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理论批判》含义
浅析《纯粹理性批判》
。。。卧槽。。。
培根 (唯理论)
笛卡尔 (经验论)
根哥的唯理论的命题可以称之为先天判断,笛哥 的经验论的命题则名之为综合判断,那我的命题 就叫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 (知识论)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B都被你装完了
笛卡尔 (经验论)
经过这次世纪对话,康校长终于弄明白了这几件事:
(1)我究竟能知道什么?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在认识之前必须考察认识限度。人 的认识一旦超出限度,就会导致谬误。无限整体是不可知 的,事物自身是不可知的。我能知道的只能是有限的领域, 即经验范围内的知识。 (2)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错的。 (3)只有我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对的。 我的这种判断所提供的知识既具有普遍性,又能增加新知 识。 先天因素只提供认识形式,后天经验则只提供认识的内容。 经验只能提供感觉材料,而不能形成知识;感觉材料本身 是杂乱的,要形成知识,还须经过先天认识形式的整理, 经过这一过程,感觉材料被整理进一定的结构和框架中, 才成为知识。
康德生平概述(4)
康德并非只教哲学,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 伦理、自然神学、数学、物理、力学、美学、地理、生物、 教育学、自然法、火器、筑城学等学科,足证他学富五车, 在《纯粹理性批判》赢得整个世界之前,康德是个业余哲学 青年。 康德上课,从不迟到、缺席,从不照本宣科。从未出过国的 康德讲课趣闻逸事不断,间杂异国风土人情,经常把学生讲 得当堂落泪。康德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资质中 平的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他常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 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康德的书教的很不错,很受学生欢迎,当时的欧洲,教授工 资形同虚设,主要收入是学生的听课费,康老师光靠讲课就 买得起楼,雇得起仆人!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3篇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
《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并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供给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
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供给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
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哲学中,一向以来,认为知识必须贴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贴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贴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我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本事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仅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
知识、道德与宗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几个问题1
知识、道德与宗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几个问题*导读:内容摘要:理性、自由是康德表达人的本质的核心概念,尤其是他对自由概念的卓越阐释,是其尝试解答传统形而上学问题、道德与宗教……内容摘要:理性、自由是康德表达人的本质的核心概念,尤其是他对自由概念的卓越阐释,是其尝试解答传统形而上学问题、道德与宗教问题的灵魂。
本文拟从知识、道德和宗教三个方面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几个问题进行重新解读。
一、理性与自由。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
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
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
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
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
人不需要从二元中逃出,极力站在某一边谴责另一边,而是要理解源于更深统一体的人的精神和质料[1](第六章)。
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
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
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思想)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
人类藉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
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人的理性之外,康德并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精力,只是存而不论。
康德认为,理性是完整的、唯一的、永恒的。
人的一切都在理性的呈现与运用中。
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辨使用,人类获得关于经验的知识以及经验本身,人成为自然的立法者。
何为先验自由——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一
在哲学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康德是通过四组 “ 二律背 反”的命题 中的第三组命题提 出的先验 自由。正题:
“ 按照 自 然律的因果性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现象都可以由
、
பைடு நூலகம்
何来 先验 自由
对于自由的探讨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在古 之导出的唯一因果性。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还有必要假 希腊时期 ,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都对自由进行过探讨, 定一种由自由而来的因果性。 ” l l J ( M ’ 为了说明二律背反 这些古希腊哲学家在追求 自由的道路上也在孜孜不倦地 性, 康德做了如下解释: 假如只存在自 然因 果性, 那么
一
完全是自发的,是纯粹的,是绝对无条件的,所以它应 在康德的哲学 中,两个世界完全相对但是又密不可分,
该是先验的自由,在现象世界之外 ,是纯粹 自发的。由
没有感性的世界 , 我们的理性世界只是一个空洞,没有
内容;没有理性世界,我们有的只是经验的材料 ,无法 康德以人的两大特性的论证为基础,对事物进行了
此得出,这个 自由的原因不属于现象世界 , 但是它的作 有因果逻辑性、环环相扣的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世界。这
