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修辞浅析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解析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解析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解析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小说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角色形象更加饱满。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艺术魅力。

1.喻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被广泛运用。

通过将事物进行比拟,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形象进行展示,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瑞便被喻为“蜜蜂采蜜”的形象,用以形容其喜欢调情的特点。

2.比比是一种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红楼梦中有很多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橘子皮”的比喻,用以形容黛玉脸上的橘子皮般的斑点,突出了她的美丽和可爱。

3.夸夸是一种对事物过分美化的修辞手法。

红楼梦中有很多夸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花园”一词经常被用来形容贾府和荣府,夸张了其豪华和美丽的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愉悦感。

4.叠叠是一种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反复强调同一个意思,达到加强修辞效果的目的。

红楼梦中常常使用叠的修辞手法,例如“情情爱爱”,通过对情感的反复描述和强调,突出了人物的情感纠葛,增强了故事的张力。

5.借借是一种通过对词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进行转换的修辞手法。

红楼梦中有很多借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贾珍犹如一条饿狗”,通过对“饿狗”的借喻,形象地描绘出了贾珍的贪婪和贪心。

6.拟拟是一种运用拟声词和拟态词的修辞手法,通过模拟事物的声音和形态来表达情感或揭示事物的本质。

红楼梦中也常使用拟的修辞手法,例如“砰砰”、“咯吱”,通过模拟声音,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红楼梦创造了丰富的形象和情感,使读者沉浸其中。

修辞手法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深化了对角色性格、情感以及故事主题的理解。

这也是红楼梦作为古代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达方式,增添了阅读的乐趣。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出作品,是一部充满诗意和艺术性的小说。

小说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小说具有丰富的情趣、精彩的描写和高深的思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描写和表达的目的。

《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描写王熙凤时用了“妖媚”、“弄狠”的比喻,描写贾母时用了“绿野仙踪”、“豁如了然”的比喻等等。

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小说的形象更加深刻,也更加生动。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人格化的修辞手法,将非人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类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以达到更生动、形象化的描写效果。

《红楼梦》中也使用了拟人手法,如“梅兰竹菊,各有所爱”(第五十八回),这里的四种花卉被赋予了各自喜好的人格;“鸳鸯被逼得唱歌作戏”(第二十六回),这里的鸳鸯在被逼唱歌作戏时,被塑造成一个楚楚可怜的形象,给人以深深的同情。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夸大其词的修辞手法,通过过分渲染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红楼梦》中也有很多夸张的描写,如“潇湘馆上,一片幽香阵阵,声若婧鸣”(第一八回),这里将潇湘馆的香气夸张地描写成了“一片幽香阵阵”,非常生动。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同类的词或短语进行排列,以达到强调和加强表现力的目的。

《红楼梦》中也有不少排比的描写,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第五十三回),这里的“山有木”、“木有枝”、“心悦君”、“君不知”四个短语进行了排列,强调了抒情歌词的韵律感。

五、对偶对偶是一种对称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艺术手法,强调句子的结构和内容,使其更加优美。

《红楼梦》中也用了很多对偶的手法,如“梦中说梦真亦假,闲中有事是无闲”(第十一回),这里的“梦中说梦”、“真亦假”、“闲中有事”、“无闲”进行了对偶,形成了一种工整的美感。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其丰富的修辞现象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而闻名于世。

在整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既富有情感、意境,又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多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比喻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的相似之处加以强调,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意。

在《红楼梦》中,比喻的运用丰富多彩,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一种比喻,通过衣带来比喻婚姻的束缚,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

又如,“凤姐儿娘家的叫声,生怕他不听见”中的“凤姐儿娘家”的比喻,体现了凤姐对探春的亲情之深。

拟人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概念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性格和行为。

在《红楼梦》中,拟人的表现很多,如“月亮憔悴”、“春姑娘初起第一蛾”的表现,将月亮和春姑娘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表现,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对偶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对偶是指将两个相似或相对立的词语、句子、段落等进行对称排列,达到平衡和协调的效果。

在《红楼梦》中,对偶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美和修辞效果。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薔薇一院香”中水晶与香、动与起的对偶,使整句话旋律优美,引人入胜。

排比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排比是指将若干句子或词语以同样的结构排列起来,形成对比和对称的效果。

在《红楼梦》中,排比的使用也十分巧妙。

比如“宝玉见她这等,心中且觉荡漾鲜活,细眠再卧,字纸再用”,表达了宝玉内心的不安和焦躁。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座明珠"的巨著。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艺术美感。

《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外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描述的事物。

在《红楼梦》中,比喻广泛地应用于描写人物、景物以及情感。

贾宝玉描述元春时说:"若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里用"清水出芙蓉"这个比喻,将元春的美貌比作清水中绽放的芙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她的美丽与纯洁。

《红楼梦》中的对偶和对仗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偶和对仗是通过语言表达上的对称和平衡来强调某个意思或增加语言的美感。

