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_单元媛

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_单元媛

码: 430070 。 “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理论 与 政策研究” ( 项 目 编号: 11AZD081 ) 、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超循环演化与融合拓展机制研究” ( 项目编号: 71203172 ) 、 青年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 业 务 费 专 项资金项 “基于产业融合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研究” ( 项目编号: 2012 - IB - 093 ) 和 武 汉 市 青 年 科 技 晨 光 计 划 项 目 “武 汉 市 高 技术 产 目 ( 项目编号: 201150431091 ) 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但文责自负。
三、 产业融合的途径
( 一) 以市场需求为主线形成的产业融合路径 Stieglitz( 2003 ) 运用演化经济学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构造出一个产业融合类型与产业动态演化的理论 153
框架。产业融合除技术替代外, 还存在着技术整合的过程。企业在不断地利用产品融合所创造的创新机会 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 也在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技术融合还是产品融合, 都包含了三个独特的阶 段: 第一阶段, 产业间从供给到需求都不相关, 融合的过程由外部因素所激发; 第二阶段, 产业边界、 市场结构 和公司行为开始变化, 产业间出现融合; 第三阶段, 两个产业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具有相关性, 并且市场稳定 化。 ( 二) 以知识扩散为主线形成的产业融合路径 通过对样本企业间进行比较, 发现融合现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 而这些不同的融合类型是通过在各自 或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暗含的具体管理挑战来展现的 。 融合 的产业环境中企业创新的成熟度来展现的 , et al. , 2010 ) 。( 1 ) 知识融合: 由于以前不相关的、 分四个阶段( Hacklin, 各自独立的知识库之间偶然出现的 演进溢出, 导致界定和隔离产业具体指示的已有边界消融 。这时技术仍然是分离的, 例如影像串流。这种知 而是通过更长期的产业发展而发生 。 ( 2 ) 技术融合: 知识融合转变为 识边界的消融并不发生在企业水平上 , 潜在的技术创新, 使得产业间的知识溢出加速了新技术联合 。相交叉的技术领域开始出现, 例如手机搜索技 术, 而共同产品和商业模式有待证实 。 ( 3 ) 应用融合: 共同技术基础成为实际标准, 而不同产业间商业模式 相冲突。出现相整合的技术, 例如手机电邮和 PIM 软件。 技术融合转变为新价值创造的机会, 以至于度量 的大部分已经超出了最初各部分的总和 ( 即 1 + 1 > 2 ) 。( 4 ) 产业融合: 应用融合转变为产业边界的转换, 使 得原先各自独立的产业间的企业通过共同应用的出现而突然成为了竞争对手。“融合主导设计 ” 成为现实, 例如电话和互联网服务提供, 产业边界消融。 融合现象可以理解为技术变革的演进过程 。从边界清晰的不同产业的知识库间溢出开始, 接着扩展为 融合应用性越来越强的阶段, 最后导致整个产业间的融合。 这个过程可以由信息与通信技术 ( Information ICT) 企业的案例加以说明。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 三) 以科学技术交叉渗透为主线形成的产业融合路径 可以基于融合发生的理想化时间序列来对融合进行预期 , 当不同学科、 技术和市场融合时, 产业融合会 et al. , 2010 ) 。从不同学科之间开始越来越多地相互使用研究成果开始 , 就出现了跨学科 不断发展( Curran, 引用的科学融合, 最终会发展为更紧密的研究合作 。当基础科学领域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的时候 , 就是应用科 技的发展, 导致技术融合。接下来, 新的产品 - 市场结合会带来市场融合, 一旦企业开始相互介入, 最终会成 这是一个简化的理想过程, 完全产业融合只有在技术和市场融合后才会发生 。 为产业融合。当然,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国外产业融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合作,共同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对国外产业融合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发达国家的产业融合研究1. 美国在美国,产业融合是创新经济的基石之一。

美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各行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融合与创新。

在汽车制造业与科技行业的结合上,美国政府注重技术与智能制造的融合,推动汽车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美国政府还通过实施税收优惠和创新基金等政策,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2. 德国德国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典范。

德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致力于将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德国政府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德国各地的产业园区也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 日本日本一直以来以其制造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的产业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与科技行业的融合上。

日本政府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结合的政策,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变。

