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一)
道教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_许敬生
发生密切的联系 。它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在理论上是促进 行一阴阳 ,阴阳一太极 ,五脏均有此金木水火土 ,何乃指坎中
了明清时期命门学说的发展成熟 ,使明清时期的中医养生重 之阳为火 ,指右肾为少火也 。”[3 ]这里的“仙家”即指道教内丹
视命门阳气和治形宝精 ;在方法上它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 术 ,其命门理论受内丹取坎填离思想影响显而易见 。
·19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17 卷第 4 期
112 内丹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与气合炼成为气 ,达到“三归二”;大周天重点在于将气与
向腰间 ,开始重视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 因此 ,命门学说复苏的重要理论准备是心肾相交理论的
兴起 。心肾相交理论说明“心主 (火) 论”已过渡到“心 (火) 肾 (水) 并重论”,中医命门学说正是在完成了这一至关重要的 过渡之后于明代蓬勃发展起来的 ,而导致这种过渡的决定性 因素正是内丹术取坎填离 、坎离交媾的思想 。由于《难经》的 命门学说没有在医学内部得到延续 “, 主心 (火) 论”向“心 (火) 肾 (水) 并重论”的过渡 ,便成为命门学说复苏的重大契
自《难经》提出命门理论后 ,并未引起魏 、晋 、隋 、唐医家 下 ,开始了对人身太极的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
的关注 ,虽然有晋代王叔和《脉经》提出“肾与命门俱出于尺 道教内丹理论中的丹田与人身之太极 ———命门有着诸多相
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提出督脉命门穴 ,杨上善《太素·经 似之处 ,于是借鉴内丹理论对丹田的论述 ,将道教内丹之丹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建构:道家文化对中医理论在建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道家的气论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发展为完善的精气神学说。
同时,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等思想也被中医学所吸收,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自然疗法。
2.疾病诊疗:道家文化对中医的疾病诊疗也有所影响。
例如,道家注重养生之道,提倡“治未病”,这与中医“预防为主”的观念相吻合。
此外,道家文化中的一些方剂和治疗方法也被中医所借鉴,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理论建构和疾病诊疗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道教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丁树栋(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诸城262200)【摘要】道教作为中国的固有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宗教哲学思想,就是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中医学思想必须十分重视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因此研究道教文化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研究中医固有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道教文化;中医学发展;影响道教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成熟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道教文化是东方古代哲学的主要支柱之一。
道教的学术思想,完全渊源于道家的内容,而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穿中国文化上下古今。
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1道教文化对中医诊疗的影响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并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可溯源于先民们的巫祝祭祀鬼神,那时即有了道教的雏形,之后,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沿习方仙道、黄志道的某些观念和修持方法,于东汉中期最终形成了道教。
道教利用“符水”、“咒说”为传教手段并兼修医术,随后道教即与中医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并对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作为道教人物,研究神仙、丹道之学,并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医学著作。
他揉合道教文化与医学内容,总结了一些临床特效药物,如莨菪子治癫狂,鹿角末治乳痈,并记载了许多真菌类药用植物。
他对恙虫病的研究比国外早1000多年。
首创用狂犬病的犬脑髓敷贴被狂犬咬伤患者的伤口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是世界免疫学的最早记载。
另外,他对于肺结核尸注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他的汞与丹砂还原试验,是世界上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汇集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
其中道家学说对其理论奠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道家的“天地之道”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人只要顺应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时而处顺”(《庄子·大宗师》)。
由此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逍遥境界。
《黄帝内经》承袭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体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观。
《内经》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同时《内经》还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似,这种类似表现在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灵枢·邪客》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内容摘要: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关键字:天人合一道中医阴阳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养生特点:1、崇尚自然,顺乎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