在《红楼梦》中,对偶和对仗广泛地应用于诗词和散文的表现形式。

贾宝玉在《红楼梦》开篇时说:"荣府之盛,亦纪于竹林;嘉庆之危,亦彰于薜荔。

"这里通过对偶的表达方式,呼应了荣府的盛大和嘉庆的危险,使行文更加优美。

《红楼梦》中的比拟和拟人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拟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拟人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能力。

在《红楼梦》中,比拟和拟人的运用使得作品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喜爱和思念被比拟为"金鳞随梦尽,玉箸弄清香。

"这里通过将林黛玉与动物形象相比拟,表达了贾宝玉对她的深深思念。

《红楼梦》中还运用了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贾宝玉病中时说:"黛玉于我,则乌丝随东雪;宝玉于黛玉,是病犹如金石不移。

"这里通过排比的方式,描绘了贾宝玉对黛玉和黛玉对贾宝玉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丰富多样,运用恰到好处,使作品更加有韵味和艺术美感。

通过比喻、对偶和对仗、比拟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应用,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的修辞现象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高超文学造诣。

以下是《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介绍。

1.比喻比喻是《红楼梦》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读者更易于理解。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里用了“春花秋月”来比喻美好的时光,增强了对往事的怀念感。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生命或人的特质,使其具有人类的言行动作。

《红楼梦》中的拟人现象时常出现,比如描写昏迷的林黛玉:“人倦枕凉梦不成,夜长人寂灯孤影。

一瓢梨花压海棠,漫烟缥缈瘴江潭,晴川历历汉阳门,渭水波光潺潺流。

悠悠珠帘里,拧翠搔红烛转,轻拢慢捻抹复挑。

”如洛桥鹊语:“今宵或有鹊来媒,可以解语传心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明如水照红楼,影散浮瓶碎玉钩。

”它常被用来描写个人心理的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气氛等。

3.反复反复是通过重复某个词语、词组、句子或思想,使文学作品显得更加深入、沉重或者极具感召力。

《红楼梦》中的反复效果十分突出。

如“一笑”、“一重”、“一丝一毫”、“一任”等都是《红楼梦》中的经典反复之处,“千古情话”“君子之交”等均反复出现,让人们可以通过反复体现出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4.对仗对仗是将两个或多个短语对称地组成形成句子,让语言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更加美妙优美。

《红楼梦》中的对仗现象居多,构成了小说的独特韵味。

如:"相思岭"和"怀友亭"、"云裳雨露"和"翠羽娇鸾"等,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小说中的美妙之处。

5.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表现手法,来达到某种艺术目的的效果。

《红楼梦》中的夸张现象有时候是为了烘托气氛,有时候是为了表现某个人物的特点。

如对宝玉的描写中,夸张的表现出了他的闲散自得和放浪形骸,如一形粉墨,朝起暮寝,殆倩如丧家之狗,仿佛阆苑仙人不食人间烟火之粥。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艺术水平高超,充分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文学才华和修辞造诣。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现象。

1.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在《红楼梦》中大量出现,比如“月圆人满”就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人们聚在一起庆祝中秋节。

“慕容烟波”就是作者用来形容梦中新月的一个象征。

2.拟人和拟物:拟人和拟物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是用来形容人们在思念爱人时的心情,将花和水拟人,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3.反问和排比:反问和排比在《红楼梦》中经常出现,可以增加文章的威力和感染力。

比如“吾皇帝尔来可好?”就是一个反问,用来表现情感的强烈;“肉薄骨轻,眼突口噤”则是一个排比,用来形容一个人病得非常严重的情况。

4.借代和典故:借代和典故可以让作品更有深度,更具历史意义。

比如“金陵十二钗”就是用来形容“《红楼梦》”中的十二位女子的典故,这些女子都是宫中的美人,都有着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5.夸张和反复:夸张和反复是《红楼梦》中非常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让词句更加生动,反复可以强调文章中的某个内容。

比如“那金枝玉叶,翠袖红裙,争先恐后,都纳贡奉送”这句话中的“争先恐后”就是夸张的表现。

6.语态和措辞:《红楼梦》中的语态和措辞也十分精细,这些都是作者通过反复打磨文章而得到的成果。

比如“乐乎!乐乎!喜气洋洋”这句话中的“乐乎”就是一个常用的喜庆的措辞。

7.旁征博引:旁征博引是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一些古文或名言来配合自己的表达。

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话中引用了较为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既让文句更加优美,又能深刻表达人物的离别之情。

总之,《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非常丰富多样,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方式也非常灵活。

读者们在研读《红楼梦》时,可以多留意这些修辞,从中领略文学魅力。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堪称完美,其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极其精妙的。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深刻,同时也增添了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象征等多个方面,为大家探讨《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比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常见手法,也是《红楼梦》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是通过明示和隐喻两种方式,将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联系起来,进行象征性的表达。

