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专题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专题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上专题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1.【甲】三峡【乙】巫峡①[唐]杨炯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②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径巫峡时。

诗人此时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被贬谪。

②窅yǎo:眼睛眍进去,比喻深远。

(1) 解释加点的词。

i 绝.壁横天险ii 灵芝徒.有芳iii 略无阙.处(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乙】文哪一句化用了【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一句?【甲】文作者细致描绘了三峡的四季之景,结合【甲】、【乙】两文的描写,你觉得杨炯途经三峡时应为什么季节?说说理由。

(4)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三峡的景致,情感上有何不同?2.【甲】《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中,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i 遂.至承天寺ii 相与..步于中庭iii 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少.时,一狼径去B.适见.焉/见.往事耳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问余所以至.此者/过中不至.(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训练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训练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专题训练七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 ①任:推荐。

②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亭亭净植.(竖立) B.有狱.久不决(案件)C.有囚法.不当死(法律) D.将弃官去.(离开)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借“莲”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复习练习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复习练习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含答案】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一、文言文对比阅读(44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的地方,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文中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地方的目的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15分)[甲]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专题07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春·江苏南通·七年级如东县实验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上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

相寿流涕而去。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2)非复..吴下阿蒙(3)赐帛遣.之(4)相寿流涕而去.2.划分句子停顿。

(划一处)是使为善者惧3.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4.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二)(2021春·江苏·七年级统考期中)【文言甲】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共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白《拾遗记》)[注]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灌木名。

【文言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022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

2022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第一组:以、其、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

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

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

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

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文宪集·李疑传》,有删改)1.与“安能以.室庐自随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斧斤以.时入山林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行答案 B解析文中的“以”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B项与之相同。

A项,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靠”“依据”等。

C项,介词,可译为“依照”“依据”。

D 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可译为“因”“由于”。

2.与“传其事以.劝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B.作《师说》以.贻之C.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答案 B解析文中的“以”为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B项与之相同。

A 项,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D项,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3.与“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答案 A解析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他(们)的”,A项与之相同。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共23张PPT)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共23张PPT)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7
【注释】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 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 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8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至若春和景.明.( 景:日光、阳光;明:明媚 )
(2)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
6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② 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 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 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③以悲,泫然④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 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⑤登朝,入为名臣, 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⑥矣,有何可 哭?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 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 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 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14
【乙】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 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 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期末复习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讲练课件——河北省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期末复习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讲练课件——河北省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1)积累迁移法 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 “问毕辞归”的“毕”是______完__成__,__结__束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 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 ___询__问__,__质__疑_____之意。
”我说【:“注你听】我①说这涿个道郡理:,事郡物各名自,有适为宜的今用河途,北哪里省只涿是木县头才治这。样呢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我说:“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情各有适宜的分寸,哪里只是炭火这样呢?”
丙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 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 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 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解析】乙文中“神闲气定”的是卖油翁,“骄傲自信”的是康肃。 二、课外阅读 (一)(2019·内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 “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 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 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 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 【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淋湿,浇湿。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 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 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 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课外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 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 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 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 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 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 等吧。”
课外文言文阅读
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照明。有心得,便写在 衣服上,记下内容以免忘掉。学生们钦佩他的勤 学精神,使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 临去世前,他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好学, 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如果不学习,即使活着 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三)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 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 沃壤。绘图列干①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 村。沟洫②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C(这样)
课外文言文阅读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由 是 抑 郁 不 自 得/恒 独 步 庭 阶/摇 首 自 语 曰/ 古人岂欺我哉
课外文言文阅读
3.结合选文,分析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
直接原因:打仗失和修渠失败。 根本原因:读死书不懂变通。(合起来作 答亦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3.作者写“门徒”的用意是什么?
写门徒,表现出门徒被任末的学习精神感 动,侧面烘托出任末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 学习的品质。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七)题型分类之文言翻译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七)题型分类之文言翻译
他。 【解析】(2)“邑”,名词,县;“察”,考察、调查;“第”,只,只是。 【2023年新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答案】(1)这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责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是第
一个了。 【解析】(1)“若”,如果;“反”通“返”,返回;“诛”,责罚; “其”
古代汉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英语:People blieved that the earth was flat.
文言文神翻译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皆服紫。 译:齐桓公喜欢吃紫菜,整个国家的人都喜欢吃紫菜。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皇帝在阴间养了三千个死人,散落在人间。在一天之中把他们召
2024年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七)题型分类之文言翻译
古汉语里有状语后置,而现在的英文,不也是把各类 状语(on…… in…… by…… at…… under……)放 在主干成分的后面?
古汉语里常常用“之”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让一部 分内容充当宾语或者主语,而在英文里,不也有“that” 加一个主谓句来充当宾语从句?
唤出来,众人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那个死去的人好像是我的丈夫,白天晚上看着都像!(白天
晚上都念念不舍。) 旦日,沛公从百余骑见项王。 第二天,沛公骑着一百多匹马来见项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一个流氓吭哧吭哧地抱着布想来换我的真丝,结果这个土匪不仅
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 【解析】(1)“却”,动词,后退;“得”,得以,能够;“周旋”,动词,
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答案】(2)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 【解析】(2)“出奇”,出奇兵,用奇计;“不意”,意料不到;“斯”,代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曲靖中考)阅读《三峡》,完成下列问题。 (阿凡题:1068458)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 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 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 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 元让三峡闻名。示例二:①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 中外游客。②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 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 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 条件。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 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
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 而轻③ 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
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 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魏咏之魏咏之,字长道,任城人也。

