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稻增产潜力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水稻增产潜力分析报告提纲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
一、湖南省水稻生产现状分析
(一)面积、单产和总产的变化情况
1.水稻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持续增长。
2008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达到6293万亩(2009年达到6450万亩)、水稻单产达到423公斤/亩,稻谷总产达到2664万吨。
与2003年比较,播种面积增加868万亩,增长16.00%,水稻单产增加18公斤/亩,增长4.52%,稻谷总产594万吨,增长28.68%(表1)。
其中,播种面积的增加主要是晚稻,增加459万亩,其次是早稻,增加329万亩,中稻基本保持稳定,增加80万亩。
2009年早稻面积增加160万亩,单产与去年略减3-4公斤/亩,但总产仍然是增加的。
中稻和晚稻面积与前2年基本持平,也属于丰产年景。
2004年以来,湖南早稻生产持续高产,达到382-399公斤亩,比2003年增加29-46公斤/亩。
表1 湖南近年水稻播种面积、单产和稻谷总产情况
年份
水稻早稻中稻晚稻
面积
万亩
亩
产
公
斤
产量
万吨
面积
万亩
亩
产
公
斤
产量
万吨
面积
万亩
亩
产
公
斤
产
量
万
吨
面积
万亩
亩
产
公
斤
产量
万吨
1997611443626682477420104077243633628654511292 199859664222516241538292280742334127434571253 199959774272549235738691087843037827424601262 200058444332528227440692494843741426224541190 2001544142123291912407779123645956722944571048 200253123992119183734262812194855912257399901 200354254052070207035362112054765742151386875 2004626840724422442391851128344857525434001017 2005623840125012352384903134843658825383981010 200663043982508238138290913754436102548388989 200762713982496236738992113974436182507382957
2008629342326642399399959128546960226094231103 2.水稻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全省稻米品质大幅度提高。
通过推广优质品种,改进加工工艺和设备,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开发,树立了湘米新形象。
全省优质食用稻面积300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达到1000万亩。
3.水稻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全省高产优质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杂交稻达到3900多万亩,超级稻达到800万亩。
水稻软盘抛秧、免耕抛秧、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节本增产增效生产技术,在全省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
特别是近年,我省大力组织技术培训、技术示范、专家指导,提升了水稻生产水平。
4.水稻生产效益达到较好水平。
近年年粮食收购价格止跌回升,基本实现优质优价,种粮开始从亏本转向略有赢利。
自从2004年国家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到2008年每50公斤最低收购价早稻92元、中晚稻94元,其中优质晚稻平均收购价达到110元,高档优质稻超过了120元。
(二)水稻生产区域的变化情况。
1.湘北环洞庭湖平丘地双季稻区。
区域内以双季稻-冬闲及双季
稻-油菜为主,其次为一季稻-油菜,棉花-油菜两熟制作物种植。
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1736.4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5%左右。
2.湘东、湘中丘岗盆地双季稻区。
区域内以双季稻-冬闲为主,兼有烤烟-晚稻,玉米-晚稻,一季稻-油菜等两熟制作物种植。
双季稻面积225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5%左右,其中双季晚稻面积1200万亩,占水田面积的85%左右。
3.湘南丘岗山地双季稻区。
区域内以双季稻-冬闲为主,兼有烤
烟-晚稻,玉米-晚稻等两熟制作物种植。
双季稻面积52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0%,其中双季晚稻面积285万亩,占水田面积的70%左右。
4.湘西和湘南的丘岗山中稻区。
区域内种植制度有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两种,其中:在光温条件较好的丘岗区,主要为一季稻和油菜一年两熟制,在光温条件较差的高寒山区为一季稻和休闲(冬季)一年一熟制。
5.湘北洞庭湖平原一季晚稻区。
区域内种植制度以双季稻种植为主,但一季稻和油菜一年两熟制,以及一季稻和马铃薯、蚕豆等一年两熟制种植近年发展较快。
(三)各年增减产成因分析
1.气候因素。
湖南省气候生态条件适宜双季稻的生产,而不利于种植中稻或一季晚稻。