[ 收稿 日期 ]2 0 1 6— 0 6— 2 6 [ 作者简介 ] 贾丽艳 , 中国人 民大学哲学 院外 国哲 学专业博 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 :外国哲学。
现 的 最基础原因, 而到头就再没有其他的原因作为这个第 界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世界可以划分为感性的世界 ( 先验的世界 ) ,感性世界是 因的原因了,这样的推论显然不符合因果 自然的规律 象的世界)和理性的世界 ( 性。因此 , 按照这种逻辑,在开始的地方需要默认有一 可以经验的,是我们所有知识可以触及的世界 ;理性的 种原因是不需要其他原因作为他的运动因的,他的发生 世界是先验的,超出经验范围的,不能认识但可以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理性 批判
认知
康德
著作
纯粹
人类
理性 经验
西方
批判
影响
哲学
道德
认识
科学
了解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的重要性和影响无需多言,可以说,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不 可能全面了解西方哲学。 在这本书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批判。他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认知结构的限制。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而这个 经验世界是由人类理性所构建的。因此,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义”的概念,即人类的认知必须先 于经验而存在,并且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 康德还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的情感、欲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 类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他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理性的局限 性和缺陷,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该部分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分为六章。在第一章“超越论 对象概念”中,康德探讨了对象和观念的关系,认为对象是观念的超越。第二 章“超越论感性与纯感性学说”则进一步探讨了感性知识的本质和超越性。第 三章“超越论逻辑”则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超越论逻辑才能真正揭示 知识的本质。第四章“超越论方法论”则总结了超越论知识的局限性和意义, 并提出了对未来哲学的展望。
精彩摘录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 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纯粹理性批判》中 的一些精彩摘录,以展示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优质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优质《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所著的一部哲学巨著,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对欧洲哲学、思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挑战和哲学启示。
康德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方式,探索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极限,揭示了真理、自由和道德的哲学基础。
他对于人类思维的深入探究和探讨也让我对自己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康德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统一,而非单纯的主观性或客观性。
他认为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源于人类对于经验事实的理解和解释。
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对自身思维方式的检验,才能有一种能够涵盖真实对象的理性知识。
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自己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新的感悟和思考空间,让我深刻理解自己思考的局限性和思考的方向。
此外,对于我来说,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念与思考方式。
康德不仅探索了人类的思维和认识局限性,也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剖析。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
阅读《纯粹理性批判》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深入探讨真理和道德的本质。
最后,对于我来说,创新的思考和观点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康德的哲学理念和思考方式为后来的哲学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很多思维方式和启示。
此外,他的理论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与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哲学终极目标。
这些思考方式和方法不仅可以在哲学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在其他学科领域中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剖析复杂的现象和问题。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哲学巨著,它深刻而独特的探讨了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方式、道德方式等领域的问题。
通读此书,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哲学理解与认识,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自身思维与认识的局限性。
此外,在康德的理论思考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具,拓展我们的思考领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袁鸿杰.期末思考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种传统。
在康德之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形而上学的历史,康德指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高目的等的学说,具体说来就是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有。
