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论文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课程论文防灾减灾工程学简述与地质灾害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摘要灾害是人类生存、生产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灾害常以其巨大的能量无情的袭击人类,把无尽的灾难肆意的撒向人间。
往远来说,近25000万年来,差不多每隔2600万年就有一次全球性的灾难性浩劫。
往近来说,自有人类之后,灾害与人相伴,世界各地区和不同国家浩瀚的历史文献中留下了无数惨痛的灾难记录。
关键字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地质灾害危害防治正文一、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主要内容自古以来,灾害就与人类共存,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人类也为防止灾害和减轻灾害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近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和财富大量向城市集中,一旦受到灾害袭击,会造成巨大的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可持续性稳定发展,灾害对公众来讲并不陌生,在媒体上经常有灾害的报道;各级政府对灾害也特别重视,一旦一个地区有灾,当地的领导常常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灾。
同时,我国政府对防灾减灾的法规建设十分重视,陆续颁布了《人民防空法》、《防震减灾法》、《消防法》、《防洪法》等。
为使土木工程和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使专门从事防震减灾工程的研究生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原理的专门技术,编写一本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防震减灾学”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内容包括:1、灾害学总论2、火灾灾害以及治理防范3、地震灾害以及治理防范4、风灾害以及治理防范5、地质灾害以及治理防范6、城市防灾减灾概要二、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发展趋势防灾减灾是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支持,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同时,也要充分推广应用现有各类成熟先进的技术,切实提高工程结构。
前者是个长期的工作,要研究工作的深入,不断积累和储蓄,后者要大对现有良好技术的推广,把我们目前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1.深入基础理论的研究,增强知识和技术储备(1)通过持续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防灾减灾理论体系,解决我国土木工程实践中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问题,是我国的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科学技术水平与我国的土木工程大规模建设热潮相适中,并更多与国际潮流融合。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土木工程抗震摘要:建筑抗震在未来建筑的发展中将会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中国遭遇严重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建筑的抗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对建筑的抗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本文将从地震导致建筑破坏的原因谈起,简单论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及一些抗震措施。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抗震技术;基础隔震技术正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一般震级较大,危害很大。
火山地震则是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击地面而引起的。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发大规模的陷落和塌陷所引起的小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通常级数低,危害小。
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面震动叫做诱发地震。
大多数是人为的诱发。
一、地震及其破坏作用众所周知,地震可分为火山地震、塌落地震、诱发地震及构造地震四种类型,但是,由于构造地震的发生概率高、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建筑抗震一般会将构造地震视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构造地震亦称为“断层地震”,是由于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引起的。
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变形,当变形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发生断裂,在构造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岩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
构造地震波及范围大,破坏性很大。
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类型可分为:⑴孤立型:没有前震,余震小而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是通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
⑵主震-----余震型: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
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前的地震叫前震,发生在主震后的地震叫余震。
⑶双震型:一个地震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⑷震群型:一个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没有明显的“老大”,几次地震(震群)所释放的能量占80%以上。
城市防灾论文
城市防灾学论文——从防灾角度浅谈张家口京都花园小区摘要:汶川地震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哪么大的伤害令人痛心,灾后反思很有必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多的是考虑发展的问题,而对城市的防灾安全问题相对来说不够重视,防灾规划势在必行。
Abstrac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caused by what big injury distressing, reflection after disaster is very necessar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more about the problem of development, the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afety issues ar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be imperativ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关键词:京都花园防震防火防雷Key words: Kyoto Garden shockproof fireproofing protection河北省张家口市,又称“张垣”“武城”。
位于中国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是北京的北大门,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重要的地理文化名城。
京都花园位于张家口市林园路北段五一大街上行。
