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赤壁赋》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赤壁赋》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赤壁赋》特色鉴赏1.主客问答的辞赋结构: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自荀子赋章创名以来,历史上出现了气势恢宏的汉赋、注重平行和均匀的平行赋,以及规则严密的规则赋。

唐宋时期,它成为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学赋。

杜牧的《阿方公赋》堪称开端,而欧阳修的《秋声赋》在宋代已经成熟。

苏轼很有才华。

他摆脱了堆积如山的典故和遵守健全法律的桎梏。

在句法、结构和节奏的自由上,他不仅保持了赋的形式,而且具有强烈的诗意,与散文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赤壁赋》是三福的一部杰出代表作,行走自如,形似诗画。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虚拟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

主与客其实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

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

但《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多为散句。

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乐甚,扣船而歌之”是散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也是散句;第三段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第五段,虽然不属骈句,但全是四字或六字句(虚字“乎”“之”不计),句式整齐。

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

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

《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

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

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

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

《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

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

如第一段的“间”“天”“然”“仙”押韵,第二段“桨”“光”与“方”押韵,“慕”“诉”“缕”与“妇”押韵,第三段的“稀”“飞”“诗”押韵,“昌”“苍”“郎”押韵,“东”“空”“雄”押韵,“鹿”“属”“粟”押韵,“穷”“终”“风”押韵,第四段的“往”“长”押韵,“瞬”“尽”押韵,“主”“取”押韵,另有“清”“风”“禁”,“月”“竭”,“色”“适”交叉押韵,第五段的“酌”“藉”“白”押韵。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被誉为古代辞章之最。

这篇赋文以其瑰丽的文学艺术和深入的哲理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赤壁赋》以黄鹤楼为起点,通过苏轼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壮丽的历史画卷。

文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娴熟的笔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抒发了自己对战乱和政治腐败的忧虑。

他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对人性的热爱和对正直勇敢者的赞美。

苏轼的文笔优美而流畅,他以自由散漫的笔触,将壮丽的自然景色、英勇的将士和滚滚战火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历史的沧桑。

他的文字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赤壁赋》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思考的作品。

苏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思考,探寻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必然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总的来说,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瑰丽而深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瑰宝。

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性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被广泛传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前赤壁赋的写作特点

苏轼的前赤壁赋的写作特点

苏轼的前赤壁赋的写作特点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其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叙事性:该赋通过叙述历史故事,描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和人物形象,使得读
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战争的残酷。

这种叙事性的写作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2.语言优美、文辞流畅:苏轼善于用诗意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使得整
篇赋文辞清新雅致,情感真挚动人。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作品更具有文学性,也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运用典故、象征手法:在《前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了很多典故,如“非梦也,
但得以记之”、“精卫填海”等,这些典故使得作品更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同时,苏轼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如“比物喻志”、“以物言志”等,使得作品更具有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4.以文为赋,骈散结合: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写作方式,即
将散文和赋体相结合,使得作品既有赋的华丽,又有散文的流畅。

同时,苏轼还运用了骈散结合的手法,使得整篇赋既有对仗工整的句式,又有自由灵活的散文句式,这种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可读性。

总的来说,苏轼的《前赤壁赋》以其叙事性、语言优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以及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散文的特色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散文的特色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散文的特色[收稿日期]2007-05-10[摘要]苏轼的诗、词、散文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散文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前赤壁赋》在哲理、意境、语言三方面都体现出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苏轼散文;前赤壁赋;散文特色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而苏轼的散文向来同韩、柳、欧三家并称。

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北宋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卓越的才能和高超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创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北宋文学变革的基本宗旨。

同时,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的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政治主张有一致性。

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遗世独立有所警惕,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学创作上却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上消极颓废的道路。

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乐观旷达与无可奈何,随遇而安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时代的内心苦闷。

苏轼散文中的人生思考超凡脱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影响,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思想通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力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

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愤世嫉俗与逍遥山水的矛盾思想,使苏轼表现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

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

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篇一: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简述苏轼散文赋作的散体特征。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较早而绵延久远的文学形式,它肇始于屈原、宋玉,兴盛于汉魏,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嬗变过程中,经历了由辞赋向散文赋发展的阶段。

