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集锦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容易让我们产生困惑和误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些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地方。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原理,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在理解和应用上出现偏差。
易错点:认为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或者意识能够直接决定物质。
例如,有人相信通过纯粹的意念就能改变物质世界,这是错误的。
意识的确具有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在物质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它不能超越物质的限制。
易混点:分不清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次关系。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强大,也必须以物质为前提。
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而忽视物质的基础性。
二、运动与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这是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基本观点。
易错点:把相对静止理解为绝对静止。
比如,有人看到一栋建筑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变化,就认为它是绝对静止的。
然而,从微观层面和更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建筑物的材料在发生细微的变化,它只是在我们所观察的特定时间段和特定条件下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
易混点:不能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没有相对的静止也无法体现绝对的运动。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易错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试图创造或消灭规律。
有些人在面对困难时,妄图违背自然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易混点: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同于可以随意改变规律。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来利用规律,但绝不能违背规律。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唯物论部分】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注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3、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注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5、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注意: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6、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注意: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7、所有正确意识都是相同的。
(注意: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8、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注意: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9、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注意: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0、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11、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高考政治是高中学生必须要面对的考试之一,而生活与哲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由于生活与哲学有许多刁钻的知识点,因此容易出现一些易错点。
下文将重点讨论这些易错点,并提供相关解题技巧。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四个里程碑在高考中,通常会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四个里程碑: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国革命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但是,有些考生可能会将俄国十月革命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四个里程碑之一。
实际上,俄国十月革命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果而已,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将其当作里程碑,就会产生错误。
2. 休谟、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休谟、康德和黑格尔是著名的哲学家。
在高考中,常常会考到这三位哲学家的观点。
其中,休谟的主要观点是经验主义,康德的主要观点是唯心主义,黑格尔的主要观点则是辩证法。
由于这些观点比较深奥,很容易被考生忽略或混淆。
考生需要根据各自的思想体系,深刻理解休谟、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观点。
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方法论和原则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常见的方法论和原则包括唯物辩证法、阶级斗争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些方法论和原则有时候被考生误解或混淆。
例如,有些考生认为唯物辩证法只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方法,而实际上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此外,有些考生认为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而实际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来源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考生需要了解其基本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包括: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线。
这些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考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内涵。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在高考中,经常会考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这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划分,也是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之一。
易错点在于,有些同学会简单地认为只要强调精神、思想的作用就是唯心主义,而忽略了其是否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一关键判断标准。
例如,当我们说“人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成功”,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唯心主义,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行动的推动作用,而不是认为信念决定了一切物质存在。
易混点在于,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分。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等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比如,“理在事先”“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理解发展的观点。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有些同学会把事物的简单变化,如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等误认为是发展。
易混点是辩证法中的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但在实际判断中,同学们容易忽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以及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提示:错误。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误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
提示:错误。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提示:错误。
真正的哲学才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提示:错误。
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提示: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提示:错误。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提示:错误。
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提示:错误。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提示:错误。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提示:错误。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提示: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示:错误。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示:错误。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提示:错误。
唯物主义并不都是科学的。
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提示: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提示:错误。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误之分)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4、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5、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标准)7、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
(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4、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5、物质和意识依赖。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8、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也存在)9、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唯一来源)1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错,联系是有条件的)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可能大于、小于、等于)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完整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兴盛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兴盛武器)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详尽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详尽科学的简单相加。
近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广泛规律的学科)P3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虑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虑)P48、哲学可以令人们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切的哲学可以令人们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令人们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P6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详尽问题的看法。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广泛的问题的看法和看法)P7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表现。
(注意:不是相互决定,只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可以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也不是相互表现,方法论表现世界观)P8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看法取代旧看法。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看法的扬弃)12、哲学是详尽科学的基础,详尽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详尽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详尽科学的指导)P913、哲学对社会改革拥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改革拥有反作用,人民民众对社会改革拥有决定作用)P1714、只有哲学才是令人聪慧的学识。