在小说中,曹雪芹通过对人物、情节、环境等的比喻,使得整个小说更加生动与深刻。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大观园”比喻了当时的社会,借用了一个私家园林来揭示了官场的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使得阴暗、残酷的官场生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来。

拟人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也是《红楼梦》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拟人是指把没有生命的事物或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有生命的人,赋予其人的特征和行为,形象化的描绘。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将花草树木、天地风云等描写得有如人物一般,如“梨香院毫无铺张之状。

凡院之内,满披青砖,九曲亭台,遍种梨树,熏梨葩”。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这些没有生命的事物在读者眼中具有了生命,更富有情感。

排比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量运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排比是指在表达意思的使用相同的句式或用语进行排列,使得文章更加抑扬顿挫,让读者感觉更为强烈。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经常使用排比来强调人物的心理变化或者描述环境的美丽。

比如“堪取红楼一段,一斗烟霞,二重幽恨”,“风光月露,雪霏霏草如席”。

这种排比的使用方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节奏感,增添了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对偶也是《红楼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偶的使用,可以使得文章更加优美、流畅,增添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偶的运用来表现文士们的情操、对社会的反思等。

红楼梦修辞浅析

红楼梦修辞浅析

《红楼梦》修辞浅析《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而这部作品的成功,无疑与它的语言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这一著作的语言优美,生动传神,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语言的应用的成功,又无疑与修辞的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本论文就将对《红楼梦》中的部分修辞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双关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在《红楼梦》中谐音双关有很多,特别是人名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比如“甄英莲”意为“真应怜",“王仁”意为“忘仁”,“娇杏”意为“侥幸",“霍启"意为“祸起",再如贾府的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如果将每个名字的前一个字相连,那么音同“原应叹惜”,暗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另外,小说中人物说话也常常是一语双关,比如黛玉曾说雪雁:“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这些话表面上是在责备雪雁,实际上则是借机奚落宝玉,一语双关.这些双关修辞的运用使表达机智含蓄,避免了直白,让人在回味中得到美的享受。

戚蓼生在《石头记》序言中说:“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

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

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于《石头记》一书。

"可以说,曹雪芹中的双关正是表现了这种“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艺术.《红楼梦》中通过大量的双关手法,借题发挥,指桑骂槐,把家庭的兴衰荣辱、人物的悲欢离合、世态的炎凉变幻等等编织在一起,从而曲折的表达了作品的思想感情.2、比喻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从而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方式。

如《红楼梦》四十回探春房内的对联:“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对联中用“骨骼"比喻人的志趣、风格。

《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中运用的比喻也有很多,比如“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写出了凤姐的俏丽姿容和华丽装扮。

红楼梦中的语言与修辞手法

红楼梦中的语言与修辞手法

红楼梦中的语言与修辞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精湛的语言和独特的修辞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红楼梦中的语言与修辞手法入手,探讨其对作品的艺术效果与文化内涵的塑造。

首先,红楼梦中的语言运用极为精细,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

在小说的描写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作品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感染力。

例如,贾宝玉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比喻,如“贾宝玉犹如一颗闪亮的明珠”、“贾宝玉宛如一只被困在花丛中的蝴蝶”等,这些比喻使得贾宝玉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其次,红楼梦中的对白语言极富表现力,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巧妙地揭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心的情感。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话常常充满了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如“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的离去就像是我的心被撕裂了一样”,这种对话方式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内心世界。

此外,红楼梦中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倒装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描写贾宝玉与黛玉相遇时,作者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黛玉独立于石桥之上,宝玉独立于石桥之下”,这种对仗的结构使得情感的交流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的语言与修辞手法不仅仅是为了美化作品,更是为了传达作品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以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例如,在描写贾宝玉与黛玉的感情时,作者通过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他们的感情赋予了人性化的特点,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总之,红楼梦中的语言与修辞手法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精细的语言运用和独特的修辞手法,红楼梦展现了丰富的形象和情感,塑造了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同时,这些语言与修辞手法也传达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识别修辞手法红楼梦中的比喻与拟人

识别修辞手法红楼梦中的比喻与拟人

识别修辞手法红楼梦中的比喻与拟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比喻和拟人成为了表达情感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识别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

一、比喻修辞手法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暗示和比较,从而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和认识的修辞手法。

红楼梦中,比喻被广泛运用于描绘景物、描写人物特征和表达情感体验等方面。

例一:形容景物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精妙的比喻手法,塑造了大量绚丽多彩的景物形象。

比如在写大观园里的琉璃瓦时,作者借用了“彩蝠纹细琉璃”来形容琉璃瓦的美丽和色彩斑斓,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琉璃瓦的独特之美。

例二:描写人物特征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特征和气质。

比如在写林黛玉时,作者通过比喻将其形容为“草木之花”,既表现了她的美丽与纯洁,又暗示了她的脆弱和容易受伤的一面。

二、拟人修辞手法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想、情感或行为特征的修辞手法。

这种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深化了人物形象的表达。

例一:赋予物品情感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拟人手法将各种物品赋予了情感,使得它们成为了情感的载体和人物内心的映射。