在向散文赋的演进过程中,苏轼在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同时,用写散文的手法写赋,完成了由辞赋向散文赋的转变,使赋体文学呈现出新格局和新面目。

苏轼赋的散体特征是:首先,散句增多。

《赤壁赋》共93句,散句约50句;《后赤壁赋》共68句,散句多达56句。

这些赋里,句式参差,少则一字二字,多则十一二字,这在辞赋中绝难找到,即使在唐人散体赋中也属罕见。

散句的大量切人,不仅打破了整齐的句式,松活了板重的句式结构.而且动摇了辞赋的语言根基。

散句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形成了赋体以散句为主的语言新格局,使赋更便于状物抒情、叙事言理,充分显示出了散体的优势。

其次.句式多变。

苏轼的散文赋在句法上摆脱了辞赋的格套,因而在句型建构方面获得了适应表达内容的充分自由,不仅词序变换自由,且可用若干单句排列组合,大大增强了句子的弹性,比起五言加助词的辞赋和以四六言为主的骈赋灵活自如得多。

唯其以散句为主,故便于自如地驾驭各种句式,对陈述、感叹、疑问和反问、排比、对偶等多种句式及句间的承转变换灵活地掌握。

如《秋阳赋》句式参差,二二五六七八九言兼用,陈述、感叹、问句、排比、对偶转换灵活。

苏轼的散文赋,运用多变的句式、错综的句型,自如转换,变拘谨为活泼,且“随物赋形”,不拘一格,恰到好处地阐发了义理。

再次,笔法自如。

无论叙事言理、咏物抒怀、吊古记游的苏赋,都不主故常,不落窠臼。

为适应表情达意的需要,苏赋笔法多样而能和谐统一。

《赤壁赋》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后赤壁赋》于叙事、写景中抒情言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苏赋笔法多变,转换自如,纯是散文写法。

正因为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散文笔法,变单调为丰赡,才显示出散文赋的崭新面目,结构手法和轻灵跳脱的笔致,突破了辞赋的程式,应视之为散文手法在赋体文学领域中创造性的运用。

浅析苏轼《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赤壁赋》的艺术特色作者:王淑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6期摘要:苏轼的散文才智驰骋,文理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前、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

这两篇赋采用“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赤壁山水及文人墨客载酒中流、扣舷而歌的情形,围绕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进行抒情和议论,在情、景、理交融中,淋漓表达了作者身处低谷时挣扎、反思和超越思想情感和对生命里程的自我观照。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即为今湖北黄冈。

在黄州三年后的七月、十月,苏轼两次与友人共游赤壁,在赤壁山水、天光之间徜徉,苏轼兴之所至,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侧重咏水,《后赤壁赋》侧重赋山。

本文试对两赋作比较赏析,来探讨二者区别。

一、结构的差异映射了创作心态的不同钟惺曰:《赤壁》二赋,皆赋之变也。

此又变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赅彼。

深入研究两赋,可以看出两赋的创作心态和结构,是具有较大差异的。

《前赤壁赋》的情意跌宕起伏,主客之间的问答可谓是恣畅淋漓,而《后赤壁赋》的情意则呈现出隐曲性特征,主客之间的问答浮于浅表。

在结构方面,《前赤壁赋》具有精巧、细致的构思,主客思想交流也趋向深入,对个体存在的感受和思考差异进行了论述,这既是主客问答,也是苏轼的心灵独白,最后,主人以深蕴禅意的哲思来对客人进行开导劝慰。

赋中文意曲折有致,折射了苏轼内心与情感经历挣扎、解脱之后的超然之情。

在《后赤壁赋》,苏轼借景抒情,以孤鹤来抒情达意,而主客感情交流也较为浅表。

在文末部分,主客问答中的客,其实是梦中道士,即《前赤壁赋》中的道士灵魂,主人与其问答采用的是引而不发的手法。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主客关系的疏散,是苏轼松弛与抑制两种创作心态的写照。

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注释

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注释

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注释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解释《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知道吗?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赤壁赋短评

