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学设计过程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家用燃料的变迁:介绍我国家用燃料从柴草、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

2.不同燃料的特性:分析柴草、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燃料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物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理使用家用燃料:探讨如何合理选用家用燃料,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家用燃料在当地的变迁及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家用燃料的变迁,认识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合理使用燃料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调查、分析数据等科学探究能力。

2.知识整合:使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了解不同燃料的特性和环境影响,提高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3.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家用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合理使用燃料和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4.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能源变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待燃料使用问题的客观、严谨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家用燃料的变迁历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合理使用家用燃料的方法及节能减排的措施。

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燃料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物及其环境影响。

2.设计并实施有效的调查实践活动,分析调查结果。

四、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展示家用燃料的变迁历程,结合图表和实例讲解不同燃料的特性和环境影响,加深学生的理解。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家庭中合理使用燃料的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节能减排的方法。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全一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全一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绪言一、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2《制作模型并展示》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2《制作模型并展示》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还应重视跨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学、地理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背景下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跨学科主题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是打破学科边界、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形成深层知识理解的必要环节。

【学情分析】在与观念建构相关的各种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作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元“分子”、“原子”和“离子”,学生始终难在脑海中形成比较清晰的印象,运用起来就更加捉襟见肘。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帮助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亲身经历创意设计,动手制作微粒模型以解决这一化学难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整个项目的系统规划和实施,体验实践创造价值的过程,感受合作、协同创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探究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2.探索物质结构的意义,制作微观粒子模型。

3.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造性迁移,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关联。

4.自觉地挖掘学科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实践化要素。

5.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造性迁移,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关联。

【教学难点】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造性迁移,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关联。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分子原子知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自然界存在着繁多的物质,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物质是怎么构成的?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类对这些问题的探索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且科学家们还在为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探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合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合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合物》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了解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掌握化合物命名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理解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法;- 能够实验制备一些简单的化合物;-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教学内容1.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性- 化合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2. 化合物的命名- 化合物命名的基本规则;-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命名方法;- 化合物命名的实例分析。

3. 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 原子的化学式表示法;- 离子的化学式表示法;- 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法。

4. 化合物的制备实验- 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备;- 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制备结果和实验分析。

三. 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并由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 合作研究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合作和共同研究。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化合物命名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命名规则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些有关化合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知识讲解与讨论使用教材及多媒体资源,向学生讲解化合物的概念、特性、命名规则和化学式表示法。

通过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实验操作与观察在实验室中进行化合物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特性。

4. 小组合作研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化合物命名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反思研究的过程和收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 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对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合物命名规则掌握、化学式表示法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3《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3《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组成的表示》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程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含义,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化合价,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化学式和化合价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为学习本节课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已经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能力和归纳能力已初步形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化合价的认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直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学生能够明确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理解其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意义。

掌握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学生能够根据化合价规则正确书写和读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进行简单计算:学生能够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如计算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等。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初步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并了解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科学探究:学生能够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如计算元素的质量比和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守恒的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对化学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具体含义和写法仍较为模糊。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和写法,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巩固练习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九年级上册教案化学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九年级上册教案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册教案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四、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

(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

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学生:回答(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学生:愿意!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学生:水!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后接触的第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单元,主要研究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和用途,其内容特点有“四多”物质种类多、物质性质用途多、化学实验多、化学方程式多,且各物质的性质有诸多异同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较复杂。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一类物质的学习迈进,关键在于打通物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从内容来看,本单元既是体验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良好平台,又是培育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优质载体。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碳的简单性质,如碳的化学反应和碳的氧化态。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直观展示化学现象的实验。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他们的学习风格通常偏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联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它们性质的不同。

此外,学生可能对C60这种特殊的碳单质感到陌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图像、模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三、设计思路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例如创设有效的情境、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积极地生生、师生合作。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碳单质的多样性,包括金刚石、石墨、C60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学流程、进度记录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学流程、进度记录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学流程、进度记录一、教学流程第一单元绪言课题1: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环节。

-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讲解。

课题2:身边的化学物质-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常见的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了解其性质和用途。

- 教学内容:水、空气、常见溶液等。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讲解。

第二单元物质的世界课题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

-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分类方法。

-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课题2:原子和分子-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 教学内容:原子结构、分子概念。

-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第三单元物质的化学变化课题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能够识别和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 教学内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课题2: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平衡。

-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第四单元物质的制取和纯净课题1:常见的气体制备-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 教学内容: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的制备。

-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

课题2: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 教学内容: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

