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课教案
高一物理复习教案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复习教案.docx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复习)★新课标要求1、运用能量的观点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时,可以不涉及过程中力的作用细节。
2、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不仅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是分析解决电磁学、热学等领域中问题的重要依据。
3、高考对本章考查的热点包括功和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考查的特点是灵活性强、综合面大,能力要求高。
★ 复习重点功和功率、功和能的关系(重力作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教学难点功和能的关系(重力作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 教学过程(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二)本章要点综述Ⅰ 功和功率:1、功:功的计算公式: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1)力;( 2)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功是标量、是过程量。
注意:当=时, W=0 。
例如:线吊小球做圆周运动时,线的拉力不做功;当<时,力对物体做负功,也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取正值)2、功率:定义: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 ;物理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际单位:__________ ;其他单位: 1 千瓦 =1000瓦特。
其他计算公式:平均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瞬时功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额定功率是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实际输出功率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Ⅱ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重力势能:(1)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的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的定义:文字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重力势能是标量、状态量、相对量。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机械能守恒定律
高三复习课《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并能计算;2.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3.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三种表达形式,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应用;二.教学重点机械能守恒的判断和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教师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一)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1.重力做功的特点(1)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2)重力做功不引起物体机械能的变化.2.重力势能(1)表达式:E p =mgh .(2)重力势能的特点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但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1)定性关系: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对物体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2)定量关系: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即W G =-(E p2-E p1)=-ΔE p .(二)弹性势能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2.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即W =-ΔE p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2.表达式:mgh 1+12m v 12=mgh 2+12m v 22. 3.机械能守恒的条件(1)系统只受重力或弹簧弹力的作用,不受其他外力.(2)系统除受重力或弹簧弹力作用外,还受其他内力和外力,但这些力对系统不做功.(3)系统内除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外,还有其他内力和外力做功,但这些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4)系统跟外界没有发生机械能的传递,系统内、外也没有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发生转化.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进一步理解(1)只有重力做功时,只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如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等.(2)只有系统内弹力做功,只发生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如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碰到一个弹簧,和弹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物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来说,机械能守恒. (3)只有重力和系统内弹力做功,只发生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如自由下落的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和弹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物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来说,机械能守恒.(4)除受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外,还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如物体在沿斜面向下的拉力F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下运动,其拉力的大小与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在此运动过程中,其机械能守恒.【例1】如图所示,用轻弹簧相连的物块A和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A紧靠竖直墙壁,一颗子弹沿水平方向射入物块B后留在其中,由子弹、弹簧和A、B所组成的系统在下列依次进行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的是()A.子弹射入物块B的过程B.物块B带着子弹向左运动,直到弹簧压缩量最大的过程C.弹簧推着带子弹的物块B向右运动,直到弹簧恢复原长的过程D.带着子弹的物块B因惯性继续向右运动,直到弹簧伸长量达最大的过程【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0离开桌面后经过A点时,小球的速度vA是多少?(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例3】如图所示,质量都是m 的物体A 和B ,通过轻绳子跨过滑轮相连。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内容。
难点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先找一名学生配合完成小实验:把钢球用细绳悬起,请一同学靠近,将钢球偏至这位同学鼻尖处释放,当钢球摆回时,观察该同学反应,并让学生分析会不会碰到鼻子,思考原因。
由此引入新课《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师播放视频:荡秋千、过山车、撑杆跳、瀑布等视频材料,初步深刻感受各种丰富多彩的'动能与势能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滚摆、单摆、自由落体等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中物体自由下落时,重力势能怎样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重力势能减少,因为重力对物体做正功。
思考:减少的重力势能去哪了?学生: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在逐渐增加,说明物体的动能增加了,即物体原来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
