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

合集下载

千年书法(七)浓墨宰相(解说词)

千年书法(七)浓墨宰相(解说词)

千年书法(七)浓墨宰相(解说词)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七浓墨宰相乾隆四十七年,对于六十四岁的刘墉来说,是春风得意的一年。

这一年,刚刚才过了正月,虽然还是天寒地冻的季节,但刘墉却在飞扬的雪花中早早地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这时候的刘墉虽然还在任湖南巡抚,但他已经接到了御旨,他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也就是大清朝的监察院长官。

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了。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业法:“刘墉除了他的政治身份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这一点,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对刘墉来说,这个身份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能够让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的原因,那就是,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是清代帖学的集大成者,后人称他为“浓墨宰相”。

”从乾隆十七年刘墉考中进士到担任湖南巡抚,除了在乾隆四十一年,回京担任过一年内阁学士外,他就一直在地方上任职,从学政、知府进而攀升到了一省的方面大员。

从山西、陕西再到江苏、湖南,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刘墉也已经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但他又怎么能甘心长期被排除在京城之外,只是做一个方面大员呢?刘墉的这种不甘心是颇有些依据的,除了对权力的欲望外,还因为他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父亲,他的父亲就是他仕途生涯里的坐标。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备受乾隆皇帝信赖,以至于乾隆赞叹道:刘统勋不愧为真宰相。

在刘统勋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他既是内阁首辅同时又兼任军机处的首席大臣,作为臣子,这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最高点了。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忙碌了一天的刘统勋奉旨入宫议事,他冒着寒冷的夜风走进轿子。

当他乘坐的轿子抵达东华门前时,轿夫打开轿帘,却发现刘统勋已昏迷不醒。

尽管乾隆立即派御医赶来抢救,但这位操劳了近半个世纪的老臣却始终再没有苏醒过来。

谁也不会料到刘统勋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他最后一次的奉旨入宫。

对于这位股肱之臣的去世,乾隆皇帝非常悲痛,亲临其丧。

乾隆对刘统勋一生的评价是:神敏刚正,终生不失其正。

[转载]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五)

[转载]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五)

[转载]央视专题⽚《千年书法》解说词(五)原⽂地址:央视专题⽚《千年书法》解说词(五)作者:瑶兔听禅央视专题⽚《千年书法》解说词(五)央视专题⽚《千年书法》解说词千年书法(五)悲情书家明代著名学者何良俊说“⾃唐以前集书法之⼤成者,王右军也;⾃唐以后集书法之⼤成者,赵集贤也”。

这个⾃唐以后集书法之⼤成者说的就是元代⼤书法家赵孟睢U悦项开创的回归魏晋、回归传统的书风⼀直影响了中国书坛⼏百年,直到今天,他的影响依然存在。

赵孟钍且桓龇浅H娴奈娜耍氖榉ㄤ烊髦屑哐⽜阋葜型虑迤K幕婊诹⑴桑俏娜嘶傻囊淮谑ΑKㄒ袈桑幸衾肿ㄖ凰氖那邋淦嬉荩林⾕擞衅龀局搿T搜钤⽘疲骸懊项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章,知其⽂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赵孟钤谑榛矫娴拿罅耍灾劣谡谘诹怂谄渌矫娴拿>褪钦庋桓鋈耍谒纳砗螅匆恢贝嬖谧拧坝之甚隆”和“毁之甚烈”这样两种截然对⽴的评价。

那么为什么在赵孟钌砩匣岢鱿终庋那榭瞿兀空悦项⼜是怎样的⼀个⼈呢?赵孟睿肿影骸⒑潘裳┑廊恕U憬庑巳恕U悦项的⾎统是正宗⽽⾼贵的,他是赵宋王朝的后裔。

他的⼗世祖先可以追溯到宋太祖之⼦⼋千岁赵德芳⾝上。

虽然出⾝⾼贵,但赵孟畹那嗌倌晔贝词窃诳部烙腔贾卸裙摹K母盖坠僦粱Р渴汤桑旁降募彝セ肪掣擞啄甑恼悦项以良好的⽂化熏陶。

不幸的是在赵孟钍凰晔备盖妆闳ナ懒恕赵孟钭杂状厦簦潦楣砍伤⼩J乃晔保悦项便担任真州司户参军,他把这个职务看做是报效朝廷的机会和实现抱负的起点。

但南宋王朝其时已如⼤厦将倾,朝不保⼣。

他⼀⼼想为之效⼒的朝廷已然是风⾬飘摇,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厦已经托不起赵孟畹拿蜗肓恕K孀拍纤蔚拿鹜觯悦项不得不闲居家中。