比如在写宝黛的琉璃瓶时,作者借助拟人手法让琉璃瓶在黛玉的离开后“自泣自歌”,表达出它对黛玉远去的思念和无尽的寂寞。

例二:物品的行为除了赋予物品情感外,作者还通过拟人手法赋予物品具有行为特征,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比如在写黛玉初次见到宝玉时,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她手中的紫鹃扇在紧张和害羞中轻轻抖动,生动地表现了她内心的喜悦和紧张。

总结: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它们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形式,还增加了情感的层次和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在情节、人物塑造和思想深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展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本文将从修辞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分析其在叙事、描写和对话中的运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一、修辞概述修辞是指通过言辞来达到修饰、强调、比喻等目的的一种文学手法。

在《红楼梦》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比喻、象征、排比、对仗、夸张、拟人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让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还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和意蕴,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愉悦和启迪。

二、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是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传达出深刻的含义。

在《红楼梦》中,比喻的运用非常频繁,比如作者对黛玉的描写经常采用花草的比喻,如“黛玉初入贾府,当属极西云麓一带中一处山苗小霞”、“转念又说,这虚荣美色、多情情爱,不过是木榫金丝,只有一个生死字,岂是穷通寿夭间能常情的?”这些比喻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还凸显出作品的主题和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象征象征是一种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象征手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如林黛玉的梦境、贾宝玉的石、贾母的寿字、贾政的玉、秦可卿的琵琶等。

这些象征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意境,还将人物和事件与更深层次的含义联系起来,使作品更具厚重感和思想深度。

四、排比排比是指通过对一系列具有相同结构的句子进行并列,以达到强调和修饰的目的。

在《红楼梦》中,作者经常运用排比手法来展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如“盼雁梅榭亭,倚翠梧斜阳;欲辞家属兴,泛洛水离堂;但恨更范伟英兴颇鸱体干云,妒胜常年轻。

”这些排比句不仅让情节更加流畅,还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气质特点,使作品更加细腻和动人。

五、对仗对仗是指在句子中将相对应的部分相互呼应,达到修饰和强调的目的。

浅析《红楼梦》中的对偶修辞法

浅析《红楼梦》中的对偶修辞法

浅析《红楼梦》中的对偶修辞法《红楼梦》具有多种形式的对偶,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充分发挥了句式匀称的整齐美和声韵和谐的音乐美。

本文主要谈《红楼梦》的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即散文)中的对偶的几个特征。

标签:红楼梦;对偶修辞法;特征对偶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整齐匀称,排列工整,有整齐美,二是平仄协调,声韵和谐,有音乐美。

而散句恰恰相反,它长短不拘,结构灵活,显得活泼、自然。

这两种句式都有很好的修辞作用,曹雪芹很注意二者的和谐协调。

一、善于在上下文中或上下句中,以个别词语相对偶,例如:王夫人道:”都不是。

我只记得有个’金刚’两个字的。

”宝玉扎手笑道:”从来没有听到有个什么’金刚丸’。

若有了’金刚丸’,自然也有’菩萨散’了!”说的满屋里的人都笑了。

(新版本,第二十八回)作者在相邻的分句中,以’金刚丸’对’菩萨散’非常幽默风趣。

又如: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完了一回,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丛中斗草。

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

”哪一个说:”我有罗汉松。

”哪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

”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

”这个有说:”我有星星翠。

”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

”这个有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

”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的琵琶果。

”荳官便说:”我有姐妹花。

”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

”(新版本,第六十二回)上例中,”观音柳--罗汉松”“君子竹--美人蕉”“星星翠--月月红”“牡丹花--琵琶果”“姐妹花--夫妻蕙”等五对词语的对偶,在上下文中紧相连接,人物形态毕现,不但使句式音韵郎畅,而且还获得了活泼、诙谐、风趣的效果。

二、善于在一段散文句式中运用连续对偶,把句意阐发得更深透,把声韵安排得更精美。

例如:这话传入宝黛二人耳内。

原来他二人没听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说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泪下。

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叹,却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红楼梦》中的比喻描写及其修辞手法分析

