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混凝土规范-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合集下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主要变化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主要变化

章节变动:预应力补充内容后由第6章调到第10章修订原则:∙提高安全储备,保证结构安全∙提高抗灾能力,以人为本∙完善耐久性设计∙高性能高强材料的应用∙规范合理分工协调修订的主要内容:(1)增加结构方案和结构防倒塌设计的原则,提高结构在偶然作用下的抗灾性能。

(2)面对我国大量既有建筑安全性与改造的迫切需要,增加既有结构设计的原则规定。

(3)调整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以及预应力构件的验算要求。

(4)增加楼盖舒适度的设计,控制结构竖向自振频率。

(5)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适当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提出了使用期维护、管理的要求。

(6)淘汰低强度钢筋,采用高强2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的要求。

(7)解决配筋密集的困难, 提出并筋(钢筋束)配置的规定。

(8)扩充结构分析内容及各种效应的分析方法,提出非荷载效应(温度、收缩)分析的原则。

(9)完善结构构件考虑二阶效应的计算方法。

(10)适应复杂结构非线性分析及设计, 完善材料本构关系及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的内容。

(11)增加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安全性, 完善双向受剪设计方法, 调整冲切承载力计算。

(12)补充拉、弯、剪、扭复合受力构件设计的相关规定, 明确应力配筋的有关要求。

(13)调整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裂缝宽度及刚度的计算方法, 计算结果略有放松。

(14)改进钢筋锚固和连接的方式, 补充完善机械锚固、机械连接等手段。

(15)考虑配筋特征值调整钢筋最小配筋率, 增加安全度, 同时控制大截面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16)在梁柱节点中引入钢筋机械锚固的有关规定, 简化锚固配筋构造。

(17)补充、完善各类装配整体式结构及叠合式(水平、竖向)结构的设计原则及构造要求。

(18)调整预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新工艺、新材料预应力损失计算的规定。

(19)增加无粘结预应力的有关内容, 补充、完善各种预应力构件的配筋构造措施。

(20)调整混凝土构件抗震等级以及有关内力调整的规定, 提出抗震钢筋延性的要求。

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ρ=As/bho,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o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中,提起“配筋率”,行内人士想必都不陌生,这里我主要说的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在设计过程中,最初本人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并发现工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对此理解也有误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9.5.1注解第3条,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这句话我读了几十遍,照字面理解,我们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母应该取全截面面积,即b·h,但是我看校对人员帮我看图的时候,验算配筋率,用As/(b·h。

)。

有人说h和h。

的差距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不大,我看未必,单排配筋时h。

=h-35,差距还不算大,而双排或双排以上配筋时h。

=h-60,如此说来,我们还真的应该抠一下到底用h还是h。

这个问题纵说纷议,我查阅资料和规范得出如下看法:《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明确指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是按有效高度计算,受压构件按全截面。

PKPM对受弯构件也是按有效高度计算的。

(完整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

(完整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 ——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取1.1;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去0.7和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0.6或0.7和1.0。
注:对书库、档案库、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0.7的场合应取为0.9。
式中: ——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规程表4.3.12规定的值;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第j层得重力荷载代表值;
n——结构计算总层数。
表4.3.12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类别
6度
7度
8度
9度
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
3.9.4
B类建筑
抗震等级
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规程表3.9.4确定。
4.2.2
基本风压
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4.3.1
地震作用
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二级

2010年混凝土规范新国标6

2010年混凝土规范新国标6

8 构造规定8.1 伸缩缝8.1.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按表8.1.1确定。

表8.1.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浇式结构之间的数值;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3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4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8.1.2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8.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1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的排架结构;2屋面无保温、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4采用滑模类工艺施工的各类墙体结构;5混凝土材料收缩较大,施工期外露时间较长的结构。

8.1.3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8.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1采用低收缩混凝土材料,采取分仓浇筑、后浇带、控制缝等施工方法,并加强施工养护;2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或增配构造钢筋的措施;3采取减小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变化的措施。

当增大伸缩缝间距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8.1.4当设置伸缩缝时,框架、排架结构的双柱基础可不断开。