教师:那如果物体由于惯性在空中竖直上升时,能量又是怎样变化的?学生:物体原有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水平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振动的实验。
感受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师举例说明:物体被弹簧弹出去之后,弹力做正功,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而物体的速度增加,动能增加。
也就是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动能。
学生总结:不仅重力势能可以与动能相互转化,弹性势能也可以与动能相互转化。
教师补充: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通过重力或弹力做功,机械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师提问: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是否存在某种定量的关系呢?以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为例,研究这一问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守恒的条件和意义。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
2. 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动能公式KE=1/2mv^2,势能公式PE=mgh。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系统中,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加势能)保持不变。
4. 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系统不受外力或外力做功为零。
5. 守恒的意义: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机械能守恒定律。
2.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展示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化的例子,如摆钟的上下运动,引发学生对机械能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条件。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的机械能守恒问题,如抛体运动、滑块下滑等,引导学生运用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实例分析和练习题的解答情况,评估他们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机械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与其他能量形式(如热能、电能等)之间的关系。
2. 能量守恒定律: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关系。
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复习教案
三、重力做功WG=mg△h =mg(h1-h2)
特点:重力做功只跟物体的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与运动路径无关。
四、重力势能EP=mgh
EP:重力势能(J) 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 (物体的重心到零势能点的竖直距离)h在零势能点(参考平面)以上取正值,零势能点以下取负值
如人用力推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正功。
(3)当 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如人用力阻碍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负功。
**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经常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
例如,竖直向上抛出的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对球做了-6J的功,可以说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
七、动能Ek=
Ek:动能(J) 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大小(m/s)
课堂小结
作业:
板书设计
教
后
反思
W:功(J) F:恒力(N)l:位移(m)α:F、l间的夹角
物体做正功负功问题: (有时将α理解为F与V所成的角,更为简单)
(1)当α=900时,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桌面对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2)当α<900时, 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竖直高度m物体的重心到零势能点的竖直距离h在零势能点参考平面以上取正值零势能点以下取负值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学科组
高二物理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人
课 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复习
课 型
复习课
时 间
人教版高一物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 教案
教学重点:
梳理功和能量相关概念与规律,形成功能分析的系统思维能力。
针对不同的物理模型和情境,合理选择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对物体的物理分析是否全面和准确,如何根据不同的物理情境选择合适的物理规律。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案源自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
学科
物理
学段:高一第三学段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深入理解能量概念在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般性,树立能量守恒的观念,运用功和能的思想分析生活中的比较复杂的运动现象。
科学思维:理解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在解决动力学问题时的灵活性与广泛的适用性。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章节知识复习
1、复习功和功率的概念,总结求功的各种方法;
2、复习各种能量的概念以及和做功的关系;
3、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4、复习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形成功和能的知识体系。
二、力学分析方法回顾
回顾受力分析、过程分析、做功分析和能量分析这四种力学基本分析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通过细致的例题分析,落实思维和科学能力的实践运用。
五、课堂小结
简要概括本章的要点,强调练习和运用。
结束全章学习。
再次强调物理分析的重要性。
三、解题步骤回顾
复习明确对象和过程,力学分析,选择物理规律和准确书写表达式,求解和检验的力学问题基本求解步骤
通过解题步骤的复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系统求解力学问题的基本模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原理及其应用;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并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提高物理解题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原理及其应用;2.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如何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机械能指一个物体由于运动而拥有的能量,它包括动能和重力势能(也称位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没有外力和内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即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一个能量守恒定律,它的基本原理是能量守恒。
能量守恒,就是从任意时刻到另一任意时刻,系统内各部分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当重力势能增加时,动能就减少;反之当动能增加时,重力势能就减少。
可见,机械能的变化来自重力势能和动能的互相转化,并且是彼此抵消的。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物理学的各个领域。
