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导论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课堂总结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自1800年—1850年以来,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
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
但是,到了21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疑虑,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各种困境和危机,它们已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
(1)资源危机。
据估计,地球上(已探明的)矿物资源储量,长则还可使用一二百年,少则几十年。
水资源匮乏也已十分严重。
地球上%的水是咸水,只有%的水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2)土地沙化日益严重。
“沙”字结构即“少水”之意。
水是生命存在的条件。
现在,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世界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多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0%(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污染、农药污染、核污染等等。
(4)物种灭绝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烧,每年减少4200英亩,按这个速度,到2030年将消失殆尽。
对此,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
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2023保护环境学习总结报告(4篇)
2023保护环境学习总结报告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如果我们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严重破坏地球母亲:使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毁灭;给人类造成危害,如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下降、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她是我们美丽家园,当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为了地球母亲和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烈的呼声!怎样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呢首先我们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
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
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成员的共同认知。
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炭生活的理念,节能减排,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保护生态环境,未来的地球家园,一定会成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
怎样低炭生活呢其实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例如平时我们出行时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能减少碳排量;不用一次性木筷,少用纸巾,重拾手帕,每张纸都双面打印能减少森林的损耗;脏衣服用手洗,能节省水电;随手关灯,少用空调,节电及减少氟利昂的使用;植树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排多少,吸多少;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不乱丢弃废电池,使用节能灯泡等。
环境保护总结
环境保护总结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保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和解决办法三个方面对环境保护进行总结。
一、环境问题的现状以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层出不穷。
世界各地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自然灾害频繁,生态平衡被破坏。
同时,工业化进程带来的高排放和大规模开发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二、环境问题的原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工业排放。
同时,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带来了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水质污染和土壤退化。
加之大量的非法砍伐和盗采珍贵物种,导致了破坏性的盗伐乱采行为。
行为不良的企业和个人对环境的监管意识淡薄,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
三、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为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家园,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环境立法和政策的制定是关键步骤。
各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
其次,科技创新也是环境保护的利器。
新能源、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行为,严厉惩罚环境违法者,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
最后,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对于培养公众环保意识至关重要。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鼓励每个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自己做起,改变不良的环境习惯,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跨国合作、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是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环境科学专业导论心得体会
【环境科学专业导论心得体会】作为一名热爱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大学生,我对选择【环境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充满了期待。
在这门课程中,我深入了解了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性、研究内容、前沿技术和挑战,也对环境科学家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1.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通过导论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环境科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关乎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从大气污染、水资源管理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科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涉及科学研究,更与社会、政府、产业等各个层面相互交织,需要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2. 环境科学的跨学科性:环境科学是一门高度跨学科的学科,涵盖了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导论课程中,我明白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只有将各学科知识融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3. 环境科学的技术进步:环境科学领域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技术进步,例如环境监测技术的精确性和实时性不断提升,污染治理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不断创新。
在导论课程中,我了解到这些前沿技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激发了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动力。
4. 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应对。
在导论课程中,我了解到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经验、技术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和挑战。
因此,我深感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合作意识。
5. 环境科学家的责任与使命:学习环境科学专业导论,让我明白了环境科学家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需要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为改善全球环境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环境科学家也应该在公众中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让更多人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形成共同保护环境的共识。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有效应对环境问题,人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
本文将对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1. 环境问题的现状当前,全球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解决。
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环境保护,我们才能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3.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预防原则,即在发生环境问题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问题的发生。
其次是污染治理原则,即发现并处理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第三是资源利用原则,即合理利用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公众参与原则,即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4. 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是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环境问题。
其次是推进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如减少用水、减少废物、鼓励循环利用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5. 环境保护的前景和挑战环境保护事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压力增大;同时,环境保护需要各方共同参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解决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环保合作机制。
6. 个人责任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和机构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减少废物、推行低碳出行等。