在形而上学的论争中,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西方现代精神的精华。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一切知识只能从经验获得,并能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关于认识来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双方各自有理有据,但是它们的局限性也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逐渐暴露了:唯理论走向了独断论,独断地认为他们掌握了世界的终极真理;经验论则发展成为怀疑论,怀疑一切知识的可靠性,世界也不过是一场梦魇。
形而上学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却又无法给出答案,使得它自身逐渐走向了尴尬的命运。
康德想要结束过久的纷争,他说,理性陷入困境是因为运用经验性原理向最高原理晋升时发现自己的无能,而求助于超验原理,却跌入黑暗和矛盾之中,知道有根本性的错误却又找不出来。
于是康德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尝试,结束一切纷争,找到那根本的错误,所以《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才诞生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范畴论演绎之我见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范畴论演绎之我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向人们阐述了康德思想的核心,即范畴论演绎。
作为一名AI,我的思考方式与人类有所不同,但我可以从我的角度上,谈一下我的见解。
首先,康德从范畴论的角度,探究了人类认识的根本问题。
范畴是思维的基础,也是人类理解事物的共同方式。
在范畴论中,康德将所有知识划分为十二个范畴,包括时间、空间、因果关系、数量等等。
这些范畴是认识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框架。
康德认为,这些范畴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此产生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那么,为什么康德强调范畴的重要性呢?在我看来,康德的哲学基于范畴的演绎,强调的是范畴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通过范畴演绎,人类可以将具体的事物归纳为一般概念,将经验转化为认知。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也是人类思维的途径。
在康德看来,范畴论是哲学的基础,它从认识论角度出发,研究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问题。
范畴论同样也是康德哲学的一大特色,它与其他哲学流派不同之处在于,康德将知识分为概念与范畴,将知识分门别类,再通过范畴演绎,推导出合理的结论。
这个观点可以用以下五个例子来说明:1. 康德认为,空间是范畴之一,空间的形式是所有有形物体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推导出空间的一切性质和规律。
2. 康德还认为,因果关系是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
在康德的范畴论中,因果关系是“必定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只要前件成立,后件就会必定发生。
通过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所谓的“必然推论”。
3. 康德的范畴论还包括时间的概念,他认为时间是贯穿整个宇宙的普遍性概念,因此,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4. 根据范畴论的理论,数学可以看作是纯粹的认知形式。
数学作为一种认知形式,是人类跨越时空的工具,它能够以最少的限制,最小的误差,最快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对自然进行更准确和更全面的表示。
5. 最后,康德认为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决条件。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的“第一批判”,主要研究认识论。
它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总问题,并将其分成四个问题、四个层次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数学是关于形式上的计算和演算,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感性具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直观对象的条件,也是数学对象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没有空间和时间,我们就无法感知和理解数学对象。
第二个问题是“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它以数学为基础,通过知性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认识。
康德认为,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知性具有先天的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必然性等。
这些范畴是我们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学问,它试图超越自然科学的范围,探讨那些超出我们感性经验的对象,如上帝、灵魂、自由等。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有一种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倾向。
然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无法完全把握那些超出我们经验范围的对象。
第四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我们的理性追求的目标,它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科学。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可能的,但需要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以确定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只有通过这样的批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将认识分化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其中感性是接受性的,知性是自发性的,理性是更高级的能力。
感性提供对象,知性形成概念,理性则是对知性形成的概念进行综合和统一。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浅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在论述科 学知识 是一种必然之后 ,又提 出了科学与 逻 辑具 有相对性与局 限性 。在康德 看来 ,外界所呈现给我们 的东西 , 都是一种表象 , 在与 自身客观存在时存在着差异。 “ 自 在 之物”是认识之外 的,但又 绝对 不可认识 的存在之物 。在 我们所 感知 的过程 中 ,往往会 夹杂 着感 官 ,我们只能去感受 它 的存 在。同时 , 理性需要加 以批判 ,否则就会留恋于现象 ,
产 生错 觉。对于理性 的批判并 不是 对它的否定 ,而是一种分 析 与评 说。康德认为 ,“ 如果审慎 的批判不守住理性 的界线 , 使 理性 只使用于经验 ,而不 限制理 性的奢求 ,这一原则本身 就会变 为超验的 ,我们 的理性 限度 就会 被当做物本身 的可能 性 限度 。 ”当理性 受到 了制约 ,科学 的绝对性 与宗教 的真实 性将会 被解 放。另外 ,康德认 为人类 的科学与经验是 由两部 分组成 的 ,一部分是来 自于对外界 的感 官 ,另一部分则源于 先 于感 觉的逻辑综合扩展 。而理性 中 “ 自在之物”确实不被
( 三 )先 验 辨 证 法
