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语文书上课内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锦集

合集下载

初一上册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初一上册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初一上册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初一上册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册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上册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篇1原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初一上册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篇2原文《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初一上册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篇3原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全翻译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全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叹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何苦而不平?”杂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计不可阻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之明也。

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手,叩木之口,能说其志乎?如彼石也,若可移动,则吾举而扬之;若不可移动,则吾去而之他。

何至于是?愚公之妻曰:“公等众人,何其愚也?吾闻之,人力有穷,而山无穷也。

以吾之力,虽不能毁山之一毛,然吾能使其不增,则山自平。

”愚公从之。

自此,愚公之家无山不至,无石不削。

而河曲之山,自愚公移山以来,未尝增其高。

河曲智叟闻而笑之,曰:“愚哉,愚哉!移山者,移山也,非移心也。

吾观愚公之心,固未尝有移也,而何至于此?”愚公叹曰:“子之见固陋也,吾闻之,移山者,移山也,非移心也。

吾之心,固未尝有移也,而子何所见而笑我哉?”河曲智叟无以应,而心服之。

余闻之,智叟之所以笑愚公者,以其不能移心也。

然而愚公之心,未尝不欲移山,但以力不能耳。

若能移心,则移山之志,固不难矣。

故曰:“志者,气之帅也;气者,志之使也。

志者,志之主也;气者,气之主也。

志者,志之根也;气者,气之根也。

志者,志之原也;气者,气之原也。

志者,志之本也;气者,气之本也。

志者,志之宗也;气者,气之宗也。

志者,志之主也;气者,气之主也。

志者,志之宗也;气者,气之宗也。

志者,志之主也;气者,气之主也。

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课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课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课文)【古文】1.《论语》(19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6。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9。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1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12。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4。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15。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16。

子曰:“富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 17。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18。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19。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2.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初中全部文言文及其翻译

初中全部文言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庄子》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论语》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顺应环境,七十岁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孟子》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众人的帮助,失道的人会失去众人的支持。

失去众人的支持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得到众人的支持到了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天下人的支持去攻击亲戚的背叛,所以君子有不战而胜的可能。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会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的样子。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后者的才气。

初一全部文言文及翻译

初一全部文言文及翻译

一、《论语》节选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二、《孟子》节选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最少的时候,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最多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三、《庄子》节选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之为宝,置于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翻译: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先去邀请他,说:“希望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

”庄子拿着鱼竿却不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经有三千岁了,大王把它当作宝贝,供奉在庙堂上。

这只神龟,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而显贵,还是宁愿活着在泥地里拖着尾巴呢?”四、《史记》节选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律: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除对美色的追求;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戒除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五、《战国策》节选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有什么对我国家有利的事情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也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有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有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使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初中文言文以及解释

初中文言文以及解释

初中文言文以及解释
《桃花源记》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解释: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他沿着一条小溪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陋室铭》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屋不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藓青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在亭子里可以弹奏清新的乐曲,阅读用金泥刻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以上两篇文言文都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可以提升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 古诗文原文译文对照全集 语文版

初中语文 古诗文原文译文对照全集 语文版

语文版初中古诗文原文译文对照全集七年级(上)第六单元21.《论语》六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文’也。

”(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一)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二)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四)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五)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六)孔子说:“就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是否也有,如果有,则)加以改正。

”22.《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期行刘义庆(南朝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书上课内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锦集初一上学期:5 《童趣》沈复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它们,脖颈也因为这个僵硬了。

我有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突出部分当成丘陵,把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遐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观察它,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地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他赶到别的院子去。

10 《〈论语〉十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市场的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学而》)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为政》)”孔子说:“由,交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为政》)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里仁》)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述而》)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泰伯》)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罕》)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卫灵公》)15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观沧海曹操东征乌桓,登临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海水水波动荡,山岛高高地挺立。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势很旺盛。

萧瑟的秋风,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

日月的运行,好像出现在这大海里;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出没在这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歌来表达我的心情和志向。

次北固山下王湾旅途在青山外,行舟在绿水之中。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登上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侧的山,湖水才同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从几个地方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哪家新来的燕子飞来湖边衔春泥。

色彩缤纷的花慢慢地想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浅的绿草刚刚能够遮住马蹄。

而我最为喜爱的是西湖的东边,总觉得观赏不够,那便是绿色杨树阴下的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黄昏的乌鸦,小桥流水农家,荒凉的古道刮着秋天的西风,我骑着一匹瘦马。

夕阳从西方落下,断肠人在天涯。

20 《山市》蒲松龄原文: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翻译:奂山的山中蜃景,是淄川县八景之一,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到一次。

孙禹年公子在楼上与朋友饮酒,忽然看见山头有孤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云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忽然感到很惊奇,心想近处并没有寺院。

不久,高高低低的城墙绵延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数量有亿万个。

忽然间刮起了大风,烟尘弥漫无边无际,城市就隐隐约约的了。

不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一切都没有了,只有一座高楼,直达云霄和天河。

这座楼每层有五间,窗户都大开;每排有五点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天。

一层层地指点记数,楼层越高,则越不清晰。

数到第八层,才成了星星点点的碎片。

再往上,就昏暗得看不分明,分不出它的层次来了。

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形态不一。

过了一会儿,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有变成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又变成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25 《〈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咏雪一个寒冷的冬天,谢太傅召开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急,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的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谢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到。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的爸爸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你跟我的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你中午也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初一下学期:5 《伤仲永》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纸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之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着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