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救助制度

合集下载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社会救助与救济是一个国家关怀弱势群体、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作为负责社会救助与救济工作的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既承载着政府的使命,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职业操守,在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从民政部工作人员的角度探讨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旨在加深对该议题的理解和思考,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概述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而采取的经济和非经济手段。

其目标是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援助,帮助其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发展。

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分为多个层级和领域,包括低保制度、临时救助、养老救助、医疗救助等。

二、民政部工作人员的角色与责任作为民政部工作人员,他们肩负着社会救助与救济的责任,需要秉持公正、专业和责任的原则,履行以下角色与责任:1. 制定政策和法规:民政部工作人员应参与社会救助与救济政策的制定,参考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资源调配和管理:他们负责管理社会救助与救济相关的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3. 接待与咨询:作为群众和弱势群体联系政府的桥梁,民政部工作人员需尽力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解答群众的疑问和困扰。

4. 审核与评估:在救助与救济的具体操作中,民政部工作人员负责审核受助对象的资格和条件,对救助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

5. 宣传与培训:为了提高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的知晓率和透明度,他们需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定期组织培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三、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在社会救助与救济工作中,民政部工作人员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建立更加健全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资源短缺:社会救助与救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但现实中资源总量有限,民政部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措施

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措施

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措施社会救助措施在我国的民政部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政部门是负责社会救助的机构,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为社会上的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些措施旨在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以便他们融入社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我国民政部门的典型社会救助措施,并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民政部门提供的一项紧急援助措施,旨在帮助突发经济困难的群体。

这些困难可能是由自然灾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的。

临时救助可以提供资金援助、生活必需品、医疗救助等多方面帮助。

通过及时、有效的临时救助,这些困难群体可以度过难关,恢复正常生活。

二、低保制度低保制度是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社会救助措施,旨在保障生活困难的家庭基本生活需求。

低保制度主要面向无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的城乡困难群体,提供经济援助和社会保障。

低保金的数额根据地区差异和家庭成员人数而定,以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低保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减缓了社会贫困问题,并提高了困难家庭的社会参与度。

三、特困人员供养特困人员供养是针对无劳动能力和无法自理的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一项社会救助措施。

特困人员包括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和无劳动能力的失独家庭等。

民政部门通过提供生活和护理保障,帮助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维持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也会为特困人员提供医疗、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服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四、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一种由民政部门提供的长期社会救助措施,旨在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通过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参保人员可以在退休时享受到一定的养老金。

养老金的数额根据个人缴纳的保险费用、参保时长和工资水平等多个因素确定。

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减轻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五、残疾人康复残疾人康复是民政部门的一项关注残疾人群体的社会救助措施。

民政部门通过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提供康复设施和专业治疗等,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救助措施:
1.官方救助:古代官府常常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救助贫困人口,如宋代的常平仓和明清时期的养济院。

这些机构通过政府拨款或社会捐助来提供粮食、衣物、资金等帮助,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2.宗族救助:在中国古代,宗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

宗族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助精神,许多宗族都设立了义庄、义田等机构,以帮助族内的贫困人口。

3.民间救助:中国古代的民间救助也十分活跃。

许多慈善组织和个人会通过捐款、捐物、义卖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以帮助贫困人口。

4.宗教救助:一些宗教团体也会积极参与社会救助。

例如佛教的寺庙常常设立粥场、施药局等机构,以救助贫困人口和病人。

5.互助会:古代的民间互助会也是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

人们会组织起来,定期捐款、捐物,以帮助贫困人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现了“仁政”和“民本”思想,政府、宗族、民间、宗教等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化的救助体系。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指为了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社会救助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社会救助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两个方面。

一、社会救助保障中国的社会救助保障包括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优抚和扶助等五大类别。

1.低保:低保制度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石,旨在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根据国家规定,低保救助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无劳动能力或无劳动条件的居民。

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请享受经济补助,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3.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对突发性困难造成经济困难的人员提供的一种短期救助制度。

主要针对因灾难、疾病、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经济困难情况。

4.优抚:为中国的军烈属(军人和烈属的配偶、子女等)提供的一种特殊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退伍军人、烈士家属、抗战老兵、革命伤残军人等。

5.扶助:扶助是指对特别困难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的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如孤儿、残疾人、白血病患者、艾滋病人等。