-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

第五单元溶液的组成和浓度课题1: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掌握溶液的性质。

-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组成、性质。

-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课题2:溶液的浓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溶液的浓度概念,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初三上册化学教学设计篇一《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教学重难点固体、液体的取用教学工具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1、固体药品的取用【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1)取锌粒2)取少量碳酸钠【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小结】1、固体的取用方法2、液体的取用方法作业:课后小结1、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广口瓶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细口瓶取用:倾倒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1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物质变化现象,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4.教师强调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最后进行汇报分享。
4.案例分析,巩固知识: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分析火灾案例,探讨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实验教学,注重安全: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强调操作规范,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演练。
-物理变化:形状、状态、大小等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不变,如冰融化、纸撕碎等。
-化学变化:物质结构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败、生锈等。
2.介绍物质的性质分类,强调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即可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熔点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但部分学生对两者的判别仍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描述物质性质时,容易出现混淆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形成知识体系。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对学生的正确观点给予肯定,对错误观点进行纠正和指导。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教案1《环境保护》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

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

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研究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

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情形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研究,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

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情形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

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研究,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大研讨。

他们可以在研究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情形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相识。

也就是说,初中对情形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先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研究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情形问题也有了一定的相识,并且懂得了研究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情形问题。

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

因为学生的研究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旁做起,比如维护校园情形卫生等。

针对学生合作认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划分进行调查研讨、搜集资料、收拾整顿资料,并将本小组的研究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研究、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理论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目标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利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板块:问题结构引导性材料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关于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明确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明确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关于部门,其中包含你了解的情况和改善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

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

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加强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活动与探究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设计选自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碳的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碳部分。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能够用化学视角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碳酸及其盐类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相关现象,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此外,他们还了解了一些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和观察现象感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喜欢通过实验和互动讨论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可能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密度等概念感到困惑。

此外,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可能是一大挑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这些知识点,通过举例、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困难,教师应采取个性化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计思路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1《水资源及其利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1《水资源及其利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1《水资源及其利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2024版新教材将爱护水资源和水的净化合并为一个课题,使知识整体性更强,先了解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再学习如何利用水资源。

本课时以“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入手展开对水的学习,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健康、正确的生活理念。

本课时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人类拥有的水资源状况,二是保护水资源。

第一部分主要利用数据说明了水储量丰富而淡水资源短缺的事实,强化学生爱水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关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的内容。

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则注意选择一些具有化学特点的实例,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污水处理及排放标准、海水淡化等内容,为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化学的作用与价值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本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是非学科性的,但在水的素质教育教学中却又都是题中必有之义。

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课时,一是考虑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易为学生接受,二是这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加强了学生的爱水、护水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进一步从学科角度认识水的积极性。

另外城市的学生对缺水几乎没有切身体验,很多人对水的污染情况知之甚少,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出现。

加强学生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本课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课时的教学可采用学生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体验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水资源及其利用》这一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涉及化学知识,还紧密关联到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教材内容从水资源的分布、总量讲起,逐步深入到水资源的利用现状、短缺原因及水污染防治等核心问题。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数据,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性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为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设想以下教学方法: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课后布置实际应用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增强,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概括能力。因此,他们能够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理解其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性质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总结能力。
3.对于常见分子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运用,采用以下设想:
(1)教师示范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如大小写、下标等。
(2)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式书写练习,及时反馈、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3)通过实际应用,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解释等,让学生巩固所学,提高运用能力。
5.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化学学习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充满好奇。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分子和原子这两个核心概念,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接触过物质的组成;陌生的是,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尚未深入了解。

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的教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的教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的教学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的教学教案1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 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 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4.3 水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4.3 水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4.3 水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2.掌握水的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1.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2.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水的分子式为H2O。

2.掌握氢和氧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课件和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的组成。

•提问学生水的化学式是什么,水由哪些元素组成。

2. 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水的分子结构,并解释水的化学式为H2O。

•解释氢和氧元素在水中的结合方式。

3. 水的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15分钟)•介绍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解释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4. 水的相态转化(15分钟)•介绍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解释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含义,并说明与气态转液态、液态转固态之间的关系。

5. 总结(5分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水的组成元素和化学式,以及水的相态转化过程。

六、课堂练习1.让学生自行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引导学生讨论水的相态转化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七、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练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书上对应的练习题。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组成和相态转化的小作文。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引导学生计算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水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在引导学生写小作文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

下节课需要加强对水的相关实验的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水的理解。

人教版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人教版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化学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题2 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碳的氧化物。

教材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这两种气体的性质、制备和用途,同时,也引入了酸雨、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制备方法。

-学生能理解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与氧气、水、石灰水的反应,能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学生能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气体的收集、性质检验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科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和反应方程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碳元素应用,如煤炭、钻石、墨水等,引发学生对碳的熟悉感和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中都含有什么元素吗?(引导学生回答出碳)3. 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碳的一种特殊性质——碳的氧化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二)、新知探究1. 知识讲解:首先介绍氧化物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解碳的两种主要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包括它们的化学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图片展示: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如燃烧、呼吸、温室效应等)来解释这两种氧化物在生活和环境中的应用和影响。

