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书院的传说和现实

合集下载

山东书院简介

山东书院简介

山东书院简介山东书院简介圣泽书院位于山东汶上。

相传为孔子与弟子讲学之处。

北魏孝昌二年(526)就此建立讲堂。

唐天宝十二年(753)刻吴道子所画“宣圣兖公小像”,刻像由徐浩题额、颜鲁公(颜真卿)书《夫子庙堂记》。

宋元佑四年(1089)知县周师中重修。

元至元三十年(1293)东平教授马栋庵置地12亩进行扩建,藏书千余卷,并亲临讲学。

明嘉靖二年(1523)抚按陈凤梧求遗址,知县吴瀛建于城内西南隅,仍名圣泽书院。

隆庆元年(1567)以后相继增修。

万历元年(1573)改名为复古书院,十二年(1584)又复旧名“圣泽”。

明嘉靖至清道光元年共有学田2254亩,另有南汪湖租地610亩。

至光绪十九年(1893)又增学田3900亩。

光绪三十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弦歌书院位于山东武城。

金大定间建。

院有祠,祀孔子及子游。

明隆庆元年(1567)知县金守谅移建于县治南,易名学道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

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小学堂。

郑康成书院位于山东淄博。

创始年代不详。

金代末年毁于兵火。

元延祐二年(1315)、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嘉靖五年(1526)、二十四年均曾予修建。

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王琮《修缮郑康成庙碑文》载:“县治之东距十余里有山曰黉山。

汉儒郑康成关陕业终之后,避地于斯,以经学教士子,因卜筑于山之麓。

故今有晒书台、有鞭书草,炳炳载入传说,铭碣不及。

”尼山书院位于山东曲阜。

又名尼山诞育书院。

尼山为孔子诞生地。

宋庆历三年(1043)孔子46世孙孔宗愿即庙为学,后毁于火。

元(后)至元二年(1336)中书左丞王懋德奏准创尼山书院,保举彭璠为山长。

《尼山创建书院》载“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钱而劝成之。

择木于山,陶甓于野,佣僦致远,牵牛车,服力役,连畛载途,饮饷相望。

”元末衰败。

明永乐十五年(1417)重建。

弘治七年(1494)61代衍圣公孔弘泰、四氏学学录孔公璜重修。

主要为祭祀之所,亦有少量讲学活动,山长、学录是书院的主祭者,亦为政府官员。

历史趣谈传说孔子女婿公冶长懂鸟语 因此获罪入狱

历史趣谈传说孔子女婿公冶长懂鸟语 因此获罪入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传说孔子女婿公冶长懂鸟语因此获罪入狱
导语:诸城大地从来人才辈出,不少传奇人物不但闪耀在诸城的历史上,更闪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在2500多年前的诸城大地上,就有一位奇特的人物,
诸城大地从来人才辈出,不少传奇人物不但闪耀在诸城的历史上,更闪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在2500多年前的诸城大地上,就有一位奇特的人物,传说他能够听懂鸟语,并因此而获罪入狱,同样因为懂鸟语而被无罪释放甚至为国家立功,他就是公冶长。

他深受老师孔子的赏识,并最终娶了孔子的女儿为妻。

路见不平偶得神技
关于公冶长,最为神奇的传说就是他懂鸟语。

那么他是如何懂得鸟语呢?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一天,公冶长上山砍柴,发现山上两条大蛇,一条是白蛇,一条是花皮蛇,两条蛇正嬉戏交缠,公冶长知道,这两条蛇并非夫妻,因为公冶长每次上山砍柴的时候都会遇到白蛇和他的丈夫黑蛇在一起。

现在看到黑蛇不在,白蛇就背着丈夫和一条花皮蛇在一起,公冶长觉得白蛇不应该,于是就拿起斧子把花皮蛇打跑了,白蛇因上前掩护,也受了伤。

做完这一切,公冶长就砍柴回家去了。

天黑的时候,黑蛇回到了山洞里,发现离开的时候妻子白蛇好好的,现在却受了伤,身上还有血迹,于是忙问妻子白蛇发生了何事。

白蛇委屈地说:“我在山上玩耍,被山下的公冶长拿着大斧子砍伤了!”黑蛇一听恼怒地说:“太过分了,无缘无故伤害我的妻子,我今夜非到公冶长家把他的头砍下来为我妻报仇!”说完就下山去找仇人公冶长了。