京都花园住宅小区,占地约69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主要包括6栋18层小高层住宅和一万多平米商铺组成。
包含有底商、会所、幼儿园等。
住宅户户朝阳,南北通透。
项目景观采用庭院设计。
中心位置1000平方米休闲广场。
抗震救灾题材
抗震救灾题材抗震救灾,是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也是一场守护生命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看到了无数英勇无畏的人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光辉,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顽强。
一、抗震救灾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水源污染等,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对于减少人员伤亡、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震救灾的策略与方法1. 提前预防: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威胁,我们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应对措施,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科学救援:在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需要及时到达现场,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救援。
首先,要评估地震的震级、烈度以及建筑物的损毁情况,制定合理的救援方案。
其次,要充分利用专业的救援工具和设备,提高救援效率。
3. 注重协调:抗震救灾工作需要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密切配合。
政府、军队、医疗、消防、交通、通讯等部门需要协同作战,确保救援物资的运输和分配,以及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三、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故事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无数英勇无畏的人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例如,有一位年轻的消防员,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连续奋战数个小时,成功救出了多名被困群众。
还有一位医护人员,在灾区连续工作数日,为受伤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这些英雄们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是如此的耀眼。
四、抗震救灾对未来的启示抗震救灾是一次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刻反思。
我们应该从这次灾难中吸取教训,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防灾减灾论文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摘要:近40年,中国共发生4次大地震,分别是唐山、澜沧(耿马)、汶川以及刚发生不久的雅安地震。
共造成30多万人死亡,56万人受伤,经济损失百亿。
地震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尽的损失和伤痛。
所以防震减灾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地震损失防震减灾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会作用于我们人类社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灾害。
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往往是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是勇敢的战胜它还是回避呢?我们同学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要想战胜这些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少,就必须要了解它,掌握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的来监测和预防。
地震,是我所认为的最大的灾难,我见过的地震虽然只有汶川和雅安大地震,虽然只在电视上看过,但那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动容,是什么力量摧毁了那么对房屋建筑,是什么力量带走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在学过防灾与减灾课程后,我了解到了灾难的可怕性,也了解到防灾与减灾的重要性!地震定义: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及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中国地震灾害及构造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
防灾减灾论文
防灾减灾之火灾综述1.1 建筑火灾案例建筑的灾害一般指五大灾害,即地震、火灾、水灾、风灾及战争灾害。
历史现实表明,这五大灾害造成的建筑损失正在急剧上升,工程师们也正在研究规律,制订标准规范,设计出新一代的建筑,以抗御灾害带来的损失。
五大灾害中又以地震和火灾带来的损失为最大。
地震虽然发生概率小,但其能量大,一旦击中城市,影响面极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无法估计。
火灾虽然属于点现象,但是由于其发生概率大,频度高,损失累计相当可观。
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一次火灾,死亡达几百人不为鲜见。
2012 年11月15日14时20分左右,上海静安区余姚路胶州路一正在进行外立面墙壁施工的28层住宅由于4名电焊工无证违规操作,引燃周围易燃物,脚手架突发大火。
起火公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余姚路胶州路707弄1号,高28层,建筑面积17,965平方米,其中底层为商场,2~4层为办公,5~28层为住宅。
于1998年1月建成,共有500户居民,住户多为教师,老人居多。
在救援过程中,消防车云梯达不到着火大楼顶部的高度,云梯加上高压水枪只能到达大楼三分之二的高度,火势太大直升飞机不能靠近,阻挠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终导致58人遇难,70余人受伤,房产损失接近5亿元人民币。
2010年9月9日,吉林省长春市一座在建楼盘的两栋32层高楼发生火灾。
当日早8点左右,该楼盘一座高楼的9层至19层苯板发生火灾。
受大风影响,火势蔓延至另一栋在建高楼,导致这栋高楼的9层至32层过火。
由于楼太高,高喷车根本就够不到,再加上烟筒效应,火势垂直蔓延5米/秒,现场逃生混乱,给救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消防人员接警后迅速出动,从两栋高楼中成功疏散31名施工人员,大火共造成42人受伤,经济损失约600万元人民币。
2009年8月10日下午三时许,香港旺角嘉禾大厦的五级火被救熄,火警中两名消防员殉职。
火警在今早九时许发生,焚烧了近六个小时。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旺角嘉禾大厦发生5级大火,已造成4人死亡,包括两名消防员殉职,另有57人受伤。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防灾减灾作文范文
现代社会,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面对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双重威胁,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防灾减灾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的危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怎样才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
防灾减灾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源头上杜绝灾害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环境品质。