在闲居的⽇⼦⾥,赵孟羁嘌醒剩两于诗⽂书画之中。

当时的赵孟钜讶皇俏庑艘淮艹龅那嗄瓴趴×耍钕韧萍稣悦项出⼭的是吏部尚书夹⾕,他⼒推赵孟钗擦⽌吩罕嘈薰佟H欢馐钡恼悦项却⽆⼼在元朝做官,他婉⾔谢绝了夹⾕的推荐。

他在《赠别夹⾕公》的⼀⾸诗中这样写道:“青青蕙兰花,含英在林中。

千年书法第八集观后感400字

千年书法第八集观后感400字

千年书法第八集观后感400字作为一个爱好书法的普通人,在看了《千年书法》第八集后,我有着很深的感悟。

这一集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书法师范仲淹。

他是宋朝时期的一位大臣,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书法家。

我认为,这一集的最大亮点在于它非常清晰地展现了范仲淹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他的书法风格高峰在于“道学书法”。

他不仅在书法上恪守道学的原则,同时也在他的文章里表达了对道学的理解。

因此,他的书法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而是一种对美好的追求和对自我境界的提升。

除此之外,这一集还展示了很多范仲淹的画面。

整部电视剧中的画面都非常精美,每一帧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美感体验。

尤其是,书法的画面非常压轴。

那些细节,如墨色的坚实,笔画的厚重和轻盈,都很感人。

同时,音乐也是这一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人物的场景都有自己相应的音乐。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设计。

此外,有着双刃剑久石让的作品更是另一大亮点。

这些音乐巧妙地把握了每个场景的情感起伏,让观众更身临其境。

最后,我想总结我从这一集中学到的东西。

对我而言,这个电视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启示性。

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于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东西,例如精益求精、对于自我的不满意、探索自我和信念等等。

这些感受或许有些套路和广为人知,但是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电视剧,这些经验变得更加具体和切实可行。

总之,这一集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我很喜欢它的结构、音乐和画面。

我也非常喜欢它所展现的文化,这些文化很有教育性。

它虽然是一部娱乐性资讯节目,但是,我认为这个电视剧对每一个爱鉴赏艺术、想要提升自己的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600字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600字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600字作为一位关注书法的人,我非常期待《千年书法》的第二集。

这一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部探究中国书法艺术的作品,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收看完第二集后,我不仅仅对于书法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被纪录片所带给我的启迪和思考所折服。

纪录片的结构清晰明了,整体架构紧凑流畅。

主要从描绘几位书法大师的生平、其创作的历史、以及他们所传承的知识、精神和美德等多个角度来探究书法。

镜头语言生动,台词精炼,使得整部纪录片的观看体验非常妥贴。

从描写大师们的生平可以看到,在纪录片中描绘的每位书法大师都是才华横溢、涉猎广泛的文化人。

他们都具有深沉的人文底蕴、超群的艺术功力和胸怀大志的人格魅力。

通过详细介绍大师独特的书法艺术创作功底和技巧,让我们能够领略到他们的书法作品更加微妙入微的细节和内在的情感丰富性。

在纪录片的音乐方面,采用的是精美绝伦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

音乐和书法相得益彰,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另外也要提到之前所说的镜头语言,许多画面让人很难忘怀。

例如艺术家在写道法时顿时笔走龙蛇,字句中蕴涵的浩然正气让人心潮澎湃。

而发掘出来的历史资料和文化积淀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层次、更真切的认识。

总而言之,《千年书法》第二集充分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之处,更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内容。

我相信每个观众都会因此而有所感悟与启迪,我自己也学到了许多关于品德涵养及人文精神的知识和感触。

最后,我深信这样的纪录片对于广大社会公众和学生们进行文化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入的文化观念和认知视野。

《千年书法》解说词【2】

《千年书法》解说词【2】

《千年书法》解说词【2】三、热血书家附录:本人文章——《天下三大行书》之<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原发《书法》《祭侄文稿》释文祭侄文稿跋文湖南的祁阳是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地方,这是由于它的偏僻。

然而在书法家们的眼中,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值得崇敬。

因为这里和一个伟大的名字颜真卿联系在一起,1230多年前镌刻在摩崖石壁上的书法作品《大唐中兴颂》至今还被人顶礼膜拜。

一千二百四十八年前,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大唐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

安禄山率领的叛军接连攻城掠地,直逼长安。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随着叛军的步步紧逼,唐玄宗狼狈出逃。

行至途中,军队中长期对宠臣杨国忠的不满情绪爆发,将士们甚至采取了极端手段,逼迫唐玄宗不得不把杨国忠的胞妹贵妃杨玉环勒死在马嵬驿。

安史之乱前后历时七年,大唐江山也数度岌岌可危。

当叛乱终于被平定,满天的乌云散去,天下重归太平,自然可喜可贺。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于是由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撰文,盛请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丰功伟绩的颜真卿作书,在山崖之下留下了千古名篇《大唐中兴颂》。

颜真卿的书风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他的书风是一种钟鼎坐堂、正大光明,丰厚、雄浑,气势非常大,当然里边也有刚烈。