二、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保障机制,包括救助标准、救助渠道、监督管理等方面。

1.救助标准:救助标准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是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的基础。

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救助渠道:救助渠道是指救助对象获取救助的方式和途径。

现在,大多数救助渠道主要包括社会救助机构、民政部门和慈善组织等。

3.监督管理:社会救助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救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救助工作的公正公平。

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机构和救助工作人员的监督,确保救助资金的公开透明。

除了以上的社会救助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中国还实行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救助政策,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是为了帮助贫困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而建立的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社会救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临时救助、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等几个方面。

临时救助是指对突发因素引起的个别困难群众提供临时性救助。

低保是指对城乡低收入家庭提供一定金额的生活补贴。

特困人员供养是指对无劳动能力或毫无生活来源的成年人提供生活待遇。

首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着重强调了人的尊严和平等。

无论是临时救助、低保还是特困人员供养,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并经过认定程序。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使救助对象得到公平待遇,避免资源浪费和滥用。

其次,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注重了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管理。

社会救助工作由民政部门牵头负责,各级政府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并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

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资源和资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救助效益。

再次,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注重了多元化的救助手段。

除了经济补贴和物质救助外,还提供了职业培训、医疗救助、心理疏导等帮助方式。

这样不仅能提高救助对象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更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困难,重建生活信心。

此外,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还积极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

通过鼓励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救助工作,提高社会救助的慈善性和可持续性。

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灵活性。

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增加救助资源的多样化和广泛性,促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系统,主要通过临时救助、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等方式来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在这个制度下,我们注重人的尊严和平等,强调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管理,重视多元化的救助手段,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社会救助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救助。

社会救助制度介绍

社会救助制度介绍

社会救助制度介绍社会救助制度介绍一、概述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社会救助制度通常由政府主导,通过财政、物资、人力等手段,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提供帮助。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1.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旨在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政府通过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贫困家庭提供一定的现金补贴,以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

2.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

政府通过提供医疗费用补贴、基本医疗保险等手段,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3.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政府通过提供教育费用补贴、免费教育等手段,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4.住房救助住房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

政府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公共租赁住房等手段,为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

三、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式1.申请和审核申请人需要向当地民政部门提交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民政部门将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审核,确定其是否符合救助条件。

2.救助标准和方式社会救助的标准和方式根据不同地区和政策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救助标准根据贫困程度、家庭人口、政策规定等因素制定,救助方式包括现金、物资、服务等形式。

3.资金来源和管理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

政府通过制定资金预算和管理规定,确保救助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

四、社会救助制度的作用和意义社会救助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社会救助制度能够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其次,社会救助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维护社会和谐与安全;最后,社会救助制度能够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五、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议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展望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资金来源不足、审核机制不完善等。

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制度

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制度

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制度社会救助工作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对处于生活和经济困境的人群进行帮助和支持的一项公共服务工作。

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救助制度。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乡低保对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低保对象包括因意外、疾病、灾害等原因致贫的困难群众,以及因年老、残疾等原因无法自行生活的特困群众。

低保金的发放标准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和低保对象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二、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需要医疗帮助的人群提供医疗救助的一种制度。

医疗救助的主要形式包括医疗费用报销、医疗救助金、医疗援助等。

医疗救助对象包括困难家庭、低收入群众、特困人员等。

三、优抚安置制度优抚安置制度是为了纪念和感谢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作出贡献的军人、伤残军人、烈属及其他优抚对象所实施的救助和安置制度。

主要包括医疗和护理、住房、就业和培训、生活津贴等一系列服务和保障措施。

救灾救助制度是指政府在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紧急情况下为灾区人民提供救援、安置、物资保障等服务和措施的制度。

救灾救助工作的内容包括给予灾区人员基本生活物资援助、提供医疗保障、提供紧急救援和重建灾区等服务和支持。

五、农村五保制度农村五保制度是我国针对65岁以上、无劳动能力且无法独立生活的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建立的救助和保障制度。

具体包括供养、抚恤、医疗、住宿和丧葬,以及其他生活服务等。

以上就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救助制度。

这些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了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

社会保障部的社会救助政策与措施

社会保障部的社会救助政策与措施

社会保障部的社会救助政策与措施社会保障部是负责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机构。

其旨在帮助贫困人群摆脱困境,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

在中国,社会保障部的社会救助政策与措施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一、扶贫政策社会保障部的社会救助政策涵盖了扶贫政策,致力于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程度。

