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合集下载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1909年世界第一架轻型飞机在法国诞生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实现了自主操纵飞行.这次试飞成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人类航空史从此进入新的纪元1947年10月14日美国着名试飞员查尔斯·耶格尔驾驶X—1飞机实现了突破音障飞行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迈出一小步成为全体地球人类的一大步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1970年12月15日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1971年4月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1971年12月2日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1993年11月1日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我国航空航天大事件: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一、发展宗旨与原则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二、过去五年的进展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着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着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空间技术1.人造地球卫星;过去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一批新型高性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成功;各种应用卫星初步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业务气象卫星系列;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各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微小卫星研制及应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运载火箭;过去五年,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46次发射成功;新一代运载火箭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研制进展顺利;3.航天器发射场;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高了综合试验和发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种运载火箭、各类人造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4.航天测控;航天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拓宽,多次为各种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在轨运行和返回着陆提供测控支持;5.载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之后又成功发射三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发射并回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一个重大成就;6.深空探测;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空间应用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和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和服务;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卫星通信广播;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应用产业已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中国拥有国际、国内通信广播地球站80多座,全国共有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国内几十个部门和若干大型企业共建立了100多个卫星专用通信网,各类甚小口径终端站达5万多个;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中国作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员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海事卫星通信网络,跨入了国际移动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先进行列;3.卫星导航定位;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利用国内外导航定位卫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卫星导航定位的应用范围和行业不断扩展,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和海洋勘测等领域;空间科学1.日地空间探测;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2.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3.空间环境研究;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发展目标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着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主要任务——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后期工作;——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四、发展政策与措施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实现航天科技的重点跨越;通过加强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若干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资源共享,扩大业务应用;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为重点,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和二次开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航天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和航天标准化工作;——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宇航企业;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指导和规范各项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保障航天活动的经费投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航天投入,同时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资体系,保持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鼓励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商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航天政策指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卫星经营企业和应用部门优先选用国产卫星和卫星应用产品;——加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普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文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航天事业;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航天活动的管理和宏观指导;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政策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支持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空间组织为促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所开展的各项活动;——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合作;——鼓励和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人造天体

人造天体

发现号航天飞机
是美国建造的第三架航 天飞机,“发现”号航天 飞机的第一次飞行是在 1984年8月,总计飞行 了21次。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
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 四架实际执行太空飞行任 务的航天飞机。它与发现 号是姊妹机。
奋进号航天飞机
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 五架实际执行太空飞行任 务也是最新的一架航天飞 机。
企业号航天飞机
企业号航天飞机是为航空航天局建造 的第一架航天飞机。实际上它是一个 纯粹的测试平台,没有发动机,没有 设备,没有任何功能。本来企业号是 准备作为“哥伦比亚号”之后的第二架 航天飞机的,但是后来奋进号被建造 出来,企业号就再也没有上天的机会。
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 迄今为止惟一一种可以反复使用 的太空飞行器。
人造天体
哪些是人造天体?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李媛良
20世纪50年代
• 苏联第一颗 人造卫星, 虽然直径只 有58厘米, 却是具有历 史意义的成 就。
各种人造卫星
各种宇宙飞船
各种航天飞机
各种空间站
“阿尔法”号空间站
各种空间站
“国际”号空间站
各空
资 源 卫 星
技 术 试 验 卫 星
模 拟 卫 星
应 用 卫 星
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
搭载着我国首颗 探月卫星嫦娥一 号的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在西昌 卫星发射中心三 号塔架点火发射。
嫦娥一号传回第一幅月面图像
首幅月图的完成和公布,标志着我 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一号”成为我国发射的距离地球 最远的卫星,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 航天飞机在过去一百多次飞行中,发生了两起 致命事故。

