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疾病防治
螃蟹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螃蟹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常见问题】螃蟹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图:螃蟹养殖【专家解答】一、水肿病病蟹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该病是因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所致。
●预防方法: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惊扰,免其受伤。
●治疗方法:(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
(2)呋喃唑酮全池泼洒0.1—0.2PPM。
二、烂肢病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越冬期间,此病发病率较高,付肢出现斑点性腐烂,斑点由黄变灰至黑,该病是因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1)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2)放养前将河蟹放在2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数分钟后投放。
●治疗方法:(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
(2)呋喃唑酮全池泼洒呈0.1—0.2PPM。
(3)生石灰全池泼洒呈15—20PPM,连施2—3次。
三、腐壳病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5—10厘米的淤泥。
(2)在有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呈15—20PPM。
●治疗方法:用漂白2PPM全池遍洒,燕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0.1—0.2克,连喂3—5天。
四、蟹奴病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状虫体寄生于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性腺不发良,被蟹奴严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虾蟹类生物学》课件
日常管理
定期巡塘,观察虾蟹类生长情况 和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殖 管理措施。同时要做好养殖记录, 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和提高养殖效 益。
病害防治
加强虾蟹类疾病防治工作,定期 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同时要保 持养殖环境卫生和加强生物安全 措施。
06 虾蟹类疾病防治
虾蟹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与特点
原因
水质恶化、病毒或细菌感染、寄 生虫入侵、营养不足等。
特点
发病迅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等。
虾蟹类疾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控 制水中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
质。
加强营养
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补充维 生素和矿物质。
隔离与检疫
对新进的虾蟹进行隔离观察, 确保无病后才放入大群。
免疫接种
研发针对特定病毒和细菌的疫 苗,提高虾蟹的免疫力。
虾蟹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养物质的传递和再利用起到关键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保障
03
虾蟹类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虾蟹类有助于
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虾蟹类对人类的影响
经济价值
虾蟹类是重要的水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和美味 佳肴,对人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
虾蟹类对环境变化敏感,其种群变化可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休闲娱乐
虾蟹类也是水生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为人们提供垂钓、观赏等 休闲娱乐活动。
人类对虾蟹类的利用与保护
养殖业
人类通过养殖技术大量繁殖虾蟹类,以满足市场 需求,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捕捞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捕捞活动,确保虾蟹类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
虾蟹类的疾病
第二节 细菌性虾蟹病
一、褐斑病(甲壳溃疡病)
【病原体】 该病主要是一些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 菌侵袭所致。从病灶上分离出来的细菌有许多种,主要有 贝类克氏菌,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巴斯德氏菌、 黄杆菌等约30余个菌种。但由于人工感染没有成功,且环 境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及营养失衡也会导致黑斑病,因此认 为该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病因可能有下列四种: • (1)上表皮先受机械损伤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从 伤口乘机侵入,引起甲壳溃疡。我国亲虾越冬期的褐斑病, 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点。 • (2)先是由于其它细菌破坏了上表皮,然后具有分解几 丁质能力的细菌侵入。 • (3)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这一点在龙虾的褐斑病中已 证明。 • (4)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离子等引起的。 蟹类的甲壳溃疡病的病原与对虾褐斑病的病原基本相同。
流行情况
该病在我国海水养殖的越冬亲虾中最为 流行,危害性也最大。此外,青虾、淡水 的罗氏沼虾的幼虾和成虾以及龙虾、蟹类、 褐对虾均可发生该病。一般病轻时,可随 着生长蜕壳后自愈,病重时,因造成蜕壳 受阻使虾大量死亡。发病季节一般在越冬 的中后期,即1~3月份。死亡率可达80%以 上。
防治方法
• 1、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保护水质不 受污染,定期泼洒含氯消毒剂等。
第一节 病毒性虾蟹病
一、白斑综合症(即皮下及造血组 织坏死杆状病毒病)
