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合集下载

中国航天成就

中国航天成就

中国航天成就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

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国一样,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2月,刚从海外归来的钱学森博士提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之六,作者:李鸣生) (2011-04-30 14:17:24)2011年04月30日东方红1 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李鸣生第二十一章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 国际航班客运机起飞时,是早上。

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有风,有云,还有偶尔划过天空的几声鸽哨。

但就是没有雨,没有太阳。

飞机越升越高,离国土越来越远。

气温开始由热变冷,空间豁然开阔起来。

50 年代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麦加,更是中国膜拜的圣地。

克里姆林宫这颗闪闪的“红星”,犹如一轮鲜活的太阳,无时不向世界辐射出诱人的光芒。

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中国,自然应该向“老大哥”学习。

于是,历史选择了1958年10 月16日。

这天,中国专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和翻译杨树智一行5 人,专程飞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

行前,因担心“老大哥”不给面子,会留上一手,聪明的“小弟弟”便选用了一个再中肯不过的名义——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便是赵九章。

此刻,坐在机舱右排窗前的赵九章,显得温和而又沉稳。

他就那么随便往座位上一坐,既没言语,也无动作,大学者的风度便一目了然。

想去苏联取经学习放卫星,已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他胸中不免鼓荡着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快感。

可在这快感的背后,一种使命的重负,又悄悄压迫着他的心。

“581”卫星组成立快两个月了,虽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一跃进口号的鼓动下,各处都满腔热情,干劲冲天,纷纷开始放卫星,并且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拿出了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卫星、火箭和构造模型。

但是,到底怎么放卫星和放什么样的卫星等一系列问题并未仔细考虑和来不及考虑,大跃进的形势也不允许去做更周到更仔细的考虑,而只能凭着一种热情,一种忠诚,一种新奇和神秘,关起门来搞设计。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1]:⑴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

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

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⑵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载人航天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⑷深空探测-嫦娥奔月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中国航天基本‎资料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主办单位:航天信息中心‎编辑:《中国航天》编辑部中国刊号:CN11-3630/V航天员的简介‎航天员——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也叫宇航员。

航天员有职业‎和非职业两类‎,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

最近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

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东方红一号卫‎星[2]青铜时代★里程碑之一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白银时代杨利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内‎★里程碑之二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

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黄金时代★里程碑之三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


• •

东方红一号”(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卫星是于 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的第一 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 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 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 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简介
• 东方红一号卫星(Dong Fang Hong I/China 1)是中国于 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各国 发射卫星的时间先后排列,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 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 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 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 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 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运 行数百年。 •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 • 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CZ1)”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过程
• • • • 197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执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确定由栗在山、李福泽统 一指挥卫星的发射试验。基地随即制定了发射方案,展开试验设备质量检查和综合操作演练。 4月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至靶场,开始进行发射前的各种测试。每进入一个 新的试验阶段,基地都要向周总理和中央专委汇报。 4月23日,发射阵地的测试检查工作全部完毕,基地指挥部决定将发射时间确定为4月24日21时, 栗在山、李福泽和钱学森郑重地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了字。中央专委当晚就批准了发射任务。 24日21时35分,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扶摇直上,沿着预定轨道飞向太空。 全国各卫星地面测控站跟踪良好,并及时报告跟踪情况。十几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撼全球。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 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 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 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1970 年4月24日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 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 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 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 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 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 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 年11 月26 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 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 和太阳同步轨道(SSO) 的长征系列火箭。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2 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 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 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20 世纪末期至21 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 年11 月20 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 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 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 年1 月10 日1 时0 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 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 年1 月5 日晚上7 时许,“神舟” 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2 年12 月30 日零时40 分,“神舟” 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步天远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跨向第三航天大国航天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高科技群体,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4课《探索宇宙》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4课《探索宇宙》同步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探索宇宙》同步习题一、填空1.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起,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多种(),它们承载着人类对太空的无限梦想,去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空间。

2.苏联航天员()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3.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是美国的宇航员()。

4.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

5.第一个尝试利用火箭克服地球引力飞天的人是我国明朝的()。

二、选择题1.冲出地球的最大困难是()。

A.克服地球引力B.克服自身重力C.安全系数不够高D.科技水平不够发达2.发射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

A.中国B.苏联C.美国3.第一个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国()。

A.东方1号飞船B.神舟十七号飞船C.阿波罗11号飞船4.()不是空间探测器。

A.“新视野”号B.火星漫游车C.“卡西尼”号三、连一连1981年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7年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位宇航员进入太空2003年第一架航天飞机发射成功四、简单题1.航天器分为哪三类?2.你认为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作出的牺牲值得吗?参考答案:一、填空1.航天器。

