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8.韩城古城公共空间特征及保护和发展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各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大院主要集中在书院街、金城大街、西大 街、草市街两侧,如司马迁专修学校、韩城市人民医院等,均为建国以后新建,非古城传统 公共空间。但从空间格局而言,书院街两侧历史上是县署所在,空间的公共属性未变。街巷 灰空间主要分布于古城内,包括:学巷文庙前牌坊空间、隍庙巷牌坊空间、卫家巷哨门空间、 各胡同尽端等,均为古城传统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包括供古城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公共空间,以及对外开放 的公共建筑院落空间,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场所。包括商业文化街巷、公园绿地广场、公 共建筑院落,以及古城外围的水系湿地田园;
私密空间:是古城内不对非使用者开放的院落内部的私有空间,主要为民居院落; 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包括院墙、牌坊或哨门所围合的街巷灰空间,也包括隶属于行政 机构和事业单位内半开放的院落空间。本质上不禁止其他人群进入,但实质上仅与之有密切 情感联系和切实使用需求的人群进入,实际上也属于公共空间。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具有公共属性的场所空间,即公共空间与半公共半私密空间(或统
政中心已成为今日的司马迁
专修学校以及若干政府单位
院落,由公共空间改变为半公
共空间,公共开放属性降低。
宋金元时期建立的太微宫址
改建金城人民广场,民国末年
仍然存在的圆觉寺址于 1959
年建成烈士陵园,均维持了完
全的公共开放属性。此外,城
外的道观(东关的清微观和西
关的玉虚观)和寺院(东关法
王庙)、城内东南的养济院、

金 就是改建;民国时期,县署内

的原有机构废弃或改为它用, 明
清 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变化。二
县 衙
龙 门 书 院
北 营 太庙
九 郎 庙


庆 善 寺
城 隍 庙
东 营 庙

圣 庙
文 庙
清 微 观
养 济 院
萝 石 书 院
是,学校机构从单一的文庙官 学到出现多种形式的教育机
古城公共建筑沿革分析图
构:有地方设立的社学,有私人设立的书院,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县城南关街西的萝石书院和
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韩
城的战争消耗和自然灾害相 对比较严重。到了元代,各项 公共机构布局已基本完善。
赳 赳 寨 塔 圆觉寺
明清以后,我国古代营建
制度已经完全模式化,古城空

