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 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时代的风貌。
(2)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 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2012年,中国作 家莫言获得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 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小结
原子弹 1964年
导弹 1966年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毛主席题词
2、成果

《茶馆》
音乐舞 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 《林则徐》、《英雄儿女》

红 岩
春 之 歌

茶 馆
方 红
3、改革开放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
神舟十一号飞船
2016年10月17日中国 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 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 将首次长达30天。
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概况: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 次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2)影响: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 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也有重要贡献。
—东方红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两弹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 强了我国国防的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 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 国的飞天之旅。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的航天事业简说范文

中国的航天事业简说范文

中国的航天事业简说范文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自1956年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中国的航天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包括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限制。

然而,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航天工程的发展,成立了中国航天局,并在1960年代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航天活动。

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在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独立发射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

随后,中国开始研发并成功发射了一系列的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2003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自此以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多个重要里程碑,如成功发射了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

2019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成为全球第一个成功完成这一任务的国家。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空间合作,与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并在国际航天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航天技术和成就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
认可。

总的来说,中国的航天事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

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投入,以及航天专家们的努力和奉献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航天科学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的航天事业将在未来继续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

我国航空航天的成就与发展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已取得的重大成就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其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与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1981年,我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

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5、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

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

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

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之后利用其所发送回至地面的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7、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与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

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及卫星的分类知识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及卫星的分类知识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其发射的成功,使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了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

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

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哪里发射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哪里发射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哪里发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中国也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其中,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被认为是中国航天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那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底是在哪里发射的呢?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地点位于中国的北方,成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起点。

这个地点就是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郊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用于卫星发射的场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选址是有其独特优势的。

首先,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缘,地理位置优越。

由于地处高原平原过渡带,环境条件相对较好,有助于卫星发射和运行。

其次,酒泉的气候条件适宜,年平均降雨量较小,极少受到降水天气的干扰,这对卫星发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初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956年,中国成立了航空航天部,随之而来的是建立航天基地的计划。

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第一个专门用于卫星发射的场地,成为了我国航天尖端技术研究和试验的重要基地之一。

1958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性时刻。

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崭新的步伐,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工作,致力于推动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随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我国重要的航天科研基地之一。

除了卫星发射任务外,该中心还负责了众多其他任务,如实施火箭和航天器的测试试验,研究航天科技发射技术等。

这些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陆续建立了更多的发射中心和基地,如太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等。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__1964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__1966__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__1967__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__1970__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代表人物:钱学森、__邓稼先__。

(6)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技术(1)1999年11月,__神舟一号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2003年10月,航天员__杨利伟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三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翟志刚__实现了太空行走。

易混易错我国是第一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提示: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人物袁隆平,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__杂交水稻之父__”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__籼型杂交水稻__影响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__粮食短缺__问题的战略措施2.青蒿素(1)发明:20世纪70年代,__屠呦呦__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作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__生理学或医学__奖。

【问题思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启示是什么?(1)原因:国家的独立;党和政府的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共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

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

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

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

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

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

世界上能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有

世界上能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有

世界上能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有
世界上能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有7个,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只有四个。

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应用是现代空间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类走向太空的一大步,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人造卫星是人类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主要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各个领域。

自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人类就拥有了探索太空的能力,为了保护太空、防止人了因为争夺太空资源而产生冲突,实际而各国签署了《外太空公约》。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20个国家和组织发射了几千颗卫星,其中,完全依靠本国力量独立发射的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印度、日本、巴西七家。

