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科技成果——未来网络媒体内容分发系统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3)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状与挑战 (5)2.1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状 (6)2.2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7)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应用 (8)3.1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 (10)3.2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优势 (11)四、媒体融合的趋势与挑战 (12)4.1 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14)4.2 媒体融合面临的挑战 (15)五、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的互动关系 (16)5.1 互促发展的关系 (17)5.2 面临的协同挑战 (18)六、案例分析 (19)七、结论与展望 (20)7.1 研究结论 (21)7.2 对未来的展望 (22)一、内容综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本文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在媒体融合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本文将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潜在价值,包括提高信息生产效率、优化内容质量、增强用户体验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分析其在媒体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还将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挑战和问题,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考量。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总结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其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未来作用。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的关系,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赋权逻辑与未来发展
传播作为一种权力的行使涉及传播学意义上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话语,二是话语的 传播。 在社交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21世纪,这种权力以更为隐蔽、更加广泛的方式呈 现出来。斯科 特·拉什将其概括为 “四个转变”:权力运行方式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变,从高 高在上的外部特征向生活 话语的内在机制转变,从规范性逻辑向事实性逻辑转变,从表达向交 流转变。
(二)传统机构的权力优势与合法性日渐式微,个体的潜能与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 (三)互联网重新塑造了公众的权利意识,他们不甘于做被动的 “接受者”“聆听者”, 而希望在公共事务中自由表达和参与行动 (四)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互联网的复杂性使得信任与怀疑、安全与风险的关系愈 加紧 张,也为社会领域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当互联网将个人激活并置于社会发展的崭新地位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运作模式便也相应地发生了 深刻的改变。面对这种改变,无论是社会的经济运营还是社会的权力治理,其实都是非常不适应的。
今天人们讨论的所谓“破坏式创新”,如果从传统的技术逻辑、产品逻辑去看今天的市场和社会发 展的逻辑,的确有所谓的“断裂”和跨越之感,但如果以人的逻辑作为一种对标最根本的价值参照的话, 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顺乎逻辑和情理的,哪里有什么中断或断裂呢?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交织融合的今天,社会治理的另一个基本法则是包容并 蓄、 求同存异。
韩国学者2016年的一项基于全国性 在线调查的研究,关注人们在社交 网 站上进行新闻消费的动机和目的。 研 究通过聚焦于三个社交网络上常见的新 闻消费行 为——新闻阅读 (news reading)、新闻发布 (ne wsposting)、新闻支持 (newsendorsing)—— 来揭示不同消费行为的内在动力。 研究结果表明,每种类型的新闻活动都 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媒体习惯和技术 集群。
移动传播体系下内容分发方式探究——以今日头条为例
移动传播体系下内容分发方式探究——以今日头条为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移动传播体系得以逐渐构建完善。
内容分发方式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更是不断演进,在内容生产、传递、传播、存储等方面不断有新的探索和尝试。
其中,以今日头条为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底移动传播体系下的内容分发方式。
一、介绍今日头条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大数据技术,个性化推荐用户感兴趣的新闻、娱乐、体育、科技等内容的新闻客户端。
它不仅以图文形式呈现,还成为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态内容分发的平台。
今日头条坚持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关注点、兴趣等,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6月,今日头条月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2.6亿。
二、内容分发方式1、个性化推荐个性化推荐是今日头条的核心,在“头条号”中,每个用户可以选择成为作者发布自己的文章,系统将根据用户对内容的兴趣偏好,通过协同过滤算法,实现动态推荐最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
