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诡辩中的逻辑错误

合集下载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ppt课件39张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ppt课件39张
规律三:排中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区别:
排中律:必有一真 (不能同假) 只能用于两个相互是矛盾的判断。
矛盾律:有一假或同假(不能同真) 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
a
b
矛盾关系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排中律使用常见谬误2——假二择一
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这叫“假二择一”“虚假两难”。
例:20世纪越战期间,美国一些人为反对越战的人张贴了标语:美国:热爱它,要么离开它。
①留在美国且支持越战; ②留在美国但不支持越战;③离开美国但支持越战; ④离开美国且不支持越战。
a
b
a
b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不矛盾律(自相矛盾,悖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明知门铃坏—按门铃,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违反“不矛盾律”。
此标语屏蔽了②③,只给出了①④,目的在于①(且为道德绑架)
任务一:初识逻辑——明确逻辑规律,发现逻辑谬误
(1)侧重点不同:矛盾律规定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排中律规定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2)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互相否定(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而不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这是因为,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可以同假,不必非得有一个为真。(3)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肯定;排中律要求对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得同时否定。

演讲与辩论;抓住诡辩的辫子反诡辩

演讲与辩论;抓住诡辩的辫子反诡辩

演讲与辩论;抓住诡辩的"辫子"反诡辩演讲与辩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往往会构设诡辩来向对方发难,陷对方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诡辩在论辩中固然厉害,但诡辩自身存在着语言模糊、内容矛盾、逻辑错误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反驳诡辩可从以下这些方面打开突破口:一、诡辩的逻辑如果是错误的,不妨顺着这个错误的逻辑,将错就错,就地取材,重新构设一个诡辩进行反驳。

请看下面的例子:某校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穿拖鞋。

一天下午,高二(三)班的"捣蛋鬼"梁勇同学又啪嗒啪嗒地穿着一双拖鞋进了教室,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后让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为什么还穿?"王老师皱着眉头问。

"对不起,我没穿拖鞋。

"梁勇大声回答。

"什么?你脚上穿的不是拖鞋?"王老师提高了嗓音。

"不是,是凉鞋。

"梁勇语气坚定,还有意低下头望着自己脚上的鞋子。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移到了梁勇的鞋子上:这双鞋子原来是一双普通塑料凉鞋,不过现在鞋后跟全被剪掉了。

看上去与拖鞋没有两样。

"鞋后跟全剪掉了,难道是凉鞋?"王老师恼火地问。

"当然是凉鞋!这就像一个人的腿断了,他还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头,大声反驳。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为王老师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下不了台。

王老师先是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

他双眼盯着梁勇,不紧不慢地说:"你的话好像很中听,不过,你的辩解是错误的。

凉鞋之所以是凉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于凉鞋有鞋后跟,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最重要的头部都没有,那他就不再是人了。

"梁勇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低下了头。

在这里,梁勇的诡辩在逻辑推理上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人断了腿固然是人,但无法据此推出凉鞋断了鞋后跟还是凉鞋。

王老师思维护敏捷地洞察到这个错误的逻辑,立即把思路从人的腿部移到人的头部,构设了一个同样逻辑形式的诡辩,把凉鞋鞋后跟的功用提升到"像人的头部一样"重要,既然人的头断了就再人,那凉鞋断了鞋后跟也就不再是凉鞋了。

是否应该在辩论辩题中使用逻辑谬误

是否应该在辩论辩题中使用逻辑谬误

是否应该在辩论辩题中使用逻辑谬误正方辩手观点,应该在辩论辩题中使用逻辑谬误。

在辩论中使用逻辑谬误可以帮助辩手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注意。

逻辑谬误是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辩论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辩手的说服力。

此外,逻辑谬误也是一种辩论技巧,可以帮助辩手在辩论中更好地应对对手的反驳,从而取得辩论的胜利。

举例来说,有名的辩论家马丁·路德·金曾经在演讲中使用了逻辑谬误的修辞手法。

他在演讲中使用了情感上的虚假推理,通过感染听众的情感,使得听众更加认同他的观点。

这就是逻辑谬误在辩论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辩手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逻辑谬误也可以帮助辩手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在辩论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而逻辑谬误可以帮助辩手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得辩论更加生动有趣。

因此,我认为在辩论辩题中使用逻辑谬误是应该的,它可以帮助辩手更好地表达观点,增加辩手的说服力,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从而取得辩论的胜利。