赤壁赋短评

赤壁赋短评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赋,实际上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历史人物和哲学思考,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内涵。

首先,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通过对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其次,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他通过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此外,苏轼在赤壁赋中还通过哲学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

他通过对“水月之辩”的探讨,提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

苏轼通过对自然、历史和哲学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内涵。

同时,《赤壁赋》也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的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辞章,以写赤壁之战为题材,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这篇赋被广泛认为是苏轼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下面是对《前赤壁赋》的赏析:
1. 情节描写:《前赤壁赋》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通过详细描绘战争场面、士兵英勇的形象和战争的残酷性质,展现了壮烈的战争景象。

2. 自然描写:苏轼巧妙地利用自然景色来对比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他通过描绘江水的波涛汹涌、山川的秀美景色以及白鹭飞翔的场景,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3. 情感表达:《前赤壁赋》中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

苏轼以自身亲历和感悟为基础,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生、志向和忠诚的思考和愿望。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4. 文学技巧: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比喻等,使赋文更加生动有趣。

他巧妙地将诗词元素融入赋作中,使这篇赋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总体来说,《前赤壁赋》是一篇描写战争和自然景色的壮丽诗篇,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情感,展示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文学才华。

这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千古绝唱”,影响了几百年的文学发展。

这篇赋文描绘了三国时期吴国与曹魏之间的赤壁之战,以及在这场战争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和人物形象。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首先,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话,将死亡比作一种永恒的力量,强调了人类精神的不朽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此外,苏轼还通过对风、水、云、雾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将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相联系,表达了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苏轼在《赤壁赋》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生动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

例如,他通过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历史名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智慧、勇气和品格,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评价。

此外,他还通过对一些普通士兵和百姓的描写,表达了对平民生活和命运的关注和关怀。

最后,苏轼在《赤壁赋》中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局势的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腐败,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思考和探索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丰富的思想内容、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宝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前赤壁赋艺术特点

前赤壁赋艺术特点

前赤壁赋艺术特点前赤壁赋艺术特点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前赤壁赋艺术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前赤壁赋艺术特点一我国的山水游记,作为一种一种独立文学样式出现,可以追溯的南北朝的郦道远。

他的《水经注》记载了中外河流1200条。

它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所经地区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以及神话传说。

内容丰富,文笔多姿多彩。

有注重山川景物特征的逼真描绘和隽永传神的特点。

到了唐宋继成了这个优秀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形成了山水游记文学的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这时初期那种对祖国山河纯客观的描写减少了,显示了情景交融文情并茂的写作特点,并且出现了像柳宗元、欧阳修和苏东坡这些志高才溢的大手笔。

但是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述那样,“文以气为主”。

三位大家作为文人其气质、禀性、个性各不相同,因而文章的风格,即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直接具体的反应和表现也是极不相同的。

诗有画龙点睛的“诗眼”,文亦有“揭敛之指”,前顾后注的“文眼”。

为着表现作家独特的文气、文风,各自选择谋篇布局的“文眼”也不仅相同。

新赏他们的游记,我们不仅可以饱览祖国的山水胜境,更可以充分领略情趣各异的艺术魅力。

东坡笔下的山水,则像一幅淋漓酣畅的泼墨写意画,雄浑苍莽,不由人视通万里,遐想千古。

《前赤壁赋》是其山水游记的典型代表。

如果仔细加以评析,就不难发现,《前赤壁赋》反映出来的苏轼的鲜明个人特点和他山水游记的艺术发特色。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名轼,北京眉州眉山人。

他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祖父苏序是位诗人,“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致千余首”。

父苏洵,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影响。

加之东坡聪颖非常,所以他学识渊博,才具惊人。

对于诗、文、词、书都有精深的造诣和成就。

“博学”也造就了他思想上“杂”的特点。

政治上他倾向于儒家的问政入世,生活上取法佛家、道家的的旷达出世。

有矛盾,但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达到儒道的统一。

赤壁赋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分析

赤壁赋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分析

赤壁赋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分析赤壁赋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分析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变与不变的相对论哲学实现了对人生悲剧意识的超越,以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苏轼曾多次手书《赤壁赋》以赠友人。

