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

合集下载

《自然资源的类型》气候资源利用

《自然资源的类型》气候资源利用

《自然资源的类型》气候资源利用《自然资源的类型——气候资源利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其中气候资源是一种独特且重要的存在。

气候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气候条件,比如光照、热量、降水、风等等。

首先,我们来谈谈光照资源。

阳光是万物生长的能量源泉,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光照时长和强度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在光照充足的地区,比如我国的新疆,特别适合种植喜光的农作物,如棉花。

棉花在充足的阳光下能够茁壮成长,结出饱满的棉絮。

不仅如此,光照资源还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板通过吸收阳光转化为电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在一些阳光充足的地区,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当地的能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接下来是热量资源。

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各地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和能够开展的农业活动类型各不相同。

在热带地区,终年高温,热量丰富,适合种植热带水果,如香蕉、芒果等。

而在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热量适中,既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也能够发展畜牧业。

热量资源还影响着工业生产。

一些需要特定温度条件的工业生产过程,如化工、制药等,会选择在热量条件适宜的地区建厂,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降水是气候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充沛的降水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

例如,我国的江南水乡,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是著名的水稻产区。

然而,降水的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地区干旱少雨,有的地区却洪涝成灾。

因此,合理利用降水资源至关重要。

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灌溉渠道等,来储存和调配水资源,满足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需求。

同时,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也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用于灌溉、城市绿化等方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风资源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气候资源。

风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一些风力强劲的地区,如我国的内蒙古和沿海地区,矗立着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A.气候资源都具有周期性 B.气候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数值 C.不同的气候资源具有不同的数值 D.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才 具有资源价值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活动 一、探讨气候资源与农业的关系
活动二、探讨气候资源与建筑的关系
活动三、探讨气候资源与交通的关系
请同学们先预习课本,然后回答问题:
一、探讨气候资源与农业的关系
≥10℃积温值
太阳辐射总量
珠江三角洲
>1600mm
气候资源的利用
资料:光照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一般 光照愈强,植物制造的有机质越多,农作物果实 也就越饱满,当然产量就越高。热量直接影响农 作物有机体的主要活动机能,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发育只有在它们所需要的适宜的热量条件下进行。 例如棉花对热量的要求:发芽10.5--12℃,现蕾19 --20℃,吐絮20--30℃,整个生育期大于等于10 ℃ 的积温至少为3000 ℃,否则就不能正常生长。
( D)
D.积温和降水量
二、探讨气候资源与建筑的关系
1、日照与街道方位
A
D C
B
如果是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ABCD四种朝向的 房间日照条件由好到差如何排列? A>D>C>B
怎样布局才能使各处都能得到阳光的照射

经线(子午线)
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 位,即使街道与子午线(经线)成30º ~60º 的夹 角。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无霜期、≥10℃积温和降水资料,分析回答
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无霜期
140~170
100~220
10℃积温
1300~3700
2000~4500 3400~4700 4500~5600

气候资源资料

气候资源资料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与气候有关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资源不仅包括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还包括气候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气候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空气是最基本的气候资源之一。

空气中的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同时,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浓度也直接影响到地球上的气候。

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也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保护空气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其次,水资源也是气候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都至关重要。

气候对水资源的分配和储存也有着直接影响,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模式、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发生变化,因此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土壤是支撑植物生长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气候资源。

气候对土壤的形成和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干旱、洪涝和土壤侵蚀等气候因素都会影响到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性。

因此,保护土壤资源,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是维护气候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总的来说,气候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人类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推动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未来世代留下更好的气候环境。