每个人的个人行为都能够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通过对环境保护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个人责任。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学院:学号:班级:姓名:指导老师:一、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思想觉醒和复苏的一个世纪。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深切反思和热切关注。
18世纪初工业革命以前,环境问题处于萌芽阶段。
当时工业生产并不发达,由工业生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不突出。
自工业革命后,尤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膨胀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很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热”。
各地的发展主要是按经济增长来定义的,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根本目标。
一切目标围绕经济增长,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就是社会发展了。
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为此却付出了极其沉重的环境代价,环境问题随之恶化,并从局部地区向全世界蔓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
一系列环境破坏产生的公害使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全球性规模的大气、海洋、陆地污染以及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及人类当时和未来的严重问题。
全球日益突出的环境危机,把人类推向了历史抉择的关头,迫使人类开始反思和总结自己所创造的文明,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研究和推广活动。
从此,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开始产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
其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
大气圈:又称为大气层,是调节地球“体温”的外衣,使地球从太阳得到的热量不易散失,而适宜的温度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圈: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水体存在方式不同,其作用方式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包括地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积雪,以及地下水、大气水。
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环境工程导论期末总结报告
环境工程导论期末总结报告一、引言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环境工程学科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参加课堂讨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对本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验证并回顾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收获和不足,总结出个人在环境工程导论学习中的体会和心得,以及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规划。
二、学习进展1. 知识学习本学期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主要涵盖了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课程内容包括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监测与测量、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控制与减排技术、环境法规与政策等。
通过听课、课后阅读和独立研究,我对这些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且明白了环境工程学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 实践和案例分析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老师组织了许多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通过参观废水处理厂、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等,我亲身感受了环境工程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析实际案例,我学会了运用环境工程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求我们以小组形式进行一些项目的研究和报告。
通过与同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我了解了如何有效地分配任务、互相协作和解决团队内部的问题。
尤其是在准备小组报告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理清思路、展示结果和回答问题。
三、学习成果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取得了不少的学习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有三点:1. 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本学期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学习,我对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掌握了环境污染与防治的基本原理、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和方法、大气污染控制与减排技术的实施以及环境法规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知识。
2. 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参观废水处理厂、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等实践活动,我对环境工程实际应用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践技能。
环境科学导论的总结(必备4篇)
环境科学导论的总结第1篇1.多方渠道对环境学科的认识。
在暑假里通过多方查阅资料,了解到环境学科随着工业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完善的,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工业化进程,在20世纪末,工业废水、废气、固废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环境,并通过学习与环境相关的一系列知识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因此,环镜学科在本科阶段开设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专业。
2.广东工业大学宁教授的环境学科专业导论课对我的引导。
本门课程共16学时,由环境学院各科研团队负责人或兼职教授以讲座的形式为我们上课,后面还有校外优秀专家教授为我们上课,在课程中,各系主任介绍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60%和我的专业认识及四年规划占40%,在宁教授的第一节专业导论课中,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与发展科研前沿,广东省在环境学科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并展示了宁教授的研究方向,使我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有了更完善的认识。
同时明白了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环境学科的专业兴趣和引导学生加入到科研团队中,并了解到本科阶段环境学科课程的学习特点是需要思辨性思维和跳跃性的思维,而且不能离开实践式的学习。
在本次课程中,宁教授以水俣湾甲基汞污染为案例,引导我们思考其中涉及到环境学科哪些问题,我明白了其中涉及到环境科学的问题有甲基汞的产生原因、汞对人体的危害、无机汞和有机汞在环境中会发生哪些化学和生物反应等等,对于环境工程的就是针对此次污染如何开展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涉及到了化工原理、水污染控制、排水管道设备等方面知识,我从中感受到了环境学科的确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其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竟然是病魔根源,这让我们准备深入学习环境学科的学子们有了一种责任感,作为环境人,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本领,为社会环境做出贡献的责任感。
环境工程导论期末总结
环境工程导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环境工程是指应用环境科学和工程原理,通过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工作,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则是为培养和引导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该领域上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念而设立。
本文将对本学期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收获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学习内容1. 环境问题概述:通过学习环境工程的历史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现状,使我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还了解到了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应对措施。
2. 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我对环境工程的一些基础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了解。
例如,污染物传递和转化原理、环境监测与评价方法、环境工程控制技术等。
3. 环境影响评价:本课程还详细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和方法。
这对于我今后参与环境项目的评价与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 各类环境工程实践案例:在课程中,老师通过讲解各种环境工程的实践案例,使我对环境工程的应用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例如,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等实例。
三、学习收获1. 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环境问题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还会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造成破坏。
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
2. 环境工程技术的重要性:环境工程技术对于解决各类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环境工程导论,我了解到了一些环境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这为我今后从事环境工程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
3.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环境影响评价是在规划、建设、运营和关闭环境项目前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步骤,我了解到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建议。