无为不是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人们顺应社会、自然之规律行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意。
提倡“道法自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主观臆断、为所欲为。
另外,道家特别重视“知常”,老子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要求人们“知常”即掌握自然法则,这恰恰也是科学的态度,照这种态度去办事,必能推进科技的兴旺发达,激励人们由“无为”走向“无不为”,走向不妄作、不强为、不乱为。
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作为行为的箴言,以使自己清净无为达到致虚境界。
2、动静结合,形神统一道家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即是说人们要让自己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才能“涤除杂念,体尽天道”,“静为躁君”这种静以养神的观点并非独指以不运动、守静养神的方法长寿延年,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等都是运动,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养生观,它实际上强调了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即以形体修炼为基础进行精神修炼,主张形神共养。
道家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
浅谈道家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作者:李嗣琪关键词:道教养生中医影响摘要:自古医道一家。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有深远的影响,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
本文试从道家思想特色的内容入手,对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渊源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思想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其中,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因其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而对中医学的影响最深,最有指导意义。
道家首先将阴阳五行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以致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被引入中医,成为中医有别于西医的一大特点;道家“重人贵生”,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追求长生不老,发展出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全部为中医学吸收而成为中医养生学。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道家。
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
"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
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研究中医学则对道学的研究绝不容忽视,尤其对道门医学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二)养生与中医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中国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的规律”,最终让全人类达到健康长寿、平生事业获得成功。
道教养生学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
比如,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人的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
道儒佛家对中医养生
道儒佛家对中医的影响1、摘要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 养生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深厚底蕴, 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揉和了儒、道、释家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博采众家之精华, 堪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国内外已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医养生热, 中医养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
2、关键道家儒家佛家中医养生传统文化3、正文我们说养生实际上养的是生机,养的是自然之道,阴阳平衡,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身体健康从中医学的角度上讲,五脏六腑要平衡要协调,气血充足,经理通畅。
身体的问题不单单是身体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身体出了问题,是我们平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是性格导致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很多学问和道理,是指导我们人生的方向。
中医学是从传统文化中延伸出来的,养生之道也融合在传统文化中。
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去思考、去领悟。
道家学说认为道,是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和法则,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家崇尚自然, 返朴归真, 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就深刻体现出养生思想的核心, 效法天地, 以自然为法则, 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达到清静无为! 和少私寡欲! 状态。
如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道家贵圆的圆通观强调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是一个圆通的整体, 与中医学主张人是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一致。
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 在《素问》宝命全形明确指出: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列举的长寿之人: 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至人者, 淳德全道, 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 ; 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之理; 贤人者, 法则天地, 象似日月, 辩列星辰, 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将从上古, 合同于道。