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能的计算: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计算机械能的大小、各种能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等;(2) 物理问题的解答: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决各种力学问题,包括摆的周期、弹簧的拉伸、动能等;(3) 上机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4.教学步骤(1)引入由于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或者运用它。
因此,在开始教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以通过引入实际例子来向学生阐述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例如,让学生想象一个球从较高的平台上自由落下,这时它会具有一定的动能;而当球从地面弹起时,它会从静止变成运动状态,产生动能。
这些情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能的理解,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原理在完整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原理之前,首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所涉及的基本概念。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4.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2.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索机械能守恒定律。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和守恒现象。
2. 讲解:介绍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设备,收集实验数据。
4.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微观机制。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物体自由下落、抛体运动等。
2. 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与其他物理学定律的关系,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七、课堂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 布置一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提出疑问和建议。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习题和应用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专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课教案
专题4·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义.2.明确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理问题的优点,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本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强调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处理问题的重要性.二、重点、难点分析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知识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一个重点知识.特别是定律的适用条件、物理意义以及具体应用都作为较高要求.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的理解以及应用,对多数学生来说,虽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仍常常是把握不够,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这也说明此项正是教学难点所在.三、教具投影片若干,投影幻灯,彩笔,细绳,小球,带有两个小球的细杆,定滑轮,物块m、M,细绳.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投影片).(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归纳总结,说明(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义.(2)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二)教学过程设计1.实例及其分析.问题1 投影片和实验演示.如图1所示.一根长L的细绳,固定在O点,绳另一端系一条质量为m的小球.起初将小球拉至水平于A点.求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时的速度.分析及解答:小球从A点到C点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只受重力和绳的拉力.由于绳的拉力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可见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因此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选取小球在最低点C时重力势能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教师展出投影片后,适当讲述,然后提出问题.问题2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在上例中,将小球自水平稍向下移,使细绳与水平方向成θ角,如图2所示.求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的速度.分析及解答:仍照问题1,可得结果问题3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现将问题1中的小球自水平稍向上移,使细绳与水平方向成θ角.如图3所示.求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的速度.分析及解答:仿照问题1和问题2的分析.小球由A点沿圆弧AC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取小球在最低点C时的重力势能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2.提出问题.比较问题1、问题2与问题3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3的物理过程作细节性分析.起初,小球在A点,绳未拉紧,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B点,绳被拉紧,改做进一步分析: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和做圆周运动这两个过程,都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而不是整个运动过程机械能都守恒,因此原分析解答不合理.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球的运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小球从A点的自由下落至刚到B点的过程;(2)在到达B点时绳被拉紧,这是一个瞬时的改变运动形式的过程;(3)在B点状态变化后,开始做圆周运动到达C点.通过进一步讨论,相互启迪,使学生从直觉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结合上认识到这一点.前后两个过程机械能分别是守恒的,而中间的瞬时变化过程中由于绳被拉紧,v B在沿绳方向的分速度改变为零,即绳的拉力对小球做负功,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并不守恒.因此,对小球运动的全过程不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正确解答过程如下:(指定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做,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裁定.)小球的运动有三个过程(见图4):(1)从A到B,小球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机械能守恒.到达B点时,悬线转过2θ°角,小球下落高度为2Lsinθ,取B点重力势能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2)小球到达B点,绳突然被拉紧,在这瞬间由于绳的拉力作用,小球沿绳方向的分速度v B∥减为零,垂直绳的分速度v B⊥不变,即(3)小球由B到C受绳的拉力和重力作用,做初速度为v B⊥的圆周运动,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有:联立①、②、③式可解得v C.教师对问题1、2、3的分析及解答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出问题.问题4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如图5所示,在一根长为L的轻杆上的B点和末端C各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杆可以在竖直面上绕定点A转动,现将杆拉到水平位置与摩擦均不计).解法(一):取在C点的小球为研究对象.在杆转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它做功,故机械能守恒.