8.2 混凝土保护层8.2.1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构件中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直径d。

2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8.2.1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应符合本规范第3.5.4条的规定。

表8.2.1 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c(mm)2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其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

8.2.2当有充分依据并采取下列有效措施时,可适当减小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1构件表面有可靠的防护层;2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并能保证预制构件混凝土的质量;3 在混凝土中掺加阻锈剂或采用阴极保护处理等防锈措施;4 当对地下室墙体采取可靠的建筑防水做法或防腐措施时,与土壤接触一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25mm。

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表-8-83)表1-8-83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类别混凝土强度等级轴心受压构件全部受压钢筋≦с35 с40-с60 偏心受压及偏心受拉构件的受压钢筋0.4 0.4受弯构件,偏心受压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的受拉钢筋,小偏心0.2 0.2受拉构件每一侧的受拉钢筋。

0.15 0.2 注: 1,受压钢筋和偏心受压构件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按钢筋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其余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按全截面面积扣除位于受压边或受拉较小边翼缘面积(b`1-b) h`1后的截面面积计算:2,当混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应适当增加.常用混凝土配合比参考表(1-8-86)表1-8-84 使用材料:325号水泥, 碎石, 中砂混凝土强度等级石子粒径㎜坍落度(сm)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kg)水水泥砂石子木钙5~40 4~6 192 315 665 1238 ―5~40 4~6 177 290 679 1264 0.725с15 5~40 7~9 202 331 639 1238 ―5~40 7~9 184 302 655 1271 0.7555~25 4~6 203 390 659 1166 ―5~25 4~6 185 356 716 1164 0.890 с20 5~25 7~9 215 413 644 1148 ―5~25 7~9 194 373 636 1167 0.9335~40 4~6 193 371 612 1243 ―5~40 4~6 177 340 646 1256 0.855~40 7~9 203 390 585 1240 ―5~40 7~9 185 356 619 1260 0.89表1-8-85 使用材料:425号水泥, 碎石, 中砂, 二级粉煤非混凝土强度等级石子粒径(㎜) 坍落(сm)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Кg)水水泥粉煤非砂石子木钙с15 5~40 4~6 191 262 ―702 1247 ―5~40 7~9 201 275 ―693 1232 ―5~25 4~6 202 386 ―714 1167 ―5~25 4~6 184 297 ―764 1176 0.743 с20 5~25 7~9 213 344 ―705 1149 ―5~25 7~9 194 313 ―742 1161 0.783 第一篇常用技术资料续表混凝土强度等级石子粒径㎜坍落度сm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Кg)水水泥粉煤非砂石子木钙5~40 4~6 292 310 ―667 1240 ―5~40 4~6 277 285 ―684 1255 0.713 с20 5~40 7~9 202 326 ―639 1242 ―5~40 7~9 184 297 ―656 1274 0.7435~40 14~16 200 323 ―785 1101 0.8085~40 14~16 200 291 48 736 1101 0.8085~25 4~6 204 434 ―625 1163 ―5~25 4~6 185 394 ―686 1166 0.9585~25 7~9 216 460 ―593 1159 ―с30 5~25 7~9 195 415 ―658 1165 1.038 5~40 4~6 194 413 ―566 1260 ―5~40 4~6 178 379 ―618 1258 0.9485~40 7~9 204 434 ―583 1254 ―5~40 7~9 185 394 ―591 1261 0.9855~40 14~16 203 432 ―691 1101 1.0805~40 14~16 203 389 ―622 1101 1.080 表1-8-86 使用材料:525号水泥,碎石,中砂,二级粉煤非混凝土强度等级石子粒径(㎜﹚坍落度сm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кg)水水泥粉煤非砂石子木钙5~25 4~6 201 283 ―747 1169 ―с20 5~25 7~9 212 299 ―736 1154 ―5~40 4~6 191 269 ―697 1243 ―5~40 7~9 201 283 ―691 1225 ―5~40 14~16 199 280 ―820 1100 0.705~40 14~16 199 238 ―781 1100 0.705~25 4~6 203 369 ―683 1162 .5~25 4~6 185 336 ―722 1179 0.845~25 7~9 214 389 ―654 1159 ―с30 5~25 7~9 194 352 ―711 1182 0.885~40 4~6 193 351 ―639 1239 ―5~40 4~6 177 322 ―654 1269 0.8055~40 7~9 203 369 ―609 1240 ―5~40 7~9 185 336 ―645 1257 0.845~40 14~16 200 364 ―757 1099 0.915~40 14 16 200 309 82 690 1099 0.91注:1.本表适用于粗骨料为连续级配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配筋率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2010混凝土规范新国标9

