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从“硬知识”到“软实力”
医学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的"硬知识"教学到更注重培养"软实力"的变革和创新。
这种变革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医生在现代医疗环境中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传统的医学教育侧重于教授医学知识和技术,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然而,现代医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医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具备更广泛的技能和素质。
"软实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沟通技巧与团队合作: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包括与患者、家属以及其他医护人员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合作。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治疗效果。
2. 人文关怀与患者中心: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医生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将患者放在整个医疗决策的中心。
培养医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提高医生的同理心和照顾患者的意识。
3. 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现代医学领域不断发展和变化,医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能力和临床推理能力。
4. 职业道德与伦理素养: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素养对于提供质量高、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医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医生的职业操守、道德观念和伦理意识。
为了实现这种变革和创新,医学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课程改革:更新医学课程,增加与"软实力"相关的内容,例如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人文关怀等。
同时,整合跨学科教育,提供更全面的教学。
2.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研究、模拟演练等,培。
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方向
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方向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医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其现状和改革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医学教育的现状1、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紧张、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等。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的医学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等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知识体系庞大而分散,难以形成系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传统的医学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实习机会不足、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临床带教老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
这导致学生在毕业进入临床工作后,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要求。
5、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医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临床经验缺乏等问题。
部分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影响教学效果。
6、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医学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这容易导致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1、优化招生规模和结构根据社会需求和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
同时,优化招生结构,增加对紧缺专业和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
2、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推广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案例教学法(CBL)、团队协作学习(TBL)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医学教育的变革与未来发展
医学教育的变革与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关乎到卫生健康事业的未来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医学教育的变革与未来发展。
一、现状分析1.1 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注重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
而这种模式在面对新的医疗需求和挑战时,已经显得有些滞后。
1.2 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学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些新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2.1 创新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综合能力,医学教育需要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
例如,采用问题导向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
2.2 跨学科的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医学生需要掌握跨学科知识,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以提高他们对疾病的理解和治疗的能力。
三、技术手段的应用3.1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医学生提供更真实的临床环境,提高其实践能力。
通过虚拟实验室和模拟患者,医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和操作,以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
3.2 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也为医学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
医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医学资料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同时,互联网还可以促进各地医学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合作。
四、专业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平衡4.1 培养专业技能医学教育依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医学生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4.2 强调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五、未来发展展望5.1 个性化教育未来的医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教育。
例如,通过选修课程、实习机会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进行培养。
建立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管理体系
28中国卫生人才 2014.12 CHINA HEALTH HUMAN RESOURCESCOVER■封面文章文/ 陈校云建立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管理体系2014年年初公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堪称我国医学教育领域里程碑式的文件,使我国的毕业后医师教育开始步入全国统一的规范化轨道。
但一个好的政策应用于实践,还会面临很多难题。
为避免政策在执行过程走偏或落空,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建立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管理体系。
培训优质的医师本文使用“质量”这个概念,并不为讨论质量概念的演变和如何定义,只是借用其早期在产品质量阶段的含义,即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既定的规格和规范、防止出现残次品。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等内容。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出符合统一合格标准的住院医师,要实现这一质量目标,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
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源自组织内部,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只是为了更好地确保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发挥作用。
首先要明确我国住院医师培养管理中的各利益相关者,这是合理界定内部和外部质量管理角色的前提。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是培训机构(即承担培训任务的医疗机构)和培训对象(即医学院校毕业生或准医师),而政府更应该发挥外部监督主体的角色。
其它一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媒体等,它们的质量责任不作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在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质量管理自主性充分激发出来,是建立高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
从总体上讲,只有明晰培训基地医院和培训对象的责权利,并与质量目标相一致,才能发挥质量控制的自主性。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质量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的关键措施有以下方面。
第一,建立对培训基地医院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医学行业的进步,医学教育也随之不断深化和改进。
在我国,医学教育经历了三代改革,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而不断努力。
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我国的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医学教育主要以传授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为主。
学生们大多数从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医学院校,接受十分繁重而严格的医学教育。
这一时期的医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传统医学的基本技术和知识积累,少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培训。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推进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