(三)、实践操作1.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二氧化碳的生成实验(如碳酸饮料开启后的气体收集)和一氧化碳的还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思考回答
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培 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演示: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 原理及注意事项。
归纳蒸馏装置的注
意点
掌握蒸馏操作的要点
设问:制取蒸馏水的过程发生了什么 变化?为什么简易装置中的导管要 尽量长一点?
设疑:是不是饮用越纯的水就越好?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小 组对比讨论各自的 失败和成功之处, 做自我评价和小组 互评
根据实验报告的内 容和操作步骤,完 成水的净化过程
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播放过滤操作的装置图。
指导学生制作过滤器。
制作过滤器,过滤 其中一份加明矶后 的浊水(也可用自 制的简易净水器过 滤)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实验2:各组成员根据生活经验设计 过滤装置,分工合作进行过滤操作。
实验中,如果滤液出现浑浊,分析可 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
学生通过实验回答
体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 中的运用
设问: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 哪些麻烦?
设问:怎样使硬水软化?
补充:1•加入化学试剂除去硬水中 的钙、镁离子;2、离子交换法。
学生思考回答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设问:生活中用硬水好还是软水好 呢?
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 能力
板书:四、蒸馏水的制取
设冋:水壶盖上的蒸馏水是经历了哪 些过程得到的?
板书:2、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根据实验成败,讨 论总结过滤实验需 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设问: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什么物品代 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 体?
思考、讨论,展示 自制净水器,并相 互评价
使化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设疑:比较未经处理的浑浊水和经过 不同程度处理的水,有什么不同?
通过亲自实验,使学生珍 惜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增 强他们的节水意识
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 中的问题,体现化学与生 活的联系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问:如何检验硬水和软水?
实验4:把肥皂水分别加到盛有软水 和硬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检验硬水和软 水
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 检验硬水和软水
根据实验现象,贴上相应的标签。
设问:我们盐城的雨水、自来水,还 有你们经常喝的矿泉水是硬水还是 软水?
实验5:判断雨水、自来水、矿泉水 是硬水还是软水?
学生观看投影,思 考净化流程中每一
复习水的几种净化方法, 比较各种方法的净化效果
沉淀一过滤水在生产过程中实际 所用试剂。
现在有一杯浑浊的水,请你模仿自来 水的生产过程,将其净化。
学生思考
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化 学的神奇
板书:二、浑浊水的净化
学生实验:
实验1:将一杯浑浊的水分成三份, 向其中的两份中加入3药匙明矶,搅 拌后静置,并和未加明矶的浊水对 比,观察现象,讨论加明矶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介 绍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设疑:用活性炭进行过滤有什么优 点?
板书:3、吸附(除杂质、除异味、 除色)
思考、讨论
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利用 家中的物品组装简易水过 滤器,把生活的体验用到 化学学习上
比较课本上活性炭净水器装置与自 制净水器的不同。哪个净化效果更 好?
思考、回答
学知识,提出尚存
疑问,相互解答
水的意识,回顾本节课的 内容,进行保护水资源和 节约用水的教育
思考:1、通过今天的实验,你发现 哪种方法对水的净化程度咼?
2、在今天的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 疑问吗?
3、我冃能行:熬的中药在倒出来的时 候,总混有一些药渣,不便饮用,你 有什么好的办法?
4、通过本次实验,你有什么启发?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中要考 虑如何才能实现实验的最 优化
设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 型的净水器呢?
学生思考回答
让化学走向生活,体现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 们身边处处有化学”的特 占
八、、
设问:家中的水壶长时间烧水后,内 壁有什么现象?
板书:三、硬水和软水
学生回答并在老师 的提示下解释其形 成原因,引出硬水 和软水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投影实物展示一杯河水•提问这 杯水是纯净的吗?如果有杂质是些 什么物质?
学生回答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展示一杯自来水,设冋:自来水取水 净化来源。
设问: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
播放投影: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从生活走向化学
板书:一、自来水生产的主要流程:
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学会 反思和自我评价
思考:已知明矶溶液中含有K+、Al3+和SQ2-,现欲探究明矶的净水原理, 请问需要哪些试剂?
学生思考讨论,设 计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一一归纳法和排除法
小结:水的几种净化方法可以使水得
交流总结本节课所
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
到不同程度净化;通过了解自来水制 取过程,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的思想。
小结:沉淀、过滤这两种方法主要除 去什么样的杂质?并比较它们的净 化程度。
讨论、概括、小结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 括能力
经过滤后的水能直接饮用吗?展示 国家饮用水的标准。
学生回答
过渡到活性炭对水的净化
实验3:在一杯略呈红色的水中加入 活性炭,搅拌,静置
用活性炭给有色的 水脱色
体验活性炭对水的净化能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