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言文《四知》原文与译文

合集下载

四知文言文重点词翻译

四知文言文重点词翻译

《四知》者,汉·杨震之铭也。

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其为文,简练而典雅,言辞精妙,寓意深远。

今译其文,以供学者参悟。

原文:《四知》者,谓天地之至理,人伦之极则也。

夫天地者,万物之所由生,人伦者,万事之所由起。

天地之大德,生而无疆;人伦之极,义而无穷。

是以君子居则思其源,动则思其终,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是故有备无患,无患则乐,乐则德行备矣。

翻译:《四知》者,说的是天地间最根本的道理,人世间最极致的准则。

天地是万物生成的源泉,人伦是万事起因的根源。

天地间最大的美德,是生生不息;人伦间的极致,是义无反顾。

因此,君子安居时思考事物的起源,行动时思考事物的终结,安于现状时思考可能出现的危险,思考之后就会有所准备。

因此,有了准备就没有祸患,没有祸患就会快乐,快乐了就能具备美德。

重点词翻译如下:1. 四知:指四种知识,即知天地之理、知人伦之极、知德之生、知义之行。

2. 至理:极深的道理,最高的原理。

3. 极则:最高的准则,极致的规范。

4. 万物: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5.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等。

6. 生而无疆:生生不息,没有界限。

7. 义而无穷:道义无穷无尽。

8.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9. 居:安居,处于某种状态。

10. 思其源:思考事物的起源。

11. 思其终:思考事物的终结。

12. 居安思危:在安宁的时候思考可能出现的危险。

13. 思则有备:思考之后就会有所准备。

14. 有备无患:有了准备就没有祸患。

15. 无患则乐:没有祸患就会快乐。

16. 德行:品德和行为。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四知》所蕴含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深入理解天地之理、人伦之极、德之生、义之行,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从而快乐地生活,具备美德。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知》原文与译文

《四知》原文与译文

《四知》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皎洁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清廉,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盛的吗?”
1/ 1。

四知_先生文言文翻译

四知_先生文言文翻译

昔有四知先生,姓王,名允,字子房,齐人也。

先生生而颖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于《易经》。

及长,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潜心研究易理,以求道真。

先生性高洁,不慕荣利,与人交往,谦逊有礼,人皆称其为“四知先生”。

四知先生之“四知”者,谓知天、知地、知人、知己也。

先生曰:“知天,则能明阴阳之变,顺天时而行;知地,则能察地理之宜,适土宜而居;知人,则能识贤愚之分,辨忠奸之别;知己,则能知己之长短,扬长避短。

”此四知,乃先生立身处世之根本。

先生居山林间,常游于山水之间,与自然为伍,心与天地相通。

一日,先生游至一山巅,见一古树,枝繁叶茂,树下有一石台,台上有一石桌,桌上放着一卷《易经》。

先生于是坐下,展卷阅读,恍若置身于仙境。

先生读《易经》至“乾卦”,见其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先生心悦诚服,自谓:“吾当效法天地,自强不息,以达至德。

”先生虽隐居山林,然心系天下。

时值战国乱世,诸侯割据,民不聊生。

先生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遂决意出山,辅佐明君,拯救苍生。

先生出山后,先游历各国,观察风俗,了解民心。

后得遇齐威王,威王敬仰先生之才,拜为上宾,问以治国之道。

先生对曰:“治国之道,在于修己以安人,修政以安民。

君以仁为本,臣以忠为节,上下同心,天下可定。

”先生辅佐威王,施政有方,天下大治。

威王欲封先生为相,先生辞之。

曰:“吾非为富贵而来,乃为天下苍生而来。

若为富贵,吾自可隐居山林,何须出山?”威王感其高尚,遂不封先生为相。

先生在位期间,广纳贤才,推行仁政,使齐国强盛一时。

然先生深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故在齐国国力鼎盛之时,先生便辞官归隐,重返山林,继续研究《易经》,以期明道。