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最大变革在于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如解剖示教和实习课。
学生们不再单纯地进行理论研究,而能够直接操作练习,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一时期的医学教育强调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学校开始引入创新和探索的意识,鼓励学生们不断尝试新的医学方法和技术。
此外,由于医学教育的培训压力大、知识面广,这一时期不少学生往往出现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因此医学院校也开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引入必要的心理辅导课程。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了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
这一时期的医学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注重实习教育和临床环节的体验式教学。
此外,由于医疗技术和医学科研的不断进步,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还特别关注研究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医学院校大力推动临床教育的改革,强调临床技能和合理用药的人文关怀,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践指导和培训。
同时,也注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张扬方式的机会,打造特色研究项目和实践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医学学子。
在这三代医学教育改革进程中,学校教育不断深化,注重个性化教育,为适应不同学生需求提供学科自主选择、个性发掘、人文关怀、实习交流等多元化探索和学习平台,争取实现高校教育和社会的高度契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优质的医学人才,为医药行业做出更具贡献的贡献。
新医科背景下提升医学生科普素养的教学与实践
新医科背景下提升医学生科普素养的教学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12-21T01:09:11.13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6卷第15期作者:邓辉[导读] 科普素养是未来社会对每个公民提出的新要求。
邓辉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摘要:科普素养是未来社会对每个公民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医科背景下,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将促进全体医学生成为全民健康素质的全民健康教育后备人才,促进"健康中国"的发展,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基于此,本文就新医科背景下提升医学生科普素养的教学与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生;科普素养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医学教育历经了三代变革。
第一代变革参照弗莱克斯纳报告,进行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第二代变革则以教学创新作为突破口,构建了以"问题教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第三代变革是对医学教育的改革,第三代医学教育变革对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一是职业素质。
以新的医学观念为基础,从以生物医学为主体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学、医工、医理等"医学+ X"交叉学科为依托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转型,培养学生运用先进的智能技术进行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正确获取、评价和使用智能医疗技术的能力,并以智能医学为基础,进行持续学习[1]。
二是专业技能。
根据中国特色医学新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新兴智能技术的新一轮产业与科技革命,培育适应新一代技术革命、医学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兴智能技术、高水平医学创新和综合性人才,要能够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智能医学的前沿问题。
二、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生科普素养提升的教学实践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医学科普教育观念,把医学科学教育列入教学大纲,使之具有温度和趣味。
BBC的人体医学科普栏目《手术探秘 Operation Ouch》,是一档非常有特色的医学科普节目,讲述的是医生在急诊室里的经验,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
医学教育发展与课程模式转变ppt课件
12
形势与政策 内科学(甲)Ⅱ 外科学(甲)Ⅱ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中医学 全科医学 传染病学 皮肤性病学 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学 医学英语 医学综合课程Ⅱ 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类选修课程
高级医患沟通 临床医学类选修课 临床系列讲座 个性课程
体质测试Ⅲ 学分小计
周学时 0--1 3--3 2.5--3 1.5--1 1.5--1 2--1 1.5--0 1.5--1 1--1 2--0
通识(导论类) 通识教育实践 其他通识类 最低学分小计
周学时
2--1 2--1 0--1 2--2 2--2 0--2 0--2 2--2 2--2 2--2 2--2 1.5--1 4--1 4--2 0--4 0--3 4--0 4--0 1.5--1 3--2
学分
秋冬春 夏
2.5
2.5
√
√
3
3
周学时
0--1 1--7 1.5--3 4--0
2--1 3--2 1.5--1 2--0 1.5--1 1--1 2--2 3--3 2.5--3 2.5--3 2.5--3
学分
秋冬春 夏
√
√
备注
4.5 3
4 1
2.5 2
2 3
2
4 2
第四学年春夏至第五学年春夏进行临床见 习教学,由于临床教学的特殊性,具体教 学过程将另行安排。
1
1
3
3
3
3
2
4.5
5
2
1.5
4
4
2
4
2
1
1.5
25
24.5
备注
必修1门(3学分) 选修2学分
建议修读医学史、人类学
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04
医学教育的技术应用
数字化医学教育
数字化医学教育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来辅助医学教育的过程, 包括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医学教 育能够提高医学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使医学知识更加易于获 取和传播。
数字化医学教育还包括数字影像、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技 术,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真实的学习材料,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
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8
目录
• 医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 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 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 医学教育的技术应用 • 医学教育的未来展望 • 医学教育变革的实践与案例
01
医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中世纪医学教育
01
02
03
教会与行会组织
中世纪医学教育主要由教 会和行会组织,以学徒制 的形式传授医学知识。
06
医学教育变革的实践与 案例
哈佛医学院的PBL改革
总结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哈佛医学院率先将其引入医学教育中,旨在提高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哈佛医学院的PBL改革涉及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 估方式的全面改革。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的临床问 题,PBL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 沟通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02
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全球医学教育概况
全球医学教育体系多样
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差异,如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 的医学教育体系各有特点。
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各国互 相借鉴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1992-2020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文本分析
1992-2020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文本分析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政策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发展和改革,一直致力于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培养医学人才质量。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尝试对自1992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和探讨。
1992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和改革。
在此之前,医学教育主要以高等医学院校为主,每年的招生计划严重不足,导致医生缺口较大。
1992年,为了弥补医生供需矛盾,国家放开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逐步扩大了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2000年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政策再次进行了调整。
2002年,国务院发布《高等学校医学教育管理条例》,全面推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等临床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立并完善了临床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体系。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提高了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2010年,国家再次调整高等医学教育政策,推动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加大了高等医学院校的基础学科建设力度,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学科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方面,强调质量和效果,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2016年,国家发布了《医学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更为明确的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目标和措施。
这一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级职称人员和优秀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任职,并加强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服务的衔接,促进多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
