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一、实验设计(1)问题引导: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什么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或“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等。
通过引导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目的可以是验证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或探究电池电压与电解质浓度的关系等等。
(3)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步骤,包括所需材料、仪器设备和操作方法等。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步骤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操作繁琐或不必要的步骤。
(4)实验记录: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包括观察到的现象、量的测量值和数据处理等。
通过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实验的要素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5)实验分析:学生在完成实验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或数据表,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找出规律,并给出结论。
(6)实验延伸:在一些基础的探究实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实验,例如根据实验所得结果进行进一步探究,或设计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比较结果等。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合作学习: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和借鉴,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3)案例分析:在进行实验之前,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能的实验途径等。
(4)讲解与实践结合: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实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背景和原理。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初中化学课程实践案例范文
初中化学课程实践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程实践案例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尝试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本文以初中化学课程实践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二、实践案例一: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1.案例描述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自行发现二氧化碳的制法及其性质。
2.实践过程(1)实验准备: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二氧化碳的制法及其性质。
(4)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化学原理。
3.实践效果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二氧化碳的制法及其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实践案例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1.案例描述在讲解溶液的稀释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溶液的稀释会改变其浓度?”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2.实践过程(1)问题提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实践操作:学生进行溶液稀释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理论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溶液稀释的原理。
(4)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实践效果通过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稀释的原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实践案例三:以项目研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1.案例描述在讲解化学与生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项目研究,探究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各种教学方法,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案例一: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在教授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时,我们通常会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
例如,在讲解溶解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在水中的溶解,碘酒的涂抹等。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溶解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案例二:实验教学法的运用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过程,还可以亲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并进行相关性质的验证。
案例三: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等因素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增加实例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难度、拓展知识等方式 challenge 他们。
案例四:跨学科教学化学与生活、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联系,进行跨学科教学。
例如,在讲解化学键时,我们可以引入物理学中的电子排布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键的性质。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化学,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进行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是提高学习成绩、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案例,探讨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时可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及案例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及案例作者:黄宇来源:《广西教育·B版》2008年第09期新课程倡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从验证性实验教学过渡到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层次,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合理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使其尽可能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在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们用实验验证已学过的化学原理、概念或性质,实验过程是“照方抓药”,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观察、调查中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发现或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假设与猜想:在已掌握的化学实验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可能性答案,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设计可行性的操作步骤,以达到预期目标。
动手实验,获取实验事实与证据:正确操作,科学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并在实验中注意观察、思考。
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将收集到的现象与数据用化学知识加以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并与假设比较,对与猜测不一样的现象加以解释。
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是刻意地引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方法。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类型及教学案例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来自教材中一些容易转化为运用探究实验教学方法来进行学习的内容,及将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内容。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常有如下几种:1探究组成的实验(如石蜡组成元素的探究,鉴别真假黄金);2探究性质的实验(如CO2:与石蕊试液变色原因的探究);3探究变化规律的实验(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4探究物质制备的实验(如实验室制取H2、CO2:药品的选取及实验装置选择的探究);5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如铁、铜生锈条件的探究,可燃性气体、粉尘发生爆炸条件的探究);6探究环境质量的实验(如雨水的ph值测定,污染空气的SO2、CO2的测定等);[教学案例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药品选取的探究1提出问题初中化学教材第六单元在讲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主要用含碳酸根离子的碳酸钙和含氢离子的盐酸溶液来制取,在分析了其原理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碳酸钠能否代替碳酸钙?稀硫酸能否代替稀盐酸?2猜想与假设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提出了多种猜想与假设,教师适当地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
初中化学典型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以一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化学课为例,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掌握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金属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性质及其重要性。
然后提出问题:“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2)新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
接着,通过以下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一: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锌粒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实验三:将铜丝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3)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①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②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③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盐。
(4)拓展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1)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案例总结本案例通过“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展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探究式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案例以“光合作用”这一生物学重要知识点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什么意义?(二)探究实验1. 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2.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材料:光合作用实验装置、二氧化碳、水、光、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等。
b. 将实验装置放置在阳光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 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d. 改变实验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e. 改变实验装置中的水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数据分析:a.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氧化碳和水。
b.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