但是颜真卿他其实又有另外一方面,他融会各家,他真草隶篆,他能把前朝的各种东西融会。

他所首创的那种叫做中锋行笔,逆笔启动、中锋行笔,那种藏头护尾的风格,都吃墨很深了,所以显得非常的雄浑有力。

这个当然跟盛唐之音是有一种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盛唐之音的一种符号象征。

颜真卿传世碑刻中经常自署“琅琊颜真卿”。

古代所说的琅琊,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

琅琊颜氏在历史上是名门望族,颜真卿的祖上可以上溯到那个因德行好而被孔夫子赞曰“贤哉,回也”的颜回。

颜氏一门以诗礼传家,名臣辈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南朝诗人、与谢灵运齐名,被后人称为颜、谢的颜延之、以宣扬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的《颜氏家训》作者、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等颜姓大儒都出自颜门,和颜真卿血脉相承。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中国书法 解说词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中国书法 解说词

世界遗产在中国中国书法解说词
尊敬的观众们,欢迎来到中国世界遗产展览厅。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世界遗产中的一项独特艺术——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表达方式,书法在中国被广泛认可和崇尚。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书法的起源。

中国书法起源于古代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形成了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风格。

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技巧。

中国书法的美在于其独特的书写方式和笔墨纸砚的配合。

书法家不仅追求文字的规范和字形的美感,更注重墨、纸、笔的运用。

他们通过调整笔锋、力度和速度,使字体更具有生动和艺术感。

中国书法在世界遗产中的代表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故宫博物院藏品——《颜真卿祭侄文稿》。

这部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宝,以其独特的笔法、工整的字体和华丽的装饰性而闻名。

它代表了颜真卿在唐代的书法艺术巅峰。

此外,还有《兰亭集序》、《千字文》等作品也是中国书法的瑰宝,它们记录了历史的轨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最后,我想说,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它蕴含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
化的珍视。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书法,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风采,还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这次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中国书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欢迎您继续参观我们的世界遗产展览厅,探索更多中国独特的文化宝藏。

谢谢!。

千年书法纪录片观后感

千年书法纪录片观后感

千年书法纪录片观后感《千年书法纪录片观后感》(一)嗨,朋友们!最近我看了一部超棒的纪录片,叫《千年书法》,真的把我给震撼到啦!一开头,那一幅幅古老的书法作品就像有魔力一样,把我一下子就拉进了历史的长河。

看着那些书法家们挥毫泼墨,我心里就想,这得多厉害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字啊!从王羲之的飘逸洒脱,到颜真卿的刚正雄浑,每一种字体都像是书法家性格的写照。

就好像王羲之是个自由自在的仙人,他的字也跟着灵动起来;而颜真卿呢,一身正气,字也写得那么有力量。

而且哦,这部纪录片还讲了书法背后的故事。

原来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它还承载着好多情感和历史呢。

那些书法家们,有的在困境中坚持书写,有的用书法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让我明白了,书法可不只是好看的线条,它是有灵魂的!看着看着,我都有点手痒啦,想着自己也拿支笔来比划比划。

虽然知道自己写不出那么厉害的字,但感觉被这种艺术的魅力感染了,就想尝试尝试。

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书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佩服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艺术。

我决定以后要多关注书法,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写出一手漂亮字呢!哈哈!《千年书法纪录片观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看完《千年书法》这部纪录片的感受哈。

哇塞,看的时候我眼睛都直了!那里面展现的书法作品,简直美炸了!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我发现书法这东西真的太神奇了!它能穿越千年的时光,把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传递给我们。

那些书法家们,像是在纸上跳舞,用笔墨跳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旋律。

比如说,欧阳询的严谨工整,那字的结构,就像是用尺子量出来的一样,太精准了!还有米芾的豪放不羁,看他写字,感觉他整个人都要飞起来啦。

而且呀,纪录片里还讲了书法和文化的关系。

原来书法不只是写字,还和诗词、哲学、历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反正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收获满满,对书法的爱又多了好多好多。

你们要是没看,赶紧去瞅瞅,保证也会被惊艳到的!。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800字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800字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800字作为一位观众,当我看完《千年书法》第二集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

这部纪录片的技术精湛,画面制作精良,使其成为了引人入胜的视听盛宴。

而故事本身也广泛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从中我倍感启发和惊叹。

纪录片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中国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展开,通过许多不同的故事和场景来阐述书法的内涵和特点。

它介绍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作品,包括王羲之、颜真卿和苏东坡等等。

我还注意到纪录片展示了很多书法作品的细节,包括笔画和线条,这使我更加欣赏并深入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技巧和深意。

不仅如此,《千年书法》第二集还介绍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魏晋书法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唐代书法的繁荣。

我对于那些文人墨客在书法上的才华、热情和创造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部纪录片的高光时刻之一就是介绍中国古代书法在日本和欧洲的传播,并展现了远古时期我们民族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是如何“去国入世”的过程。

纪录片中还有一些非常感人的场景和引人注目的画面,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古代书法作品拍卖的情况。

我被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的价格惊到了,而这些书法作品是中国文化和历史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外,我还特别喜欢这部纪录片的配乐,它们真正地为每个场景和主题增添了额外的情感和能量。

总体而言,我认为《千年书法》第二集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和历史之旅,它能带领你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深层魅力。