通过实施农村扶贫政策,社会保障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培训和就业机会等。

社会保障部还制定了定期评估和监测贫困状况的措施,以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性。

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社会保障部在减少贫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低保制度社会保障部的社会救助政策中,低保制度是最基本的保障措施之一。

低保制度旨在为无劳动能力或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和地区消费水平等因素,低保金的数额有所不同。

社会保障部通过设立低保制度,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

同时,社会保障部还开展了定期核查和评估工作,以保证低保制度的公平和有效性。

三、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社会保障部社会救助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保障部通过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为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的困难群体提供医疗支持。

该制度包括医疗救助、特殊疾病救助和大病救治等方面。

社会保障部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确保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救助。

同时,社会保障部还致力于提高医疗救助的覆盖范围和质量,让更多人受益于这一政策。

四、临时救助除了长期性的救助政策,社会保障部也制定了临时救助政策,以满足突发意外或短期困难的人们的需求。

这些救助措施包括临时救助金、临时救助物资和临时救助服务等。

社会保障部的临时救助政策旨在提供一次性的帮助,帮助人们渡过难关。

通过这些政策与措施,社会保障部能够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上的急需。

五、社会组织参与为了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社会保障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

通过与慈善组织、非营利机构和企业合作,社会保障部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提供更多的救助措施。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社会救助制度坚持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社会救助制度坚持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社会救助制度坚持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为解决困境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是坚持精准扶贫、分类救助原则,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

本文将从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方式两个方面介绍该制度的宗旨和内容。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社会救助制度坚持以下原则:精准扶贫、分类救助、城乡统筹、法治保障、责权利统一。

精准扶贫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原则之一。

通过对困难群体的全面摸底和评估,确定真正需要帮助的对象,确保救助资源精准投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帮助效果。

分类救助是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而设立的。

社会救助制度根据困难群体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制定相应的救助标准和政策,以确保救助措施能够切实解决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城乡统筹是社会救助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实施社会救助政策时,需要兼顾城市和农村地区,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每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人都能够得到帮助。

法治保障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保证。

社会救助政策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救助的公正和合法性。

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防止滥用和浪费。

责权利统一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要求。

各级政府应当承担起社会救助的责任,为困难群体提供相应的救助服务。

与此同时,救助对象也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自助发展、自立脱贫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理念和原则。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具体实施方式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关键是明确救助对象和救助方式。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规定,救助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特困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对象、一时丧失生活来源的困难群体、灾害或突发事件受灾群众等。

对于特困人员,社会救助制度提供了救助供养的方式。

通过提供临时救助金、发放生活补贴等形式,确保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对象,社会救助制度提供了定期救助金和保障性安置的方式,以确保他们的生活困难得到缓解。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权益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旨在提供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帮助,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救助制度的定义、分类和运作方式,并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 社会救助制度的定义社会救助制度是指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救助措施和福利政策,帮助贫困人群摆脱困境,提高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强调公平、公正、包容的原则,旨在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各个群体的共同富裕。

二. 社会救助制度的分类1. 经济救助制度经济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资金或物资的直接分配,提供生活所需的基本支持。

包括以下几种形式:•救助金:为贫困人群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生活补贴:针对特定群体或特殊困难情况提供的额外经济支持。

•低保制度: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 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旨在帮助贫困人群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医疗费用报销。

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医疗救助金:为经济困难的人群提供医疗费用的一定额度的补贴。

•基本医疗保险:针对特定群体或特殊困难情况提供的医疗保险制度。

•免费医疗服务:为特定贫困人口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

3. 教育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旨在保障贫困人群的受教育权益,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义务教育资助: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教育费用的补贴或免费教育。

•奖学金制度:为优秀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鼓励他们继续深造。

•职业培训资助:为成年贫困人群提供职业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三. 社会救助制度的运作方式社会救助制度的运作方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识别和登记政府需要对贫困人群进行识别和登记,以确定救助对象。

识别的方式可以通过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社区调查等途径进行。

2. 救助标准和政策规定政府需要制定救助标准和政策规定,明确救助对象的条件和资格要求,以及救助的具体形式和金额。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问题: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不广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分为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几种,旨在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

但是,这些救助制度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很多群体无法得到救助。

解决办法:1.增加救助制度的覆盖范围,将更多的人纳入救助对象的范围内。

2.加大对基层救助机构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提高其救助对象的申请和审批效率。

问题:救助标准过低我国的救助标准大多较为低,无法满足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需求。