《红楼梦》中的比喻描写及其修辞手法分析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其他文学作品的比喻描写:简洁明 了,直接表达主题,具有较强的现
实意义
单击添加标题
红楼梦中的比喻描写与其他文学作 品的比喻描写的异同:相同之处在 于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同 之处在于红楼梦中的比喻描写更加 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文化底蕴的体现, 而其他文学作品的比喻描写更加注 重现实意义的表达和主题的直接阐
加深理解:通过 比喻,使读者更 容易理解复杂的 概念或事物。
情感表达:通过 比喻,表达作者 的情感和态度。
修辞效果:通过 比喻,增强文章 的修辞效果,使 文章更具感染力 和表现力。
03
红楼梦中的修辞手 法分析
THEME TEMPLATE
对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
比喻的定义: 用相似的事物 来比喻另一事
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 变产生了影响,如新词的产
生和旧词的淘汰
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对现代汉语修辞手法的影响
比喻描写: 丰富了现 代汉语的 修辞手法, 使语言更 加生动形 象
象征手法: 通过比喻 描写,使 现代汉语 具有更深 层次的象 征意义
拟人手法: 通过比喻 描写,使 现代汉语 具有更强 的拟人效 果
比喻在红楼梦中的运用
比喻手法:明喻、暗喻、借喻等
比喻作用:形象生动地描绘事物, 表达情感,揭示主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比喻对象:人物、景物、情感等
比喻效果: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比喻描写的作用和效果
形象生动:通过 比喻,使抽象的 概念或事物变得 具体、生动、形 象。
述。
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比较
比喻描写:红楼 梦中的比喻描写 与其他文学作品 中的比喻描写有 何异同?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其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围绕《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展开讨论,分析小说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意义和情感。

修辞是指在表达中使用特定的言语技巧和修辞手法,以达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丰富意味和表达感情的目的。

而《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则展现出了作者曹雪芹在构思和写作中的卓越才华。

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等,这些手法运用得当,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更让作品在意境和情感上更为深刻。

首先来看,《红楼梦》中大量使用的比喻手法。

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通过对两种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比较,以加深读者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在《红楼梦》中,比喻的使用随处可见,比如对宝玉的描写中常用花木、风月来比喻他的美貌和情感世界;对林黛玉则用水云、离别来抒发她的孤独和忧郁。

其次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人的特征和行为,使之具备生命和情感。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赋予角色所处环境或物品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以便更好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感情世界。

比如用“泪梳”,“披泪床”来描绘林黛玉的哀伤和心碎,用“芙蓉冷泪”来揬泄宝玉的悲伤与苦闷。

再者是对偶和排比的使用。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意义、语法、音韵等方面的平衡和对称来构成文章的韵律美感,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

排比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一系列格言或句子进行排列,形成章法明显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节奏感和美感。

在《红楼梦》中,对偶和排比的运用十分巧妙,比如“金窝银屋,珠宫绮阁”、“魂疲目困,难觅信步之期,只可恨束手无策,任世之厚重,坐看纷纷换景,叹人之寸步难行,感物之荣枯无常”。

最后是夸张的运用。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的特征、数量和程度加以夸大和放大,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在《红楼梦》中,作者常用夸张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感受。

修辞手法解析红楼梦中的夸张手法

修辞手法解析红楼梦中的夸张手法

修辞手法解析红楼梦中的夸张手法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而闻名于世。

其中,夸张手法的运用成为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修辞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夸张手法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1. 夸张手法的定义和特点夸张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某种属性或特征,以达到强调或渲染的目的。

其特点包括夸大程度明显、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和突破常规的艺术效果等。

2. 发扬光大的母亲在红楼梦中,贾府的母亲们被塑造得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和魅力。

比如贾母,她不仅拥有无穷的智慧,能够左右贾府的命运,还被形容为“千金散金穗,寿比南山石”;又比如王夫人,在被贾母宠爱的同时,她的美貌更是被形容得“秋菊初开时”。

这些夸张的描写使得母亲们的形象更加鲜活,也为她们赋予了超出现实的魅力。

3. 数量和规模的夸张红楼梦中经常运用数量和规模的夸张手法来增强戏剧效果。

比如宴会场景中,作者描绘了无数的礼仪和宴席细节,形容宴席上的美食堆积如山,宾客盈门。

这些夸张的描写使得宴会的盛况更加震撼人心,也突显了贾府的地位和财富。

4. 运用色彩的夸张红楼梦中,作者还通过对色彩的夸张运用来烘托情节和氛围。

比如林黛玉的美貌被形容为“翠屏金屋著朱红,鹦鹉瓦冷鸨群飞”。

这种夸张的色彩描写不仅塑造了黛玉的美丽形象,也凸显了她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纯真。

5. 偶然和悖论的夸张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些偶然事件或悖论情节,突出人物性格的矛盾和突变。

比如贾宝玉童年时喜哭,却被称为“宝玉”;再比如贾府本质上是一个封建家族,却被描绘为一个开明而富有活力的社会。

这种夸张手法使得作品更富有张力和冲突感。

6. 情感的夸张红楼梦中的夸张手法还常常用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比如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被形容为“追欢逐乐凤鸾游,错的翠梧金兔跑”。

这种夸张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和情绪变化。

通过对红楼梦中夸张手法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手法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独特作用。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更加生动鲜活、富有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从比喻、夸张、对仗等方面,探讨《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相联系,以便将后者的某些特点表达出来。