此时,公冶长已经吃罢晚饭,正在同老母亲讲述在山上用斧头砍花皮蛇的故事。

没想窗外黑暗的墙根处正蛰伏着来报仇的黑蛇,只听公
生活常识分享。

公冶长书院在哪

公冶长书院在哪

公冶长书院在哪公冶长书院在山东省安丘市的保国山村中有一座景致幽雅的传统古文化名胜古迹,这个旅游胜地就是城顶山公冶长书院。

城顶山的四周环抱着丛林,众多树木耸立,是省级的森林公园,也是非常少见的天然氧吧。

因为山的阳面有公冶长书院,所以城顶山又叫做书院山。

公冶长书院是在城顶山的前坡,相传这里是孔子的弟子公冶长读书的地方,后来因为后人思想先人,便在这个地方建造了公冶长祠堂,又在祠堂的西侧建立了一座寺庙,叫青云寺,那个时候有许多的碑碣,后来祠堂和寺庙都废弃了,但是碑碣仍旧屹立着。

为了保护文物,在1988年的时候政府拨款来修复祠堂。

公冶长的祠堂正殿一共有三间,里面有公冶长的雕像,在东西两个房间中陈列着很多书画。

院子内的碑亭中有清朝和明朝立的石碑,石碑上面记载着修复公冶长祠堂的历史资料。

青云寺与书院之间有两颗银杏树,传说是孔子来看女婿公冶长的时候带来的苗子,是公冶长亲手种植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看尽了人间的沧桑,历尽了艰难,但是两棵树还是形影不离,彼此站立,枝条相互缠绕,根部连在了一起,像是一对夫妻,所以也称做是同心树。

树非常茁壮,四个人一起围起来环抱都不能把它围住,是中华雌雄银杏树。

经过多年的植树栽培,现在的书院有万亩的槐林,四周种满了苹果、梨、杏、板栗等果树,鸟语果香,空气非常新鲜,环境十分优美。

公冶长的品质公冶长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公冶长家境贫穷,个人非常勤俭节约,又十分喜爱读书,知识渊博,才能和德行都同时具备,是孔子眼中具备仁德的重要代表。

在《论语》第五篇中有提到公冶长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他现在被关在牢中,但这不是他的过错呀。

”这篇文章中孔子对公冶长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虽然公冶长在牢狱中但是孔子并不认为公冶长有过错,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公冶长应该有非常全面的了解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而且孔子对于“仁德”方面的要求非常得高,由此可以看出公冶长至少已经具备孔子眼中的仁德了,这也是孔子一直在向学生们强调的事情。

公冶长传说

公冶长传说

公冶长传说(诸城市、安丘市)公冶长,复姓公冶,名长,字子长,春秋鲁国人。

因家境贫穷,饱受苦难,青年时外出求学,拜孔子为师,精研六艺,成为孔子的得力门徒。

司马迁《史记》中说:“受业身通者”77人,前35人详记,公冶长名列第16位。

由于公冶长的特殊地位和贡献,历代帝王倍加推崇。

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唐开元十七年,朝廷赠封公冶长为莒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又封高密侯。

现公冶长墓就在诸城市贾悦镇公冶场村东北角。

公冶长的传说在历史文献中有颇多记载。

司马迁《史记》中已记载有关公冶长的传说。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引《论释》,详细记述了公冶长懂鸟语的传奇故事。

明朝民间文学作者田艺衡的《留青日记》一书,讲述了公冶长懂鸟语的细节情景。

公冶长的传说在诸城市、安丘市及周边地区流传已久,近年来,诸城市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了《路倒》、《偷羊》、《公治长学鸟语》、《懂鸟语的传说》、《懂鸟语的孩子》等故事多篇,发表在省内外刊物上。

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三部分:一是公冶长因何学会鸟语;二是因公冶长懂鸟语引起的传奇故事,三是公冶长教化民众时发生的故事。

公冶长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该传说不是以曲折惊险情节吸引人,也不是以悲欢离合故事感染人,而是以奇特的形式用懂鸟语的故事来说人间世事。

公冶长传说传承了儒家思想,表达了对儒学思想中“仁”和“信”的敬仰。

特别是关于“人与鸟对话、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等内容,至今对保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为保护好这一民间传说,自2006年以来,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先后到安丘市城顶山公冶长书院、诸城公冶长的家乡公冶场村进行调查、采风并召开系列座谈会、研讨会,积极挖掘该传说资料。

并拟将成立“公冶长传说”研究保护中心,整理公冶长的传说全部资料,将公冶长传说结集出版,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公冶长的故事

公冶长的故事

公冶长的故事
公冶长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史书中留下了许多关于他
的故事,其中一些故事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公冶长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聪慧。

据传说,他曾经在一次宴会上,
看到了一只飞鸟从窗外掠过,他立刻指着窗外说,“飞鸟从这里掠过,必然是有猎人在追逐它。

”当时在场的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们并没有看到飞鸟,只是公冶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推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公冶长的聪明才智和敏锐的观察力。