有:解法(二):取在B点的小球为研究对象,在杆转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它做功,故机械能守恒:由于固定在杆上B、C点的小球做圆周运动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则v B∶v C=r B∶r C=2∶3,现比较解法(一)与解法(二)可知,两法的结果并不相同.提出问题:两个结果不同,问题出现在何处呢?学生讨论,提出症结所在.教师归纳总结,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应注意研究对象(系统)的选取和定律守恒的的条件.在本例题中出现的问题是,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但是,系统的某一部分(或研究对象)的机械能并不守恒.因而出现了错误的结果.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由于两小球、轻杆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且只有系统内两小球的重力做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选杆在水平位置时为零势能点.则有E1=0.而E1=E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上解法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还可有以下表述:①物体系在任意态的总机械能等于其初态的总机械能.②物体系势能的减小(或增加)等于其动能的增加(或减小).③物体系中一部分物体机械能的减小等于另一部分物体机械能的增加.请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各用一种表述,重解本例题.共同分析比较其异同,这样会更有助于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深化.为此,给出下例,并结合牛顿第二律的运用,会对整个物理过程的认识更加深刻.已知,小物体自光滑球面顶点从静止开始下滑.求小物体开始脱离球面时α=?如图6所示.先仔细研究过程.从运动学方面,物体先做圆周运动,脱离球面后做抛体运动.在动力学方面,物体在球面上时受重力mg和支承力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下滑过程中其速度v和α均随之增加,故N逐步减小直到开始脱离球面时N 减到零.两个物体即将离开而尚未完全离开的条件是N=0.解:视小物体与地球组成一系统.过程自小物体离开顶点至即将脱离球面为止.球面弹性支承力N为外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内力仅有重力并做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以下可按两种方式考虑.(1)以球面顶点为势能零点,系统初机械能为零,末机械能为机械能守恒要求两种考虑得同样结果.〔注〕(1)本题是易于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的典型题,又涉及两物体从紧密接触到彼此脱离的动力学条件,故作详细分析.(2)解题前将过程分析清楚很重要,如本题指出,物体沿球面运动时,N减小变为零而脱离球面.若过程分析不清将会导致错误.为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还可补充下例.投影片.一根细绳不可伸长,通过定滑轮,两端系有质量为M和m的小球,且M>m,开始时用手握住M,使系统处于图7所示状态.求:当M由静止释放下落h高时的速度.(h远小于半绳长,绳与滑轮质量及各种摩擦均不计)解:两小球和地球等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有:提问:如果M下降h刚好触地,那么m上升的总高度是多少?组织学生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解法一:M触地,m做竖直上抛运动,机械能守恒.有:解法二:M触地,系统机械能守恒,则M机械能的减小等于m机械能的增加.即有:教师针对两例小结: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体现了思维的多向性.我们在解题时,应该像解本题这样先进行发散思维,寻求问题的多种解法,再进行集中思维,筛选出最佳解题方案.2.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结合前述实例分析、归纳总结出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由哪些物体组成的物体系);(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3)分析各个阶段诸力做功情况,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才能依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4)几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机械能守恒时,其中每个物体的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因为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在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5)要重视对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明确运动过程中有无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对有能量形式转换的部分不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为进一步讨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请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如下问题.(见投影片)如图8所示,质量为m和M的物块A和B用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A放在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上,而B能沿杆在竖直方向上滑动,杆和滑轮中心间的距离为L,求当B由静止开始下落h时的速度多大?(轮、绳质量及各种摩擦均不计)(指定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做,最后师生共同审定.)分析及解答如下:设B下降h时速度为v1,此时A上升的速度为v2,沿斜面上升距离为s.选A、B和地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于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其重力势能的减小,等于其动能的增加,即有:由于B下落,使杆与滑轮之间的一段绳子既沿其自身方向运动,又绕滑轮转动,故v1可分解为图9所示的两个分速度.由图9知:由几何关系知:综合上述几式,联立可解得v1.教师归纳总结.五、教学说明1.精选例题.作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复习课,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精选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讨性的问题作为实例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两道错例,是课本例题的引伸和拓展,基本上满足了上述要求,这对于深化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防止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大有裨益.这种对问题的改造过程,也就是从再现思维到创造思维的飞跃过程.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思维能力方面比做一道题本身要深刻得多.2.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指导、评价、发展有效结合.(1)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例如,在错误例题中发现两种结果不同.(2)针对不同结果,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指导学生共同探求解决方案.(3)在分析解答过程中,学生运用不同角度处理同一问题,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这一方面是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从思维方法上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提高认识,促进他们更有效地学习.(4)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这在每个环节中,都有所体现.。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与条件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与条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与条件。
3. 采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机械能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与条件。
4. 应用实践:布置任务,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机械能计算方法的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与条件的理解,以及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讨论、实例分析报告。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PPT、实例分析、练习题。
3. 仪器设备: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重物、计时器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