家世贫素,而躬耕为事,好学不倦。

生而兔缺,有善相者谓之曰:“卿当富贵。

”年十八,闻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疗之,贫无行装,谓家人曰:“残丑如此,用活何为!”遂赍数斛米西上,以投仲堪。

既至,造.门自通。

仲堪与语,嘉其盛意,召医视之。

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语笑。

”咏之曰:“半生不语,而有半生,亦当疗之,且.百日邪!”仲堪于是处之别屋,令医善疗之。

(甲)咏之遂闭口不语,唯食薄粥,其厉志如此。

及去,仲堪厚资遣之。

初为州主簿,尝见桓玄。

既出,玄鄙其精神不隽.,谓坐客曰:“庸神而宅伟干,不成令器。

”竟不调而遣之,(乙)咏之遂闭口不语。

及玄篡位,咏之为将军刘裕谋而败之;桓歆寇历阳,咏之率众击走之。

义熙初,进征虏将军,后为南蛮校尉。

咏之初为布衣,不以贫贱为耻;及居显位,亦不以富贵骄人。

始为殷仲堪之客,未几竟践.其位,论者称之。

寻卒于官,其后录其赞义之功,后追封江陵县公,食邑二千五百户,谥曰桓。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16.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门自通——联想到“造访”中的“造”,推断其义为“拜访、到”。

B.且.百日邪——回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推知“且”义为“而且”。

C.玄鄙其精神不隽.——查词典,从“通‘俊’,才智出众”义项中判断“隽”为“出众”。

D.未几竟践.其位——联系上下文“及居显位”和“卒于官”,推测“践”义为“承袭”。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引用善相者的话,为下文魏咏之成为一代名臣做铺垫,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魏咏之想去殷仲堪处找名医医治兔唇,但因自身贫困和相貌丑陋自卑消极。

C.殷仲堪先安排名医为魏咏之治疗,后用很多钱财送走他,足见其为人仗义、慷慨大方。

D.魏咏之平定桓玄的叛乱,赶走桓歆,有赞助正义之举,死后被追封为江陵县公。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七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阅读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七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阅读作业

3

3.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

人念无与为乐者 和,跟
.
1
2
3
(三)《与朱元思书》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从
.流飘荡 跟、随
(2)天下独绝
. 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3)泉水激
.石
冲击,撞击
1

2
3
4

2.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同“
.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4)父命
.之 教导、训诲


(5)得志,与民由
.之 遵从
(6)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选拔、任用

1
2
3
4
5

(7)行拂乱
.其所为 扰乱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了解、明白

1
2
3
4
5

2. 通假字。
(1)亲戚畔之


”同“

”,意为
背叛
”同“

”,意为


”,意为
增加
人教福建 八年级上册
期末专题训练
专题七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阅读
期末专题训练
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三峡》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2)略
.无
.阙处 完全没有
日光,这里指太阳

(3)至
.于
.夏水襄
.陵

统编版2023-2024学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含解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含解析)

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阅读。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瑾①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②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③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坐欢笑。

乃以驴赐恪。

【注释】①瑾: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②长检:狭长的标签。

③益:增加。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意思。

①孙权大会群臣②使人牵一驴入(2)下面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思不同的是 A.之驴吾矛之利B.因听与笔因释其耒而守株C.乃以驴赐恪父不在,乃呼儿出(3)面对孙权带有捉弄的举动,诸葛恪的做法是,你觉得诸葛恪是一个的人。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张吴兴缺牙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①知其不常②,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③?”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①先达:有德行有学问、名声显达的前辈。