同时,头条还采用了LBS技术,推送和显示距离用户、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实时需求。
2、短视频短视频作为移动端内容分发的大趋势,今日头条也积极布局。
它推出了“抖音火山版”,将用户产生的唱歌、表演、搞笑、游戏等视频分享在平台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头条还适时地发布与时事热点相关的短视频,满足用户了解时事、娱乐消费的需求。
此外,头条火山版还与网红、明星进行合作,打造出一系列走红的短视频内容。
3、新闻资讯作为一款新闻类App,今日头条在新闻资讯的内容分发方面毫不含糊。
头条将用户的关注点以及AI技术纳入了其编辑团队的考虑范畴,在资讯版块中选择能够让用户满意的新闻报道。
同时,在报道的质量方面,头条始终把推行内容审核机制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不仅过滤了广告、色情等不良内容的投放,还加强了风险隐患的把控。
4、直播头条直播是今日头条的重要内容形式之一,也是一款基于大数据技术、个性化推荐的直播产品。
聚焦主流价值引领 关注媒体融合创新
聚焦主流价值引领关注媒体融合创新作者:张志伟来源:《新闻论坛》2021年第03期2021年5月14日至16日,第七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暨第三届网络文明建设高端论坛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举行。
此次会议由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主办,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承办。
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近8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多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和青年学子围绕“价值引领、融合创新:视听传播发展与变革的实践图景与态势”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此次论坛主题鲜明,学术研讨和实践考察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启发性的学术成果,对提升“主流价值引领”、推动视听传播的发展与变革、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流价值引领:视听新媒体时代的责任和担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国家传播学会会长陈汝东教授在题为《论新时代媒体的异化》的发言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4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全面迈入了小康社会,朝着数字化、量子化社会发展,但媒介主体、媒介信息、媒介功能等却发生了异化,使媒介从其本质属性——作为信息载体、交流的符号及其相关的主体、功能、机制等,向其对立的相反的方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化。
媒介平台正在垄断媒介技术,媒介信息庸俗化、冗余化正在加深,知识生产与传播同质化正在加重,主流价值引导迫在眉睫。
陈教授总结了九种媒介异化的类型并深入剖析了媒介异化的现象和成因,指出媒介异化带来了媒介主体的奴化、媒介资本的垄断、思维的平面化等问题。
但是,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新兴媒介将会获得创新性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的广泛应用给网络影视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内容平臺的扩张使网络影视的发展越来越好,但同时也加大了主流价值引导的难度。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智华教授作了题为《视听说高科技促进网络影视发展与传播——兼论视听说传播变革与网络文明建设》的主旨发言。
文化产业的数字内容制作与传播平台开发解决方案
文化产业的数字内容制作与传播平台开发解决方案第一章数字内容制作概述 (2)1.1 数字内容制作的概念 (2)1.2 数字内容制作的发展历程 (3)第二章数字内容制作技术基础 (3)2.1 数字内容制作的技术框架 (3)2.2 关键技术分析 (4)2.3 制作流程与规范 (4)第三章内容创意与策划 (5)3.1 创意理念与策略 (5)3.2 内容策划与规划 (5)3.3 创意团队的构建与管理 (6)第四章数字内容制作平台设计 (6)4.1 平台架构设计 (6)4.2 功能模块划分 (7)4.3 用户体验设计 (7)第五章数字内容制作工具与设备 (8)5.1 制作工具的选择与应用 (8)5.2 制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 (8)5.3 制作环境的搭建与优化 (8)第六章数字内容传播渠道分析 (9)6.1 传统传播渠道的数字化改造 (9)6.1.1 传统媒体数字化 (9)6.1.2 传统广告数字化 (9)6.2 新型传播渠道的发展趋势 (10)6.2.1 社交媒体传播 (10)6.2.2 短视频传播 (10)6.3 跨渠道传播策略 (10)6.3.1 内容整合 (10)6.3.2 渠道协同 (10)6.3.3 数据驱动 (11)第七章数字内容传播平台开发 (11)7.1 传播平台架构设计 (11)7.1.1 系统架构 (11)7.1.2 网络架构 (11)7.1.3 技术架构 (11)7.2 平台功能模块开发 (11)7.2.1 内容管理模块 (12)7.2.2 用户管理模块 (12)7.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模块 (12)7.2.4 安全防护模块 (12)7.2.5 系统监控与运维模块 (12)7.3 平台运营与维护 (13)7.3.1 平台推广 (13)7.3.2 用户服务 (13)7.3.3 平台维护 (13)第八章数字内容版权管理与保护 (13)8.1 版权保护的法律框架 (13)8.1.1 国内法律体系 (13)8.1.2 国际法律体系 (14)8.2 版权管理技术手段 (14)8.2.1 数字水印技术 (14)8.2.2 数字签名技术 (14)8.2.3 内容识别技术 (14)8.3 版权运营与交易 (14)8.3.1 版权交易平台 (14)8.3.2 版权运营公司 (14)8.3.3 版权金融服务 (14)8.3.4 版权集体管理 (15)第九章数字内容产业生态构建 (15)9.1 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模式 (15)9.2 产业政策与法规环境 (15)9.3 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15)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运营管理 (16)10.1 项目实施流程与方法 (16)10.2 运营策略与管理 (16)10.3 项目评估与优化 (17),第一章数字内容制作概述1.1 数字内容制作的概念数字内容制作,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进行创意设计、编辑、加工和整合,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和传播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文化传媒业数字化内容创作与传播技术创新方案