解决办法:适当提高救助标准,让救助对象能够过上基本的生活和享受必要的医疗保障。

问题:救助机构缺乏专业性目前我国的救助机构大多归属于民政部门或者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足够的资源和经验。

解决办法: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救助队伍,加强对救助对象的社会工作和心理辅导,帮助其尽早走出困境。

问题:医疗救助不够完善我国的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较小,很多困难群体得不到医疗救助。

解决办法:1.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

2.成立专业的救助机构,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医疗救助服务,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医学难题。

问题:资金不足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是现状是资金不足,很多救助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解决办法:1.制定更加完善的财政政策,逐步增加救助制度的资金投入,提高救助效果。

2.支持民间力量的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救助等活动,共同建设良好的社会救助环境。

总之,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还面临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不断完善,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帮助,一定可以让更多的人群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民政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民政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民政社会救助管理制度一、民政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背景及意义1. 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分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人群可能面临生活困难,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社会或个人为了帮助那些由于社会各种原因而遭受困境的人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持。

根据对象的不同,社会救助可以分为经济救助、物质救助、精神救助等多种形式。

2. 民政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那时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就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2007年,我国出台了《社会救助法》,明确了社会救助的对象、内容和方式,确立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

3. 民政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意义民政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施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问题,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完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服务的优化与提升,提高社会救助的效率和质量。

二、民政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政策设计1. 社会救助的原则社会救助的原则包括公平、公正、真实和有效。

在进行社会救助时,应当深入了解受助人的真实情况,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帮助,并确保救助措施的公平公正。

2. 社会救助的范围社会救助的范围包括经济援助、物资援助、劳动救助等多种形式。

根据受助人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选择适当的救助方式,确保受助人得到真正的帮助。

3. 社会救助的对象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城乡低保对象、残疾人、孤儿、困境儿童、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

对于这些受助对象,应当采取相应的帮助措施,确保他们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三、民政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程序设计1. 社会救助的申请流程受助人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救助申请,或者通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渠道进行申请。

社会救助服务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服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社会救助服务管理,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社会救助服务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社会救助服务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公平公正原则:社会救助服务对象和救助标准应当公平公正,确保救助资源合理分配。

2. 分类施救原则: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救助措施。

3. 效率优先原则: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效率,确保救助对象及时得到救助。

4. 责任到人原则: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个人的责任,确保社会救助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章服务对象与条件第四条社会救助服务对象包括:1.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 特困供养对象;3. 临时救助对象;4. 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社会救助对象。

第五条申请社会救助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我国国籍;2. 在我国境内居住;3. 持有相关证明材料;4. 符合国家规定的救助条件。

第三章服务内容与标准第六条社会救助服务内容包括:1. 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 特困供养: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 临时救助:对因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提供临时性救助。

4. 其他救助:根据国家规定,为其他符合条件的对象提供救助。

第七条社会救助标准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确定,并定期进行调整。

第四章服务程序第八条社会救助服务程序如下:1. 申请:救助对象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 审查:民政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调查核实。

3. 公示:对审查通过的申请对象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4. 核准:公示无异议后,民政部门予以核准,并向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或提供救助服务。

5. 监督:对救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定期进行核查,确保救助对象符合救助条件。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中国从建国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生活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救助制度不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政府通过地方财政进行统筹筹资,完善了医疗救助、低保、特困人员救助等条款,并开展了抚养费、孤儿基金、失业救济等救助工作。

同时,国家针对扶贫攻坚工作,加大培训、转移支付、就业扶持等力度,推进脱贫攻坚,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救助对象来看,现有社会救助制度主要针对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失业人员和特困人员,涵盖范围广泛、救助力度较大,发挥了应有的社会保障作用。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问题然而,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差距是当前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严重问题。

由于救助对象和标准不同,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救助条件和保障水平差异较大。

在城市,低保、医疗救助及其他救助项目的成本较高,很难覆盖所有的有需求人群;在农村,虽然救助项目的标准与城市相同,但规模与资金却较小,救助难度更大。

(二)救助标准不够科学当前社会救助制度中存在着一部分救助标准不够科学的问题。

比如,低保标准仍然以人为单位制定,不能够真正体现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情况,而一些大城市的低保标准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消费水平。