英国也能发射火星探测器,但由于可能是成本或其它问题,其卫星不自己发射。

中国航天事业的世界级科技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的世界级科技成就

198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 通信卫星——“东方红四号”,为中 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气象 卫星——“东方红三号”,为气象预 报和灾害监测提供了重要支持。
创新阶段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促进经济增长
航天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为中 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推
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国家 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增强了国
家安全保障能力。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航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带动了新 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 的创新发展,促进了产业链的完
中国将积极拓展航天技术的应用 领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更 加广泛的服务。
05
中国航天事业的世界认可与评 价
Chapter
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航天事业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展合作项目,共同推进航天技术的发展。
国际组织认可
中国航天事业在国际航天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并获得国际组织的 广泛认可和赞誉。
火星科研
天问探测器携带的科学仪器对火星进行了深入的探测和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数据,为人类认识火星提供了重要的 信息。
未来计划
中国计划继续开展天问探测器的后续任务,实现火星采样返回和建立火星基地等目标。
高分卫星系列
卫星系列
高分卫星系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包括高 分一号、高分二号和高分三号等 卫星。这些卫星具备高分辨率和 高精度成像能力,能够提供高质 量的对地观测数据。

我国在航天领域新成就

我国在航天领域新成就

航空航天:航空指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航天指飞行器在大气层外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

航空航天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

中国航天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概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今,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

2016年,新一代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使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

一组数据显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1个100次发射历时37年,成功率93%;第二个100次发射仅历时7年,成功率98%。

发射周期从60天缩减到不到20天。

这表明我国火箭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研制模式开启信息化时代。

近五年来,从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试运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空间实验室阶段“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既定任务目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和宝贵经验。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参考资料: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载火箭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免费下载】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 及卫星的分类知识

【免费下载】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 及卫星的分类知识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其发射的成功,使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了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

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

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苏联人造卫星计划(1950-1957)成功且长久的国家标签塑造

苏联人造卫星计划(1950-1957)成功且长久的国家标签塑造

苏联人造卫星计划(1950-1957):成功且长久的国家标签塑造仪名海 刘凯露【内容提要】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震惊世界。

苏联启动人造卫星计划是基于科研、国防、国家形象塑造等因素综合考量后的重大决定,特别是在对外宣传策略的选择上可谓慎之又慎。

苏联为了抢在美国之前完成发射,较为冒险地选择了发射相较于原计划的“缩小版”卫星。

为全面配合这一决定,规避由于潜在失败风险可能造成的负面宣传效果,苏联宣传机构选择了低调且谨慎的对外宣传策略,在发射前甚至没有相关报道,在发射后也显得较为冷静,但其“以事实说话”的航天成就的影响力却极为深远。

通过发射卫星,苏联的国家形象塑造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在其盟友阵营内部,甚至在与资本主义阵营国家间的对外交往中,也创造了外交机遇,还长久成为了苏联及今天俄罗斯的正面标签。

【关键词】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 人造卫星 冷战 对外传播2021年是苏联解体30周年,苏联74年的社会主义历史实践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尽管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不复存在,且它的成功与失败留下了太多具有争议的话题,但苏联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却毋庸置疑是人类科技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甚至成为当时乃至现在外部世界认识苏联的标签之一。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震惊世界。

在苏联1984年国家宣传片中,苏联国歌“带领我们走向共产主义胜利”一句所配画面,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Гагарин)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徐徐升空。

苏联人造卫星计划是苏联火箭和弹道导弹研究的延续,也是苏联太空计划的起点。

航天为什么能成为苏联的重要标签?具体而言,苏联基于何种考虑启动了这一计划?这一计划与苏联的对外宣传有何种联系?一、引言目前,有关苏联在冷战时期对外宣传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比较政治研究范式,即将苏联对外宣传置于冷战的视角下,比较美苏之间在政治层面的宣传攻防,着重分析作为国际关系博弈工具之一的宣传手段。

哪些国家有独立发射卫星火箭的能力

哪些国家有独立发射卫星火箭的能力

哪些国家有独立发射卫星火箭的能力?各个火箭卫星系列的名称?能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有俄、美、法、日、中、英、印度和以色列。

1、苏联: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向宇宙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了“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对“月球号”火箭略加改进而构成的,主要是增加了一子级的推进剂质量和提高了二子级发动机的性能。