(注意:学习哲学可以令人聪慧,但令人聪慧的学识除了哲学还有详尽科学)P6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P64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认识论部分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15.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了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器,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3.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画饼充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刻舟求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见仁见智: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则比缺,极则必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对立统一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的发展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观点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默写清单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默写清单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默写清单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3、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反映,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坚持的观点,马哲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的统一。
5、意识从起源上看是,更是的产物,意识从生理基础上看,是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映象,意识的本质是。
6、规律是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7、联系有可客观性,就其与实践的关系,可以分为联系和联系,他们都是;人们的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改变,调整,建立。
8、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从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作为我们行动的。
9、是绝对的,静止是,矛盾的是相对的,矛盾的是绝对的;矛盾的寓于之中,并为所制约。
10、意识具有、、的特点;11、实践具有、、的特点,第 2 页第 3 页新事物是指的事物。
2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和、和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的规律、的规律,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25、积极投身于,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6、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27、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在一个矛盾中,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决定的。
28、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
第 4 页。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一)哲学的基本思想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2)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3)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4)世界观体现方法论(反映)方法论;方法论影响世界观(5)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和(6)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与具体科学(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指导(4)哲学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指导(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同。
(6)哲学研究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7)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是科学”(8)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
(9)哲学能够为科学提供积极的,有益的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
(6)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判断:下列分别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哪个基本形态?(1)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__ ________(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__ ________(3)气者,理之依也。
__ ________(4)理生万物。
__ ________(5)未有此物,已有此理。
__ ________(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_______(7)物是观念的集合__ ________(8)心外无物__ _______(9)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__ _______(10)黑格尔的绝对精神_ _______(11)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__ ________(1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__ ________5.哲学的基本派别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6.哲学与真正的哲学(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高中政治易混易错·生活与哲学100个
61
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62
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63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
64
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90
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是全部
91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92
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9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30
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31
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2
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3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集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集锦生活与哲学重要及易错知识点集锦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2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
5、(注意:不能说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人们创造哲学的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8、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9、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定义不能混淆10、哲学给我们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具体的方法。
1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唯物主义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客观唯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静止的观点,形而上学“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运动变化,辩证法的观点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
下面就为大家汇总一些常见的易错易混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但要注意,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不能认为意识能够直接创造物质。
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改变。
易错点:认为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或者意识能够超越物质的限制直接改变世界。
二、运动和静止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易错点: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或者只看到运动,忽视相对静止的存在。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脱离规律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易混点: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对立起来,或者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和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要注意,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易错点:认为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忽视间接经验的作用;将认识的反复性理解为认识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五、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确定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变化,真理也会发展。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整理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整理1.生活和哲学的区别:生活是指人们日常的生存和活动,而哲学是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学科。
生活是实践,而哲学是理论。
生活与哲学是相辅相成的,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本质和意义。
2.观念和实践:观念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而实践是指人们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观念。
观念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的,观念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也会影响观念。
3.主观与客观:主观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观点,而客观是指与个人主观意识无关的客观事实。
主观和客观是相对的,在生活中,我们的观点和观念往往是主观的,但客观事实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4.真理与主观: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主观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观念。
虽然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和观念,但真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之外。
5.正确与道德:正确是指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和事实,而道德是指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正确和道德是相关的,但并不完全相同。
一个行为可以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道德的。
道德包括了正确,但不只限于正确。
6.知识与智慧:知识是指对事物的了解和掌握,而智慧是指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来获取,而智慧则更多地依赖于人的思考和经验。
7.理性与感性:理性是指人们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事物,而感性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和直觉认识事物。
理性和感性是相对的,两者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之一,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重要性。
8.自由与必然:自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行动的能力,而必然是指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发展的过程。
自由和必然是相对的,人们有自由意志来做出选择,但在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的限制下,人们的行动也是有必然性的。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的智慧无处不在。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和误解。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些易错易混点,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生活与哲学的知识。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易错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实际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理解是,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但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物质,而是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易混点:把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混淆。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来界定的。
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易错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忽视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他人的经验、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对我们的认识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易混点:把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目的混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认识的目的则是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三、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易错点:认为真理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
