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代谢生理学基础

合集下载

生理学能量代谢ppt课件

生理学能量代谢ppt课件
腋 温 36.0-37.4 ℃ 最稳定 口腔温 36.7-37.7 ℃ 喘气、饮水影响 直肠温 36.9-37.9 ℃ 出汗、测量姿势 鼓膜、食道—反映脑组织和机体深部温度 可信度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 无汗、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36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5959温热性发汗温热性发汗精神性发汗精神性发汗汗腺汗腺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手掌足跖除外手掌足跖除外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位汗腺部位汗腺神经神经支配支配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纤维后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刺激刺激温热刺激温热刺激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意义意义加强散热对体温调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节有重要作用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关有关606033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热环境下
14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三)临床上应用的简化测定法
通常将蛋白质的消耗量忽略不计,只测定 单位时间内的耗O2量和CO2产量,计算呼 吸商,按非蛋白呼吸商查表,得到对应氧 热价,即可计算总产热量。
另一更简便方法是将非蛋白呼吸商定为 0.82,氧热价为20.20 kJ ,只需测定单 位时间内的耗氧量,便可按下式计算机 体的产热量:
高于43
生命危险
34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人体外周组织(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
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的温度 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人体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

是由糖提供的。糖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吸收入血后,可直接供细胞利用,
也可以肝糖原或肌糖原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肝糖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
血糖水平的稳定;肌糖原是骨骼肌活动时随时可以动用的能量储备。
1
脂肪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第 10 页
(二)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 1 g食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食物热价的单位为焦耳(J)或卡(cal)(1
cal=4.187 J)。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前者指食物在体外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 后者指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出的热量。糖和脂肪在体内、外氧化产物完全相同,故物理热价和生物热 价相等。蛋白质由于在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有一部分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故蛋白质的生物热 价小于物理热价(表7-1)。
第 14 页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因为全身骨骼肌的重量约占体重的40%,所 以骨骼肌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机体在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时,产热量 比安静时增加10~20倍。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图7-1 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在能量转
化过程中,机体所利用的蕴藏于食物中的化学能与 最终转化成的热能和所做的外功,按能量来折算是 完全相等的。因此,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 的食物,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功, 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 消耗的能量)。
体内脂肪的贮存量很大,可占体重的20%左右。脂肪是体内贮存 能量和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在细胞 内氧化释放能量。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所释放的能量约为同等重量的 糖氧化所释放能量的2倍左右。

基础代谢率名词解释生理学

基础代谢率名词解释生理学

基础代谢率名词解释生理学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不参加任何体力活动),仅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最小能量消耗。

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日常最低能量消耗,因此也被称为“脱离心跳”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是每天最基本的能量消耗,大多数人的基础代谢率占其全部每日能量消耗的60%到75%。

换句话说,每天最少要消耗60%到75%的能量来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消化、新陈代谢、心跳等。

基础代谢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性别、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BMI)。

男性的基础代谢率通常比女性高,因为男性的身体比女性的身体更容易产生热量。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基础代谢率会下降,因为肌肉量减少,而脂肪量增加。

最后,BMI越高,基础代谢率越低,这是因为肌肉量减少,脂肪量增加,导致能量消耗减少。

基础代谢率的测量是通过监测恒定的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以及在每次测量前放置12小时的睡眠,测量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不参加任何体力活动)的氧耗量来完成的。

氧耗量的测量可以通过使用专门的氧消耗测量仪器(如呼吸分析仪)来完成。

基础代谢率的测量对于预测和治疗营养不良以及其他身体功能异常非常重要。

它可以用来计算一个人每天所需要的最低热量摄入,以确保身体正常运作。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个人的营养状况,以及检测诸如肥胖症和热潮症之类的其他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基础代谢率是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不参加任何体力活动)所需要的最小能量消耗。

这是一个人每天最基本的能量消耗,它受到性别、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等因素的影响。