先生归隐后,世人皆以“四知先生”称之。

先生虽隐居,然其德行与智慧,传遍天下。

后世之人,皆以先生为楷模,崇尚道德,追求真理。

先生之事迹,遂成为千古传颂之佳话。

四知先生之生平,可谓道德之典范,智慧之象征。

先生虽隐居山林,然其胸怀天下,心系苍生。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吴文成制作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 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 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 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 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 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 遗之,不亦厚乎!”
• 二、整体感悟 1. (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 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 古代 的“清白吏”吗? 3.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 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 个字。 • 二、 1. 同意。因为留给子孙好的名声比丰厚的遗产更有 价值。 点拨: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 青天 包拯 董宣(符合要求的答案都可) 点拨:你所举的例子必须是公正无私的官吏。 3. 略 点拨:可从我国的现状、中学生的特点进行 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 主题:通过第五伦一心奉 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 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 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 五伦的情操
• ①《四知》选自于_______,作者_______, _______史学家,字_______。 ②《私心》,选自于 _______,主人公是 _______,_______是复姓。范晔,字_______, 南朝宋时著名_______,主要作品_______。《后 汉书》以_______为体例,与_______、_______ 相同。它分_______、______ _、_______,合为 百篇。 • ①《后汉书•杨震列传》 范晔 南朝宋 蔚宗 ②《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 第 五 点拨:注意“晔”的写法。 蔚宗 史学家 《后汉书》 纪传 《史记》 《汉书》 十纪 十志 八十列传

四知文言文翻译闻

四知文言文翻译闻

闻者,听也。

听,耳之官也。

耳,视听之官,能听能视,故闻者,以耳听事,以心悟道。

闻,有听闻之意,如《论语》中所言:“闻斯行诸?”闻,亦有感知之意,如《庄子》中所言:“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闻,更有了解之意,如《左传》中所言:“闻君有疾,不问安否,而问疾之所在。

”闻,乃是人类感知世界、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

闻,可分为以下几种含义:一、听闻。

听闻,即听到消息、听到言论。

如《史记》中记载:“闻风而动,闻雷而惊。

”此处的闻,即听闻之意。

听闻之事,有好事,亦有坏事。

好事如《史记》中所言:“闻君有德,天下归心。

”坏事如《左传》中所言:“闻君有疾,不问安否,而问疾之所在。

”听闻之事,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二、感知。

感知,即通过五官感受到事物。

如《孟子》中所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此处的闻,即感知之意。

感知事物,有助于人们了解世界,增长见识。

三、了解。

了解,即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如《礼记》中所言:“闻善以行,闻恶以戒。

”此处的闻,即了解之意。

了解事物,有助于人们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听说。

听说,即从他人处得知消息。

如《诗经》中所言:“听说君子,乐只君子。

”此处的闻,即听说之意。

听说之事,往往来源于他人,故需辨别真伪。

五、传闻。

传闻,即未经证实的消息。

如《战国策》中所言:“传闻之,未之有也。

”此处的闻,即传闻之意。

传闻之事,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故需谨慎对待。

六、听命。

听命,即听从命令。

如《左传》中所言:“闻君命矣,敢不敬奉?”此处的闻,即听命之意。

听命于他人,是忠诚的体现。

总之,闻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丰富,既可指听闻、感知、了解,也可指听说、传闻、听命。

在使用闻字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含义。

以下是对闻字的一些例句翻译:1. 闻君有疾,不问安否,而问疾之所在。

(《左传》)翻译:听说您有病,不问您是否安好,而是询问您的病情所在。

2.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庄子》)翻译:听说了一百种道理,认为没有一种是自己所不能及的。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21.古文二则课文全解《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范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范晔简介【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翻译】: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

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注释】:1.邓骘东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字邵伯。

妹为东汉帝皇后。

何帝死,安帝即位,太后临朝,他任大将军。

辅朝期间,曾进贤士,罢力役,又有建树。

太后死,宗族并废,他绝食而死。

四知原文及翻译

四知原文及翻译

四知原文及翻译四知原文及翻译《四知》说明做人要诚实,要自律。

不能因为别人没有看见就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要自觉,也不能贪财。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原文杨震迁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译文杨震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

词语解释1、杨震:东汉人,东汉时高官,博学而廉洁。

2、东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3、昌邑:汉代县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4、茂才:即秀才,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而改称茂才。

5、举:举荐。

6、怀:揣着,怀揣。

7、遗(wèi):给予,赠送。

8、故人:老朋友 (杨震自称) 。

9、知:了解。

知道。

10、何:为什么。

11、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2、为:担任。

13、之:到……去。

14、治:购置,经营。

15、迁:迁移。

16、公廉:公正廉洁。

公:公正,无私。

17、或:有的,有的人。

18、道:路。

19、故:与“新”相对。

20、谒:请托。

21、厚:重,深。

22、亦:也是。

23、子:你。

24、遗:赠送。

解释句子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翻译: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注:君不知故人的正确理解是你不了解我(不贪)的性格。