论老子“道”学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Ab s t r a c t : L a o T z u s d a o i s m i s ma i n  ̄t o d i s c u s s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l i f e a n d u n i v e se r , t h a t i s , h a r m o n y b e t w e e n h u ma n s a n d u n i v e r s e .He
1 . 老子 “ 道 法 自然 ”与 中 医学 “ 天 人 合 一 ”的
关联 道法 自然是 老 子 道 家哲 学思 想 的核 心 , 而 天 人 合一则是 中医学理论 中的主体 , 从 表面来看二者是 两个独立的个体 , 但其内在实质是相同的。 道法 自然 阐 述 的是 世 间 万 物 与 自然 规 律 之 间 的关 系 J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 法 自然 ” , “ 道” 是指 世 间万物 的客 观规 律 , “ 法” 是遵 循 客 观规
论 老 子“ 道" 学观 对 中 医学 的影 响
福建 中 医药 大 学( 福 州, 3 5 0 1 2 2 ) 陈秋 霞 罗宝珍
即“ 天人之道 ” , 提 出 了“ 生命 秉 天地之 气” 的观点 , 即 阴阳
五行 , 其哲学思想中主要有唯物观和辩证法。 中医气、 形、 神及 阴阳平衡都 受到 了老子“ 道” 学观 的影 响, 推动 了中医
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㊃理论探讨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 岐黄学者(10400633210005)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白颖(博士研究生)㊁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暴雪丽(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白颖(1991-),女,2018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㊂E⁃mail:bybucm@通信作者:高思华(1957-),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脏腑相关理论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㊂E⁃mail:gaosihua1216@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白颖 暴雪丽 高思华【摘要】 医道同源互生,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巨大㊂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格调,恬淡虚无㊁冲气为和㊁阴阳和谐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㊂本文从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出发,分析总结了中医顺时㊁顺处养生理念;随后从虚无无为㊁阴阳和谐㊁崇阴尚柔等道家哲学思想归纳出中医虚无㊁和谐㊁尚柔的养生原则,以及宁心定志㊁饮食调养㊁导引吐纳㊁调畅情志㊁形神兼修的养生方法,这些无不与道家的思想紧密融合㊂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中医养生的许多方法和具体手段也是直接来源于道家㊂对于道家思想和道学理论的挖掘和深入研究,必能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创新养生方法,促进大众对摄生保健㊁益寿延年的认知㊂【关键词】 道家思想; 中医养生; 医道同源; 道法自然; 养生理论; 养生方法【中图分类号】 R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1.02.008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on the health preservation of TCM BAI Ying ,BAO Xueli ,GAO Sihua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GAO Sihua ,E⁃mail :gaosihua1216@【Abstract 】 Taoism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o follow the nature is themain thought of Taoism.The pursuit of tranquility,nihility and harmony of yin and yang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aoist thought.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concept of keeping in good time and good place of TCM from the view of keeping in good health of Taoism and nature.Then,from the Taoism philosophy of nihility,harmony and softness of TCM,as well as the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s of peaceful mind and determination,diet and recuperation,guidance and absorption,adjustment of emotionand spirit,and maintenance of form and spirit,all of which ar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aoist thought.Taoist philoso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alth maintenance of TCM,which not only guides the information of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of health maintenance of TCM,butalso directly derives many methods and specific means of health maintenance of TCM.The excavation and in⁃depth study of Taoist thought and Taois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further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health preservation,innovating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s,and promoting the public’s cogni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longevity.