积极开展山林防火,荒漠化治理等活动,为防灾减灾奠定基础。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灾害预测预报,将监测到的灾害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公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为公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防灾减灾的第二步,就是要做到早期预警。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可能的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及时公布灾害预警信息。
例如,地震预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社会提供更详细、更准确、更快速的信息,帮助公众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及时逃离危险区域,避免生命财产的损失。
防灾减灾的第三步,就是要做到减轻灾害的损失。
在灾害来临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预案,制定科学的应急救援方案,指导公众做好个人自救和互救。
在不同的灾害形式中,个人应该掌握相应的自救技能,如火灾中要学会逃生、防护和灭火。
遇到地震时也应该知道如何避免建筑物倒塌和如何藏身等,这些都对减灾救灾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防灾减灾的要义在于人力资源的利用。
整个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积极地参与到减灾工作中来。
政府应该合理分配资源,科学地组织和协调救援队伍的力量,及时的响应群众的需求。
而普通公众应该具备一定的救援和自救能力,将救援工作和个人安全联系在一起,既可为国家节省成本,也可以提高减灾救灾效果。
人类无法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控制灾害造成的损失的确是可行的。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一定要注重教育和科技的推广,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科学知识。
同时,还要重视机构和人员的建设,组织力量合理调配,在灾害来临时第一时间响应,积极救援,杜绝灾害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损失。
洪涝灾害防害管理论文
洪涝灾害防害管理论文1、自然条件和洪涝灾害频繁的关系如果自云南腾冲起在地图上向东北连接黑龙江的呼玛作一斜线,则它大致相当于年降水深为400mm的等值线,可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
斜线以东部分比较湿润,年降水深大于400mm,东南沿海及西南部分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深为2,000mm 以上;西部则除天山西端山区降水深可达800mm以上外,年降水深一般均低于400mm,吐鲁番的托克逊站。
21年平均年降水深仅7.1mm[4]。
东部湿润区不但总降水量较大,而且年内季节间和年际的降水量变化都很大。
在许多地区,除钱塘江口附近外,每年汛期的4个月(北方一般6~9月,南方5~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60%至80%。
降水在时程上集中程度较高的地区,在7、8两个月内的降水量可占全年的50%至60%,甚至其中一个月的降水可占全年降水的30%,而且这一个月的降水往往是几次大暴雨的结果。
年降水集中,加上植被稀少常产生巨大的洪水。
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大年降水深和最小年降水深之比在本区内可达2(西南)至6(华北);相应地,历史调查或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与年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之比,在北方达5~10倍,而在南方亦达2~5倍[4,5]。
这种降水的年内和年际以及地区之间的高度不均衡和集中,常导致以下不利情况:(1)出现大洪水的机遇较大;(2)北方总降水量虽然小于南方,但北方降水量在年内的集中程度和年际变化幅度之大都超过南方,所以在北方河流出现大洪水的机遇也很大;(3)出现涝灾的机遇也大。
我国海岸夏季常受台风袭击。
台风登陆前和登陆后往往在沿海甚至内地造成大暴雨[4]。
台风在沿海还要引起风暴潮和大风浪,对海堤和平原水库护坡经常构成严重威胁,风暴潮对位于河口的一些城市威胁尤为严重(在城市防洪一节中将作进一步说明)。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特定的水文条件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自然原因。
其次,我国主要河流大多由于流域水土流大而挟带泥沙,挟沙河流较易成灾。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合作、提高科技水平、增强防范意识,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下载温馨提示:文档由本店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部分格式可能存在问题,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抗震救灾精神论文篇1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悲伤,常使我们泪满襟,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常使我们热泪流。
悲伤让我们更坚强,感动让我们更有力量。
地震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了,多如繁星数不清。
最让人感动的是灾区干部群众面对生死考验时做出的感天动地的壮举。
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这四个学生幸免于难,可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先后救出了十位群众,却没有时间去救自己唯一的儿子及亲属,结果他失去了儿子、二姐、侄儿等15位亲人。
记者问他伤心吗?他回答:“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在这次地震中象谭千秋、王洪发这样的感人事迹有很多,谭千秋是舍己救人,王洪发是舍亲救人,他们在生与死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这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来,事迹可歌可泣,令天地动容。
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
谭千秋、王洪发等人的壮举就是大爱,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
这种大爱是地震众多感动中最精彩的篇章,最动人的颂歌,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纯洁我们的心灵。
我们虽然不在灾区,但需要学习、“复制”这种大爱。
我们没有遇到生与死的考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有公与私、义与利等各种考验,同样需要这种大爱做出正确的选择。
各级领导干部应率先“复制”、发扬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多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少想自己的位子、票子、孩子等,把更多的爱献给群众,多为群众办好事、送温暖,使干群关系更融洽,使我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防灾减灾论文
防灾减灾论文土木工程防灾的发展与趋势0.引言灾害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危害、经济严重损失等,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由于成灾的机理和灾害的载体不同,灾害的种类也多种多样。
土木工程防灾是指针对以土木工程为载体的灾害,通过工程技术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从灾害种类上来区分有:地震、强风、火灾、爆炸、地质灾害、洪水等等;从涉及的学科上来区分,它包括结构工程、生命线工程、岩土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诸多学科;从其包含的科学问题上来讲,它包括:灾害源的发生机理、灾害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工程结构的抗灾力学分析、工程结构的抗灾性能与现代设计理论、工程结构的灾害模拟与控制等。
