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关键信息项: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2、常见文言词汇的翻译方法3、特殊句式的翻译要点4、翻译时对上下文的理解与运用5、翻译后的检查与修正方法1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11 信:忠实原文,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
112 达:通顺流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避免生硬晦涩。
113 雅:富有文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优美、生动。
12 常见文言词汇的翻译方法121 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按照古义进行准确翻译。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则仅指妻子。
122 一词多义: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
如“故”,有“所以”“旧的”“原因”等多种意思。
123 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替换为本字进行翻译。
124 词类活用:判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情况,按照活用后的词性进行翻译。
比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13 特殊句式的翻译要点131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132 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乃”“为”等,翻译时要加上判断动词“是”。
133 省略句: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通顺。
14 翻译时对上下文的理解与运用141 联系上下文确定词义:有些词语的意思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断,不能孤立地理解。
142 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有助于更准确地翻译语句,传达出原文的内涵。
143 考虑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了解古代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背景,避免误解原文。
15 翻译后的检查与修正方法151 检查词义是否准确:对照原文,查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是否恰当。
152 检查语句是否通顺:读译文,看是否存在语病和逻辑不通的地方。
153 检查是否符合原文风格: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风格上的一致性。
总之,初中文言文翻译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翻译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初中
一、识词辨义,细读原文。
翻译文言文,首在识词义,细读原文心自明。
字字句句仔细读,理解大意记心间。
二、了解语法,掌握结构。
文言文语法,结构有规律,掌握结构助翻译。
主谓宾定状补,结构清晰明。
三、注意古今,词义有变。
古汉语与现代,词义有变迁,翻译时须注意辨。
古今词义有差异,翻译需谨慎。
四、活用词义,语境为凭。
文言文词义,活用需语境,翻译时须凭语境。
一词多义要分辨,语境为凭不误译。
五、增删调换,通顺表达。
翻译文言文,增删调换间,通顺表达是关键。
实词虚词要增删,句子顺序可调换。
六、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翻译文言文,意译为主直译辅,忠实原文求准确。
意译为主求通顺,直译为辅求准确。
七、注释补充,完整表达。
文言文翻译,注释补充宜,完整表达是关键。
疑难字词要注释,补充说明求完整。
八、对照例句,理解用法。
翻译文言文,对照例句用法明,理解用法不误译。
例句对照用法明,理解用法不误译。
九、逐句翻译,细心检查。
翻译文言文,逐句翻译细心查,前后连贯是关键。
逐句翻译细心查,前后连贯不遗漏。
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翻译文言文,反复练习是关键,熟能生巧才精湛。
日积月累多练习,翻译水平自然高。
以下为具体步骤:1. 首先阅读全文,了解大意,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2. 分析文章结构,确定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
3. 逐字逐句翻译,注意词义、句式、语气等。
4. 检查翻译是否通顺,如有不通之处,调整句子结构。
5. 对照原文,核对翻译是否准确,有无遗漏或误译。
6. 修改完善,确保翻译准确、通顺。
遵循以上口诀,持之以恒,相信你在文言文翻译方面会有所提高。
文言文常用文章翻译方法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流传千古,韵味无穷。
然文言文语言晦涩,词句深奥,对现代人而言,阅读与理解实为一大学问。
翻译文言文,亦非易事,须掌握一定之方法,方能游刃有余。
本文将简要介绍文言文常用文章翻译方法,以供参考。
一、字词翻译法1.直译:对文言文中字词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2.意译:根据字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进行翻译,力求表达原意。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译为:“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二、句子翻译法1.结构分析法: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再进行翻译。
如:“夫战,勇气也。
”可译为:“战争,是勇气的体现。
”2.修辞分析法:分析文言文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可译为:“青青的衣领,悠长的思念。
”三、篇章翻译法1.整体理解法: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观点。
如:“《论语》者,孔子弟子所记,述孔子言行,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2.逐段翻译法:将文章分为若干段落,逐一翻译。
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译为:“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发现他们的不足就加以改正。
’”四、文化背景法1.典故翻译:将文言文中的典故、成语、寓言等转化为现代汉语,使读者易于理解。
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可译为:“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变化都只是一瞬间。
”2.历史地理翻译:将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地理名称等翻译成现代汉语,使读者了解背景。
如:“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可译为:“秦始皇、汉武帝,文学才华略逊一筹;唐太宗、宋太祖,文学才华稍微逊色。
(完整word)初中文言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一、《江天一传》原文与翻译【原文】江天一①,字文石,徽州歙县人②。
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③。
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④,必无文章。
”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⑤,每试辄拔置第一⑥。
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⑦。
家贫屋败⑧,躬畚土筑垣以居⑨。
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⑩。
雨至,淋漓蛇伏(11),或张敝盖自蔽(12)。
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13)。
【注释】①作者为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江天一立传,重点叙其智谋和失败被执、慷慨就义的经过,以顺叙为主,间用补叙、插叙,有详有略,笔法灵活有致。
②徽州:清代徽州府,辖歙(shè设)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六县,府治在歙县。
③具:通“俱”。
至性:善良天性,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④立品:树立良好品德。
⑤傅岩:字野清,浙江义乌人,崇祯初年进士,授歙县令,官至监察御史。
⑥试:指童生岁试。
⑦补诸生:考取秀才,成为县学生员。
⑧败:破、坏。
⑨躬畚(běn本)土筑垣:亲自取土筑墙。
畚,竹制或木制撮土工具。
此作动词用。
⑩暴(pù铺):通“曝”,晒。
(11)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
(12)敝盖:破伞。
(13)自若:自如,像平常一样。
【译文】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和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
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
”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
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
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
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伏着,或是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
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二、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初三语文文言翻译的技巧和10大方法
初三语文文言翻译的技巧和10大方法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各种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言文翻译小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①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
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
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简明)中学文言文翻译技巧
(简明)中学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研究文言文翻译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下面将介绍一些简明有效的中学文言文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水平。
1. 充分理解原文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是成功翻译的基础,因此要仔细阅读,分析原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掌握其所表达的内容。
2. 注意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着词汇、句法、语境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翻译中要注意其特点。
文言文常使用古代的词汇,句子结构较复杂,需要灵活运用。
要学会辨析文言文的词义,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等,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3. 翻译时保持简明扼要
文言文注重简练的表达,因此在翻译时要力求简明扼要。
不必拘泥于每个字词的翻译,而是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
可以适当删减或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更通顺且容易理解。
4. 注重上下文的语境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和修辞手法,需要注重上下文的语境。
在翻译时,要全面考虑上下文的意义,理解细微的隐含信息,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5. 涉及文化背景的处理
文言文往往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需要对相关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辨析典故、古代人名、地名等文化元素,以准确表达原作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以上几点中学文言文翻译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作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希望这些技巧能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起到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第一篇范文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简练、含蓄、典雅。
要翻译好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特点,才能准确传达其意义。
1.简练:文言文用词简洁,一个字往往代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甚至多个词。
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字义。
2.含蓄:文言文表达往往含蓄而委婉,需要译者充分理解文化背景,恰当表达其含义。