2.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新课(20分钟)、案例分析(15分钟)、应用实践(10分钟)、总结(5分钟)、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反馈。
教学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教、学案
教学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教、学案作者:吴永胜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3年第12期课时:一课时班级学习小组姓名:评价考纲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要求ⅡⅡ解读能够灵活运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它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规律,是高考的重点.大部分题目都与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等知识相互联系、综合命题,难度中等以上,多为计算题.(一)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2.深入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2.难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合作学习、启发式、多媒体与动画相结合等.[自主预习]A.阅读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63页(第4节重力势能)、第67页(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75页(机械能守恒定律)B.完成下列填空:一、重力势能、弹性势能1.重力势能(1)重力做功的特点①重力做功与无关,只与始末位置的有关.②重力做功不引起物体的变化.(2)重力势能①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③矢标性:重力势能是,正、负表示其大小.(3)相对性:选不同的零势能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的.若物体在参考平面以上,则重力势能为;若物体在参考平面以下,则重力势能为.通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4)系统性: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组成的系统,通常简单地说是物体的重力势能.(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①定性关系: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就;重力对物体做负功,重力势能就.2.弹性势能(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而具有的能.(2)大小: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及劲度系数有关,弹簧的形变量,劲度系数,弹簧的弹性势能越大.[课堂总结]1.有什么收获?2.有什么疑问和困惑?3.你对课堂的建议(包括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板书设计:《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课一、重力势能、弹性势能1.重力势能(1)重力做功的特点(2)重力势能(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2.弹性势能二、机械能守恒定律1.机械能2.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2)研究对象(3)表达式(4)守恒条件[作业]1.一蹦极运动员身系弹性蹦极绳从水面上方的高台下落,到最低点时距水面还有数米距离.假定空气阻力可忽略,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运动员到达最低点前重力势能始终减小B.蹦极绳张紧后的下落过程中,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C.蹦极过程中,运动员、地球和蹦极绳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D.蹦极过程中,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势能零点的选取有关2.如图6所示,一个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粗糙的斜面底端,弹簧轴线与斜面平行,小滑块A从斜面的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一段距离后与弹簧接触,直到把弹簧压缩到最短.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滑块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B.滑块先做匀加速运动,接触弹簧后再做匀加速运动最后做变减速运动C.滑块重力做功等于内能与弹性势能的增加量D.滑块重力势能减少量与内能之和等于弹性势能增加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举例。
3. 实验探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能守恒现象。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现象。
2. 讲解: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测量数据。
4. 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2. 结合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
3. 利用课后反思,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案例。
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重物、光滑斜面等,用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3. 练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
2. 实验装置及原理。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5.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利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原理。
2.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阐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3. 演示实验:展示实验装置,讲解实验原理,进行演示实验。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9. 课后反思与评价: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装置: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所需的装置。
2. 教学课件: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高中物理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4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恒,当物块速度为零时,弹簧的弹性
势பைடு நூலகம்最大,得:
速度为v1时的弹性势能为EP,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得:
代入数据得:
引导学生分析:③式也可以写成
思考:物块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吗?(不守恒),说明,研究对象的选取不同,结果不一定相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变式1.如图所示,一颗子弹水平射入置与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m1中并留在其中,m1、m2用一根弹性良好的轻质弹簧连在一起,则:
由B到C由机械能守恒得: ③
④
联立③④可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小车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6mg.
拓展:如果脱离轨道,应该在那个区域脱离?
二、类型二:物体系的机械能守恒类
㈠弹簧类
例.如图轻质弹簧一端与墙相连,质量为m=4kg的木块沿光滑的水平面以v0=5m/s的速度挤压弹簧,求弹簧在被压缩的过程中的最大弹性势能及木块的速度v1=3m/s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题过程,在分析过程中渗透解题的各个环节。
机械能守恒时,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表达式是等效的。动能定理的应用范围比机械能守恒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无初速释放。不计各处阻力,求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
解:设到达最低点时速度为v,
由机械能守恒守恒得: ①
例1.把一个小球用细绳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如图所示,摆长为L,最大偏角为θ。小球运动到最低位置时的速度是多大?此时悬线拉力多大?