日本各大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技术交流也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1. 中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产业融合研究也备受关注。

中国政府通过“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政策,推动传统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

中国各地也建设了一大批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为不同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印度印度作为全球科技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其产业融合研究也备受瞩目。

印度政府通过实施“数字印度”和“智能城市”等政策,推动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外产业融合成为了热门的研究课题。

国外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本文对国外产业融合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融合形式和机制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形式和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各种融合形式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跨产业融合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产业链融合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整合,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研究者们还关注融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管理、知识转移和共享等。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还关注融合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发现国外产业融合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快的创新速度和更好的社会福利。

产业融合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智力资本的集聚,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研究者们还发现,国外产业融合对区域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还关注融合政策和机制的制定和实施。

研究者们通过对国外产业融合政策和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实施策略。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等。

研究者们还提出了一些政策评价和监测的方法和指标,以促进融合政策的效果评估和调整。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化对融合形式和机制的理解,加强对融合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政策和机制。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外产业融合的发展和创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国外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行业之间相互借鉴、集成和合作,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达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国外,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国外产业融合的概念、特点、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和特点产业融合是指不同行业之间相互融合、协同合作,共同创新和共同发展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

它是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以政策为支持,以机制为保障,通过跨界整合和创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组合协同、价值链延伸和竞争优势形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产业融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多元融合。

产业融合是在不同产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的融合,涉及的主体多元化,融合程度复杂多样。

2. 产业链延伸。

产业融合是通过整合和创新,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从而形成全新的价值链和供应链,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 技术驱动。

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进行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成为产业融合的关键支撑。

4. 产业协同。

产业融合是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发展的合作共赢。

二、国外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国外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各国实施了不同的产业融合政策和举措,推动了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

下面分别从欧美、日韩等国家对产业融合的实践进行综述。

1. 欧美国家欧美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国际合作,推动了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

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产业融合实践,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大大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展。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整合,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产业升级。

在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对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产业融合的发展概况产业融合是近年来国外产业发展的热点之一,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产业融合的路径和模式。

美国是全球产业融合的先行者之一,在其国内,通信、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产业领域的融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欧洲各国也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制造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融合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亚洲国家也在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 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对产业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

产业融合的动力学理论研究较为突出,不仅从产业内部要素的融合角度进行了分析,还着重探讨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产业融合的影响。

产业融合的路径依赖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也为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国外学者还进行了大量的产业融合实证研究,在不同的产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

他们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创新学、科技政策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地探索了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影响因素。

通过实证研究,他们不仅发现了产业融合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积极作用,还找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创新。

产业融合可以促进技术、产品和管理的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美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国外政府对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是指国外学者和智库研究人员对于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进行的研究和探讨。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互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和创新模式,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

在国外的产业融合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国外学者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和理论框架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提出了一些关于产业融合的定义和理论框架。

英国学者米德尔顿提出的“价值链融合”理论,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价值链通过整合形成新的价值链,从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国外学者对于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探讨了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

美国学者窦乃思通过对欧洲和北美的产业融合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

国外学者还对于产业融合的效应和影响进行了研究。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和模型分析,探讨了产业融合的效应和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提升等。

德国学者斯香布对德国产业融合案例进行研究发现,产业融合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提升。

国外学者还对于产业融合的政策和实践进行了研究。

他们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融合政策和实践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日本学者山口一郎研究了日本的产业融合政策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产业融合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等。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主要包括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和理论框架的研究、对于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产业融合的效应和影响的研究,以及对于产业融合的政策和实践的研究。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和掌握产业融合的规律和趋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产业融合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交叉、互补、协同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

而国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国内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国外产业融合研究进行一综述,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案例,总结国外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产业融合的理论探讨1.1 产业融合的内涵和特点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进行交叉、互补、协同发展的过程。

产业融合可以带来资源的共享、技术的融合、市场的拓展,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产业融合的特点包括多元化、复杂性、动态性和战略性等,这些特点也决定了产业融合需要多方共同参与、跨界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1.2 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国外学者对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主要有价值链理论、集群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

其中价值链理论强调不同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衔接和协同,提出了价值链的整合和优化是产业融合的关键;集群理论则将产业融合放在了地域层面,提出了地域产业集群的合作共赢模式;生态系统理论则从生态学的角度阐释了产业融合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提出了产业融合需要建立起良性循环、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