2.尤里加加林;杨利伟。

3.阿姆斯特朗。

4.“东方红”1号;“天宫”1号。

5.万户。

二、选择题1.A;2.B;3.C;4.A。

三、连一连四、简答题1.载人航天器、空间探测器、登陆器。

2.(参考答案)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待在这个摇篮中,行星是有寿命的,人类需要不断的探索新的家园。

我认为探索宇宙是值得的,虽然这过程会有牺牲,但是前人的牺牲为后人奠定了基础,他们的牺牲就是有价值的。

并且外太空有很多地球上没有的资源,研究这些资源对于全人类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通信卫星大百科2014整理

我国通信卫星大百科2014整理

主要运营商:中国卫通东方红系列以及早期中星系列。

(已全部退役)■东方红1号: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实际工作28天。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主要进行卫星技术试验以及一些探测。

东方红2号:1984年1月29日发射失败,卫星注入大椭圆近地轨道。

其别称STTW T1,东方红2号1星:1984年4月8日发射成功,定点125 E 。

在轨工作到1991年。

别称STTW T2,东方红2号2星:1986年2月1日发射成功,定点103 E 。

在轨工作到1991年。

别称STTW 1,东方红2A号1星: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定点87.5 E。

在轨工作到1997年。

别称STTW 2,后更名中星1号。

东方红2A号2星:1988年12月22日发射成功,定点110.5 E。

在轨工作到1999年。

别称STTW 3,后更名中星2号。

东方红2A号3星:1990年2月4日发射成功,定点98 E。

在轨工作到1998年。

别称STTW 4,后更名中星3号。

东方红2A号4星:1991年12月28日发射失败,致使卫星被注入大椭圆近地轨道。

别称STTW 5,后更名中星4号。

东方红3号1星:1994年11月30日发射失败,计划定点132 E。

卫星未能转入地球静止轨道,后更名中星5号。

]东方红3号2星:1997年5月12日发射成功,定点125 E。

在轨工作到2007年。

后更名中星6号。

后来替中星5D(亚太1A)占过134 E轨道。

外购卫星------因为当时可用的卫星资源很紧张,开始外购卫星。

我国于1992年底向GTE公司购买了已经运行9年的卫星spacenet-1(设计寿命10年),1993 年7月更名为中星5号,定位115.5 E播出8个省台。

卫星与1997年退役。

我国于1995年8月向美国休斯公司订购了一颗卫星,该星被命名为中星7号”但是该星在1996年8月发射失败。

后更名HGS 2,作他用。

我国于1997年间向GTE公司购买了已经运行13年的卫星space net-2,并且改名为中星-5R。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12)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12)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七实现了出舱,为后面月球登陆,和建立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什么火箭发射的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什么火箭发射的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什么火箭发射的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的。

东方红一号,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工作28天(设计寿命20天)。

卫星于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建国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73年 袁隆平培育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南优二号”1983年 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诞生
1985年2月, 我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成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10月15-16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杨利伟送入太空并返回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11年7月,“蛟龙号”进行海底5000米级
海试2011年6月,京沪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2011年8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航母的国家。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2011年11月3日,航天飞船 神舟八号开始向天宫一号最 后靠拢,最终顺利完成首次 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14日,神舟八 号和天宫一号开始第二次交 会对接,并顺利完成任务。
2012年6月16日成功发射神 舟九号飞船,搭载三名航天 员,与天宫一号实施首次载 人交会对接。
2013年6月11日,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成功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 船,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张 晓光、王亚平搭乘飞船出征 太空。
· ——
中 国 梦 中 国 航航 天天 简梦 史
中国航天史
时间线 1956年10月8日,中国组建了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 任院长,其职责是攻克远程导 弹的技术难关。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制的 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 泉卫星发射场发射成功,使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 的国家。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 二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船在 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 预定轨道,于4月1日返回地 面。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 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 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 分成功发射,突破了中国 低温发射的历史记录。 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 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 内容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
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 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发射升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 舱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 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载 着两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事迹

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事迹

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事迹
中国航天事业的大事迹表如下:
1.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深受启发。

2.197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3.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4.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撞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实现月球硬着陆的国家。

5.2011年,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建立空间站的国家。

6.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登陆月球,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展开巡视。

7.2018年,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并释放玉兔二号月球车。

8.2020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9.2021年,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对火星的巡视探测任务。