3.典雅:文言文语言典雅,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
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效果。
二、掌握翻译原则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忠实于原文:翻译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不添加个人理解,不随意删减或增补。
2.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时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用现代汉语表达,同时保持原文的风格。
3.保持原文的逻辑结构: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使译文通顺、符合逻辑。
三、翻译方法与技巧1.直译:对于可以直接对应翻译的词语和句子,采用直译的方法,确保翻译准确。
2.意译:对于无法直接对应翻译的词语和句子,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意译,使译文通顺。
3.留白:对于原文中含糊不清或有意留下的空白,可以适当留白,不必强求翻译。
4.注释:对于一些特殊用法或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词语,可以在译文后加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四、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实例: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此句中,“学而时习之”是一个完整的意群,表示学习的动作和方式;“不亦说乎”是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令人高兴吗?”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原文的意义,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效果。
五、结语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掌握翻译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文言文常用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文言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力求忠实原文。
这种方法适用于字面意思明确、没有特殊用法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文言文的语境、修辞等,将整个句子或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特殊用词、修辞等难以直译的情况。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那青青的衣领,勾起了我悠悠的思念。
三、增译法增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语境和逻辑关系,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词汇,使译文更加完整、通顺。
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省略、省略主语等语法现象的情况。
例如:原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烧成了焦土。
四、删译法删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删除原文中一些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不符的词汇或语句,使译文更加简洁、流畅。
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一些陈词滥调、重复累赘的情况。
例如: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五、替换法替换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汇或语句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汇或语句,使译文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一些生僻词汇、古语等情况。
例如:原文:吾闻其声,不闻其人。
译文:我听到他的声音,但没看到他的人。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力求做到忠实原文、通顺易懂。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语境、修辞、语法等方面的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一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为主,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翻译时要准确理解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和特殊难解词语,并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文言文中的关键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和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②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虚词不必译出,如发语词和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要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常用的成语和惯用语。
同时,包括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即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包括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介宾短语后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重点知识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掌握六种翻译方法,包括留、换、调、删、补、变。
其中,留指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换指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调指调整语序和词语顺序,删指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补指补全省略的成分,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精选--初中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察的要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
下文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希望大家参照借鉴争取落到实处。
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一是意译,即不采纳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方法,仅是依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切合原文的意思。
但不论是采纳直译仍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 )仔细领悟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方《桃花源记》中“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可以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 。
由于从全文看,那边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下落的问题,所以,“绝境”应是“与世隔断的地方”。
(二 )翻译时要落实好要点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要点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同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要点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 )文言中省略句许多,翻译时应注意增补。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译为“第一次敲鼓,士气抖擞;第二次 (敲鼓 ),士气就低沉了 ; 第三次 (敲鼓 ),士气就泄尽了。
”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敲鼓 )。
(四 )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意图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季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没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渺小的问题”。
(五 )有些词能够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能够不译 ;有的助词不过表示停留,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存心义,不过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 ;有的字不过起某种连结作用,也可不译。
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以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 )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同样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初中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实用技巧。
一、准确理解字词含义1、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在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准确掌握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之”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的”“到”“代词”等多种意思。
2、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有些字词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推断。
比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如果单看这个字,可能会理解为“死亡”,但结合整个句子“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就可以推断出“亡”是“丢失”的意思。
3、注意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遇到古今异义词,一定要根据古代的意思来翻译。
二、掌握特殊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定的句式,如“……者,……也”“……,……也”“……者也”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翻译时要体现出判断的语气。
2、倒装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千里之马”。
3、省略句文言文在表达时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
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三、遵循“信、达、雅”的原则1、信“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准确无误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不能随意增减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2、达“达”就是要通顺流畅,让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不能出现生硬、别扭的语句。
3、雅“雅”就是要富有文采,尽量让译文生动形象。
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字词和句子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白话文翻译的根本办法,在详细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办法结合在一起的,要依据表达需求灵活运用。
一增便是补充,在翻译时补充白话文省掉句中的省掉成分。
留意:补出省掉的成分或句子,要加括号。
1.补充原文省掉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历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趁热打铁,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掉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掉了宾语“之”。
2.补充能使语义明晰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定句,译句:“(假如)不医治就会愈加深化”。