公冶长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他在军事上的智慧和勇敢。

据史书记载,
有一次公冶长率领部队出征,面对敌军的围攻,他采取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放火,制造烟雾,然后趁着烟雾遮挡敌人的视线,迅速转移阵地,最终成功脱离了敌军的围困。

这个故事展现了公冶长在战争中的智慧和果断,他善于运用战术,善于化解危机,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除此之外,公冶长还在政治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魄力。

据史书记载,他曾
经在一次朝廷上,对国君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帮助国君解决了一些重大的政治难题,受到了国君的高度赞扬。

公冶长的政治智慧和胆识得到了国君的信任和重用,成为了国家的重要顾问。

总的来说,公冶长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他在军事、政治上都展现出了非凡
的才华和智慧。

他的故事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公冶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要有才华和智慧,还需要有勇气和胆识,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公冶长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后人,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山东书院简介

山东书院简介

山东书院简介山东书院简介山东书院简介圣泽书院位于山东汶上。

相传为孔子与弟子讲学之处。

北魏孝昌二年(526)就此建立讲堂。

唐天宝十二年(753)刻吴道子所画“宣圣兖公小像”,刻像由徐浩题额、颜鲁公(颜真卿)书《夫子庙堂记》。

宋元佑四年(1089)知县周师中重修。

元至元三十年(1293)东平教授马栋庵置地12亩进行扩建,藏书千余卷,并亲临讲学。

明嘉靖二年(1523)抚按陈凤梧求遗址,知县吴瀛建于城内西南隅,仍名圣泽书院。

隆庆元年(1567)以后相继增修。

万历元年(1573)改名为复古书院,十二年(1584)又复旧名“圣泽”。

明嘉靖至清道光元年共有学田2254亩,另有南汪湖租地610亩。

至光绪十九年(1893)又增学田3900亩。

光绪三十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弦歌书院位于山东武城。

金大定间建。

院有祠,祀孔子及子游。

明隆庆元年(1567)知县金守谅移建于县治南,易名学道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

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小学堂。

郑康成书院位于山东淄博。

创始年代不详。

金代末年毁于兵火。

元延祐二年(1315)、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嘉靖五年(1526)、二十四年均曾予修建。

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王琮《修缮郑康成庙碑文》载:“县治之东距十余里有山曰黉山。

汉儒郑康成关陕业终之后,避地于斯,以经学教士子,因卜筑于山之麓。

故今有晒书台、有鞭书草,炳炳载入传说,铭碣不及。

”尼山书院位于山东曲阜。

又名尼山诞育书院。

尼山为孔子诞生地。

宋庆历三年(1043)孔子46世孙孔宗愿即庙为学,后毁于火。

元(后)至元二年(1336)中书左丞王懋德奏准创尼山书院,保举彭璠为山长。

《尼山创建书院》载“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钱而劝成之。

择木于山,陶甓于野,佣僦致远,牵牛车,服力役,连畛载途,饮饷相望。

”元末衰败。

明永乐十五年(1417)重建。

弘治七年(1494)61代衍圣公孔弘泰、四氏学学录孔公璜重修。

主要为祭祀之所,亦有少量讲学活动,山长、学录是书院的主祭者,亦为政府官员。

行走潍坊,安丘城顶山之①:公冶长书院

行走潍坊,安丘城顶山之①:公冶长书院

行走潍坊,安丘城顶山之①:公冶长书院书院挹秀(明)何淮先贤昔日读书处,明月为灯山作台。

事著穹碑传不朽,油沾古石竞相猜。

野花为主开还谢,山鸟多情去复来。

堪叹人亡灯尚在,清光夜夜烛三台。

书院挹秀,安丘八景之一,作者何淮,直隶大兴人,进士,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任安丘知县。

城顶山,位于安丘石埠子镇孟家旺村,海拔429米,呈东北西南走向。

周围群山环抱,层林叠嶂,树茂林丰,气候宜人,景色秀丽,为省级森林公园,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

