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4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药理-04章-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与研究思路-2015-农大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种属差异 个体差异
▲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 黄连对实验动物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治疗心律失常 也有效; 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 ▲种属差异性:动物实验结果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 茯苓煎剂:人口服有利尿作用,家兔、大鼠灌胃无明显的 利尿作用; 丹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用,但对人却未见降压作用。
▲提示,动物与人的种属差异
5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个体差异 与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理论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用药的影响。
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
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药。
6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 ▲由于方法学等问题,大多数中药尤其是粗制剂的有效剂量的 范围往往较窄,量效关系很难表现。 ▲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 量效关系比较明确 附子强心作用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 作用,浓度在 1×10-8~5×10-6g/ml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增加达
▲证的动物模型
大黄脾虚模型
氢化可的松肾阳虚模型
冷水浸泡加肾上腺素肝郁气滞模型
▲证的动物模型的缺陷 动物模型少,研究难度很大,认同度差
人和动物在生理生化机能等方面尽管有许多相同
之处,在形体、语言、反应等有很大差别。
17
2.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按传统分类的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药、活血化瘀 药、补益药等的药理作用已基本清楚。 ▲对每一类药中的分类药的对比研究不够,尚需研究和归纳。 辛凉解表药与辛温解表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清热解毒药与清热泻火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凉血止血药与温经止血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平肝息风药与平肝潜阳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补气药与补血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讲课教课设计授课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章节讲课讲多教2多媒体学时授方法媒体学条件教课目的:1.经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2.理解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的一致性及差别性;3.掌握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
教课重点、难点:1.重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2.难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教课重点: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2.中药作用的双向性3.中药作用的差别性4.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1.重视中药复方药理的基础研究2.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要与证的研究联合3.中药分类对照研究4.增强与中药功能有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5.深入进行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体制研究6.中药毒性研究思虑题 / 作业:1.双向调理性。
2.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的关系。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
4.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教课小结: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中药药理学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学科,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联合中药的功能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也是表现中药药理学科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主要内容。
联合中药的功能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有助于继承古人的知识,揭露中医药理论的精髓,也有助于从头认识中药的功能。
既有与西药同样的某些基本作用规律,又有其自己的一些作用特色。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与功能的关系中药的功能是我国劳感人民在长久与疾病作斗争中不停总结出的对药物作用性质的认识。
它是以病理状态的人为研究对象,从临床察看总结出的药物的作用和作用体制,是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反应。
中药药理作用是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对中药作用性质的再认识。
它主假如从实验药理学开始,进一步研究对人体的作用和作用体制。
所以中药的功能与中药药理作用所表达的都是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其本质应当是一致的,但因为二者所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水平的不一样,语言的表述也不一样,所以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必定是既有有关性,又有不完整一致之处。
中药药理学分章节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一) A1型题(单项选择题)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 研究中药产生药效的机理B 分离有效成分C 鉴定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D 研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E 鉴定中药的品种2.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A 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B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 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D 药物的排泄E 药物的作用强度3.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A 黄连B 黄芩C 金银花D 麻黄E 人参(二)X型题(多项选择题。