1.3 产业融合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产业融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机会、优化资源配置等。

研究表明,产业融合有助于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二、国外产业融合的实践案例美国硅谷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典型的产业融合案例。

硅谷以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生态系统,不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交流,形成了知识共享、人才流动和资金互动,推动了产业融合的深化。

2.2 德国工业4.0的产业融合实践德国工业4.0倡导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国际产业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尤其在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产业融合的形态和方式也在不断演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产生了一种服务化、智能化、高附加值的经济形态,并且可增强制造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如3D打印技术的出现,将打印业务与传统制造业结合,形成“3D打印工厂”,颠覆了传统的“零售-制造-零售”的商业模式,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还可促进现代物流业、设备维修、技术支持等服务业的发展,做好售后服务,增强了产品的附加值。

2. 文化创意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创造性、知识性、信息性、技术性的产业,而数字经济是一种应用数字技术的全新经济形态。

这两种产业的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新型的基于数据资本的经济形态,促进创新和成长。

例如,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可将文化资源、文化旅游等信息化,将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硬件和数字音乐、数字电影、数字图书等形成融合发展。

而网上文创、网络文学、IP授权等也将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文化产业转型领域带来更多机会。

3. 跨国公司间的产业融合跨国公司之间的产业融合和战略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跨国公司间的战略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和知识共创,进而形成一种共建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例如,戴姆勒和雷诺日产合作,共同开发低排放汽车,实现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共享和跨国销售体系的拓展。

此外,跨国公司还可借助对方的优势和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形成价值链整合和产业链升级。

总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的发展创新,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

加强产业融合的研究,推动不同产业间的合作,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共创共利的市场环境,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并推动全球产业的再升级和跨级发展。

国内外关于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综述

M丨经济论坛J 国内外关于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综述薛金霞 曹 冲(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丽江 674100)【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产业融合的概念、类型、驱动力、效应、特征、障碍等方面系统阐述产业融合深层次的研究进展,为有效推进产业融合的实践做出理论揭示。

【关键词】 产业;融合;综述产业融合研究最早始于1713年英国学者威廉·德汉在讨论光线的汇聚与发散中首次提出,随后扩展到气象学、生物学等众多领域。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变革,首先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中出现了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

1977年Baran和Farber提出了计算和通讯系统的融合。

1978年麻省理工大学Nicolas Negroponte用计算机业、出版印刷业和广播电影业的圆圈相互重叠交叉进而趋于融合的过程展示了三大板块预见性合并,并预测核心重叠部分将成为发展最快的创新领域。

[1]随后哥伦比亚公司主席威廉·帕雷在广播年会上阐述了新闻信息传播机制融合带来的新变革。

1983年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传播形态聚合电子技术把所有的传播形态融入到一个系统之中。

之后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层出不穷,国际上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内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融合出现了众多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揭示,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出产业融合目前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1985年,英国学者赛哈尔认为“某一种技术范式向不同的产业扩散,促使这些产业出现技术创新,进而产生产业融合。

”[2]20世纪90年代,融合开始日益受到学者重视,从产业间渗透、产业边界融合、产品整合到市场融合,研究内容从原本的电子信息通讯、印刷、计算机等延伸到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文娱业等相关行业,产业融合的研究不断扩展同时不断深入。

美国学者格利斯坦和卡恩(1997)指出,“产业融合即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作者:金伊宁叶立润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02期摘要:产业融合是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导致市场、价值链甚至技术的共享,产生新的消费群体,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外产业融合起步早、发展成熟,而我国尚处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此,对国外专家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概括分析产业融合的内涵、发展现状、与相关产业关系以及各国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等,为产业融合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照平台。

关键词:Industry Convergence;产业融合;农业;经济一、引言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主要矛盾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三产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有力推手。

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外三产融合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20世纪70年代国外大量学者开始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如日本的“六次产业化”;韩国的农业“六次产业化”;美国农业的现代化、商品化;法国政府引导的农业发展策略;荷兰的“农业全产业链”等。

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发展适宜本国的农业产业。

本文以产业融合为出发点,研究国外学者提出的先进理论,为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二、产业融合的内涵Benner M J和 Ranganathan R等人认为产业融合可以定义为通过结合其科学知识,技术和市场来模糊两个或更多不同行业之间界限的过程。