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联盟号”火箭是“联盟号”子系列中的两级型火箭,通过挖掘“东方号”火箭一子级的潜力和采用新的更大推力的二子级研制而成。

因发射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而得名。

最长49.52米,起飞重量310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7.2吨。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通用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

“天顶号”是前苏联的一种中型运载火箭,主要用来发射轨道高度在1500km以下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经过改进的“联盟号”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号”改进型货运飞船,“天顶号”2型是两级运载火箭,其一子级还被用作“能源号”火箭助推级的助推器。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第一种非导弹衍生的、专为航天任务设计的大型运载器。

“质子号”系列共有三种型号: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

2、美国:把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送上太空飞行的,是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研制的丘比特C运载火箭。

1958年1月31日,布劳恩用丘比特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开辟了美国征服太空的新纪元。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6年,中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这一壮举表明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历史事件,并探讨其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

在1950年代,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共和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政府意识到,发展航天技术将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

因此,中国投入大量资源和人力物力,加快了航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1956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中文名称为“中国卫星一号”,被成功发射入太空。

这颗卫星由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精心设计和制造,在其背后付出了数年的努力和研究。

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这次壮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扬,不仅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卫星一号的发射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次成功的实践,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为后续的航天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并最终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壮举。

除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直接意义外,这次发射还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中国的航天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敢于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当时冷战期间,中国的航天成就表明了新兴国家在科技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航天员成功完成了一系列载人航天任务,包括载人飞船的发射和空间实验室的建设。

中国还积极推动国际航天合作,在联合国航天事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影响深远。

它不仅证明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道法六年级下册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的资料

道法六年级下册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的资料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197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彼时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有能力制造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

此次飞行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并考核了运载火箭的性能以及可靠性。

此次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次重要飞行,是中国航天史的重要里程碑。

同年11月21日,神舟一号返回。

而后,我国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也先后成功发射。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神舟五号载着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天宫一号是中国发射的一个太空空间实验室。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并完成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

此次交会对接试验,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而后发射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都与天宫一号协同完成对接任务。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布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也是中国首个具有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

同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这艘飞船搭乘了两名航天员来与天宫二号对接,并且执行在太空中进行长期实验的任务。

嫦娥工程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象征着古人对未知星空的向往。

在现代,嫦娥这个名字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嫦娥工程”即是我国的探月工程,探索月球对我国来说有着重大意义,随着人造地球卫星以及航天工程的进行和发展,探索月球的工程也逐步展开。

2007年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完成了我国首次绕月探测行动,这次探测活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人造卫星的历史

人造卫星的历史

人造卫星的历史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历程,从火箭发射到人类登月再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无不牵涉到人造卫星的运用。

因此,要了解人造卫星的历史,就不得不从人类探索外太空的起点开始探究。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了一枚代号为“Sputnik 1”的人造卫星。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成功发射并运行的人造卫星,它重达184磅,直径约为23英寸。

Sputnik 1的成功发射不仅给世界带来了震撼,更引起了美国的警惕,使得美国政府开始重视航天领域的发展。

人造卫星的进展随着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造卫星的种类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1960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侦察卫星——CORONA-1,用于进行空中侦察,收集敌方作战情报。

随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众多的探索卫星,包括月球探测卫星、火星探测卫星等。

此外,为了更好地通讯和观测地球,美国和欧洲等国家还发射了通信卫星和观测卫星等。

例如,美国的“环球快车”通信卫星、军事卫星以及欧洲的“欧洲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等,使得人们在地球不同地区之间能够实现语音、图像和数据的传输和交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人造卫星的发展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就像手机等科技产品一样,人造卫星的发明和发展,也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造卫星广泛运用于通信、导航等领域,如GPS卫星。