从每小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1.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有()A 植物药研究B 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C 有效成分研究D 作用机理研究E 化学成分的合成工艺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有()A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B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C 促进中西医结合D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E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物质基础二. 问答题:简述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绪论答案一、(一)1.A 2.E 3.D(二)1.AB 2.ABCD问答题答案:(要点)(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2)要与中药临床研究密切结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5)促进中西医结合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1.寒凉药石膏、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量降低()A AchB 5-HTC NAD GABAE 以上均非2.长期给药可使中枢NA和DA含量增加的中药是()A 附子、干姜B 黄连、黄柏C 茯苓、白术D 石膏、知母E 以上均非3.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 痛阈值降低B 惊厥阈值升高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D 心率加快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4.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 痛阈值降低B 惊厥阈值升高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D 心率加慢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5.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A 痛阈值降低B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C 心率减慢D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E 体温降低6.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A 痛阈值降低B 体温降低C 心率加快D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E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7.许多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 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 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 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 具有感染作用8.温热药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 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 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 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 具有抗感染作用9.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氨基酸B 有机酸C 挥发油D 生物碱E 皂苷10.与辛味药健胃、化湿、行气、开窍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是()A 促进消化功能B 使神志昏迷病人苏醒C 抗心绞痛D 扩张冠状动脉E 抗感染11.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糖类12.酸味药所含鞣质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 镇静B 镇咳、祛痰C 利尿消肿D 止泻、止血E 降低血压13.甘味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氨基酸和糖类14.补虚药的药味主要为()A 辛B 酸C 甘D 苦E 咸15.苦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蛋白质C 有机酸D 生物碱E 鞣质16.在有毒中药的五味中占有比较高比例的味道为()A 辛B 酸C 甘D 苦E 咸17.咸味药所含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无机盐C 有机酸D 生物碱E 鞣质18.咸味药主要分布在下列哪类药物中()A 清热药B 温里药C 祛风湿药D 理气药E 温肾壮阳药19.寒凉药常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 强心B 平喘C 升高血压D 抗肿瘤E 抗休克20.马钱子的中毒症状主要表现在()A 消化系统B 心血管系统C 泌尿系统D 中枢神经系统E 呼吸系统(二)B1型题(每组题的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学
一: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药物因素:药材的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制剂的影响,炮制,剂型与制剂工艺;剂量;给药途径;配伍与禁忌。
2.机体因素:生理状况,如体质,年龄性别等;病理状况。
3.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寒暖等三:举例说明炮制可以带来哪些改变?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附子经炮制后,乌头碱水解成乌头原碱,毒性降低,而具有强心作用的去甲乌药碱耐热未被破坏,故附子炮制后减毒而保留强心作用。
2.增强疗效。
延胡索醋制后有效成分生物碱溶出量增多。
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含结合型蒽醌,泻下作用强,炮制成熟大黄后,结合型蒽醌减少,游离型蒽醌增多,抗菌作用增强,泻下作用减弱。
4.保持药效稳定。
芥子苷能被芥子酶水解,故须炮制杀酶保苷以避免疗效降低。
四:解表药和清热药有哪些相同的药理作用?1.解热2.抗炎3.抗病原微生物4.调节免疫五:泻下药的分类,有效成分,作用机制?1.刺激性泻药。
如大黄,有效成分为结合型蒽苷,作用机制为结合型蒽苷类成分,口服抵达大肠后在细菌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苷元,刺激大肠粘膜下神经丛,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2.容积性泻药。
如芒硝,有效成分为硫酸钠,作用机制为口服后硫酸根离子在肠腔内不被吸收,使局部肠腔形成高渗状态,导致大量水分保留,肠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3.润滑性泻药。