反方辩手观点,不应该在辩论辩题中使用逻辑谬误。

在辩论中使用逻辑谬误是不道德的,因为逻辑谬误是一种欺骗性的修辞手法,它违背了辩论的基本原则,即真理和公平。

使用逻辑谬误可能会误导听众,使得他们对辩题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影响辩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举例来说,有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逻辑是一种科学,它要求我们根据事实和真理进行推理和论证。

”逻辑谬误违背了这一原则,它是一种不符合事实和真理的推理和论证,因此在辩论中使用逻辑谬误是不应该的。

此外,逻辑谬误也会降低辩手的信誉和说服力。

一旦辩手被发现使用了逻辑谬误,他的观点和论据就会受到质疑,从而影响他在辩论中的说服力和胜算。

因此,我认为在辩论辩题中不应该使用逻辑谬误,因为它违背了辩论的基本原则,影响辩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降低了辩手的信誉和说服力。

在辩论中,我们应该遵循逻辑和真理,而不是使用欺骗性的修辞手法。

诡辩练习题

诡辩练习题

诡辩练习题一、逻辑谬误识别"如果你不喜欢这个政策,那么你一定不支持我们的国家。

""所有人都知道地球是平的,因为我的朋友告诉我这是真的。

""这个产品没有副作用,因为我们公司的研发团队非常优秀。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么你就是反对民主。

"A. "所有的鸟都有翅膀,所以蝙蝠也是鸟。

"B. "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所以红色的东西都是苹果。

"C. "如果你不锻炼,你就会生病,所以锻炼可以防止所有疾病。

"D. "所有的科学家都是聪明人,所以聪明人都是科学家。

"A. "如果不限制枪支,那么很快就会有人开始无差别射击。

"B. "如果允许同性婚姻,那么下一步就会允许兽交。

"C. "如果减少税收,那么经济就会崩溃。

"D. "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么交通事故就会增加。

"二、论证构建事实:吸烟会导致多种疾病。

结论:政府应该禁止公共场所吸烟。

事实:教育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结论:政府应该增加教育投入。

事实: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结论: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

三、反驳练习论证:素食主义者更健康,因此我们应该所有人都成为素食主义者。

论证:因为某些宗教信仰可以给人带来安慰,所以所有的人都应该信仰宗教。

四、逻辑推理论证:所有的猫都是动物。

推理:因此,有些动物是猫。

A. 正确B. 错误论证: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穿校服。

推理:因此,穿校服的人一定是学生。

A. 正确B. 错误论证:如果今天下雨,那么地面就会湿。

推理:如果地面湿了,那么今天一定下雨。

A. 正确B. 错误五、案例分析案例一:一位政客在辩论中说:“我的对手没有任何经验,因此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案例二:一位医生告诉病人:“如果你不吃这个药,你的病永远不会好。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的调查发现,该校看电视时间较长的学生比看电视时间 较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由此看来,看电视不会影响 小学生的学习。
A.该被调查学校的代表性不强。 B.看电视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有助于学习。 C.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经常让孩子看一些具有教育 意义的电视节目。 D.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 候才允许他们看电视。
“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
——《阿Q正传》
解析:“萝卜”和“人”的关系为反对关系, 阿Q把萝卜这一没有表达能力的植物概念和会说话 的人混淆在一起,属于诡辩。
图片来自网络
三、运用概念知识,辨别逻辑谬误
(二)书面语中的逻辑谬误
1.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缺少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
人:是会说话、有思想能够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高等 动物。
下定义
1.下定义的概念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
2.下定义的要求 被定义的概念(种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种差)+大概念 (属概念)。 “×××(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
如: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有别于他物特征)的社会 关系(隶属概念)。
4.我喜欢读外国文学作品、古典 文学作品、小说、散文等。
解析:偷换概念,把评电影等同于拍 电影。
解析:概念存在交叉关系,并列不当。
三、运用概念知识,辨别逻辑谬误
(一)对话语境中的逻辑谬误
5.丈夫说:“家中有的是灯。何必出去看?”妻 子说:“不仅看花灯,还要看游人。”丈夫说:“我 就是人,也不必出去看人呀!”
A.教工和共产党员 C.天体和月亮

常见逻辑错误

常见逻辑错误

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

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其实质是违反逻辑的。

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诡辩的策略:(如果可以,最好区分一下“谬误”与“诡辩”,前者更多的是无意的逻辑错误,后者更多的是故意的似是而非的论证。