二删便是删去,但凡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效果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替代,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役,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粗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气现已好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口气助词,起到舒缓口气的效果,没有真实含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便是调整,在翻译白话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句子式,使之契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气,才能使译句通畅。
这就需求调整句子语序,大体有三种状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故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便是保存,但凡古今含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一、基本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二、基本标准翻译的基本标志是“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三、基本要求1.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
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2.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3.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
”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4.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5.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四、基本方法(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抄不翻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一、总体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
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
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
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有人总结出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
在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
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
‛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
‚固‛是‚本来‛,引申为‚坚决‛。
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中‚良田美池‛可以直说良田美池,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有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二、具体方法。
在古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等。
如:‚如……何‛‚孰……与‛‚不亦……乎‛等。
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1、译,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
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
文翻译技巧
在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以便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其中,“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要运用现代汉语恰当地翻译原文;“达”则要求译文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让读者易于理解;而“雅”则要求译文优美、生动,表达原文的文风特色。
二、宁字有看落,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在翻译文言文时,必须遵循“宁字有看落,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
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使译文与原文尽可能地一致。
但如果直译后不够通顺,可以采用适当的意译,使句意更加完整、通顺。
三、注重字句顺序
文言文中的字句顺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重字句顺序。
要尽量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不离字、不离词、不离句,使译文更接近原文。
四、多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文言文有其独特的语法特点,如兼修、双宾、并列、对仗等。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以便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多积累翻译经验
文言文的翻译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多读、多写、多翻译。
通过不断地实践,可以不断地提高文言文的翻译水平,更加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
总之,文言文翻译需要我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通顺性和优美性,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并不断地积累翻译经验,才能更好地翻译文言文,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关键信息项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2、常见的文言文词汇翻译方法3、文言文句式的翻译要点4、翻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如何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6、翻译后的检查与修正方法1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文言文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含义,不随意增减或篡改;“达”指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指译文要有文采,尽量生动形象。
11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即逐字逐句地将文言词汇和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
当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时,可采用意译。
但意译应基于对原文的准确理解,不能偏离原意。
112 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对于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历史、典故等,应尽量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避免过度现代化的解释。
12 常见的文言文词汇翻译方法121 单音节词转换为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中多使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例如,“妻”可译为“妻子”,“走”可译为“奔跑”。
122 古今异义词的翻译注意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异,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代则泛指江河。
123 通假字的识别与翻译准确判断通假字,并替换成本字进行翻译。
124 一词多义的选择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多义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
13 文言文句式的翻译要点131 倒装句的调整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
132 省略句的补充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使句子完整通顺。
133 判断句的翻译用“是”“不是”等词语准确表达判断的意思。
134 被动句的转换将被动的表述转换为主动或“被”字句。
14 翻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41 联系上下文翻译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字词或句子,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和翻译。
142 注意虚词的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和含义,要准确把握其在句中的作用。
143 避免望文生义不能仅凭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要深入理解其在古代语境中的含义。
初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初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导语:很多人都觉得翻译文言文很难,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就会简单很多。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六字法,可能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六个字是:对、增、删、移、留、换。
一、对,即对译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齐国队伍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
译文则为:“(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三、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如: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起提顿作用。
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四、移,即移位法。
把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把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例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陆离”是修饰“长铗”的,“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
五、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把文言句子的意思说出来。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
“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
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一~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丽是用了另外的词。
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列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膈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
兰、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7
还自扬州。
(《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奇迹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
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审义。
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诃。
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一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
(或“猜测”r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
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甸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顺口,表意也.通顺明白。
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做职业。
(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删去不译。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
“者”起停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
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核舟记》)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著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横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