一是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的夜间高温和高温火南风天气,不利于一季中稻的开花和灌浆结实;二是8月和9月的台风或热带风暴,容易造成一季晚稻的倒伏和两迁害虫的危害;三是4月初到10月底≥11℃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能满足双季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抽穗开花到灌浆结实阶段避免了不利气候的影响。
我省早稻生产存在低温阴雨烂秧和后期高温逼熟,晚稻生产常有寒露风危害等问题,而发展双季稻生产可以回避在其风险。
2004年以来,早稻持续高产的原因:一是4月份温度较高,有利于秧苗生长和插秧后分蘖生长;二是6月到7月雨日减少,日照时数增加,有利于子粒灌浆结实。
2009年主要不利气候影响主要是:4月上旬低温冷害,造成早播的早稻烂秧;5月下旬低温冷害,导致早熟早稻结实率偏低;8-9月干旱,造成湘西北和湘南旱灾严重。
2.品种因素。
2004年以来,湖南水稻品种变化出现两个特点:一是高档优质稻品种(湘晚籼13号、中健1号)抗性增强,产量连年稳定;二是超级杂交稻品种(Y优1号、株两优819)适应性增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双季稻品种的产量潜力达到或超过500公斤/亩,但全省双季稻产量多年来徘徊在400公斤/亩左右,产量差距达到约25%,也就是说水稻增产的潜力还有25%以上。
造成产量差距的原因:一是农民多采用轻型省工栽培或者施肥不合理;二是病虫害防治不到位,隐形产量损失大;三是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大,旱涝保收面积减少,灾害发生频繁。
3.技术因素。
2004年以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对于增加单产发挥了主要作用,例如,改塑盘抛秧为摆秧,改晚稻翻耕为免耕,改习惯施肥为配方施肥等省工高效技术的应用,不仅体现了我省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大穗型品种和超级杂交稻的栽培特点,在旺根壮秆重穗(旺壮重)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和推广了定产、定苗、定氮(三定)栽培技术,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在物化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开发和应用了水稻抗衰老剂(谷粒饱),壮秧营养剂和浸种型种衣剂等物化技术产品。
4.耕作制度。
湖南双季稻种植稳产高产和可持续增产。
一是双季稻品种产量高,稳产性好,能满足早晚两季不同熟期搭配种植的需要;二是双季稻的生产技术成熟,农民具有种植双季稻的习惯和经验;三是双季稻的早晚两季互补性强,避免了单季稻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减产所引
起的粮食安全风险,从1949年到1985年双季早稻产量与一季稻产量基本持平,高于双季晚稻;从1985年到2001年双季晚稻产量与一季稻产量基本持平或略高,高于双季早稻;直到最近6年由于双季稻出现下滑,一季稻产量才略高于双季早稻或晚稻,这是因为超级杂交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广应用,提高了我省高海拔地区的中稻产量。
5.投入品因素。
水稻生产成本包括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其中物质成本中主要是化肥,劳动力、肥料、农药等。
2008年由于物价上涨,水稻生产成本比2007年增加到1404.7元/亩,增加385.9元,同时人工成本增加到936.2元/亩,增加165.6元(表2)。
2009年物价没有进一步上涨,水稻生产投入基本持平。
表2 水稻生产成本调查(宁乡、南县、醴陵)
指标单位2007年2008年
亩均生产成本(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元
1098.8
1494.7
①物质成本(包括农药等)元
328.2
558.5
农药成本元90.9153.7化肥成本元165.8305.5农膜成本元36.450.8种子成本元35.048.5②人工成本(包括
家庭用工、雇工和服务等)元
770.6
936.2
6.比较效益。
根据在宁乡、南县、醴陵等地调查,双季稻生产的年收入达到1675.1元,比2007年增加338.5元(表3)。
表3 双季稻生产效益分析
指标单位2007年2008年
亩均收入(=“2×3”)元
1336.6
1675.1
①平均亩产公斤856.8900.6
②平均每亩出售数量公斤
856.8
900.6
③平均出售价格元/公
斤
1.56
1.86
每亩补贴收入元55.897.4
亩均收益元293.6277.7
二、湖南省水稻增产潜力分析
(一)水稻生产预测
1、耕地预测。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1990年-2003年13年,全省平均每年耕地递减22万亩、水田递减14.8万亩,预计我省“十一五”期间仍然是人增地减趋势。
按照我省粮食生产水平,这个耕地水平是能够满足我省粮食生产用地需求的。
2、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近年省政府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粮食发展等方面专项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种水利设施,包括农田沟渠配套的排灌系统等得到了及时的维修和加固。
2003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401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5%,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31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7%,将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3、科技条件预测。