气候资源与利用

气候资源与利用

麦-麦-豆套种 一年两熟
长江中下游
地区
210~280 4500~5600 800~1600
绿肥-稻-稻 油菜-稻-稻 麦-稻-稻 一年三熟
“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
*与农业的关系最密切*
提 供 光 热 、 水 和 空 气 等
能 量 和 物 质 。
是 农 业 自 然 资 源 的 组 成 部 分 , 主 要
• 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 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地区
**我国四个地区的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类型
第1章 绪论
知识点:
1、气候资源的概念 2、气候资源的特性 3、气候资源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4、气候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知识框架
气候资源与利用
气候资源的 特点及内容
的与 相与 气 共其 比其 候 同他 较他 资 特自 的自 源 点然 特然 的
资 殊资 主 源 性源 要
内 容
气候资源的开 发利用
7、气候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风能,太阳能的利用
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
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表
地 区 年日照时 类 数(h/a) 型
年辐射总量 (MJ/m2)
一 类
3200-3300
6680-8400
二 类
3000-3200
5852-6680
三 类
2200-3000
5016-5852
四 类
1400-2000
源。
5、风资源
风能就是大气运动产生的能量,是由太阳辐射。
6、空气资源
1.氧气 :用于动植物呼吸,支持燃烧。主要用于潜水、医疗急 救、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 2.氮气:主要用于工业原料(制造硝酸和化肥等),作保护气, 食品防腐,液氮用于医疗冷冻麻醉等。 3.稀有气体 :利用惰性做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 灯的电光源、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 4.二氧化碳: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文献综述范文: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文献综述范文: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文献综述范文: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引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它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农业生产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综述分析。

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温度变化气候变暖导致了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

高温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过程,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温度变化还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增加,进一步损害农作物的生长。

2. 降水变化降水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干旱和洪涝灾害会对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产生直接影响。

干旱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洪涝会破坏农作物和土地。

影响结果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量下降由于温度变化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普遍下降。

这对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2. 品质下降高温等气候变化因素会降低农作物的品质。

比如,某些作物的糖分含量可能会减少,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造成影响。

3. 农民生计受损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了农民生计的不稳定。

农民面临着经济困境和生活压力,可能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收入来源。

应对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科学种植管理农民可以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来适应气候变化。

比如,选择耐旱性更强的作物品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2. 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和产量。

比如,利用遗传改良方法培育更耐旱、抗病虫害的品种,或者开发节水灌溉技术等。

结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包括降低了产量和品质,影响了农民的生计稳定性。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科学的种植管理和农业技术创新是关键。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

【字数:830字】。

聊城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其利用

聊城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其利用

聊城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其利用摘要利用特吉旺法、奥利弗评价体系、综合舒适度指数对聊城各月气候进行分析,对聊城市的气候特点和优势进行评价,得出聊城旅游的适宜季节为5~10月。

指出聊城独具特色的旅游气候资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聊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山东聊城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游和逗留而引起的经济与文化、休闲等社会活动的总和。

目前全球的旅游业总收入已超过了钢铁工业、军火工业和石油工业而跃居首位。

气象、气候与人类旅游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在不同的气象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环境。

气候变化,影响山体、水体、动植物及各种人文景观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一起以特定的功能作用于旅游者,这是气候对旅游的间接作用。

气象和气候条件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

聊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江北的“威尼斯”。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气候特征,涌现出了一批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区、生态村、生态场,使旅游业成为聊城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聊城市是贯穿南北的京九铁路、连接东西的济汉铁路、济含高速公路的交叉点,是京九铁路十二大站之一,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

1聊城旅游气候的基本特征聊城市位于山东西部,地处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

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邯郸市、邢台市隔水相望,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黄河与河南省及山东省的济宁市、泰安市、济南市相邻,北部和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

全境东西直距114km,南北直距138km,总面积8 715km2。

聊城市地处温暖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步,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燥”为四季气候的基本特征。

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措施

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措施

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措施
1.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耕作管理措施,包括合理施肥、节约用水、合理轮作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排放的污染物。

2. 推广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3. 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和肥力,如覆盖耕作、植树造林等。

4. 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合理规划农田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农业气象监测预测,提供农业生产的科学依据,减少农业风险。

6. 推广和应用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源、太阳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7. 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农田、森林、水源地等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8. 制定农业气候适应策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减少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9.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及时提供气象预警信息,引导农民科学种植、防治病虫害等。

10. 加强农村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探讨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探讨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探讨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作者:李微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6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总数的增加,资源和生存环境都日益衰竭,失去活力,传统的资源已经不能长久的维持人类发展的需要,资源紧缺越来越严重,各国都在力图寻找新的能源,气候资源正是比较理想的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和应用气候资源将成为我们要、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就对气候资源的特点,发展方向和应用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仅供大家交流,以期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有所帮助和启发。