解:设到达最低点时速度为v,由机械能守恒守恒(动能定理) 得:
最低点选线拉力为T,可得:
将速度带入可得: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4.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2.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实验中误差的分析与处理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增强学生的理解。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为什么需要研究机械能?2. 讲解新课: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及应用。
3. 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4. 实验环节:布置实验任务,讲解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情况。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数据处理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能概念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针对性。
2. 在实验环节,加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掌握实验方法。
《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课》导学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课1.明确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注意事项2.掌握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步骤3.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灵活解决动力学问题,并体会应用该定律处理问题比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自主学习1.明确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和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弄清是否只有系统内的重力和弹力做功,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
(3)确定物体运动的起始和末了状态,选定零势能参考平面后确定物体在始末两状态的机械能。
(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求解。
2.机械能守恒定律常用的两种表达式:(1)E k1+E p2=E k2+E p2(意义:前后状态机械能不变)(2)ΔE k=-ΔE p或ΔE p=-ΔE k(意义:动能或势能的增加量等于势能或动能的减少量)★例题精析【例题1】某人以速度v0=4m/s将质量为m的小球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小球落地时的速度为8m/s,求小球刚被抛出时相对地的高度。
(g取10m/s2)解析:【训练1】如图7-32所示,一轻弹簧固定于O 点,另一端系一重物,将重物从与悬点O 在同一水平面且弹簧保持原长的A 点无初速释放,让它自由摆下,不计空气阻力,在重物由A 点摆向最低点的过程中( )A.重物的重力势能减小B.重物的重力势能增大C.重物的机械能不变D.重物的机械能减小【例题2】如图7-33所示,质量均为m 的小球A 、B 、C ,用两条长为L 的细线相连,置于高为h 的光滑水平桌面上,L >h ,A 球刚跨过桌边。
若A 球、B 球相继下落着地后均不再反弹,则C 球离开桌边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解析:【训练2】如图7-34所示,m 1>m 2,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m 1向下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m 2的机械能增加 B. m 1的机械能守恒C. m 1和m 2的总机械能减少D. m 1减少的机械能等于m 2增加的机械能1.在下列情况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的是( ) A.手榴弹在空中飞行过程中(不急空气阻力) B.子弹射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的过程中C.轻绳的一端系一小球,绳的另一端固定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D.小球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之后,小球的运动过程图7-32图7-33 图7-34m 22.下列关于机械能守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若受合外力为零,则其机械能一定守恒 B.运动的物体,若受合外力不为零,则其机械能一定守恒 C.合外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D.运动的物体,若受合外力不为零,则其机械能有可能守恒3.将一物体以速度v 从地面竖直上抛,当物体运动到离地h 高处时,它的动能恰好为重力势能的一半,则这个高度h 应为( ) A .v 2/g B. v 2/2g C. v 2/3g D. v 2/4g4.一物体在距地面20m 高的地方以7m/s 的加速度竖直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的变化是( ) A .不变 B.减小 C.增大 D.无法确定5.如图7-35所示,两质量相同的小球A 、B ,分别用线悬在等高的O 1、O 2点,A 球的选线比B 球的长,现把两球的悬线均拉到水平后将小球无初速释放,则经最低点时(以悬点为零势能点)( ) A.A 球的速度大于B 球的速度 B.A 球的动能大于B 球的动能 C.A 球的机械能大于B 球的机械能 D.A 球的机械能等于B 球的机械能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半球的顶点由静止开始滚下,半球的半径为0.4m ,如图7-36所示,当物体落到地面上时的速度大小是 m/s (g 取10m/s 2)7.如图7-37所示是一个横截面为半圆、半径为R 的光滑柱面的一部分,一根不可伸长的西线两端分别系住物体A 、B ,m A =2 m B ,从图示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A 物体,当物体B 达到最高点时,求绳的张力对物体B 所做的功。
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课教案
第3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规律,也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高考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考查重点是:连接体问题,与弹簧有关的问题,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问题。
为了增加试题的综合性,高考命题一般将机械能守恒定律与其它知识相结合在一起,设置新新情境考查。
2014年高考安徽卷第15题,新课标全国卷3第15题和第17题,从不同角度,设计不同的物理情境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进行考查。
预计2015年高考仍会以新颖的情境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考查。