②不常:才能不凡。

③狗窦(dòu):狗洞,戏称齿缺的样子。

2.《杨氏之子》选自《》。

3.结合注释,说说“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的意思。

4.对比两个阅读片段,杨氏子、张吴兴共同之处是:你更喜欢的回答,理由是: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A.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6.联系上下文,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括号里①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②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7.“其人弗能应也”是因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杨氏之子①梁国杨氏子九岁,。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七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七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语文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 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 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 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语文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 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 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 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 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 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专题七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语文
(一)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语文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语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弛.担持刀 放下
(2)方.欲行 正
(3)狼亦黠.矣 狡猾
(4)狼闻.声四顾 听见
语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专题07 实词(七)(基础知识)-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专题07 实词(七)(基础知识)-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120个常见实词学习运用百宝箱7实词知识积累73.适【词义分析】《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疾也。

从辵声。

意思是疾速。

我们来看一下“适”的词义引申脉络: 由适本义往、到,引申女子到男家即出嫁,由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

【链接课本】①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②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③顺从,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④舒适,满足,享用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黄州快哉亭记》)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⑤恰好而适类于予(柳宗元《愚溪诗序》)⑥刚才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⑦(zhé)通“谪”,流放,贬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涉世家》)【相关成语】无所适从:适:往;从:跟随。

形容做事没有目标,无头绪。

适得其反:适:正,恰好。

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其他如;削足适履适可而止适逢其时无所适从【速记故事】苏辙自乡适(到……去)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出嫁)还家门,按乡俗避之。

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日:“处分适(依照)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

”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 享受)。

”【高考速递】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适:适时,顺应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适:恰巧,正好【真题演练】1.(2021秋·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哈尔滨三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聊.乘化以归尽(姑且);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远);生生所资.,未见其数(凭借);前已降及物故..(去世);而控.于地而已矣(落下)B.而刘夙婴.疾病(缠绕);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超过);《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往);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福分)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臣以险.衅(危险);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且);羝乳.乃得归(产子);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自夸)D.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效仿);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且相如素.贱人(本来);皆为陛下所成就..(提拔);策.扶老以流憩(拄着)【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7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7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安徽省三年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 专题七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安徽省三年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 专题七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专题七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2022年安徽中考】【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

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

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转转不已.已_____(2)求之下流,固.颠固_____(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塞_____(4)人力不能去.去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水遂横流为害。

3.【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2021年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巴落,峡中平如油查”。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濒堆。

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①油盎:油瓶。

②峙:裂缝。

③滟灏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潮阻绝沿:______________(2)不以疾.也疾:____________(3)发.大溪口发:_____________(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_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文言文阅读
【考点透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江西省根据这一要求,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主要考查以下几项内容: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内容并能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能对文中的人物、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子翻译的考试要求。

2.掌握复习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子翻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真题,巩固知识
崇明老人记
陆陇其
(2018宿迁改编)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删改)【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

②钳口:闭口不言。

③可:岂,哪。

④福祚(zuò):福禄,福分。

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

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本同治乱
B.若/主纳忠谏
C.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D.为恶者/降年不永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纳()(2)诛()(3)以()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答案】
1.C 【解析】“所以”为句首连词,故正确划分为: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2.(1)接受(2)杀(3)凭
【解析】应注意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情况,还要注意文言知识的迁移。

“纳”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纳”的意思一样;“以”同《愚公移山》中“以君之力”中“以”意思一样。

3.(1)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2)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4.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围绕这几
方面答题即可)
【解析】本通读全文,梳理文意。

作答时先要明确唐太宗对侍臣所说的话的意思,再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分析,语言要简洁。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

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谏良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

如果君主自以为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大臣们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

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

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

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喜欢用刑罚,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

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祚,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却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

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


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养生
【宋】苏轼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①。

有尊客,盛馔则三之②,可损不可增。

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③。

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④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安步自佚⑤,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释】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

爵,古代的酒器。

②盛馔则三之:丰盛
的饮食就增至三倍。

③奉传:恭敬地传播。

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

⑤佚(y 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安分以.养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C.夫已饥而食.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
D.晚食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示例:(1)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

(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

3.两段相同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知福、俭以养生。

不同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参考译文】
【甲】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

(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

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

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乙】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

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

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

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

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相关题目的练习并做好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