如火麻仁,有效成分为脂肪油,作用机制为大量脂肪油使肠道润滑,粪便软化,同时,脂肪油在碱性肠液中可被分解成脂肪酸,对肠壁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六: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心,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正性传导作用;对心率的作用,附子,肉桂等能加快心率,但吴茱萸提取物能减慢心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抗休克。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1. 1、苦味药抗菌、抗炎、解热的主要成分是 [单选题]A、生物碱(正确答案)B、黄酮C、苷类D、挥发油E、有机酸答案解析:【答案解析】清热药中的黄连、黄芩、黄柏、北豆根、苦参等主要含生物碱,皆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
2. 2、以下药物对肝脏无毒性的是 [单选题]A、青黛B、茵陈(正确答案)C、雷公藤D、黄药子E、苍耳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苍耳子、黄药子、苦楝子、雷公藤以及独活中所含花椒毒素、青黛中所含靛玉红等可引起肝脏损害。
3. 3、以下哪项是相畏配伍的目的 [单选题]A、协同作用B、减少个体差异C、更易吸收D、加速分布E、减少毒性(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相畏、相杀配伍能减低或消除毒性。
4. 4、以下不属于妊娠禁忌药物的是 [单选题]A、附子B、肉桂C、黄芩(正确答案)D、桃仁E、大黄答案解析:【答案解析】根据药物对孕妇和胎儿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禁用药大多是毒性较大或药性峻烈的药物,例如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慎用药大多是破气、行滞、通经、活血以及辛热、滑利、沉降的药物,如桃仁、大黄、附子、肉桂等。
5. 5、以下哪项是温热药长期给药引起机体的变化 [单选题]A、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B、心率减慢C、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D、痛阈值降低(正确答案)E、惊厥阈值升高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由寒凉药或温热药引起的寒证或热证模型动物,也可见到类似于寒证或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
寒证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动物中枢处于抑制状态,而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降低,表明动物中枢兴奋功能增强。
6. 6、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单选题]A、中药作用的两重性B、中药作用的差异性C、中药作用的次数关系(正确答案)D、中药作用的时间关系E、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答案解析:【答案解析】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为: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作用的时间关系、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及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及研究思路中药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物质,经过加工和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特点,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思路。
首先,中药是复方药物,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
相对于西药中的单一分子药物,中药中常含有多个有效成分,并且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靶点发挥药理作用。
因此,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需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复杂性,通过分离纯化和有效成分的研究,揭示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
其次,中药具有多靶向、综合调节的作用特点。
中药往往通过多个分子靶点来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多个生理过程。
这种综合性的调节作用是中药独特的特点,也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现代药理学技术手段,如高通量筛选、基因芯片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系统研究中药的多靶向、综合调节作用。
再次,中药具有“整体观念”的特点。
中药具有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治病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干预,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因此,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的研究思路。
可以通过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中药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化治疗的机制。
最后,中药研究还可以借鉴现代药物研究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如药物靶标的筛选和验证、药物-受体的结构与作用关系等都是中药研究可以借鉴的内容。
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中药传统的“整体观念”,可以更好地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需要考虑到多成分、多靶点、多靶向、综合调节以及个体差异等特点。
通过分离纯化和有效成分的研究,揭示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通过高通量筛选、基因芯片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系统研究中药的多靶向、综合调节作用;结合现代药物研究的思路和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一. 单选题(共25题,100分)1.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A. 中药作用的两重性B.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C. 中药作用的次数关系D. 中药作用的时间关系E.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我的答案: C4分2. (单选题)甘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氨基酸和糖类我的答案: E4分3. (单选题)与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产生相关的是A. 机体的功能状态B. 实验方法C. 药物的采收D. 药物剂量E. 加工炮制我的答案: D4分4. (单选题)具有解表化湿、开窍、行气健胃等功效的药物大多是A. 甘味B. 辛味C. 苦味D. 酸味E. 咸味我的答案: B4分5. (单选题)以下关于寒凉药长期给药,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 血浆中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提高B. 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C. 耗氧量增加D. 心率加快E. 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我的答案: E4分6. (单选题)上述对造血系统有毒性反应的是A. 枳实B. 枇杷仁C. 洋金花D. 马钱子E. 蟾酥我的答案: C4分7.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乌头炮制后入药的主要目的A. 