一、机械能守恒定律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即E=E k+E p.2.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2)表达式:.①从守恒的角度:选取某一平面为零势能面,如果含有弹簧则弹簧处于原长时弹性势能为零,系统末状态的机械能和初状态的机械能相等,即E k2+E p2=E k1+E p1.(要选零势能参考平面)②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时,若系统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系统动能的增加量,系统机械能守恒,即ΔE p=-ΔE k. (不用选零势能参考平面)③从能量转移的角度:系统中有A、B 两个物体(或更多物体),若A 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B 机械能的增加量,系统机械能守恒,即ΔEA减=ΔEB增.(不用选零势能参考平面)(3)机械能守恒的条件:1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2受其它力,但其它外力不做功或做功代数和为零3.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物体或系统(2)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3)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态时的机械能(4)(4)选取方便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程形式(E k1+E p1=E k2+E p2、ΔE k=-ΔE p 或ΔEA=-ΔEB)进行求解.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常见题型题型一、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的理解例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B.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C. 外力对物体做功为0 ,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D. 系统内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时,系统的机械能一定守恒【变式】 如图所示,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长木板M 的左端,右端与小木块m 连接,且m 、M 及M 与地面间摩擦不计.开始时,m 和M 均静止,现同时对m 、M 施加等大反向的水平恒力F 1和F 2,设两物体开始运动以后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弹簧形变不超过其弹性限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4·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义.2.明确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理问题的优点,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本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强调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处理问题的重要性.二、重点、难点分析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知识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一个重点知识.特别是定律的适用条件、物理意义以及具体应用都作为较高要求.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的理解以及应用,对多数学生来说,虽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仍常常是把握不够,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这也说明此项正是教学难点所在.三、教具投影片若干,投影幻灯,彩笔,细绳,小球,带有两个小球的细杆,定滑轮,物块m、M,细绳.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投影片).(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归纳总结,说明(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义.(2)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二)教学过程设计1.实例及其分析.问题1 投影片和实验演示.如图1所示.一根长L的细绳,固定在O点,绳另一端系一条质量为m的小球.起初将小球拉至水平于A点.求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时的速度.分析及解答:小球从A点到C点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只受重力和绳的拉力.由于绳的拉力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可见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因此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选取小球在最低点C时重力势能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教师展出投影片后,适当讲述,然后提出问题.问题2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在上例中,将小球自水平稍向下移,使细绳与水平方向成θ角,如图2所示.求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的速度.分析及解答:仍照问题1,可得结果问题3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现将问题1中的小球自水平稍向上移,使细绳与水平方向成θ角.如图3所示.求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的速度.分析及解答:仿照问题1和问题2的分析.小球由A点沿圆弧AC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取小球在最低点C时的重力势能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2.提出问题.比较问题1、问题2与问题3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3的物理过程作细节性分析.起初,小球在A点,绳未拉紧,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B点,绳被拉紧,改做进一步分析: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和做圆周运动这两个过程,都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而不是整个运动过程机械能都守恒,因此原分析解答不合理.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球的运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小球从A点的自由下落至刚到B点的过程;(2)在到达B点时绳被拉紧,这是一个瞬时的改变运动形式的过程;(3)在B点状态变化后,开始做圆周运动到达C点.通过进一步讨论,相互启迪,使学生从直觉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结合上认识到这一点.前后两个过程机械能分别是守恒的,而中间的瞬时变化过程中由于绳被拉紧,v B在沿绳方向的分速度改变为零,即绳的拉力对小球做负功,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并不守恒.因此,对小球运动的全过程不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正确解答过程如下:(指定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做,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裁定.)小球的运动有三个过程(见图4):(1)从A到B,小球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机械能守恒.到达B点时,悬线转过2θ°角,小球下落高度为2Lsinθ,取B点重力势能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2)小球到达B点,绳突然被拉紧,在这瞬间由于绳的拉力作用,小球沿绳方向的分速度v B∥减为零,垂直绳的分速度v B⊥不变,即(3)小球由B到C受绳的拉力和重力作用,做初速度为v B⊥的圆周运动,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有:联立①、②、③式可解得v C.教师对问题1、2、3的分析及解答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出问题.问题4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如图5所示,在一根长为L的轻杆上的B点和末端C各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杆可以在竖直面上绕定点A转动,现将杆拉到水平位置与摩擦均不计).解法(一):取在C点的小球为研究对象.在杆转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它做功,故机械能守恒.