也就是说诡辩都是谬误,但并非谬误都是诡辩。

)一、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辩护。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否并行,武大的蒋舸在一辩陈词中提到概念模糊:“第一是概念模糊。

何为并行,静态的并存不是并行,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同行并不是并行,只有两件事齐头并进不冲突才是并行。

因此,您今天论证的其实是同行和并存,又何尝给大家论证了并行呢?”)二、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主要手法有:1、偷换概念:①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②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

③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

④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2、偷换论题。

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把原论题换成与之不同的论题;②利用语言的歧义来偷换辩题;③利用改变语境来偷换论题。

(给辩题增加了一些前提。

例如“发展优先兼顾环境/环境优先兼顾发展”,有这么一组设问“如果连环境都被毁灭了,人类是否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环境,人就不能生存,不能生存,根本就无法发展。

”这里面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没有”其中一个时,另一个怎样。

问题是,题目为“兼顾”,你其中一个没有了还谈何兼顾呢?这里给辩题增加了一个“两者其中之一不存在”的前提,违背了题目中“兼顾”的要求。

加了一个隐含的前提,可以说是偷换了辩题。

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合作多于竞争/竞争多于合作。

逻辑的力量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二、不矛盾律
学习任务二
1.含义
“不矛盾律”也称“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
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不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
维过程中,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
都是真的;思想应该首尾一贯,不能颠三倒四、出尔反尔、自相矛
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2.不矛盾律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
《坚瓠续集》里有一则关于蝙蝠的寓言,大意是: 凤凰是百鸟的领袖,碰到凤凰生日,百鸟都去祝寿,只有蝙蝠 没有去。事后凤凰责问蝙蝠:“别的鸟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 蝙蝠说:“我有脚,能走,是兽,不属于你管的,所以我就不 必来祝寿。” 接着是麒麟的生日。百兽都去祝寿,蝙蝠还是没有去。事后麒 麟也问蝙蝠:“别的兽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呢?” 蝙蝠回答说:“我有翼,能飞,是鸟,不属于你所管,所以我 没有来祝寿。” 有一天,凤凰和麒麟会了面,说起蝙蝠的事情,大家都叹了一 口气,说:“这真是世上最奸猾的了!”
请同学们梳理公认 的逻辑基本规律,以及 违反这些规律容易犯的 逻辑错误。
一、同一律
学习任务二
1.含义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即每一
个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具有确定性。
2.同一律的作用
(1)遵守同一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2)遵守同一律有
助于人们正确交流思想;(3)遵守和运用同一律,在反驳谬误和揭露
学习任务二
分析: 蝙蝠对凤凰说,我不是鸟,而是兽;又对麒麟说,我不是兽, 而是鸟。把这些话起来,那就是说:我既是鸟,又是兽;我既不是鸟, 又不是兽;我是亦鸟亦兽,非鸟非兽。从逻辑上看,这不仅违反了 不矛盾律,而且也违反了排中律。因为对于蝙蝠这种动物来说,要 么是鸟,要么是兽,二者必居其一,既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 蝙蝠说自己是亦鸟亦兽,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又说自己是非鸟非 兽,这是违反了排中律。同时,在亦鸟亦兽和非鸟非兽这两个并列 关系联言判断之间,又是互相矛盾的,这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生活中诡辩论的例子

生活中诡辩论的例子

生活中诡辩论的例子诡辩论在生活中的例子有许多,以下是一些例子和对应的详细解释。

例一:循环论证诡辩者使用循环论证的方法,他们使用结论来证明前提,然后又用前提来证明结论,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死循环。

例如,有人论证“所有的猫都是肉食动物”,然后又论证说“因为所有的猫都是肉食动物,所以所有的猫都是肉食动物”。

显然,这个论证是无效的,因为它只是用结论重复了前提。

例二:偷换概念诡辩者可能会在论证中偷换概念,使得论证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

例如,有人论证说“所有的猫都是肉食动物,所以猫不应该吃猫粮”,这里偷换了“肉食动物”的概念,将原本指代动物的“肉食动物”一词用于指代食物。

这是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

例三:虚假假设诡辩者可能会使用虚假假设的方法,提出一个不真实的假设,然后基于这个假设进行推理。

例如,有人论证说“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太阳就会在晚上落下”,这个论证基于一个不真实的假设——地球是平的。