近年我省农业科技发展及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科技在粮食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为“十一五”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技术。
积极开展优质食用稻米的产业化开发,使粮食结构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主动适应市场,提高生产效益。
二是优质高产新品种及其保优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
近年我省粮食生产新品种推广及新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
主要是推广省工省力省本增效的种植技术,包括品种技术、旱育抛秧技术、有机肥应用技术、机械耕种收割技术,尤其大面积推广软盘抛秧、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耕机收、频振式诱蛾灯杀虫、稻鸭生态种养、猪沼稻等组装配套生产技术。
三是质量安全管理技术。
包括产地环境和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管理。
坚持标准化生产,坚持高起点、严要求,严格按生产标准组织生产;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行生态、高效、安全的组装配套技术,开发绿色、有机稻米,尤其是国家
级、省级和市州级粮食加工龙头,从货源组织、加工到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把关口,确保质量安全。
4、加工营销能力。
目前全省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有300多家,但加工经营总量大的不多,一般加工量1万吨左右,少的几百吨。
这种分散加工经营的状况,不仅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也不能抵御市场风险,必须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强强联合,对省内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改组、改制、兼并、联合,组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优质稻米加工龙头,搞好粮食的产后加工处理,瞄准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按标准组织加工生产,依托龙头打造品牌。
目前全省各类优质稻米经济合作组织已达1400多个,运销大户发展到了20000多户。
通过组织创新推进机制创新,促进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水稻生产潜力分析
1.面积潜力。
围绕我省近2400万亩双季稻和1300万亩一季稻生产,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少、种植双季稻季节紧等问题,以选育适合稻田种植的早熟品种为突破口,以机械化生产大规模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为手段,集成轻简栽培技术模式和研制物化技术产品,通过基地县和土地流转形成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相结合的示范推广新模式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以扩大基于双季稻种植面积,为我省稳定增加稻谷总产提供技术支撑。
2.单产潜力。
(1)品种潜力。
一是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等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兼具高产、优质、多抗和早熟性的早、晚稻新品种。
二是采用水稻品种中已克隆的短基本营养生长期基因、感光抑制基因等有利的基因资源,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这些有利基因导入当前主推的两系杂交稻亲本,改良其生育期性状;或者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聚合多个与生育期缩短有关的基因。
三是常规性状选择上,营养生长期重点突出品种前期早发性,尽可能保证品种单位面积上足够的有效蘖;中后期重在光合生产能力和灌浆速度的选择,选择光合效率高、灌浆速率快的水稻品种作为两系杂交稻的亲本,以保证在生育期适当缩短的条件下,水稻品种的其他优良性状不受影响。
四是选育生育期短(不含显性感光基因)、综合性状好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这是早熟型水稻品种选育的突破口。
3.技术潜力。
发展双季稻基础上的三熟制,关键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整个种植制度的高产与稳产问题,二是三季作物的茬口衔接问题,三是劳动强度问题,四是地力消耗问题,五是种植效益问题。
要
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①省工高效轻简栽培技术。
经济效益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研创适应轻简栽培技术与机械化技术,以达到省工、高效目的。
水稻的轻简栽培(少免耕、抛秧等)较为成熟,重点是冬作的少免耕技术。
②秸秆还田技术。
一年多熟种植对地力消耗过大,为维持作物持续高产、稳产,必须维持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措施。