有:解法(二):取在B点的小球为研究对象,在杆转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它做功,故机械能守恒:由于固定在杆上B、C点的小球做圆周运动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则v B∶v C=r B∶r C=2∶3,现比较解法(一)与解法(二)可知,两法的结果并不相同.提出问题:两个结果不同,问题出现在何处呢?学生讨论,提出症结所在.教师归纳总结,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应注意研究对象(系统)的选取和定律守恒的的条件.在本例题中出现的问题是,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但是,系统的某一部分(或研究对象)的机械能并不守恒.因而出现了错误的结果.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由于两小球、轻杆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且只有系统内两小球的重力做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选杆在水平位置时为零势能点.则有E1=0.而E1=E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上解法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还可有以下表述:①物体系在任意态的总机械能等于其初态的总机械能.②物体系势能的减小(或增加)等于其动能的增加(或减小).③物体系中一部分物体机械能的减小等于另一部分物体机械能的增加.请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各用一种表述,重解本例题.共同分析比较其异同,这样会更有助于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深化.为此,给出下例,并结合牛顿第二律的运用,会对整个物理过程的认识更加深刻.已知,小物体自光滑球面顶点从静止开始下滑.求小物体开始脱离球面时α=?如图6所示.先仔细研究过程.从运动学方面,物体先做圆周运动,脱离球面后做抛体运动.在动力学方面,物体在球面上时受重力mg和支承力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下滑过程中其速度v和α均随之增加,故N逐步减小直到开始脱离球面时N 减到零.两个物体即将离开而尚未完全离开的条件是N=0.解:视小物体与地球组成一系统.过程自小物体离开顶点至即将脱离球面为止.球面弹性支承力N为外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内力仅有重力并做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以下可按两种方式考虑.(1)以球面顶点为势能零点,系统初机械能为零,末机械能为机械能守恒要求两种考虑得同样结果.〔注〕(1)本题是易于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的典型题,又涉及两物体从紧密接触到彼此脱离的动力学条件,故作详细分析.(2)解题前将过程分析清楚很重要,如本题指出,物体沿球面运动时,N减小变为零而脱离球面.若过程分析不清将会导致错误.为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还可补充下例.投影片.一根细绳不可伸长,通过定滑轮,两端系有质量为M和m的小球,且M>m,开始时用手握住M,使系统处于图7所示状态.求:当M由静止释放下落h高时的速度.(h远小于半绳长,绳与滑轮质量及各种摩擦均不计)解:两小球和地球等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有:提问:如果M下降h刚好触地,那么m上升的总高度是多少?组织学生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解法一:M触地,m做竖直上抛运动,机械能守恒.有:解法二:M触地,系统机械能守恒,则M机械能的减小等于m机械能的增加.即有:教师针对两例小结: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体现了思维的多向性.我们在解题时,应该像解本题这样先进行发散思维,寻求问题的多种解法,再进行集中思维,筛选出最佳解题方案.2.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结合前述实例分析、归纳总结出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由哪些物体组成的物体系);(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3)分析各个阶段诸力做功情况,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才能依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4)几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机械能守恒时,其中每个物体的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因为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在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5)要重视对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明确运动过程中有无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对有能量形式转换的部分不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为进一步讨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请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如下问题.(见投影片)如图8所示,质量为m和M的物块A和B用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A放在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上,而B能沿杆在竖直方向上滑动,杆和滑轮中心间的距离为L,求当B由静止开始下落h时的速度多大?(轮、绳质量及各种摩擦均不计)(指定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做,最后师生共同审定.)分析及解答如下:设B下降h时速度为v1,此时A上升的速度为v2,沿斜面上升距离为s.选A、B和地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于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其重力势能的减小,等于其动能的增加,即有:由于B下落,使杆与滑轮之间的一段绳子既沿其自身方向运动,又绕滑轮转动,故v1可分解为图9所示的两个分速度.由图9知:由几何关系知:综合上述几式,联立可解得v1.教师归纳总结.五、教学说明1.精选例题.作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复习课,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精选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讨性的问题作为实例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两道错例,是课本例题的引伸和拓展,基本上满足了上述要求,这对于深化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防止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大有裨益.这种对问题的改造过程,也就是从再现思维到创造思维的飞跃过程.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思维能力方面比做一道题本身要深刻得多.2.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指导、评价、发展有效结合.(1)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例如,在错误例题中发现两种结果不同.(2)针对不同结果,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指导学生共同探求解决方案.(3)在分析解答过程中,学生运用不同角度处理同一问题,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这一方面是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从思维方法上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提高认识,促进他们更有效地学习.(4)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这在每个环节中,都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