实际上,地球是球形的,因此这个论证是无效的。

例四:以人废言诡辩者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身份或立场而否定其言论的真实性。

例如,有人可能会因为某人是某个政治派别的成员而否定其观点,而不去认真分析其观点的内容。

这种以人废言的方法显然是有逻辑错误的。

例五:以言废人与以人废言相反,诡辩者也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言论而否定其人格或价值。

例如,有人可能会因为某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而全盘否定这个人,而不去分析其观点的合理性。

这种以言废人的方法也是有逻辑错误的。

综上所述,生活中诡辩论的例子有很多,它们往往通过混淆概念、虚假假设、循环论证等方法来误导听众。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认真分析各种观点和言论,避免被诡辩者所误导。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分析问题,不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课本95页任务二) 在日常生活中,用违反了哪一条逻辑规律来给逻辑谬误分 类还是一种比较笼统的做法。随着辨误的深入,对谬误的 分析需要理加精细的分类。课本上任务2里列举了“划分不 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逻辑错误, 结合课本及相关知识完成表格。
青年——作家 畅销商品——高档商品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就是两 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 同,而且非此即彼。
男人——女人 生——死
“反对关系”就是两个 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 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黑——白 敌人——朋友
课堂小练
对应连线
番茄和西红柿 怒和情绪
网红和实力演员 男和女
圣人和罪犯
交叉关系 包含关系 全同关系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转移话题
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有两种,即:混淆概念(或偷换 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划分不当、歪曲观点。
划分不当。主要是指将不同范畴的概念划为同一范畴或将具有主从 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
例如: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 国名著。
并列不当,"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存在交叉关系。
先说“不可逆转”,又说“可能改变”。这是自相矛盾。
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
任何一个观点要么是全面的,要么不是全面的,两者必居其一,不 能一起否定 。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谬 误 点 : 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 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 分析: 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 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 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

辩论中14个逻辑错误

辩论中14个逻辑错误

一、强加因果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 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

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

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

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

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

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中弹最多的部位,座舱和发动机则是中弹最少的。

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

辩论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辩论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辩论中常见的逻辑错误一、强加因果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

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

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

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

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

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中弹最多的部位,座舱和发动机则是中弹最少的。

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名师教学设计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名师教学设计【单元知能对标】一、层次、结构、内容本活动安排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探究逻辑的基本规律。

要想辨别逻辑错误,首先要了解有哪些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它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因此它具有不能违反的性质,谁违反了逻辑规律谁就会犯逻辑错误。

二是通过分析案例,概括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所说的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比如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

二、教学优势在平时的语文考试和训练中,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学生对逻辑规律、常见的逻辑错误,多少有所涉及,只不过这些知识,呈现碎片化的状态。

同时,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接触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这些都为本专题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学情整体分析】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具有挑战性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本单元术语较多,学生没有基本逻辑知识,难以完成教材设计的学习任务。

其二,逻辑知识的空白点较多,本单元学习任务结构清晰,但并非逻辑知识的基本框架,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架构。

需要老师结合教材整合,形成有梯度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逻辑知识。

其三,本单元按教材要求安排了九课时,历时长,难度高。

一方面需要老师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活动设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畏惧心理,因此设计有互动性的学习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一、任务专题设计1.布置预习任务。

结合以往所经历过的语文活动,概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出现的逻辑错误类型。

寻找文学作品中作者刻意营造的逻辑谬误,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诡辩术逻辑分析

诡辩术逻辑分析

诡辩术逻辑分析诡辩术是一种心理学和逻辑学上的技巧,旨在误导或操纵听众的思维。

它包含一系列似是而非的推理、含糊不清的说法和个人攻击。

以下是对诡辩术的逻辑分析。

首先,诡辩术在逻辑上是不可靠的。

它以表面上合理的论点作为基础,但忽略了逻辑上的脉络和前提。

一个常见的诡辩术技巧是悖论,即哲学上的自相矛盾。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说:“我是一个老实人,因此你可以相信我。

”然而,如果这个人真的是老实的,那么他说的话应该是真实的。

如果他说的是真实的,那么他说他是老实人的说法也应该是真实的。

这个推理产生了一个悖论,即他不能同时是老实人和说了谎话。

其次,诡辩术常常在演绎推理中使用陷阱。

它经常使用模糊和主观的词汇,以混淆事物的含义和概念。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词义歧义,即一个词可以有多个含义。

如果一个人在辩论中故意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听众可能会被迫在含糊不清的语境中进行推理。

