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设计教案案例
初中化学设计教案案例
主题:化学实验——制备气体
教学目标:
1. 了解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
3. 学会利用化学试剂制备气体。
教学内容:
1.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2. 制备气体的原理;
3. 利用化学试剂制备气体的实验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气体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气体是一种物质状态,具有无形、无色、可压缩、可膨胀等特点,让学生
了解气体的基本性质。
第二步:制备气体的原理(10分钟)
教师讲解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包括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不同的实验方法。
第三步:实验制备气体(3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选择一种可以制备气体的化学试剂,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制备氢气,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四步:实验总结(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考气体制备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
影响。
教学评价: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案例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2.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3. 掌握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其特点;难点: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不同化学物质的性质;2. 讨论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组织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和区别,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1. 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根据化学组成和性质可将化学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分别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特点。
3. 详细讨论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演示不同化学物质的性质,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观察化学物质的性质。
四、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比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加深对化学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五、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对我们认识化学世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选择一个化学物质进行研究,了解其性质和应用。
七、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物质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开拓学生对化学领域的思维和探索。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化学大单元的教学,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但不限于: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反应原理、化学计量学基础、溶液的性质和制备、酸碱盐的特征及其相互转化等。
本教学案例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大单元教学,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化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
此外,学生在化学学科上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通过对本教学案例的学习,学生将能建立起扎实的化学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变化规律;(2)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3)掌握化学计量学基础知识,如摩尔、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等概念;(4)了解溶液的性质,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5)认识酸碱盐的特征及其相互转化,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6)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熟悉常见化学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7)提高化学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形成化学逻辑思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化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4)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5)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通过化学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化学观念;(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他们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5)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6)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分子和原子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析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析教案名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规律;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和周期性规律;3. 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规律;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教学难点:1. 确定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2. 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如原子序数增加和周期变化规律等;2. 着重讲解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元素性质和周期性规律之间的联系。
三、示范(10分钟)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展示元素周期表中一些典型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让学生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四、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和思考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解决问题;2. 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领域,如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反应机理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让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七、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参与式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理解,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一一、分析教材(备教材)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
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重点(1)初中化学知识点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
(2)知识点的作用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
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案例]“第五章燃料”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一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初三化学经典教学案例及分析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初三化学经典教学案例及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初中化学校本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案例描述本次校本教研活动以“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将实验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1. 活动准备(1)确定主题:根据我校化学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确定时间:将活动时间定于每周五下午,持续一个月。
(3)确定地点:在学校化学实验室进行。
(4)确定参与人员:邀请我校化学教师参加,共计10人。
2. 活动过程(1)分组讨论:将参与教师分成两组,每组5人。
每组选取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总结。
(2)案例分析:各组成员针对化学教学中实验应用的成功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实验设计、操作方法、实验效果等方面。
(3)实验演示:各组成员根据讨论结果,选取一个实验案例进行演示,其他组成员观摩并提出改进意见。
(4)经验分享:各组分享本组在实验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其他组成员学习借鉴。
(5)总结评价:活动结束后,各组组长对本组讨论和实验演示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3. 活动成果(1)提高了教师对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认识,增强了实验意识。
(2)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实验设计、操作方法等问题。
(3)优化了实验教学方案,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4)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案例反思1. 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提高了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2. 活动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热烈,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经验分享等环节,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4. 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技能培训。
5. 活动结束后,部分教师提出建议,如增加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等,为我校化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初中化学教研专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为专题,通过分析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案例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三、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优化实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明确实验探究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探究主题,如“物质的溶解性”、“气体的制取与检验”等。
(2)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制定实验探究评价标准: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实验探究教学实施(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引出实验探究主题。
(2)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究。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5)实验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小组互评:小组内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实验探究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案例反思1. 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初中化学教案教学分析
初中化学教案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和分类方法。
2.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规律。
3.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在周期表中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和分类方法。
2.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规律。
教学难点:1.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周期规律。
2.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相关教学资料和课外参考书籍。
3.足够数量的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周期表的形式和介绍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引入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主题。
二、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方法(15分钟)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和周期性规律。
3.说明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
三、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20分钟)1.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探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
2.让学生根据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进行分类和比较,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规律性。