基础代谢率的测量对于预测和治疗营养不良以及其他身体功能异常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计算一个人每天所需要的最低热量摄入,以确保身体正常运作。

生理学:能量代谢

生理学:能量代谢
2.机体调节散热的方式 ①交感N兴奋性↓→皮肤小血管扩张,皮下血流量增多,
散热↑ ②汗液蒸发散热
温热感受器→下丘脑→支配汗腺的神经→汗腺泌汗→ 汗液蒸发→散热
三、体温调节
• 行为性体温调节
• 生理性体温调节——反射
(一)温度感受器
①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腹腔内脏 等——温度敏感神经末梢
冷感受器、热感受器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正常变动 (一)体温——机体平均深部温度 测量部位及正常值: 直肠:36.9~37.9 ℃ 口腔:36.7~37.7 ℃ 腋窝:36.0~37.4 鼓膜温代表下丘脑温度 实验研究食管温代表体温度
(二)体温正常变动
体温变化情况
机制
体温的昼夜变 清晨2~6时体温最低; 下丘脑有“生物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
• 定义: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 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最显著! (二)精神活动 (三)环境温度——20~30℃,代谢率最低!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概念:进食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特点: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高达30%
②中枢温度感受器:脊髓、延髓、下丘脑、 脑干——温度敏感神经原 热敏N原、冷敏N原
(二)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 部(PO/AH)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恒温箱” 阈值
二、基础代谢——基础条件下的代谢 ①清晨,清醒,静卧 ②空腹 ③室温20~25℃。 ④精神安定 注意:不是最低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水平。 正常值:正常平均值 ±10%~20% 病理状态:>+20% 或 <-20% 影响因素:甲状腺激素:BMR↑ 体温:1℃↑ BMR13%↑ 肾上腺皮质激素:BMR↓ 性别:男>女 年龄:越大,BMR越低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现象、探讨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

1.2 生命活动的特征生命活动具有以下特征:(1)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利用外界物质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2)兴奋性: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兴奋性。

兴奋性是生物体进行信息传递和调节的基础。

(3)生殖:生物体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保证物种的延续。

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是指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4)适应性:生物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适应性是生物体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基本条件。

1.3 机体内环境和稳态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稳定性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息,快速、精确地调节生理功能;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进行调节;自身调节是组织、细胞自身对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 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内环境的变化,通过感受器、控制中心和效应器组成的闭合回路进行调节;前馈控制系统是提前预测内环境的变化,通过开环调节,使生理功能更加稳定。

运动生理学知识:基础代谢率和运动代谢

运动生理学知识:基础代谢率和运动代谢

运动生理学知识:基础代谢率和运动代谢基础代谢率和运动代谢是运动生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进行运动训练或控制体重时,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科学规划训练计划和饮食计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基础代谢率和运动代谢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讲解。

一、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指的是在安静状态下,人体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最低能量消耗。

这个能量消耗是由心肺、消化系统、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等器官的代谢所组成的。

基础代谢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肌肉量、体温、睡眠时间、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生活环境和气候等。

基础代谢率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量和基础代谢率都会减少。

女性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男性较低,主要原因是女性的身体构造和代谢特征不同于男性。

身高和体重对基础代谢率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通过增加肌肉量和身体活动量等措施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

二、运动代谢运动代谢是指我们进行体育锻炼或其他形式的运动活动时,所消耗的能量。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跳绳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能量消耗。

运动代谢量取决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长短。

当我们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活动时,我们的能量消耗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强度更高的运动需要更多的肌肉收缩和心肺系统的更强的负荷,会导致消耗更多的能量。

除了运动强度和时间,个人的体重、身高和肌肉量也会对运动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体重较重的人相对于一个体重较轻的人,进行相同运动强度的锻炼时,前者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同样的,肌肉量更多的人会产生更高的能量消耗,因为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肌肉质量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肌肉的收缩。

