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稻增产潜力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水稻增产潜力分析报告提纲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
一、湖南省水稻生产现状分析
(一)面积、单产和总产的变化情况
1.水稻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持续增长。2008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达到6293万亩(2009年达到6450万亩)、水稻单产达到423公斤/亩,稻谷总产达到2664万吨。与2003年比较,播种面积增加868万亩,增长16.00%,水稻单产增加18公斤/亩,增长4.52%,稻谷总产594万吨,增长28.68%(表1)。其中,播种面积的增加主要是晚稻,增加459万亩,其次是早稻,增加329万亩,中稻基本保持稳定,增加80万亩。2009年早稻面积增加160万亩,单产与去年略减3-4公斤/亩,但总产仍然是增加的。中稻和晚稻面积与前2年基本持平,也属于丰产年景。2004年以来,湖南早稻生产持续高产,达到382-399公斤亩,比2003年增加29-46公斤/亩。
表1 湖南近年水稻播种面积、单产和稻谷总产情况
年份
水稻早稻中稻晚稻
面积
万亩
亩
产
公
斤
产量
万吨
面积
万亩
亩
产
公
斤
产量
万吨
面积
万亩
亩
产
公
斤
产
量
万
吨
面积
万亩
亩
产
公
斤
产量
万吨
1997611443626682477420104077243633628654511292 199859664222516241538292280742334127434571253 199959774272549235738691087843037827424601262 200058444332528227440692494843741426224541190 2001544142123291912407779123645956722944571048 200253123992119183734262812194855912257399901 200354254052070207035362112054765742151386875 2004626840724422442391851128344857525434001017 2005623840125012352384903134843658825383981010 200663043982508238138290913754436102548388989 200762713982496236738992113974436182507382957
2008629342326642399399959128546960226094231103 2.水稻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全省稻米品质大幅度提高。通过推广优质品种,改进加工工艺和设备,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开发,树立了湘米新形象。全省优质食用稻面积300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达到1000万亩。
3.水稻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省高产优质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杂交稻达到3900多万亩,超级稻达到800万亩。水稻软盘抛秧、免耕抛秧、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节本增产增效生产技术,在全省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近年,我省大力组织技术培训、技术示范、专家指导,提升了水稻生产水平。
4.水稻生产效益达到较好水平。近年年粮食收购价格止跌回升,基本实现优质优价,种粮开始从亏本转向略有赢利。自从2004年国家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到2008年每50公斤最低收购价早稻92元、中晚稻94元,其中优质晚稻平均收购价达到110元,高档优质稻超过了120元。
(二)水稻生产区域的变化情况。
1.湘北环洞庭湖平丘地双季稻区。区域内以双季稻-冬闲及双季
稻-油菜为主,其次为一季稻-油菜,棉花-油菜两熟制作物种植。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1736.4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5%左右。
2.湘东、湘中丘岗盆地双季稻区。区域内以双季稻-冬闲为主,兼有烤烟-晚稻,玉米-晚稻,一季稻-油菜等两熟制作物种植。双季稻面积225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5%左右,其中双季晚稻面积1200万亩,占水田面积的85%左右。
3.湘南丘岗山地双季稻区。区域内以双季稻-冬闲为主,兼有烤
烟-晚稻,玉米-晚稻等两熟制作物种植。双季稻面积52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0%,其中双季晚稻面积285万亩,占水田面积的70%左右。
4.湘西和湘南的丘岗山中稻区。区域内种植制度有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两种,其中:在光温条件较好的丘岗区,主要为一季稻和油菜一年两熟制,在光温条件较差的高寒山区为一季稻和休闲(冬季)一年一熟制。
5.湘北洞庭湖平原一季晚稻区。区域内种植制度以双季稻种植为主,但一季稻和油菜一年两熟制,以及一季稻和马铃薯、蚕豆等一年两熟制种植近年发展较快。
(三)各年增减产成因分析
1.气候因素。湖南省气候生态条件适宜双季稻的生产,而不利于种植中稻或一季晚稻。一是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的夜间高温和高温火南风天气,不利于一季中稻的开花和灌浆结实;二是8月和9月的台风或热带风暴,容易造成一季晚稻的倒伏和两迁害虫的危害;三是4月初到10月底≥11℃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能满足双季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抽穗开花到灌浆结实阶段避免了不利气候的影响。我省早稻生产存在低温阴雨烂秧和后期高温逼熟,晚稻生产常有寒露风危害等问题,而发展双季稻生产可以回避在其风险。2004年以来,早稻持续高产的原因:一是4月份温度较高,有利于秧苗生长和插秧后分蘖生长;二是6月到7月雨日减少,日照时数增加,有利于子粒灌浆结实。2009年主要不利气候影响主要是:4月上旬低温冷害,造成早播的早稻烂秧;5月下旬低温冷害,导致早熟早稻结实率偏低;8-9月干旱,造成湘西北和湘南旱灾严重。
2.品种因素。2004年以来,湖南水稻品种变化出现两个特点:一是高档优质稻品种(湘晚籼13号、中健1号)抗性增强,产量连年稳定;二是超级杂交稻品种(Y优1号、株两优819)适应性增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双季稻品种的产量潜力达到或超过500公斤/亩,但全省双季稻产量多年来徘徊在400公斤/亩左右,产量差距达到约25%,也就是说水稻增产的潜力还有25%以上。造成产量差距的原因:一是农民多采用轻型省工栽培或者施肥不合理;二是病虫害防治不到位,隐形产量损失大;三是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大,旱涝保收面积减少,灾害发生频繁。
3.技术因素。2004年以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对于增加单产发挥了主要作用,例如,改塑盘抛秧为摆秧,改晚稻翻耕为免耕,改习惯施肥为配方施肥等省工高效技术的应用,不仅体现了我省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大穗型品种和超级杂交稻的栽培特点,在旺根壮秆重穗(旺壮重)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和推广了定产、定苗、定氮(三定)栽培技术,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在物化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开发和应用了水稻抗衰老剂(谷粒饱),壮秧营养剂和浸种型种衣剂等物化技术产品。
4.耕作制度。湖南双季稻种植稳产高产和可持续增产。一是双季稻品种产量高,稳产性好,能满足早晚两季不同熟期搭配种植的需要;二是双季稻的生产技术成熟,农民具有种植双季稻的习惯和经验;三是双季稻的早晚两季互补性强,避免了单季稻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减产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