四、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10分钟)1.介绍元素周期表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对化学科学的意义和作用。
五、练习和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元素周期表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分类和规律等内容。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案例讲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化学教研组开展了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讨、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深入理解“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教学案例分析教研组首先对“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教师们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
(2)实验教学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研组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能力。
(2)完善实验教学环节,确保实验安全,注重实验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2. 教学设计研讨教研组针对“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教学设计研讨。
教师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2)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研讨,教师们形成了以下共识:(1)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观察、讨论等,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们在教研组指导下,进行了教学实践。
以下为部分教学实践案例:(1)教师A在教学“氧气”这一课时,设计了“氧气支持燃烧”的实验活动。
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初中化学
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初中化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②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③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④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流程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
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
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
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2、教学建议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酸碱盐的性质及应用一、概述本案例以酸碱盐的性质及应用为主题,以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酸碱盐的性质,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学习目标1. 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原理;2. 了解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掌握酸碱指示剂、pH试纸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4.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学习内容1. 酸碱盐的基本性质:包括酸碱盐的溶解性、电离、酸碱性等;2. 酸碱盐的反应原理:包括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等;3. 酸碱盐的应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酸碱盐物质、工业生产中的酸碱盐等;4.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酸碱盐的基本性质和反应原理,为学生打下理论基础;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加深对酸碱盐性质和反应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酸碱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讲授新课:讲授酸碱盐的基本性质和反应原理,为学生打下理论基础;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原理;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加深对酸碱盐性质和反应原理的理解;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 总结评价:对本单元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成果。
初三化学学科教学设计(共13篇)
初三化学学科教学设计〔共13篇〕篇1:初三化学学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2、认识比照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展分析^p 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平安措施。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篇2:初三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方案 1、教材分析^p :这个学期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初三化学的总复习、化学奥赛辅导、中考考前总训练。
为了赢得中考的成功,必须充分利用时间,进步课堂教学效果,在辅导后进生的同时,要加强优生的辅导,力求奥赛、中考双丰收。
2、学生情况分析^p :本期所担任的教学班级,学生根底较好,但差生也不少,所以教学进度可以稍慢一点,以保证复习有效果,中考有高分。
3、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才能;2、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加强双基学习的同时进展平安、环保教育,亲密联络社会实际。
4、熟悉常见中考题型和解题技4、主要措施:1、举行全校性的《化学用语根底知识大赛》;2、指导学生科技创新――调查报告或小论文;3、紧扣考纲、考标、教材;4、综合性模拟考练。
篇3:初三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初三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化学教学工作总结20xx学年,我们学校初三化学学科在中考中获得了区里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老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
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根底上向前进步,努力进步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
为了能进一步的进步教学质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总结了几条经历:①扎扎实实打好根底,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根底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重视和加强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课题:酸和碱的性质(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与定位课型:新授课一课时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
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二、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三、教学设计方案四、教学流程让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探究活动中的化学反应。
1、根据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2、分析酸的化学性质的实质是H+参与反应,总结出酸相似的化学性质。
操作探究通过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设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体展台,把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物理性质;使用浓酸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天地引入新课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讨厌的现象,利用酸的性质,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质?总结归纳练习使用化学用语实验探究1、第一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2、第二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多识一点介绍几种其它常见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学式;试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3篇】初中化学教案篇一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试验、观看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提醒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讨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试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分没有思索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熟悉。
因此本节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局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试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讨论、利用什么方法讨论物质并不清晰。
在毫无化学根底、从来没接触化学试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试验第一次亲切接触,怎么进展试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试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学问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分,并能运用概念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学问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育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育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推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终原子弹的爆炸进展评述。
教案初中化学实例
教案初中化学实例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特征;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合理推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电脑、投影仪、教学PPT、实验器材和药品;2.学生准备:笔记本、化学试剂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现象,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二、讲解(10分钟)1.讲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例如气体生成、溶液变色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实验:将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简单解释反应机理。
四、讨论(10分钟)1.让学生探讨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应用。
五、检测(10分钟)1.布置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2.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展示化学反应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反应的过程,增强了他们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检测,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
在今后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利用实验操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教案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和掌握化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3. 离子和分子的概念;
4.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5. 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
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示范实验;
2.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3. 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学习新知识:教师讲解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并进行示范实验;
3. 深化认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实践应用:学生自主学习并设计化学反应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5. 总结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组内讨论,共同总结实验结论。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5篇初三化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篇一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第二部分三、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希望学生学会什么、获得哪些认识、发生哪些行为变化等。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清晰、恰当的课时目标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从教学设计的操作层面上讲,这涉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和教学目标的陈述两个方面。
1. 教学目标的确定化学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整体着眼,以化学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并要考虑具体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在明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去把握设计课时目标。