• 【病原体】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虾停止摄食,行动 迟钝,游泳无力,漫游水面或静卧水底, 不久即死。病虾体色有时轻度变红或暗淡 退色,典型的病虾在甲壳内表面有白色或 淡黄色斑点,肉眼可见。白点在头胸甲上 尤其明显,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但在有 些地方病虾的白点不明显,甚至没有。病 虾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容易剥下。
螃蟹疾病该如何防治?螃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螃蟹疾病该如何防治?螃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螃蟹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养殖项目,颇具经济价值。
而在螃蟹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感染上一些疾病,如颤抖病、水肿病、蟹奴病等,将会严重危害到螃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
那么,螃蟹疾病该如何防治?现将螃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螃蟹颤抖病颤抖病在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
随着病程发展,指节变红,而且不断向上蔓延。
步足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有时可见病蟹步足收拢,缩于头胸部抱成一团,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亦有人称为“环腿病”,解剖蟹体,可见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丝发黑或呈黄色,三角膜水肿,并呈现粉红色,胃肠无食。
防治方法: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注重提高养殖环境质量。
病蟹用外消和内服方法综合治疗,外消药用0.3mg/L二溴海因等消毒药,内服蟹抖灵等,7天为一疗程;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池水成弱碱性。
二、螃蟹水肿病螃蟹水肿病大多为腹部机械性损伤后感染病菌所致,患病螃蟹腹部、腹脐及贝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河蟹匍匐池边,不摄食,最后病死。
防治方法:每公斤蟹取0.1-0.2g土霉素或红霉素,拌入饵料投喂,7天为1个疗程;或全池泼洒浓度为0.5-1mg/kg的呋喃西林溶液。
三、螃蟹蟹奴病由于水中含盐量较高,使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蟹体,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揭开脐盖可见寄生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状虫体。
雄病蟹的脐星呈椭圆状,整足小,绒毛少。
病蟹生长缓慢,病情严重者,蟹肉有异味,不可食用。
防治方法:往蟹塘内注入新鲜、干净的淡水;将已感染蟹奴的病蟹捕出,专塘饲养,能有效抑制蟹奴的扩散感染。
四、螃蟹蜕壳障碍病当螃蟹有疾病或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时会患蜕壳障碍病,螃蟹无力蜕壳或仅能蜕出部分蟹壳,头、胸部与腹部出现裂痕,周身发黑,最后死亡。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第一章水质管理所有的水产养殖动物都不能离开水而生存。
都需要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溶解氧)进行呼吸活动,有些品种的皮肤、肺已经能进行气体交换(龟、鳖、鳗、黄鳝、泥鳅、乌鳢、河蟹等),但仍离不开水的滋润;水生动植物(称浮游生物),水生高级动植物,都要进行光和作用和呼吸运动,对气体交换产生影响;有机物碎屑、残饵、死亡的动植物尸体;海湖入口河叉的农业化肥农药残留物及毒物;海区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水质变化,如密集滩涂养殖引起的富营养化;某些旺生藻类或水生生物排泄的毒性物质,俗称赤潮,都对养殖水体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天气突然变化的水体分层、泛池、低气压、暴雨、久旱等等都可在短期内造成水产养殖的巨大损失甚至全军覆灭,血本无归。
因此水质是水产养殖业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指标。
观察检测水质,调控水质是养殖业者每时每刻都不敢松懈的日常工作内容,是养殖成败的技术关键。
1、如何培育优良水色?水色是指溶于水中的物质(包括天然的金属离子、污泥腐殖质、微生物、浮游生物、悬浮的残饵、有机质、粘土以及胶状物等)在阳光下呈现出来的颜色。
培养水色包括培养单胞藻类和培养有益微生物对水色的影响最大。
良好的水色标志着藻类、菌类、浮游动物三者的动态健康平衡,是健康养殖的必要保证。
要求肥水的同时要同时培养活菌,活菌类的产品有“EM金露”、“超浓缩EM 露”、“水产清道夫”或“EM菌旺”。
良好的水色有下列优点:A、可增加水中的溶氧。
B、可稳定水质,降低水中有毒物的含量。
C、可当饵料生物,提供养殖对象的天然饵料。
D、可减少水体的透明度,抑制丝藻及底藻的滋生。
透明度的降低有利于养殖对象防御敌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E、可稳定水温。
F、可抑制病菌的繁殖。
优良水色种类(一):茶色、茶褐色水(如图)这种水色的水质肥、活、浓。
水中的藻类以硅藻为主,如三角褐脂藻、等边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灌、圆筛藻等,这些藻类都是养殖对象苗期的优质饵料。
七种常见蟹病的防治方法
七种常见蟹病的防治方
4 . 烂爪 ( 肢1 病
8月前 后要 全 池
泼洒 溴 氯海 因 、 绿色 海 因 防病 。根据 饲料 投 喂状 况 . 决定 是 否需 要拌 服 虾 蟹 活力 素及 高稳 维 C 。 5 .水 肿病 为 腹部 受伤 感 染 病 菌 所致 病 蟹匍 匐在 池边 , 停 止摄食 。 最后 在 池边 浅 水处 死 亡 。防 治方 法 : 蜕 壳时 尽量 减少 对 螃蟹 的 惊扰 . 不 使
栏 目信 箱 : n j g w c y @1 6 3 . t o m
_ . 纤毛 虫 病
经 常 向池 中加 注
l一 新 水 .长 期 保 持 水 质 清新 可 有效 预 防 . 一 旦 发 现纤 毛虫 . 用 甲 壳净 全 池 泼 洒 .连 续 几 次 可有 效 杀灭 纤 毛虫 2 . 聚 缩 虫病 由于池水 过 肥 . 或长 期 不 换 水 .使 聚 缩 虫 大量 繁 殖 并 寄 生 所 致 。病 蟹 的 关 节 、 步 足、 背部 、 额部 、 附 肢 及 鳃 上 都 附 着 聚缩 虫 . 体 表 污 物较 多 . 活动 及 摄 食 能 力 减 弱 .严 重 者 常在 黎 明 前死 亡 防 治方 法 :保 持水 质 清 新. 每 立 方水 体 用 0 . 2 5 0 . 6 0克 的 硫 酸铜 对水 全 池泼 洒 3 . 黑 鳃 病 黑 鳃 病 是 蟹 鳃 受 到感 染 变 为 黑色 . 行 动迟 缓 . 呼 吸 困难 , 俗称 叹 气病 。 防治 方 法 : 放 养前 用 聚 维 酮碘 或 者 二 底清 塘 .保持 池 底 有 淤 泥5 1 O厘米 . 移 栽 水 草 及 投 放 漂 浮 性 水 生 植 物。 勤加 注新 水 . 保 持 良 好 的水 质 环 境 用 聚维 酮 碘 全 池 泼 洒 .连用 2
虾蟹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虾蟹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虾蟹养殖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水产养殖方式,其可提供丰富的海鲜资源。