重点开展秸秆还田量与还田方式(翻埋、覆盖等)的研究。
③物化栽培技术。
开展以省工高效为目标的物化栽培技术研究,包括种衣剂(丸化剂)、叶面肥、壮秧(苗)剂等物化产品。
④病虫害防治实行统防统治,植保承包服务组织正在建立和发展,2009年统防统治达到600万亩以上。
(三)水稻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1)农田小水利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基本上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设施,有的甚至还不如70年代的灌溉设施,生产上天水田面积增加,旱涝保收面积减少,局部性的旱灾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中低产田比重大,全省有65以上的中低产稻田,主要表现为缺水(天水田),土壤缺素(贫瘠),土壤次生潜育化,地下水位高,山阴冷浸等类型;(3)新的病虫危害增加,例如湖南今年的早稻和晚稻的霜霉病(全省早晚稻发生10多万亩),稻水象甲等;(4)直播早稻和晚稻发展快,潜在风险性大和晚稻稻米品质下降;(5)气候变化偶然性因素增加,杂交水稻制种风险加大。
例如,2009年杂交制种由于广占635不育系起点温度高,包括杨两优组合,丰两优组合,新两优组合等,明年可能中稻种子紧张;又如,湖南的Y58S系列组合的纯度约98%,生产上需要加强鉴管),影响优良品种的种子供应;(6)灾害性气候发生频繁,水稻生产的风险性加大,例如湖南今年4月上旬和5月下旬的低温危害,8-9月的干旱危害。
三、进一步促进水稻增产的技术建议
(一)生产层面的建议
1.加快优质稻产业化。
作为粮食主产省、水稻主产省,最重要的是要突出抓好水稻,重点突破优质稻,提高稻米市场竞争力、提高收购价格、提高种稻效益,关健是要抓好优质稻米产业开发。
抓好优质稻米开发是优化粮食结构适应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粮食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开拓粮食市场、振兴湖南米业的重大举措。
优质米的消费巳成为发展势头。
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看,高档优质米消费前景和市场需求看好,有必要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
展。
2.加强超级稻生产应用。
从湖南情况看,中稻区的气候资源、自然条件、生产习惯都有利于超级稻生产的开发。
中稻区种植超级稻要比双季稻区种植超级稻亩产高50公斤左右,是发展超级稻生产的适宜区域,生长季节较长,自然条件好,农民容易接受。
丘陵湖区早熟春玉米、蔬菜、西瓜收摘后种一季超级稻,可以规避8月中下旬高温干燥的热害影响,生育期比双季晚稻长7-10天,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单产水平,获得好的产量和种植效益。
“十一五”期间,实现结构调整、提高单产30公斤的目标,必须大力推广超级稻。
力争“十一五”未超级稻发展到1200万亩,比2005年增加800万亩。
3.加强中低产田改良。
湖南中低产稻田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改良中低产稻田增加水稻单产的潜力巨大。
中低产稻田有低温冷浸田、土壤缺素田、天水灌溉田、山阴寡照田等多中类型,上世纪80年代全省组织过中低产稻田改良的攻关协作研究,提出了起垄栽培等增产技术,但最终没有坚持研究而半途告退。
如何认识和消除中低产稻田的各种产量限制因子,实现大面积的平衡增产,需要创新栽培研究方法。
(二)技术层面的建议
未来的双季稻生产要以轻简化技术和机械化技术为主导,劳动力资源紧缺和劳动力工资的快速增加,是直接导致双季稻改种一季稻,移栽稻发展为抛栽稻和直播稻的主要原因。
目前正处于技术转型时期,农民认识到了劳动力的价值,开始重视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费工费力的水稻生产方法难以继续被农民所采用,而农民欢迎的,需要的是容易种植的品种和轻简省力的生产技术。
(1)筛选和培育适合于作直播稻栽培的双季早稻及中稻品种。
水稻品种选育要适应技术转型的需要。
除了高产、优质、抗病虫和熟期适合外,直播稻品种至少还应具有早发、抗倒、多穗和后期叶片直立的特点。
利用水稻产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多点联合试验研究。
(2)完善和创新以抛栽、直播为主导的轻简化水稻生产技术体系。
栽培研究要有集成创新的理念。
完善是指对现有的轻简技术(包括:抛栽、直播、机插、免耕等)进行规范,创新是指在规范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轻简技术进行深化研究和技术提升,例如育秧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及种子包衣剂、壮秧剂、叶面肥等物化技术产品,最后能够形成双季稻轻简生产技术标准。
利用水稻产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结合水稻万亩高产创建开展生产调查和多点联合试验研究。
同时,加强
新的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
(3)建立基于双季稻生产的作物多熟种植模式和稻田培肥技术。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多熟种植是国家的需要。
在采用轻简技术的前提下,研究早稻带土抛栽,晚稻少耕抛栽,油菜免耕移栽及马铃薯免耕种植等多熟种植技术,研究稻草还田,猪粪下田等土壤培肥等作物养分资源管理技术。
利用水稻产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开展多熟种植和土壤培肥的多点定位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