总结基础代谢率和运动代谢是我们进行饮食和训练计划时需要了解和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知道自己的基础代谢率以及在运动中的消耗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饮食和安排运动计划,以达到更好的健康和体形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肌肉质量、控制饮食、增加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等措施,来提高基础代谢率和增加运动消耗量,从而达到减肥、增肌或改善身体健康等目的。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七章 能量代谢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七章	能量代谢
95
汗液分泌是主动的
支配汗腺的是交感胆碱能纤维
A 型题
在环境温度低于 30℃,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散热
B. 传导散热
C. 对流散热
D. 不感蒸发
E. 可感蒸发
X 型题
对汗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汗液中不含蛋白质
B. 刚刚分泌的汗液渗透压高于血浆
C. 汗液中的 Na+浓度受醛固酮调节 D. 由汗腺细胞被动分泌
面积成正比。因此,能量代谢率常以单位时间(每天或每小时)单位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作为计量单位,
用 kJ/ (m2·d) 或 kJ/(m2·h) 来表示
甲状腺功能障碍时 BMR 可发生明显的变化。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垂体性肥胖、肾病综合征、
病理性饥饿等可出现 BMR 降低;
甲亢、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以及伴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疾病等 BMR 可升高。
3.精神活动
精神紧张状态时,如烦恼、恐惧或情绪激动时,能量代谢率可增高 10% 以上。
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在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进食蛋
白质产生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
(四)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基础代谢率(BMR)是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消耗量。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保持清
94
(二)机体的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 1.产热反应 (1)主要产热器官: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产热,其中肝脏产热量最高;在运动时,骨骼肌则成 为主要的产热器官。此外,褐色脂肪组织在寒冷环境下发挥重要的产热作用,特别是在新生儿尤为重要。 (2)产热的形式 ①战栗产热:战栗是指骨骼肌屈肌和伸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时肌肉收缩活动不做外 功,能最全部转化为热量。 ②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性产热,非战栗产热作用最强的组织是褐色脂肪组织,其细胞内含有解耦 联蛋白。褐色脂肪在成年人体内含量很少,在新生儿体内则较多。新生儿不能发生战栗,故寒冷条件下 主要依赖代谢性产热维持体温。 (3)产热活动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寒冷刺激兴奋下丘脑战栗中枢,引起战栗;还能通过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引起甲 状腺激素分泌;也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这些现象属于神经‐体 液调节。 ②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非战栗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此外,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 素和生长激素等也能促进代谢性产热。 2.散热反应 (1)散热的部位: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2)散热的方式 ①辐射散热②传导散热③对流散热 此三种方式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可以发挥散热作用,以辐射散热最主要,且散热多少主要取 决于皮肤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差,温差越大,散热量就越多。 ④蒸发散热: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成为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蒸发散热可分为不感蒸发和出汗两种形式。 最后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能量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能量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能量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在20℃~30℃的环境中,在安静状态下,能量代谢最稳定。

<20℃时,寒冷刺激会反射性引起寒战、肌⾁紧张度增加,致使能量代谢率增加。

<10℃时,能量代谢率增加明显。

30℃-45℃时,温度使酶活性增强,体内化学反应加速,能量代谢率增加。

基础代谢是指⼈体处于基础状态时的能量代谢,其⽔平⽤基础代谢率表⽰。

基础代谢率是单位时间内机体在基础状态学,易下的能量代谢,是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理功能⽽进⾏的最⼩产热速率。

与体表⾯积成正⽐。

安静时,下列哪⼀环境温度范围内能量代谢最稳定:
A.10~14℃
B.15~19℃
C.20~30℃
D.31~350℃
E.36~40℃
答案:本题选C。

下列有关基础代谢中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在基础状态下测定
B.⼉童⾼于成⼈
C.反映⼈体最低的能量代谢⽔平(反映基础状的的代谢⽔平)
D.临床常⽤相对值表⽰
E.正常平均值相差±10%~±15%属于正常
答案:本题选C。