这使得救助对象的真实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难以达到惠及群众的目的。

(三)救助体系缺乏统一指导当前社会救助体系缺乏统一指导,导致很多地方在执行救助政策时存在着混乱的情况。

各地区之间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不一,存在救助结构不配、资金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救助质量和效率无法得到保障。

三、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改善:(一)城乡一体化当前城乡差距较大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在保证城市救助稳定的前提下,有必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实现城乡救助标准的统一,提升农村救助的针对性和效率。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组织以不同的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医疗等方面必要的帮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利。

这一概念最早在19世纪的欧洲兴起,当时工业化进程中,城市中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矛盾激化,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和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救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国家正式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

二、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主体和职责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主体包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个方面,这些主体共同承担着社会救助事业的管理职责。

国家政府在社会救助管理中担任着主导地位,通过立法、政策、资金等手段为社会救助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社会救助工作,包括资金安排、人员配备、服务保障等工作。

社会组织如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发挥着重要的补充和协助作用。

个人作为社会救助的受益者,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一部分。

三、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城市低保条例》、《农村五保条例》、《城乡居保条例》等系列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具体规定,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国家政府还多次发布文件和规划,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四、当前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但在实际运行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救助对象的界定上存在不够明确的情况,导致一些困难群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帮助。

其次,在资金支持上存在不足的情况,导致一些地方的社会救助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再次,社会救助的标准和程序上存在差异化的情况,导致救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存在问题。

最后,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中国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

中国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

中国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介绍:社会救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帮助和保障。

中国的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涵盖了多个方面,也得到了法律的明确保障。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救助法的演进历程以及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救助法的演进历程1.1 社会救助法的起步阶段中国的社会救助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195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建立社会救助制度,通过政府的援助和捐助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此时,救助工作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善意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1.2 社会救助法的法律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逐步加强了社会救助法的制定。

1990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社会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社会救助法的正式立法工作的开始。

此后,中国相继颁布了多部救助法规,为社会救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明确的政策指导。

1.3 社会救助法的完善与创新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在社会救助领域持续进行改革与完善。

200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城乡低保制度标准及补助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低保救助的范围和标准。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残疾人、孤儿、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二、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2.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制度旨在确保那些无法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困难群体享有最低的物质保障。

同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包括了相关的评估和审核机制,确保救助对象合法合理,并避免滥用和依赖性产生。

2.2 特殊困难群体救助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中国的救助制度还涵盖了各类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

例如,针对残疾人的康复救助、孤儿的抚养救助以及失业人员的就业救助等。

这些制度旨在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2.3 灾害救助与紧急救助中国社会救助制度还包括了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的救助措施。

第七章-社会救助

第七章-社会救助

三、中国社会救助制度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标志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建立,至今已历时 二十余年,它的实施保障了城市贫困人口尤其是困难 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被喻为“最后一道社会安全 网”。
“1天1美元”的优点是:
贫困标准易于理解和记忆,便于比较不同国家的贫困现状,广泛应用于 不发达国家的贫困研究。
3.马丁法
马丁法(Martin Method)由世界银行专家马丁·瑞沃林(Martin Ravallion) 等人提出。这一方法要求在确定基本食品支出的基础上,通过有关统计 资料建立总支出与食品支出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进而计算出贫困线。
②收入比例贫困标准可以使受助者得到的救助金额与社会上大多数人 的收入同步增长,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③简单易行,并且反映了一定的相对贫困与地区差异。
6.生活形态法
生活形态法(Life Style Method)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 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 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选择出若干“剥夺指标”,再根据 这些剥夺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计算出“贫困门槛”,从 而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然后再来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以及 消费和收入来求出贫困线。
的一项基本权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无论是福利型国家,还是市场取向的国家,都把社 会救助看成是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社会救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 权利。
(3)受助者需要进行家计调查 为了防止社会救助的不当利用,激励受益者的工作动机,越来越多的社会救助项目实施
家计调查。家计调查是在社会救助制度中被用来考察救助申请人家庭收入等方面状况的一 种做法,是鉴定申请者是否符合获得某项津贴或服务的资格的必要环节。

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的管理,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质量,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社会救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

第三条社会救助服务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2. 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3. 热爱社会救助事业,有责任心、耐心和爱心;4. 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章职责与权限第四条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的主要职责:1. 了解和掌握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社会救助政策;2. 为困难群众提供政策咨询、申请指导、救助申请审核等服务;3. 对困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就业援助等帮扶;4. 跟踪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方案;5. 参与救助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

