但计算3种中草药提取物时并非采用该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而是采用每mL中含有的相当于中草药干物质的质量.一旦中草药中有效成分分离纯化并确定其含量后,测得的EC∞值将会显着降低. 说明从中草药中开发新型采后防腐保鲜剂具有一定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在热带水果贮运过程中,采后病害是造成腐烂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控制采后病害的主要方法仍是采用化学杀菌剂,然而,在全球倡导"绿色农业"的形势下,化学杀菌剂在采后的应用将越来越受到限制.中草药与环境相容,实用安全,本研究为中草药的应用开辟了另一新的方向.4结论供试的41科72种中草药丙酮提取物对供试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平均抑菌率为34.80%,其中,丁香对9种病原菌的抑菌率为100%,肉桂和大茴香的抑菌率大于90%.平均抑菌率大于50%的中草药提取物有16种.同一中草药对不同病原菌及不同中草药对同一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均存在差异.平均抑菌率大于90%的丁香,肉桂和大茴香对9种病原菌的EC∞值仅为0.38~13.47mg/mL,认为该3种中草药对防治香蕉,柱果采后病害具有一定的潜力,值得对其有效杀菌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并进行采后防腐保鲜剂的研发.致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2006届本科毕业生刘楚鸿,鄢继英和吴庆菊3位同学参与部分试验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References:[1]El—GHAOUTHA,WILONCLBiologicallybasedtechnologiesfor thecontrolofpostharvestdiseases[J].PostharvestNewsandInforma—tion.1995.6:5-11[2]LIUYC,HANJC,LIUHP(刘彦超,韩巨才,刘慧平).Research progressofinsecticideofplantorigin[J].JournalofY anglingV 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05,4 (2):1-4.(inChinese)[3]YANGYP,LIAL(杨玉萍,李艾莲).Researchadvancesonbotani- calfungicides[J].Reviewofchina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q~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49—53.(inChinese) THANGA VELuR,SUNDARARAJUP,SA THIAMOORTHYS. ManagementofanthracnosediseaseofbananacausedbyCol letotrichummusaeusingplantextracts【刀.JournalofHorticulturalSci- enceandBiotechnology,2004,79(4):664—668.[5]uMX,FENGXY,DENGXM,LIWS(李美霞,冯晓元,邓西民,李文生).ControlofpostharvestMoniliniafracticolarotinpeach fruitsbyplantextracts[J].Storage&Process(贮藏和加工),2004 (3):27-29.(inChinese)[6]YANZ,MOXL,W ANGYS(严振,莫小路,王玉生).Researches and印plicationonpesticidesfromChinesemedicineplantorigin[J].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中国中药杂志).2005.30 (21):1714—1717.(inChinese)[7]CHENZL,XIESz(陈枝岚,谢守珍).Astudyofthevitroantimi—crobialeffectsof14ChineseherbalmedicinesonCandidaalbicans [J].HeraldofMedicine(~药导报),2006(8):46-48.(inChines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名 Genu s
种名 Sp eciesA rtom isia L.
莴苣属 L actuca L. 飞蓬属 E rig eron L. 鬼针草属 B id ens L.
苍耳属 X an th ium L. 向日葵属 H elian thus L. 刺儿菜属 Cep ha lanop los N eck 天明精属 Ca rp esium L.
狗娃花属 H eterop app us L ess 千里光属 S enecio L. 花花柴属 K a relin ia L ess 旋覆花属 Inu la L.
紫菀木属 A sterotham nus 顶羽菊属 A crop tilon 华蟹甲草属 S inaca lia H. Rob in s et B rettell
2 结果与分析
率) 达到 60% 以上, 其中效果达到 80% 以上的有蓼 子朴、苦蒿、菊芋、大籽蒿、旋覆花和小花鬼针草等 6
2. 1 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的组织筛选 种植物。在测定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菌作用时, 大花
表 2 表明, 在测试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 中发现, 蓼子朴、天明精、大花金挖耳、大刺儿菜、旋
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采用黄瓜子叶
法[6], 供试药液质量浓度为 0. 1 g mL ; 苹果炭疽病 菌的抑菌活性测定采用苹果组织法, 供试药液质量 浓度为 0. 05 g mL ; 小麦白粉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采 用 盆 栽 试 验 法[7], 供 试 药 液 质 量 浓 度 为 0. 1 g mL。 其中苹果组织法是将苹果切片 (厚度约 0. 5 cm , 直径约 3 cm ) 后, 放置菌 饼 ( 苹 果 炭 疽 病 菌) , 72 h 后观察结果。
全株 T he w ho le 根、茎、叶混样 Roo t, stem , leaf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根、茎、叶混样 Roo t, stem , leaf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根、茎、叶混样 Roo t, stem , leaf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全株 T he w ho le 根、茎、叶混样 Roo t, stem , leaf 全株 T he w ho le 根、茎、叶混样 Roo t, stem , leaf
金挖耳、旋覆花和猪毛蒿 3 种植物样品的抑制侵染 率在 60% 以上。
覆花等 16 种植物样品的抑制浸染率 (侵入病组织
表 2 菊科 15 属 25 种植物样品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T ab le 2 T he inh ib ition function of ex tracts from the Com po site 15 genera 25 sp ecies aga in st