1963年“融合”一词被Rosenberg N首次提出并使用,他把当时机床产业的变化描述为“技术融合”——描述不相关的产业部门和工具生产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工序。

Hacklin F等人解释从融合到产业融合有四个阶段:1.知识融合;2.技术融合;3.应用融合;4.产业融合。

其中,技术融合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Namil Kim研究表明产业融合概念可以用图形直观的表示出来如图1所示。

图1中(1)表示两个不同的产业A和产业B,通过共享共同的利益,如技术、价值链、市场等,两产业有重叠区域——灰色区域,它是一个新的区域,称为融合区域,它意味着各个行业之间的连通性和兼容性的增加。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

第27卷第12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27No.12 2005年12月Foreign Economies&Management Dec.2005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50(2005)1220012Ο09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李美云(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作为“革命性”的产业创新形式,产业融合已经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国外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别从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产业融合与政府管制政策之间的关系等多个领域,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进展及其焦点问题。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演化;战略管理;政府管制一、引 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业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

这一堪称“革命性”的产业创新,首先发轫于服务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推进了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发展,并导致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

这一现象也使得建立在明确产业分工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公共政策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这一现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关于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Rosenberg对美国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

根据Rosen2 berg的研究,19世纪早期,在高度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中,一些机械设备被制造出来,专门用于生产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类终端产品。

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一个独立的、专门化的机械设备业才开始出现。

Rosenberg认为,这种独立化的过程主要与钻孔、打磨等通用机器制造技能在众多产业的广泛应用有关。

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在国外的一些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
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方式,将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
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传统的农村
经济中,农业和工业往往是相互独立的产业,但这种分离的生产模式
却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相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将
这些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使不同的产业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和共享资源,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传统
的农村经济中,农民通常仅仅依靠种植作物或养殖动物来维持生计,
缺乏更加多样化的收入流。

而随着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市场需求
的扩大和生产方式的多元化,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从
事工业或服务业,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收入和就业机会。

最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城乡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农村经济已经
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压力。

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可以为农村地区带
来更加现代化和综合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村地区向城市化和产业化
方向转型,加速城乡融合的进程。

总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模式。

在实践中,政府应该为此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支持,同时
农民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创业意识,积极投身到一二三
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潮中,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在不断演变和进步。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和企业、政府、学术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体,通过合作和共享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本文将对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

目前,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

国外学者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功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模型。

例如,美国学者Eriksson和Westerlund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理论”,指出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创新者、用户和中介机构三个方面构成,并通过不断演化来推动创新。

二是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和驱动因素。

国外学者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创新者、资源、网络以及制度等方面。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驱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因素,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

三是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营管理。

针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营管理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方法和工具。

例如,英国学者Phillips和Garnsey提出了“创新网络”理论,通过网络合作和资源共享来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效能。

四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表现也有所不同。

国外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其差异和特点。

未来,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将继续朝着以下几个趋势发展:一是跨界融合。

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将不再局限于特定产业或领域,而是更加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

例如,数字经济、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创新。

二是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将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国外产业融合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话题。

产业融合是指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互补、技术创新、扁平化管理等手段,实现产业链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增加经济效益的过程。

本文将从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特点、模式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特点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跨领域合作国外产业融合通常是不同产业间的合作,涉及面广、领域多。

如物联网技术,涉及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

这需要不同领域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期形成协同效应。

2.技术创新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更加关注技术的创新,如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都是国外的产业融合研究重点。

以德国为例,其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并购与整合外国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并购等方式实现产业融合,以弥补自身技术和资源不足之处。

举个例子,通用汽车公司收购了加拿大 LiDAR 制造商 Blackmore Sensors and Analytics ,以提高自身司机辅助系统(ADAS)的性能。

二、模式产业融合的模式是指在实现产业链一体化、提高组织效能的过程中,特定产业融合的方式和方法。

国外产业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式:1.产业链拓展产业链拓展主要是指将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一个完整、肥沃且协同的产业链体系,比如近年来火热的大数据产业。

2.集群化发展相比于单一企业,国外企业更倾向于通过集群化发展的方式共同推进产业融合。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协同效应更为明显,不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优化资源分配。