航天小知识摘抄,最新中国航天知识汇总

航天小知识摘抄,最新中国航天知识汇总

航天小知识摘抄丨最新中国航天知识汇总一、航空常识1.中国首个“中国航天日”:2016年4月24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

3.中国航天事业包含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

二、空间技术1.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

2.运载火箭:我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3.航天器发射场: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海南四个发射场。

4.航天测控:航天测控网由多个测控站、测控中心和通信系统构成。

5.载人航天:(1)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

(2)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3)2008年9月25日~28日,25日晚神舟七号于21:10分发射,三名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27日16:30分翟志刚成功完成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201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神九发射。

手动交会对接控制系统,中国首次将女飞行员送入太空,也实现多名字宇航员在太空的长期停留。

2013年,神十发射。

首次太空授课,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4)载人航天计划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

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

三、空间应用1.人造卫星的分类:按照功能或应用分类:通信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

通信卫星:我国于1984年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命名为东方红2号。

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这名称有其科学含义:由人工制造、环绕地球在太空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

世界上第一颗卫星于1957年发射,其后各国卫星主要用于探测太空环境和技术试验,至六十年代中期,卫星始进入应用领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中国的卫星返回技术位居世界前列,首次发射卫星便回收成功。

卫星的飞行原理与轨道地心引力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牢牢地拴着地球上每一件物体。

要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并绕地球飞行,必须沿地球引力相反的方向加力,当速度达到7.9公里/秒时,它所产生的离心力正好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相等。

人造卫星的轨道按高度分,有200 ─ 2,000公里的低轨道、2,000 ─20,000多公里的中高轨道和36,000公里的高轨道;按用途分,有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和极轨道。

卫星的种类与用途人造卫星按用途划分,大致可分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包括空间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

技术试验卫星是用于卫星工程技术、空间应用技术试验的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卫星,有三大类型,一是无线电中继型,如通信卫星;二是对地观测型,如气象、资源、侦察卫星等;三是空间基准型,如导航、测地卫星等。

中国第一颗技术试验卫星──东方红中国的卫星是从技术试验卫星起步的。

中国第一星东方红一号就是一颗技术试验卫星。

发射这颗卫星的目的很明确,一是看看火箭能不能发射卫星,二是试试地面能不能跟踪测控卫星,三是考考卫星上的仪器能不能正常运作,结果所有试验都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颗中国第一星是一个直径约1米、近似球形的多面体,腰间有4根鞭状天线,重173千克,绕地球一圈需时114分钟,它当年在天上一共工作了20天,传送了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数据。

卫星上还安装有一部音乐仪器,可以仿真铝板琴演奏《东方红》乐曲,通过地面的转播系统,全世界的收音机都可清晰地收听到由卫星发出的《东方红》乐曲的前8小节音乐。

中国航天的故事100字

中国航天的故事100字

中国航天的故事100字
中国航天的故事始于1956年,那时中国成立了自己的航天部门。

196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卫星的国家。

此后,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先后成功实施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2019年,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和探测。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开启了火星探测之旅。

中国航天的发展不仅展示了中国科技的飞速进步,也为人类探索宇宙、推动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航天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将有更多令人期待的壮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之六,作者:李鸣生) (2011-04-30 14:17:24)2011年04月30日东方红1 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李鸣生第二十一章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 国际航班客运机起飞时,是早上。

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有风,有云,还有偶尔划过天空的几声鸽哨。

但就是没有雨,没有太阳。

飞机越升越高,离国土越来越远。

气温开始由热变冷,空间豁然开阔起来。

50 年代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麦加,更是中国膜拜的圣地。

克里姆林宫这颗闪闪的“红星”,犹如一轮鲜活的太阳,无时不向世界辐射出诱人的光芒。

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中国,自然应该向“老大哥”学习。

于是,历史选择了1958年10 月16日。

这天,中国专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和翻译杨树智一行5 人,专程飞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

行前,因担心“老大哥”不给面子,会留上一手,聪明的“小弟弟”便选用了一个再中肯不过的名义——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便是赵九章。

此刻,坐在机舱右排窗前的赵九章,显得温和而又沉稳。

他就那么随便往座位上一坐,既没言语,也无动作,大学者的风度便一目了然。

想去苏联取经学习放卫星,已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他胸中不免鼓荡着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快感。

可在这快感的背后,一种使命的重负,又悄悄压迫着他的心。

“581”卫星组成立快两个月了,虽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一跃进口号的鼓动下,各处都满腔热情,干劲冲天,纷纷开始放卫星,并且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拿出了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卫星、火箭和构造模型。