第五条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的权限:1. 依法对社会救助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2. 对救助申请进行审核、审批和发放;3. 参与救助项目的组织实施;4. 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5. 向相关部门反映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

第三章管理与培训第六条社会救助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1. 聘任、解聘、晋升、考核、奖惩等制度;2. 服务人员培训、考核、评价等制度;3. 服务对象隐私保护制度;4. 服务质量监控和投诉处理制度。

第七条社会救助服务人员应参加以下培训:1. 社会救助政策法规培训;2. 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培训;3. 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能力培训;4. 服务对象隐私保护培训。

第四章服务规范第八条社会救助服务人员应遵循以下服务规范:1. 主动了解服务对象需求,及时提供帮助;2. 尊重服务对象,保护其隐私;3. 严格按照社会救助政策规定,公平、公正、公开地提供服务;4. 做好服务记录,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救助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补充:关于社会保障的三条线:1、国有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2、失业保险3、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PARTI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般理论一、最低生活保障的定义与特征:P328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换言之,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当时当地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生活于贫困状态下的家庭或个人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其特征是:(一)维持最低水准的社会保障,是“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二)是公民的一项社会权利,公民毋须交纳任何费用,基本上不尽义务,而主要是享受权利;(三)现代最低生活保障与传统社会济贫的区别:1、依据不一:人道原则/社会权利原则2、接受与给予的心理不同:施舍/国家与政府的义务3、提供救助的范畴不同:绝对贫困/相对贫困4、性质不同:消极救济/积极帮助5、管理程序不同:6、二、关于“贫困”的概念POVERTY 328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严格的确定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1、英国的汤森在其《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测量》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

2、英国的奥本海默在《贫困真相》一书中则是这样认为的:“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

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

······首先,贫困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大厦――你的生存机会的工具。

它悄悄地夺去了人们享有生命不受疾病侵害、有体面的教育、有安全的住宅和长时间的退休生涯的机会。

”3、欧共体1989年定义:“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至于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处的国家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4、国家统计局课题组:“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

”5、一般认为,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而使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文化的和社会的,从根本上说,是指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

所有的贫困都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分。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和原则:目标:消除绝对贫困,缩减相对贫困(在一般意义上,贫困是不可消除的)原则:1、保障最低生活需求的原则2、普遍性原则3、法制化原则4、维护个人尊严的原则四、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线的确定与调整330(一)概念:最低生活标准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内,由政府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

(二)确定方法:(一定要注意到地域差异)1、生活需求法/市场菜篮子法:又称“标准预算法”,它可以算是最古老、最传统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并且以它的“绝对主义”而著名。

市场菜篮法道德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清单,内容包括维持为社会所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2、国际贫困标准法:它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76年在对其成员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人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3、生活形态法:又称“遗缺指标法”,它先从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等方面有关的问题;然后根据被调查者回答,从中选择出若干“遗缺指标”,再根据这些遗缺指村来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

换言之,人们常常因遗缺而不能享有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享有的生活条件。

假如他们缺乏或不能享有这些生活条件,甚至因此而丧失成为社会一员的身份,他们就是贫困的。

4、恩格尔系数法:根据恩格尔定律对贫困线进行推算。

(1)恩格尔定律:家庭与个人消费结构中用于饮食的支出比例与家庭总体生活水平呈逆相关。

(2)参考标准:国际粮农组织:》贫困59%-—勉强度日—50%—小康—40%—富裕—20%—极富(四)调整原则: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的原则;与物价挂钩原则合肥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金的运行(一)资金筹集:1、转移支付:]2、负所得税制(二)支付对象:在政府厘定的贫困线以下的人,一般包括:1、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与劳动能力的人2、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在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准以下;3、突发性灾难造成的生活一时拮据的居民。

(三)申请程序与组织管理1、申请2、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六、各国社会救济制度:七、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一)总原则:中国的社会救助始终贯穿“依靠群众,互助互济,自救自立,救人救本”的总原则。

(二)主要组成部分: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救济与农村扶贫开发3、灾民救济4、特殊救助对象PARTII: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政府出面对城市贫困人口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它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目前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由于救济标准统一、救济范围扩大、救济水平提高、救济行为规范,使我国的社会救济工作开始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