我受到了它所激发的思考和启示,我相信它将让更多人重视和欣赏这种中国的古老艺术——书法作品。

从《千年书法》第二集,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和学习。

首先,它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这是我的情感根基。

其次,我发现这些国宝级的书法作品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对于生命、自然、社会、宗教等等人类一直以来的重要话题的反思,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收获。

我之前从没想到过在一幅作品中可能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最后,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自豪感,我为自己拥有如此独特、深沉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

千年书法解说词(全)

千年书法解说词(全)
中国画研究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这是一个历史上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它的争论就在于字体与书体是一回事,还是不是一回事。比如郭沫若曾经说过,在这个秦朝的时候,有秦朝的钟王颜柳,在战国的时候有战国时候的钟王颜柳,他说在甲骨的时候甚至也有甲骨时期的钟王颜柳。那就是说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书写家,或锲刻家,那他是把书体和字体合一的一个观点。但我认为呢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书体与字体是一回事,因为书法它是一个寄生的艺术,没有汉字这个母体没有书法的艺术。”
尽管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在中国书法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甲骨文、钟鼎文是迈出的第一步,当之无愧地是中国书法长河的“三江之源”。
在秦朝通行小篆的同时,隶书在社会下层悄然而生。到了汉代,隶书取代了小篆,上升为主要通行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使汉字告别了已经使用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彻底摆脱了古文字那种象形的特点,所以汉代人称隶书为“今文”。
沿着古中国文字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书法的体例被依次划分为真草隶篆,其中的篆书就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书体。既然作为汉文字源头的甲骨文和钟鼎文都被划属大篆书体的范畴之内。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推断,得出这样的结论呢:那些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的文字正是中国书法的开山之作。或者说,中国书法的产生就是伴随着古代文字的产生而同步出现的呢?
谈到唐代书法,还有一位对后世书法影响极为深远的书家,他叫颜真卿。颜真卿的家族一门显儒,诗礼传家。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颜氏家训》就是出自颜真卿的祖上一代名儒颜之推。颜真卿中年的时候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平原太守颜真卿率先起兵,举起讨逆大旗,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一家有三十多个亲属在战乱中殉国,其中他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堂侄颜季明的牺牲最为壮烈。

央视大片《中国书法五千年》高清完整版!(1-8集)

央视大片《中国书法五千年》高清完整版!(1-8集)

央视大片《中国书法五千年》高清完整版!(1-8集)中央电视台八集文献片《中国书法五千年》以中国文字五大书体篆、隶、草、行、楷这五种书法体式为主角,挖掘它们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

五大书体刻于甲骨,铸于金铜,书于竹木,写于纸帛,从上古走来,直至今天。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5个摄制组跋涉将近10万里,远行欧美亚三大洲,走访考古遗迹和博物馆数百处,拍摄有关书法的文物3万余件,力图呈现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体系的核心价值。

第一集《墨润五洲》主要内容:在欧洲、在美洲、在东南亚、在世界各地古老的中国书法如习习春风和煦送暖,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

在世界文化史上还没有哪一种文字的审美书写能够像汉字书法一样从未中断地流行数千年。

在全球化浪潮的多元文化互动中、在新的人类文化语境中,中国书法正在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灿烂瑰宝,成为中国向世界显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艺术。

世界必将通过中国书法的国际化弘扬而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国。

中国书法正在为全人类文化的丰富,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知相和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

第二集《点睛人间》主要内容: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书法的传统薪火不曾间断。

在今天,书法仍然是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人民群众对书法的喜爱也一直是不断蓬勃高涨的。

中国书法在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不间断传统,而且能够成为传统艺术的普遍形式,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中国的书法从来就是和情境相交、融汇的,是在和情境的关系中来体现书法的内容的价值和书法的美学的价值。

第三集《篆迈舒卷》主要内容:甲骨文是现在已知成型的最早汉字系统,甲骨文对于文字形体就已经在有意识地追求某种美感,这是萌芽阶段的书法意识。

甲骨文字早期的书写方法,大多是契刻,当时以刀锥为笔的书家也有精细的美感意识。

后来甲骨文也开始间杂一些毛笔蘸朱墨的书写,在用笔节奏的舒缓急骤、墨法的浓淡滑涩,布局的精心细致上都可以看出那时的书法意识。

在商代,与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并存的还有一种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书法】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

【书法】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

【书法】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作者:书画佳人马青原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享誉天下,成为书界的玉皇大帝被无可争议地尊为“书圣”,当然有“贞观之治”的皇帝李世民独尊大王的始作俑了。

唐太宗之所以为王羲之倾倒堕入情网,是因为王书“尽善尽美”,倾倒的情状到了发狂的地步。

他亲自作的《王羲之传论》说:“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这已经是非一个皇帝所应该为的了,更有将王氏书法搜刮殆尽之势,即责令内府收集王羲之书法,竟得三千七百余纸,就是没有《兰亭序》。

