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19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海市2019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黄河文明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认为不同地域生活着的人们塑造了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个观点也成为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具有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证。然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第四十九卦是“革卦”:“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不仅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沿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迂意义,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选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的政治体制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而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科举制度,创造了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
如果只注意到黄河文明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客观不公允的。而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品格。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以往一直都未被人们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清晰可循。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四大发明等例子说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夏商周三代历史沿革和春秋战国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为例,证明“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催生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这一观点。
B.文章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侧面否定了黑格尔的不同地域生活着的人们塑造了不同的文化精神这一基础性论证。
C.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体现出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文章例举“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来证明黄河文明具有保守性这一观点,对此,作者并不否认。
C.古代中国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官僚制度,这是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D.黄河文明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显示了巨大创造力,因此并不符合黑格尔所论证的农业文明具有保守性特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兵
粱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刹那间道路就被雪埋住,周围的一切消失在黑暗、昏黄的一片混沌世界里。在这混沌之中,飞舞着一簇簇白色的雪团,天和地已经溶成一体。
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午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碍不停地淌清鼻涕,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是那个想出100元买下他棉袄的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接近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l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