太空之梦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太空之梦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天宫一号
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 后续建立更大的空间站奠 定了基础。
天宫二号
进一步扩大了空间站的应 用范围,并进行了多项科 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天宫空间站
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将开 展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技术 验证,推动中国航天事业 的发展。
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
航天员的选拔
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身体和心 理素质优秀的人才,经过严格的 体检和考核后成为航天员。
深空探测将推动中国航天技术 的创新和发展,并为人类探索 宇宙的边界提供更多机会。
航天技术的民用化与产业化
航天技术的民用化与产业化是中 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
向。
中国计划将航天技术应用于通讯 、导航、气象观测等领域,以提 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航天技术的产业化将促进中国经 济的持续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
载人航天的新技术应用
空间站建设
中国已成功发射天宫空间站,实 现了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 为长期驻留太空的科研工作奠定
了基础。
载人登月计划
中国正积极推进载人登月计划,计 划在未来十年内实现人类首次登陆 月球,为深空探测和太空开发打下 坚实基础。
火星探测任务
中国已成功实施火星探测任务,通 过火星车对火星表面进行科学考察 ,为人类探索火星积累了宝贵经验 。
05
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
参与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
中国航天员参与了国际空间站的多项科学研究,为人类对太空的 认知做出了贡献。
技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航天与国际空间站成员国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进航天技术的发展。
联合飞行任务
中国航天员曾参加国际空间站的联合飞行任务,与国际宇航员共同 执行任务,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

NASA太空简史:美国太空之旅的视觉故事_笔记

NASA太空简史:美国太空之旅的视觉故事_笔记

《NASA太空简史:美国太空之旅的视觉故事》阅读记录目录一、前言 (2)二、美国太空探索的起源 (3)1. 早期的太空探索设想 (4)2.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5)3. 水星计划与阿波罗计划 (6)三、NASA的成立与早期发展 (7)1. NASA的创建背景 (8)2. 早期的太空任务与技术突破 (9)3. 国际空间站的建立 (11)四、太空探索的新纪元 (12)1. 勇闯太空的探测器与火星车 (13)2.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 (15)3. 天文望远镜与宇宙射线的研究 (16)五、载人飞行与太空站运营 (17)1.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任务 (19)2. 国际空间站的日常运营 (19)3. 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与工作 (20)六、登月计划与火星探索 (21)1. 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回顾 (22)2. 前往火星的探测任务 (23)3. 火星样本返回任务 (25)七、未来展望与太空探索新技术 (26)1. 国际空间站的未来规划 (28)2. 新一代太空望远镜与探测器 (29)3. 太空旅游与私人企业的崛起 (30)八、结语 (31)一、前言当我们回顾人类的历史长河,太空探索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且充满挑战的篇章之一。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到人类登上月球,从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升空到火星车的着陆,这些壮丽的太空事件不仅彰显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气,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NASA,作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简称,自1958年成立以来,就肩负起了引领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它不仅是美国太空探索旅程的摇篮,更是全球太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NASA太空简史:美国太空之旅的视觉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美国太空之旅的辉煌历程。

本书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详细介绍了NASA从成立之初到如今的种种重大太空任务,将我们带入了这个充满神秘与惊喜的太空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美国的太空探索历程,更能感受到人类对于太空的无尽好奇和对于未知的勇敢追求。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1.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

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

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

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

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

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

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

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

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

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科罗廖夫——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明者

科罗廖夫——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明者

科罗廖夫——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明者科罗廖夫介绍中文名: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外文名: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ёв别名:谢尔盖·巴甫洛维奇·科罗廖夫国籍:苏联出生地:日托米尔出生日期:1907年1月12日逝世日期:1966年1月14日职业:科学家毕业院校: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主要成就: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使前苏联长期在航天技术上领先于美国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俄语:Сергей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ёв,乌克兰语:Сергі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ьов,1907年1月12日-1966年1月14日),前苏联宇航事业的伟大设计师与组织者,第一枚射程超过8000公里的洲际火箭(弹道导弹)的设计者,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者、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总设计师。

科罗廖夫1907年1月12日出生于乌克兰日托米尔。

因生父早逝,家境贫寒,他没能进入正规中学学习,而是靠半工半读完成了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

1924年,科罗廖夫进入基辅工学院航空动力系学习,1926年转入著名的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院,成为飞机设计大师图波列夫的学生。

1929年,他在卡卢加见到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后,研究兴趣由飞机制造转向了航天火箭。

1937年开始,在“大清洗”中,科罗廖夫因莫须有的阴谋颠覆罪遭到指控,被判十年徒刑,押解到西伯利亚罚做苦役。

1944年,科罗廖夫被提前释放。

1957年8月3日前苏联首枚洲际弹道导弹P-7试飞成功。

当年的10月4日,使前苏联抢在美国之前,通过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成为人类进入航天时代的重要标志。

1965年底,由于长年不知疲倦地辛劳工作和近10年牢狱之灾的折磨,科罗廖夫不幸病倒了,次年1月14日与世长辞,终年59岁。

作为应用宇宙航行学奠基人,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入了人类进步的史册。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1.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