间格局变化不大,主要有四
虚 观
点。一是,始终位于城市西北
角的县署等行政机构在明代
中期规模扩展至历史最大;清 唐
代乾隆年间基本稳定,再往后
形态丰富的有情趣的环境空间2。
场所与空间关系(即空间格局)是历史古城传统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历史文 化名城的保护对象。本文讨论的空间主要为韩城古城居民进行社会活动的空间,实际上是场 所的概念,关注的重点为城市公共生活场所(即公共空间),是古城大多数居民或小部分居 民进行社会交往、举行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包括山林、水系、田园等开敞自然环境,也 包括公园、绿地、 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开放的公共建筑院落空间和具有商业文化休 闲游憩功能的街巷开放空间。纯粹交通功能的街巷本文不叙及。
九郎庙附近的铸宝坊等,现状
古城现状公共空间格局图
均已不复存在,变为私密空 间,空间的公共属性完全丧
失。
2.5 空间秩序
多个空间按照特定的方式排列组合,形成特定的空间序列。不同的空间序列具有不同 的精神含义,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单一的大型建筑院落空间群体本身就是一种空间序列组 合。此外,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可能形成更大尺度的空间序列,更能反映古城传统空间格局 特征。主要包括:
此外,可考的古城历史上存在的空间序列还有县衙公共空间序列:一般的中国古代城 市布局,衙署居城市中央而建,但“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重准绳”。按风水的观念, 韩城古城“正穴”位于西北高处,正对西门,即历史上的衙署所在地。历代以来,韩城县署 位置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在不同时期内布局不断演变,明代县署规模最大,形制特征 为坐北朝南、中轴对称、设左、中、右三路院落,中轴线院落为三进,两旁为附属院落。此 空间序列现位于司马迁专修学校及周边。
古城内大型公共空间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即金城大街以东和书院街(政府街)与 学巷以北,西部和南部即金城大街以西和书院街(政府街)与学巷以南以半公共半私密空间 为主,其中西大街和学巷以南为民居住院落聚集的区域,公共空间以小型的街巷灰空间为主, 数量也不多。
古城现状破坏损失或变迁的传统公共空间包括:历史上一直位于古城西北部的县署行
之,南街又稍次之。 韩城古城历史公共空间格局的特征为:古城内公共空间主要为公共建筑院落空间,主
要公共建筑的分布决定了古城空间格局,特征为“东神西人”3 和均衡分布(西南片欠缺公 共空间),此外,金城大街构成了古城公共空间的中轴线。古城外大部分区域则被自然开敞 空间和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书院)院落所环绕,空间开放性极高,城北有商业集市草市街。
风貌特征由组成空间的建筑和场地元素的风貌特征决定。古城传统公共空间组成空间 的建筑和场地元素一般基本保持了传统风貌特征,而现代公共空间的建筑和场地元素主要为 现代风貌特征。
传统空间院落形式特征表现图
2.3 古城公共空间历史沿革
根据记载,韩城古城内金城大街与书院街——隍庙巷“十字型”街道格局自隋唐时期 已ຫໍສະໝຸດ Baidu本稳定,在古城沿袭至今的公共空间中,位于城北的草市,金城大街尽端的圆觉寺,金 城大街以东的文庙、庆善寺等宗教建筑的基址也多发端于隋唐时期。
2.4 现状格局特征
目前整体看来,韩城古城的公共空间仍然延续历史的传统格局,公共空间和半公共半 私密空间的分布特征分别为:
公共空间:以金城大街为主轴线串联古城南北,城北圆觉寺原址周边开辟为烈士陵园 (金塔公园),城南澽水河边建成滨水公园;古城内金城大街以东城隍庙、文庙、东营庙、 庆善寺形成主要的公共建筑院落空间,以西包括金城人民广场、北营庙等;除了金城人民广 场、澽水河滨水公园为建国以后新建、有部分现代特征以外,均基本保持了传统公共空间特 征。
关注场所与空间关系,实际是关注古城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目的是保护古城和 古城文化。同时,需要从满足古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居民生活方式变化趋势的角度出发,在 保护古城传统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完善古城公共空间布局,提高古城居民生活品质。
2 古城空间格局特征
2.1 场所与空间功能属性
从空间的功能角度来看,古城空间与场所可以根据使用的公共性分为公共空间、半公 共半私密空间,以及私密空间。
文庙——东营庙——城隍庙公共空间序列:在历史的空间格局中并不存在该序列,该
空间序列是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体验空间序列。从文庙建筑群中开始,严格 遵从礼制模式的牌坊与影壁、泮池、大成殿、尊经阁等轴线建筑和院落组合,营造出不同的 空间变化,再到东营庙前的场地、以及序列收尾的城隍庙,都凸显了宗教建筑的文化意义, 塑造出对历史与文化的追求和对神灵与圣贤的推崇这样一种精神空间,成为精神文化的空间 载体。
毓秀桥——金城大街——烈士陵园公共空间序列(古城中轴线):烈士陵园里的赳赳 寨塔(陵园金塔)和毓秀桥牌坊分处于始端和终端,形成空间上的对景,强化了轴线关系。 作为城市空间秩序的主干,集中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是文人雅士赋诗咏唱孕育文化之地。 整个序列分三段,第一段从赳赳寨塔到金城大街北端,第二段是金城大街,第三段是南关正 街到毓秀桥。在空间序列中穿行可以始终看到赳赳寨塔,但是空间起承转合的体验却在不停 的变化。
1698.韩城古城公共空间特征及保护和发展思路
郭旭东 李云圣 田长远