本文将介绍虾蟹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虾蟹养殖。
正文:1. 场地选择和准备虾蟹养殖需要选择适合的场地,可以选择池塘、湖泊或海滩等环境温暖、水质清洁的地方。
在选择之前,要了解场地的土质和水质情况,并进行相应调整。
此外,清理杂草、确保场地环境卫生也是十分重要的。
2.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对虾蟹的养殖至关重要。
首先是水源的选择,最好选择清澈的湖泊或淡水为虾蟹养殖提供水源;其次,定期检测水质,如pH值、溶氧量、离子含量等,保证水质在适宜范围内。
3. 虾蟹选种购买虾蟹苗种时,要选择健康、强壮的个体,避免购买带有疾病的种苗。
根据不同种类的虾蟹,要了解其生长速度、耐温性、适应性等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虾蟹品种。
4. 饲料投喂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是保证虾蟹健康成长的关键。
常用的饲料包括鱼粉、鱼鳞、豆饼等。
饲料投喂要均匀、分散,避免过量或不足。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虾蟹,要合理调整饲料种类和喂养量。
5. 疾病防治虾蟹容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袭,而疫病的爆发会对养殖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定期巡视养殖场,观察虾蟹的生长情况和异常表现,及早发现病害。
一旦发现疾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蔓延。
6. 温度管理对于虾蟹养殖来说,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理想的水温范围能够促进虾蟹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在冬季,可以通过加温或遮阳等方式调整水温,并控制光照时间。
7. 定期清洁和修剪水产养殖过程中,虾蟹生活的区域会产生废物、杂质和死亡个体,这些都会影响水质和虾蟹的生长环境。
因此,定期清洁池塘或容器,并修剪杂草,以保持环境整洁和有利于虾蟹的生长。
8. 营养管理虾蟹对营养的需求较高,要科学合理地补给营养物质。
可以通过添加虾蟹特定的营养补充剂,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但是要注意合理控制添加量,避免过度添加导致水质污染。
9. 养殖周期和收获不同种类的虾蟹有着不同的养殖周期,要确保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收获。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养殖方式,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成为常见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几种常见病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病害类型鱼类疫病鱼类疫病是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它会导致鱼类生长迟缓、死亡等问题。
常见病害有鱼型瘟疫、白点病、红斑病等。
虾蟹病虾蟹病是指对虾、蟹等贝类生物的病害,常见的病害有非特异性细菌病害、白壳病、黄体病等。
虾蟹病害严重时会导致虾蟹集体死亡,影响产量。
藻类病害藻类病害是指水体中的藻类受到疾病侵染而受损的现象,常见的病害有苗藻病、赤潮等。
藻类病害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养殖效果。
防治措施疫苗接种部分鱼类疫病可以通过接种有效的疫苗进行防治。
接种疫苗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不同鱼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和时机都会有所不同。
流水养殖采用流水养殖方式可以减少水体的病原物以及鱼类病原体的传播,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在流水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水的消毒和净化,以保证水质的良好。
采用生态养殖方式采用生态养殖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水体环境,减少水质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同时,生态养殖方式也可以促进水生态环境中生物链的形成,减少水体中的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达到预防病害的效果。
提高生物免疫力在水产养殖中,鱼类等水生生物免疫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
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增加营养成分的摄入、增强水生生物抵抗能力等方式来提高生物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病害的效果。
病害防控药物对于病害发生后,可以采用防控药物进行处理。
但需要注意,防控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病害种类进行选择,并根据药物使用说明书中的指导方法进行使用。
结束语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流水养殖、生态养殖方式、提高生物免疫力、病害防控药物等。
了解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可以在水产养殖中保障养殖效益和生产安全。
虾蟹混养技术标准
虾蟹混养技术标准虾蟹混养技术标准虾蟹混养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虾蟹混养技术标准是指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养殖要求和技术规范。
下面将介绍虾蟹混养技术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水质要求1. 水质稳定:虾蟹混养的水质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pH值在6.5-8.5之间,溶解氧在5mg/L以上,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
2. 水体清洁: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和杂草,保持水体清洁。
同时,要注意防止水体污染,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农药和化肥。
二、养殖环境要求1. 池塘选择:选择适宜的池塘进行虾蟹混养,池塘要有一定的水源补给和排水条件,并具备良好的防渗漏措施。
2. 池塘改造:根据虾蟹的生活习性,进行池塘的改造,增加底质、遮荫设施等,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3. 养殖密度:根据虾蟹的大小和生长情况,合理确定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导致竞争激烈。
三、饲料管理要求1. 饲料种类:根据虾蟹的不同生长阶段和需求,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保证其营养均衡。
2. 饲料投喂: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投喂时间要固定,每天分几次进行,避免一次性过多投喂。