文化传媒业数字化内容创作与传播技术创新方案第一章数字化内容创作概述 (2)1.1 数字化内容创作的定义与特点 (2)1.2 数字化内容创作的发展趋势 (3)第二章内容创作工具与平台 (3)2.1 内容创作工具的发展与应用 (3)2.1.1 文字处理工具的发展与应用 (3)2.1.2 图片编辑工具的发展与应用 (3)2.1.3 音频、视频制作工具的发展与应用 (3)2.2 内容创作平台的选择与优化 (4)2.2.1 平台类型的选择 (4)2.2.2 平台功能优化 (4)2.2.3 平台运营策略 (4)2.2.4 平台生态建设 (4)第三章数字化内容创作流程与管理 (4)3.1 内容创作流程的设计与优化 (4)3.2 内容创作团队的管理与协作 (5)3.3 内容创作项目的风险管理 (5)第四章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6)4.1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6)4.2 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6)4.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融合 (7)第五章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 (7)5.1 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中的角色 (7)5.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案例 (8)5.3 人工智能与内容创作的未来展望 (8)第六章 5G技术在内容传播中的应用 (9)6.1 5G技术对内容传播的影响 (9)6.2 5G技术在内容传播中的应用场景 (9)6.3 5G技术推动内容传播创新 (10)第七章网络直播与短视频传播 (10)7.1 网络直播的发展与传播特点 (10)7.2 短视频内容的创作与传播 (10)7.3 网络直播与短视频的融合与创新 (11)第八章社交媒体与内容传播 (11)8.1 社交媒体的内容传播机制 (11)8.2 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创作策略 (11)8.3 社交媒体与内容传播的未来趋势 (12)第九章数字版权管理与保护 (12)9.1 数字版权管理的技术手段 (12)9.1.1 数字签名技术 (12)9.1.2 数字水印技术 (12)9.1.3 权限控制技术 (13)9.1.4 虚拟封装技术 (13)9.2 数字版权保护的政策法规 (13)9.2.1 国际层面的政策法规 (13)9.2.2 国内层面的政策法规 (13)9.3 数字版权保护的实施策略 (13)9.3.1 强化技术手段 (13)9.3.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13)9.3.3 提高公众版权意识 (14)9.3.4 加强行业自律 (14)9.3.5 推动版权交易市场发展 (14)第十章文化传媒业数字化发展策略 (14)10.1 文化传媒业的数字化转型趋势 (14)10.2 数字化内容创作的商业模式 (14)10.3 文化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15)第一章数字化内容创作概述1.1 数字化内容创作的定义与特点数字化内容创作,是指在数字技术支持下,通过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整合、创作与传播的过程。
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共生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共生发展趋势展望作者:殷乐杨默涵来源:《媒体融合新观察》2024年第02期作者信息:殷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默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从“相加”走向“相融”已经走过十个年头,迈向全面创新的新阶段。
“共生”成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关键词,因为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内部机制、内容、技术基础上的“小融合”,更是建立在思维、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大融合”,这对于用户感知、信息传播、传媒业态、国际关系、人类社会都将产生颠覆性的变革,未来也将在体验融合、关系融合、场景融合、价值融合、生态融合等方向进一步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多元融媒人机融合社会治理随着数据、算力和算法的全面提升,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等新技术的演进推动智能传播革命进入了下半场,这对于用户感知、信息传播、传媒业态、国际关系、人类社会都将产生颠覆性的变革,同时也是建设数字中国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一、体验融合:智能化技术打破时空边界,重塑用户体验以凝聚共识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迭代与演变,加速了社会的精细化发展,人成为媒体融合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
(一)数字终端持续普及泛化,激活用户的神经网络智能手机的泛化赋能数字化生活。
有调查结果显示,智能手机的拥有率达到90%以上,电视依然在传统媒体中一枝独秀,电脑终端与智能终端的拥有率增加,虽然一些智能终端的渗透率较低,但也开始出现在网络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占比均不超过20%,依次分别为“智能手表”(15.4%)、“智能音响”(14.7%)和“VR眼镜”(1.9%)。
其中,近70%网民每天接触微信,短视频平台的接触率近50%,电视仍在传统媒介接触中拔得头筹[1]。
这也表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智能手机在网民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社交媒体已经“嵌入”到网民的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智能终端的出现与应用也为元宇宙概念在家庭场景的落地提供可能。
多媒体会议系统解决方案
多媒体会议系统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会议系统已经成为企业进行高效、远程沟通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会议系统解决方案,旨在帮助企业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多媒体会议系统的优势1、提高沟通效率:通过多媒体会议系统,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同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了因出差、邮件等传统沟通方式带来的时间浪费和信息误差。