真理具有客观性,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随着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真理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易混点:把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混淆。
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在真理的判断标准上人人平等,即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四、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易错点: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就可以随意建立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建立联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4、区分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
(1)整体与部分——强调的范围、数量。如:一个班集体和班里的某某同学 (2)共性与个性——强调的性质,归类。如:学生和班里某某同学 典例:对中央的宏观调控,一些部门和地方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下”,不问 青红皂白地简单压缩规模。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深刻理解政策的内涵。从 哲学上看,是因为( B ) ①没有正确把握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②没有正确把握好整体和 部分的关系 ③正确的主观因素的积累程度影响主观能动性的效果 ④事物发展是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5、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优化的原则: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 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典例:国家教学系统化论坛在上海召开。会议指出,教学要素是教学系统的要 素,离开了系统理论就不能把握教学要素的整体性。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的运作 存在着多种联系,运用系统理论可以揭示教学系统的整体特征、等级层次、结构、 功能、环境与要素的联系。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的优化密切相关,但要素的优化 必须服从于系统整体的优化。这说明( D ) 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想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的统一整体②系统的基本特征 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要着眼于事物 的整体性④教学系统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等)作为唯一的实在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作为世界的本原 典例: ①我的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②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③存在即被感知 ④气者,理之依也 ⑤上帝创造一切 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上述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④⑥ ) 上述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①②③ ) 上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⑤ )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咱们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学问的过程中,那可真是有不少容易让人犯迷糊、搞错的地方。
今天咱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让大家心里都能跟明镜儿似的!先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个点。
好多同学容易把“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给弄混。
咱打个比方哈,就说有一天你特别饿,肚子咕咕叫,这时候你脑袋里想的就是赶紧找吃的。
你的饥饿感这就是物质的反映,决定了你想要吃东西的意识。
而当你想着“我要吃顿大餐来补充能量”,然后去努力赚钱或者想办法弄到美食,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可别觉得这简单,一到做题的时候,就容易迷糊啦!再说说“运动和静止”。
有些同学总觉得运动就是一直在变,静止就是一点儿不变。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就像你每天坐的公交车,车在路上跑那是运动,可车在等红绿灯的时候相对于路面就是静止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还有“规律”这个概念。
不少同学一提到规律就觉得是人为规定的。
这可不对哟!比如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是自然规律,可不是咱们人能随便改的。
有一次我去爬山,本想着春天山上的花开得正好,结果去早了,山上还很冷,花骨朵都没几个。
这才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咱们得尊重它。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个易错点。
有的同学会觉得普遍性就是大家都一样,特殊性就是完全不一样。
其实不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就好比水果,苹果、香蕉、橙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特殊性。
但它们又都有水分、能提供营养,这就是普遍性。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容易搞错。
不是实践跟着认识走,而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就像你学骑自行车,光看别人骑,自己不动手,永远也学不会。
只有亲自去骑,摔几个跟头,才能真正掌握骑车的技巧,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里也容易出错。
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能起好的作用,错误的价值观会把人带偏。
我就见过有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最后不仅违法了,还失去了朋友和家人的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集锦[文档副标题][日期]MC SYSTEM[公司地址]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集锦第一部分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3、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4、哲学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5、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6、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人脑)7、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8、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存在,但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9、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客观存在)10、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11、意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
(不一定正确,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3、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一事物和周围的事物存在着联系)14、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有条件的)15、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16、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 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只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17、新事物都是后来出现的,后来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
(不能以时间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1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修改、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不能)19、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对立统一)20、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1、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22、外因有时会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外因只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任何时候都不能起决定作用)2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质变。
(质变可以是发展,也可以是向后、倒退的变化)24、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26、认识来源于书本和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7、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客观世界)28、辩证的否定就是肯定新事物,否定旧事物。
(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29、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正确的或崇高的)30、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都很重要,没有先后之分)3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非对抗性改革)3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直接动力,根本动力是两大基本矛盾的推动)33、人民群众指广大的劳动群众。
(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其中稳定的部分)第二部分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可以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
(不能)哲学是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大脑)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不具有)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能动作用,≠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另一方面人能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是客观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7.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消灭、创造、发明规律)8.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书本)9.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1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12.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13.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不一定,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才能。
)14.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15.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17.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18.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9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1.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22.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23、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同一性寓于斗争之中。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5.事物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26.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片面)27.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
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28.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9.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才是)30.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3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3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3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4.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相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5.价值观就是指对人生的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36.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37.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38、人们可以发现、揭示、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发明、改变、改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