【Key words 】 Taoism; Preserve one’s health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mology ofTaoism and TCM; Tao follows nature; Theory of keeping in good health;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s 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标志着中医学正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思想,而春秋战国则是中医理论及思想迸发出勃勃生机的重要时期㊂道家思想同样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故又称老庄思想㊂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汲取了道家㊁儒家㊁墨家㊁法家等各大流派的思想,而其中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尤为重大,故而素有 医道同源互生”的说法㊂道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道法自然”,即对自然的尊崇和顺遂;二是 虚无无为”,也就是 道为无为虚”,对恬淡虚无㊁宁静淡泊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格调,同时也是对清心寡欲㊁顺势而为的生活方式的推崇;三是 冲气以为和”,源于道家的中和观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对冲气为和㊁阴阳和谐的追求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四是 崇阴尚柔”,这是老庄思想的独特特色,以柔为贵体现了生命的活性和持续性,保持柔的状态是对抗衰老的重要方法㊂此外,道家思想中尚有十分浓重深厚的 贵生”特点,‘易传“强调 天地之大德曰生”,对生命的珍视是道家养生观之滥觞㊂中医养生以保健防病㊁延年益寿为目的,有护精气㊁调起居㊁适寒暑㊁节饮食㊁活筋骨㊁畅情志㊁慎房事等多方面内容㊂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与道家哲学密不可分,老庄核心思想 道法自然” 虚无无为” 冲气为和” 崇阴尚柔”等都对中医养生的理论体系和原则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㊂1 道法自然的养生理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㊂”什么是 道”?‘道德经“的解释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㊂ 道”可以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也就是自然规律,而正是这种自然规律长养了万事万物[1]㊂顺应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关键内核,也乃宇宙万物正常运转的根本㊂顺其自然本质上就是要遵循万事万物的天然本性,不强行干涉和妄然违背㊂ 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医理论影响十分深远,中医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因势利导”等思想和主张均来源于此,奠定了中医养生观的基调㊂从道家哲学指导下的养生观来看,养生即是修道的过程[2]㊂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医养生学范畴中,主要可以归纳为 顺时养生”和 顺处养生”两个方面㊂1.1 顺时养生顺时养生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与四时之气的和谐统一,顺应四时而养生;二是人与昼夜轮转的和谐统一,顺应一日之内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养生㊂‘内经“根据四季变换和节气规律,提供了一套与时相应的㊁具体的养生方式,涵盖了人们的日常起居㊁饮食喜怒㊂‘素问㊃四气调神大论篇“曰: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㊂” 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可谓对四季养生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诠释㊂‘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一日内昼夜轮转㊁阴阳消长规律的论述,如‘灵枢㊃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㊂”‘灵枢㊃口问“: 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㊂”顺应这种规律而作息,则阴平阳秘,违背这种规律,则阴阳失衡,百病丛生㊂1.2 顺处养生顺处养生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注重人与地理环境的整体统一,即因地制宜,根据地理方位和天气物候的差异指导养生,再者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强调良好㊁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㊂地理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释在‘素问㊃异法方宜论篇“中多有体现: 东方之域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㊂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㊂北方者,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㊂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㊂中央者 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㊂”地理环境的差别造就了迥异的生活习性,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也随之不同[3]㊂而顺处养生就是结合各地的特点,避免地理因素上的弊端,调整饮食结构,从而 得其所宜”㊂另一方面,良好社会环境和融洽的社交关系也是顺处养生的重要内容,和谐愉快的社会环境有益健康长寿,而紧张压抑的环境或突发重大变化都会给人带来身心双重创伤[4]㊂2 虚无㊁和谐㊁尚柔的养生思想2.1 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道德经“中说 无为而无不为”,认为 道为无为虚”,提倡恬淡无为的生活方式㊂清静是对心境和精神境界的界定,而无为是对行为举止的约束和要求㊂事实上,道家所崇尚的 无为”和对虚静状态的追求,仍然是对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倡导,是对 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实践[5]㊂只有清心寡欲㊁神不外驰,才能逐渐体会暗合道妙的境界,深层次感知自然之道的本原㊂受到老庄思想影响,‘内经“中许多主张和文字表述均体现了 见素抱朴,清心寡欲”的态度㊂如‘素问㊃阴阳印象大论篇“云: 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㊂”再如‘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㊂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㊂”由此可以看出, 志闲而少欲”是虚无无为㊁淡泊宁静的具体践行方式㊂老子认为: 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㊂”过度追名逐利㊁终日追求物质有害无益,是疾病的根源㊂而 无为”的养生原则即是要养精守神,少私寡欲,清净淡泊,虚无无为,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度百岁而动作不衰”㊂2.2 