摘要: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为视野,从场所与空间关系保护是名城传统格局保护的内容着 手,通过对韩城古城公共空间的格局特征和形式特色进行分析,结合韩城古城社会发展、旅游开发、本地 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的要求分析古城公共空间的价值和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古城公共空间保护和发 展的目标与原则,提出公共院落空间与空间序列、公共开放空间(含邻里开放空间)、街巷灰空间保护和 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韩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公共空间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是国务院 1986 年批准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 城,“旧城内保存大量具有传统风貌的街道及四合院民居,还有文庙、城隍庙等古建筑群” 1,其传统公共空间极具特色。
1 场所与空间关系保护的意义
物质实体之外的部分为空间,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空间为场所。场所作为社会的向 心性消费空间,倾向于使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促使人们交往、谈心、宣泄与娱乐,以寻求
中国古代社会受到儒家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影响,注重自身和内在的修为,城市公共空 间具有内向封闭性的特点,不同于欧洲城市具有大量外向开敞性城市广场,而是以公共建筑 院落空间为主。韩城古城此特征非常明显,古城内现有唯一的广场(金城人民广场)为建国 后所建,非传统公共空间。
古城传统公共建筑院落空间具有特定的空间尺度关系,大型公共建筑院落(组合)达 到 10000 万平米以上,单院落最大超过 600 平米,小的仅几十平米;院落空间比较封闭、一 般以院墙和院落建筑围合,建筑与院落空间高宽比约为 1:3 左右;院落一般为多重院落组合、 院落空间具有起承转合的关系和一定的对称性。
目前,一方面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已然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古城发展可能将面临大 量外来游客,对古城空间格局和空间形式均提出新的要求,表现为可能对开放性的公共空间 如广场绿地的需求增加,并促生更新改造的要求。在古城发展和利用过程中,必须在保护古 城原有的公共空间整体格局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适应新的需要。
3.1 公共院落空间
明代县衙平面图
3 古城公共空间特色与发展需求
从空间的场所属性来看,空间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 4。
古城传统空间格局及空间形态适应古城传统生活方式的需要,体现为:内向性的文化 公共建筑院落空间满足历史上本地居民主要在文化活动中互动和社会交往的需要,街巷灰空 间则满足居民日常短暂的往来交流需要。日常的、单纯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在历史上并非普遍, 因此,广场等大型公共开放场所就非必需。节假日的庆典娱乐活动则可在街道、大型公建院 落或者城外开阔处进行。
县署东侧的龙门书院。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状元王杰及“解状之区”,反映出当时的韩城社会
各个阶层都非常重视文化。三是,具有民间和地方特色的寺观坛庙增多。四是,街巷数目不
断增加,人口不断增长,古城北部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尤其是西北部行政机构中心和东
北部的宗庙区周边;但是金城大街始终是县城的商业贸易中心,其中中街最为繁华,北街次
而古城空间基本格局的奠定则在宋金元时期,该阶段战争频繁,战后重建期间,除了
沿用隋唐时期的建筑设施,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出现了道教系统的道观:包
括东关的清微观和位于西关的玉虚观,以及道家玄学和医务机构太微宫。另外,军事设施东、
西、南、北、中五营的关帝庙,祭拜守护城池之神的城隍庙,用于赈荒救济的养济院都相继
古城内伴以祭祀、游览和文化活动功能的大型公共建筑院落空间如文庙、城隍庙等, 拥有本地居民所熟悉、也是游客感兴趣的古城建筑符号与本地景观风貌特征,同时记载着大 量古城历史变迁的信息,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这种具有精神愉悦价值、情感寄托价值等历 史文化价值的场所空间更容易给人带来归属感和认知感,具有很大的发展利用潜力。
大型公共建筑院落空间一般按照一定的秩序形成多重组合院落,规模越大,其等级和 重要程度越高。通过不同尺度的院落的组合,营造不同的空间变化,不同功能的建筑和不同 形式的院落空间满足不同的文化活动要求。人在空间序列的行进过程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尤 为深刻。以文庙为例,文庙建筑院落空间群中高起的魁星楼是文庙的标志,处于文庙巷的文 庙入口东西两侧的牌坊,簧门处的下马碑,第一进院落中的洋池,大成殿前的“龙杠”,严 格尊从礼制建筑模式的核心建筑大成殿,最后一进院落中建在高台之上的尊经阁。整个空间 序列处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使人的精神体验不断升华。
称为“公共 空间”)。
公共空间
半公共半私密空间
私密空间
2.2 空间形式特征
古城空间形式特征主要包括形态特征和风貌特征。空间形态特征包括空间尺度特征、 开敞(或封闭)性和封闭(例如围合)形式、空间的单一或多重性、多重空间的形态组合关 系(包括韵律感、对称性和起承转合关系等)。依据形式特征,古城公共空间分为传统公共 空间和非传统公共空间(例如现代公共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