孙承泽《庚子消夏录·苏东坡书前赤壁赋》云:“《赤壁赋》为东坡得意之作,故屡书之。

”苏轼自书《赤壁赋》至少有五本。

除苏轼外,现今所知最早书写《赤壁赋》的书法家是宋孝宗赵昚,其行草《赤壁赋》长卷用泥金书于磁青纸上。

宋高宗赵构有草书《后赤壁赋》,同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同装,后接另纸篆书《后赤壁赋》全篇。

宋人徐竞有篆书《赤壁赋》。

《赤壁赋》在宋代已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著名画家乔仲常、马和之、杨士贤、李嵩、李龙眠、王诜、赵伯驹、赵伯骕等都曾绘《赤壁图》。

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是目前所存最早的“赤壁画”.此画采取中国画长卷通常采用的“异时同图”①的手法,根据《后赤壁赋》文意和情节,画面分九段从右向左展开,逐一描绘了东坡与客游赏的进程,每段既相互独立,又连成一个整体。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描绘的是《后赤壁赋》中东坡与客泛舟夜游赤壁,遇孤鹤“横江东来”“掠余舟而西”的瞬间景象。

此画构图极简,大片的空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笔法飘逸、婉转纤巧,特别适合表现道家看重的水流和云气,给人虚无缥缈之感。

杨士贤《赤壁图》表现出江流浩荡之气和赤壁雄伟之势,与苏轼的豪放情怀颇相契合。

李嵩《赤壁图》画技精妙,图中暗礁石壁以小斧劈皴擦,简洁、拙重,用“锯齿描”精绘细写漩流急浪,颇有装饰美感,意境悠远。

此外,还有李龙眠的《赤壁图卷》,王诜的《赤壁图》,赵伯驹的《后赤壁图》,赵伯骕的《后赤壁图》等。

金代武元直的《赤壁赋图》在众多“赤壁图”中最负盛名,表现的是苏轼泛舟夜游赤壁的场景。

此画构图雄奇壮阔,大江奔流、石壁峭立、峰峦起伏、树木苍郁,石壁之下一小舟中,苏子与二客对饮,船夫撑篙顺流而下。

赤壁赋笔法特点

赤壁赋笔法特点

赤壁赋笔法特点一、赤壁赋的笔法特点之整体风格赤壁赋的笔法那可真是超级有趣呢。

苏轼写这篇赋的时候,就像是在跟我们聊天一样。

他的笔法很自然,不是那种刻意雕琢的感觉。

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讲述他在赤壁游玩的经历和感受。

二、语句的节奏感1. 他的句子长短相间,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

有时候是那种长长的句子,像是在慢慢展开一幅画卷,把赤壁的景色啊,自己的所思所想啊,都一点点地展现出来。

比如说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读起来就仿佛你自己也置身于那赤壁之下,看到了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静水面,还有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浩渺景象。

2. 而短句子呢,又像是在强调某个重点,或者是突然蹦出的一个小想法。

就像“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样的句子,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就像是在跟你眨了一下眼睛,说“嘿,你注意这个哦”。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1. 比喻手法用得超妙。

他把人生比作“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比喻简直绝了。

一下子就让我们感觉到在天地之间,人是多么的渺小,就像一只小小的蜉蝣在广阔的天地里,像一粒粟米在大海里一样。

2. 还有对比。

他在文中把客人的悲观情绪和自己乐观的态度进行对比。

客人觉得人生短暂,而苏轼却能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看待,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通过这种对比,不仅让文章的思想更加丰富,也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人生观。

四、行文的虚实结合1. 虚写的部分呢,就像是他的想象在自由飞翔。

像他对曹操当年赤壁之战的想象,什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就是虚写,他并没有亲眼看到曹操当年的样子,但是通过想象,把曹操那种英雄气概描绘得淋漓尽致,然后又感叹英雄如今都不在了,这就引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2. 实写呢,就是他眼前的赤壁景色,那是实实在在的,他看到了清风、江水、明月这些东西,然后把这些实景和他的虚想结合起来,让文章既有现实的根基,又有想象的空间,读起来就特别有味道。