王氏家族也视为传家之宝,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和尚手里,正当贞观年代。

即使是皇帝召见,即使有杀头的危险,也没有将《兰亭序》交出来。

唐太宗用了很不光明正大的手段,演义了“萧翼赚兰亭”的故事才骗得到手。

尽管赚兰亭疑似抢劫,唐太宗却不抠门,令当时的大书法家们摹写数本,以供近臣为楷模。

《兰亭序》真迹随着唐太宗的驾崩,而被作为殉葬品进了昭陵,越发让人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我知道《兰亭序》的故事在孩童时代,是祖母给我讲的。

祖母为嫁到王氏而得意,她的名字里也有“书”字,我不知道奶奶的父亲是不是酷爱书法。

奶奶爱讲“三国”,她老人家讲的“三国”故事是真正的故事,是《三国演义》里所没有的。

后来我长大了念了点书读《三国志》,也没有找到桃园结义时关羽陷害刘备的任何线索。

我就纳闷,奶奶是不是特别会杜撰。

待到我在野史中见到萧翼赚兰亭,才知道奶奶讲的《兰亭序》的故事并非杜撰。

上至帝王下到百姓,都对王羲之那么着迷。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纵横捭阖,凌霄踏地,宗为哪般?我是在成年以后才看到印刷品《兰亭序》定武本和神龙本的,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法书,让人更得琢磨,原作到底是怎样的呢?就临摹本来说,又传达了作者哪些信息。

一个杰出的天才之作必有他鲜为人知的漫长过程,宏大的宫殿非一日之功。

电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二

电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二

电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二二至尊书圣这里是位于陕西礼泉县的昭陵,唐王朝的一代英主李世民就埋葬在这里。

千百年来,文人们对昭陵可以说达到了魂牵梦萦的程度。

他们惦念的仅仅是埋在这座陵墓里一张写着字的纸。

就是这张纸,人们对它的渴慕之情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它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作者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

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72年,唐太宗病危,临终时他召见了太子李治。

太宗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愿。

”“吾所欲得兰亭,汝意如何?”作为儿子的李治听到父亲这样的请求,面对着一个就将离开这个世界的老人,李治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

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李治也非常喜爱收藏书画佳作。

而王羲之的《兰亭序》,恰恰是天下最值得收藏的稀世珍宝。

李治这时候一定意识到,太宗皇帝强调“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愿”,就是用“诚孝”来警示他:如果不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即是不孝。

唐太宗在临终时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可见《兰亭序》在他心中的地位。

望着父亲期盼的眼神,李治把《兰亭序》装入玉匣之中,亲自放在了太宗皇帝的面前。

这可以说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承诺,又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对另一个书法爱好者的理解。

《兰亭序》就这样作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的昭陵,“天下第一行书”从此长眠于地下。

王羲之,字逸少,因为他为官曾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氏宗族在朝廷中有着显赫的政治地位,王羲之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书学熏陶。

稍大些后,他便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

卫夫人,名叫卫砾,是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

少年时代的王羲之并没有显现出过人的才华,《晋书》记载他,“羲之幼纳于言,人未称奇。

”。

成年以后,王羲之开始离家远游,遍访北方名山大川,瞻仰临摹名家名碑。

多年以后,他曾这样描述这一经历:“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

及渡江北游名山,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千年书法解说词(全)

千年书法解说词(全)

千年书法(解说词)二零零八年十月千年书法一翰墨精神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在期盼和等待着,他们甚至有些焦灼和激动,因为他们将要迎接的是一件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瑰宝。

其实,这件令人牵挂不舍的稀世之宝仅仅是几卷薄薄的纸,纸上也仅仅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中国文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奉旨”刻制的集帖。

它将历代宫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集中镌刻,拓印成集。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

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这其中除了历代书家们的笔墨功夫外,和汉字本身的特点是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青铜器就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时期。

几乎是在青铜器产生的同时,一种兼有纪实和装饰作用的文字出现在了钟鼎之上。

这种青铜钟鼎之上的文字,被后人称为“钟鼎文”。

古人把青铜称作“金”,因此这种文字又被称为“金文”。

清代书法家李瑞清曾说:“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

”认为临摹毛公鼎铭文字体,是学习书法必不可缺的一课。

钟鼎文已经非常久远了,但是它依然算不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些线条后来被证实是中国可以辨识的最为古老的文字体系。

由于这种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的,后人便把它称作“甲骨文”。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剿灭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第一次统一了中国。

当时秦国通用的文字书体有八种之多,秦始皇下令“书同文”,要求在全国使用统一的文字。

丞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之上删繁就简,制定出一种比大篆更加简洁规范的文字,这就是小篆。

秦始皇把小篆定为标准字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李斯也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姓名的书法家。

沿着古中国文字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传统书法的体例被依次划分为真草隶篆,其中的篆书就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书体。

中国书法五千年 解说词

中国书法五千年 解说词

《中国书法五千年》解说词中国书法,是华夏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穿越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传至今。

它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以其独特的笔法、墨痕、布局和结构,展现出丰富多变的艺术韵味。

在书写中,书者将自己的情感、意境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融入每一笔、每一字中,使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的发展源远流长。