2、降低沟通成本:传统的会议往往需要参会人员出差,不仅耗时而且费用高昂。
而多媒体会议系统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沟通,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差旅费用和时间成本。
3、提升企业形象:多媒体会议系统的使用可以提升企业的现代化形象,使客户和合作伙伴对企业产生信任感和好感。
二、多媒体会议系统的组成部分1、视频会议设备:包括摄像头、麦克风、显示器等硬件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平台,用于实现远程视频通信。
2、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参会人员可以共享文档、图片、视频等各类数据,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
3、远程协作工具:支持多人同时在线编辑文档、标注图纸等功能,实现高效协同工作。
4、会议管理系统:实现对会议的集中管理,包括会议预约、人员管理、会议记录等功能。
三、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实施步骤1、需求分析: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功能和规模。
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选择合适的设备和平台。
3、系统实施: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硬件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同时完成软件的配置和设置。
4、培训与推广:对参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系统的操作流程和功能;同时通过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系统的使用率。
5、维护与优化: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根据用户反馈和实际使用情况,对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
四、总结多媒体会议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远程沟通方式,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沟通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在选择和实施多媒体会议系统时,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规划和技术选型。
“平台依附”时代的新闻自主: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新闻业生态
“平台依附”时代的新闻自主: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新闻业生态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5)二、新闻自主的内涵与外延 (5)2.1 新闻自主的定义 (7)2.2 新闻自主的特征 (7)2.3 新闻自主的重要性 (9)三、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 (10)3.1 自动化新闻生产 (11)3.2 智能推荐与个性化传播 (12)3.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3)四、人工智能对新闻自主的挑战 (15)4.1 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问题 (16)4.2 信息过载与用户选择困难 (18)4.3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19)五、人工智能时代新闻自主的策略与路径 (20)5.1 加强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21)5.2 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23)5.3 推动媒体融合与创新 (24)六、国内外案例分析 (25)6.1 国内案例介绍与分析 (26)6.2 国外案例介绍与分析 (27)6.3 案例对比与启示 (29)七、未来展望与趋势预测 (30)7.1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32)7.2 新闻自主的未来走向 (34)7.3 对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35)八、结论 (36)8.1 研究总结 (37)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8)一、内容概括在“平台依附”新闻业不得不依赖于各大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来传播信息。
这一转变引发了对新闻自主性、真实性以及出版自由等方面的深刻反思。
人工智能(AI)的崛起,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算法推荐技术的进步,正在加速这一转变,重塑新闻业态。
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新闻内容的生成和分发方式,还带来了新闻业商业模式、新闻伦理以及记者工作角色的新变化。
它令那些传统的新闻机构和独立记者都在努力探索如何在这一数字化浪潮中保持其独特的新闻价值和自主性。
在这个时代,新闻的叙事构建逐渐向着更加数据驱动与算法优化的方向发展,这给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心系互联网络 引领未来航向
心系互联网络引领未来航向我国互联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互联网用户数全球第一,培育了一批全球知名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并极大改变了中国社会和大众在思维、意识和创新等方面的观念。
互联网在改变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如在全球资源均衡、市场监管、业务规范、上网行为规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的互联网从业者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点的互联网发展之路。
在前不久召开的互联网大会上,各方面专家和业界精英在这方面展开了积极讨论。
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制订互联网发展政策时,也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成熟的过程。