因山顶上有齐长城而得名“城顶山”。

还因山顶平坦,老乡们俗称“平顶山”。

又因山之阳有公冶长书院,又名“书院山”。

在城顶山南坡,有一处景致幽雅古文化旅游名胜——公冶长书院。

相传为春秋时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公冶遗风骀荡,泽民惠世,千古不衰。

唐朝追封公冶长为莒伯,北宋追封高密侯。

此址即公冶长读书处,称做书院。

”(1997年《重修公冶祠碑记》)。

后人思念先贤,在此建公冶祠,又在祠西建青云寺,时碑碣林立。

后祠、寺俱废,碑碣仍立。

这里孤嶂如峙,翠木幽幽,蔚为钟灵气象景观,自古就是一大胜景,世誉“书院挹秀”,向为“安丘八景”之一。

公冶长(前519-前470),春秋时贤士,孔子的高徒、佳婿。

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

后见礼崩乐坏,而“悲世路之险,遂有幽栖之志”,拒从仕宦,淡泊名利,隐居山林,能识鸟语。

书院的很多遗迹和传说,都和公冶长有关。

01银杏树公冶祠西南、青云寺前,并立着两株银杏树,相传为公冶长手植,距今已有2500余年。

两树东雄西雌,相距7.5米,树高29米,胸围分别为4.8米和5.8米。

两树的树冠东西28米,南北25米,其冠如盖,郁郁葱葱,迎风摇曳,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

雄树基部生有三株子树,胸围已达1.2米。

雌树基部生一株子树,胸围0.62米,而且每年硕果累累。

2019年11月03日拍摄古银杏树径茁壮,每棵树四人合抱尚不能围,为中华第一雌雄银杏树。

两树比肩而立,形影不离,枝相交,根连理,如夫妻,故称“同心树”,被誉为“天下第一夫妻树”。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云文言文寓意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云文言文寓意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云文言文寓意1. 公冶长解百禽语的传奇故事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一位名叫公冶长的聪明人,他能够解开百禽之语,也就是说他能够听懂鸟兽的交谈。

这个传说源自《列子·黥布》篇,其中记载了公冶长因为刑政之事而被流放南海,在那里他学会了解鸟语兽言。

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文言文寓意,不仅在古代极受推崇,而且在古代文学、艺术和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2. 文言文的深邃和优美我们可以从传说故事本身开始,探讨其中蕴含的文言文寓意。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学形式,其语言优美、深邃,无论是表达思想、描绘景物还是叙述故事,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种优美的语言形式使得古代文学作品如同一幅幅绝美的画卷,吸引着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 传说中的百禽语与文言文的深度公冶长能够解开百禽之语,对中文古代文学的深度和广度也提出了挑战。

在古代我国,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十分细致,对动植物也有着十分丰富的认知和表达。

公冶长能够听懂百禽之语,不仅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更表明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探索。

文言文中对于自然界的描绘也同样深入细致,比如《列子·黥布》中描绘的南海景色,以及百禽言语的描绘,都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4. 文言文寓意的深刻内涵我们不妨从文言文寓意的角度去思考公冶长解百禽语的故事。

这个故事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对于语言能力的崇高推崇,更蕴含着古代我国人对智慧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在古代,人们对语言的推崇和探索是十分深刻的,因为他们相信语言是智慧的表达和传递,同时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公冶长能够解开百禽之语,不仅是对他智慧的认可,更是对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的认可。

这种文言文寓意的深刻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思考。

结语:通过深入探讨公冶长解百禽语的传奇故事,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代文言文的深邃和优美,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冶长书院的传说和现实
2006-06-17 11:26:17
■本报记者刘玉普

车出潍坊沿206国道南行,30公里后转安(安丘)孔(孔冶长书院)路约行25公里,然后折向西沿崎岖山路约10公里许,就到了极具文化背景和自然风景的公冶长读书院。

查杨伯峻先生所编《论语译注〃公冶长篇第五》曰: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大意是说: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

”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能查到的比较接近当时的资料就是这么多。

再有比较可信的史料就是碑文。

书院现遗有三碑,一为明代所立,因多经损磨,碑文极难辨认,所辨一二故不可依;其余两碑为清道光年间所立,虽也磨蚀,但仔细斟酌,尚可能读,一曰《重修庙碑记》:人无穷达,以智而显,境无狭广,以幽而奇。

……去寺东百余步为公冶长祠……而僧人之藏其智于深山穷谷中,为不可没也。

一曰
《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不惟无以志高山仰止之怀,且恐有负于诸前辈厉年修举之盛意也,此足以征风俗人心之古而不同萎靡苟且以举事者矣。

从这些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大体综合出这么几种意思:公冶长生前是一个很潦倒的人,但他寻找了一个闭塞但风景秀丽的地方潜心读书,为人很有才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曾多次修过祠堂和山寺。