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B. 改变作用部位C. 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D. 增强某一作用E. 帮助机体吸收我的答案: C4分8.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相畏配伍的目的A. 协同作用B. 减少个体差异C. 更易吸收D. 加速分布E. 减少毒性我的答案: E4分9. (单选题)上述对呼吸系统有毒性反应的是A. 枳实B. 枇杷仁C. 洋金花D. 马钱子E. 蟾酥我的答案: B4分10. (单选题)具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的药物大多是A. 甘味B. 辛味C. 苦味D. 酸味E. 咸味我的答案: A4分11. (单选题)苦味药抗菌、抗炎、解热的主要成分是A. 生物碱B. 黄酮C. 苷类D. 挥发油E. 有机酸我的答案: A4分12. (单选题)对内分泌系统有促进作用的是A. 酸味药B. 辛味药C. 甘味药D. 寒凉药E. 温热药我的答案: E4分13. (单选题)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为A. 有机酸B. 挥发油C. 生物碱D. 糖类和蛋白质E. 无机盐我的答案: B4分14. (单选题)关于中药药理作用特点的说明哪一项是错的A. 作用的单一性B. 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C. 量效关系的复杂性D. 作用相对缓慢、温和E. 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我的答案: A4分15.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大多数解表药的有效成分A. 生物碱B. 鞣质C. 挥发油D. 蛋白质E. 强心苷我的答案: C4分16. (单选题)苦味药所含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蛋白质C. 有机酸D. 生物碱E. 鞣质我的答案: D4分17. (单选题)“四气”不包括A. 寒B. 凉C. 温D. 热E. 平我的答案: E4分18. (单选题)以下药物对肝脏无毒性的是A. 青黛B. 茵陈C. 雷公藤D. 黄药子E. 苍耳子我的答案: B4分19. (单选题)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糖类我的答案: C4分20.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温热药长期给药引起机体的变化A.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B. 心率减慢C.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D. 痛阈值降低E. 惊厥阈值升高我的答案: D4分21. (单选题)下列具有中枢兴奋的药物是A. 板蓝根B. 金银花C. 钩藤D. 麝香E. 羚羊角我的答案: D4分22. (单选题)对呼吸系统有毒性的药物是A. 川乌B. 黄药子C. 蟾酥D. 苦杏仁E. 马钱子我的答案: D4分23. (单选题)较长时间用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是A. 穿琥宁注射液B. 生天南星C. 蟾酥D. 关木通E. 鸦胆子我的答案: A4分24.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妊娠禁忌药物的是A. 附子B. 肉桂C. 黄芩D. 桃仁E. 大黄我的答案: C4分25. (单选题)寒凉药栀子、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量降低A. AchB. 5-HTC. NAD. GABAE. 以上均非我的答案: C4分解表药、清热药一. 单选题(共58题,100分)1. (单选题)柴胡的抗炎作用与下列哪项无关A.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B. 抑制白细胞游走C. 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D. 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
第一节
• 功效与药理作用一致:如解表药的抗菌 、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 实验与临床作用一致:如葛根对心血管 系统的作用、黄连抗心律失常作用。
•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三、中药作用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 中药粗制剂的量效关系不具有规则性;
但某些有效成分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明 确。
•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 研究思路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一、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中药通过多种作用途径发挥疗效
•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二、中药药理作用的差异性: • 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大多一致,但也存
在差异性(部分是由于改变了给药途径 产生的新作用)。 • 另外存在种属和个体差异。
•
四、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五、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 同一种药物可产生相反的作用 不同剂量有关:人参 不同有效成分:人参、当归 机体不同状态:当归
•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六、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 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理
•
第三节 中药药理学思路
• ⒈ 与证的研究结合 • ⒉ 分类对比研究 • ⒊ 功效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 ⒋ 重新评价性研究 • ⒌ 毒性研究 • ⒍ 作用机理的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药理学
1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影响因素。
特点:1)中药的作用是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
2)中药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生物效应相对缓和的特点。
3)中药的量效关系。
4)中药的时效关系。
5)中药的时辰效应关系。
影响:1)药物因素:品种与质量,生产工艺与剂型。
2)机体因素:生理情况,病理状态,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3)环境因素4十八反十九畏的现代认识:十八反十九畏不是绝对配伍禁忌,但也不是绝对安全的配伍,不能以个别的反、畏配伍研究结果,对反、畏概念做出判定。
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宜使用,以确保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安全。
5五味:辛(挥发油、苷类、生物碱)、甘味(蛋白质与糖类、氨基酸)、酸味(有机酸与鞣质)、苦味(生物碱、苷类)、咸味(无机盐)。
6补虚药改善记忆:增加中枢内神经递质,促进脑内足量的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加脑的血氧和能量供应,维持中枢神经系统适度的兴奋性。
8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机制。
药理:1)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2)改善血液流变学。
3)抗血栓形成4)改善微循环5)其他作用。