在下列哪种疾病情况下基础代谢率降低:
A.发热
B.糖尿病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红细胞增多症
E.甲状腺功能低下
答案:本题选E。

基础代谢率是以每⼩时下列哪⼀项为单位计算的产热量:
A.体重
B.⾝⾼
C.年龄
D.体表⾯积
E.环境温度。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
第五页,共133页。
二、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兴奋在不同细胞上的传导
第六页,共133页。
生物电现象
1. 静息电位
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电 位较膜内电位高,即内负外正状态。
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70mV;骨骼肌细胞: -70mV; 红细胞: -10mV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 义。
白细胞总数超过10.0109/L时,称为白细胞增多,常 见于病原体感染性疾病。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药物毒性 的常用指标。
第二十四页,共133页。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
趋化、吞噬、杀菌、免疫应答、抗肿瘤
第二十五页,共133页。
(三)血小板
非自律细胞:- 90mV
自律细胞:静息电位不稳定
形成机制:
① K+外流 → K+平衡电位 ② 少量Na+内流
第三十六页,共133页。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升支与降支不对称, 复极过程复杂, 持续时间长。
不同部分心肌细胞 动作电位形态波幅 都有所不同。
第三十七页,共133页。
结构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分解代谢:机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 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第三页,共133页。
(二)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在刺激作用下,机体或组织细胞的反应如果由相 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弱变强的,
称为兴奋;反之,称为抑制。
第四页,共133页。

生理学@7 能量代谢

生理学@7 能量代谢

38
BMR的影响因素:
①性别:男性〉女性 ②年龄:儿童高于成人 国人正常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kJ/m2•h)
年龄(岁) 11~15 16~17 18~19 20~30 31~40 41~50 50以上
男性 女性
195.5 172.5
193.4 181.7
166.2 154.0
157.8 146.5
42
A.环境温度20℃
B.环境温度35℃
体温概念: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43
通常体温的测量部位为直肠、口腔和腋窝。 1.肛温:36.9~37.9℃ 2.口温:36.7℃~37.7℃ 3.腋温:36.0-37.4℃
科研中还常用食管温度(=右心房温度)、 鼓膜温度(=下丘脑温度)。
44㈡体温的正常变动

两种类型:温热性发汗和精神性发汗
62
3.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
皮肤的血液循环特点决定了皮肤血流量 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动。 机体通过交感神经调控着皮肤血管的口 径,以改变其血流量,改变皮肤温度,从 而影响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量。
三.体温调节
64
1.自主性体温调节
2.行为性体温调节
意义:判断肥胖的简易诊断指标。
10
二. 能量代谢的测定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概念: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kJ/g)
可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营养物质 糖 脂肪 蛋白质 物理热价 17.2kJ/g 39.8kJ/g 23.4kJ/g 生物热价 17.2kJ/g 39.8kJ/g 18.0kJ/g

蛋白质:高达30%
糖:6%

高中生物代谢基础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代谢基础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代谢基础教案全套
教案标题:代谢基础
教学内容:代谢基础概念与过程
教学目标:
1. 掌握代谢的定义和代谢的基本概念;
2. 理解代谢的组成部分及代谢的基本过程;
3. 能够区分异化代谢和同化代谢;
4.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代谢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代谢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异化代谢和同化代谢的区分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讲解代谢基础概念(15分钟)
1. 代谢的定义;
2. 代谢的组成部分:异化代谢和同化代谢;
3. 代谢的基本过程。

三、讲解代谢的基本过程(15分钟)
1. 蛋白质代谢;
2. 碳水化合物代谢;
3. 脂肪代谢。

四、实验操作(30分钟)
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代谢概念的理解。

五、讨论(10分钟)
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加深对代谢基础概念的理解。

六、总结(5分钟)
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代谢概念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代谢基础概念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代谢的概念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节课应继续巩固代谢概念,深入讲解代谢的机制与调控。