看来人们还是敬仰读书且有智慧的人。


进得山来,但见书院被整个大山怀抱,问当地农人曰为城顶山。

书院位于城顶山腰,面南而立,但见周围树木葳蕤,绿涛阵阵,高大的楸树遮天蔽日,显示着古老的年轮。

余为逶迤不绝的樱桃树,正是樱桃采摘时节,红红的樱珠点缀着碧绿的枝叶,很有生机。

公冶长读书的房子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只有一寺,曰青云寺,是一座依山而建三进的寺院,一重高于一重,平白增加了很多庄严感;公冶祠则位于青云寺东侧,规模略小,里面供奉着公冶长塑像,十分恭敬。

青云寺前有一平地,栽有两棵巨大的白果树,一雄一雌,冠盖如云,雄树粗5.2米,雌树粗6米,传为公冶长亲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当地人说,每年农历4月8日为此处庙会,届时四乡八邻皆来赶会,
人群摩肩接踵,路上车辆难通,炉中香火炽旺,过后履舄遍地,机关干部和警察多人到此维持秩序。


公冶长史料很少,但传说很多,当地农人皆能说上一二。

传说公冶长懂鸟语,但又失信于鸟而遭鸟戏弄。

据传有一天公冶长正在静心读书,但又饥肠辘辘,这时书房前忽有一乌鸦呱呱呱叫个不止,公冶长听懂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一只羊,你吃肉,我吃肠。

公冶长大喜过望,快步跑到南山顶上,果见一羊倒毙而死,公冶长将羊拖回,连肠煮而食之,那只提供信息的乌鸦连汤也没捞着喝。

公冶长暗自得意能听懂鸟叫。

时间不长,乌鸦又在门前叫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一只羊,你吃肉,我吃肠。

公冶长急忙赶了去,结果发现好多人围在那里,他怕死羊被人抢走,急忙说,那是我杀的,那是我杀的!原来是几个官差,正在围着一尸体苦于找不到凶手,见公冶长自投罗网,便将他捆了交差,后来公冶长几经辩白才得已逃脱干系。

当地还有公冶长书院“鸟叫蛙不鸣”之说,书院西边清泉里的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影响了公冶长读书,公冶长说:“叫什么,真烦人!”从此,这里的青蛙就不鸣叫了。

这些传说还有一些,多数反映了公冶长的睿智,也对
他不诚实的品质表示了戏谑。

当地的山里人认为诚实是最宝贵的品质,若不诚实就一定受到惩罚。


公冶长读书处虽封闭幽静,但此处并不平静,很多重大的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先是齐长城的修建,在平坦开阔的城顶山山顶,2500多年前的齐长城遗址依稀可辨,城门、垛口、炮台、掩体列列分明。

相传这里还是太平天国当年北上的一处根据地。

洪秀全当年在天京分封诸王后,北王韦昌辉曾驻守此山,指挥将士北上天津。

在城顶山东部一处开阔的平坦地,有一东西宽近40米、南北长60多米的城池遗址,目前城墙完整,高处近3米,当地人称“东瓮城”,里面的间壁、隔断清晰可辨,据说是当时太平军驻守时的指挥部,南门前的开阔地为操练兵马的地方。

西围子东门外山涧磷石中有一泉,刻有“清水泉饮马池”六个大字,据传是太平军用来饮马的地方。

还有几被史书忘了的一页也曾在这里翻开。

据《安丘县志》载:1943年,国民党五一军一一三师以城顶山为中心布防,当年2月17日,日军独立第五、第六混成旅团及第七旅团一部连同伪军共2万多人,在山东派驻遣军第十二军司令土桥一茨的指挥下,向城顶山顶部的一一三师发动了进攻。

国民党兵力不足万人,且装备大逊其色,战
役一开始就抵挡不住日军的凶猛进攻,2月20日,国民党的另一杂牌部队“二纵”向南撤退,意在靠近一一三师。

一一三师司令部及被困在山顶上的六七千人也往下冲锋,两军短兵相接,战斗达白热化,杀声震天,六七八团团长率部突围,中弹身亡。

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周复又亲率十余人的敢死队冲杀在前头,不幸壮烈殉国。

同时阵亡的还有一一三师参谋长张植桴少将,一一三师师长韩子乾和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被俘。

是役激战6天,共歼灭日伪军千余人,国民党将士阵亡460余人,伤者及被俘者数量极大。

经此战役,五一军元气大伤,战区机关也难在山东立足,为保存实力,部队撤至安徽和河南驻防,结束了鲁苏战区在山东抗战的局面。

公冶长书院,一个蛰卧深山的文人读书之处,一个见证历史的地方。

这里琅琅的读书声和隆隆的枪炮声在不同时代里回荡,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现在呈现给人们的只是一处美丽的旅游胜地。

这里深山古刹,树木参天,红尘的纷扰相去甚远,可以安静地放下书桌,是的,我心目中的读书人的圣地本来就该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