3.创新型合作出于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许多企业开始采取更多的合作模式,如技术联盟、技术委员会、技术转移等。

这些模式的目的都是弥补企业研发不足之处,提高技术水平。

三、影响1.提高效率产业融合实现了产业链的一体化,加强了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2.提高竞争力产业融合使不同领域的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关系,优化了资源利用,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互动,通过相互融合和协同作用,实现产业共生共赢的一种模式。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已成为国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国外的视角,综述产业融合的概念、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探讨其对国外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协同作用,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产业融合可以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领域,也可以跨越不同产业之间。

它不仅是生产要素的组合与整合,更是技术、资本、信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的交流与融合。

产业融合的核心是实现跨界合作、创新与发展,推动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业整体效益。

二、国外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1.产业融合的广泛应用在国外,产业融合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领域。

在制造业领域,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机械装备等产业都在进行跨界合作与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定制化生产。

在服务业领域,金融科技、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等产业也在不断融合创新,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2.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产业融合的发展。

美国推动“工业 4.0”战略,鼓励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实施“工业4.0”计划,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色列推动“创新国家”战略,加强技术研发与产业融合。

3.跨国企业的跨界合作跨国企业在产业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企业开展合作,推动全球产业链升级,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技术交流共享。

三、国外产业融合的未来趋势1.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外产业融合将趋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成为产业融合的重要驱动力,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2.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将成为国外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向。

各产业将通过融合创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能源节约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

高科技产业与全球化的融合研究

高科技产业与全球化的融合研究

高科技产业与全球化的融合研究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剧,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态势。

全球化的融合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高科技产业和全球化之间的联系逐渐变得密不可分。

本文旨在对高科技产业与全球化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全球化加速了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

它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

高科技产业以其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性,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全球化的融合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则反过来为全球化的进程提供了不可估量的支撑。

二、高科技产业对全球化的影响1.拉动全球化进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从而为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高科技产业雇佣了大量的人才,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智能手机、平板等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爆发,使得全球化变得更加紧密。

2.促进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商品生产力的提高,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高科技领域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3.推进全球工厂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断刷新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全球化的融合也将制造业变为全球性的竞争领域。

三、全球化对高科技产业的促进1.扩大市场规模全球化的融合将市场规模拓展到了全球范围。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正式得益于这种全球化的市场机遇。

从而为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促进技术创新随着全球化的融合,不同地区的科技成果在交流中碰撞和超越,加速了技术创新的进程。

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反过来也为全球化的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推动。

3.提高行业标准全球化的融合加速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创造了更为稳定和公正的技术合作环境。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欧美国家开始认识到传统产业之间的互相融合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融合是指将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要素进行跨界整合,形成新的产业链或产业群,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能力提升和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产业融合旨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创新和跨界合作,提高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具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技术创新能力,在产业融合领域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这些国家的研究成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于加快产业融合的进程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融合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产业融合模式、产业融合创新和产业融合战略等。

产业融合模式是指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资源整合方式和合作模式,包括垂直整合、水平整合和综合整合等。

产业融合创新是指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源整合,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产业链的延伸创新。

产业融合战略是指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解决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提高产业融合的成功率和效果。

在产业融合研究实践方面,国外的一些案例为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德国的工业4.0战略促进了传统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融合为医药和农业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会;法国的航空航天产业融合为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支持。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可以为我国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加强跨界合作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

还需要注意的是,各国的产业融合发展存在差异,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一、关于产业融合的界定跨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学者们纷纷从“数字融合”的角度来对产业融合进行界定,出现了以“数字融合”取代“技术融合”来对产业融合进行解释的趋势。

例如,Raghuram(2000)指出,产业融合从根本上是指,数字技术允许传统的和新的通讯服务(无论是声音、数据或图片)通过许多不同的网络共同传送的现象。

Mendes (2002)则认为技术融合是: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原本分开的媒体合并成一个产品中(如将文本、声音、影像等合并到一起的多媒体)。

Taschdjian(2003)也认为,数字融合意味着一个有着充足带宽的网络,能够单向和双向携带多种不同的应用服务(文件、声音、影像),并且同时具有上传和下载的功能;他更进一步指出,“融合”就是“竞争”,如VoIP绕过了PSTN、移动通讯网络正在与固定电话网络进行竞争、无线网络和卫星传输正在取代宽带网络等。

