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阶段地理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相关概念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一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2.人口过渡理论应用举例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高出生、f麻亡*高増长47t; bR-Krli3人口增长模式4.特别提醒a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b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c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1、概念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a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b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c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应用举例一一国际人口迁移a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b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方向: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c.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中图版共6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中图版共61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中图 版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复习要点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要点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Get格雅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归纳整理

Get格雅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归纳整理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相关概念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2. 人口过渡理论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1950-1999年更快增长:开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兴旺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开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4.特别提醒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上下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上下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人口数量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开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兴旺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那么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方向: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方向:欠兴旺地区〔亚、非、拉〕→兴旺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原因:欠兴旺地区人口压力大,兴旺地区经济条件好,时机多。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人口增长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受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2. 人口过渡理论 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数量的变化3、应用举例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4.特别提醒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不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高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

三低模式: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复习总结复习(共45张PPT)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复习总结复习(共45张PPT)
城市按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划分为四个等级: 超大城市—人口400万以上; 特大城市—人口100-4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 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 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②、城市中心地理论: a.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
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 市体系。
1.3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特别特提点 醒:
最大人口数量
最合理人口数量
计算依据 a 我自国然最资大源人条口件容量16亿人自左然右资源条件、社会条件
影响因素 相对性
3、应用举例——国内人口迁移
方向:历史上:黄河流域 → 长江、珠江流域(战乱、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前:华北地区出现闯关东、走西口(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部 → 内地和边疆(开发内地和边疆) 改革开放后:农村→城市,内陆→沿海,欠发达→发达(经济)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如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度,正相关;消费水平,负相关。
2.1 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城市功能区:同一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从而
导致它们在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它 功能。功能区之间不一定有明显界限。
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 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特点:
过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工业化前期

过渡模式 增长下降阶段 (工业化后期)
首先是死亡 率快速下降 ,出生率仍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中图版共61页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中图版共61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高中地理必修Fra bibliotek总复习中图 版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第二章章末复习总结标准版文档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第二章章末复习总结标准版文档
第四页,共18页。
第五页,共18页。
(1)该国公共住房(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2)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yúlè)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第十三页,共18页。
【解析】 (1)在城镇规划图中,居住区虽临近铁 路,但噪声污染严重,而且地处丘陵地区,建筑工 程量大。工业区靠近水源,但离铁路较远,地势平 坦,且位于城镇主导风向的下风向。(2)防护带一 般可以设置一些与工业区联系(liánxì)密切、对环境 要求不高的停车场、仓库等,幼儿园、医院均不适 合布置在防护带内。 【答案】 (1)D (2)A
章末复习(fùxí)总结
第一页,共18页。

知识体系构建
末复习来自高考(ɡāo kǎo)真题赏析
(fùx
í)总
结 章末综合(zōnghé)检测
第二页,共18页。
知识体系构建
第三页,共18页。
高考真题赏析
考向一 城市地域结构及其成因 例1 (2021年高考福建卷)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
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 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wèntí)。 下图示意2021年该国 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2)题。
第十四页,共18页。
考向四 城市化 例4 (2021年高考浙江卷)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
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
城市化水平(shuǐpíng)表。完成(1)~(2)题。
国家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相关概念人口增长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受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2. 人口过渡理论3.人口增长模式模式特点分布原因问题对策高高低(工业化前)出生率、死亡率为35%左右原始群落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生产力水平低下,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基本生存、生活得不到保障发展生产力渡模式高增长阶段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仍很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埃塞俄比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食品供应与营养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自然计划目前我国人口模式处在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过渡的阶段3、应用举例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4.特别提醒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不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高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

三低模式: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方向: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注: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外流,人口流向发生改变。

国内人口迁移:方向农村-城市,内陆-沿海,欠发达-发达3、推拉理论及实例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联系的方式促成了迁移。

具体分为: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如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b.政治原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政治迫害)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巴勒斯坦战争难民c.社会文化原因(包括宗教、民族、种族、求学问题)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留学,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d.生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环境破坏、自然灾害)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的迁移,旱涝灾害引起的迁移e.其它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年龄)如落叶归根、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4、特别提醒: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a 几百年由移民建立起来最大的国家:美国b 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空间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 中东地区外籍工人较集中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朗、沙特等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典型例题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数量特点最大人口数量最合理人口数量计算依据自然资源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影响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淡水,其次是土地。

开放程度、自然环境、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相对性不断变动,但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可以相对确定一个取值范围的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水平,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消费水平,负相关。

特别提醒a 我国最大人口容量16亿人左右b 中国人口合理容量8—9亿人c 世界最大人口容量100亿人左右d 世界人口合理容量60亿人左右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功能区:同一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从而导致它们在空间上的集聚。

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功能区之间不一定有明显界限。

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有规律地结合,并随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

2、特点住宅区——面积最大,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靠近文化区3、形成原因a 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 (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b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c. 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d 经济原因——主要原因经济区位(交通的通达度和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地租),具有相应付租能力的功能区就会进驻该地付租能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付租能力的衰减速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该理论也有特例,比如服装工业、印刷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由于占地少、污染小、付租能力强,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用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小城镇:各用地功能混杂,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化。

中等城市:外围形成居住区,市中心往往形成工商混合区大城市:功能区种类多,分化明显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超大城市—人口4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4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2、城市中心地理论:a.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b.同等级中心的服务区是彼此既不重叠、没有空白的六边形c.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等级高、种类多),服务范围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远。

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

特别提醒: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城市化1、城市化的内涵及标志A、标志: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a.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b.人口:向城市集中。

c.地域:农业用地发展成城市用地。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总人口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a.城市化进程快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都是:①中心区人口过多、用地紧张、地价高、环境恶化;②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网等交通的发展。

c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

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d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纽约)北美五大湖城市带(芝加哥)日本东海岸城市带(东京)英国南部城市带(伦敦)地理位置------适宜人类居住的中纬度欧洲西部城市带(巴黎)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上海)----15问题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②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④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废渣、噪声交通问题:堵塞、汽车尾气(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问题社会问题:就业、治安、贫困.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住宅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拥挤、棚区;发达中国家内城衰落特别提醒: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问题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概念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

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

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

2、对城市的影响a.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b.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c.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问题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变化较慢,相对稳定)a.气候——最重要。

包括光照、热量、降水影响如:古巴的甘蔗、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松嫩平原的甜菜b.地形——平地适于发展种植业,坡地适于发展林木、畜牧。

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如:山地的垂直(立体)农业c.土壤——包括肥力,酸碱性的影响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影响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