生理学第7章 1能量代谢

生理学第7章 1能量代谢

单纯的精神活动 ,代谢率的增加程度可以忽略.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
发生时间:进食后1小时左右,延续7-8小时
机体状态:安静状态 原因:机制不详 可能由于消化系统处理食物时做功产 生的能量消耗 蛋白质>混合性食物>糖、脂肪
4、环境温度 安静状态:
20-30℃ <20℃ <10℃ >30℃ 能量代谢最稳定(肌肉松弛) 有所增加 显著增加 (寒冷引起寒战和肌紧张) 增加(生化反应加快、发汗活动旺盛 呼吸循环功能增强)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量的贮存、 释放、转移和利用。
合成代谢 -- 耗能 物质代谢 分解代谢 -- 释能 能量代谢

食物的能量转化 能量代谢的测定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基础代谢
一、食物的能量转化
6CO2+6H2O+E
57CO2+52H2O+E
体表面积测算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0.0128×体重-0.1529
BMR的正常生理变动:

男性>女性
幼年>成年,年龄↑ ,BMR↓ 正常变动:±10~15% 异常变动: 超过±20% 甲亢:+25~80%, 甲低:-20~40%

体温每升高1℃, BMR升高13%
葡萄糖氧化分解: C6H12O6+6O2 脂肪氧化分解: C57H104O6+80O2
非蛋白呼吸商(NPRQ)及氧热价
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原理:人体能量代谢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人体利用的食物的化学能,与在体内各种形式 的能量最终转化成的热能,加上所做的外功,按能 量来折算是完全相等的。 即: 能量消耗=发散的总热量+对外作功所折合的能量

生理学学习指南——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学学习指南——能量代谢和体温

⼀、基本要求 掌握:1. 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基础代谢的概念及意义 3.机体的散热⽅式 4.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调定点学说) 熟悉:1.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2. 机体的产热 3. 体温调节中枢 了解:1. ⾷物的能量转化 2. 能量代谢的测定⽅法 ⼆、基本概念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物的热价(themal equivalent of food)、⾷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体温(body temperature)、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isis)、⾮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对流散热(them1a1 convection)、蒸发散热(evaporation)、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发汗(sweating)或可感蒸发(sendbie evaporation)、热敏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冷敏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

三、重点与难点提⽰ 第⼀节能量代谢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与利⽤称为能量代谢。

1.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机体⽣理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三⼤营养物质:糖、脂肪和蛋⽩质,其中最主要的是糖。

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约50%直接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主要以ATP的形式储存于组织中。

最终ATP除对外做功外,其余将转换成热能。

2.能量代谢的测定[医学 教育搜集整理] 2.1 直接测热法 指直接测定机体的产热,临床已较少采⽤。

生理学基础代谢率名词解释

生理学基础代谢率名词解释

生理学基础代谢率名词解释1. 嘿,你知道啥是生理学基础代谢率不?就好比一辆汽车,基础代谢率就是它怠速时消耗的油量啊!比如你一天啥也不干,身体也在消耗能量呢,这就是基础代谢率在起作用啦!2. 哇塞,生理学基础代谢率呀,这就像是家里的水电费,不管你用不用,它都有一个基本的消耗呢!像你睡觉的时候,身体也在默默地消耗能量,这就是基础代谢率在工作呀!3. 嘿呀,生理学基础代谢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手机的待机耗电呀!就算你不玩手机,它也会耗电,身体也一样,就算安静待着,基础代谢率也在让能量悄悄溜走呢!比如你安静地坐着看剧,基础代谢率就在运作啦。