从甲骨文、金文到竹简、帛书,再到纸质书籍,书法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书法经历了商周的凝重雄浑、秦汉的严谨端庄、魏晋的潇洒灵秀和唐宋的宏放意态。

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都凝聚着那一时期的文化风貌和艺术追求,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

在古代,书法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教育、公文写作、碑刻铭文等领域。

许多文人墨客都是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书法,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与西方文化中的“绘画”有所不同。

中国书法追求的是一种含蓄、简练而富有灵性的审美效果。

书者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疾徐等变化,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万物的感悟。

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使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

此外,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许多古代书法作品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的珍品,也成为艺术市场的抢手货。

这也反映出中国书法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五千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书法,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更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涵,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400字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400字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400字
在观看完千年书法第二集后,我深深被其深情的墨香和巧妙的结构所感染。

该电视节目紧扣中国书法的演变和历史,通过时空隧道的方式,把观众带回到唐朝。

从张旭的“九成宫醉酒图”,到王羲
之的“兰亭序”,再到晚清的“钱仲联新书法”,都被内容生动的
介绍和展现。

节目包含了各时代的风貌,描绘了其中书法名家的生平和成就,尤其是强调了书法与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观看这个电视节目,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法历来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地丰富其内涵。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在这个过程中,书法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便继承和创新艺术。

这样,书法不仅体现了艺术的魅力,同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个电视节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他所展现的历史和文化所感染。

从不到一个小时的内容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书法的知识。

这个节目结构十分清晰,展现出来的画面和语言也极其精湛。

音乐配乐也让整个电视节目有着独特的氛围。

在我看来,千年书法第二集在文化与艺术方面都有所启迪。

这个电视节目不仅能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书法和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开启人们的思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书法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千年书法纪录片观后感

千年书法纪录片观后感

千年书法纪录片观后感看完这部《千年书法》纪录片,心里头那个激动劲儿,简直就像喝了蜜糖水,甜滋滋又暖洋洋的。

你说这书法,平时咱也就看看字帖,临摹两笔,哪儿能想到它背后藏着那么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啊?开头那段儿,镜头一拉,古色古香的书房里,老先生轻挥毛笔,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来,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眼见证着王羲之、颜真卿这些书法大家的风采。

那字儿,一笔一划都透着劲儿,就像是有灵魂似的,能跟你对话,告诉你它背后的喜怒哀乐。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书法大家背后的故事。

比如说王羲之吧,人家不光书法了得,还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据说他为了练好字,愣是把整个池塘的水都给染黑了,这就是咱们常说的“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你说这得多大的毅力啊?要是我,估计早就放弃,跑去打游戏了。

还有颜真卿,他的字儿那叫一个雄浑有力,看着就让人心潮澎湃。

可你知道吗?他写的《祭侄文稿》,那背后可是藏着一段血泪史啊。

每次看到这段,我都忍不住鼻子一酸,心里头五味杂陈的。

这书法,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

再往后看,纪录片里还讲到了书法的传承和创新。

看到那些年轻的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我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

他们就像是在书法的海洋里游泳的鱼儿,既遵循着前人的足迹,又勇敢地探索着未知的领域。

最让我感动的是,纪录片里那些普通人对书法的热爱和坚持。

有的人虽然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但还是每天坚持练字;有的人虽然工作繁忙,但总能在闲暇之余,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书法天地。

这种对书法的执着和热爱,真是让我深受触动。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算是彻底被书法给迷住了。

以前总觉得这玩意儿太高深莫测,现在才知道,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它的美。

以后啊,我也得抽空多练练字儿,说不定哪天也能成为个书法小达人呢!。

千年书法苏轼观后感500

千年书法苏轼观后感500

千年书法苏轼观后感500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几千年以来,中华文化演绎出了精彩绚丽的书法文化。

上至天子发诏书,下至老百姓红白喜事,毛笔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重要文字工具”,书法成为“文化”的象征。


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书法文化,让孩子们继承这个优秀的文化宝藏。

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千年书法》的纪录片。

在《千年书法》里面,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苏轼。

苏轼作为宋代书坛“尚意”书风的开山之人,终其一生推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推崇二王书法的“绚烂至极,复归平淡”,王羲之那种不激不励、
平淡深邃的书法风格是苏轼心中的最高典范。

而苏轼对唐代书法整体上评价并不高,认为唐人一味追求形式,缺乏新意。

“尚意”书法无
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于唐代“尚法”书风都是一种背叛或者说挑战。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先提倡提高书家知识修养的人,他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主张书家从对书法形
成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书家的学识修养直接决定他的书法境界。

黄庭坚评价苏轼:“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

胸中有书数千卷,则书不病韵”,这就解答了为什么苏轼书法“无一点俗气”的问题,
苏轼书法中所充盈的文章学问之气,淋漓尽致地从笔墨之间散发出来,这种浓郁的文人气息,自宋以来,一直影响了中国书法艺术道路900多年,直到今天。

