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言文《四知》原文与译文

合集下载

四知文言文重点词翻译

四知文言文重点词翻译

《四知》者,汉·杨震之铭也。

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其为文,简练而典雅,言辞精妙,寓意深远。

今译其文,以供学者参悟。

原文:《四知》者,谓天地之至理,人伦之极则也。

夫天地者,万物之所由生,人伦者,万事之所由起。

天地之大德,生而无疆;人伦之极,义而无穷。

是以君子居则思其源,动则思其终,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是故有备无患,无患则乐,乐则德行备矣。

翻译:《四知》者,说的是天地间最根本的道理,人世间最极致的准则。

天地是万物生成的源泉,人伦是万事起因的根源。

天地间最大的美德,是生生不息;人伦间的极致,是义无反顾。

因此,君子安居时思考事物的起源,行动时思考事物的终结,安于现状时思考可能出现的危险,思考之后就会有所准备。

因此,有了准备就没有祸患,没有祸患就会快乐,快乐了就能具备美德。

重点词翻译如下:1. 四知:指四种知识,即知天地之理、知人伦之极、知德之生、知义之行。

2. 至理:极深的道理,最高的原理。

3. 极则:最高的准则,极致的规范。

4. 万物: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5.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等。

6. 生而无疆:生生不息,没有界限。

7. 义而无穷:道义无穷无尽。

8.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9. 居:安居,处于某种状态。

10. 思其源:思考事物的起源。

11. 思其终:思考事物的终结。

12. 居安思危:在安宁的时候思考可能出现的危险。

13. 思则有备:思考之后就会有所准备。

14. 有备无患:有了准备就没有祸患。

15. 无患则乐:没有祸患就会快乐。

16. 德行:品德和行为。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四知》所蕴含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深入理解天地之理、人伦之极、德之生、义之行,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从而快乐地生活,具备美德。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知》原文与译文

《四知》原文与译文

《四知》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皎洁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清廉,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盛的吗?”
1/ 1。

四知_先生文言文翻译

四知_先生文言文翻译

昔有四知先生,姓王,名允,字子房,齐人也。

先生生而颖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于《易经》。

及长,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潜心研究易理,以求道真。

先生性高洁,不慕荣利,与人交往,谦逊有礼,人皆称其为“四知先生”。

四知先生之“四知”者,谓知天、知地、知人、知己也。

先生曰:“知天,则能明阴阳之变,顺天时而行;知地,则能察地理之宜,适土宜而居;知人,则能识贤愚之分,辨忠奸之别;知己,则能知己之长短,扬长避短。

”此四知,乃先生立身处世之根本。

先生居山林间,常游于山水之间,与自然为伍,心与天地相通。

一日,先生游至一山巅,见一古树,枝繁叶茂,树下有一石台,台上有一石桌,桌上放着一卷《易经》。

先生于是坐下,展卷阅读,恍若置身于仙境。

先生读《易经》至“乾卦”,见其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先生心悦诚服,自谓:“吾当效法天地,自强不息,以达至德。

”先生虽隐居山林,然心系天下。

时值战国乱世,诸侯割据,民不聊生。

先生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遂决意出山,辅佐明君,拯救苍生。

先生出山后,先游历各国,观察风俗,了解民心。

后得遇齐威王,威王敬仰先生之才,拜为上宾,问以治国之道。

先生对曰:“治国之道,在于修己以安人,修政以安民。

君以仁为本,臣以忠为节,上下同心,天下可定。

”先生辅佐威王,施政有方,天下大治。

威王欲封先生为相,先生辞之。

曰:“吾非为富贵而来,乃为天下苍生而来。

若为富贵,吾自可隐居山林,何须出山?”威王感其高尚,遂不封先生为相。

先生在位期间,广纳贤才,推行仁政,使齐国强盛一时。

然先生深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故在齐国国力鼎盛之时,先生便辞官归隐,重返山林,继续研究《易经》,以期明道。