3. 饲料质量:选择优质饲料,避免使用劣质饲料,以免对虾蟹产生不良影响。
四、疫病防治要求1. 预防措施:加强池塘周边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
加强养殖管理,提高虾蟹的抗病能力。
2. 疫苗接种:根据虾蟹的生长情况和疫病流行情况,合理接种疫苗,增强虾蟹的免疫力。
3. 疾病监测:定期对虾蟹进行疾病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扩散。
五、水质调控要求1. 水质监测:定期对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做好记录。
2. 水质调控:根据水质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控,保持水质稳定。
3. 水质处理:对于水质异常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方法,保证水质符合要求。
虾蟹混养技术标准是指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养殖要求和技术规范。
只有按照这些标准进行养殖管理,才能够有效提高虾蟹混养的效益。
虾蟹养殖学
虾蟹养殖学引言:虾蟹养殖学是指关于虾和蟹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海鲜需求的增加,虾蟹养殖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
本文将介绍虾蟹养殖学的基本概念、养殖环境、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一、虾蟹养殖学的基本概念虾蟹养殖学是研究虾和蟹的生物学特性、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的学科。
虾和蟹是两种重要的水产品,其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养殖环境虾蟹的养殖环境是其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虾蟹一般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对水质要求较高。
养殖环境的选择应考虑水质、水温、光照、氧气含量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污染和疾病的发生。
三、养殖技术1. 种苗选育:虾蟹的种苗选育是养殖的第一步。
选育出优质的种苗对于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种苗选育应考虑虾蟹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和产量等因素。
2. 养殖方式:虾蟹的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等。
不同的养殖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虾蟹品种和养殖规模。
3.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保证虾蟹健康生长的关键。
饲料应根据虾蟹的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配比,同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
4. 疾病防治:虾蟹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疾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定期检查虾蟹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可以有效减少损失。
四、养殖管理方法1. 温度控制:虾蟹对水温的要求较高,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对虾蟹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是虾蟹养殖的关键。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清除污染物,保持水质的稳定和良好。
3. 养殖密度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但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竞争激烈,影响虾蟹的生长和健康。
4. 定期清理养殖场地:定期清理养殖场地可以清除废弃物和病原体,减少疾病的发生。
结论:虾蟹养殖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虾蟹的生物学特性、养殖环境、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虾蟹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虾蟹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虾蟹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虾蟹养殖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现代养殖方式。
本文将介绍虾蟹养殖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从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到疾病防治,掌握这些要点能够帮助养殖户获得更好的收益。
正文:1. 养殖环境准备:虾蟹养殖需要具备适宜的养殖环境。
首先,选址要根据虾蟹的生态习性,在河流湖泊或者纯净的排水道等水质好、水流量适当的地方进行。
其次,水质要进行定期检测和保持清洁,确保虾蟹的生长环境无污染。
此外,建立良好的中心供水、排水系统以及防护设施也是养殖环境准备的重要方面。
2. 虾蟹品种选择:虾蟹的品种选择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水质的品种进行养殖。
常见的虾种有稻田虾、明虾等,而蟹种有淡水蟹、河蟹等。
了解各种虾蟹的生长周期、养殖成本和市场价格,选择具备较高效益和适应性的品种。
3. 季节管理:虾蟹的季节管理对于养殖效益十分重要。
一般而言,虾蟹的繁殖和生长是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要根据虾蟹的需求与习性合理安排养殖工作。
例如,稻田虾适合在10月至翌年5月间养殖,而明虾则可在一年四季进行。
正确处理季节管理能够提高虾蟹养殖的产量和品质。
4. 饲养管理:虾蟹的饲养管理直接关系到其生长发育和健康。
合理的饲料配制和喂养方式是关键。
在虾蟹的初期养殖中,选择适量的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搭配喂养,满足虾蟹的生长需求。
同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储存方法,以避免浪费和污染水体。
定期检测虾蟹饲料摄入量和生长状态,进行科学调整。
5. 疾病防治:养殖虾蟹时,疾病的防治是养殖户常常面临的问题。
防病工作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首先,在养殖的过程中要保持清洁,定期清理和更换养殖环境,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
其次,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计划,对虾蟹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
同时,密切监测虾蟹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