同时,该规划还提出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医学教育经验和理念,提高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政策不断完善,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提高医学教育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医学教育资源不均衡、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充分等,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优化教育模式 提升卫生体系质量
学教育 的整 体水平和 国际先进水平相 比还 存在不 小差距 , 在我 国, 大多数 医学 院校还停留在 “ 学科 式” 教育的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阶段, 系统开展P B L 教学 的院 校还不多, 而 明确的有计划地开展 “ 胜 任力导向” 医学教育的院校就更是 凤毛麟角了。 从上文 中两个学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表现来看, 共同
之 处 是 均具 有 较 好 的 理 论 知 识 基 础 , 但 赵 同学 在交 流 沟 通 、 合 作 和 职 业 精神 等 方 面 更 具 优 势。 医 学 生
能表现 出这些能力方面的优势就不得不说和 教育模式 有关了。 传统 的医学 教育将 教学重点放 在理 论 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基本技能 的训 练方面 , 这种模式和 以前 的 “ 生物 医学模式 ” 相适应 。 而 目前 的医 学模式 已经转变为 “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 即从以前只关注患者的 “ 病” , 转而同时关心 “ 病” 和 ‘ ’ , 关注心理 、 社会因素 在 ‘ ’ 和“ 病” 之间的影响 。 具体到医学教育方面 , 培训 目标从 “ 医学专 家”转而成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 可以胜任多种角色的医学人才。 要实现这样 的医学 教育, 需要做 好以下几个方面: 在初人医学院校时加强通识教育, 以培养学生 的科学 精神 、 人文素养,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提倡 “ 以器官系统 为中心的教学”、“ P B ’ 教学 和早 期 接触临床, 以培养 医学生基础和临床相融合的知识结构 、 整体健 康观念、 终身学习能力等 , 在临床医 学教育阶段开展 “ 胜任力为导向” 的教育, 以系统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临床阶段教学的核心特
基础医学教程概述-浙江大学教学信息化平台
▪ ▪ ▪ ▪ ▪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patients, families, and the public, as appropriate,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physicians, other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health related agencies; work effectively as a member or leader of a health care team or other professional group; act in a consultative role to other physician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maintain comprehensive, timely, and legible medical records, if applicable.
三年制医学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三年制医学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建国前,我国医学教育经历了教会医院时期、医学教育萌芽时期和正式医学教育时期。
这时的医学院校大多采取国外教学的管理模式,学制为3~4年,后期增至5~7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学教育大致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此期的专业设置和学制安排主要参照前苏联模式。
第二个时期是“文革”十年,期间我国医学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个时期是“文革”后至今,在此期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对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改革方向、内容步骤做了明确规定,医学教育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1988年国家决定在15所院校试办7年制医学教育,21世纪初开办8年制医学教育,形成了我国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复杂多样、多种学制并存的现状。
二、三年制医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年制医学教育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开始于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该学制将医学归入艺科,属于高等学堂的大学预备科,修业年限为3年。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大学令》规定医学专修科分两等级,一是招收高中毕业生(二年制),另一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
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壬戌学制》规定专科学校学制三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医学专科学校的学制改为高中毕业后学习四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三年制医学教育。
1940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成立,学制为四年,随后成立的一批医学院校学制大多为三年(如新四军军医学校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制医学教育1.建国初期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个学制。
高等医学教育在保留六年制学制之外,开始大量发展二或三年制的医学专科。
这是在当时为迅速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尽快改变广大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问题的情况下,成立的一支能够应急速成、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医疗卫生保健队伍。
临床医学课程模式与课程体系
背景 我国的医学教育标准
2001:《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2008:《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2010:《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专业》
21
22
3. 标准要点
35条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23
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提出的课程体系
• 1. 基础生物医学课程: (1)基本标准: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
7
四、PBL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problem-based curriculum,PBC 或 PBL),是指在医 学教育中,以患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课程,通常课程参加人 数较少,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导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本质上讲, 是通过临床问题,提出教学目标,并以问题为基础确立或创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 过程及教学方法。
Bligh J (2001). PRISMS: New educational strategies for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Education, 35:520-521 John Bligh
8
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
9
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clinical presentation-based curriculum, CPBC),致力于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以保证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所需要的各 种知识,并掌握推理方法。基于临床表现的课程模式打破了基础和临床的界限, 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临床环境。但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 上的表现可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患同一疾病的表现也可能不 一样,因此,基于临床表现的课程模式也难免存在局限性。
中明确并涵盖基础生物医学的内容, 以便学生更 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掌握基础概念和方法,用于学习和运 用临床知识。 (2)质量改进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应 当调整并修改课程中生物医学所占比 重,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临床发展, 适应社会和医疗卫生体系当前及预期 的需求。
国际医学教育三代改革简介
国际医学教育三代改革简介
国际医学教育三代改革分为第一代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第二代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创新以及第三代以卫生系统为基础的教育改革。
机构上由以大学为基础逐渐向学术中心转变,再转向卫生教育系统;而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则是着眼于医学人才培养规律与社会需求医教协同。
医学教育改革呼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医科要求“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这才是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正确理念。
从对医科的新要求看,健康中国建设,要求树立大健康观、大卫生观,要求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
从新的医学学科专业看,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态势、医学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拓展了现有医学学科专业的内涵。
要着力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实现“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医工、医理、医文和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
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以教师为中心•以科学为基础•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基于问题的学习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
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
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
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
其特点:•以病人为中心•以系统为基础•以胜任力为导向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
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
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
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
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胜任力为导向的毕业后医学教育1
心态决定状态,你的内心够强大吗?