千年书法第三集观后感300字

千年书法第三集观后感300字

千年书法第三集观后感300字
一部《千年书法》第三集让我认识了钟繇,他是中国最早的楷书创始人。

历史上将钟繇称为“楷书鼻祖”,王羲之、欧阳询都曾学习过钟繇书法并得到钟繇真传。

看完这个节目后我想说:“原来字还可以写成这样啊!有些古人还是很会玩的嘛!”。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已经相当发达,其风格也形成独特的体系和流派。

如果你对中国书法文化有所涉猎,那么你就会知道此前出现的各种书法家们。

比如大名鼎鼎的钟繇,“正体字”创立者王羲之等人。

但我要说的是“丑书”的创造者们。

他们打着推陈出新的旗号做表面功夫,不断地给自己贴金加冕,没错,他们确实成功了,如今丑书者中的佼佼者像“叫兽易小星”,凭借一副拙劣作品竟获得众多粉丝。

- 1 -。

千年书法第七集的观后感

千年书法第七集的观后感

千年书法第七集的观后感
《千年书法》拍摄历时两年,片中大量精美绝伦的国宝级名家墨迹的展现也是过去少有的。

片中学者的访谈,许多观点独辟蹊径、见解独到。

观后使人赏心悦目,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使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在增长对书法艺术发展历史理解的同时,得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

中国书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和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千年书法》通过从晋到清这段跨度为1500年时间中,每个朝代引领书风的书法大家的介绍,揭示了书法这一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

《千年书法》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刘墉等书法大师的介绍,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第一集翰墨精神第二集至尊书圣第三集热血书家第四集尚意领袖第五集悲情书家第六集淡笔尚书第七集浓墨宰相第八集紫气东来千年书法(一)翰墨精神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在期盼和等待着,他们甚至有些焦灼和激动,因为他们将要迎接的是一件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瑰宝。

其实,这件令人牵挂不舍的稀世之宝仅仅是几卷薄薄的纸,纸上也仅仅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中国文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奉旨”刻制的集帖。

它将历代宫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集中镌刻,拓印成集。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

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这其中除了历代书家们的笔墨功夫外,和汉字本身的特点是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青铜器就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时期。

几乎是在青铜器产生的同时,一种兼有纪实和装饰作用的文字出现在了钟鼎之上。

这种青铜钟鼎之上的文字,被后人称为“钟鼎文”。

古人把青铜称作“金”,因此这种文字又被称为“金文”。

清代书法家李瑞清曾说:“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

”认为临摹毛公鼎铭文字体,是学习书法必不可缺的一课。

钟鼎文已经非常久远了,但是它依然算不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些线条后来被证实是中国可以辨识的最为古老的文字体系。

由于这种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的,后人便把它称作“甲骨文”。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剿灭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第一次统一了中国。

当时秦国通用的文字书体有八种之多,秦始皇下令“书同文”,要求在全国使用统一的文字。

丞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之上删繁就简,制定出一种比大篆更加简洁规范的文字,这就是小篆。

秦始皇把小篆定为标准字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李斯也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姓名的书法家。

沿着古中国文字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传统书法的体例被依次划分为真草隶篆,其中的篆书就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书体。

既然作为汉文字源头的甲骨文和钟鼎文都被划属大篆书体的范畴之内。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推断,得出这样的结论呢:那些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的文字正是中国书法的开山之作。

或者说,中国书法的产生就是伴随着古代文字的产生而同步出现的呢?中国画研究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这是一个历史上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它的争论就在于字体与书体是一回事,还是不是一回事。

比如郭沫若曾经说过,在这个秦朝的时候,有秦朝的钟王颜柳,在战国的时候有战国时候的钟王颜柳,他说在甲骨的时候甚至也有甲骨时期的钟王颜柳。

那就是说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书写家,或锲刻家,那他是把书体和字体合一的一个观点。

但我认为呢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书体与字体是一回事,因为书法它是一个寄生的艺术,没有汉字这个母体没有书法的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秦永龙:“作为一般的符号,它是不强调太多的变化,不强调构型里头或者是笔画里头有没有生命,我们就是说可以把它理解为文字的符号是一种无机的,一种机械的拼合,就像我们马路上看见的交通符号一样。

那么,作为在这个机械拼合的无机的文字符号的上面进行加工,它才能升华出我们今天讲的真正的书法艺术。

所以书法艺术是写字,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写字就是书法艺术。

”尽管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在中国书法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甲骨文、钟鼎文是迈出的第一步,当之无愧地是中国书法长河的“三江之源”。

在秦朝通行小篆的同时,隶书在社会下层悄然而生。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了小篆,上升为主要通行字体。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使汉字告别了已经使用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彻底摆脱了古文字那种象形的特点,所以汉代人称隶书为“今文”。

到了汉代末期,隶书向正书、行书、草书三个不同的方向演变,形成了中国书法最主要的三种书体,这就是文字史也就是书法史上著名的“隶变”。

如果说汉字自身的逐渐演变为中国书法展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书法工具的逐步完善无疑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代的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书概》中这样写到:“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一管柔毫、一张宣纸,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体现在笔下的点线之中。