6. 产销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商业运作,养殖户需要重视虾蟹的产销管理。
建立起完善的产销渠道,与养殖品商和工厂等建立联系,并进行合作开发。
淡水虾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农技推广·渔政渔业淡水虾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湖南地区淡水虾蟹养殖品种主要有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青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等,据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湖南省克氏原螯虾产量为35.95万吨、南美白对虾产量为0.73万吨、青虾产量为0.29万吨、罗氏沼虾产量为0.09万吨、中华绒螯蟹产量为0.67万吨,其中克氏原螯虾产量居全国第三,占全国养殖总产量的15.02%。
一、养殖病害发生原因在养殖过程中,池塘底淤出现粪便及残饵等有机质沉积、水体氮碳失衡,随着水温升高,底泥病原微生物代谢繁殖增加,加剧池塘水质变坏。
养殖户缺乏对养殖苗种质量监管和检测的有效手段,苗种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养殖企业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和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凭经验,常出现投喂不当、水质调控不到位、预防措施不及时等问题。
以上因素均可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淡水虾蟹常见疾病1.病毒性疾病 ①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病毒是水生甲壳类动物感染最严重的病毒性病原体之一,感染该病后致死率高、传染性强、宿主范围广。
感染后病虾蟹行动迟缓,不摄食,肠胃空,体弱、弹跳无力,头胸甲易剥离,鳃水肿,肝胰腺肿大糜烂,颜色变浅,体色微红,甲壳上有白色斑点。
②偷死病。
由野田村病毒引起,病虾肝胰腺颜色变浅、萎缩,肠胃空,生长缓慢,游泳性能下降,沉底陆续死亡,不易被养殖者观察到,故被称为偷死病。
③传染性组织坏死病。
由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引起,病虾身体畸形,生长缓慢,死亡率不高,但会导致个体大小参差不效杀死虾蟹体内病毒而不伤及虾蟹的药物,因此在养殖生产上,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主要通过调动、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提高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流行和暴发,降低养殖风险。
防治措施: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在苗种选择上要选择苗种大小规格一致、体表干净、附肢完整、反应快速、肠道饱满、游动时活力强且有明显方向性的健康苗种;日常监测养殖水体水质情况,定期泼撒益生菌类及藻类维护水质稳定;做好投喂管理,定期在饲料中拌入益生菌、黄芪多糖、三黄粉等提高虾蟹机体的免疫力。
虾蟹养殖基础知识—病害检测、及防治
01Part One
病害与防治
病害与防治
• 对虾主要疾病及危害: 1. 病毒病:对虾杆状病毒(BP)、白点症病毒(WSSV)、
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IHHNV)、微小病毒(HPV)等。
2. 细菌性:红腿病(弧菌、单胞杆菌);白斑病(弧菌);
烂鳃病(弧菌);黑斑病(弧菌、单胞杆菌) 。 3. 真菌病:肿鳃病、水霉病 4. 寄生虫病:固着纤毛虫病(钟虫、聚缩虫、累枝虫); 5. 其他生物性疾病:虾疣虫病、海藻附生病 6. 非寄生性疾病:白黑斑病、肌肉坏死病、痉挛病、软壳病
等。
• 对虾发病的原因: 1. 病原体的传播:垂直潜伏和感染;水平传播。 2. 虾类的易感性:如南美白对虾易感桃拉病毒
(TSV)、斑节对虾易感对虾杆状病毒(MBV)、 中国对虾易感微小病毒(HPV)、日本对虾易感 中肠腺坏死病毒(BMN); 3. 虾的体质强弱; 4. 养殖水环境的突变。
对虾空肠空胃症状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虾病防治- -
虾病防治摘要:罗氏沼虾病害较少,但是因生活在水中,发生虾病不易察觉,所以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常用生石灰、漂白粉、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药物对虾体、场所、工具、水体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
平时注意观察虾在水中的活动情况,发现虾病要及时治疗,常见的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罗氏沼虾病害较少,但是因生活在水中,发生虾病不易察觉,所以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常用生石灰、漂白粉、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药物对虾体、场所、工具、水体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
平时注意观察虾在水中的活动情况,发现虾病要及时治疗,常见的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1、纤毛虫病病虾体表寄生大量纤毛虫(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等),体表呈棕黄色绒毛状,影响病虾摄食和蜕壳,严重时可致虾死亡。
主要原因是水质过肥,钟形虫、枝虫、聚缩虫等大量繁殖。
防治方法: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用0.4毫升/千克溴氯海因进行水体消毒;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泼洒,浓度为0.7毫克/千克。
2、褐斑病病虾体表有斑点状黄褐色的溃疡,溃疡的中部凹陷,在头胸部和腹部发生较多,有时触角、尾扇及其他附肢也有,严重影响虾的生长蜕壳。
主要由起捕及运输过程中机械损伤引起的。
防治方法:注意操作,防止虾体受机械损伤;用0.3毫克/千克氯杀王泼洒;每千克饲料拌0.5-1克土霉素或拌1-2克虾糠投喂,5-7天为1个疗程。
3、黑鳃病病虾鳃部颜色由红色转变成黑色,最后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
此病由水质老化、真菌感染、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过高、长期缺乏维生素C等原因引起。
防治方法:改善水质,定期用15毫克/千克生石灰消毒;用2-3毫克/千克的呋喃唑酮浸洗2次,每次5-10分钟。
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
4、软壳病病虾甲壳明显变软,体形消瘦,活动减弱,生长缓慢,严重时可致死亡。
此病可能由水中有机质过多、pH值较低及长期营养不足等引起。
防治方法:加注新水,改善水质;用15毫克/千克石灰水泼洒,提高水的pH值;加喂优质全价饲料。
水产养殖中的蟹类疾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蟹类疾病防治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蟹类疾病是造成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制定有效的蟹类疾病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蟹类疾病防治技术。