我们很早就明确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互联网许多业务仍然存在主管部门多头管理等问题,因此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在法规、政策制定等加强顶层设计,营造一个更加成熟、规范,同时适合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到中国工程院刘韵洁院士。
刘院士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络之父”。
他是我国数据通信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开拓了我国公用数据通信的新领域,为我国互联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IT领域最重要的50位杰出人物之一(列28位),获得“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特别贡献奖。
他所做的工作被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列入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中。
近年来,刘韵洁院士在未来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突破自我,驰骋网络世界的骏马刘韵洁生于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曾任邮电部数据所所长、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数据通信局局长、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等职,现任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
1980年,国内引进了计算机联机系统,但只有个别科研单位的少数研究人员才能接触到这一系统。
这时候的刘韵洁就意识到这些不同的联机系统将有联网的需要。
CDS(内容分发服务)技术及应用
CDS(内容分发服务)技术及应用内容分发服务(CDS,Content Distribution Service)是互联网的一项新技术。
是否具备CDS已成为衡量IDC综合能力的标志之一;是否具备全国或全球范围内的内容分发网络(CDN,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已成为ICP等选择合作伙伴的考虑因素之一。
本文将着重介绍CDS的技术原理及应用状况。
内容分发技术主要是针对各类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专业类以及社区类网站而提供的服务。
通过此种服务使各地的Internet客户在访问这些网站时,可以访问最接近本地缓存服务器中缓存的内容,从而缩短请求响应时间和网络延迟,减轻网站服务器的负载。
目前,内容分发技术已被国际上许多IDC服务提供商应用,如Adero、CacheWare、Exdous、Digital Isand、Mirror Image Internet等。
据Forrester研究机构调查:网站的页面访问量达到约6亿次/天,其中48%的页面访问是由其租用Akamai公司的缓存服务器来完成的。
由此可见,内容分发技术不仅给采用此技术的网站带来被访速度上的优势,而且也为提供此项增值服务的IDC服务供应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各大基础网络运营商也已开始逐步建立并提供各种形式的CDS。
1 CDS技术众所周知,ISP所提供的上网带宽以及网站接入带宽所造成的网络延迟是影响上网访问速度的主要因素。
在有效解决Internet带宽问题的同时,专家们也在研究如何使网站服务器与各地的客户尽可能地“接近”,从而减少访问请求和响应所途经的网络节点,达到缩短网络时延的目的。
缩短网站与客户之间“距离”的方案主要有两种:方案一:在各地建立网站远程镜像站点。
网站异地镜像服务的实现方式是:通过更新数据中心用户DNS中的域名记录,把广域网负载平衡设备设置为用户应用服务器的指定授权域名解析服务器,从而当Internet客户访问该网站时,广域网负载平衡设备即会接收到该Internet客户的域名解析请求,并依据一定的负载平衡算法为该客户就近访问该网站“指明道路”。
技术赋能云端互联媒体融合
技术赋能云端互联媒体融合作者:周晨曦蔡静远来源:《新闻论坛》2022年第02期【内容提要】根据对《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2022年全国两会报道的观察分析,技术赋能、云端互联、多维融合成为主流媒体两会报道的发展趋势,蕴含在技术和内容变革背后的是对用户个体需求的再发掘。
【关键词】两会报道技术赋能新型在场媒体融合每年的全国两会是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共商国是的平台,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
在两会期间,主流媒体传播两会声音,架起两会和普通民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两会报道更是被戏称为各大媒体“秀肌肉”时刻。
我们选取《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2022年两会期间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技术赋能、云端互联、多维融合是今年两会报道的突出特点。
一、技术赋能:超媒介的虚拟真实感2022年两会,《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在新兴技术的驱动下,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新的科技手段为内容采集、内容制作等多方面赋能。
在内容采集方面,以VR、全景相机为支撑的现场影像传输让记者能够在云端与委员面对面采访。
疫情防控之下,2022年的“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依然以线上视频为主要形式,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记者在梅地亚中心,通过大屏视频连线的方式完成采访。
2D影像采集之外,使用四目VR全景相机对现场进行全景影像的实时采集,同时搭载高速率、低时延的5G网络进行传输,记者可以佩戴VR眼镜观看委员通道的现场,与委员面对面采访,用户也可以在移动端进入全景现场,从而“沉浸式”参会,提高参与的现场感。
各类人工智能、AR技术还在内容制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延续去年的“AI数说”栏目,以AI主播在虚拟演播室解说的形式,讲解医保、教育、抗疫等涉及国家民生的重要数据;《工人日报》依托百度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技术推出虚拟主播度晓晓,以3D动画人物的虚拟形象播报新闻;《中国青年报》打造虚拟动漫形象“豹小花”“青小豹”,与主持人互动播报新闻。
《创新与转型:数字智能时代的媒体变革》札记