阴阳和合的平衡之道‘道德经“中的著名论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㊂”一语道破了阴阳间对立互根㊁相互依存消长而又相对平衡的关系㊂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调理四时,太和万物”㊂‘淮南子“: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㊁日夜分而生物㊂”中和观来源于道家,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摄生保健到为人处世再到治国齐家,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 致中和”的体现,可见其地位之崇高㊂阴阳交和也是‘内经“养生的原则性内容,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㊂中和状态才是万物化生根本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 阴平阳秘,精神乃至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曰: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㊂”又说: 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㊂”明确提出了调和阴阳五行的治疗法则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云: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㊂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㊂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㊂”‘灵枢㊃木神“: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㊂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㊂”2.3 崇阴尚柔的生命追求‘道德经“十分推崇阴柔之道㊂例如,书中有多处词语将属性为阴的字词前置,如 阴阳” 牝牡” 雌雄”等;再如,道家喜欢用水㊁赤子等象征柔弱的词语来喻 道”,认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误故几于道”[6]㊂老子认为,柔是生命的正常状态和活力的象征,只有保持 柔”的状态才契合摄生之道,故其言 人之生也柔软,其死也坚强”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㊂ 牝恒以静胜牡”,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道家的以柔克刚也影响了中医养生理念,‘内经“中就有对保养阴气之理的深刻阐述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中阐述阴阳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阴精需要阳气的守护㊂‘素问㊃五常政大论篇“曰 阴精所奉其人寿”,说明对阴精㊁阴气的保守是通往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㊂然而‘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又指出: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㊂”可见阴气容易损耗,因此更需要保养呵护[7]㊂这种 崇阴尚柔”思想也为后世重视真阴㊁补阴等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㊂此外,中医养生范畴中的许多养生功法㊁导引之术㊁太极拳等,也都是以柔中带刚为特点㊂3 道家养生诸法简述3.1 导引吐纳调整脏腑气血导引吐纳作为古时候的养生术,是一种由意念引导肢体动作,再配合呼吸的健身方式,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现代的气功疗法[8]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就绘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而到了三国时期,华佗的 五禽戏”对导引术式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㊂导引按摩,即肌肉的伸展和肢体的运动,讲求 三调合一”,即调身㊁调息㊁调心相互结合,从而内外兼修,达到摄生之目的[9]㊂呼吸吐纳则以调息为主,有疏利气机,调整脏腑气血的作用㊂道家十分重视导引㊁吐纳的养生和治病作用,‘庄子“中将导引呼吸作为养生的关键[2]㊂‘庄子“中有云: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㊂”受此影响,中医应用导引㊁呼吸吐纳㊁按跷等手段养生保健㊁治疗疾病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华佗的五禽戏到孙思邈的 老子按摩法”,再到 六字诀”(嘘㊁呵㊁呼㊁呬㊁吹㊁嘻)调息养生,都是中医摄生调养㊁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㊂3.2 静心节欲返归淳朴本真根据道家 少私寡欲” 清静无为”的思想,养心㊁养神贵在一个 静”字,也就是心无杂念,淡泊宁静[10]㊂老子提倡 道法自然”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则更进一步强调对自然的崇尚和顺从,主张不能 行为物役”,其在‘庄子㊃外篇“中提出: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㊂目无所视,耳无所听,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㊂”内经受其影响,同样将减少私心杂念㊁返归淳朴作为养生之道,认为如此方可修炼心性,使生命回归本真㊂‘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提出: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㊂”便是对静心养神实践方式的具体阐释㊂而 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房事,也要节制对名利㊁钱财㊁美食㊁音声的过度追逐,做到 静以安身,和以保神”,如此方能心平气和㊁持盈保泰,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3 舒畅情志养护调摄心神精神调摄向来是中医养生和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11⁃12],对情志的梳理调畅不仅可防病保健,也可治病调理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㊂”‘素问㊃举痛论篇“云: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㊂”中医情志养生始于‘内经“,又于后世逐步发展,其间受道家思想影响颇多㊂道家提倡 少私寡欲” 清静无为”,这些思想构成了道家养神㊁宁神的摄生观,也渗透到了中医情志养生中㊂比如,‘庄子“中有: 虚无恬淡,乃和天德㊂”而‘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也提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㊂”可见道家的精神调养基本奠定了中医情志养生的思想基调㊂同时,后世许多在情志养生上有重要影响或拥有著名论著的医家,往往也是道家思想的践行者㊂例如葛洪,他在‘抱朴子㊃养生论“中说: 多思则神散,多念则神劳,多奕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浮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焦枯㊂”认为情志过极令全身脏腑功能受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㊂再如唐代孙思邈,既是名医也是道家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千金要方“是中医学经典著作,内有篇章专论养性,对情志养生有独到见解,他提出的 十二多” 