一、水质管理水质是蟹类生长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管理水质,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对于预防和控制蟹类疾病至关重要。
1. 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包括溶解氧、温度、pH值等,确保水质处于合适范围。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2. 定期清理养殖池,清除底泥和残饵,减少有机物积累,维持水质清洁。
二、合理饲养管理健康饲料和适量的饲养密度是预防蟹类疾病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饲养管理技术:1. 选择优质饲料,并根据蟹类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投喂。
避免过度投喂和不规律的饲喂。
2. 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适当的饲养密度有助于减少蟹类间的竞争和疾病传播。
3. 定期清理饲养设施,清除饲料残渣,防止细菌和病原体滋生。
三、疫病监测与防治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和防治是防止蟹类疾病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疫病监测与防治技术:1. 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及时发现和诊断蟹类疾病。
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方法等来确定疫病类型和感染情况。
2. 预防措施包括强化饲料和环境的消毒,以及提高蟹类的免疫力。
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3. 防止疫病传播,采取隔离和隔离的方法,及时处理病死蟹体和病原体污染源。
四、疾病监测与报告建立水产养殖疾病监测与报告体系,是加强蟹类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健全的养殖疫病监测台账,记录养殖过程中的疫病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
2. 及时报告疫病,与相关部门保持紧密合作。
当发现异常疫情时,要及时报告当地水产养殖部门,以便采取紧急应对措施。
3. 提高养殖人员的疫病防治意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
总结:水产养殖中的蟹类疾病防治技术对养殖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水质管理、饲养管理以及疫病监测与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蟹类疾病的发生。
小龙虾十四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下)
小龙虾十四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下)一、水霉病1.1 病因:由水霉菌感染所致。
1.2 症状:病虾体表附生一种灰白色、棉絮状菌丝,患病的虾一般很少活动,不觅食,不进入洞穴。
1.3 预防:(1)当水温上升至15 C以上时,每15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2)割去过旺水草,增加日照;( 3 )杜绝伤残虾苗入池,长了水霉死鱼不能作饲料;(4)每立方米水体按 2 克五倍子煎汁,稀释后泼洒全池。
1.4 治疗:(1)40 毫克/升食盐、35 毫克/升小苏打,配成合剂全池泼洒。
每天 1 次,连用2 天,如效果不明显,换水后再用药1-2天;(2)用0.3 毫克/升二氧化氯全池泼洒1-2 次,两次用药应间隔36小时;(3) 1 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每天 1 次,连用3天;(4)克霉灵2-4毫克/升全池泼洒;(5)每100千克饲料加克霉唑50 克制药饵投喂,连投1 周;(6)每亩每米水深用干烟杆10 千克,食盐5-7.5 千克,混合熬成水汁25-30 千克,连泼2-3次。
二、蜕壳不遂2.1 病因:生长的水体缺乏某种元素。
2.2 症状:病虾在其头胸部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痕,全身发黑。
2.3 预防:(1)每15-20天用25 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2)每月用过磷酸钙1-2 毫克/升化水全池泼洒。
2.4治疗:(1)饲料中拌入1%。
-2 %。
蜕壳素;(2 )饲料中拌入骨粉、蛋壳粉等增加饲料中钙质。
三、水肿病3.1 病因:小龙虾腹部受伤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3.2 症状:病虾头胸内水肿,呈透明状。
病虾匍匐池边草丛中,不吃不动,最后在池边浅水滩死亡。
3.3 防治:(1)在生产操作中,尽量减少小龙虾受伤;(2)用土霉素拌饵,每千克虾1.0-2.0 克,连喂7 天。
四、冻伤病4.1病因:在水温低于4 C时,虾将会冻伤。
4.2 症状:龙虾冻伤时,头胸甲明显肿大,腹部肌肉出现白斑,随着病情加重,白斑也由小而大,最后扩展到整个躯体。
虾蟹养殖基础知识—虾蟹类育苗基础知识
01Part One
育苗病害防治
宿主
病原
疾病
环境
幼体常见病与防治对策
• 病毒病 • 细菌病 • 真菌病 • 其他病害 • 防治策略 定期用药/对症用药
洗卵、消毒、改善环境
• 使用药物注意事项
• A、用药量要适当 • B、疗程要充足。 • C、掌握用药的时间和时机。 • D、要注意理化环境因数对药物的影响。 • E、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 出池前的调整 • 出池时机 • 计数
• 容量法 • 重量法
育苗池
集苗
计数
定容
称重
常用计数法
• 1、直接计计数法 • 2、带水容量计数法 • 3、无水容量计数法 • 4、带水重量计数法 • 5、无水重量计数法
虾苗包装与运输
包装: 塑料袋、充氧 水1/2+氧气1/2 10000-30000尾/10L
轮虫的培养与应用 数量 培养:常规/集约化 强化:藻类/营养添加 投喂:时机/减少病原 冷冻轮虫的应用
轮虫生产
卤虫应用
影响卤虫孵化率的因率
• 1、温度 • 2、盐度 • 3、解氧 • 4、光照 • 5、卤虫卵的消毒(卤虫孵化的溶器,卤虫收集) • 桡足类 消毒,处理 • 枝角类 • 裸腹蚤(人工培育)
环境因素检测
• 1、水温 • 2、水化学因子: • a、S • b、PH • c、化学耗氧量 • d、物物耗氧量 • e、H2S
生物环境的检测
• a、病原微生物 • b、浮游植物 • c、原生动物
其他特殊情况的处理
• 泛池 • 有机物过多
附着基
虾蟹增养技术
01Part One
浮游植物
人工培养 浮游动物
(精选)虾、蟹纤毛虫病的现状与防治方式
下文由湖南五指峰生化供稿,用于2020年第十期企业专栏虾、蟹纤毛虫病的现状与防治方式尹伦甫1 陈昌福2)(1、湖南五指峰生化 410329;二、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430070)虾蟹纤毛虫病是由累枝虫、聚缩虫、钟形虫等纤毛虫类,附生在虾、蟹体表、包括眼和鳃上所引发的。
最近几年来,随着虾、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放养密度过大,水质恶化,滥用药物等缘故,致使虾、蟹纤毛虫病及其继发性细菌、病毒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给养殖业造成了必然的损失。
本文简要介绍虾、蟹纤毛虫病的发病状况、诊断和药物医治方式,希望能为广大养殖业有效防治虾、蟹纤毛虫病提供参考。