《创新与转型:数字智能时代的媒体变革》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数字智能时代的背景与特征 (3)2. 媒体行业在数字智能时代的重要性 (4)二、数字智能时代媒体变革的理论基础 (5)1.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7)2. 传播学理论在媒体变革中的应用 (8)3. 新媒体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10)三、媒体变革的趋势与特点 (11)1. 从传统媒体到数字媒体的转变 (13)2. 融合与创新 (14)3. 用户参与与互动的深化 (15)四、媒体变革中的挑战与机遇 (16)1. 技术更新换代的挑战 (18)2.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 (19)3. 融合发展的机遇与路径 (20)五、媒体变革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21)1. 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 (23)2. 新闻伦理与责任的重塑 (24)3. 舆论引导与信息传播的策略调整 (25)六、媒体变革与社会影响 (26)1. 媒体与社会舆论的关系变化 (27)2. 公共服务与信息普惠的推进 (28)3. 数字鸿沟与数字包容性的考量 (29)七、结论与展望 (31)1. 数字智能时代媒体变革的总结 (32)2. 对未来媒体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33)一、内容概括《创新与转型:数字智能时代的媒体变革》一书深入探讨了在数字智能时代背景下,媒体行业所经历的重大变革。
本书不仅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对媒体产业的影响,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
书中详细阐述了媒体创新的核心要素,包括内容生产方式的革新、传播渠道的拓展以及用户互动模式的转变。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驱动下,媒体行业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智能媒体的跨越式发展。
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还为受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和体验。
本书也指出了数字智能时代媒体变革所面临的挑战,如信息安全问题、数字鸿沟的加剧以及传统媒体人才的转型困境等。
媒体信息化的成果有哪些
媒体信息化的成果有哪些媒体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速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下面将从媒体信息化对于传媒机构、新闻报道、公众参与和社会互动四个方面来探讨媒体信息化的成果。
一、媒体信息化对传媒机构的影响1. 提高工作效率:媒体信息化使得传媒机构的工作流程更加高效化。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媒体从传统的纸质媒介、模式化的制作流程转变为数字媒体的制作与传播,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2. 拓宽传播渠道:传统媒体受制于纸媒和电视台的传播范围,受限于资源和地域等因素,而媒体信息化为传媒机构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
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多种平台进行传播,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3. 个性化定制服务:媒体信息化使得传媒机构能够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需求进行个性化推荐,使用户能够更加精准地获取感兴趣的内容。
二、媒体信息化对新闻报道的影响1. 实时新闻:媒体信息化使新闻报道的速度大大增加。
传统媒体受制于印刷和播报时间,新闻报道有一定的滞后期,而媒体信息化使得新闻可以实时发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内容。
2. 多媒体形式:媒体信息化使得新闻报道形式更加多样化。
通过数字化技术,新闻可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更加生动直观,提升了用户体验。
3. 客观准确:媒体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新闻报道更加全面客观。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新闻媒体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做到准确、客观地报道。
三、媒体信息化对公众参与的影响1. 提升参与度:媒体信息化使公众参与更加便捷。
通过社交媒体、弹幕等功能,公众可以快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参与到各种话题的讨论中来。
2. 扩大参与范围:传统媒体受限于时间和地域,公众的参与范围有限,而媒体信息化打破了这种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参与到各种讨论和活动中。
互联网终结大众传播史,传媒教育正在被颠覆——专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
互联网终结大众传播史,传媒教育正在被颠覆——专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刘胜男;林畅【期刊名称】《中国传媒科技》【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38-42)【作者】刘胜男;林畅【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传媒教育的变与不变,一直是传媒类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业界急缺大量既具备扎实基本功又具有新媒体思维和眼界的跨学科融合型人才,学界则面临学科边界、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及知识体系再造等诸多挑战。
究竟如何看待业界与学界、实践与理论、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传统教学与变革创新间的关系?本期,《中国传媒科技》“传媒教育论坛”专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希望给我们以更多启示。
《中国传媒科技》:您对未来五年传媒业发展趋势的看法。
陈刚:传媒业一直在发生迅速的变化,未来的五年变化会更快,因为技术发展累积到现在,正在被加速地投入应用,然后改变整个传媒业的生态。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的壮大,我们看到最新的数据,中国网民的数量已占总人口的一半,包括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开始使用网络,网络不再仅是一个信息媒介,它正在彻底改变人们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各种生活方式,比如买卖、金融、教育,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