4. 哎呀,生理学基础代谢率不就是身体这部大机器的保底能耗嘛!就好像电脑开着机,就算不做什么,也会消耗电呀!你想想,你啥也没干却感觉饿了,说不定就是基础代谢率搞的鬼呢!5. 嘿,基础代谢率在生理学里那可是很重要的哟!好比是火车的轨道,是身体运行的基础呢!你每天早上刚醒来,身体就已经在消耗能量了,这就是基础代谢率在发挥作用呀,懂了不?6. 哇哦,生理学基础代谢率呀,这简直就是身体的“隐形成本”嘛!就像你开着灯,电就一直在用,你安静地躺在床上,基础代谢率也在消耗着呢!比如你一觉醒来感觉有点饿,那就是基础代谢率干的好事呀!7. 嘿,生理学基础代谢率啊,不就是身体的基本开销嘛!跟你每天要吃饭一样自然。

你知道不,就算你发呆,基础代谢率也没闲着呀!8. 哎呀呀,生理学基础代谢率,你就把它当成身体的“基本工资”嘛!不管你干不干活,它都得给呀!就像你啥也不做躺在沙发上,基础代谢率也在为身体提供能量呢,明白了吧?9. 嘿哟,生理学基础代谢率,这可是身体的“保底消费”呀!就像手机每个月的月租一样。

你想想,你静静坐着的时候,不也会感觉到饿吗?那就是基础代谢率在消耗能量呀!10. 哇啦,生理学基础代谢率呀,这可是维持身体运转的重要玩意儿!就像汽车要跑起来得烧油一样。