一发病状况虾、蟹纤毛虫病的发生与苗种质量、放养密度、池底有机质过量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因素具有紧密关系。
据有关调查结果,该病既可发生于虾、蟹幼体,也可发生在成体上,尤其是以性成熟的虾、蟹最为严峻。
当饲养池底有机质较过多、水体富营养化和常常滥用微生物制剂的水池,发生此病的概率最高,可达到70%以上;假设同时存在放养密度过大、种苗质量较差时,纤毛虫发病率可达90%以上。
二诊断发病初期,虾、蟹体表没有明显病症,只是显得虾、蟹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映比较慢,经鳃部流出的水流缓慢,体表粘液有滑腻感,取患病虾、蟹鳃丝、附肢镜检,可见少量钟形虫、累枝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丝状藻。
病情进展到中期,肉眼已经能够分辨出患病虾、蟹体表具少量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经镜检一个视野发觉有3~5个虫体时,就能够够以为是病情已经进展到中期程度。
经镜检一个视野发觉有多于5个虫体以上,周身被厚厚的附着物,鳃部挂有污泥且粘液增多,可判定严峻感染,解剖观看可见空肠,肝脏呈浅黄色或深褐色或花纹状,肌肉无弹性,鳃呈黑色,现在常继发性感染细菌病。
抵达那个程度医治就比较困难了。
三药物医治1 硫酸锌、硫酸铜及其复配制剂硫酸锌、硫酸铜及其复配制剂作为一种重金属盐类杀虫剂,在虾、蟹养殖业中已经利用连年,有些地域的纤毛虫已经对其产生了严峻耐药性,按照常规剂量利用药物医治成效不睬想,加大药物剂量又很容易造成药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蟹疾病综合防治问答1、常见虾(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养殖有哪些主要疾病?2、养虾防病最关键应注意什么?3、淡水虾对水质有什么具体要求?4、★什么是桃拉病毒病(TSV)?应如何防治?5、★什么是桃拉病毒病(TSV)?应如何防治?6、什么是黄头病?应如何防治?7、什么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应如何防治?8、什么是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病(HPV)?应如何防治?9、什么是对虾杆状病毒病(BP)?应如何防治?10、什么是呼肠弧病毒病(REO)?应如何防治?11、什么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应如何防治?12、★什么是中肠腺白浊病(又称中肠腺混浊病)?应如何防治?13、★什么是弧菌病(亦称红腿病、败血病)?应如何防治?14、★什么是烂眼病?应如何防治?15、★什么是烂鳃病?应如何防治?16、★什么是烂尾病?应如何防治?17、★什么是肠炎病?应如何防治?18、什么是发光细菌病?应如何防治?19、什么是丝状细菌病?应如何防治?20、★什么是褐斑病?应如何防治?21、★什么是红体病?应如何防治?22、★什么是纤毛虫病?应如何防治?23、什么是柱轮虫病?应如何防治?24、★什么是虾微孢子虫病?应如何防治?25、什么是虾簇虫病?应如何防治?26、什么是虾波豆虫病?应如何防治?27、★什么是肌肉白浊病?应如何防治?28、★什么是痉挛病?应如何防治?29、★什么是黑斑病?应如何防治?30、什么是浮头?应如何防治?31、★什么是软壳病(又称钙缺乏症)?应如何防治?32、★什么是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黑死病)?应如何防治?33、什么是黄曲霉素中毒病?应如何防治?34、什么是虾气泡病?应如何防治?35、★什么是生态法养蟹?36、★蟹池伊乐藻如何养护?37、伊乐藻生虱子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38、蟹池水质变红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39、★蟹池中的伊乐藻为什么会烂?40、★河蟹养殖中主要有哪些疾病?41、★河蟹对水质有什么具体要求?42、河蟹疾病防治的日常工作有哪些?43、★河蟹烂鳃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4、★河蟹弧菌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5、★河蟹肠炎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6、河蟹丝状细菌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7、★甲壳溃疡病(腐壳病、褐斑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8、★河蟹水肿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9、★河蟹纤毛虫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50、蟹奴病(臭虫蟹)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51、★河蟹软壳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52、★河蟹颤抖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53、河蟹呼肠弧病毒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注:★表示为常见病或应特别重视。
)淡水虾蟹疾病综合防治问答1、常见虾(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养殖有哪些主要疾病?(1)细菌性疾病:弧菌病(亦称红腿病、败血病)、烂眼病、烂鳃病、肠炎病、烂肢病、烂尾病、褐斑病(腐壳病)、发光细菌病、丝状细菌病;(2)寄生虫疾病:纤毛虫病、虾微孢子虫病、虾簇虫病、虾波豆虫病;(3)非病原性疾病:肌肉白浊病、痉挛病、脱壳不遂征、软壳病(又称钙缺乏症)、黑斑病、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黑死病)、黄曲霉素中毒病、虾气泡病。
(4)病毒性疾病:白斑综合症(WSSV)、桃拉病毒病(TSV)、黄头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病(HPV)、对虾杆状病毒病(BP)、呼肠弧病毒病(REO)、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中肠腺白浊病(又称中肠腺混浊病)。
2、养虾防病最关键应注意什么?(1)池基要好,清塘消毒到位,池周清洁无杂草及废弃物;(2)虾苗要健壮,如瘦弱就要设法尽快标粗,否则没有希望;(3)把好水质管理关:“肥、活、嫩、爽”最重要;(4)严防天气突变及池水变化太大;(5)投饲要把握宁少勿多,坚持优质饲料,平时经常投喂虾蟹多维宝。
3、淡水虾对水质有什么具体要求?(1)“肥、活、嫩、爽”,但更强调活、嫩、爽;(2)透明度控制在25~40公分,不同阶段或季节不同,幼虾前水质要肥一点,高温期或起捕前要淡一些;(3)pH值控制在7.5~8.5最好;(4)氨、亚硝酸盐均应小于0.02mg/L;(5)溶解氧不低于2 mg/L。
4、★什么是白斑综合症(WSSV)?应如何防治?病因:该病由白斑综合症病毒引起。
症状:初期病虾厌食,离群,活力下降,行动迟缓,偶尔间断浮出水面,肠胃内无食物;中期病虾在池边独游或潜伏池底;头胸甲及腹甲容易揭开而不粘连,体表常附有粘物,甲壳内侧白点,特别是头胸甲剥离后可见有黑白相间的不规则的斑点,有时变为淡黄色,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在显微镜下观察呈重瓣的花朵状。
大部分病虾第二触角折断。
以病后期典型的症状为体色稍变红或灰白,血淋巴浑浊,肝胰脏肿大、糜烂,呈现淡黄色或灰白色。
病灶在甲壳下上皮、结缔组织、造血组织等,病理观察可见胞核肿大,核内H-E染色着色深且均匀,染色质与核仁消失。