因此,土木工程防灾包含众多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在工程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防灾,既涉及诸多的学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等),又涉及各类科学问题(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等),因此,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问题不仅包含的内容和学科众多,问题复杂,也是当今土木工程学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本文拟以其主要的科学问题为主线,同时重点讨论地震、强风等动力灾害,探讨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前沿发展方向。
主要阐述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工程结构抗风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技术。
结合国际上的最新发展态势,重点讨论研究工程结构抗灾防灾的基本性能、分析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结构灾害的物理机制和灾变过程,结构抗灾性能设计理论和结构防灾减灾措施。
1.灾害日趋严重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一次灾害会导致千百万人乃至上亿人受灾,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至深至远,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过惨痛的教训。
以我国地震灾害为例,1556年陕西华县、潼关大地震,造成83万人遇难;1976年通海地震,造成1.6万人遇难;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近8万人遇难。
据统计资料,1949~1959年,因灾害死亡人数94 914人,年平均8 629人;1960~1967年,因灾害死亡人数43084人,年平均5 386人;1978~1997年,因灾害死亡人数131 511人,年平均6 576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课程论文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建设规划讨论-----以安阳市为例专业班级:10 级城市规划课程名称:可持续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规划学生姓名:王晶学号:201004030024指导教师姓名:杨中海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3年6月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建设规划讨论-----以安阳市为例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当今这个大国间竞争愈来愈依靠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对本国或本地区文化的挖掘和对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可持续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文化的建设最能反映时代精神,本文就从安阳市本地文化的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可持续发展建设。
关键词:历史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引言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城市占了很大比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凝聚了华夏5000年灿烂文明的精华,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积极而独特的贡献。
安阳自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坚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并重,名城保护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进步。
特别是近年来,安阳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着眼于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着眼于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安阳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及现状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现辖1市4县4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总人口53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543.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02万人。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世界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和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
(一)安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先后有商、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7个朝代在安阳建都,城市史长达3300多年,古都史长达377年,是早期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安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被奉为“文字之根"的甲骨文、“文化之根”的《周易》和“民族之根"的颛顼、帝喾遗址。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安阳造就了众多的文化遗存,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9处。
安阳自然风光秀丽,太行山大峡谷被誉为“八百里太行之魂”,五龙洞原始森林风景秀丽、别具特色。
(二)安阳殷墟的城市布局为中国历代都城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自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历经八代十二王255年,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
殷墟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形、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性质的古代都城。
考古发掘表明,殷墟宫殿宗庙区主要分布在洹河南岸小屯村一带,以大壕沟与其他地方相隔离;王陵区则位于洹河北岸约3公里的武官村北地一带。
沿洹河一线两侧分布大量族邑居住基址,而铸铜、制骨、制玉等手工业作坊特别是铸铜作坊则分布在相对较远的苗圃北地及更远的孝民屯等地。
殷墟遗址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文化的内涵之丰富以及清晰的文化发展序列,为中国其他早期都城所无法比拟,达到了中国古代早期都城建设的最高水平。
(三)安阳古城是中国古代中小城市的典型代表安阳古城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增筑于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周围19里;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改筑,周围9里113步,城墙高2.5丈,厚2丈,外砖内土,筑有4个城门。
古城原形制规整,城方墙坚,地势呈龟背型,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纵横交错,庙、塔、楼、阁布置相宜,南北大街上钟、鼓楼跨街而立,两白塔对称分列古城南北,城隍庙雄镇中央,城东高阁寺拥台高踞,城西文峰塔伞罩高悬,民宅庭院深深,九门相照,整个古城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古朴典雅,构成了安阳古城特有的天际轮廓线,以中国古代府城典范载人城市规划教科书。
现存的安阳古城大体保存了这一格局,目前古城内仍保存有天宁寺及天宁寺塔、城隍庙、高阁寺、韩王庙及昼锦堂等古迹和北大街、南大街、仓巷街等传统历史街区。