未来,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冲击的力量可能会超过其他国家或地区。
我们看到,现在报纸气数衰微,不可逆转地在下滑。
2014年,报纸的经营数据是非常不理想的,平均以20%左右的速度在下滑。
经营的下滑预示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读者更彻底地离开了报纸,所以广告收入下滑,报纸的商业价值在降低。
二是纸媒维持运营成本的压力会更大,很可能会加速人才的流失。
目前来看,这种整体的变化已经非常确定了。
对于电视,还没有看到像报纸一样面临的局面,但是未来的五年,传统媒体最大的动荡就会是电视的衰落。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电视机,如今,电视收视率最好的时间变成了上午,因为有很多老年人、退休人员是上午看电视,但是这种高收视率可能不会像过去那样带来商业价值。
巴黎奥运会的数智传播:技术创新、传播效果与发展趋势
巴黎奥运会的数智传播:技术创新、传播效果与发展趋势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巴黎奥运会数智传播的发展历程 (6)2.1 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目标 (7)2.2 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成果 (8)2.3 传播效果的分析与评估 (9)三、巴黎奥运会数智传播的技术创新 (11)3.1 新媒体平台的运用 (12)3.1.1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13)3.1.2 视频平台的创新应用 (14)3.2 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推荐 (15)3.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7)3.2.2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实现 (18)3.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19)3.3.1 虚拟现实新闻的报道方式 (20)3.3.2 增强现实在观赛体验中的应用 (21)四、巴黎奥运会数智传播的传播效果 (22)4.1 受众覆盖面的拓展 (23)4.2 传播速度与广度的提升 (24)4.3 传播内容的创新性与互动性 (25)4.4 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27)五、巴黎奥运会数智传播的发展趋势 (27)5.1 技术创新的持续驱动 (28)5.2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29)5.3 内容生产的智能化趋势 (31)5.4 全球化视角下的传播策略 (32)六、结论与展望 (34)6.1 研究总结 (34)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5)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6)一、内容概括巴黎奥运会作为国际体育盛事,历来与科技创新和传播效应紧密相连。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巴黎奥运会在筹办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赛事组织、观众服务、广告营销等多方面的智能化升级。
本届奥运会不仅展示了卓越的体育运动成就,更成为了展示数字科技魅力和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在传播效果方面,巴黎奥运会通过多渠道、多平台的整合传播策略,成功地将奥运精神、运动员风采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传递给了全球观众。
媒介技术变革引领媒体深度融合新趋势
媒介技术变革引领媒体深度融合新趋势作者:黄芮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4年第04期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深刻变革,媒体行业迎来深度融合的新态势。
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到如今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深刻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收习惯。
在这一变革的浪潮中,媒体深度融合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媒介技术变革不仅推动了媒体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也促进了媒体平台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通过深度融合,媒体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推动媒体行业的创新发展。
媒体深度融合概述媒体深度融合是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形式转变,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和业务的融合,媒体深度融合强调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传媒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新兴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得以完美结合,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率,更使得媒体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并且媒体深度融合也促进了媒体行业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推动了整个传媒产业的繁荣发展。
媒介技术变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媒介技术变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媒介技术变革的速度日益加快。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媒介技术不断涌现,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到如今的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媒介形态日益多样化,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其次,媒介技术变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通过技术创新,不同媒介之间的信息可以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最后,媒介技術变革还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技术使得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受众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媒体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归属感,也使得媒体更加贴近受众需求,提高了传播效果。