先生归隐后,世人皆以“四知先生”称之。

先生虽隐居,然其德行与智慧,传遍天下。

后世之人,皆以先生为楷模,崇尚道德,追求真理。

先生之事迹,遂成为千古传颂之佳话。

四知先生之生平,可谓道德之典范,智慧之象征。

先生虽隐居山林,然其胸怀天下,心系苍生。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吴文成制作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 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 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 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 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 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 遗之,不亦厚乎!”
• 二、整体感悟 1. (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 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 古代 的“清白吏”吗? 3.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 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 个字。 • 二、 1. 同意。因为留给子孙好的名声比丰厚的遗产更有 价值。 点拨: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 青天 包拯 董宣(符合要求的答案都可) 点拨:你所举的例子必须是公正无私的官吏。 3. 略 点拨:可从我国的现状、中学生的特点进行 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 主题:通过第五伦一心奉 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 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 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 五伦的情操
• ①《四知》选自于_______,作者_______, _______史学家,字_______。 ②《私心》,选自于 _______,主人公是 _______,_______是复姓。范晔,字_______, 南朝宋时著名_______,主要作品_______。《后 汉书》以_______为体例,与_______、_______ 相同。它分_______、______ _、_______,合为 百篇。 • ①《后汉书•杨震列传》 范晔 南朝宋 蔚宗 ②《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 第 五 点拨:注意“晔”的写法。 蔚宗 史学家 《后汉书》 纪传 《史记》 《汉书》 十纪 十志 八十列传

四知文言文翻译闻

四知文言文翻译闻

闻者,听也。

听,耳之官也。

耳,视听之官,能听能视,故闻者,以耳听事,以心悟道。

闻,有听闻之意,如《论语》中所言:“闻斯行诸?”闻,亦有感知之意,如《庄子》中所言:“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闻,更有了解之意,如《左传》中所言:“闻君有疾,不问安否,而问疾之所在。

”闻,乃是人类感知世界、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

闻,可分为以下几种含义:一、听闻。

听闻,即听到消息、听到言论。

如《史记》中记载:“闻风而动,闻雷而惊。

”此处的闻,即听闻之意。

听闻之事,有好事,亦有坏事。

好事如《史记》中所言:“闻君有德,天下归心。

”坏事如《左传》中所言:“闻君有疾,不问安否,而问疾之所在。

”听闻之事,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二、感知。

感知,即通过五官感受到事物。

如《孟子》中所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此处的闻,即感知之意。

感知事物,有助于人们了解世界,增长见识。

三、了解。

了解,即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如《礼记》中所言:“闻善以行,闻恶以戒。

”此处的闻,即了解之意。

了解事物,有助于人们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听说。

听说,即从他人处得知消息。

如《诗经》中所言:“听说君子,乐只君子。

”此处的闻,即听说之意。

听说之事,往往来源于他人,故需辨别真伪。

五、传闻。

传闻,即未经证实的消息。

如《战国策》中所言:“传闻之,未之有也。

”此处的闻,即传闻之意。

传闻之事,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故需谨慎对待。

六、听命。

听命,即听从命令。

如《左传》中所言:“闻君命矣,敢不敬奉?”此处的闻,即听命之意。

听命于他人,是忠诚的体现。

总之,闻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丰富,既可指听闻、感知、了解,也可指听说、传闻、听命。

在使用闻字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含义。

以下是对闻字的一些例句翻译:1. 闻君有疾,不问安否,而问疾之所在。

(《左传》)翻译:听说您有病,不问您是否安好,而是询问您的病情所在。

2.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庄子》)翻译:听说了一百种道理,认为没有一种是自己所不能及的。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21.古文二则课文全解《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范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范晔简介【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

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震四知的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翻译】: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

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注释】:1.邓骘东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字邵伯。

妹为东汉帝皇后。

何帝死,安帝即位,太后临朝,他任大将军。

辅朝期间,曾进贤士,罢力役,又有建树。

太后死,宗族并废,他绝食而死。

四知原文及翻译

四知原文及翻译

四知原文及翻译四知原文及翻译《四知》说明做人要诚实,要自律。

不能因为别人没有看见就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要自觉,也不能贪财。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原文杨震迁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译文杨震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

词语解释1、杨震:东汉人,东汉时高官,博学而廉洁。

2、东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3、昌邑:汉代县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4、茂才:即秀才,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而改称茂才。

5、举:举荐。

6、怀:揣着,怀揣。

7、遗(wèi):给予,赠送。

8、故人:老朋友 (杨震自称) 。

9、知:了解。

知道。

10、何:为什么。

11、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2、为:担任。

13、之:到……去。

14、治:购置,经营。

15、迁:迁移。

16、公廉:公正廉洁。

公:公正,无私。

17、或:有的,有的人。

18、道:路。

19、故:与“新”相对。

20、谒:请托。

21、厚:重,深。

22、亦:也是。

23、子:你。

24、遗:赠送。

解释句子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翻译: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注:君不知故人的正确理解是你不了解我(不贪)的性格。

何谓无知者?翻译: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典故1杨震为官疾恶如仇,敢于直谏。

永宁元年,他代替刘恺任司徒职务,第二年,邓太后逝世后,朝廷中皇帝身边的内宠开始横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知》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