机制:1)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2)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3)增加纤溶酶活性4)抗凝,改善血瘀症高凝状态5)升高血管壁内PGI2.作用: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10祛风湿药代表,药理作用。
散寒药:雷公藤/抗菌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抗心律失常。
清热药:秦艽/镇静降压抗心律失常扩血管抗心肌缺血。
强筋骨药:五加皮/镇静抗应激抗疲劳降血糖抗溃疡11黄连对心血管作用:黄连所含有的小檗碱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并阻断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降低血压,尤其是舒张压。
12淫羊藿对性功能:1)其具有雌、雄激素样作用。
2)可促前列腺、精囊发育,增加睾丸重量,升高睾酮含量。
3)促进子宫发育。
13延胡索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镇静、安定、降低体温、镇吐作用。
14茯苓多糖对机体免疫:1)增重免疫器官重量。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通过使机体原有功能的增强或减弱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和治病的作用。
中药既有与西药相同的某些基本作用规律,又有其自身的一些作用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
在疾病的治疗原则上,传统中医药学特别强调既要治病求本,又要标本同治,即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由于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应用中更能显示其标本兼顾的优势。
如清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既能通过解热、镇痛等作用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产生对症治疗,又能通过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产生对因治疗。
中药之有毒无毒、十八反、十九畏、禁忌等,强调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而中药传统口服给药方法显示中药具有毒性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药单体制剂和静脉注射剂的应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常见有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肾毒性等。
某些中药的毒性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如朱砂长期应用引起慢性汞中毒,雷公藤长期应用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等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中药药理学是实验药理学,通过研究中药对动物(正常动物和病理模型动物)的作用来揭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大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如动物实验发现黄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用于治律失常也有效;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等。
然而,差异性也同样存在,如人口服茯苓煎剂可出现利尿作用,但家兔和大鼠灌胃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丹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用,但对人却未见作用。
由此提示,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当然是否有方法学的问题影响了中药作用在动物身上的表达也要考虑。
中药作用的个体差异除与年龄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外,中医药理论还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用药的影响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药。
至于阳盛阴虚或阳虚阴盛之体的实质尚待研究。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3.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学
1、中药药理学(1)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内容:包括中药效应动力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主要任务: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阐明中药效应动力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以此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目的,为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提供现代科学依据,为寻找新中药提供线索。
1、阐明中医药理论2、促进中药学的发展,提高用药水平3、老药新用和发现新药材4、研制新药5、实现中药现代化:为中药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提供必要的药效学,毒理学资料。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作用的多效性(2)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3)量效关系的复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5)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一、中药基原(品种)二、产地三、采收季节四、贮藏条件五、炮制六、剂型和制剂七、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与使用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无关,主要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病人。
解表药:是指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都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部分药物还用于水肿、喘咳、麻疹、疮疡初起等症并兼表证者。
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2、解热、3、镇痛、镇静4、抗炎、抗过敏作用5、抗病原体作用6、止咳、祛痰、平喘作用7、调节免疫麻黄:[主要成分] 生物碱、挥发油。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
[药理作用] 1、发汗影响麻黄发汗的因素:(1)环境温度(2)神经系统功能状态(3)配伍。
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兴奋汗腺α1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扩张汗腺导管,促进排汗;兴奋中枢神经系统2、平喘有效成分为麻黄碱。