赤壁赋笔法解析

赤壁赋笔法解析

赤壁赋笔法解析
《赤壁赋》的笔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直叙其事,简洁明了:文章开头直接写到赤壁之游,简洁明了地描绘了赤壁的美景和作者的感受,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赤壁的美景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情景交融,更显生动。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3.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章的语言优美,文采斐然,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4.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先写景,再抒情,最后总结,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5.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文章不仅描绘了赤壁的美景和作者的感受,更通过寓言的形式,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慨,发人深省。

总之,《赤壁赋》的笔法特点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情景交融、文采斐然、层次分明、寓意深刻等方面。

通过这些特点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浅析《赤壁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浅析《赤壁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浅析《赤壁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赤壁赋》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文章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赤壁赋》文章思想内容及文章的艺术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借鉴!思想内容:非悲剧无以成就诗人。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已得到了无数次的证明。

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无不令人心如刀绞。

苏轼的名篇确有不少也是在受贬谪的时候写成的。

但他在困境中的诗作却与别人显得有所不同。

黄州这样邋遢的小镇丝毫没有影响到苏轼的雅兴。

他以诗人独到的眼光将一切事物都诗化了,又用博大的胸怀将它们融为那几篇流传千年的文字。

苏轼一生的信仰是儒与道的结合。

所以他不仅仅是个游离于人事之外,独享山川之乐的诗人。

在苏轼与他弟弟中进士时,仁宗曾高兴地连呼物色到了宰相之才。

苏轼也曾因政见不同与王安石明争暗斗。

最后,他因为乌台诗案受迫害遭贬黄州。

到黄州以后,苏轼一改原本尖锐讽刺的文风,陶冶于山水之中,过着道家的生活。

他对自然的博大胸怀也得以体现。

一次夜游,苏轼沉迷于夜色之中,喝酒赏月吟诗,回到家中时天色甚晚,“家童鼻息以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情下,他写下了《赤壁赋》。

那是七月十六日的仲夏夜,苏轼和他的朋友杨世昌,驾着小舟,在水中漂流,欣赏夜色。

他们饮酒作诗,杨世昌还吹起萧来。

萧声本就本凉,他更是吹得无比凄婉,弄得旁船的寡妇都啜泣起来。

接着便是他们主客的对话。

苏轼问他为什么要吹得这么悲凉。

杨世昌说是想到了曹操。

他当年在赤壁大败。

威武的战船在火中毫无用武之地,疯狂的东风掠过,百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场面惨烈。

那样浩大的战争发生过,而这里却还是这样安静。

曹操这样的一世之雄称霸一方,却随历史消失,早已不在。

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呢。

想想我们两个人在茫茫宇宙之中真是太渺小了,好生悲凉。

苏轼被这充斥着宇宙的悲观感受感染了。

试想,茫茫的天地之间,只飘着一叶小舟,旁边隐隐一个寡妇,几条潜鱼,而萧声那样悲凉,伙伴也被悲观的色彩笼罩,再想想自己悲苦的境地,苏轼怎能不动容。

赤壁赋文学短评

赤壁赋文学短评

赤壁赋文学短评《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这篇文章以赤壁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战争的看法、对人生的反思等主题,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下面将从背景介绍、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文学短评。

一、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黑暗,党争激烈,民不聊生。

苏轼因反对新法,多次被贬谪,最终被贬至黄州。

在黄州期间,他多次游览赤鼻矶,感受到历史变迁和人生的无常,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二、主题思想《赤壁赋》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缅怀历史:文章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缅怀,反思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 战争反思:苏轼在文中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灾难,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3. 人生观:通过缅怀历史和反思战争,苏轼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4. 自然观:在描写赤壁风景的过程中,苏轼强调了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主张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

三、人物形象《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苏轼:作为本文的作者,苏轼的形象贯穿全文。

