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
《相见欢》赏析相见欢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强吸引力。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细选2篇)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细选2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朝代:宋代:朱敦儒原文: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簪樱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解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赏析:靖康之难,汴京,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及解释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
解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西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情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登楼抒感则是一致情。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
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前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相见欢朱敦儒译文
朱敦儒《相见欢》原文及译文原诗:相见欢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写作背景:朱敦儒生于1081年,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
这位生于富贵之家的诗人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年少风流,中年为官,晚年隐居。
年少时他流连于风花雪月,诗词歌赋,美酒佳人,游遍了洛阳的山川名胜,可谓是恣意潇洒。
他曾几次拒绝了朝廷的任命,率性狂妄,写下著名的《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年少轻狂与意气风发,在词中一览无余。
直到中年时候,他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入朝为官。
身在朝堂,面对着国破山河在,他也加入了“主战派”,希望奋力抵抗金人的入侵。
然而,历史的车轮还是没有被改变。
靖康之难后,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随着皇室贵族仓猝南逃,到了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他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看着眼前的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由得感由心生,写下了这首《相见欢》。
全文赏析:词的上片写了登楼所见。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登上金陵城的西楼,所见的是深秋的清冷之气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的显得萧条零落的秋景。
残阳似血,随着滚滚而去的长江水没入天边的苍茫暮色中。
夕阳西下,古人选择此刻登高,要么怀古,要么思人,多为悲伤。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写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在这里的“悲”,虽没有如此的强烈,但悲秋之感油然而生,家国之痛亦相伴而来。
故而作者下片便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 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分类标签: 豪放诗作品赏析【注释】: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
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
李白曾在这里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抒发的是对南齐诗人谢朓的怀念。
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而是感叹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
“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
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
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
人在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
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
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长。
相见观朱敦儒译文
相见观朱敦儒译文
嘿,咱今天来翻译朱敦儒的《相见欢》哈。
这词儿原文是这样的:“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咱一句句来哈。
“金陵城上西楼”,就是说在金陵城啊,登上那西边的楼,咱就翻成“在金陵那地儿登上西边那楼”。
“倚清秋”呢,就是靠着秋天这光景,咱说成“靠着这秋天的情况”。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万里远的夕阳都快挨着地啦,大江还在那哗哗流呢,咱就翻成“老老远的夕阳都快碰到地了,那大江还在那流哇流的”。
“中原乱”,就是中原那地方乱糟糟的呗,咱说“中原那旮旯乱哄哄的”。
“簪缨散”,那些个当官的都跑散了,咱就讲“当官的都跑没影了”。
“几时收”,啥时候能收服回来呀,咱就翻成“啥时候能给弄回来呀”。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试着让那悲伤的风把眼泪吹过去,吹到扬州那去,咱就说“试试让那悲悲的风把眼泪给吹到扬州去”。
这词儿是朱敦儒写的。
咱这么一翻,是不是感觉就跟咱平常唠嗑一样啦,通俗易懂的。
咋样,咱这翻译水平还不错吧!哈哈!。
相见欢朱敦儒古诗意思
相见欢朱敦儒古诗意思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全文为: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首词的意思是: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将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这首词通过描绘词人登楼所见所想,表达了他对国家灭亡的悲愤和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之情。
整首词意境苍凉,感情深沉,体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忧虑。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词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词赏析【作品介绍】《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原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格律】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中仄(韵),中平仄(韵),仄平平(韵)。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白话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朱敦儒《相见欢》介绍及解析:乱世秋愁
朱敦儒《相见欢》介绍及解析:乱世秋愁1. 原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2. 译文我独自登上金陵城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眼前是万里长江在夕阳下滚滚东流,景象壮丽而略带凄凉。
因金人侵占,中原地区陷入大乱,昔日的达官贵族们如今已四散逃亡,不知何时才能收复这失去的国土。
我请求那悲伤的风,把我的泪水吹送到扬州前线,那里正经历着战火的洗礼。
3. 注释●金陵:指南京,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上西楼:位于金陵城西门上的城楼,是观赏江景的绝佳位置。
●倚清秋:倚着栏杆,静静地观赏着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眼前是万里长江在夕阳下缓缓流淌,景象壮丽而略带凄凉。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导致中原地区陷入大乱。
●簪缨:古代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簪缨散,意味着这些官僚贵族们因战乱而四散逃亡。
●收:收复,指收复被金人侵占的国土。
●倩:请,这里表示请求。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是战争的重要前线。
4. 作者介绍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人。
他历任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后致仕,晚年居住于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病逝。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
北宋灭亡后,朱敦儒随中原官员一同逃往南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中年词风激昂慷慨。
朱敦儒的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其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
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背景故事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朱敦儒《相见欢》原始及赏析 历史悲剧,恢复无望,激愤抒情
朱敦儒《相见欢》原始及赏析
——历史悲剧,恢复无望,激愤抒情
《相见欢》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作,以下是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这首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伤之情。
词的上片写景,写夕阳落山之景,使人联想起历史的悲剧,顿时充满感叹和哀愁。
词的下片抒情,写中原乱起,簪缨散落,几时能收,悲风悲泪,过扬州。
既表达了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伤之情,也表达了对北宋王朝不能收复中原的激愤之情。
整首词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语言自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词。
《上西楼》原文及赏析(最新3篇)
《上西楼》原文及赏析(最新3篇)《上西楼》原文及赏析篇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及注释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西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情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登楼抒感则是一致情。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情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情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变衰。
”西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情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情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情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情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情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情国亡家破情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情。
他用象征手的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情国事亦如词人眼前情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情心情是沉重情。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的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是自然衔接。
相见欢朱敦儒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相见欢朱敦儒阅读答案翻译赏析相见欢朱敦儒阅读答案翻译赏析,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朱敦儒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由景写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原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字词解释: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答案:试题: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2.“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背景】这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楼眺远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
词人登回上金陵西楼,俯视辽阔答长江,隔岸是沦于异族铁蹄下的大好河山,是词人当年过潇洒自在生活的故乡。
万里夕阳染红了大地与江水,仿佛是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日夜流淌的血泪。
即使是江南,也有因金兵入侵而留下来的残破的扬州城。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全文及解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文及解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作,全文如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首词通过描绘金陵城的秋景和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他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离乱生活的悲哀。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忧伤国事、思念故土的心情。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这首词的意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苍凉悲壮:词中通过描绘夕阳、大江等景物,表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景象,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忧国忧民:词人登上金陵城的西楼,眺望远方,心中涌起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离乱之苦:词中“中原乱,簪缨散”表达了对离乱之苦的哀叹,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悲愤之情。
思乡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一句,表现出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流露出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哀愁。
这首词的意境苍凉悲壮,忧国忧民,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又有对个人离乱之苦的哀叹,以及思乡之情的流露,体现了词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上阕写登楼所见之景,清秋时节,万里大地都笼罩在夕阳之中,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国运衰微的哀叹。
下阙直抒胸臆,用“簪缨散”来表达作者对中原沦陷、北宋灭亡的悲痛,“几时收”则表达了作者对收复中原的渴望。
最后两句,作者祈求悲风吹泪到扬州,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词情感悲凉,体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相见欢①
金陵②城上西楼③,倚清秋④。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⑤,簪缨⑥散,几时收⑦?试倩⑧悲风吹泪,过扬州⑨。
[1]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2]
白话译文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3]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4]
名家点评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慷慨激烈,发欲上指。
[5]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
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晚落
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
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
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
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
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