四、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本学期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学习收获,我确定了今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几个方向:1. 深入学习环境工程知识:通过进一步学习环境工程的知识,掌握更多专业技术和理论,使自己在环境工程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环境保护导论体会心得
环境保护导论体会心得第一篇:环境保护导论体会心得环境保护导论课程心得通过将近半个学期对环境保护导论课程的学习,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也对现如今地球环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感到担心忧虑。
通过张老师的系统具体的讲解,我基本掌握了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2.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3.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4.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5.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6.生态系统。
这几点的基础知识。
为自己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
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
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
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
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
地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岩石圈所组成。
这些组成在地球环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非常特殊。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环境科学概述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科学,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2. 环境科学的学科内容环境科学涉及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等方面。
3. 环境问题的背景和现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涉及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多个方面。
4. 环境科学的挑战和机遇环境科学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等问题,但也有机遇,如新能源开发、环保科技创新、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
二、环境系统1. 环境系统概述环境系统是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2. 生物圈的特点和作用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体系的统称,包括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等层次。
生物圈通过光合作用等过程,为地球提供氧气、食物和其他资源。
3. 大气圈的结构和功能大气圈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等,具有调节气候、保护地球表面和传播声波等功能。
4. 水圈的重要性和影响水圈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总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和水汽等。
水圈通过蒸发、降水和地表径流等过程,为植物生长、动物生活和人类活动提供水资源。
5. 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是由大气、水和陆地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地理系统和气候系统等,它们共同影响着地球的环境状态和演变过程。
三、环境保护1. 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原则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要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原则。
2. 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影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整理)环境保护导论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在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开始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开始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要求,其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
但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尽一致。
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为止,是早期环境问题阶段;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是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引起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至今,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为此斯德哥尔摩会议上各国都同意进行环境保护行动。
然而由于各国的行动缓慢,环境问题不仅是小范围(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是大范围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间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因此《21世纪议程》登上历史舞台。
《21世纪议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即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管理、主要群体的作用和实施手段,这4个部分也是组成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系统的4个子系统。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
1.大气层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环境保护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环境保护的概念与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动。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与影响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2. 大气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3. 水资源短缺: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影响人类饮水和农业用水。
4. 土地退化:过度开发、土地污染和土地沙化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5. 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三、环境保护的原则与策略1. 预防为主: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
2. 全面合作: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参与,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
4.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研究和数据,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5. 治理创新:推动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四、环境保护的行动与措施1. 节能减排: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3. 生态恢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
4. 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并采取措施。
5. 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素养。
五、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展望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2. 国际合作与责任分担: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共同承担责任。
3.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创新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4.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加强公众参与,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环境保护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这期的选修课选了张老师的“环境保护导论”,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一些地球环境的特点及现状。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
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
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
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
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地球环境组成地球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物质世界,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
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主要由O2、N2、CO2、He等气体组成;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土壤圈指由地球表面的土壤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岩石圈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在空间上有着一定的交叉,难以决然分开;在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以及发生发展过程方面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保护环境的总结
保护环境的总结保护环境是人类长期以来都在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保护环境变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环境保护不仅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美丽的自然环境。
为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管理等。
接下来是对保护环境的总结。
首先,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无法忽视。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影响。
科学家们已经发出了警告,如果不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将会面临无法逆转的环境崩溃。
其次,保护环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环境问题不仅是单个国家所能独立解决的,而是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影响到国内的环境质量,也对全球的气候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该加强合作,制定全球性的环境政策和措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挑战。