3、利尿4、解热、镇痛5、抗病原体6、镇咳祛痰7、抗炎抗过敏8、兴奋CNS9、升高血压[临床应用]中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现代用于:支气管哮喘、鼻塞、防治某些低血压状态及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皮肤粘膜症状。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主要探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所发挥的药理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二、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中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发掘和整理传统中药方剂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4.研究中药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上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中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中药药理学(二)-(1)
中药药理学(二)-(1)一、A型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关于中药药理作用特点的说明哪一项是错误的A.作用单一B.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C.量效关系的复杂性D.作用相对缓慢、温和E.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答案:A[解答]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两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双向性。
2. 细辛毒性成分主要是A.去甲乌药碱B.甲基丁香酚C.细辛醚D.黄樟醚E.小檗碱答案:D[解答] 细辛的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其主要毒性成分是黄樟醚,将其掺入饲料,会引起大鼠肝癌。
对肾脏有一定毒性,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多数应具有下列何种药理作用A.抗病原体B.降血压C.降血脂E.镇痛答案:A4. 研究认为多数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兴奋中枢神经B.增加能量代谢C.具有抗感染作用D.兴奋内分泌系统E.兴奋心血管系统答案:C[解答]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的药性多属于寒凉,是中医广泛用于治疗热证的药物,其中许多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感染疗效。
5. 咸味药主要分布于下述哪类药物中A.解表药B.清热药C.理气药D.补肾药E.消食药答案:D[解答] 咸味药主要分布在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物中,且多为矿物类药和动物类药。
6. 制剂工艺不同可产生的影响是A.加强或突出某一药理作用B.降低药物毒性C.改变药物生物利用度D.避免配伍不良反应答案:C[解答] 药物由于剂型和制剂因素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释放性,可影响体内药物的吸收时间和吸收率,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7. 有升高血压作用的药物A.桂枝B.柴胡C.葛根D.麻黄E.细辛答案:D[解答] 麻黄能直接或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其升压作用特点为作用缓慢、温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8. 柴胡皂苷抗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A.免疫抑制作用B.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C.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关D.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E.中枢抑制作用答案:C[解答] 柴胡的抗炎作用机制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关;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与西药相比,中药在作用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是()。
A.特异性B.多效性C.对抗性D.单层次正确答案:B2、中药的基本作用是()。
A.整合调节B.多环节C.多靶点D.非线性效应正确答案:A3、慢性毒性发生率最高的组织器官有()。
A.大脑B.肝脏C.骨骼D.内分泌腺体正确答案:B4、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是()。
A.生物效应相对缓和B.作用靶点单一C.无时辰效应关系D.时效关系清楚正确答案:A5、服用天花粉引起流泪、打喷嚏、口唇发绀等症状,这种现象称为()。
A.停药综合征B.特异质反应C.过敏反应D.副反应正确答案:C6、关木通中马兜铃酸导致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这种不良反应称为()。
A.后遗效应B.毒性反应C.副反应D.停药综合征正确答案:B7、中药药理作用双向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加工炮制B.实验方法C.药物的采收D.机体的机能状态正确答案:D8、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A.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B.培本与祛邪C.有毒与无毒D.治标与治本正确答案:A9、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常呈现()。
A.量效关系明显B.大多数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C.量效关系很难表现D.以上均非正确答案:C10、机体给予某中药后,再次进入机体时,出现皮疹、红斑发热等表现,这属于药物的()。
A.类过敏反应B.过敏反应C.后遗效应D. 副作用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1、以下属于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是()。
A. 依赖性B.副反应C.特异质反应D.后遗效应正确答案:A、B、C、D2、影响中药量效关系的因素有()。
A.中药的给药剂量B.复方中药物的配比C.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D.中药与受体的亲和力正确答案:A、B、C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有()。
A.时效关系具有不确定性B.生物效应具有相对缓和的特点C.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D.生物效应有时辰节律正确答案:A、B、C、D三、判断题1、中药药效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时效关系,某些中药有效成分或注 射剂,可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显示其时效关系(时 量关系)。但中药煎剂口服给药作用的潜伏期、峰效时 间以及生物半衰期等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尚无理 想的方法揭示中药粗制剂时效关系的情况下,近来有学 者通过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提出多数中药煎剂给动物灌 胃后1-2小时内采血,可能得到血药浓度较高的血清。 起效较慢的中药灌胃,每日2次,连续给药2日,第3日 给药1次,即连续给药5次,可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具有双向作用,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