十二少”等见解推动了情志保健的发展㊂健康的定义早已不局限于躯体没有疾患,而是身体㊁心理和社会都处于一种完满良好的状态[13]㊂现如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心理焦虑或抑郁状态的人数不断攀升,由情志不畅而致病者愈来愈多㊂如若能做到孙思邈所言 十二少”:少思㊁少念㊁少欲㊁少事㊁少语㊁少笑㊁少愁㊁少乐㊁少喜㊁少怒㊁少好㊁少恶,则通达了情志养生之要领,做到了较高境界的心灵养护㊂3.4 食饮有节调养精气精神饮食调养即是根据人的体质㊁所处环境和时节,调整饮食内容和结构,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也称为 食养”㊂如果食物与药物相互配合,一同入膳,制作成具有保健和治疗疾病的功能性膳食,则成为 药膳”[14]㊂中医食养历史悠久,‘素问㊃五常政大论篇“曰: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㊂”‘素问㊃脏气法时论篇“曰: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㊂”中医还有 药食同源”的理论,将既可入药又可作为食材的品类纳入,广泛用于食养保健,‘内经“中就载有8首药食并用的方剂[15]㊂道家对饮食调养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饮食习惯,包括饮食量㊁进食时间等;二是对五味的功效和食疗作用的阐释㊂首先,道家主张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东晋葛洪曾说: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避免过饮过食是道家的饮食规律和习惯,这种饮食习惯的倡导对中医养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饮食有节”㊂饮食有节要求人们不仅要合理搭配饮食,还要注意进食的时间㊁分量㊁饮食卫生,克服口味偏好,防止过饥过饱等[16]㊂其次,道家也充分认识到饮食五味的调养作用,在‘内经“饮食养生理论上的投射体现为对 谨和五味”的尊崇㊂唐代孙思邈强调饮食要 知食宜”,还在‘千金要方“中设立 食治”篇,并有 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等著名食疗言论,可见对食养食疗的推崇与重视㊂元代丘处机所著‘摄生消息论“中也有对四季五味调养不同脏腑的详细论述㊂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多将食疗作为养生治病首选㊂此外,道家还有炼丹㊁服石等养生方法,时至今日,科学技术证明许多 仙药” 金丹”多是有毒的化合物,已然淡出了道家食养的主流㊂4 结语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思想对中医养生观有重要启发㊂道家思想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而且衍生出多种中医养生的具体方式方法㊂道家所提倡的 道法自然” 虚无无为” 冲气为和” 崇阴尚柔”,引申出一系列养生哲学,正是在这些养生观念和理论指导下,才涌现出导引按跷㊁呼吸吐纳㊁静心节欲㊁调畅情志㊁饮食疗养等诸多养生方式㊂其中 道法自然”思想更是贯穿于中医养生理论的始终㊂中医养生所追求的就是 精㊁气㊁神”与 形(机体)”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道家思想融洽无间㊂中医养生观继承了道家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对中医养生方式方法的挖掘和深入理解必能有助于摄生保健㊁益寿延年㊂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而精神文明相对匮乏的当下,这种注重自然之法和内在精神调摄的养生观值得后学者继承,并创新出更繁茂㊁多元的养生之道㊂参考文献[1] 金蒙蒙.老庄养生思想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8.[2] 林文钦,许利彰.道家养生思想析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5):21⁃33.[3] 刘柳青.老庄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4):446⁃448.[4] 程记伟,白宇,蔡定芳.‘黄帝内经“养生方法的整体观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2719⁃2720.[5] 白延辉.道家无为观的思想内涵㊁诠释倾向与现代价值[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3(3):75⁃82.[6] 贺璋瑢.‘老子“的性别意识及其历史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5⁃111.[7] 范奇鑫,臧守虎.道家尚阴思想对‘黄帝内经“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6):657⁃660.[8] 黄圣耀.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9] 杨尚运.传统导引养生术健身养生功能与当代价值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1):199,201.[10] 刘东祥.‘黄帝内经“道家哲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11] 白世敬,李峰,刘燕,等.道学对中医情志养生理论形成及发展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8):642⁃644.[12] 赵洋.结合道家性命双修思想论述‘黄帝内经“的养生观[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13] 焦丽璞,薛芳芸,穆俊霞.论道家 无为”思想与中医养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9,20(3):162⁃164,222. [14] 陈沛沛,项平.道家饮食养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4):62⁃64.[15] 刘亭宇,李东侠,施洪飞.中医营养术语溯源及与中医㊁养生㊁现代营养相关性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0):111⁃114.[16] 李永亮,唐振宇,曹云.‘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53⁃55.(收稿日期:2020⁃04⁃02)(本文编辑:韩虹娟)。
道家与中医
·16 ·
江西中医药 2008 年 1 月第 1 期总 39 卷第 301 期
内部的阴阳之气得以协调平衡 、运行正常 。这个理 论 ,指导了中医临床两千多年的历程 。 2 道家思想与《黄帝内经》
《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 。一般认为 《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 ,而这一时期也正是 道家重要学术派别 ———黄老之学形成 、发展和鼎盛 之际 ,成书于这一期间的《内经》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 它直接成就了《内经》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则 。本 文仅就老子的“阴阳不离”说加以阐述 。
生命健康和延年益寿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 。
3 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
在诸子学说中 ,养生思想最丰富深奥 ,对后世影
响最大的当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中
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 ,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 、习
练方法十分密切 ,可以说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