此外,保护环境还需要通过国内法律法规来加强管理和监督。
政府应当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立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保护环境的合法权益。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此外,政府还应当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环保技术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此外,教育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掌握环保知识和技能,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学校应该加强环保教育的力度,将环保课程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同时,社会组织和媒体也应当通过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最后,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环境问题不能只靠政府或组织来解决,每个个体都应当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整理)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1、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
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
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
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
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导论课堂总结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自1800年—1850年以来,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
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
但是,到了21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疑虑,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各种困境和危机,它们已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
(1)资源危机。
据估计,地球上(已探明的)矿物资源储量,长则还可使用一二百年,少则几十年。
水资源匮乏也已十分严重。
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的水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2)土地沙化日益严重。
“沙”字结构即“少水”之意。
水是生命存在的条件。
现在,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世界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多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0%(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污染、农药污染、核污染等等。
(4)物种灭绝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烧,每年减少4200英亩,按这个速度,到2030年将消失殆尽。
对此,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
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1、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2、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圈: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汽。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1) 三大生命要素:空气、水和土壤;2) 六种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物种、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和天然气);3) 两类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荒野、灌丛等)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湿地、湖泊、河流、海洋等);4) 多样景观资源:如山势、水流、本土动植物种类、自然与文化历史遗迹等。
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地球各圈层的发育(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
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
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 水和大气的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
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
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
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3)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有水才有生命。
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
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
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
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后,现代海洋及现代大气圈形成。
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到距今4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物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
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终形成。
五、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1.人类与大气圈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
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
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人类的活动使地球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每年通过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为6.2×109吨,相当于现今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的1/250。
温室效应的增长,臭氧层的破坏,一系列环境生态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人类与水圈原始生命起源于水,又以水为家。
地球刚初形成时一片荒芜。
原始海洋形成水资源后,为生命的诞生构建了理想的“摇篮”。
海水中溶解了各种各样的物质。
在那里这些化合物被水培育成具有原始生命的细胞。
原始海洋中溶解的氧、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时最好的“营养品”;厚厚的水体又像一个“保护罩”使娇弱的原始生命不致被太阳紫外线杀伤。
就在这样的“摇篮”里,经历了若干亿年的漫长历程,生命从低级到高级,从海洋到陆地,逐渐形成了几乎占据地球表面每一个角落的生物世界。
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对水圈中水的运动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大面积的荒山植林、大流域的调水、大面积的排干沼泽、大量抽用地下水等,都会促使水的运动和交换过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影响地球上水分循环的过程和水量平衡的组成。
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发展也都依赖于水。
如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渔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无不与水息息相关。
3.人类与土壤圈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除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
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土壤圈的平均厚度为5m,面积约为1.3×108km2,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
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
4.人类与岩石圈岩石圈表层是人类生活的场所。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主要生活在岩石圈表层。
在目前条件下,人类无法长期生活在水中或者空中。
假如没有固体岩石圈的支撑,很难想象人类能否诞生,能否演化为今天的人类。
从生物演化的历史看,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在海洋中,但如果没有陆地,没有一部分海洋生物登上陆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
人类的食物主要依赖于岩石表层的土壤的生产力。
没有岩石,也就没有土壤,人类的食物来源将会成问题。
没有固体岩石圈的支撑,水圈的形态将会明显不同于现在,对生物、人类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5.人类与生物圈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
然而,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必需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
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
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大约300万年的时期里,人类与其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处于合理的平衡之中。
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从对生物圈能施加的影响而言,并不明显地超过其他动物。
食物缺乏以及疾病等因素限制着人口密度。
六、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①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②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③是一种动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1)无机物: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2)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3)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入此类。
(4)生产者: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又称为自养生物。
(5)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6)分解者: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和秃鹫等食腐动物。
分解者和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
3、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4、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