做最好的自己,你真的够努力吗?
先做人后做事,你有悟透吗?
活着就要沟通,你有应对不同局面的 能力吗?
成功不是偶然,沉重与痛苦你有勇气 承担吗?
LOREM IPSUM DOLOR
• 课程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凝聚专业通识
• 问题式学习(PBL):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临床思维 • 合理减少知识学习的负担(去专科化) • 基础和临床有机融合(临床思维的基础) •
合作者 Collaborator:
C
- 安排其他科室会诊 工作
健康倡导者 Health
Advocate:
D
- 讨论特殊情况的预防措施 - 讨论边缘人群及医疗资源 的可及性
管理者 Manager:
E
- 同时面临几件事情时如何时间管理,如病理科 医生要出活检报告、要开委员会会议,要看手术 室里的冰冻切片
• 院校
—培养有能力进入规范毕业后教育
阶段的临床医学毕业生
• 实现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有机衔接—学习方 法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目标清晰—“胜任力导向”的培训 •内容清晰—知识、技能和能力并重,培训围绕临床问题的 处理 •培训和学习—临床工作和培训的有机结合 – 分析和处理患者的一切健康相关状况 – 临床工作各种情况和环节的关注(围绕病人) – 系统学习(有组织、有计划) •能力评价标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3.胜任力模型理论
胜任力模型-冰山模型
第三部分
胜任力导向的毕业后教育
competency-based GME
加拿大医学教育体系)胜任力的理念 (CanMEDS)框架
加拿大皇家内科和外科医师学院( RCPSC)于1996采用 加拿大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基础
医学教育概论2015
问 答 题
1、本科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及发展如何?
2、医学教育过程有什么特殊性?
3、医学生学业考核分几类?
Flexner报告(1910 年)
Welch-Rose报告 (1915年)
第一次医学教育改革
Goldmark报告 (1923年)
什么是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
《柳叶刀》杂志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 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
21世纪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 一个全球的独立委员会 作者:20位国际专家 Julio Frenk: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前任墨西哥卫生部部长,WHO执行主任 Cheng Lincoln:CMB主席,哈佛大学全球公 平研究所主任
24 21
3 3
0 0
73 76
100 100
以教为中心
以学为中心
教师投入
教三 学二 考一
教学产出
教一
学二
考三
问题与挑战
连通主义
碎片化
云学习
高效教学的选择
(1)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2) 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 (3)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4) 慕课在线学习(MOOC and other online learning);
• 按照人体器官系统组织课程的教学模式
• 临床前课程 • 临床前课程+临床课程 • 临床前课程+临床课程+其他
• 基于模块的课程体系(属整合课程)
• 通常是根据器官系统或某一主题组织课程,综合了医 学、人文社科、伦理等知识内容
传 统 课 程 计划
行为科学 临床学习 生物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
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
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
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
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
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
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
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
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
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2)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主要原理解释普通生物学、病理生物学以及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技术的作用机制
(3)根据基因传递、人类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的原理来推断和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拟定医疗计划降低发病率,获取并且解释家族史以及血统资料,规范基因检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病患风险
(4)运用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免疫以及非免疫防御机制的细胞和分子基础确定疾病的病因以及预防措施,并且预测治疗结果
(5)把健康和疾病状态下普通的以及特定疾病的病理过程机制应用到重要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测领域
(6)运用有关正常生理以及疾病微生物的生物学原理解释疾病的病因,确定预防措施,并且预测治疗效果
(7)根据药理学原理评价安全、合理、最为有益的药物疗法
(8)运用量化的知识和推理方式——包括数据整合、建模、计算和分析——以及信息学工具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