c.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在黑暗环境中无法进行。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3. 反思:如何将光合作用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等。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数据分析能力等。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校本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案例描述本次校本教研活动以“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将实验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1. 活动准备(1)确定主题:根据我校化学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确定时间:将活动时间定于每周五下午,持续一个月。
(3)确定地点:在学校化学实验室进行。
(4)确定参与人员:邀请我校化学教师参加,共计10人。
2. 活动过程(1)分组讨论:将参与教师分成两组,每组5人。
每组选取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总结。
(2)案例分析:各组成员针对化学教学中实验应用的成功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实验设计、操作方法、实验效果等方面。
(3)实验演示:各组成员根据讨论结果,选取一个实验案例进行演示,其他组成员观摩并提出改进意见。
(4)经验分享:各组分享本组在实验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其他组成员学习借鉴。
(5)总结评价:活动结束后,各组组长对本组讨论和实验演示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3. 活动成果(1)提高了教师对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认识,增强了实验意识。
(2)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实验设计、操作方法等问题。
(3)优化了实验教学方案,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4)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案例反思1. 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提高了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2. 活动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热烈,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经验分享等环节,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4. 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技能培训。
5. 活动结束后,部分教师提出建议,如增加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等,为我校化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初中化学教研专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为专题,通过分析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案例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三、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优化实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明确实验探究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探究主题,如“物质的溶解性”、“气体的制取与检验”等。
(2)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制定实验探究评价标准: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实验探究教学实施(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引出实验探究主题。
(2)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究。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5)实验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小组互评:小组内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实验探究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案例反思1. 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初中化学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化学教研组开展了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讨、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深入理解“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教学案例分析教研组首先对“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教师们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
(2)实验教学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研组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能力。
(2)完善实验教学环节,确保实验安全,注重实验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2. 教学设计研讨教研组针对“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教学设计研讨。
教师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2)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研讨,教师们形成了以下共识:(1)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观察、讨论等,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们在教研组指导下,进行了教学实践。
以下为部分教学实践案例:(1)教师A在教学“氧气”这一课时,设计了“氧气支持燃烧”的实验活动。
初中化学教研主题设计(3篇)
第1篇一、主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本教研主题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主题目标1. 提高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实验教学意识。
2. 探索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三、主题内容1. 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1)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程度(2)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3)实验教学效果评价2.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注重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4)开展实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反思3. 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1)实验教学设计案例(2)实验教学实施案例(3)实验教学评价案例4. 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1)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途径(2)教学反思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3)教师专业成长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关系四、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教研小组,明确分工。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3)制定教研计划,明确教研主题和目标。
2. 实施阶段(1)开展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看法。
(2)组织教师参加化学实验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
(3)开展实验教学观摩活动,分享优秀实验教学案例。
(4)组织教师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 总结阶段(1)整理教研成果,撰写教研报告。
(2)对教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3)推广优秀实验教学经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案例设计(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12、引导 :对于少量用水 ,我们可以通过沉淀、吸附、过滤 使水得到净化 ,自来水厂是不是也这样净化水呢 ?请同学们看
水中的小颗粒状杂质被吸 附、凝聚 ,然后在反应沉淀
且加深了对自来厂净 水方法和过程的科学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课文图 3-15。 13、补充讲解 : 这里用的絮凝剂的作用和明矾相同。在消
2. 怎样还可以变得更澄清呢 ?
3. 陈述 : 农民为了净化水 , 会去药店买一种廉价的物质
—— 明矾 , 洒入水中 ,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 ,对杂质 进行吸附 , 使杂质沉降 ,达到净水目的 ,这种净水方法称作吸附 法。
4、组织实验 :请同学们把适量明矾加入到污水中 静置观察现象。
,并搅拌 ,
3、讲解 :产生大量肥皂泡的是软水 ,肥皂泡较少的是硬水。 生活中硬水有许多危害 ,大家可以看看书 ,说说它的危害。
4、通过教师的讲解 ,认识到 5. 明 确 水 的 蒸 馏 原 硬水的危害及软水的应用。 理。
4、讲述 :其实硬水的危害还远远不止这些 , 比如长期饮用硬 度很高的水 , 人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
2)滤液倾倒太快 ,使滤液 未经滤纸而流下。
3)有的同学太紧张 ,玻璃 棒把滤纸弄破了。 10. 回答 : 我们课前预习后 有一起讨论 ,总结了这个操
5. 检查预习成果 , 训练 过滤操作 , 提高实验技 能 ,培养团队意识。 6.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 力 ,以互评的方式培养 了学生学习交流习惯 , 促进团队意识的发展。 7. 分享成功。 8. 辅导学习方法 , 理清 思路 , 掌握好过滤的操
2、引导 :那么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呢 ?演示 : 把肥皂分别加到硬水、软水中 ,搅拌 , 让学生观察两个烧杯中产 生的现象。
初中化学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于2021年10月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初中化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反思、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3. 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4.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活动首先进行了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组织,全体化学教师参加。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学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2. 课堂教学观摩本次活动安排了4节观摩课,由4位教师分别执教。
观摩课后,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评课议课。
评课过程中,教师们结合课堂实际,对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反思活动期间,教师们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通过反思,教师们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4. 专题讲座本次活动邀请了市教研员为教师们作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包括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巧、教学评价的实施等。
讲座结束后,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四、活动总结1. 活动成效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反思、专题讲座等形式,教师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2. 不足与改进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撰写不够认真,专题讲座的内容与教师实际教学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等。
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学步骤:
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药品,包括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硫酸、氢氧化钠等。
同时进行实验台的清洁工作,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2. 实验操作:将试管架装好,用试管夹夹住一个试管,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的现象和产物的性质。
3.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物的性质,同时进行必要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和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 实验总结: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总结,总结出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板书:
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
2. 实验操作
3. 数据记录
4. 结果分析
5. 实验总结
思考问题: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原理是什么?
