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谈判中语言沟通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务谈判中语言沟通技巧
——精妙的谈判沟通艺术
姓名:
学号:
专业:
时间
摘要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商务谈判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传达意见、交流信息的过程。

在谈判中,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要求谈判人员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并且在谈判过程中运用这些技巧来取得谈判的成功。

商务谈判的语言沟通艺术主要在于听、看、问、答、叙、辩以及劝和拒绝等。

谈判人员需综合运用听、说、看、问、答、辩以及劝和拒绝等方面的技巧,准备把我对方的行为与想法,传递自己的意见与观点,从而达到谈判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商务谈判沟通技巧口头表达倾听
1.商务谈判中有效的口头表达
1.1有效的口头表达特征及其实现
1.1.1沟通过程
商务谈判中,沟通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关系着整个谈判知否成功。

因此,在了解商务谈判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沟通的性质及其过程。

沟通的过程就是发送者将信息通过选定的渠道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其具体过程如图1:
信息反馈
图1
并且在沟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点:
1.注意编码:需要确保接收者能够整理理解发送者所想要传达的信息。

2.防止干扰:沟通中需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1.2有效表达的要素特征
在了解沟通过程后,我们就能基本了解有效表达的一些要素特征。

首先,
就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如果对方发现提供的信息有误,会使谈判人员陷入误
导之嫌,就会是对方产生警觉,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行动,是谈判人员被动,
甚至陷入困境。

信息还必须要足够清晰,这正是表达上的“公理”,就是那些特“模糊派”观点的艺术家,他们也是要借用“模糊”的手法表达一个清晰的主题。

清晰并
不是简单,商务沟通不是只要坚持简单易懂的原则。

在曾经发生的阿维安卡52
航班飞机坠毁事件中,飞行员说的是“油料不足”,这样表述过于简单,没有清晰的表述出实际情况。

实现清晰必须满足一下四个方面要求:(1)逻辑清晰(2)表达清晰(3)简洁(4)活力。

1.1.2有效口头表达的效果特征
说服力是取得商业成功作重要的要素,商务谈判中具有说服力能形成协同
效应。

在谈判中与对方取得认同,能让谈判更加顺利。

为使话说更具说服力,
首先应该明白说服力的来源。

(1)诱之以利,让对方获得利益
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商务谈判中,“欲得之,必先予之”这个道理是共通的。

没有利益的驱动,在商场上是不能说服对方的,只凭权利和强制是不能其作用的。

(2)投其所好,让对方感到亲切感
当对方处在警觉状态时,是不可能说服对方的。

通过投其所好,找到双方的共同之处,消除其戒备,才能通往成功。

人们在决定接受某产品或某项服务时,都要事先确定其中的风险。

(3)动之以情,消除对方的心理障碍
情感是说服活动的媒介。

当对方出于厌倦的状态时,说出来的话,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4)善于折中,让对方感到双赢
当对方感到没有利益时,自然不会觉得所听到的话具有说服力,当对方感到
只是他获利,而谈判方无利可图时,对方也不会不相信,因为没有人愿意白做
事情。

只要在双方都从中获利,这样才会更具说服力。

2.有效口头表达的实现及运用
一个农夫在集市上卖玉米。

因为他的玉米棒子特别大,所以吸引了一大堆买主。

其中一个买主在挑选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玉米棒子上都有虫子,于是他故意大惊小怪地说:“伙计,你的玉米棒子倒是不小,只是虫子太多了,你想卖玉米虫呀?可谁爱吃虫肉呢?你还是把玉米挑回家吧,我们到别的地方去买好了。


买主一边说着,一边做着夸张而滑稽的动作,把众人都逗乐了。

农夫见状,一把从他手中夺过玉米,面带微笑却又一本正经地说:“朋友,我说你是从来没有吃过玉米咋的?我看你连玉米质量的好坏都分不清,玉米上有虫,这说明我在种植中,没有施用农药,是天然植物,连虫子都爱吃我的玉米棒子,可见你这人不
识货!”接着,他又转过脸对其他的人说:“各位都是有见识的人,你们评评理,连虫子都不愿意吃的玉米棒子就好么?比这小的棒子就好么?价钱比这高的玉米棒子就好么?你们再仔细瞧瞧,我这些虫子都很懂道理,只是在棒子上打了一个洞而已,棒子可还是好棒子呀!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象他这么说话的虫子呢!”
他说完了这一番话语,又把嘴凑在那位故意刁难的买主耳边,故作神秘状,说道:“这么大,这么好吃的棒子,我还真舍不得这么便宜地就卖了呢!”
农夫的一席话,顺此机会,把他的玉米棒子个大,好吃,虽然有虫但是售价
低这些特点表达出来了,众人被他的话语说得心服口服,纷纷掏出钱来,不一会儿功夫,农夫的玉米销售一空。