性批 判之一的 《 纯粹理性批判 》 ,又是康德 哲学的根基所在 可 以使我们更好地 了解 康 德哲 学 ,更进一步的认识西方哲学 的内涵 。
纯粹理性批判 的起 因与内涵 哲学 ,在康德看来 ,她就是一切科学 中的女 王 ,拥有 至 高 的权 利与绝对 的权威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哲学却 是 每况愈下 , 屡屡受 到 自然科学 与资本主义思想的打压与批判 。
知道 的。对 于真理 的普遍有效性 的探寻 ,康德告诫我们要从 知识或实践 中寻找 ,这就引发 了实践理 f 生批判的开端 。
三 、《 纯粹理性批判 》的思想与 旨趣 对于 《 纯粹理性批判 》而言 ,它是康德通过认识论对形 而 上 学 的解 说 。康 德 认 为 , 在解 决形 而 上 学 的 所 有 问题 之后 , 并将科 学的绝对性与宗教 的真实性 解脱 ,就必然会掀起一场 “ 哥 白尼式 的革命 ” 。他将颠覆 以往 主体 围绕客体 、客体又服 从 于主体 的关系 ,认 为客体 才是 真正 的 “ 主体” 。另外 ,康 德还认 为理性与感性之 间是存 在互 通的 ,因为理性 中必然会 存有直 观 ,而直观就是感性 的一种 。只是在形而上学成为科 学 的道 路上 ,为 了寻找可靠 的途径 ,还是要通过理性 以摆脱 现实 中的假象 ,以求 更加坚实的基础 。 此外 ,康 德也认 识到 了 ,即使形 而上学作 为科学 出现 ,
浅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些论点
浅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些论点作者:王一如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09期摘要:《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哲学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康德哲学独有的特点,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方哲学的深刻内涵。
關键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特点影响一、康德的认识论人们都知道理性主义者主张所有知识是以人类的心灵为基础的观点,而经验主义者主张人们了解世界是通过感官。
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则指出,通过感官认知所获取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康德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理性的判断和感官的认识而得来的。
“时空”并不代表实体,而是经验事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其只是形式的一种,就如同水是随着杯子的不同形状而有所差别的,但杯子的形状却是已经存在的。
此种观点表明,人们认识未知事物主要是利用先天存在的事物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加工。
先天的直观是获取外界感受到诸多认识结合的结果,人们要想认识事物,就不能脱离先天直观形式。
在认识当中,人类认识水的形状的前提条件是通过不同形状的杯子而得来,由此可以看出,经由此过程获取的知识必然存在先天条件。
当事物成为人类感知对象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先天直观现象。
二、康德的因果律在因果律方面,休谟主张因果律能够来自于人们的经验,是不能被证明的,而康德认为产生因果律的源泉在于心灵,是先天存在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天形式,作为理性的法则,是人们认识未知事物的一种主要形式。
从康德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因果律是发自于人们内心的深处,也就是说世界原本是什么面貌我们无法全部认识,不过可以通过有关的认识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我眼中的事物”和“事物本身”存在着差异,前者有作者的主观思想,但事物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说,我们认识的事物是想象出来的模样,并不同于事物原本的面貌。
这就表明,人们是可以预测到未知事物或是获取经验的。
综合这两种因素,能够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产生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对理性和超自然存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不应该迷信“理性”和“正义”等超自然存在,而应该承认其局限,并从超自然存在中汲取养分,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人不能过分迷信超自然存在。
“理性”和“正义”等概念虽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并非绝对的、完美的。
人在运用“理性”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和利益的影响,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过度相信“理性”的消费者可能会做出冲动的消费行为,而过分鼓吹“正义”的人可能会采取血腥的手段来实现所谓的正义。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不要将其视为无所不能的神。
人需要深究超自然存在的渊源。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认知超自然存在,但可以通过对整体历史和个体经历的总结,来感知其范围和边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超自然存在并非无瑕的,而是人寄托了理想的失真表达。
超自然存在中由人总结的具有纲领性质的有利因素,才属于“理性”的范畴。
因此,我们不应该迷信超自然存在,而应该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修正和贯彻这些因素,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超自然存在。
科学的逻辑起点是物质,而神学则将超自然存在拔高到超然于物质和意识的地位。
科学通过不断地实证和验证,来揭示自然规律和物质本质,从而推动人类的认知和进步。
相比之下,神学则往往依赖于信仰和教义,缺乏实证和验证的基础。
因此,在当下,科学是最适合人类获得感知、发展认知、走向进步的理论体系。
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理性和超自然存在的关系。
我们应该承认理性的局限,从超自然存在中发现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并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修正和贯彻它们。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超自然存在,摒弃对纯粹理性和绝对正义的狂热,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的认知和进步。
拯救显象:阿伦特对《纯粹理性批判》的阐释
拯救显象:阿伦特对《纯粹理性批判》的阐释陈联营【摘要】晚期阿伦特在现象学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显象世界理论。
在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释中,她强调显象概念对康德的重要意义,认为批判哲学在形而上学领域最根本的贡献就是摧毁传统形而上学中感性世 界与超感性世界的二分。
对康德来说,人类生活的唯—个现实领域就是显象世界。
显象世界是认识活动 的对象,同时也是实践发生的场域。
而理智世界根本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它只是思想自身构建的世 界,运用于感知世界的认识能力及其法则不能运用于理智世界。