文化产业发展的八个未来导向
文化产业发展的八个未来导向陈少峰;李源【摘要】由于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总是处于变动中,因此产业的发展需要坚持未来导向,以未来的眼光审视当下的发展,并通过前瞻性分析为企业提供方向和指导,从而避免文化企业的盲目发展,保证自身积累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关于产业未来的讨论,通常较为抽象和复杂,因此要首先从原理角度进行思考,不仅要重视方法、关注本质、思考未来、反思节奏,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和改善主义..具体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八个未来导向,包括自主性、前沿性、领先性、整体性、平台化、频道化、轻奢化和品牌化.认识和理解这八个方面,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和企业价值的不断增长.【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6)002【总页数】4页(P54-57)【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变动;未来导向;价值增长【作者】陈少峰;李源【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4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业态不断涌现,由于经营模式迭代、技术迭代、生活方式迭代、主流消费者迭代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化产业是面向未来的产业,因此,面对时刻处于变化中的产业形势,我们要以未来眼光审视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前瞻性分析推测出我们未来需要做的事情,从而避免文化企业的盲目发展,保证自身积累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关于未来的话题通常来说较为抽象,思考难度也较大,所以首先可以从原理角度进行几点思考,以更好地把握该问题。
一、以未来眼光审视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一)要重视方法对于文化企业发展来说,商业模式是企业发展成败的核心要素,重视方法即重视商业模式。
因此,文化企业在制定未来战略规划时,一定不能离开对商业模式的发现、选择、改进和优化。
当前做文化企业要考虑未来,要将目光放得长远,商业模式也要具有未来性,也就是说虽然企业现在不一定盈利,但是将来可能盈利或者很有价值。
内容分发网络初探
内容分发网络初探
刘朝阳;付鹰
【期刊名称】《计算机时代》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CDN是一种基于Web的网络体系结构,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将网络内容送到离用户最近的节点,从而大大提高用户的访问速度.它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本身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还有一些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叙述了CDN的两大关键技术:高速缓存和动态内容路由机制,分析了高速缓存的优势,以及基于DNS的请求路由机制的不足.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刘朝阳;付鹰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基于Web
2.0的智能内容分发网络(ICDN)研究初探 [J], 张大岭
2.5G通信时代内容分发网络分析 [J], 刘香
3.多媒体网络:从内容分发网络到未来互联网 [J], 王宝华;余军
4.基于内容分发网络的互联网电视平台建设研究 [J], 秦维维
5.基于内容分发网络的实时流媒体直播系统设计 [J], 苏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科技成果——未来网络媒体内容分发系统项目简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视频、文件下载为代表的内容应用以及相应的数据流量开始成为主流。
根据互联网流量分析机构CISCO发布的最新报告,在互联网流量高峰时段,以视频、网页、文件为主的内容流量已经超过互联网总流量的63%。
海量的内容需求对互联网带宽带来巨大压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CDN(内容分发网络)。
CDN通过将内容分发至网络边缘,实现就近数据服务,从而减少网络带宽压力和服务器压力。
随着CDN技术的出现,目前CDN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按照CISCO预测,未来5年网络流量将增加5倍,其中70%以上的数据都将通过CDN进行传输。
未来网络媒体内容分发系统是下一代的流媒体CDN技术。
传统CDN是一种集中控制、封闭式管理、私有的缓存技术。
需要运营商投入巨大硬件和软件资源,搭建一个专用的内容分发平台,限制了CDN 技术的性能和广泛使用。
未来网络内容分发平台利用内容中心技术(Content-centric Networking),实现泛CDN。
网络上所有节点均可成为CDN缓存,自动管理和分发内容,无需专用硬件和软件平台。
北京大学网络视频实验室对网络视频传输、未来网络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内容中心网络、HTTP流媒体、未来网络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开发了HTTP内容中心网络系统。
应用范围
随着互联网流量的剧增,以及对网络视频质量要求的增加,内容
分发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大。
按照CISCO预测,内容分发市场增长率将超过30%,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项目阶段
目前本项目已经完成了原型系统的开发,正处于产品化阶段。
知识产权
北京大学网络视频实验室在承担国家863项目“未来网络体系架构和创新环境”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内容中心网络的命名方式、内容寻址机制和缓存路由协议,提出了命名内容查找协议NCR、期望最优路由协议ESP,并在INFOCOM、SIGCOMM、CFI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合作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