实验要点: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
实验环境:实验台清洁整洁
教学反思:本次实验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注意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避免意外发生。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清理实验器材并检查实验环境的整洁度,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整洁。
希望学生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案例
糖,并没有向杯中加水,这说明这个实验中水的量并
没有改变,这算不算条件? 师:你的发现非常有价值,这个实验除了温度没 有改变之外,还有水的量也没有改变,这都属于这个 实验的条件。由此能说明什么呢? 生8: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师:很好,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9:我们发现油在水中不能溶解,而滴在香蕉 水中能溶解。 生10:气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因为我们把吸管 放入水中吹气,水中就有气泡冒出来。 生1l:不对,气体能溶解在水中,否则,鱼在水 中就无法生存了。 生12:对,我们喝汽水打开瓶盖时,会有气泡冒 出来,这些气泡应该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气体。 生13:不错,倒啤酒时也会冒上许多气泡。 生14:我们曾做过水的沸腾实验,当加热到一 定温度,但还未沸腾时,水中就不断有气泡冒上来, 这显然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水温升高时从 水中跑出来了。 生15:这个实验是否表明:空气在水中的溶解 能力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空气的溶解能力越弱? 生16:有可能。汽水瓶盖着时,不见有气泡冒
2004年,第7—8期
研究性学习探索
27
(2)物质的量:7025.09/114.239.mol-1=
61.50mol:
100公里,从能量的角度看只需多花O.87元,即使 行驶50万公里也只多花费4350元。但从绿色化学 的角度看,由于乙醇属再生能源且组成单纯、燃烧比 汽油更充分,燃烧产物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 只要国家从政策上给予支持、补贴储运、销售系统设 施建设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降低成本,把乙醇价格 维持在汽油价格以下,汽车喝乙醇汽油的问题就能 迎刃而解。 (2)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模式可概括为以下 五个步骤:提出问题一实验事实一假说及其验证一 归纳结论一实际应用。 3.3.2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1)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乐学、会学、好学, 重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这种人人参与、个个有题的研究性学 习,使全体学生既积极竞争又团结协作。 (3)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到了 不少绿色化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大大地提高了环保 意识。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优秀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
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
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化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二、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以“金属的性质”为例,通过探究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使学生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金属的兴趣。
(2)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教师提出问题:“金属能否与酸反应?如果可以,是什么反应?”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教师提出问题:“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如果可以,是什么反应?”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5)拓展延伸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能否与酸或盐溶液反应?”学生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三、案例评价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题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题教案
主题: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物质的性质是什么?物质的性质是如何变化的?”