引言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随着人口总数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的紧缺危机越来越凸显,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属于一次性的,等若干年后,这些资源都会枯竭,所以人类在找不同的可替代的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来缓解人类能源的大量需求,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资源之一。

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

指导思想:寻求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应用,应气候资源的特征,各地分布情况,各国国情,合理的统筹投资开发应用气候资源。

目标:实现能源循环再生可持续发展。

二、气候资源的特点(一)优点(1)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2)资源丰富、普遍。

(3)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

(二)缺点(1)水除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高,前期投资大,推广应用困难。

(2)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

(3)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持续供能不利。

如:光、热、降水等都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变化。

三、气候资源开发的方向(1)必须以先进的科技为支撑,加大投资,全球寻找、探索新能源,大面积开发应用气候资源。

(2)找直接能使用的气候资源。

在现有的已经发现的气候资源中找能广泛的能直接被当做资源使用的能源并发掘新能源。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作者:于见宝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09期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气候资源主要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气候资源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一、气候资源的评价气候资源与其它资源不同,不能进入市场交易。

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气候资源最容易发生变化,且变化最为剧烈。

有利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生产力,是资源;不利的气候条件则破坏生产力,是灾害。

利用恰当,气候资源可取之不尽,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可取代性。

故对一地的气候资源应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评价是对气候要素(光照、气温、降水、风等)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出有利或不利的评价分析,有些特殊的气候区域还应考虑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目前人类广泛利用气候资源的领域有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旅游业等。

1.农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季节),气候资源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不同。

因此,不同地区的复种制度、复种指数也不一样,应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取得最佳社会和经济效益。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广泛采用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措施,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合理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以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应特别关注几种重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所以应兴修水利。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烈,雨热异期,可以解决灌溉问题,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气候:降水有余、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以发展乳肉畜牧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可以解决灌溉问题,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定新建房屋必须 配备太阳能热水器:
但也必须指 , 与其他 自然资源相 比, 气候资源 的内容和形式具有 一定的特殊性 。主要 表现为 : 一是开发利用气候 资源 成本较 高且存 在一定风险 , 不适 当的开发 可能酿成气候灾 害 , 以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时必须 同时考虑 防灾减灾 ; 所 二是气候 资 源作 为一种可再生 自然资源 , 不利用造 成资源 流失 , 利用不 当造 成灾 害 , 多数 情况下必 须与土地 资源 、 且 生物资源 同时开发
利 用 ; 是 气 候 资 源 具 有 数 量 变 异 的 绝 对 性 和 稳 定 的 相 对 性 , 相 对稳 定 性 为 人 类 利 用 气 候 资 源 提 供 了机 遇 , 其 变 异 性 又 一 其 但
要求开发 利用气候 资源应因地 因时制宜 , 抓住机 遇 ; 四是气候 资源受到人类 活动 的影 响可能发 生变化 , 甚至是严重 的变化 。 所 以, 气候 资源的利用必须科学合理 , 并且在开发利用 中对气候 资源进行保 护。为此 , 出如下建议 : 提 第一 , 气候资源 的开发 、 把 利用 和保 护纳入 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在制定经济社会 发展政策 和计划过 程中 , 必须考
虑 气 候 及 气 候 变 化 的 影 响 。 在 实 施 城 镇 化 战 略 以及 超 大 型 城 市 发 展 等 重 大 区 域 开 发 、 市 规 划 、 源 开发 等建 设 项 目时 , 城 资 必
须进行 气候 影响评价 以及气候资 源可行性 论证 , 把人类活 动对气候资 源的影 响降到最低 , 使项 目投人使用后 对气候资源 的
[ 收稿 日期 3 0 9 1— 2 2 0 — 1 1 [ 作者简介] 良军 (9 1 )男 , 包 16 一 , 内蒙古兴安盟人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 事气象观测开发T作 :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研究综述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研究综述