可以说,阿伦特对康德显象概念的阐释为 其政治存在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纯粹理性批判》;显象;幻相;形而上学批判中图分类号:B71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 7660 (2017 ) 02 - 0100 - 08作者简介:陈联营,河南洛阳人,哲学博士,(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阿伦特的康德阐释研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青年科研人才种子基金项目“朝向康德的未成文政治哲学—究”(zzjj20140094)尽管康德是阿伦特的哲学启蒙者,而且在阿伦特受教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时也深受他们的康 德阐释的影响,但在阿伦特前期政治思想中,康德并没有占据核心地位。
而由于艾希曼事件的影响,晚期阿伦特越来越认识到康德对于她思考当代的政治和道德问题的重要意义。
正是回应着康德的三大 批判,她勾画了其《心智生活》的三部曲:思考、意志和判断,以承继批判哲学的精神。
这一宏伟 构思的基础是她对《纯粹理性批判》的阐释。
通过这一阐释,我们可以领会到阿伦特将其前期政治 思想引入传统哲学论域的理论尝试。
一、阿伦特的显象世界理论《心智生活》的“思考”卷正文一开始,阿伦特就提出了一种显象世界的理论。
其中,她运用现 象学的描述方法和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研究成果,为她早期的政治理论建立了一个存在论的基 础。
尽管这一存在论有着明显的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现象学的特征,但其理论基础却来自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严谨性。
这本书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问题,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一、书籍背景在康德之前,形而上学中的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围绕“认识论”展开了漫长的斗争。
唯理论者认为获得知识的来源在于依靠理性,经验论者则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当这两派发展到极致后,便形成了以“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为唯理论代表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者休谟的怀疑论。
经验的地位在近代非常高,科学占统治地位后对形而上学是“厌倦和彻底的冷淡态度”,形而上学则“孤苦伶仃被流放他乡”。
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康德对认识论的思考,他认为普遍必然的知识必然存在,于是开拓出先验哲学的认识论道路。
二、因果性和对“物”的区分康德将“物”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认为因果性只能运用于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
如果我们不做出物的区别,因果性则适用于整个的“物”。
休谟正是因为事物本身有无因果性我们不能证明,而得出因果性是人的习惯而不是客观规律。
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来说,我们可以认识到事物呈现出来的现象,而之所以有现象,是因为物自体的存在。
休谟认为因果性的形成是我们在时间上常常看到A出现后,B出现,久而久之得出从A推到B。
康德认为休谟得出的推论完全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个因果性是从我们的经验中抽出来的,所以只有“或然性”。
对于物的区分康德还用灵魂进行了证明:灵魂的一大特征是自由,但是如果我们不区分物,因果性便也适用于灵魂,而因果论规定有因必有果,这是必然性,必然性和自由是相反的概念,自由不承认必然性,便会陷入矛盾。
另外,在康德认为“道德必然预设自由”也就是说明,道德来自自由,只看必然性是没有道德的。
这样一来,纯粹知性的对象便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
三、先验感性和时空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要讲述了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认知能力。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康德哲学思想初探——《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与思考,尽量在浩瀚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得到著名的康德的思想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认识逻辑宇宙知识正文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
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
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
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
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
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
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
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
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
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主题、情节、角色以及作者意图的影响。这些元素不仅使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个人感受和反应。
首先,作品的主题引发了我对人类认知能力和认识局限性的深刻思考。康德在书中对先验理性的探讨,使我意识到我们的认知并不是直接来自于经验,而是基于先验的知识和逻辑结构。这种观点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启示,让我开始反思人类认知的边界和局限。
此外,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身”的区分,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知与现实的关系有着惊人的相似。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直接认识物自身。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知论相呼应,即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只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而不是现实的本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康德的道德哲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康德提出的“普遍性法则”和“人格尊严”原则,实际上是对人类道德判断心理的一种探讨。他试图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这种准则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心理机制。
第二篇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审视