类似的,Kim(2003)指出,数字融合是这样一个过程,所有独立的媒体如书籍、照片、电影、电话和电视都被数字化处理并通过全球网络进行传输。

与上述从数字技术驱动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界定的研究方法不同,部分学者从传统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视角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如Lind(2005)建立了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重新界定。

The Australian Convergence Review(2000)则指出,融合就是因数字化驱动的服务部门结构调整,这个调整的实质是两种服务传递的结构模式的转换,传统模式是由模拟和物理技术主宰的、以大规模生产为特色的、为国内市场为重点的、以水平和垂直分工联结的整体结构;新的服务传递模式使用数字编程网络,以促进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国际市场关注、在用户看到的服务和潜在的传送平台之间的垂直分工。

植草益(2001)具体分析了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情况,他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

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而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

但是,一旦由于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或者由于放宽限制,积极地展开了相互介入,各产业的企业群就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

二、关于产业融合的动因多数学者倾向性的观点认为,技术驱动了融合的出现。

其中,数字化是引起服务和组织融合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公司、产业和政策等方面的新变化,则被认为是适应这种变化所做出的反应。

例如,Lei(2000)认为,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能够首先发生技术的融合,即一个产业的技术革新或发明开始有意义地影响和改变其它产业产品的开发特征、竞争和价值创造过程;Andergassen(2003)也认为,是创新引发了技术融合的过程。

另一方面,有学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在于其它方面。

如The Australian Convergence Review(2000)就指出,数字技术是融合的必要条件,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是因为既便出现数字技术,也可能因为消费者信心和技术标准限制等因素而无法在市场上应用。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仅指出技术融合不是促进产业融合的最重要因素,如Fowler(2002)认为,融合的最重要的动因是对未来的愿景:所有的服务都变得更加简单。

还有部分学者将产业融合看做是多因素驱动的结果。

例如,Bore′s和Saurina(2003)认为,信息通信产业正在进行技术融合,其决定性因素是通讯市场的开放和技术变革。

Gill wald(2003)指出融合的动因有:技术动因(数字化)、经济动因(自由主义)、垄断的传统理论和管制被削弱、全球化的数字通讯网络。

Takeshi(2002)指出,通讯产业和广播产业发生融合的动因包括:宽带技术和大容量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进步;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爆炸性增长等。

Thomas(2002)则认为,融合的驱动因素包括:成本的降低、供应方式的简单化、管理的简单化、维护费用的降低、供应速度的加快、服务改进、用户生活的简单化等。

三、关于产业融合的过程Hooper(2003)认为,融合并不是一个“一维空间”的概念,而包括了五个维度的内容:基础技术融合、网络融合、设备融合、企业融合和管制融合。

基础技术融合:通讯革命的基础技术——数字技术,正在高度融合。

数字技术,即通过0和1的数据流传输声音、图片、软件等。

在广播业,模拟技术正在被数字技术取代。

正是由于数字技术和IP技术,从声音到图像的各种文件都可以通过网络传输。

数字技术正在横扫模拟世界的一切,从传统摄影到消费电子产品。

例如,PC厂商DELL,顺应数字潮流,进入了PC的邻近领域如MP3和平板电视等。

网络融合:作为欧盟融合定义的核心概念的网络融合①,离现实还有很大距离。

网络融合的定义是,所有网络搭载所有服务的能力(Zhang,2001),但现实中还远没有出现。

如果把网络融合界定为创造一个新的网络,这个网络能够传输从声音到广播的一切内容,那么,这种网络融合已经开始出现了。

设备融合:设备融合正在发生,而且比网络融合的速度更快。

3G手机可以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接收声音、数据、静止和运动的图片,电脑游戏日益和网络、DVD结合在一起,电脑可以播放电影甚至收听广播电台。

设备融合并不是简单意味着所有的功能融合到一件设备上,而是指数量更少的设备(PC、PDA、电视、手机等)能够实现对过去分开的、依赖于不同的设备的服务进行更广范围的无缝(seamlessly)连接。