作用。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所用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 化学成分有关,可出现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或 大剂量兴奋,小剂量抑制的现象。人参对中枢神经系 统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既有升压作用又有降 压作用。人参这种双向作用的产生与所用剂量和不同 化学成分有关。一般认为,人参小剂量兴奋中枢,大 剂量抑制中枢;人参皂苷耻类兴奋中枢,人参皂苷Rb 类抑制中枢。当机体处于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人 参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起到调整平衡作用。中药的双 向调节作用一词曾被广泛使用,其严格的定义应是指 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 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病 理状态之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 体达到平衡状态。通过严格实验设计来证明中药的这 种双向调节作用的例子并不多。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中药药 理学是实验药理学,通过研究中药对动物(正常动物和 病理模型动物)的作用来揭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和物 质基础。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如动 物实验发现黄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心律 失常也有效;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等。然而 ,差异性也同样存在,如人口服茯苓煎剂可出现利尿作 用,但家兔和大鼠灌胃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丹 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用,但对人却未见作用。由此提示 ,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当然 是否有方法学的问题影响了中药作用在动物身上的表达 也要考虑。中药作用的个体差异除与年龄、性别、精神 状态等因素有关外,中医药理论还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 用药的影响,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 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药。至于阳盛阴虚或阳虚阴盛之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和认识与中药功效相关的
药理作用,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大量研究结果表 明,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如解表药抗病 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镇痛,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等作用;祛风湿药抗炎镇痛作用;泻下药促进排便作用; 温里药强心扩血管作用等。另外,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 功效之间还存在差异性。一方面,中药药理研究结果未 能证实与某些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如传统理论认 为,大多数辛温解表药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但除麻黄、 桂枝、生姜等被证实具有促进汗腺分泌或扩张血管促进 发汗之外,其他解表药则未(或尚未)被证明有促进汗腺 分泌作用。苦参具有利尿功效,但未见与之有关的药理 作用报道。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研究发现了某些与传统 中药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如葛根扩血管、改善 心肌血氧供应,以及改善脑循环等心脑血管作用,古籍 中未有明确的相关记载;五味子肝脏保护作用也未见中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增强或减弱来提高机体 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和治病的作用。
中药既有与西药相同的某些基本作用规律,又有其 自身的一些作用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原中则药上对,机传体统既中可医产药生学治特疗别作强用调又既可要产治生病不求良本反,应又。要在标疾本病的同
第三节 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3. 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然而,由于方法学等
问题,大多数中药尤其是粗制剂的有效剂量的范围往 往比较窄,量效关系很难表现。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作 用的量效关系比较明确,如附子强心作用有效成分去 甲乌药碱,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作用,浓度在 1X10—8—5X10—6e/nd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增加达X %-98%。又如小檗碱在0.1~300pm山L范围内,可 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兔窦房结动作电位4相去极化速率, 降低慢反应细胞的自律性。
治,即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由于中药作用的多效 性,应用中更能显示其标本兼顾的优势。如清热药治疗感染性疾 病,既能通过解热、镇痛等作用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产生对 症治疗,又能通过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产生对因治疗。中药之有 毒无毒、十八反、十九畏、禁忌等,强调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 性;而中药传统口服给药方法显示中药具有毒性低,不良反应少 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中药单体制剂和静脉注射剂的应用,中药 的不良反应和毒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常见有胃肠道反应、过敏 反应、肝肾毒性等。某些中药的毒性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如 朱砂长期应用引起慢性汞中毒,雷公藤长期应用引起生殖系统损 伤等。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理
中药药理学的建立是以中药单味药药理作用的研究
为基础的,单味药研究成果的积累,揭示了中药药性及 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然而,中医临证处方常用的是中 药复方,不同中药配伍使用,讲究的是君、臣、佐、使。 因此,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研究对指导临床用药更有实 际意义。有些中药复方研究是以阐明中医药理论为目的 的,如建立脾虚证模型,研究四君子汤的作用,揭示脾 和脾虚证的实质;有些中药复方通过拆方实验,分析组 方的合理性。大多数中药复方的研究则以验证或揭示与 其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目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在20 世纪90年代受到重视,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 法,如强调中药复方组合后整体化学成分产生效应,以 及复方作用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概念。中药复 方的研究从目的、理论与方法等不同角度有很多切人点, 是一个非常庞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