作者通常将人物、景物与自然界中的物象、外界事物相比,以突出其形象、性格特征或者情感内涵。

宝玉被喻为“软玉温香”,表达了他的柔情似水、温润如玉的性格;黛玉则被形容为“冰清玉洁”,展现了她清冷高雅的气质。

在《红楼梦》中还经常出现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将一个事物或特点夸大或减小,以加强其表达效果。

夸张手法在小说中被广泛运用,不仅能够生动夸张地描绘人物形象,也能够烘托故事情节的紧张氛围。

贾宝玉在梦中见到大难临头,夸张地形容自己“化为了泡影,空去落寞风尘”;而黛玉对情感的表达更是强烈夸张,如形容黛玉对宝玉的爱情“醉了,醉了”、“骨瘦如柴”等。

对仗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仗是通过对称、呼应等手段,使句子在形式上达到一定的平衡与和谐。

《红楼梦》中的对仗手法更多地出现在诗词或歌曲中,增强了文学作品的韵律感。

比如“黄金陌上污,香玉楼台残”,这里的“陌、污”、“香、残”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仗关系,使句子更加优美流畅。

《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反问、排比、倒装等,都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以引导读者思考,增添作品的思想深度。

例如“绿肥红瘦”的反问式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红楼梦里的修辞手法摘抄

红楼梦里的修辞手法摘抄

红楼梦里的修辞手法摘抄摘要:一、引言二、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概述1.比喻2.拟人3.象征4.排比5.夸张6.借代7.对仗三、具体修辞手法的实例分析1.比喻2.拟人3.象征4.排比5.夸张6.借代7.对仗四、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的作用1.增强文学韵味2.丰富人物形象3.揭示主题4.渲染氛围五、结论正文:【引言】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修辞手法是作者为表达思想、描绘人物、展现主题而采用的语言技巧。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梳理和实例分析,以期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巨著提供帮助。

【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概述】在红楼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艺术魅力。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曹雪芹善于用比喻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如“黛玉进贾府,如同娇花插在牛粪上”。

2.拟人: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如“寂寞帘栊,拟人春愁”。

3.象征:用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概念,如贾宝玉的象征意义。

4.排比:用相似的语法结构强调相似或对比之处,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5.夸张:通过对事物的夸大描述,表达强烈情感,如“哭的眼睛都肿了”。

6.借代: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如用“梅花”借代冬日。

7.对仗:用字数相等、意义相对的词语或短语组成句子,如“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具体修辞手法的实例分析】以下是红楼梦中具体修辞手法的实例分析:1.比喻:如“黛玉进贾府,如同娇花插在牛粪上”,生动地描绘了黛玉美貌与贾家世俗的对比。

2.拟人:如“寂寞帘栊,拟人春愁”,将春愁形象化,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孤独。

3.象征:贾宝玉象征着贵族阶层的命运,寓意着作品的主题。

4.排比: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形象地描绘了贾府繁华景象。

5.夸张:如“哭的眼睛都肿了”,强调人物悲伤情感。

6.借代:如用“梅花”借代冬日,寓意着坚韧与寂寞。

7.对仗:如“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揭示作品中的社会现象。

修辞手法大揭秘揭秘红楼梦中的夸张与对比

修辞手法大揭秘揭秘红楼梦中的夸张与对比

修辞手法大揭秘揭秘红楼梦中的夸张与对比夸张与对比--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其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而著名。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其中夸张与对比是最为常见和突出的一种。

本文将揭秘红楼梦中的夸张与对比,分析其运用方式和效果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一、夸张的运用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或情感的表现来达到强化效果,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在红楼梦中,夸张被广泛运用于场景描写、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1. 场景描写的夸张在红楼梦中,夸张的场景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书中经常出现形容花木堆砌、香气四溢的景象,如“花影动摇,蝶翩飞,香气沁人,枝头秋蝉噪极”等。

这些夸张的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繁花似锦的美景,增加了阅读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2. 人物塑造的夸张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多以夸张的方式呈现,使得他们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贾宝玉一直被形容为“男儿身,骏马头,狮子腰,雄虎背,犀牛嘴,獭猴耳,鹰爪手”等,这种夸张的描绘使得贾宝玉形象鲜明且突出其个性特征。

3. 情感表达的夸张红楼梦中的情感表达常常带有夸张的成分,通过对感情的夸大和渲染,使读者更深刻地体味到其中的悲欢离合。

比如,黛玉对宝玉的情感描述常以夸张手法进行,如“五内散冰霜”,“心事如醋河流”,既表达了黛玉的深情之情,又增加了阅读的感染力。

二、对比的运用对比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特点和差异,突出某一事物的特性。

在红楼梦里,对比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对人物形象、情感冲突和故事情节的描写等方面。

1. 对比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对比塑造得更加鲜明突出。

比如,贾宝玉和王熙凤是一个阴柔、多情的男子,而另一个则是一个独立、机智的女子。

他们在性格、行为和命运上的差异,通过对比的手法,使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且突出。