用“ 3 s ” 技 术 进行 细 网格 的推 算 , 应 用 GI S技 术发 展 适合 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 资 源特 点 的特 色农 业和 精 细农 业 。并 对 目前 农 业 气候 资 源 区划工作 存在 的 主要 问题作 了分 析 。
关 键词 : 农 业 气候 ; 区划 ; 指标 ; “ 3 S ” 技 术
农 业气 候 区划 是根 据对 主要农 业 生物 的地 理 分
上 个 世 纪 ,我 国 的 区划 研 究 大致 以 1 9 5 0年 为
布 、生 长 发育 和产 量形 成 有决 定 意义 的农 业气 候 区 界 , 其前 为 区划 工作 的 近代起 步 阶段 , 其 后则 为 区划 划 指标 ,遵循 气候 分 布 的地带 性 和非 地带 性规 律 以 工 作 的全 面发 展 时期 。2 0世 纪末 至 今 , 区划 工作 正 及 农业 气 候相 似 和差 异性 原 则 ,采 用 一定 的区划 方 步 人综 合 区划 研 究 阶段 。 1 9 2 9年 竺 可 桢发 表 的《 中 法 ,将 某 一 区域划 分 为农 业气 候条 件 具有 明显 差 异 国气候 区域 论 》标 志着 我 国现代 自然地 域划 分研 究 的不 同等 级 的区域 单 元 。农 业 气候 区划 的主要 目的 的开始 。 2 0世 纪 2 0 _ _ 3 0年代 这期 间 国 内外 一些 学者 是 为制 定农 业 生产 计 划和农 业 长远 规 划服 务 。它 着 从 区划 的地 域 分异 规律 等方 面对 我 国的 自然 区划作
安排农 业 生 产 、 优 化农 业 产业 结 构 、 避 免 作物 布局 的 次 全 国农业 气 候 区划 , 取得 了许 多 成果 , 对 当 时合理

浅谈广西冬季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广西冬季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维普资讯
第 5期
钟 波 : 浅谈 广西 冬季 气候 资源 的 开发利 用
6 7
67 时 ; 2小 广西各 地年 总辐 射量 在 3 0 ~5 0 MJ m 。大 部分 地 区 日照条 件 能满足 作 物光合 作用 的需 求 。 60 34 / z
维普资讯
广
V0 . . . I2I No 5
西



20 0 6年 l 0月
Oc o e , 0 6 tb r 2 0
J u n l fGu n x r ut r o ra o ag i Ag i l e c u
浅 谈 广 西 冬 季 气 候 资 源 的 开 发 利 用
1 广西冬季气候条件
总 的来说 , 广西 气候 温和 , 、 、 资源 丰 富 , 由 于地 形 复 杂 , 、 、 资 源 分布 不 均 。桂 南 、 中 光 热 水 但 光 热 水 桂 地 区光 、 、 资源较 丰 富 , 热 水 是最 适 宜发展 冬种 的地 区 ; 东 北 、 北及 一 些 高寒 山 区热量 资 源 仍不 能满 足 桂 桂 高热量 作物 生产 的需 求 。广西 冬季 气候 条件 如下 :
1 2 降雨 .
广 西冬 耕 季平均 降雨量 为 14 9 mr , 有 东 多西 少 , 多 南 少 的 特 点 , 域差 异 十分 明显 。 其 中 0 ~4 6 n 具 北 地
桂林 、 贺州两市 及融安 、 水 、 山 等地降 雨量最 多 , 30 r 融 蒙 在 0t n以上 , 色市 降雨 量最 少 , u 百 除
为 了充分 利用 广西气 候 资源 , 更好 地指导 冬 种生 产 , 据 广 西冬 季 气候 条 件 , 过 科学 分 析 、 根 经 实践 , 将

朝阳地区气候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

朝阳地区气候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2期朝阳地区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东经118°50′~121°20′,北纬40°35′~42°20′,南北长198km ,东西宽206km ,总面积22891km 2,处于内蒙古高原向沿海平原过渡的阶梯近海分界地带,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易旱气候区[1],主要山脉有努鲁儿虎山和松岭山,主要河流有大凌河、小凌河、老哈河和青龙河四大水系。

一个区域的气候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和布局、特色农业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

很多学者对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肖晶晶等详细分析了浙江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并提出合理利用建议[2]。

马跃平研究临夏州各地不同气候类型和农业所需的光、热、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农业气候特征直接决定着植物物种的地域分布和发展方向[3]。

张惠玲等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河西走廊东部生态、农业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的途径[4]。