但是,到底怎么放卫星和放什么样的卫星等一系列问题并未仔细考虑和来不及考虑,大跃进的形势也不允许去做更周到更仔细的考虑,而只能凭着一种热情,一种忠诚,一种新奇和神秘,关起门来搞设计。

因此,为了探索一条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的道路,为了学习和了解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企望得到苏联“老大哥”的帮助和支持,根据中苏科学技术协定,中国科学院决定派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考察。

昨晚,科学院领导张劲夫等,特意来看望了即将赴苏的几位科学家,并一再嘱咐说:“这次去苏联学习考察人造卫星和火箭技术方面的情况,一定要想法多考察些地方,多学些成功的经验,回国后,要在这次考察的基础上,尽快拿出中国人造卫星的具体方案!”是的,苏联毕竟有了多年探索的历史,毕竟有了两颗人造卫星成功的经验,此行倘若能达到预想之目的,中国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步伐必然会大大加快,而且成功的把握也会大得多。

但如此重任,这次能顺利完成吗?想到此,赵九章的心底泛起一丝淡淡的隐忧。

他掏出工作日记本,随手翻开,认真查看起来。

第二十二章航天专家赵九章赵九章生于1907 年,浙江吴兴县人。

1933 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便留学德国,并于1938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1939 年回国后,他担任了西南联大教授。

1944 年,曾开拓了中国近代气象学的著名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重担搁在了他的肩上。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出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并于1955 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同时,还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竺可桢先生在1945年4月5日对赵九章出任气象研究所所长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评价:“九章到所10个月,对所里行政大事改进和研究指导有方,且物理为气象之基本训练,日后进步非从物理着手不行,故赵代所长主持,将来希望自无限量。

”赵九章果然不负众望。

这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后来在发展中国气象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方面,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赵九章不仅具有开拓精神,而且心胸广阔,富有卓识远见。

早在建国初期,他就积极培植和推动了与空间探测有关的基础研究。

在国际地球物理年间,他作为中国委员会的副主席,协助竺可桢主席积极组织和改进中国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扩大了这一研究领域,为在中国开展空间探测打下了基础。

利用人造卫星对空间进行探测,是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重要内容。

苏联卫星刚一上天,赵九章对此便在报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文章,以其敏锐的科学远见指出:“人造卫星的发射,是空间探测新的里程碑。

”作为中国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他理所当然地要考虑中国的人造卫星。

他首次向中国科学院党组提出了研制中国人造卫星的计划和相应的机构问题。

在他和钱学森的积极倡导组织下,中国科学院很快成立了卫星工作组——“581”组。

他作为该组常务副组长,除了从各临近学科抽调精干的科研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班子外,还在科技大学创办了包括遥感、遥测、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专业在内的地球物理系,并亲自兼任系主任,讲授空间物理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大气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方面的科技人才。

同时,在地球所内,他还亲自领导了一个研究组,开展对空间物理的研究。

中国的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便是出自他的手笔。

赵九章既有深厚的学识基础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思考中国的航天风帆该怎样起航时,他便具有了比一般人更为广阔的胸怀和更为高远的目光。

中国的人造卫星刚一起步,他就把目光投向卫星已经升起的苏联。

他知道,探索空间、开发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若能借助苏联先进的翅膀,便可加快实现腾飞。

“同志,请问要咖啡还是牛奶?”空中小姐甜润的声音突然响起,赵九章忙合上工作日记,抬起头来,歉意地一笑:“对不起,给我来杯咖啡吧!”一杯热咖啡下肚,赵九章顿感脑子清醒多了。

他侧了侧身,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杨嘉墀。

杨嘉墀双目微闭,两肘合抱胸前,随着机身的摇摇晃晃,完全是一副昏昏沉睡的样子。

第二十三章在苏联参观考察莫斯科的秋天,与中国火一般的跃进气氛相比,至少凉了10 倍。

中国代表团的飞机刚一降落,苏联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便走出候客厅,将5位中国专家热情地迎下舷梯。

双方经短暂的外交礼节之后,几辆黑色小轿车便载着中国代表团,悄无声息地驶向高尔基大街。

片刻,小车停靠在了位于高尔基大街中部的北京饭店门前。

中国代表团5位成员刚刚住进房间,屁股还未落座,便迫不及待地向苏方负责人员问起有关参观的事宜。

苏方负责接待中国代表团的官员名叫安德烈。

还在中国代表团刚刚走下飞机时,他便从每个人的眼里,看到了一种真诚的渴盼。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的组织者,他对此自然深表理解;但身为苏联的政府官员,他又实在不便多说什么。