严重者核膜破裂,病毒粒子分散于细胞质中,细胞质混浊,细胞形态模糊不清;组织结构松散,呈现组织坏死状态。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发生在6~8月,传播迅速,蔓延广,1月龄左右的幼虾易被感染,一般3~10天内大量死亡,死亡率可高达80~90%,是当前最常见的南美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之一。
与斑节对虾混养中,会出现交叉感染及继发感染病害。
主要传播途径为带病毒的食物,水中的病毒粒子亦可经鳃腔膜的微孔进入虾体,引起全身的病变。
死亡期随着体长的增大而缩短,环境条件恶化是诱发该病主要的外界因素。
水温20~26℃为急性暴发。
北方夏初、秋季,南方在水温较低的第一、第三批虾养殖期间易发病。
天气闷热、连续阴天、暴雨、池中浮游藻类大量死亡、水变清、池底质恶化均可诱发本病暴发。
诊断:外观头胸甲出现白斑可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可用DNA探针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或ELISA等方法。
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强氯精彻底清塘消毒,对种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病原随苗种带入;②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投喂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③保持虾池环境的相对稳定,用“活力菌素”、“活嫩爽”、“富藻素”调控水质;④加强巡塘,经常开启增氧机,当疾病流行时要停止换水;⑤科学投饲,少吃多餐;⑥用聚碘、戊二醛溶液等消毒杀菌,严格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5、★什么是桃拉病毒病(TSV)?应如何防治?病因:病原为桃拉病毒,TSV主要在细胞质中增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若其感染条件得以基本满足,就可能在该区定殖。
但病毒感染后对虾不一定发病,其中环境因子是疾病诱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症状:早期对虾群体常出现环游现象,虾体无明显改变,仅尾扇出现蓝色斑点或有少量微小的白色斑点。
肉眼分不出肝脏和心脏,只能看出肝脏肿大或变淡红。
病毒感染后2~3天食欲猛增,大触须变红,肌肉变浑浊。
后期肝胰脏肿大,变白;红须、红尾、壳软(注意区别),体色变茶红色,尤其是尾扇和胸甲变红部病虾甲壳与肌肉容易分离,头胸甲有白斑;大部分病虾肠道发红且肿胀,镜检发现红色素细胞扩张;病虾摄食减少或不摄食,消化道内无食物,病虾在水面缓慢游动,离水后即死亡,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
病理切片显示角质及角质下层坏死,细胞质内有“胡椒状”包涵体,H-E染色出现从嗜曙碱性反应,核固缩或破碎,炎症病灶处血细胞浸润。
流行及危害: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沿海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密集区中均有发现。
该病可发生于整个养殖期,一般出现在虾苗放养后的10~40天期间,一旦发病可造成40~90%的幼虾死亡。
急性传播时,死亡率可高达60~90%,死亡大多数发生在虾蜕皮期间或蜕皮后。
该病特点是病程短,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一般发现病虾至病虾不摄食仅5~7天,10天左右出现大规模死亡,在环境恶化时,死亡加剧。
成虾感染此病多属慢性。
诊断:根据急性期、过渡期和慢性期的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伊红到弱酸性的球状体同固缩的核与破裂的核一起形成“胡椒粉状”或“散弹状”(指急性感染期)可作出进一步的诊断;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RT -PCR方法可确诊。
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强氯精彻底清塘消毒,对种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病原随苗种带入;②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投喂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③保持虾池环境的相对稳定,用“活力菌素”、“活嫩爽”、“富藻素”调控水质;④加强巡塘,经常开启增氧机,当疾病流行时要停止换水;⑤科学投饲,少吃多餐;⑥用聚碘、戊二醛溶液等消毒杀菌,严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6、什么是黄头病?应如何防治?病因:该病病原是黄头病病毒,呈杆状,有囊膜,病毒粒子(50~95)纳米×(130~380)纳米,属单链RNA病毒。
症状:病虾早期游动迟缓,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成淡黄色。
主要感染鳃组织、淋巴器官、血细胞和结缔组织等。
该病毒毒力较强,对虾被感染后3~5天内可全军覆灭。
患病虾组织多处坏死。
胞核缩小或破裂,核周围细胞质内有嗜碱性和球形包涵体。
染毒组织的血窦中有一种独特的数目不等的球形细胞。
其胞质嗜碱性、球形胞核居中。
流行及危害:该病首先在印度斑节对虾的精养塘中发现,后在东亚地区的其它国家如泰国、中国、印尼等地流行。
它可引起包括南美白对虾在内的多种对虾发病,并可与WSSV合并感染,危害幼虾、成虾。
诊断:临床症状观察到鳃丝和头胸部肝胰腺区变成淡黄色可作初步诊断;血淋巴涂片观察到核固缩、核破裂和嗜碱性的包涵体可作为诊断依据;确诊可用DNA探针、RT-PCR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强氯精彻底清塘消毒,对种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病原随苗种带入;②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投喂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③保持虾池环境的相对稳定,用“活力菌素”、“活嫩爽”、“富藻素”调控水质;④加强巡塘,经常开启增氧机,当疾病流行时要停止换水;⑤科学投饲,少吃多餐;⑥用聚碘、戊二醛溶液等消毒杀菌,严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7、什么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应如何防治?病因:该病病原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
球形,无囊膜,直径22纳米,属单链DNA细小病毒科的病毒。
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可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症状:患病幼体摄食减少,常浮于水面,甲壳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濒死对虾体色明显变蓝,腹部肌肉混浊,病虾畸形,会在池中慢慢升起,静止一会后翻滚,接着腹面朝上沉入池底,几小时内重复此过程直到精疲力尽死亡或被其它健康虾吃掉。
成虾被该病毒感染后一般呈无症状带毒状。
病虾的皮下组织、造血组织、触角腺、神经组织、淋巴器官等为主要靶组织。
细胞内有嗜曙红的呈晶体状排列包涵体,染色质向边缘移动。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对虾的仔虾期和幼虾期,该病的累计死亡率可高达80~90%,但未见严重的急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