一、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336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3、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需要4、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二、中国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之原因1、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有不少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时遇到了困难,导致一部分职工生活陷入困境。

2、物价上升使一部分城市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的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困难。

3、传统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滞后:覆盖面小;救济标准低;救济经费不足4、贫富差距拉大。

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1993年上海市率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2、《条例》介绍四、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1、待遇标准过低2、民政部门机构设置不当,各有关部门配合不力;3、法制不健全,无《社会救助法》4、其他社会政策配套不力PARTIII:农村救济与农村扶贫农村救济:――――“五保户”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对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农民,实行保吃、保穿、保烧、年幼的保证给予受教育机会以及年老的保证死后安葬,这便是所谓“五保户供养”制度。

为了保障对农村“五保户”的社会救助,中国各地农村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成套方法,从调查、访问直到评议和确定救助标准,具体讲,这些成套方法的内容是:——向农民群众宣传“五保制度”以及准确掌握“五保户”人数的重要性;——倾听社区群众和工作人员对“五保户”生活状况的反映;——亲身察看和探询“五保户”的生活情景;——访问邻里,征求对“五保户”生活状况的看法;——发动群众评议“五保户”并共同议定社会救助标准;——公布有关“五保户”救助的评议结果。

十分明显,这套方法既有细致的生活调查,又有群众性的民主评议,可以做到不至漏掉一户应予救助的对象,又公平合理,因而有助于增强农村的社会凝聚力。

对农村“五保户”除民主评议救助标准外,中国各地农村还开展了建立“五保”服务网络的活动。

以吉林省九合县龙家堡镇为例。

这个镇以敬老院为基础成立了五保服务中心,在有“五保户”的村普遍建立五保服务领导小组,每个“五保户”均组建了群众包户的服务组,而形成全镇为“五保户”服务的网络,使“五保户”吃穿医住葬均有妥善安排。

由于全镇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敬,老有所乐,残有所靠,幼有所教,解除了有子女夫妇的后顾之忧,也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创造了便利条件。

农村扶贫:一、农村扶贫的涵义与类型(一)定义:农村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救助项目。

(二)类型1、大扶贫:以贫困地区为对象的经济开发,由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主要通过财政专项贴息贷款重点扶持贫困县。

2、小扶贫;以贫困户为对象,由民政部负责,主要有资金、政策、思想、技术、信息扶持二、农村贫困县与农村贫困户的确定农村贫困县:1990年全县人均年纯收入300元农村贫困户:由于主要劳动力死亡、伤残、呆痴和遭受意外不幸事故,以及劳动力少、人口多造成生活困难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户。

三、贫困原因分析(一)环境因素(二)人的因素(三)政策因素三、扶贫战略选择(一)制度改革(二)经济发展与增长带动扶贫的战略(三)项目开发扶贫战略:农业项目、工业项目、教育卫生项目、劳务输出项目(四)综合扶贫:扶贫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相结合1、财政:扶贫资金、农业税、农业生产贷款2、农业部门:生产技术服务3、商业供销部门:4、外贸部门:5、教育部门:6、民政部门7、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8、科学技术扶贫9、扶贫包干制度10、扶贫与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四、扶贫方式与方法(一)劳务输出(二)小额信贷GB(三)以工代赈五、扶贫基金的运作(一)国家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二)世界银行扶贫资金六、经验总结:(一)坚持开发式扶贫(二)坚持扶贫到户的原则(三)综合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四)全社会参与扶贫(五)坚持开放式扶贫(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七)通过扶贫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八)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强化效果评估和政绩考评(九)与市场经济对接(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PARTIV:灾民救济一、总原则:“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二、救济基金的运行:(四)来源:国家财政拔款、各项捐款(五)先后顺序:粮食》衣着》居住》治疗疾病(六)存在的问题:1、灾情核实有一定困难2、救灾物资与基金层层克扣与挪用3、生产自救意识弱,“等、靠、要”依赖思想存在。

(七)改革的措施:1、积极救助:有偿取代无偿2、承包制3、防灾救灾基金4、商业保险PARTV:特殊救助对象:实行社会救助的特殊对象,主要指国内战争期间起义人员、投诚人员,宽大释放的原因国民党军政宪警党持人员,生活困难的台胞台属和归国华侨,计划生育医疗事故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生活无靠并丧失劳动能力的大学毕业生,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