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

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

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

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

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号人造卫星。

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

发射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

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

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人造卫星知识及军事卫星简介

人造卫星知识及军事卫星简介

人造卫星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

而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

它是指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

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

假如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掉落,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的发展史: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

1958年1月31日,美国成功发射“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随后,法、日、英三国分别于1965年11月26日、1970年2月11日和191971年10月28日发射成功该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而我国第一颗自行设计、制造的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24日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除上述国家之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者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卫星的功能及分类:按用途:1.科学探测和研究的科学卫星,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等;2.实验卫星,包括进行航天新技术试验或是为应用类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3.应用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

按轨道高低:低轨道、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地轨道七大类。

按运行轨道:顺行轨道、逆行轨道、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

人造卫星的功能和用途大致来说可以分为通信、气象、资源、侦察、导航五大类。

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截至2001底 我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

不同卫星又组成各种不同的空间(卫星)应用系统 已初步形成了3个卫星系列──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对地观测卫星系列。

另外 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正在形成。

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年表

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年表

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年表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行:美国莱特兄弟将他们的飞行器成功地飞行了12秒,终于开创了人类飞行的新篇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让航空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各国开始加大对于飞机的研发和生产,使得航空技术更加成熟。

1927年,林德伯格横渡大西洋: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成功地横渡大西洋,刷新了航空历史上的记录。

这一壮举对于航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7年,超音速飞行:美国飞行员查克·耶格尔成功地驾驶X-1飞机突破了音障,第一次实现了超音速飞行。

这一壮举标志着航空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尼克1号。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航空航天的认知。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球行走的人。

这一壮举被认为是航空航天史上的巅峰之作。

1970年,空中客车公司成立:空中客车公司(Airbus)成立并开始研发和生产民用飞机。

它的成立标志着欧洲航空工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首次发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进行太空发射。

航天飞机的问世使得航天技术更加成熟和可靠。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球大气层时意外坠毁,导致机组成员全部遇难。

这一事故引起了人们对于航天安全的重视和反思。

2012年,商业航天发展:美国的SpaceX公司成功地将一艘载人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标志着商业航天时代的来临。

商业航天的崛起使得太空探索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以上是世界航空航天发展的重要节点,这一领域的发展经历了百年的演进和创新。

从初创时的飞行器到如今的航天飞行,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化。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航天事业的巅峰之作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航天事业的巅峰之作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航天事业的巅峰之作中国航天事业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之一,自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

其中,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被认为是航天事业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发射过程、意义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重要事件。

一、历史背景1950年代,国际上进入了航天竞赛的时代。

当时,苏联和美国都已经展开了航天活动,实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

为了迎头赶上,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航天探索。

1956年,中国成立了航天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航天事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力的提升,中国决定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这成为了迈向航天事业的重要一步。

二、发射过程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发射日期定为1970年4月24日。

当天,万众瞩目的发射现场充满紧张和期待。

在这之前,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进行了多次的试验和模拟,以确保一切准备就绪。

在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当天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

发射过程中,火箭冲破重力束缚,冲向无垠的太空。

整个过程持续了约二十分钟,期间出现的每一个细节都牢牢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终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进入轨道,发出了令人振奋的信号。

三、意义和影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对中国航天事业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发射能力的国家。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实力的飞速发展,彰显了国家的崛起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其次,这一成功发射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成功实现人造卫星的发射,证明了其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并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和尊重。

此外,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也为未来的空间探索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它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航天技术的创新。

最重要的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激励了无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

哪些国家有独立发射卫星火箭的能力

哪些国家有独立发射卫星火箭的能力

哪些国家有独立发射卫星火箭的能力?各个火箭卫星系列的名称?能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有俄、美、法、日、中、英、印度和以色列。

1、苏联: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向宇宙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了“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对“月球号”火箭略加改进而构成的,主要是增加了一子级的推进剂质量和提高了二子级发动机的性能。

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联盟号”火箭是“联盟号”子系列中的两级型火箭,通过挖掘“东方号”火箭一子级的潜力和采用新的更大推力的二子级研制而成。

因发射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而得名。

最长49.52米,起飞重量310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7.2吨。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通用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