这样,人们在旅行、出差等活动时,只需使用GPS导航器和智能手机等设备,就能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其次,人造卫星的使用为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科学家利用卫星采集的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表温度、地球大气层状况等信息,进而为气候变化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再者,人造卫星的运作,促进了人类科技、军事、航空、航海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发展在直接或间接上都帮助人类了解地理和物理环境,为人类探索外太空打下基础。

人造卫星是现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成功运作,为人类探究和利用外太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一是和平利用太空,为国家的和平发
展服务。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06年中国的 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 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 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 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 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 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 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史
时间线
1956年10月8日,中国组建了国防 部第五研究院(简称老五院),代 号0038部队。该研究院由钱学森 担任院长,其职责是攻克远程导弹 的技术难关。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制的第一 枚导弹“P-2”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 射场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策依然盛行,为防患于未然,切实提 高防范太空空袭的能力,需要利用我国 现有的航天技术,大力发展各种民用通 信、导航、探测、气象等卫星和宇宙飞 船等航天器,防御来自太空的打击。只 有在太空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维护国家 的太空安全,否则国家主权的“高边疆” 就会失防,国家安全防务就会出现漏洞。 因此,进军太空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整“神 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 航员杨利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 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 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 后,返回舱于2003年10月16日6 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 场成功着陆。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整“神 舟六号”飞船载着两位中国宇航 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 05分,搭载着我国首 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 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作一 目不 标为 要名 奔、 世二 界不 先为 进利 水。 平但 。工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 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学森(1911~2009)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 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 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 析“两弹一星”和载人飞船研制成功的意义,讨 论“两弹一星”精神,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发展国防科技的 重要性;懂得爱国主义的真正涵义;树立民族意 识、创新意识,增强对民族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 感。
C.1967年
D.1970年
2.最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江泽民
3.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 A.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社科院研制的鲁单十号 D.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以科技促发展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 一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神舟一号飞船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 船。
2003年神舟五号
2005年神舟六号宇宙飞船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能够独立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国家和地区:
苏联(1957)、
美国(1958)、
法国(1965)、
日本(1970)、
中国(1970)、
英国(1971)、
印度(1980)、
以色列(1988)、
俄罗斯(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
乌克兰(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
伊朗(2009),
朝鲜(1998,2009两次发射西方均不承认成功,2012年获得成功且得到美日韩承认)
巴西(巴西在1997、1999和2003年进行了3次发射尝试,但均未成功)
韩国(进行过2次“罗老号”试验,均未成功,且火箭第一部分为俄罗斯制造)。

*目前拥有战争核力量的国家:
国际社会承认的:美国、苏联(现为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
国际社会公认但不承认的: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朝鲜
准有核、有研制能力的国家:德国、日本。

(一定要防止核扩散啊)
*目前向外天体发射过探测器的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印度
*目前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盟,印度
*目前能够独立实施载人航天的国家:
俄罗斯,美国,中国
*目前进行过载人登月的国家:
美国(1969年-1972年,一共6次登月)
*目前进行过载人登火星的国家:
这个真没有
截止到2008年底,有38个国家的宇航员先后飞上太空,从时间上看,中国的航天员排在国家序列的第35位,距离前苏联和美国首次进入太空的时间相隔42年,可谓姗姗来迟。

但是,如果从宇航员乘坐的宇宙飞船是否是本国研制的这一点来看,中国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三,毕竟,当今世界除了俄罗斯和美国,只有中国具备独立的载人航天能力,其他国家的宇航员都是借助俄罗斯和美国(大部分由前苏联/俄罗斯承担)的运载工具(飞船和航天飞机)才得以上天。