以最简单的工具,直接的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

“天地万物之变动,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原来,书法艺术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就是这样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的一体——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

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带着这样的思索,让我们重新回到浩瀚的书法历史中去求证、去发现那沉寂千年的墨迹纸张背后灵动着的一副副鲜活的生命形象吧。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郊外的水边踏青郊游,以消灾避祸。

他们把这种活动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约了一些文人朋友共四十一位,到兰亭溪边饮酒游戏,即兴赋诗。

大家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一篇序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叙写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抒发人生的种种感慨,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

而王羲之的书作将晋人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神韵抒发得淋漓尽致。

恐怕连王羲之也没有料到,他即兴写下的这篇《兰亭序》竟然得以“天下第一行书”而风流千古。

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晋书法以洒脱飘逸的风采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唐代书法则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征服了后世。

草书是最为简便快捷的一种书体,它只保留了汉字的梗概,书写起来草率急就。

草书到了唐代的张旭手里,犹嫌草得不够,于是就创立了狂草。

狂草最为肆意放纵,草到了极致。

张旭的草书蓦地而来、飘然而去,令人眼花缭乱的飞腾作势,心手两忘地抒发心中的激昂慷慨,展示了他傲视一切的胸襟。

诗圣杜甫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下笔落纸如云烟”。

三杯酒下肚,在王公大臣面前脱帽露顶,用这种不拘礼法的狂态来面对生活,用这种微醺的狂态来创作草书,自然会使人联想到大诗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那种张扬个性。

谈到唐代书法,还有一位对后世书法影响极为深远的书家,他叫颜真卿。

颜真卿的家族一门显儒,诗礼传家。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颜氏家训》就是出自颜真卿的祖上一代名儒颜之推。

颜真卿中年的时候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平原太守颜真卿率先起兵,举起讨逆大旗,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一家有三十多个亲属在战乱中殉国,其中他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堂侄颜季明的牺牲最为壮烈。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颜真卿满怀悲伤地设酒祭奠死难的亲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那片震烁古今的《祭侄稿》。

颜真卿用喷涌而出的激情,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写得这样奇崛雄健、浩气充塞,达到了超神入圣的境界,以至《祭侄稿》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

书法本身是极具象征性的,看到颜体楷书,自然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象颜真卿这一类的忠臣良将。

后人评价说颜体楷书正像“关羽坐帐,正气逼人”。

国人的视觉联想竟是如此丰富,居然把方块字和人物的形象联系起来。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关羽,之所以能与孔夫子并称为“文武二圣”。

就是因为在关羽身上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

孟子说: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在孔孟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崇尚忠臣义士、道义节操的传统文化。

关羽是忠义楷模、仁勇化身,这和颜真卿的满门忠烈、舍生取义是一脉相承的。

颜真卿堂堂正正的楷书和关公那种威武不能屈的意象叠加起来,儒家学说的伦理道德就这样在一个个的方块字上显现出来了。

这是黄道周在狱中写下的诗卷,字里行间那一横一竖可以看出他在书写时的心境竟是如此的坦然从容,他一笔不苟地写着,看不出丝毫的胆怯和慌乱,人们从诗卷墨迹中感受到的只是凛然气节和心灵震撼。

临刑前,黄道周破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无论是官居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无论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只要是中国传统文人,手中都握着这幅笔墨,笔墨间流淌的不仅仅是百折千回形态各异的中国文字,更体现了一种千百年来磨砺而成的文人性格以及生命状态。

中国书法的走向一直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决定中国书法基本风貌的首先是儒家思想。

“书以明道”,这个“道”就是儒家学说中的伦理规范。

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作诗告诫他的子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他提出的“作字先作人”的观点,就是说如果背离了周礼儒学,那么做人就是立不住脚的,这样的人写出字来也必然流露出一种“小人之态”,而这种低俗仅仅靠笔墨技巧是无法补救的。

傅山告诉他的孩子们,在学习颜真卿书法之前,必须首先观看颜真卿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就是要先学习颜真卿的做人。

只要胸中有颜真卿那样的浩然正气,一管小小的羊毫也足以“气吞强虏”。

那么我觉得所以古代书法的那种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让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他们抓住了,我以为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书法艺术几乎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生命形式的例子不胜枚举。

纸砚笔墨、梅兰竹菊装点起来的生活环境也成为文人书家们追求高洁意境的荣耀象征。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就曾用这样的诗句来描述理想中的文人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陋室的清贫的情境来反衬文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家园的富贵高雅。

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说到鸿儒,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自然是当之无愧,这位广学博才的大书法家谈及学识修养和书法的对应关系时,这样说到,“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书家如果学识浅薄、见识狭隘、学问不足,其书法是不可能达到尽妙程度的。

苏轼本人就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富有浪漫个性和学问文章之气的书法家,他诗词文赋、书画音律无所不精。

他的书法既有阳刚之美,又有书卷之气。

苏轼广博的学识造就了他那种气吞万里的胸襟气度。

观苏轼书法,就不由使人联想到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恢弘与豪迈。

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