2. 对比的情感冲突在红楼梦中,对比的方式被用于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反差。

红楼梦里的修辞手法摘抄

红楼梦里的修辞手法摘抄

红楼梦里的修辞手法摘抄一、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瑰丽的文学画卷。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梳理和分析,以期揭示这些手法在小说中的艺术价值。

二、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概述1.比喻比喻是红楼梦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作者通过将人物、事物、情感等进行类比,使作品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

2.拟人拟人手法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性格的拟人化描绘,使得作品中的事物更具生命力,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3.排比排比手法在红楼梦中具有强烈的情感渲染力。

作者通过句子结构的排比,增强了小说的语言韵律感和表现力。

4.对仗对仗手法在红楼梦的诗词创作和对话描写中尤为突出。

它使得作品中的文字呈现出一种和谐美,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5.象征象征手法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者通过人物命运和社会现象的象征,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寓意。

三、具体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分析1.比喻(1)人物形象的描绘:如贾宝玉的形象,作者通过将他比喻为“富贵闲人”,突显了他的闲适与不问世事。

(2)情感表达:如黛玉葬花时的描写,作者将黛玉的心情比喻为“花谢花飞花满天”,形象地表达了黛玉的悲伤与无奈。

2.拟人(1)自然景物的描绘:如第五十一回中,作者将雪拟人化为“白蝴蝶”,形象地描绘了雪的轻盈与美丽。

(2)人物性格的刻画:如贾宝玉,作者将他拟人化为“石头”,寓意着他顽劣的性格和不拘一格的为人。

3.排比(1)句子结构的应用:如第四十五回中,作者通过排比句描绘了黛玉的教养和才情。

(2)情感渲染:如第五十回,作者通过排比句描绘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表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

4.对仗(1)诗词创作:如黛玉的《桃花扇底江南水》,作者运用了对仗手法,使得诗词更加和谐美观。

(2)对话描写:如第四十二回,宝钗与黛玉的对话,作者通过对仗手法,展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5.象征(1)人物命运的象征:如林黛玉,她象征着贾宝玉的命运多舛和悲剧人生。

修辞手法大揭秘揭秘红楼梦中的对比与夸张

修辞手法大揭秘揭秘红楼梦中的对比与夸张

修辞手法大揭秘揭秘红楼梦中的对比与夸张修辞手法大揭秘——揭秘《红楼梦》中的对比与夸张《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其中对比与夸张是他常用的手法之一。

本文将深入剖析《红楼梦》中的对比与夸张,揭示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对比的运用在《红楼梦》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对照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异同来达到凸显和烘托的目的,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人物形象的对比在《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对比。

林黛玉是一个敏感多愁善感的女子,她深情厚意,但也爱生闷气。

相比之下,薛宝钗则是一个温文尔雅、处事稳重的女子。

通过这两位女子形象的对比,作者不仅展现了不同性格的女子,还对人性、情感做出了深入剖析。

2.描写手法的对比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景物和环境,以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形容贾府和世人的对比时,作者写道:“大观园里,半亩方塘,一亩莲房,四面藏花。

比邻香径,水纹漾漾,自春草渐长也。

”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贾府与常人居住的环境差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二、夸张的运用夸张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夸张手法,作者可以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特点或者事物的特征,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人物形象的夸张在《红楼梦》中,作者采用夸张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角色。

例如贾宝玉,他虽然是一个男子,但是却具有柔弱、娇柔的特点,被形容为“冰肌玉骨,秀色端正”。

通过对贾宝玉形象的夸张,作者增强了他的形象特点,使读者对他记忆深刻。

2.环境描写的夸张夸张也广泛地用于《红楼梦》中的环境描写,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例如在描写大观园时,作者写道:“卧波吹浪遥天晚,明珠暗玉怒风高。

无边花落满徙阶,红袖香罗翻浅草。

”通过对园中景物的夸张描写,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感到置身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而这部作品的成功,无疑与它的语言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这一著作的语言优美,生动传神,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语言的应用的成功,又无疑与修辞的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本论文就将对《红楼梦》中的部分修辞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_______ 1、双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在《红楼梦》中谐音双关有很多,特别是人名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比如“甄英莲”意为“真应怜”,“王仁”意为“忘仁”,“娇杏”意为“侥幸”,“霍启”意为“祸起”,再如贾府的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如果将每个名字的前一个字相连,那么音同“原应叹惜”,暗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另外,小说中人物说话也常常是一语双关,比如黛玉曾说雪雁:“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这些话表面上是在责备雪雁,实际上则是借机奚落宝玉,一语双关。

这些双关修辞的运用使表达机智含蓄,避免了直白,让人在回味中得到美的享受。

戚蓼生在《石头记》序言中说:“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

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

不可得之奇。

而竟得之于《石头记》一书。

”可以说,曹雪芹中的双关正是表现了这种“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艺术。

《红楼梦》中通过大量的双关手法,借题发挥,指桑骂槐,把家庭的兴衰荣辱、人物的悲欢离合、世态的炎凉变幻等等编织在一起,从而曲折的表达了作品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从而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方式。