二、以殷墟申遗为龙头,名城保护与发展并举,努力促进安阳城市建设和三个文明的共同发展城市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每个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其独特性,如何创造性地保护名城的特色,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近年来,安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名城保护意识,以殷墟“申遗"为龙头,全力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保护与发展并举,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路子,特别是注重对以殷墟为代表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老城内文物景区、景点的保护以及对社区生态环境、历史性街区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建筑、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保护与建设,维护了城市发展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连续性,使安阳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以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强化名城保护意识,提高名城地位殷墟是安阳的“名片”,利用好这张“名片"不仅对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对城市发展也起到深远影响。
200 1年,安阳市委、市政府以全面提高殷墟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实现文化兴市和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目标为指导,全面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5年来,安阳市先后完成了申报文件和补充文件(中、英文版)的编制工作,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法规,推进殷墟依法保护和管理;投资近2亿元完成了殷墟周边环境治理,改善殷墟人文环境;投资数千万元完成了殷墟上百处文物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殷墟博物馆,完善了殷墟可移动文物保护展示;建设了殷墟档案库,实现殷墟文物保护信息管理的科学化。
2006年7月1 3日,在立陶宛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殷墟“申遗”获得通过,殷墟成为我国第33处世界文化遗产。
通过殷墟“申遗”,不仅促进了殷墟文物保护,也加大了全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较好地提高了安阳的知名度,为名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特别是以殷墟为代表的安阳文物旅游景区、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为安阳文物的开发利用,为安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安阳三个文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规划,保用结合,着力推动安阳古城保护与发展安阳古城位于市中心区域,南起南环城路,北到解放路,东起东环城路,西至西环城路,东西长1682米,南北长l534米,占地2.58平方公里,基本延续了明清安阳城的格局,是中国近代中小城市的典型代表,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占有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保护好古城,对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按照严格控制、重点保护、逐步改造、统一规划、设施配套的原则,坚持把古城保护与改造建设相结合、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实现古城有机更新和传统风貌的延续。
出台了《安阳市古城保护和改造规划的意见》、《安阳市古城改造建筑设计原则》等文件,编制了北大街、东大街、南大街、仓巷街、大院街、文峰中路、唐子巷等地段的详细规划,完成了城隍庙、高阁寺、郭朴祠、许三礼祠堂、钟楼、韩王庙、文峰塔、天宁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的修复、修缮工作和北大街传统商业街、东大街住宅组团、北门东等地段改造建设,开展了护城河疏挖、坑塘护砌、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和小街小巷整治工作,古城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控制。
二是坚持保护第一,试点引路,改造旧城。
在整个旧城改造中,我们没有一开始按照详规全面展开,而是先进行了几个地段的试点性改造,较成功的是东大街组团改造。
在充分调查分析安阳居民特点和市民现实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对该组团采用了放大四合院的规划布置形式,为院内居民的交往、活动、居住提供了一个安静、安全的场所,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一致反映这种布置形式使居民的归属感强,对环境和配套设施比较满意。
通过更新改造试点,初步摸索出了安阳古城保护、旧城改造和更新的路子。
三是保护风貌,严把建筑设计关。
真正能反映古城风貌的最直观的物体是古城建筑。
这些年来,安阳市除重点保护那些能代表古城历史文化和环境、反映城市文化价值内涵、古城历史传统风貌的传统街区、传统建(构)筑物及设施外,严把旧城更新建筑设计关,制定了《建筑设计原则》,明确“绿树蓝天原街道,改造之中留风貌,坡顶硬山搏风砖,白墙灰瓦用符号"的总体建筑设计原则,提炼安阳古城明清建筑的神韵。
同时,注重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20世纪中期建设)的保护,包括反映一定时期安阳市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平的建(构)筑物以及重要故居和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物。
自2004年1O月以来,拍摄数码照片8000多幅,录像十多个小时,编撰了《安阳古今建筑文化印迹》一书,有力促进了名城保护工作。
四是严格管理,确保按规划对旧城进行改造更新。
一方面,我们准确把握保护规划和详细规划,遵循成片更新改造原则,将旧城区按规划道路分成若干个大小街坊,分别确定更新改造方式,制定更新改造措施及具体规划;另一方面,加强行政干预和政策引导,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据保护规划,完善规划法制建设,强化旧城更新改造的规划、建筑、施工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
对不按规划要求建设的行为,实行行政、经济甚至法律制裁,避免增加古城保护难度和压力。
(三)确立“文化兴市"战略,全面营造城市文化氛围2004年,安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战略,确定“文化兴市、文物先行"。
因此,我们把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放在“文化兴市”战略的突出位置,先后开展了殷墟环境治理与文物保护展示工程,维修了天宁寺、袁林照壁神道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是随着老城改造的深入,又先后抢救维修了老城内仓巷街、袁氏小宅、萧曹庙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使老城文物保护单位逐步连成点、连成线,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有效地凸显了安阳的历史文化氛围。
(四)适度改造旧城区,另辟新城区,保护老城风貌为更好地保护安阳古城,安阳市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把市委、市政府及市直主要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住宅统一搬迁到行政东区,城市发展的重心迁移到远离老城的东部新区。
同时,在保持老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以景区保护带动老城改造,逐步分散老城居民,改善人居环境,既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老城保护的压力,也逐步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使留居在老城区的居民自觉增强保护老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