企业融合:在网络泡沫的最顶峰(1999年~2000年),企业融合也风行一时。

西班牙电信企业Telefonica以40亿法郎收购了德国电视制片企业Endemol,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AOL)合并,法国电信企业Vivendi进军好莱坞电影制造业。

实际上,这些企业融合都没有达到最初目标,损失巨大。

但是今天的电信企业,无论是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越来越认识到内容提供商的重要性。

同样,内容提供商也开始认识到更广阔的网络平台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新的网络平台,内容提供商可以将内容提供给不同的受众。

在这个意义上,企业融合将会继续。

2003年8月,英国移动数据协会(MDA)公布的报告显示,手机铃声的市场已经超过CD 音乐市场②。

传输者和内容提供商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管制融合: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媒体和通信管制机构趋于融合。

美国通讯委员会(F CC)和加拿大广播电视委员会(CRTC)已经合并多年。

意大利、瑞士、加纳、南非在最近几年内已经建立了融合的管制机构。

澳大利亚正在考虑将通讯协会(ACA)和广播协会(ABA)合并。

四、关于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及其拓展化针对技术融合在通讯领域引发的产业融合现象,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如Pieper(2000)研究了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的融合(FMC)的原因及其管制政策。

Nilsson(2001)指出,移动通讯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产生了“移动媒体”。

Gi anluigI(2003)认为无线电接入技术与通讯的融合,能够简化网络、降低操作者和卖主的成本、增强终端用户和运营商的交互性和灵活性,所以必将引起未来无线通讯的革命。

Nys trm(2002)则研究了固定电话和网络融合的一个具体案例——VoIP及其影响。

还有些学者对广播电视领域发生的融合开展了研究,如Intel公司的白皮书(2000)指出,因特网技术和广播技术的融合,给网站运营商和广播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使它们能够运用两个行业最好的工具,来扩大消费者群体、丰富产品和服务和增加销售收入。

Alberto(20 02)研究了数字技术与电视的融合,指出数字技术使传统电视(局限于内容复制)增加了计算处理的能力,以运行基于不同格式的多媒体软件,从而开始由“被动电视”迈向“主动电视”。

Waisman(2000)则分析了巴西的因特网与电视融合的案例。

此外,也有学者从其它具体产业的进行研究,如Nobuyuki(2002)预测未来的融合不一定以个人电脑为中心,其他可能性包括:数字电视、游戏机、移动产品等;他认为独立的A V产品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有线电视、卫星和地面广播、公共电话网络、移动网络和家庭网络将走向融合。

Lind(2005)则以ICT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技术变革、产业生命周期、产业融合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指出在融合中,产业的数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人们最早研究它是从信息通讯业领域的产业融合开始的,即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现象,那么,信息通讯业领域的产业融合仅仅是作为信息化进程中一个产业变革的特例,还是预示着信息化进程中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即产业融合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化?对这个问题,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后指出,不仅信息通信业,实际上,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他预测,不只在这四个产业领域(一直实施着经济限制的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大大拓宽了产业融合的研究视野。

五、关于产业融合的管制产业融合对网络发展和企业战略具有重大影响,这已经在大多数学者中形成共识;然而,学者们在融合对管制的影响方面,还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部分学者就产业融合时代实施管制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如Mitchell(2000)指出产业融合时代实施管制的两条重要原则:一是融合要求使现行的管制领域收缩,因为融合加大了管制失效的可能性;二是融合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要求管制政策保持高度的灵活性。

Vittal (2001)也提出了印度电信管制的4条原则:消费者利益、平等竞争、技术融合、法律义务(对管制者、许可者和被许可者)。

也有学者就具体产业的融合管制现状进行了分析。

Pieper(2000)提出了促进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的融合(FMC)的管制政策建议,并分别就德国和欧洲的实际提出了操作方案。

Heesvelde(2000)指出,管制者的任务是:同时保护消费者和产业的利益,并且作为融合的结果,管制者的任务还必须包括促进变革、为所有消费者创造公平进入的机会、购买和选择的权利;未来的管制必须比现行管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建立在现代化的管制框架之上,遵循新的管制原则以保证公平,并且体现稳定性、灵活性以及适当的优先性以保证政策实施。

Tardiff(2000)则研究了通信与计算机的融合中电信管制政策的变迁,如定价制度、市场准入、保护竞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