你有时候莫名其妙就瘦了或胖了,说不定就是基础代谢率在捣鬼呢!我的观点结论就是:生理学基础代谢率真的很重要呀,它对我们的身体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体代谢的消化系统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道:口腔、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 、胃、 小肠、大肠、 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 肝和小肠腺
附图:消化道系统解剖 附图:
口腔: 磨碎、湿润、溶解食物。 唾液腺(腮腺、下颌腺、舌下腺) 分泌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 食管:机械蠕动,运送食物。 胃:分泌盐酸、胃蛋白酶、黏液 等,贮存、搅拌、粉碎食物。 胰:分泌消化酶(胰淀粉酶、胰 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 肝脏和胆囊:分泌胆汁,促脂肪 吸收。 十二指肠和小肠:分泌消化酶 (淀粉酶、酞酶、脂肪酶、蔗糖酶、 麦芽糖酶、乳糖酶等),是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 素和水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大肠:分泌黏液,贮存粪便。 直肠和肛门:排出粪便。 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的时间约为 24小时。
三、主要营养素的吸收 1: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吸收部位: 吸收部位 小肠 戊糖-----被动扩散 戊糖 被动扩散 己糖-----被动扩散,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 己糖 被动扩散 吸收速度 葡萄糖、 半乳糖 半乳糖(110)>D-葡萄糖 葡萄糖、D-半乳糖 葡萄糖 (100)>D-果糖 果糖(70)>木糖醇 木糖醇(36)>三梨醇 果糖 木糖醇 三梨醇 (29)
3、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 、 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后,通过主动转运形式 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后 通过主动转运形式 吸收. 吸收 4、维生素的吸收 、 水溶性维生素以简单扩散方式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与脂类相似 5、水与矿物质的吸收 、 小肠吸收水的动力是渗透压 矿物质可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被动吸收,也可 矿物质可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被动吸收 也可 以特殊方式主动吸收. 以特殊方式主动吸收
2、主动性转运 、 营养成份逆浓度梯度的方向穿过 细胞膜,此过程称为主动性转运. 细胞膜,此过程称为主动性转运. 是由机体“主动”进行, 是由机体“主动”进行,通过消耗 机体能量,依靠细胞膜“泵蛋白” 机体能量,依靠细胞膜“泵蛋白”完成 的一种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形式。 的一种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形式。
二、吸收机制 介绍三种主要吸收机制: 介绍三种主要吸收机制: 1、被动性转运 、 相对于机体而言, 相对于机体而言,吸收成分在不需 要消耗机体能量的情况下,依自然定则。 要消耗机体能量的情况下,依自然定则。 被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的形式。 被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的形式。就称作 所谓的被动性转运。 所谓的被动性转运。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三节、 第三节、食品的消化过程
将大分子的营养素成分转变成小分子 化合物, 化合物,需经过三个过程 水溶 初始消化酶解 深度消化酶解
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场所在小肠,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水溶 2:酶解
α-淀粉酶 糊精酶
糊精
葡萄糖
淀粉
麦芽糖
α-淀粉酶 淀粉酶
葡萄糖
麦芽糖酶
机体每日的消化液分泌量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肠液 分泌量/L 分泌量 1.0~1.5 1.5~2.5 0.8~1.1 0.25~1.1 2.0~3.0
1、唾液 、 (1)成分与性质 ) 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体. 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体 有机物: 淀粉酶 溶菌酶,糖蛋白等. 淀粉酶, 有机物:α-淀粉酶,溶菌酶,糖蛋白等. 无机物: 无机物:钾,钠,钙,氯,硫。 2)作用: (2)作用: 溶解食物 清洁, 清洁,保护口腔 保护牙齿 分解淀粉 调节胃肠功能
第二章 人体代谢的生理学基础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人体成分 人体代谢的消化系统 营养素消化过程 营养素吸收过程
人体代谢实际上就是指人们的摄食 活动开始,一直到最终的排泄, 活动开始,一直到最终的排泄,发生在 机体内的一切变化。 机体内的一切变化。 表2 一个人在一生中代谢的营养素数量
营养素 水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 合计 数量/t 数量 56 14 2.5 2.5 75
被动扩散 被动扩散 当薄膜两边的流体压力相等时, 当薄膜两边的流体压力相等时,如果 两边溶液的溶质浓度不同,不借助载体, 两边溶液的溶质浓度不同,不借助载体, 不消耗能量, 不消耗能量,溶质分子就可以从浓度高的 一边透过薄膜向浓度低的一边扩散。 一边透过薄膜向浓度低的一边扩散。 在肠腔内, 在肠腔内,食糜中的分子借助这种 浓度差,可以透过粘膜的上皮细胞向血液 浓度差, 和淋巴扩散
4、胆汁 、