的形成起着开源的作用 。《黄帝内经》一书汇集了先
1. 1 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 《道德经二十五章》: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是对人与自
然相统一的一个很好的概括 。这个思想渗透到医学
领域 ,就成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医学理论 。在中医
看来 ,人体的生理病理不仅与水土环境有关 ,而且与 气候条件相连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与 自然遵循着共同的规律 。因此 ,无论是诊断 、治疗还 是养生 、预防 ,都必须把人放到整个自然环境的背景 下去考察和分析 ,而不能就病论病 ,因人治人 。这个 思想是中医理论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直到现在 仍经得起科学的检验 。 1. 2 气为人体根本的思想 《庄子·知北游》曰 “: 人 之生 ,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 ……故曰通 天下一气耳 。”这是对人体生命本质的哲学说明 。这 个思想渗透到医学 ,成了整个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 中医认为 “: 人以天地之气生”“, 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不仅决定着人的个体发育 ,即人的生长 、发育 、壮 大 、衰老是一个从血气已通 、血气始盛 、血气盛满一 直到血气懈惰 、神气皆去的过程 ;而且“诸痛皆因于 气 ,百病皆生于气”,疾病的产生也是或外感于风寒 , 或内结于情思 ,以致邪气盛 、精气夺的结果 。因此 , 治病的根本就是要“调气”,要通过“热者寒之”、“寒 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方法 ,使人体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 阴阳平衡观念:道家哲学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 五行学说:道家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
3. 养生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养生观念,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可以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
4. 整体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出发,考虑到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
总之,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完善。
道教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 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 满足感。 。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 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 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 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 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 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 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 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 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 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 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 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 不安。
才能长命百岁。又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 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意思是说能够顺应四季变化而 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的人,就不会患疾病, 即所谓“得道”。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是聪明 人,反之则是糊涂人。
2有关“治未病"的观点 老子日: 。知,不知,尚矣l不知, 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 病,以其病病。”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很渊博 了,还总是认为不足的人是最高尚的。自己 明明知之甚少,还要装作知识渊博的人就会 不断出毛病。只有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 不要出毛病的人.才不会出毛病。圣人之所 以很少出毛病,就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时 时鞭策自己不要出毛病,所以不会发生毛 病。还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观点,这些论述原是社会学的理论,被《黄 帝内经》引用变成中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 《黄帝内经》称: 。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 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一个有道的 聪明人知道不要等有了病再来治疗,一个国 家也不要等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如果一个 人等到有了病再来用药进行治疗,一个国家 等到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就像感觉到渴了 才想起去挖井,已经发生了战争才想起去铸 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一)
【摘要】通过对道教养生思想特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基础。
【关键词】道教;中医;养生
Abstract:ThroughanalyzingandsummarizingthecharacteristicideologyofhealthpreservationinTaoism,thecon clusionisthattheinfluenceofhealthpreservationinTaoismonthetheoryofhealthpreservationinTCMm aybeinductedasfollowings:takingtheconformingwithnatureandrelevantadaptationofheavenandea rthasapremise;viewingthe"Yin"and"Yang"inarelationequilibriumasacore;andservingtheadequacyo fessence,sufficiencyof“Qi”andvigorousvitalityasabasis.