2010混凝土规范新国标9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11.1 一般规定11.1.1抗震设防的混凝土结构,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章至第10章的要求外,尚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规定的抗震设计原则,按本章的规定进行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

11.1.2抗震设防的混凝土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和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

注:本章甲类、乙类、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建筑的简称。

11.1.3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1.1.3确定。

表11.1.3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设防烈度6 7 8 9框架结构高度(m) ≤24>24 ≤24>24 ≤24>24 ≤24普通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大跨度框架三二一一框架- 剪力墙结构高度(m) ≤60>60 <24 24~60 >60 <24 24~60 >60 ≤2424~50 框架四三四三二三二一二一剪力墙三三二二一一剪力墙结构高度(m) ≤80>80 ≤2424~80 >80 <24 24~80 >80 ≤2424~60 剪力墙四三四三二三二一二一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高度(m) ≤80>80 ≤2424~80 >80 ≤2424~80————剪力墙一般部位四三四三二三二加强部位三二三二一二一框支层框架二二一一筒体框架- 框架三二一一结构核心筒核心筒二二一一筒中筒内筒三二一一外筒三二一一板柱-剪力墙结构高度(m) ≤35 >35 ≤35 >35 ≤35 >35——板柱及周边框架三二二二一剪力墙二二二一二一单层厂房结构铰接排架四三二一注:1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4 表中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5 对房屋高度不大于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应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选用抗震等级。

受弯构件纵向受拉钢筋面积计算

受弯构件纵向受拉钢筋面积计算

受弯构件纵向受拉钢筋面积计算一、已知钢筋混凝土梁截面宽度: b=300mm;截面高度: h=700mm,受500KN.M的弯矩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钢筋型号为HRBB400,求受拉钢筋面积。

二、设计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三、计算信息1. 几何参数截面类型: 矩形截面宽度: b=300mm截面高度: h=700mm2. 材料信息混凝土等级: C30 fc=14.3N/mm2ft=1.43N/mm2钢筋种类: HRB400 fy=360N/mm2最小配筋率: ρmin=0.200%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20mm3. 受力信息M=500.000kN*m4. 设计参数结构重要性系数: γo=1.0四、计算过程1. 计算截面有效高度ho=h-as=700-20=680mm2. 计算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β1/(1+fy/(Es*εcu))=0.80/(1+360/(2.0*105*0.0033))=0.5183. 确定计算系数αs=γo*M/(α1*fc*b*ho*ho)=1.0*500.000*106/(1.0*14.3*300*680*680)=0.2524. 计算相对受压区高度ξ=1-sqrt(1-2αs)=1-sqrt(1-2*0.252)=0.296≤ξb=0.518 满足要求。

5. 计算纵向受拉筋面积As=α1*fc*b*ho*ξ/fy=1.0*14.3*300*680*0.296/360=2397mm26. 验算最小配筋率ρ=As/(b*h)=2397/(300*700)=1.141%ρ=1.141%≥ρmin=0.200%, 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第1页,共1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