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利用实验仪器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如氯气的气味、氢气的燃烧等,引发学生兴趣。
第二步:探究实验(40分钟)
1. 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选择一种物质,通过实验探究该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 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使用放大镜、试管、试剂等实验仪器,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3. 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该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第三步:讨论总结(15分钟)
1. 整合各组实验结果,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探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一般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如何影响着物质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变化现象等
问题。
第四步: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出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要求
学生写出至少5个例子。
2. 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该教案以探究性为主线,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性质及
变化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通过讨论总结和作业布置,巩固了
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变化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一些溶解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现象及特点。
2. 概念讲解:介绍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 因素探究:讨论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因素,并进行实验探究。
6. 结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三、作业安排:
1. 自主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溶解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深化拓展: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的应用领域及重要性。
四、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 检测测验:利用选择题或解答题形式检测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溶解的概念及特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实验项目,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主题: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金属元素的性质;
2. 掌握金属元素的应用;
3.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进行金属元素的研究。
二、学习内容:
1. 金属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结构特点;
2. 金属元素的应用:金属元素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金属元素的研究方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对金属元素进行研究。
三、学习过程:
1. 观察实验:观察各种金属元素的外观和性质;
2. 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研究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3.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5.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拓展阅读:
1. 金属元素的发现和应用历史;
2. 现代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3. 金属元素在环保和节能领域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掌握了金属元素的研究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将深入研究金属元素,发现更多的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金属元素实验报告;
2. 阅读拓展阅读内容,写一篇小结文章;
3. 设计一个金属元素的研究课题,并进行实验。
七、学习评价:
根据学生对金属元素性质和应用的理解程度、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导学生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本文详细记录了一堂初中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课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为教学内容,以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为主讲教师。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制备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空气质量,珍爱生命。
2. 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制备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2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3.1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案例分析: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制备方法。
(4)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初中化学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酸碱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本案例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主题,设计了一堂初中化学实践教学课。
二、实验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实验材料1. 草酸溶液(1mol/L);2. 氢氧化钠溶液(1mol/L);3. 酚酞指示剂;4. 碱式碳酸铜;5. 烧杯、滴管、玻璃棒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纯度;2.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草酸溶液,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 用滴管向草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搅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4. 当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停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5. 将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取出,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碱式碳酸铜,观察现象;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草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2. 实验数据: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与草酸溶液的体积之比为1:1;3. 实验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草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为:H2C2O4 + 2NaOH =Na2C2O4 + 2H2O。
实验结果表明,草酸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2,与理论值相符。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学生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2. 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环保意识,认识到了化学实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本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步骤简单易懂,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4.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复习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为新课教学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作铺垫。
(提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说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
(小结学生的回答后设问)物质经过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那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从宏观上看,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从微观上看,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被分成原子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点:药品不宜放入过多。
二、思想情感:
1、培养学生“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灭”的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其本质分析
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具
托盘天平、小烧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大理石、稀盐酸、白磷、锥形瓶、橡皮塞、气球、粗铁丝、酒精灯、火柴、镊子。
实验中利用气球将整个装置封闭起来,防止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
(推测)如果C反应在封闭的装置中进行,反应前后测得的总质量值也应保持不变。
(五)教师总结:
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定律之一。
(七)(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会保持不变呢?(引导学生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
学生由课题中的“守恒”猜想质量不变。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验方案,利用现有的器材(天平、小烧杯)和药品进行实验。
分组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回答)C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现有的器材无法测得生成气体的质量。
学生根据演示实验讨论:如何改进关于C反应的实验?
(六)巩固练习:课后习题1、2。
教师补充小结。
1、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问题时,关键是要搞清楚参加反应的是哪些物质、反应生成的又是哪些物质,因为保持不变的是质量总和,而不是某一种物质的质量。
2、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各种化学反应,但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过程。
3、要注意在不完全反应(例:蜡烛燃烧一半后吹灭,则参加反应的蜡烛质量等于整支蜡烛质量的一半)和有催化剂的反应(催化剂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中准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二、讲解新课
以学生分析、动手实验为主,教师主要做好设疑和组织引导工作,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露痕迹。
关于C反应实验方案改进的讨论,教师要把握好度,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即可,具体设计留作课外作业完成。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练习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客观现象。
有了复习引入时的铺垫,质量守恒定律本质分析的难度被分散,可以由学生完成。
(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怎么设计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要分别测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
(二)教师向学生提供三组化学反应药品,并告知相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A、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钠+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
(发生反应的装置要封闭,操作过程中要防止气体逸出。)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也没有增减,宏观上表现为总质量保持不变。(板书)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回答)本堂课主要学习了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实验总结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二是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B、铁+硫酸铜→硫酸亚铁+铜(红色);
C、大理石+稀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
(三)抽查学生实验步骤及数据,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A、B两个反应测得的数据较好地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但C反应中测得反应后物质质量减小了,为什么?
(设问)如何改进实验?
(四)教师演示课文P28图1—22所示实验(白磷燃烧)
二、关于课外作业第2题的参考解答方案:
器材:吸滤瓶、橡皮塞、气球各一只;
操作:
(1)将气球扎在吸滤瓶的侧管上;把大理石敲碎成小颗粒状(防止倒转时打破吸滤瓶)放入吸滤瓶,然后小心地放入一支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用线系住,塞紧橡皮塞密封。称出此时吸滤瓶的总质量。
(2)将吸滤瓶倒转,使稀盐酸与大理石接触、开始反应。等反应结束后再称出吸滤瓶的总质量,与反应前的总质量比较。
初中化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课型
新授课
(实验探究式课型)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对实验中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测定和分析推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微观解释;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重在巩固基础知识,课外作业重在知识的拓展以及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一、书面作业:《作业本》本节练习。
二、课外作业:
1、例举生活实践中三个化学反应,并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备
注
一、在实验器材的准备过程中,应选用量程较大的托盘天平;在实验前提醒学生取用适量的药品以防止总质量超出天平的量程;实验过程中要强调天平使用的注意点,特别要防止滴漏的药品腐蚀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