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收藏起来用三年!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复习旧的知识,而从中了解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阐述了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

)阐述了人应该宽以待人。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论语》)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高兴的事情吗?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羞耻。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翻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阐述了思考与学习的关系。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9、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生命本来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道义。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11、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13、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打仗,靠的是勇气。

1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气就消失殆尽了。

1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中考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

中考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

一、重点实词1. “陟罚臧否”:陟,提升;罚,惩罚;臧,善;否,恶。

翻译:提升有功者,惩罚有罪者,表扬好人,批评坏人。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指青色;蓝,指蓝色。

翻译: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青色比蓝色更加鲜艳。

3.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想要;速,快;见,看见。

翻译: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

4.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故,因此;闭,封闭;兴,兴起;作,发生。

翻译:因此,邪恶的计谋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5.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积,积累;厚,厚实;负,承担;翼,翅膀。

翻译:风积聚得不厚实,那么它托起大翅膀就没有力量。

二、重点虚词1. “矣”:表示感叹或肯定语气。

翻译:了、啊。

2. “而”:表示转折、顺承等关系。

翻译:但是、而且、却、就。

3.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翻译:在、于、因为。

4. “之”: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翻译:它、他、她、他们、它们。

5. “以”:表示手段、方法、原因等。

翻译:用、以、因为。

三、重点句式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翻译: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青色比蓝色更加鲜艳。

2.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判断句。

翻译:因此,邪恶的计谋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3. “无欲速,无见小利”:否定句。

翻译: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

4.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省略句。

翻译:风积聚得不厚实,那么它托起大翅膀就没有力量。

总之,掌握中考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练习。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阅读文言文,注意重点词句的积累和记忆。

2. 做题时,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确保翻译准确。

3. 练习翻译时,注意词性和句式,确保翻译通顺。

4. 多做练习,总结经验,提高翻译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同学们在中考文言文翻译方面会有所突破。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及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及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及翻译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及翻译《桃花源记》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

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与朱元思书》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象奔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远。

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千百座山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了。

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船随水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5.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和谐动听。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还像在黄昏时一样阴暗。

《岳阳楼记》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人民,不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

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忧之后才乐"吧。

《醉翁亭记》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下落,石头露出来,这就是山间的四季。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一、重点句示例一: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解释:这句话中,“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知识后要经常复习;“有朋自远方来”表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表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友谊的可贵以及君子的品质。

二、重点句示例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解释:这句话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示无论和谁在一起,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示选择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对别人的缺点加以改正。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他人优点的重要性。

三、重点句示例三: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解释:这句话中,“得道多助”表示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失道寡助”表示背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人的支持。

这句话强调了坚持正道的重要性。

四、重点句示例四: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释:这句话中,“温故而知新”表示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为师矣”表示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这句话强调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总结:在翻译文言文重点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句子大意;2. 识别关键词汇;3. 分析句子结构;4. 运用现代汉语表达。

通过以上四个示例,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中考文言文重点句翻译的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加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爱莲说》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则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刷。

水清,树荣(茂盛),山峻,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与朱元思书》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初三需背文言文翻译

初三需背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通过背诵这些文言文,初三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这些文言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此外,背诵文言文还有以下益处: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背诵文言文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长期坚持,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表现力,背诵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增强文化底蕴。

背诵文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4. 锻炼思维能力。

文言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背诵文言文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背诵文言文对初三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背诵这些经典文言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收获丰富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中考必考文言文重点翻译

中考必考文言文重点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位置,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孔子说:“在庭院中举行八佾舞,这种事情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呢?”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怎么算是有智慧呢?”五、《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六、《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七、《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八、《论语·泰伯》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士人不能不胸怀壮志和刚毅,肩负重任而路途遥远。

把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后才算结束,难道不是很远吗?”这些重点句子的翻译,既体现了《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又考查了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熟练掌握这些重点句子的翻译,为中考文言文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初一全部文言文及翻译

初一全部文言文及翻译

一、《论语》节选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二、《孟子》节选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最少的时候,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最多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三、《庄子》节选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之为宝,置于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翻译: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先去邀请他,说:“希望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

”庄子拿着鱼竿却不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经有三千岁了,大王把它当作宝贝,供奉在庙堂上。

这只神龟,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而显贵,还是宁愿活着在泥地里拖着尾巴呢?”四、《史记》节选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律: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除对美色的追求;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戒除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五、《战国策》节选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有什么对我国家有利的事情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也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有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有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使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可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有害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是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1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二、《鱼我所欲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够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万钟的优厚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原先为了礼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说的失掉了他本来的思想。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译:假使人们所喜欢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事情不做呢?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要降临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的体肤饿瘦,使他们受到贫困之苦,使他们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增加他们所不具备的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译: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乐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嫦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

四、《公输》1.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吾义固不杀人。

译:我坚持道义,一定不会杀人。

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译:楚国有的是土地,却缺少民众,如今去杀自己缺少的民众而去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

4.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5.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抵挡了他。

6.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译:我知道用来抵抗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7.我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译:我知道你用来抵抗我的方法了,我不说。

8.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五、《愚公移山》1.甚矣,汝之不惠!译:你太不聪明了。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译: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六、《曹刿论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给别人。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是根据实情判断。

4.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5.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6.小惠未扁,民弗从也。

译:这种小恩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灵不保佑您。

七、《邹忌讽齐王纳谏》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美?”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译: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一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使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八、《口技》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中抚尺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间一起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只手指,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九、《桃花源记》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看到)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见。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渔人一五一十把自己所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个朝代了。

十、《与朱元思书》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使人看了产生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像鸢一样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十一、《三峡》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常常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十二、《马说》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