轴压比 0.8 0.8 0.8 0.8 0.9 0.9 0.9 0.9 0.95 0.95 0.95 0.95
N/kN 1830.40 1830.40 1830.40 1830.40 2059.20 2059.20 2059.20 2059.20 2173.60 2173.60 2173.60 2173.60
RRB400 5.0
预应力筋 3.5
4.2.5 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Es可(原应)按表4.2.5采用。
◆局部修订中,刪除了HRBF335钢筋脾牌号,取消了原表注, 正文中的”应”改为”可”。
◆由于制作偏差、基圆面积不同以及钢绞线捻紧程度差异的影 响,实际受力后的变形模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通常不同程 度地偏小。因此,必要时可通过试验测定钢筋的实际弹性模量, 用于设计计算。
实配As/mm2 1599.67 772.73 320.00 320.00 2037.98 1123.06 452.66 320.00 2260.99 1302.45 605.38 320.00
N0400/kN 3146.74 2563.25 2243.81 2243.81 3456.01 2810.45 2337.41 2243.81 3613.37 2937.02 2445.17 2243.81
4.2.4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在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δgt不应小 于表4.2.4规定的数值。
表4.2.4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在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限值
钢筋 品种
δgt(%)
HPB300 10.0
普通钢筋
HRB335、(删去HRBF335) HRB400、HRBF400、 HRB500、HRBF500
7.5
1630.07
1630.07

关于楼板最小配筋率及其经济性的讨论

关于楼板最小配筋率及其经济性的讨论

关于楼板最小配筋率及其经济性的讨论华海公司《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9.5.1规定:受弯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可见新规范对楼板最小配筋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一般每平方米约在十公斤(以Φ10@200计算)以上,所以对整个工程造价有不小的影响,如何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和安全的基础上,体现楼板的经济配筋率,是本文所要重点论叙的内容。

例如某楼板,板厚100mm,C25混凝土,配HPB235钢筋,按最小配筋率求楼板配筋。

解:取1m板宽做为计算单元,先求楼板最小配筋率:由规范知:Ft=1.27N/mm2Fy=210N/mm245Ft/Fy=45x1.27/210=0.27max(0.2,0.27)=0.27所以楼板的最小配筋率为0.27%As=0.27x1000=270mm2取Φ8@180(As=279mm2)如将楼板配筋改为CRB550冷轧带肋钢筋(Fy=360N/mm2)其它条件不变,则有:45Ft/Fy=45x1.27/360=0.16max(0.2,0.16)=0.2所以楼板的最小配筋率为0.2%As=0.2x1000=200mm2取Φ7@180(As=214mm2可见,采用不同设计强度的钢筋作为楼板配筋,在其它条件不改变的前提下对楼板最小配筋影响较大。

现按以上两种不同的配筋比较一下经济成本:(取1m板宽)配筋根楼长度单位重量总重量Φ8@180 5.555根1m 0.395kg/m 2.194kg 7@180 5.555根1m 0.302kg/m 1.678kg 重量节约率=(2.194-1.678)/2.194=23.52%因CRB550级冷轧带肋钢筋属于冷加工钢筋(JGJ95-2003),成本比普通HPB235钢筋价格贵约400元/吨,以现在HPB235钢筋市场价3800元/吨,则价格提高率=(4200-3800)/3800=10.53%节约资金=23.52%10.53%=12.99%所以按构造配筋计算,如果采用CRB550级冷轧带肋钢筋经采用HPB235钢筋,楼板钢筋重量节约23.52%,资金节约12.99%,这可能也是新规范提倡用高强钢筋的一个方面(4.2.1条文说明)。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修订的主要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修订的主要
减小,恢复力差,也可能发生非延性破坏。 • 焊接:可实现直接传力,力学性能最为优越;施工质量不
易保证且难以检验,存在温度应力的影响。 3)基本原则: • 连接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 宜限制钢筋在构件同一跨度或同一层高内的接头数量。 • 宜避开结构的关键受力部位。
八、构造规定(3)
——钢筋的连接(2)
• 5)布置原则 • 结构设缝应“一缝多能”,减少设缝的数量 • 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满足缝的功能 • 考虑构造做法和施工的可行性
五、结构安全及结构方案(2)
——结构方案(5)
4.合理结构方案要诀
• 四要:方正规矩、传力直接、冗余约束、备用途径。 • 四忌:头重脚轻、奇形怪状、间接传力、材料脆性。 • 四强:强脚柔腰、强柱弱梁、强墙轻板、强化边角。 • 四宜:连接可靠、围箍约束、空心楼盖、以柔克刚。
截面越大、配筋越多的不合理结果。 • 基础筏板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度降低,取为0.15%。 • 大截面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限制临界厚度不小于截面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3)
——完善设计计算方法
1.应力设计及非线性分析 2.本构关系及混凝士多轴强度准则 3.简化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P-δ二阶效应计算 5.调整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6.复合受力计算 7.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8.调整裂缝宽度—挠度的验算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4)
——完善基本构造要求
1.放宽伸缩缝间距控制 2.调整钢筋保护层厚度 3.控制钢筋锚固长度 4.钢筋连接设计 5.最小配筋率调整 6.特厚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2.结构方案的基本原则
• 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与构件的承载力不属同一层次,是结构 安全的最重要的保证;
• 与建筑方案协调的合理结构选型、传力途径、构件布置能 够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主要变化(六)2011-11-06 sun12_2005文章来源阅 2224 转 59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主要变化(六)2011-07-17 21:40 |(分类:砼)第 9 章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9.1 板分成三部分(I)基本规定;(Ⅱ)构造配筋;(Ⅲ)板柱结构(I)基本规定9.1.1关于计算原则,无变化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