90. 25
34. 96
68. 25
50. 43
供试植物样品 T est p lan t
蒙山莴苣 L . ta ta rica (L. ) C. A M ey 一年蓬 E. annuus (L inn) Pers
62. 50
63. 50
旋覆花 I. jap on ica T hunb
69. 10 62. 50
菌作用 (抑制浸染率) 达到 60% 以上; 大花金挖耳、旋覆花和猪毛蒿 3 种植物样品对苹果炭疽病菌具有 60% 以上的
抑菌作用; 对小麦白粉病菌有 50% 以上保护作用的有大花金挖耳、蓼子朴、臭蒿、苍耳、旋覆花、大刺儿菜等 6 种植
物样品, 有 50% 以上治疗作用的有大花金挖耳、蓼子朴、天明精等 9 种植物样品。 综合分析认为, 大花金挖耳、天明
李玉平2, 1, 冯俊涛2, 邵红军2, 祝木金2, 慕小倩1, 张 兴2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2 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 陕西 杨陵 712100)
[ 摘 要 ] 在室内以组织筛选法测定了菊科 15 属 25 种植物的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 (B otry tis cirerea
番茄灰霉病菌 (B otry tis cirerea Pers et T ris) , 苹果炭疽病菌 (G lom erella cing u la ta Sch r) 和小麦白 粉病菌 (E ry sip he g ram in is DC ) 均由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提供。
小麦 (T irticum aestiv um L. ) (陕 225, 感白粉病 品种)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院提供。 1. 3 试验方法
灰孢蒿 A . rox bu rg h iana Bess
大籽蒿 A . sieversiana W illd
抑制侵染率 %
Inh ib ition rate
番茄灰霉病菌 苹果炭疽病菌
B otry tis cirerea Pers et T ris
G lom erella cing u la ta
Sch r
Pers et T ris) 和苹果炭疽病菌 (G lom erella cing u la ta Sch r) 的抑菌活性, 并采用盆栽试验测试了其对小麦白粉病菌
(E ry sip he g ram in is DC) 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蓼子朴、天明精、大花金挖耳等 16 种植物样品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
1 材料和方法
1. 1 供试植物样品 1. 1. 1 植物样品来源 试验所用植物样品为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于 1999 年 采自甘肃张掖、陕西秦岭等地。经阴干 (大花金挖耳、 蓼子朴) 或烘干 (60 ℃) 后粉碎, 过孔径 494 Λm 筛,
后置于- 30 ℃冰箱中保存备用。样品名录详见表 1。 1. 1. 2 植物样品的提取 粉碎的植物样品各 20 g, 室温下用丙酮冷浸振荡提取 3 次, 提取时间分别为 3, 2, 1 d, 合并滤液, 浓缩至 1 g mL , 移装于 20 mL 具塞刻度试管中, 加塞封口, 于冰箱 (0~ 4 ℃) 冷存 备用。 1. 2 供试菌种和活体测试植物
大籽蒿 A . sieversiana W illd 臭蒿 A . hed in ii O stenf 黄花蒿 A . annua L. 万年蒿 A . gm elin ii W eb ex Stechm 艾蒿 A . a rgy L evl et V an t 苦蒿 A . cony z a B lin ii levl 猪毛蒿 A . scop a ria W ald st. et K it 灰孢蒿 A . rox bu rg h iana Bess 蒙山莴苣 L. ta ta rica (L. ) C. A M ey 一年蓬 E. annuus (L inn) Pers 小花鬼针草 B . p a rv if lora W illd 狼把草 B . trip a rtita L inn 苍耳 X . sibiricum Patrin 菊芋 H . tuberosus L. 大刺儿菜 C. setosum (W ild) K itam 天明精 C. abrotanoid es L. 大花金挖耳 C. m acrocep ha lum F ranch. et Sav 阿尔泰狗娃花 H . a lta icus (W illd. ) N ovopok r 千里光 S. seand ens Buch H am 花花柴 K. Casp ia (Pall. ) L ess 旋覆花 I. jap on ica T hunb 蓼子朴 I. sa lsoloid es (T u rcz. ) O stenf 中亚紫菀木 A . cen tra li2asia ticus N ovopok r 顶羽菊 A . rep ens (L. ) DC 羽裂华蟹甲草 S. tung u tica
第 31 卷 第 4 期 2003 年 8 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 r. of N o rthw est Sci2T ech U n iv. of A gri. and Fo r. (N a t. Sci. Ed. )
V o l. 31 N o. 4 A ug. 2003
25 种菊科植物提取物对 3 种植物病原菌的药效试验Ξ
精、蓼子朴、猪毛蒿和旋覆花等 5 种植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 关键词 ] 植物源杀菌剂; 菊科植物; 活体研究; 活性筛选
[ 中图分类号 ] S482. 2+ 9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129387 (2003) 0420123204
从植物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是目前创制新型农 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我国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 用及病害的综合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 意义。菊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 其次生 物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均居植物界首位, 总计 30 余 类,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天然化合物类型[1], 并涉及各 类杀菌物质[2, 3]。 目前, 关于菊科植物杀虫作用研究 较多且深入, 但关于其杀菌活性的研究较少。我国西 北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 1 3 以上, 地形复杂, 植物种 类多而独特, 是寻找植物源生物活性物质的理想场 所。 张兴等[4]曾对该区 500 种以上植物的杀虫作用 做过较为深入地研究, 为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提供 了线索和理论依据。李玉平等[5]曾报道了 25 种菊科 植物的离体抑菌活性,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 测试了 25 种菊科植物的丙酮提取物对 3 种重要农作物病 原真菌的活体抑菌作用,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