因此,当中国代表团问起参观一事时,他只是很有分寸地笑了笑,尔后便安慰似的对中国代表团说:“同志们一路辛苦了,今晚请安心休息一下。

考察和参观的日程我方已有安排,明天大家就可以开始参观了。

”尽管如此,中国专家们当晚依然难以入眠。

已是午夜时分,5位代表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烙着烧饼”。

后来,干脆纷纷披衣下床,不约而同地走向阳台。

莫斯科秋天的夜晚寒气较重,有冷风拂来,给人以凉飕飕的感觉。

静,饭店很静,高尔基大街很静。

甚至连整个大地和星空亦显得悄无声息。

5 位专家靠在阳台上,本想说点什么,似乎又怕打破了这难得的宁静,结果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是各自望着苏联的天空,心里同时想着中国的事情。

直到凌晨两点,他们才重新回到屋里。

翌日晨,中国专家们刚用罢早餐,安德烈便来到饭店,告诉中国专家今天准备参观。

中国专家们自然是再高兴不过了,经简短的准备后,便随安德烈登车出发。

第一天,中国代表团参观了苏联天文台。

第二天,中国代表团参观了空间电子所。

第三天,中国代表团看到的却是老鼠试验生物舱。

当然,在以后一个多月的日子里,中国代表团还先后参观和考察了莫斯科展览馆、科技展览中心和苏联科学院的应用地球物理所等单位和部门。

同时,还看到了磁强计、质增计等空间物理探测仪器,以及振动、冲击、加热等空间环境试验设备。

可出于保密原则,许多较为核心较为重要的场所却始终未让中国代表团一睹为快。

平心而论,苏联方面对中国代表团这次考察,是尽到了一个“老大哥”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的。

用杨嘉墀后来的话说,该看的都让看了。

而且在一个多月的学习考察中,中国代表团的确是大开眼界。

“老大哥”在工业、农业以及能源交通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使他们深受鼓舞。

特别是看到“老大哥”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一项又一项巨大成就,更令他们欣喜不已,备受启发。

但作为1958年的中国代表团,由于希望过高、学习心切、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在所难免。

因而在某些方面得到满足之后,他们仍还感到有种种的不满。

于是,代表团团长赵九章在一次晚饭后的散步中,对苏方安德烈说:“安德烈先生,在这一个多月的学习考察中,我们从贵国学到了不少宝贵的成功经验,对此我们深表谢意!不过,我们考察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你们能否尽快安排我们看看卫星设计研究院和卫星发射场,以便让我们对发射卫星建立一个直观的认识,回国后好让我们的卫星研制得以尽快投入。

”安德烈听后把目光转向一边,走了几步才回答说:“你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们的这个要求,我还得请示上级有关部门。

等有了明确指示,我再作安排。

”第二十四章建议先从探空火箭搞起两天后,中国代表团果真有了新的安排。

那是一个上午,中国代表团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苏联中央气象局火箭大厅。

大厅中央的一个平台上,躺着一枚探空火箭的头部,直径大约有1米。

5位中国专家被指定站在距火箭3米远的地方,听苏联一位专家介绍火箭的有关情况。

尽管中国专家们见到的只是火箭的一个脑袋,但毕竟是第一次见到苏联火箭,因此神情显得格外专注,看着看着,双脚便情不自禁地朝火箭身边移动起来——想凑过去瞧瞧火箭的内部结构和控制系统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同志们,请留步!”陪同参观的苏方人员急忙出面阻止,并婉言解释说,按上级有关部门指示,今天的参观,没有接触火箭内部系统这项内容。

无奈,中国专家们只好退回原处。

参观结束,中国代表团回到饭店,兴奋之余多少又生出一些失落。

此次苏联之行,使命非同一般,可考察期限将尽,却连卫星的影子还没见着。

怎么办?刚刚建立的共和国需要腾飞,火热的跃进年代需要卫星,若就此打道回府,怎么向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交待?最后,中国专家们商定,通过大使馆向苏联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一下情况,要求给代表团再扩充一些新的考察内容。

同时,赵九章团长还找到苏方安德烈先生,向他当面陈述了中国代表团的意见,希望能尽快安排一次考察卫星和发射场的活动。

安德烈听后脸上依然挂着热情的微笑,只是这微笑明显地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苦涩意味。

不过,他还是表示,一定尽快向上级反映。

但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苏方没有明确回音。

这时的中国代表团,并不知道中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从苏方工作人员那闪烁其词的谈话内容和躲躲闪闪的眼神中,他们又分明感到:这次想看“老大哥”的卫星和发射场,看来是不可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