胆汁没有消化酶成分, 胆汁没有消化酶成分,其消化作用依靠胆盐 成分实现。 成分实现。 胆盐的作用 激活胰脂酶和乳化脂肪。 激活胰脂酶和乳化脂肪。 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刺激肠道蠕动和抑制细菌生长。 刺激肠道蠕动和抑制细菌生长。 使胆固醇排出 5肠液 是肠腺细胞分泌的弱碱性液体, 是肠腺细胞分泌的弱碱性液体,含多种消 化酶. 化酶.
人体代谢
外代谢: 外代谢 直接与食品 的消化 营养素的吸收, 营养素的吸收, 粪便的排泄有关的代谢. 粪便的排泄有关的代谢
中间代谢: 中间代谢:介于营养素的 吸收和粪便排 泄的中间过程。 泄的中间过程。
第一节 人体成分
一、人体元素 人体内所含元素已达60多种 多种: 人体内所含元素已达 多种:碳、 氮占了96%,其中氧 氢、氧、氮占了 ,其中氧65%, , 。(其他元素详见表 碳18%。(其他元素详见表 ) 。(其他元素详见表3)
2、胃液 、 为透明、 为透明、淡黄色酸性液体 (1)成分与作用 ) 胃酸 作用为: 激活胃蛋白酶原 作用为:①激活胃蛋白酶原
②维持酸性环境 ③杀菌 ④蛋白质变性
胃蛋白酶 作用为: 作用为:对食物蛋白质进行简单的分解
粘液(粘蛋白) 粘液(粘蛋白) 作用为: 作用为: ①润滑
②保护胃粘膜 ③降酸
内因子 促进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 促进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
易化扩散 需要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 需要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 的高浓度一端向低浓度一端扩散或转运的 过程. 过程. 特点: 特点: 结构特异性 饱和现象
滤过作用 当薄膜两边的流体存在压力差时, 当薄膜两边的流体存在压力差时, 分子可以由压力高的一边进入压力低的 一边; 一边; 当肠腔内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力时, 当肠腔内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力时, 水分就可以滤入血液中。 水分就可以滤入血液中。
渗透
当薄膜两边的流体存在渗透压 差时, 差时,分子可以由渗透压低的一方向渗 透压高的一边移动以求达到渗透压平衡 在肠腔中, 在肠腔中,当钠离子等无机质被主 动吸收后, 动吸收后,肠腔与上皮细胞之间就会产 生一种渗透压差,通过这种渗透现象, 生一种渗透压差,通过这种渗透现象, 水也可以被吸收。 水也可以被吸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五节:营养素在体内的运输 第五节 营养素在体内的运输
一、循环系统的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 心脏、血管、淋巴管 二、各种营养物质的运输
1、氨基酸的运输 2、脂类的运输 3、碳水化合物的运输
4、矿物质的运输
铁的运输 钙的运输 其他离子的运输
5、维生素的运输
思考题
1.唾液有何作用? 2.胆汁在消化过程中有何作用? 3营养素吸收部位及吸收形式是什么?简 述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
人体的组成元素
元素 氧 碳 氢 氮 钙 质量分数/% 65 18 10 3 1.5 主要含有的分子 水,有机物 碳水化合物,脂 质,蛋白质,核酸 碳水化合物,脂 质,蛋白质,水 蛋白质,核酸 骨、无机质
磷 硫 钾 钠 氯 镁 铁 铜 锰 碘 钴
1 0.25 0.2 0.15 0.15 0.05 0.006 0.0002 0.00003 0.00004 -
二、脂肪的消化
消化场所: 消化场所:小肠 1甘油三酯的分解 甘油三酯的分解
2:胆固醇的分解 胆固醇的分解 3:磷酯的分解 磷酯的分解
三、蛋白质的消化 消化场所: 消化场所:胃、小肠 1、胃液的作用 、 在蛋白酶作用下蛋白质分解为蛋白胨和 少量多肽. 少量多肽 2、蛋白质在小肠的消化 、 胰蛋白酶 作用于碱性氨基酸 糜蛋白酶 作用于芳香族氨基酸 弹性蛋白酶 作用于脂肪族氨基酸
3、胰液 (弱碱性液体 、 弱碱性液体) 弱碱性液体 (1)成分 ) 胰酶、胰岛素、 胰酶、胰岛素、碳酸氢根离子 (2)作用 ) 淀粉酶、 胰酶 (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淀粉酶 蛋白酶、脂肪酶) 消化食品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消化食品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调节血糖浓度。 胰岛素 —调节血糖浓度。 调节血糖浓度 碳酸氢根 —中和胃部过多的酸性 中和胃部过多的酸性 成分。 成分。
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化 1:维生素的消化 维生素的消化 水溶性维生素,在动植物细胞中以结合 水溶性维生素 在动植物细胞中以结合 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释 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释 放出来. 放出来 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可随脂肪的乳 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可随脂肪的乳 化与分散同时被消化. 化与分散同时被消化
核酸,碳水化合物中 间体,骨无机质 蛋白质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
细胞内外液 细胞内外液 血红素 铜蛋白质 辅酶 甲状腺激素 维生素B12
二、人体所含的主要化合物 水 无机化合物 无机质 人体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质
表4 人体所含的主要化合物
化合物 水 蛋白质 脂质 碳水化合物 无机质 含量( 含量(占体重的百分 数)% 60~75 15~18 16~58 <1 2~6
消化道活动特点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兴奋性低 收缩缓慢 富于伸展性 有一定紧张性 进行节律运动 敏感
二、消化道的分泌
机体生化反应的重要特征是具有 一套完整的酶系,对于消化过程来讲, 一套完整的酶系,对于消化过程来讲, 要有各自对应的消化酶, 要有各自对应的消化酶,消化道的分泌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这些消化酶以及 润滑消化道的粘液。 润滑消化道的粘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