在沟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的、顾此失彼的、难以两全的情况,使人们处于两难的境地。

语言艺术的具体方法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没有绝对使用任何情况的方法。

只有灵活的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才能谈判的一致。

在上述的案例中,农民并没有因为有顾客的刻意刁难而放弃,而是及时有效地通过幽默的说话方式技巧扭转了局势,成功的卖完了所有的玉米。

语言沟通无处不在,为达到谈判的成功,是需要谈判人员了解各种语言技巧并将之有效灵活的用于谈判中。

2.1商务谈判的叙述技巧
谈判过程中的叙述包括“入题”、“阐述”两个部分。

在入题和阐述中,一般有两种方式能在这两部分通用:直言不讳和委婉。

直言不讳看似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做法,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合理之处。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直言不讳这种方式显得简洁并且具有说服力。

只有直言,才能产生根本的效果,也只有直言,人与人之间才能产生信任。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直言是真诚的表现,是关系亲密的标志。

尤其是对于关于比较亲密的人,委婉的方式更加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隔阂感。

试想一下,如果与熟悉的同学和朋友,一见面就说“对不起”,一插话就问“我能不能打断一下”,周围的人会如何看待你?
不过直言不讳并不意味着粗鲁,不讲礼貌。

在谈判桌上直言,尤其是在说逆耳之言时需要注意一下问题,这样不仅不会影响直言的效果,反正会改善。

第一,在直言是配上适当的语调、速度、表情和姿态。

在上述案例中,当农民面临顾客的刻意刁难时,他是面带微笑却又一本正经的反驳刁难客人的言论的。

微笑让农民给其他一种客人十分礼貌的感觉,能给其他客人一种亲近感。

而面对客人的刁难,农民的一本正经显示除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与真诚。

第二,在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时,面带诚意的陈述一下原因和厉害关系。

农民在面对自己顾客说自己玉米棒上的有虫子的问题时,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从有虫子可以证明没有撒农药很天然这方面来入手,让其他顾客了解自己自己有虫玉米的优点,从而缓解危机。

不同的谈判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不同的谈判环境需要不同的方式。

直言不讳的方式,并不适合于所有环境。

在多数情况下,为了避免过意直露,影响谈判气氛的融洽,可以采取委婉的方式。

委婉表达产生于人际沟通中出现了一些不能直言的情况。

一是总会存在一些因为不便、不忍或不雅等原因而不能直说的事和物,只能用一些与之相关、相似的事物来烘托要说的本意。

二是总会存在接受正确意见的情感障碍,只能用没有棱角的软化语言来推动正确意见被接受的过程。

常见的委婉手法有以下一些:
(1)用相似相关的事物取代本意要说的事物。

在上述案例中,农民幽默的将刁难的顾客比作会说话的虫子,并没有指责顾客,这样既给顾客留足了面子,也让刁难的顾客感到羞愧。

(2)用相似相关事物的特征来取代本意要说的事物的特征。

(3)用与相似相关事物的关系类推与本意要说的事物的关系。

(4)用某些语气词如“吗、吧、啊、嘛”等来软化语气。

这样可以不使对方感到生硬,让语气显得比较客气、委婉,会使对方易于接受,有更大的说服力。

(5)以推托之词行拒绝之实。

假如别人求你办件事,你回答说“办不到”会引起不快。

而说“这件事目前恐怕难以办到,今后再说吧,我留意着。

”,这样委婉的方式,明显让人更易接受。

(6)以另有选择行拒绝之实。

例如,有人向你推销一件产品,你不想要,你可以说:“产品还可以,不过我更喜欢另一种产品。

”又如,有人要求同你下星期一进行下次洽谈,你不想在这天洽谈,你可以说:“定在星期五怎样?”
(7)以转移话题行拒绝之实。

在谈判过程中,直言不讳和委婉这两种方式是主要的沟通技巧。

在语言的表达上要做到:准备移动,简明扼要。

要具有条理性,语言要附有弹性,根据对方的学识、气质、性格、修养和语言特点,调整我方的洽谈用语。

发言要紧扣主题,措辞得体、不要拐弯抹角,以和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注意语调、声音、停顿和重复,谈判者声音的高低强弱也是影响谈判效果的重要因
素之一。

声音过高,震耳欲聋,不会让人感到亲切,过低过弱,也不会让人感到兴奋。

在谈判者发表意见时,必要的突然停顿或者有意的重复某几句话,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它可以引导听着对停顿前后的内容和重复内容进行回顾、思考,从而加深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停顿还可以给对方机会,使之抒发己见,打破沉默,活跃谈判气氛。

这样既是谈判者应该有的礼节,而且对今后的谈判也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黄漫宇:商务沟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
[2]窦然: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
[3]李建国:商务谈判的语言艺术技巧.经济师,2004,第一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