高素华等用统计学方法计算了不同年型下获得高产、高效的作物种植最优方案,最后提出了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达到高产稳产的对策[5]。

笔者选取朝阳地区7个国家级观测站朝阳、叶柏寿、喀左、凌源、北票、羊山、老建平站温度、地温、降水、日照、辐射等资料(来自朝阳市档案室)对当地气候资源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

1气候资源特征1.1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朝阳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747~2947h ,北部多于南部,年日照时数居全省之首[6]。

日照百分率较高,平均为62%~66%。

日照的年内变化呈双峰形,5月出现最高峰,为280h 左右;9月为次高峰,为250h 左右。

日照时数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为200h 左右;次低值出现在7月,为240h 左右。

朝阳地区各地太阳总辐射,年总量为580.4~596.8kJ/cm 2,多于辽宁省其他地区[7]。

太阳总辐射的地理分布不明显,在全区朝阳县南部小凌河流域比其他区域略低8.8~16.8kJ/cm 2。

周宁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开发利用

周宁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开发利用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9)周宁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开发利用刘翔宇福建省周宁县气象局,福建周宁 355400摘要 基于周宁县旅游资源优势和气候特点,对旅游气候资源舒适度进行评价,认为周宁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均可开展旅游活动,尤其6—8月盛夏周宁县是游客避暑旅游最佳地。

基于此,要围绕“中国天然氧吧”发展生态、休闲、养生、运动旅游活动,并带动农业和花卉种植经济,推动农旅共兴。

关键词 旅游;气候资源;分析评价;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9–0127-03气候对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和旅游环境。

同时,气候因素影响着游客的舒适度体验,既是打造旅游景观和活动开展的有利因子,又是影响旅游活动和游客出行的主要因素。

周宁县地处福建东北部山区,海拔高居华东地区县城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云端之城”美誉,境内山奇水幽,生态气候独特,旅游资源丰富,是全省首批全域旅游试点县之一。

2022年,周宁县共接待游客量423万人次、同比增长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7.5%。

选取周宁县气候资料数据,探讨周宁县旅游气候资源优势并对其舒适度进行评价,以期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参考。

1 周宁县旅游资源优势1.1 交通日渐发达近年来,周宁县注重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旅游公路网络。

衢宁铁路、宁上高速公路、353国道和纵三线横贯周宁县县境,建设乡村旅游道路376 km,建成一批通往陈峭、楼坪、苏家山、仙风山、玛坑万亩茶园等主要景区的“四好农村路”示范道路,串点成线,路景融合,实现了“一日游”到“二日游”,再到可组合“多日游”的跨步提升,具有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1]。

1.2 生态优势日益彰显周宁县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天蓝、地绿、水清。

周宁加大力度推进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工作,以及“绿盈乡村”建设。

韶关市气候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2)

韶关市气候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2)

韶关市气候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引导: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属中亚热带湿润性的季风气候。

全年气候资源丰富,四季宜耕,春末夏初多雨,秋多干旱,冬多寒霜,气象灾害较多。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气流,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流。

气候特征:冬短戛长,春秋过渡快,四季分明。

春季(3~4月):特点是冷暖交替频繁,多低温阴雨。

三月份升温明显,3~4月北方冷空气开始减弱,南来的暖湿气流逐渐加强北进,冷暖气团势力常交绥于南岭地区,形成华南静止锋,造成韶关春季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给春播春种春收带来不利影响。

本季极易发雷雨大风、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夏季(5~9月):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且集中,强度大,雨热丰富,洪涝灾害较多。

(1)初夏(5~6月):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也开始增大,是全年降水量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年际变化最大的时期,各月最多的年份可达500~600毫米,最少仅20~80毫米。

降水量分布是自北向南增多。

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止时期。

(2)盛夏(7~9月):特点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这时期的主要降水过程是受台风和热带低压及其环流影响所至,且午后多雷雨天气。

由于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常出现干旱。

秋季(10~11月):特点是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冷空气活动逐渐加强,南下影响日趋频繁。

秋旱和森林火灾是止时期的主要灾害。

本季白天气温较高,夜间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对秋收作物灌浆结实和干物质各界十分有利。