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新增内容)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 规定的数值。

9.1.5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采用箱型内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 且不应小于50mm。

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

内孔间肋宽与内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用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

为节约材料,减轻自重及减小地震作用,现浇空心楼板应用逐渐增多。

为保证其受力性能,根据近年工程经验,提出了空心楼板体积空心率的限值。

并对箱体内摸及芯管内摸楼板的基本构造尺寸作出规定。

现浇空心楼板的设计,详见现行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75:2004(II)构造配筋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

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

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 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基本与02规范 相同,仅对剪力增大系数作了部分调整。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6 2.14 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 四级框架节点核心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抗震 构造措施的要求。 2 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 规定。
V
1.2(M
b cua
M
l cua
)
/
H
n
vc —— 框架柱剪力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四
级可分别取1.5、1.3、1.2、1.1;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 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8. 强节点 6.2.14 D.1.1
❖ 02规范规定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可不进行 受剪承载力的验算,仅满足抗震构造措施即可。近年来 的试验表明,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仅满足抗震构 造措施略显不足。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对三级抗震等级框 架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的要求。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调整了混凝土抗震等级:
(1)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加严,高度以24m为界,并使各烈 度分级一致。明确规定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2)与抗震规范一致,板柱 — 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有 所增大,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 (3)低、多层框架 —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 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不大于24m的降低一级,但四级 和框支层框架不降低。 (4)框架 — 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60m,并符合框架— 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 构确定。
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 但应符合下式要求: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140
开角窗房间楼板
150
普通地下室顶板
160
嵌固上部结构的地下室顶板
180
地下室嵌固上部结构楼板的下一层楼板(地下室中间层板)
150
屋面板
140
单、多塔大底盘结构顶板
150
单、多塔大底盘结构顶板的上、下各一层楼板
140
转换层、框支层
180
转换层上、下各一层楼板
150
连体结构连接楼板
150



多层砌体、框架结构地下室顶板
2.22
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c(mm)
环境类别
板、墙、壳
梁、柱、杆

15
20
二a
20
25
二b
25
35
三a
30
40
三b
40
50
注: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
2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基础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
抗震等级




中柱、边柱
0.9(1.0)
0.7(0.8)
0.6(0.7)
0.5(0.6)
角柱、框支柱
1.1
0.9
0.8
0.7
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采用335MPa级、400MPa级纵向受力钢筋时,应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0.1和0.05采用;
钢筋类型
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
C25
C30
C35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h0)表示。

框架梁配筋率超过多少是超筋了再举个例子,某框架梁,三跨,300x800,梁底受拉钢筋6根圆25,梁上侧靠近柱子的部分8根圆25,是否超筋了,如何调整如果不考虑抗震要求的话,所谓框架梁超筋和梁的配筋率没有直接联系。