他在文中通过对历史和战争的反思,展现了自己豁达乐观、善良正直的性格特点。

2. 曹操:作为历史人物,曹操在文中被描绘为一位英勇善战的统帅,但最终也难逃历史的命运。

3. 士兵:文中描述了曹操士兵在战争中的苦难和恐惧,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4. 朋友:在文中,苏轼与朋友泛舟赤壁,共同欣赏美景、饮酒作诗,展现了一种文人雅士的风度和情趣。

四、艺术手法《赤壁赋》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优美:苏轼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登泰山记 赤壁赋 语言特点

登泰山记 赤壁赋 语言特点

《登泰山记》和《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品,它们的语言特点如下:
1.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
-“泰山之巅,云海茫茫,如临仙境。


-“登高而望远,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人生苦短,何必为琐事所扰,何不放下一切,去追寻心中的那份宁静和自由。


2. 《赤壁赋》:
《赤壁赋》则采用了华丽、雄浑的语言风格,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感慨和思考。

例如:
-“赤壁之战,千古留名,英姿飒爽,气吞万里如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总体来说,《登泰山记》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诗意;《赤壁赋》的语言风格华丽雄浑,富有历史感。

这两篇作品的语言特点都非常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赤壁赋》写作特点

《赤壁赋》写作特点

《赤壁赋》写作特点
1、“以文为赋”,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文学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深入浅出,效果奇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篇一: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简述苏轼散文赋作的散体特征。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较早而绵延久远的文学形式,它肇始于屈原、宋玉,兴盛于汉魏,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嬗变过程中,经历了由辞赋向散文赋发展的阶段。

在向散文赋的演进过程中,苏轼在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同时,用写散文的手法写赋,完成了由辞赋向散文赋的转变,使赋体文学呈现出新格局和新面目。

苏轼赋的散体特征是:首先,散句增多。

《赤壁赋》共93句,散句约50句;《后赤壁赋》共68句,散句多达56句。

这些赋里,句式参差,少则一字二字,多则十一二字,这在辞赋中绝难找到,即使在唐人散体赋中也属罕见。

散句的大量切人,不仅打破了整齐的句式,松活了板重的句式结构.而且动摇了辞赋的语言根基。

散句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形成了赋体以散句为主的语言新格局,使赋更便于状物抒情、叙事言理,充分显示出了散体的优势。

其次.句式多变。

苏轼的散文赋在句法上摆脱了辞赋的格套,因而在句型建构方面获得了适应表达内容的充分自由,不仅词序变换自由,且可用若干单句排列组合,大大增强了句子的弹性,比起五言加助词的辞赋和以四六言为主的骈赋灵活自如得多。

唯其以散句为主,故便于自如地驾驭各种句式,对陈述、感叹、疑问和反问、排比、对偶等多种句式及句间的承转变换灵活地掌握。

如《秋阳赋》句式参差,二二五六七八九言兼用,陈述、感叹、问句、排比、对偶转换灵活。

苏轼的散文赋,运用多变的句式、错综的句型,自如转换,变拘谨为活泼,且“随物赋形”,不拘一格,恰到好处地阐发了义理。

再次,笔法自如。

无论叙事言理、咏物抒怀、吊古记游的苏赋,都不主故常,不落窠臼。

为适应表情达意的需要,苏赋笔法多样而能和谐统一。

《赤壁赋》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后赤壁赋》于叙事、写景中抒情言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苏赋笔法多变,转换自如,纯是散文写法。

正因为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散文笔法,变单调为丰赡,才显示出散文赋的崭新面目,结构手法和轻灵跳脱的笔致,突破了辞赋的程式,应视之为散文手法在赋体文学领域中创造性的运用。

以散句为主、多变的句式句法、灵活多样的笔法和结构手段,加上题材的广泛。

不拘一格的形式,而又都围绕着一条明显的线索,紧扣题义而“随物赋形”真正做到了形散神聚,是构成苏轼散文赋的文体特征。

【篇二: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

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

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中国写议论文。

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

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

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

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

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如《记承天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

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

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篇三: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北宋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苏子与客泛舟游于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夭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简注与简介]:元丰五年(1082)千支。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

枕藉:叠枕挤睡。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赋中语句“如怨、如慕、如泣、如泣”和“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白”等,至今常被引用。

[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赏析]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