有的年份由于秋季台风、冷空气或两者共同影响,出现低温和阴雨天气,对晚稻抽穗、扬花、灌浆不利。

本季由于降水少,常出现干旱,秋旱出现的机率可达十年七遇。

同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高火险指数天数较多,易发生森林火灾。

冬季(12~次年2月):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每年均有霜冻出现,冷的年代有降雪、雨淞出现。

常出现干旱和森林火灾。

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1~2月份也时有发生。

另外,冬季的空气湿度非常大,衣物常会出现霉变的现象。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作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科学领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温的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据统计,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地球表面温度已经上升了约0.8摄氏度,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也日益频繁。

这些变化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水资源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1.1 生态系统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方面。

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一些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同时,气候变化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

1.2 农业生产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模式改变、气温升高、病虫害频发等方面。

降水不均、干旱频发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气温升高影响作物生长周期和品质,病虫害的暴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1.3 水资源影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和分布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质恶化等方面。

气候变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变化,一些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干旱缺水的困境。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质恶化加剧了水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饮水安全带来了威胁。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2.1 减排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

各国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减排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摘要:农业气候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过程, 且能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物质或能量的农业气候要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资源已成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本文从气候资源的内涵、分类、区域划分、利用与开发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农业气候资源的认识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字:气候资源分类利用与开发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1]。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人口增长了2倍,能源和天然资源的消费增长了10倍。

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气候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提供无污染的能源,是未来可开发利用的理想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是指那些属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农业气候要素,它们不仅影响而且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能为农业生产对象所利用, 例如太阳辐射(光能)、二氧化碳、氧和水等。

作为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气候,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害则称为灾害,称为农业气候灾害。

目前, 农业气候资源已成为农业气候学的两个重要学科分支,目前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 2-4]。

一般来说, 农业气候资源是以其自身的量值、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各资源不同量级的组合类型等来表示其质量优劣的;而以各资源不同量级控制的面积或总量以及各资源不同量级组合类型所控制的面积来表示其数量多少的。

农业气候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 具有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以及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等特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候资源的地方差异对各地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通过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对合理指导地方农业生产活动、发展适合地方气候资源特点的特色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5]。

1.气候资源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气候资源已成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树立“资源气象”的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资源气候”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发挥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6-8]。

(1)气候资源是生活环境资源。

信息时代关于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和评估产品,以丰富的形式传播到各种用户和千家万户,已成为全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资源。

(2)气候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气候信息与经济相关领域的结合可显著提高相应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它与生产、流通和营销等过程的结合可显著提高生产运营的效率,其深加工是国家信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气象信息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3)气候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和清洁能源。

我国从南到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五个气候带,再加上地形条件复杂,各地气候、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合理利用各地光、热、水、气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气候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

我国是一个矿产和水资源相对贫乏、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国家,通过对可再生、无污染的风能、太阳能、光能和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充沛的洁净能源和更多的云水资源。

从而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为把我国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发挥出其前瞻性作用[9-10]。

2.气候资源的分类气候资源是指光、热、水、风及可开发利用的大气成分,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

它的可再生性、普遍性和清洁性奠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2.1 太阳能资源尽管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 3. 75 @ 1026W) 的22 亿分之一, 但已高达173 000 TW, 即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 万吨煤。

太阳能既可免费使用, 又无需运输, 而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我国陆地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 4 万亿吨标准煤, 但由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天气状况的影响, 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较大。

丰富区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 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 平均海拔高度在4 000 m 以上, 全年气候干旱, 云量稀少, 大气透明度好, 其总辐射量( 5 850MW/ m2以上) 和日照时数( 3 000小时以上) 均为全国最高, 属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

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 我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有很大发展, 但仍处于试验阶段。

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为太阳能热水器, 2000 年底达到2 600 万m2以上; 甘肃、西藏、青海等地推广应用了20 多万台太阳灶; 1999 年西藏7 个无电县城安装了光伏系统,解决了机关和居民照明、通讯等用电问题; 另外还有太阳能干燥器、被动太阳房、太阳能航标灯等[7.8.11]。

2.2 水资源水作为一种气候资源, 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广义水资源是指人们所利用的一切水资源, 包括了降水资源( 空中云水资源形成降水部分) 和天空水资源( 空中云水资源未形成降水部分) 。