Keywords:HealthPreservation;Taois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养生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养生即是修道。
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养性延命录》提出:“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和推动极为突出。
历代道教养生家通过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思想以及多种养生方法,本文就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作初浅论述。
1道教养生的思想特色
1.1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最初由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化生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交合感应而又化生天地间万物众生,此为造化之道。
可见,人与自然万物皆归源于道。
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
道教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
道教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构相应,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时,人就有可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1〕。
道家从道学角度以“天人感应”学说阐明养生的基本原理。
1.2重人贵生,乐生恶死“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第一位的。
《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把人与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可见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重要的,社会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每个人都应“贵生”“重生”“保生”“修生”。
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给予主体选择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寿限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长存,因此主张并且相信经过一定的炼养过程,精神和形体可以相守不离,即形与神俱,实现长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这其中包含了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太平经》在这方面则予以反复阐明:“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
道教特重今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是普天下最珍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当“以生为贵”,“乐生恶死”,人人都有珍惜生命、延长寿命的本能要求和权利,因而人活在世上,应以追求快乐、幸福、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死为最高理想目标。
1.3形神统一,性命双修“形”是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
《太平经》指出:“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
常合则吉,去则凶。
”认为形神“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
”晋代葛洪认为:“形须神而立焉”,“形
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认为生命是形神的统一体,形与神是相互依存,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不可分离。
由于道教的养生思想强调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炼过程中,既重视精神的修养,也重视形体的锻炼,并竭力把精神与肉体的修炼密切结合起来。
性命与形神是两对可以相通的概念。
性与神相通,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识等;命与形相通,谓人的形体躯体、存在等。
汉唐时期,养生家多称“形神共养”,唐以后之炼养家则多称“性命双修”。
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理论所追求的是整个人生修养体系,并借这个理法完备的体系,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
与中国儒家、佛教的养生学相比较,唯道教性命双修,故更为圆满。
1.4修德行善,颐养天年道教“重命养生”的目的,并非仅仅的为了长生不死,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产物,更是社会存在。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事实上成为道教仙学理论的基础。
自我肉体修炼与自我心灵的完善,自然而然合二为一,养生与道德紧密联结。
道教认为,修仙道之前必须修人道,人道不修焉能成其仙道。
而成仙道的前提在修德,扬善抑恶,实现生命之转化的关键是人的德行。
中国文化重视自我修养的传统自古就有,《周易》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尚书》认为满招损,谦受益是天道的规律,提倡做人应“慎厥终,修思永”。
道德修养,一方面是性情的修养,另一方面是行善积德。
为善而生,为恶则死;善则长生成仙,恶则与仙无缘这样,长生成仙即成为至善的标志〔2〕。
人的道德表现有善有恶所以人的命运也有好有坏,寿命有长有短。
而道德表现是人能自主选择的,一个人的选择就决定了他的生命走向。
任何人无论富贵或是贫贱,健康或者羸弱,只要行善,生命就会充实而长久,长生不死就是所得的回报。
善的人生就是福与乐的人生。
可见,道德修养是长生不老的必备条件。
一个人想修成神仙,除了外服仙药,内练精气之外,还必须积大功德,功夫、功德并俱,方可成为“天仙”。
道教在面对死亡的阴影之前,以高度责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力图创造一个统一的完美的自我,使之依从人类的愿望,让生命进入永恒状态。
2道教养生观在传统医学中的体现
道家充分肯定人存在的意义,认为通过采取各种养生手段来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就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原始道教中的许多思想被传统医学的经典所吸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