你给的是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与超筋无关。

所谓梁超筋,是指不论如何加大配筋量,都不能够提高粱的承载力,因为梁受压区的混凝土已经压碎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板柱结构在限制高度24m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措施
后,可以满足抗震的基本要求。在钢筋等级不变的 情况下用钢量增加10~15%,但采用高强钢筋后, 可以持平或减少。这种结构形式作为车库、商场、 仓储等结构有一定的优势。
10.综上所述,修订规范的工程适用性较好。在适当提
高安全储备、抗灾能力、耐久性能的情况下,通过 技术进步和采用高强材料等措施,有效地落实了节 材、减耗、环保的目标。
19/342
Professor Tiecheng Wang and Guyi Kang
Tianjin University
1.6 审查意见
《规范》(送审稿)较全面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混凝土 结构研究与应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在以下方面对 原规范做了重要的修订和改进:
Tianjin University
1.4 强制性条文
以本规范2002年版为基础,对强制性条文进行了 调整,第3.1.7条、第4.1.3条、第4.1.4条、第4.2.2 条、第4.2.3条、第8.2.1条、第8.5.1条、第10.1.1 条 、 第 11.1.3 条 、 第 11.2.3 条 、 第 11.3.1 条 、 第 11.3.6条、第11.4.12条、第11.7.15条和第3.2.2条共 15条列为强制性条文。
7.高强钢筋带来锚固、搭接长度等问题,通过采用机械 锚固、机械连接等手段解决,并未明显引起用钢量增 加,但还应加强浆锚等新施工工艺、技术的开发应 用。
18/342
Professor Tiecheng Wang and Guyi Kang
Tianjin Un筋率确定截面配筋 的情况,采用更高强的500MPa钢筋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中高强的400MPa级钢筋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力钢 筋。

2010版建筑混凝土规范演示文稿

2010版建筑混凝土规范演示文稿

8.2.1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保护层厚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构件中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直径。 2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 符合表8.2.1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不应小 于表8.2.1数值的1.4倍。
8.2.2当有充分依据并采取下列有效措施时,可适当减小混凝 土保护层的厚度。 1 构件表面有可靠的防护层; 2 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并能保证预制构件混凝土的质 量; 3 在混凝土中掺加阻锈剂或采用阴极保护处理等防锈措施; 4 当对地下室墙体采取可靠的建筑防水做法时,与土壤接触一 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25mm。 8.2.3当梁、柱、墙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 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防剥落构造措施。 8.2.4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修订内容介绍
第35页 表4-3
3.5.2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划分应符合表 3.5.2的要求。 表 3.5.2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10规范
环境类别 一 室内干燥环境; 无侵蚀性静水浸没环境 室内潮湿环境; 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 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冰冻线以下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干湿交替环境; 水位频繁变动环境;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 严寒和寒冷地区冰冻线以上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条 件
图纸中混凝土保护层根据10年的规范将是多少?
第54页 (4-26) 式中 la—— 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10规范
lab
fy ft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宜大于300mm;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 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 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者拉筋;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 根,不应少于6 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注:水平浇筑的预制柱,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9.2.1 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

柱中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 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 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8.3.1 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d 为箍筋直径;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 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 根时,或者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 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 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 3%时,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间距不 应大于 10d ,且不应大于 200mm 。

箍筋末端应做成 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 不应小于 10d ,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 3%时,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间距不 应大于 200mm ,且不应大于 10d ,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箍筋末端应做成 135° 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d ,d 为箍筋直径;在配有螺旋式或者焊接环式间接钢筋的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中考虑及 d /5 按间接钢筋内表面确定的核心截面直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土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加0.10;
2 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当采用强度等级400 MPa、500 MPa 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允许采用0.15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3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4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5 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6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受弯构件、偏心构件、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Ⅰ级钢(HPB300)
Ⅱ级钢(HRB335)
Ⅳ级钢(HRB500)
楼板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0.15和45ft/fy中的较大值)Ⅰ级钢(HPB300)
Ⅱ级钢(HRB335)
受弯构件、偏心构件、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