(1)根据化学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化学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是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既要了解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中对该项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将它分解转化为教学目标。
(2)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学习要求;与此同时,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内容潜在的过程与方法、情意方面的教育意义,有效整合三维目标。
(3)根据学生基础和学生学习阶段确定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学生已有学习准备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努力而能够达到的目标。
因此,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心理发展水平和成熟状况,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案例] “天然气-甲烷”教学分析与教学目标设计“天然气”是人教版初中课标教科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中的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然气的存在与储量、主要成分、用途;二是甲烷的性质、组成、存在等。
由于这部分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已有一定的化学知识技能基础,本课可以考虑以甲烷为载体,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装置,通过计算等研究甲烷的组成,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究物质组成的基本思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初中课标看,“天然气”属于“主题五化学与社会发展”下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的内容。
因此,本课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学习甲烷的组成和性质,还应该将甲烷性质的学习与天然气、燃料的有效利用和化石燃料资源的重要性等有机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实际,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与技能:(1)掌握甲烷的性质及组成,了解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2)通过对甲烷燃烧产物的检验,知道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有关信息,学会对数据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2)通过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装置等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研究物质组成的基本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2)树立安全、节约使用天然气的意识。
2. 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考虑它能直接指导教学,另一方面要考虑使它便于评价。
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非常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测量。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主体、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
(1)主体说明教学的对象是谁。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教师打算做什么。
因此,化学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作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不能用“使学生¼¼”、“提高学生¼¼”、“培养学生¼¼”等陈述方式。
(2)行为行为指通过学习以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者有什么心理感受或体验。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一般用那些能够外观和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背出、列举、辨别、解释、计算等,来表述“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结果性目标;用难以观测的表示内在意识或心理状态的动词如了解、关注、经历、感受、领会、体验等,来表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教学内容应达到的要求,恰当选择行为动词来刻画表述教学目标,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
(3)条件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学习目标。
条件的表述包括以下因素:环境因素(如地点等);人的因素(如个人独立完成,还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等);设备因素(如借助工具、使用特殊设备等);信息因素(如“无需参考资料的帮助”,“使用手册”等)。
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通过实验”等)。
“行为发生条件”不仅要写得具体,而且还要写得确切。
(4)标准标准是指目标达成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
行为标准的说明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二者都有。
一般行为标准分三类:(1)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
例如:“一分钟内完成”。
(2)准确性,即正确操作、运算的百分比或数字。
例如:“二十题中至少答对十五题”。
(3)成功的特征。
◊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由于每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代表着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在注重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教学目标间的平衡和侧重。
有的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符合学习规律,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如某些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先后顺序,教序目标的设计应反映这一点。
又如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初学阶段、单元复习阶段、学期复习阶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同一类型知识在不同教学阶段所对应的教学目标亦不相同。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表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教师打算做什么。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水平,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目标。
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了“为什么”教和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着重解决“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和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搞好学科教学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将各种教学资源(主要是课标和教材内容)整合、转化为合理的学科知识逻辑,即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
二是将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的认识逻辑,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为此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化学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化学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主要解决“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等问题,这是落实化学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化学教学内容主线构建的总体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化学教学必须依据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一条层次鲜明、逐步深入、流畅而有序的内容主线。
≯化学教学内容主线构建的基本原则(1)内容的选取及深广度应符合课标要求;(2)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3)注重与生活、生产和社会的联系;(4)有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形成能力。
≯化学教学内容主线构建的策略策略1:按照学科知识逻辑构建教学内容主线化学教科书中的不少内容是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内容体系的,如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学习,是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这一线索组织起来的,它遵循的是化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在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也常常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要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等教学内容的组织。
策略2: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主线以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为框架,以促进学生感受和体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为主要线索,也是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式。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可按照“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得出结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拓展应用(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的这一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新的现象事实, 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探究过程。
策略3 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社会生产实际的问题等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学习的重要价值。
2. 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在确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主线的基础上,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教学中如何呈现这些教学内容?这样的问题大多涉及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包括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安排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情境创设是实施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实验、生活实例、图片、滑雪史实等进行教学。
≯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1)要紧紧围绕核心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来设计;(2)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3)要难易适度。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策略1:结合学生已有认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策略2:联系实际问题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策略3:利用实验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需要指出的是,化学教学要尽可能借助实验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质。
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化学实验可用于某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教学阶段,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不同作用。
如:利用实验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新的思考;利用实验呈现宏观现象,增进学生对微观本质的理解;利用实验揭示事物本质,澄清学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等。
3.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可以增强教学的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教学问题的设计实施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1)问题设计要尊重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识规律(3)要紧紧围绕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难点来设计;(3)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4)问题要难易适度;(5)问题之间要有结构层次,跨度适宜。
◊教学活动设计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n 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n 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n 重视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n 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结构化n 注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讲总结】这一讲围绕化学教学设计能力要点,重点讨论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为什么教(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二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学活动的设计)。
这些问题是进行教学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