“天顶号”是前苏联的一种中型运载火箭,主要用来发射轨道高度在1500km以下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经过改进的“联盟号”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号”改进型货运飞船,“天顶号”2型是两级运载火箭,其一子级还被用作“能源号”火箭助推级的助推器。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第一种非导弹衍生的、专为航天任务设计的大型运载器。

“质子号”系列共有三种型号: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

2、美国:把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送上太空飞行的,是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研制的丘比特C运载火箭。

1958年1月31日,布劳恩用丘比特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开辟了美国征服太空的新纪元。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航天史

航天史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26年3月16日有着“火箭技术之父”称号的罗伯特·戈达德在马萨诸塞州沃德农场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这枚火箭上升了41英尺。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卫星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

第一艘载人飞船前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宇宙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载人飞船。

第一位宇航员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于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发射,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降落在原苏联境内。

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3年6月16日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驾驶的“东方-6”号航天飞船飞向太空。

使她成为世界第一女宇航员。

她一共飞行了70小时40分钟49秒,绕地48圈。

第一个在太空行走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列昂诺夫两名宇航员的上升2号飞船。

飞行中,列昂诺夫首次走出座舱,进入太空,离飞船5米,在船外活动12分钟,完成了目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

这是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

第一次在太空实施飞船对接 1966年3月17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斯考特驾驶着双子星座8号与阿金纳号宇宙飞船进行了首次成功的太空对接。

之后不久,由于飞船损伤系统突然失灵,宇航员们不得不进行紧急着陆处理。

世界上第一位遇难的航天员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4月24日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第一次踏上月球1969年7月16日,尼尔·阿姆斯特朗同艾得温·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飞向月球。

7月20日,由阿姆斯特朗操纵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当天下午10时56分他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探索航天科技的新篇章

探索航天科技的新篇章

发展阶段:1970年美国发射第 一颗人造卫星,航天技术逐渐成 熟
创新阶段:2000年以来,各国 纷纷开展深空探测、空间站建设 等创新性航天活动
1961年美国发射第一 艘载人飞船
1970年苏联发射第一 颗空间站
1998年国际空间站开 始建设
2020年中国嫦娥五号 成功返回地球,带回月
球样品
2012年美国火星探测 器好奇号成功着陆
汇报人:XX
航天科技的起源: 古代天文学和占 星术
航天科技的发展: 从火箭的发明到 卫星的诞生
航天科技的里程 碑:苏联发射第 一颗人造卫星, 美国登月成功
航天科技的未来: 太空旅行、星际 探索、太空殖民 等
初期阶段:1957年苏联发射第 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航天时代 的开始
探索阶段:1961年美国发射第 一艘载人飞船,人类开始进入太 空
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起 步,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

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 程,开始研制载人飞船和
运载火箭
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 标飞行器,开始建设空间
实验室
2020年,发射天问一号火 星探测器,开启中国深空
探测新篇章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五 号载人飞船,实现中国人
成本高昂。
风险因素:航天活动存在 一定风险,如航天器故障、 火箭发射失败等,可能导 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际竞争:航天科技领域 竞争激烈,各国都在积极 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以
抢占市场份额。
卫星通信:提高通信效率, 实现全球覆盖
太空探索:探索宇宙的奥秘, 寻找外星生命
太空旅游:开发太空旅游项 目,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探

中国和世界的航天发展史

中国和世界的航天发展史

中国和世界的航天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和世界的航天发展史航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但是直到20世纪中期才真正迈入了太空时代。

中国和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和世界的航天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是航天时代的开端,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尼克一号”,揭开了太空探索的序幕。

美国在1958年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始了航天项目的竞赛。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飞行,开启了载人航天时代。

随后,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7月20日成功登上了月球,完成了“阿波罗11号”任务,成为第一个登月的宇航员。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太空竞赛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1998年,国际空间站正式启动建设,成为多国合作的载人航天项目。

欧洲航天局(ESA)、日本航空航天研究开发机构(JAXA)等国家和组织也纷纷加入航天事业。

中国的航天历程虽然相对较晚,但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58年,中国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部,开始了航天研究和发展。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验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2003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宇航员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

2005年,中国成功升空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开启了中国深空探索之路。

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2019年,中国成功实施了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此壮举的国家。

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发射火星探测器等项目,持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航天事业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象征。

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拓展人类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1.苏联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

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

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

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

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

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

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

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实用文档
4.日本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

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

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约173千克,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 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

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实用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