其中降水资源又由去掉重复水量后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以及滋润表层土壤的水分三部分构成[8]。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体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

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海南、广东中部和北部湾西北部, 超过2 000 mm; 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少于50mm[7] 。

除了地域上的不均匀分布, 降水在时间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我国大部地区受季风影响, 在水资源丰富区, 雨季4~ 5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 70%, 有的地区甚至高达80% 以上。

据估算[ 6] ,我国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2. 614 ×1012 m3, 不重复计算地下水量约为0. 132× 1012m3, 水资源总量2. 746 ×1012 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量约2 400 m3, 世界排名100位以后,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 4。

天空水资源是可为人们所利用的另一部分水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空水资源作为一种气候资源已经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人工增雨是目前人们主动利用天空水资源的重要方式, 已有50多年的历史, 现已发展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常被视为缓解旱情的办法之一, 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12]。

2.3 风能资源风是由太阳辐射加热引起的。

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只有大约2% 转化为风能, 但其总量仍然十分可观[13-14]。

全球风能约为2. 74×109MW, 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 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大10倍。

我国风力资源的总储量为每年16 亿kW, 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甘肃, 以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每年风速在3 m/ s以上的时间近4 000 h,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m/ s 以上, 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何祚庥院士最新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初步探明的陆上可开发的风能资源达2. 59亿kW。

加上近海海域,全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估计在10亿kW 以上,是我国水能资源的2. 5倍。

但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达到36万kW,只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 约为可开发储量的1. 4‰。

由此可见,我国的风力发电与国际上发达的工业国家, 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有非常巨大的开发潜力。

除此之外还有热能资源、大气成分资源(主要包括大气中的CO2 和氮气、氢气等)等[15]。

3.气候资源的区划农业气候区划是指在农业气候分析的基础上, 以对农业地理分布和生物学产量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为依据, 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 将一个地区划分为农业气候条件有明显差异的区域[16.17]。

农业气候区划的主要目的是为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和农业长远规划服务。

它着重从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出发, 来鉴定各地区农业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利弊程度及分析比较地区间的差异, 为合理利用各地农业气候资源、避免和减轻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 为农、林、牧、副、渔的合理布局, 以及建设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 提供农业气候方面的科学依据。

气候是决定农业生产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初,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当时的台站气温和雨量资料, 完成了“中国气候区域”一文, 这是我国最早的气候区划。

其后, 涂长望、徐尔灏、卢沃、么枕生等也分别利用各种资料对中国进行了气候区划。

陶诗言根据热量和干湿状况把我国的气候划分为5 大类, 10 几个气候区, 避免了以农作物、地理区代替气候区, 结果与自然景观相当符合, 开创了我国现代气候区划。

1954-1959年在中国科学院的组织下, 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的全国性气候的区划。

20世纪50~ 60年代, 我国开展了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70~ 8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条件和气候资源本身的变化, 中国气象局于1998~ 1999年组织江西、黑龙江等7个省份的气象局进行全国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

根据康锡言等[ 18.19] 的研究, 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的主要特点是: 利用气候和地理信息资料, 建立了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分析模型, 综合应用“3S”技术进行细网格气候资源推算与分析, 使区划工作的精度可达到村一级水平。

郭兆夏等[20] 利用GIS软件City Star分区建立气候要素小网格模型, 将陕西气候要素推至0. 5 km地表网格上, 依据作物气候区划指标及各区化因子的不同分级评分标准,进行多要素空间分析, 制作了气候资源和作物农业气候区划矢量图产品。

黄淑娥等[ 21] 采用“3S”技术和气候区划方法, 对江西省万安县脐橙种植区进行了综合气候区划,王建源等[ 22] 利用GIS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能力, 对事先建立的气候因子与空间数据的DEM 模型进行运算, 并依据板栗生长的限制因子及区划指标, 对泰安市板栗进行农业气候区划, 找出了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的区域。

刘敏等[ 23] 利用GIS软件, 引入City Star中的经纬线及数字高程等图层, 通过光、热、水的小网格推算模式,推算了三峡库区湖北段100 m×100 m 网格点上的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