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哲学巨著,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心理的深刻揭示。康德在书中对先验理性的探讨,实际上是对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剖析。他用理性的框架,揭示了人类在认识世界时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局限。
康德的“先验理性”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基础。这种认知结构,是由人类大脑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它影响着我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例如,康德提到的“时空观念”,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大脑对世界进行分类和理解的一种工具。
纯粹理性的批判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纯粹理性的批判
《纯粹理性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于1781年首次出版。
该书是康德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包括他关于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思考。
在《纯粹理性的批判》中,康德试图回答哲学的三个根本问题:我
可以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
康德提出,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固定的结构和限制,这些结构和限
制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通过经验
获得感性知识,但也依赖于纯粹理性的概念和原则来对经验进行理
性的组织和理解。
康德通过分析纯粹理性的结构和功能,探讨了认识的界限和能力,
并提出了一套哲学方法来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他主张在纯粹理性的
范围内,我们不能超越经验世界,无法获得形而上学的知识。
同时,他也对先验知识和道德原则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它们是超越经验的
存在。
《纯粹理性的批判》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许多重
要的思考问题和解决方法,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
1。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出版于1781年,被誉为哲学领域的“圣经”,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理性认识的能力和范围,以及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知性概念之间的关系。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和理论,如“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方法论”等,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可以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
感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它通过感官获取外界的信息;知性是人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的能力,它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知性概念;理性则是人类对知性概念进行综合和推理的能力,它可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
然而,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超越感性经验和知性概念的范围。
如果人类试图超越这些范围进行认识,就会陷入“先验幻相”,即对理性认识能力的误用和误解。
康德的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深刻的哲学问题和理论,但如果我们不深入思考和分析,就很容易陷入“先验幻相”,从而对这些问题和理论产生误解和偏见。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能力,避免陷入“先验幻相”。
此外,康德的“先验方法论”也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应该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则,不能随意发挥和滥用。
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和证据,遵循逻辑和推理的原则,以确保我们的理性认识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哲学经典。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理性认识的能力和范围,以及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知性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粹的理论批判》含义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
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
1.先验感性论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2.先验逻辑论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
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3.先验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
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
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4.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
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5.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
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
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
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
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
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
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
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
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
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
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
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