何谓无知者?翻译: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典故1杨震为官疾恶如仇,敢于直谏。

永宁元年,他代替刘恺任司徒职务,第二年,邓太后逝世后,朝廷中皇帝身边的内宠开始横行。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翻译】: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

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注释】:1.邓骘东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字邵伯。

妹为东汉帝皇后。

何帝死,安帝即位,太后临朝,他任大将军。

辅朝期间,曾进贤士,罢力役,又有建树。

太后死,宗族并废,他绝食而死。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小时候喜欢学习。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

在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这样做呢?”王密说:“夜深了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做涿郡太守。

他品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孙常吃素食,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德高望重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劝他),杨震(回答)说:“让我的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这样的遗产不也很丰厚吗?”推荐阅读:杨震五十二岁的时候,从荆州赴东莱郡(今山东省掖县)当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当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

所谓举茂才,是汉代察举制度的一种形式,把有才干的人推举给朝廷,经过考核再授予官职。

杨震本人是由大将军邓骘推举为茂才而当官的,而王密则是由杨震所举荐。

王密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夜里怀揣十斤金子前去拜见。

杨震见状就对这位门生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密回答:“没关系,夜里没人知道。

”杨震认真地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说得王密拿着金子羞愧离去。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就不再接受别人的私下拜会。

四知文言文的翻译

四知文言文的翻译

四知者,知止、知足、知时、知止也。

人生在世,四知者,实为修身之要,处世之妙。

夫知止,则不逾矩;知足,则不贪;知时,则不悖;知止,则不妄行。

是以古之圣贤,无不以四知为修身之本,而世之君子,亦宜效之。

译文:所谓“四知”,即知止、知足、知时、知止。

人生在世,这四知实际上构成了修身养性的关键,也是处世为人的妙法。

若能知止,则不会超越自己的界限;若能知足,则不会贪婪;若能知时,则不会违背时机;若能知止,则不会胡乱行事。

因此,古代的圣贤无不把四知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而世间的君子也应该效法这一行为。

具体来说:知止,意味着懂得适可而止,不过分追求,不超越自己的本分。

古人云:“知足者常乐。

”只有懂得满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避免因为贪婪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知足,是指明白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

古人常说:“欲速则不达。

”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会导致失败和后悔。

知时,是指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时机对于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善于把握时机的人,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知止,同样指的是懂得适时停止,不盲目行动。

古人云:“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在面临诱惑和困境时,要有自制力,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做到四知,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稳重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1. 增强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以此为基础来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

2. 学会控制欲望,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3. 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环境,把握时机,做出明智的决策。

4. 增强自制力,学会适时停止,避免盲目行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四知不仅是修身养性的关键,也是处世为人的妙法。

只有做到四知,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X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X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某某某某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X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X晔简介【明确】X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古文二则·四知

古文二则·四知

故 /所 举 荆 州 茂 才 王 密/ 为 昌 邑 令。
/ 至 夜 怀 揣 十 金/ 以 遗 震。
故 旧 长 者/ 或 /欲 令 /为 开 产 业。
主人公

杨震,东汉大 臣,当世誉“关 西孔子”。
大将军邓骘闻其 代词 ,指杨震 贤而辟之, 征召
秀才
晋升或调动官职
举茂才,四迁荆州刺 史、东莱太守。
二、子 1.天知,神知 ,我知,子知 2.子孙常蔬食 步行
一词多义

子女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代“杨震” 征召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 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 他。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过去 担任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他过去所推举的秀才王 密担任昌邑县令。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四 知
范晔(yè)
范晔,南朝 宋著名史 学家、文 学家。
《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 志》并称“前四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司马迁
西汉
班固
东汉
范晔
南朝宋
陈寿
西晋
《后汉书》名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志者,事竟成。
zhì
骘 wè i 遗
bì 辟 zhuō 涿
yè 谒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 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 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 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 君不知故人,何也?”密 曰:“暮夜无知者。”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 子知。何谓无知!”密愧 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 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 产业,震不肯,曰:“使 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 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四知的意思

杨震四知的意思

杨震四知的意思杨震四知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人要做到于心无愧,就是传统的“暗室不欺心”。