这倒不是说除此三国外,其他国家和组织一概不具备研发载人航天的实力,比如对于欧空局而言,研制类似“神舟”系列水平的飞船在技术上并无任何重大障碍,只是受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种种制约罢了,毕竟,花费巨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其费效比并不突出,有较强的国家形象工程的味道,对大国很重要,但对中小国家则不那么急需。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起前苏联开始实行颇具政治色彩的Intercosmos计划,从社会主义同盟国家选拔宇航员,接受训练后再乘坐苏联飞船进入太空。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来自越南的范遵居然成为了全亚洲、乃至第三世界国家远征太空的第一人,在航天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范遵1947年生于越南太平省,1965年加入北越空军,1972年他在河内上空击落了美军的B—52轰炸机,成为击落此
类军机的第一人,随后他获得过胡志明勋章、列宁勋章、苏联英雄勋章等。

范遵于1979年4月获选进入苏联的太空计划,其后备人选为Bùi Thanh Liêm(译音:裴清廉)。

1980年7月23日范遵乘坐联盟37号飞船发射升空,与苏联人戈尔巴特科同行,前往礼炮6号太空站执行任务,包括测试矿物样本在微重力状态下的溶化实验,又在越南上空拍下照片作测量之用,至7月31日完成任务改乘联盟36号返回地球,前后在太空共逗留7天20小时42分,绕地球转了142圈。

以下是各国宇航员首次上天时间表(按时间先后顺序):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尤里·加加林
1961年5月5日美国:艾伦·谢泼德
1978年3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弗拉迪米尔·列梅克(Vladimir Remek)1978年7月5日波兰:米罗斯拉夫·赫尔曼谢夫斯基(Miroslaw Hermaszewski)1978年9月3日东德:西格蒙德·雅恩(Sigmund Jähn)
1979年4月12日保加利亚:格奥尔基·伊万诺夫(Georgi Ivanov)
1980年6月3日匈牙利:Bertalan Farkas
1980年7月31日越南:范遵(Ph Tuân)与礼炮6号-联盟36号联合体对接。

1980年9月26日古巴:曼德斯(Arnaldo Mendez)与礼炮6号-联盟37号联合体对接。

1981年3月30日外蒙古:古尔拉格查(Jugderdemidiyn Gurragcha)与礼炮6号-联盟T4联合体对接。

1981年5月22日罗马尼亚:普鲁纳里乌(Dumitru Prunariu)与礼炮6号-联盟T4联合体对接。

1982年7月2日法国:Jean-Loup Chrétien
1983年12月8日西德:Ulf Merbold
1984年4月11日印度:拉克什·沙尔玛(Rakesh Sharma)与礼炮7号对接。

1984年10月13日加拿大:Marc Garneau
1985年6月24日沙特阿拉伯:Salman al-Saud
1985年11月6日荷兰:Wubbo Ockels
1985年12月3日墨西哥:Rodolfo Neri
1986年1月12日哥斯达黎加:张福林(Franklin Chang-Diaz,华裔,升空时已归化美籍)
1987年7月30日叙利亚:穆罕穆德·法里斯(Mohammed Faris)这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次接待外国航天员。

1988年9月7日阿富汗:阿卜杜拉·艾哈德·穆罕穆德(Abdul Mohmand)
1990年12月10日日本:秋山丰宽(Toyohiro Akiyama)
1991年5月26日英国:海伦·莎曼(Helen Sharman)
1991年10月10日澳大利亚:Franz Viehböck
1992年7月10日俄罗斯:Alexandr Kaleri
1992年4月2日比利时:Dirk Frimout
1992年8月8日意大利:Franco Malerba
1992年8月8日瑞典:Claude Nicollier
1994年11月4日哈萨克斯坦:Talgat Musabayev
1997年12月5日乌克兰:Leonid Kadenjuk
1998年11月7日西班牙:Pedro Duque
1999年2月28日斯洛伐克:Ivan Bella
2002年5月5日南非:Mark Shuttleworth(以太空游客身份)
2003年2月1日以色列:Ilan Ramon(返回地球时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而丧生)
2003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杨利伟
2006年4月8日巴西:马可斯·庞特斯(Marcos Pontes)
2007年10月10日马来西亚:谢赫·穆扎法尔·舒库尔
2008年4月8日韩国:李素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