如《红楼梦》四十回探春房内的对联:“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对联中用“骨骼”比喻人的志趣、风格。

《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中运用的比喻也有很多,比如“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写出了凤姐的俏丽姿容和华丽装扮。

此外,《红楼梦》中人物对话中的比喻也非常富有创造性,比如第十九回中:“袭人道: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禄蠢’。

”蠢,是蛀虫,禄蠢,就是追名逐利的蛀虫,这里借虫喻人,对热衷功名、追逐利欲的贾雨村之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红楼梦》中的行动描写中运用的比喻有第二十二回写贾府上下猜灯谜,贾政走后,宝玉“如同开了锁的猴子一般”,形象地写出了宝玉先前的拘谨和现在的开心自在。

小说中的比喻多不可数,这些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对书中人物有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而是借用有关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如“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其中的“裙钗”指代女子。

又如第三回中的荣禧堂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 “黼黻”指古代官服上所绣的花纹,指堂上之人官居高位,权势显赫。

还有第十八回正殿联:“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赤子”是指小孩,“苍头”指老人,“赤子苍头”泛指百姓,这是代人。

《红楼梦》中第二回写道:“一落胎胞,嘴里便衔出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宝玉。

”宝玉本是人身上佩戴的饰物,作者抓住宝玉的特征,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使笔下的人物以此来代称贾宝玉。

可以说借代的手法使《红楼梦》中的描写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引人联想,给人深刻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是把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比如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见了女子,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里通过对比,体现了贾宝玉对女子的喜爱。

又如兴儿向尤二姐介绍凤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通过对比,突出了凤姐心口不一、两面三刀的特点。

再有“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通过对比,写出了人心的不足。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写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增加了凄凉之感。

《红楼梦》中多出运用对比,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夸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刻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扩大事物本身的特征;二是用其他事物进行衬托。

《红楼梦》中采用夸张手法的对联有两条。

如第十八回的大观园正殿联:“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用“天地”、“古今”这些大气的词语来表明荣誉之大,又用“赤子苍头” “九州万国”形容荣誉之盛。

这幅对联夸张手法的运用不仅表明了贾氏家族的无上尊荣,也展现了一种恢弘的气势。

再如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句句夸张,强调突出了四大家族的富有和奢侈。

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整齐匀称,排列工整,有整齐美,二足平仄协调,声韵和谐,有音乐美。

对偶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方式,用对偶作标题的如“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些标题形式工整,琅琅上口。

在写人叙事中也常用对偶,如写凤姐“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写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诗文中的对联,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这「些对偶句也极为出彩。

《红楼梦》中有多种形式的对偶,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充分发挥了句式匀称的整齐美和声韵和谐的音乐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引用弓丨用是指弓丨用现成的语言材料,如名言、格言、民谣、谚语等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

《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有所见识,所以说话时常引用—俗语,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如秦可卿向凤姐交待后事时说:“常言’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这里引用俗语写出了贾府必将衰败的悲惨结局。

又如冷子兴在评说贾府时就引用了一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写出了贾府虽然表面显赫,实则衰败的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排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如宝玉写《芙蓉女儿诔》赞美晴雯“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运用了排比,从各个角度赞美了晴雯的人品,语意连贯,语势强烈,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又如写宝钗服用的冷香丸的制作,“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运用了排比,不仅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也显示了冷香丸制作的艰难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典就是举用古代或者是众人皆知的典故,寓言故事等,来帮助作者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

如“我就是那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请君入瓮”、“假周勃以安刘”、“宋太祖灭南唐”、“得陇望蜀”等。

《红楼梦》还引用了许多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会七夕”、“中山狼”、“雪窗萤火”、“临潼斗宝”、“蛇影杯弓”、“刻舟求剑”、“寻得桃园好避秦”等。

还有的用典来源于民间风俗,如“这鬼抱住钟馗褪”、“许结朱陈”等。

《红楼梦》中多处用典,或暗喻,或佐证观点,或塑造人物,或暗示人物关系,或对比反衬,都起到了非平常语言所能起到的修辞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楼梦》很好地运用了双关、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几乎所有的—修辞都能从书中找到,本论文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修辞手法与内容的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说达到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顶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建.(2007).《红楼梦》中常见辞格实例分析[J].科教文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开梅.(2010).《红楼梦》语言艺术浅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__________________ 陈瑞玲.(2009).论《红楼梦》用典的来源及修辞效果[J].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李智芳.(2007).巧用双关浅谈《红楼梦》的修辞艺术[J]. 时代文学.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铁范.(2009).《红楼梦》对联的修辞分析[J1.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胡卫.(2009). 浅析《红楼梦》中的对偶修辞法[J].学问.评分标准:语言风格(小论文)(A卷)2010 ~ 2011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10年12月31 日评阅符号说明:(以下符号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