不能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可以做不该做的事,要讲究廉洁。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翻译: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

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杨震四知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曾推荐学生王密做昌邑县县令。

后来,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

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黄金来见杨震,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坚决不要。

王密说:”半夜里是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

“杨震却说:”岂可暗室亏心,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惭而退。

杨震四知的启示一是要”知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杨雷四知文言文翻译

杨雷四知文言文翻译

杨雷四知,吾友也。

生而聪颖,好学不倦。

幼时家贫,然志存高远,常夜以继日,孜孜矻矻,以求学问。

及长,益发博学多才,才识过人,声名远播。

一日,杨雷四知赴京应试,途中遇一老者,自称“四明子”。

四明子见杨雷四知风度翩翩,举止大方,知其非同寻常,遂与之交谈。

言谈间,四明子问:“子何故而来?”杨雷四知答曰:“为求功名,以报效国家。

”四明子听后,微笑道:“子诚善士也。

吾有一言,望子牢记。

”四明子言:“人生在世,当知四知。

一知为‘知命’,二知为‘知时’,三知为‘知人’,四知为‘知天’。

知命者,明白自己之命运,顺其自然,不怨天尤人;知时者,洞察时事,把握机遇,成就事业;知人者,明辨是非,善识人才,团结友朋;知天者,敬畏自然,顺应天意,造福苍生。

”杨雷四知听后,心中豁然开朗,深感四明子之言有理。

于是,他铭记四明子教诲,以此为座右铭,努力践行。

在京应试期间,他勤奋刻苦,屡次获得优异成绩。

及第后,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官。

杨雷四知为官期间,秉持“四知”原则,廉洁奉公,为民造福。

他深知自己之命运,不贪图富贵,不追求名利,一心为民。

他洞察时事,把握机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明辨是非,善识人才,选拔贤能,团结友朋,共同为地方繁荣贡献力量。

他敬畏自然,顺应天意,保护生态环境,使山清水秀,人民安居乐业。

杨雷四知一生,堪称楷模。

他知命、知时、知人、知天,成就非凡。

后人传颂其事迹,称其为“四知先生”。

今人欲求学问,当效仿杨雷四知。

勤奋刻苦,锐意进取,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同时,亦当铭记“四知”原则,知命、知时、知人、知天,以实现人生价值。

以下为杨雷四知文言文翻译:杨雷四知,乃吾之友人。

生来聪慧,好学不倦。

幼时家境贫寒,然志向远大,常夜以继日,孜孜矻矻,以求学问。

及长,更加博学多才,才识过人,声名远播。

一日,杨雷四知赴京应试,途中遇一老者,自称“四明子”。

四明子见杨雷四知风度翩翩,举止大方,知其非同寻常,遂与之交谈。

言谈间,四明子问:“子何故而来?”杨雷四知答曰:“为求功名,以报效国家。

初中语文-文言文《杨震四知》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杨震四知》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杨震四知》翻译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四知原文]四知

[四知原文]四知

[四知原文]四知(1) [四知]《四知》阅读训练附答案阅读《四知》一文,回答问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对下面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征召)B.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迁徙)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为:做,担任)D.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以:拿,用)2.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________。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2.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人知道!3.“贤能”或“才能”。

4.突出了杨震廉洁的品质。

(2) [四知]四知先生原文及翻译“四知先生”是东汉时弘农华阴人杨震(公元59一124)的别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四知先生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四知先生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四知

四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 不若人有其宝。”终弗受。
1.两文所塑造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清廉自律
2.两文形象塑造的方式有何异同? 同: 两文均以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异: 课文运用正侧结合、对比衬托
作业布置:
翻译全文
前四史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纪传体通史 《汉书》 班固 东汉 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 范晔 南朝宋 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 陈寿 西晋 纪传体国别史
字词注音
zhì
邓骘

谒见
bì wèi
辟遗
zhuō
涿郡
齐读课文
即秀才,通称才
zhì 代词 ,指杨b震ì 能优异的人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
林则徐的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亦增其过。
杨震,东汉高 官,学问渊博,可 与孔子相媲美,素 有“关西孔子”之 称。
作者简介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他一生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 四史”之一的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 。
征召
取道
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
晋升或调动官职
动词,往、到

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
过去 推举
wèi 担任
拜见
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
到 名作动,怀揣 用来 赠送
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 自称故人
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知》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