这使得辩论变得模糊和难以捉摸。

此外,诡辩术还常常使用个人攻击和情感上的操纵。

一个常见的手法是妖魔化对方的观点或人格,以掩盖自己的不足或错误。

这种攻击性的辩论并没有解决问题或提供有关问题的证据,而是试图诋毁对方的信誉。

这对于真正的辩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没有提供任何有关问题本身的信息。

然而,虽然诡辩术在逻辑学上是错误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广泛存在。

这是因为它具有一些心理学上的吸引力。

人们往往更容易被情感上的说辞和个人攻击所影响,而不是理性和逻辑上的推理。

诡辩术也经常满足个体的偏见和已有的信念,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相信其观点。

为了对抗诡辩术,我们应该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辨别推理中的逻辑错误和操纵手段。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供有力的证据和逻辑推理来回应诡辩术,以揭示其不可靠性和无效性。

总而言之,诡辩术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推理和操纵手段。

它通过悖论、模糊语境和个人攻击来误导和操纵听众的思维。

尽管诡辩术在逻辑学上是无效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是常见的。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重难探究课件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重难探究课件

2.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同时加以肯定。
(二)常见的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例如下面的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 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 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 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例如:一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 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如 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 “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 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鳄 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 个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两个:
一是 • “如果教师骑自行车,
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 什么好事来”
二是 • “政府还没有发出通
告,允许做这种事”
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 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 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 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 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 了充足理由律。
(二)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 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 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 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 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情况例如明明感觉对方错了却不知道如何反驳,那么下面来看看对方可能有的逻辑漏洞,然后揭开对方的伪装吧。

古为今用
首先我认为古代的言论首先就不一定正确,再者现在的情形和古时已经完全不同。

这种逻辑经常在与一些年纪比你大的人谈话时候发生,他们以一种长辈的心态拿一些古代的诗词告诉你应该如何做。

举一个例子我上大学那会过年回家我表哥居然对我说:父母在不远游。

我当然不能说古人是错的,这样就是不孝了嘛,但是我说古代的和现代的远游已经不同了,现在应该去太空才和古代的远游相提并论吧,抓住其说话重点,分析其逻辑,可以做到完美回答。

类比当演绎
演绎算是数学的一种术语是通过一步一步证实得到结论,这是可以证实的推理过程。

而类比更类似于猜测,但是生活中经常把类比当成演绎而以为自己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钱钟书先生就讲过,《老子》中所谓师法天地自然,不过是借助天地自然来做比喻,并不是真以他们为师,实际上是从水的特性上人应该“弱其志”,从山谷的特性上悟道人应该“虚其心”。

轻率归纳
其实人是具有很大的认知偏差的。

我们总是靠直觉来得到结论而不是利用统计规律获得结论。

总有人喜欢对别人评价比如说“成熟”等啊,但是从来不去想成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我应该通过那个人的什么表现才能判断其成熟啊。

最经常的是我们经常以自己的感觉来认为其他人也是这样想的或者有时只是询问几个人就认为自己得到了正确结论,发现对方是不是犯了轻率归纳的错误就可以确定对方结论的可信度。

迷信权威
迷信权威来自于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对于某一方面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内的话语可信度确实很大,但是并不是绝对正确。

而由于对权威的迷信我们有时还会过度的相信非其专业领域的
事情。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在非其领域专家并不一定表现的比你好。

我和我师兄讨论时,当发现逻辑上无法说服我时,师兄就经常告诉我老师这么说的,我想老师说的就一定对吗,后来证明老师也是经常犯错的。

转移论点
辩论时必须时刻牢记的你要说明的是什么,这就和做数学证明一样,经常有人忘记了自己要证什么,没有目的就很难找到方法和途径,例如对达尔文主义持怀疑态度的人可能会说“我的对手试图说服你们,我们是从那些在树上摇来摇去的黑猩猩变过来的,这真是太可笑了”,这是对生活进化学的扭曲来转移论点的方法。

诉诸无知
这是诡辩中常用的方法,意思就是如果你不能证明某物是真(假)的,她就是假(真)的。

比如我说我没有见过没有欲望的人,所以我认为没有没有欲望的人,我师兄就反驳说你没见过就代表没有吗,后来我拿机器学习来举例的,机器学习就是根据以前数据或观察来得到结论的,然后来预测某个事情具有的性质。

我认为至少按照我的逻辑是具有实用性的,而你的逻辑除了诡辩以外一无是处。

这种情况其实从话语中真的找不出逻辑漏洞,但是我认为逻辑需要具有实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